慧印三昧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摩訶比丘僧。千二百五十比丘俱。菩薩有四十億人。皆逮得陀隣尼。悉得諸三昧。皆逮得空法。皆得寂無想法。悉逮得不動搖願。悉得無所著。陀隣尼行。得無央數陀隣尼門。

佛爾時便三昧三摩越。㸌然無色。不可見。不可得。如虛空不可知。無所住。不可得。無吾。無作。亦無來。亦無去。亦非住。亦非止。亦非偶。亦非不偶。亦非身。亦非憂。亦非喜。亦非心。亦非不隨心。亦非行所語。亦不有是語空。亦非著。

佛爾時作是三昧三摩越。便不見佛身。亦不可得想。佛身。佛心。意亦不可得想。亦不見中衣。外衣及與坐。亦不見經行時。亦非聲。

爾時三昧咸神照。三千大千日月。於是三千大千。佛剎諸日月光明。皆為覆蔽不見。諸摩尼寶。諸踰填寶。諸天及天坐。諸釋梵所有名香。悉為其歇。是皆三昧威神力。之所蔽隱。三千大千剎土。但聞是三昧香。照於諸佛剎。其中人民。眼不為遮迦惒。摩訶遮迦惒。及須彌山。諸黑山之所覆蔽。

爾時便有。七寶交露。覆蓋三千大千剎土。一切諸佛剎。及與竹園。耆闍崛山。若干種華。悉遍布滿其中。其地悉平等。地為生蓮華。其華大如車輪。一華者有十萬葉。其花上悉。有七寶蓋。摩竭提國。界地悉為柔軟。如天綩綖。

有東方恒邊沙佛等。遣無央數。一生補處菩薩。令到沙訶樓陀剎土。

有多陀竭。阿羅訶。三耶三佛。名為釋迦文。今現在一切諸佛境界。深入多陀竭慧印三昧三摩越。若有菩薩。積累功德。奉行六波羅蜜。百劫除漚惒拘舍羅。不如一時。聞是三昧。

諸菩薩即受其佛教。持神足飛到竹園中。前為佛作禮。皆卻坐蓮花上。如是南方。恒邊沙佛等。亦復遣無央數菩薩。西方。北方。東南方。西南方。西北方。東北方。上方。下方。如是恒邊沙諸佛等。各復遣無央數。一生補處菩薩。令到沙呵樓陀剎土。

有陀竭。阿羅訶。三耶三佛。名為釋迦文。今現在一切諸佛境界。深入陀竭慧印三昧三摩越。若有菩薩。積累功德。奉行六波羅蜜。百劫除漚和拘舍羅。不如一時。聞是三昧。

諸菩薩即受其佛教。持神足飛到竹園中。前為佛作禮。皆卻坐蓮華上。

爾時於是。三千大千剎土。諸比丘僧。及諸菩薩。所在遠方。皆來會於竹園。在於佛前。

爾時無央數菩薩。及四十億。比丘菩薩。皆來會於竹園。用是三昧威神故。於是三千大千剎土。諸釋諸梵。諸摩夷亘天。諸遍淨天。一切諸龍王。諸鬼神王。諸犍陀羅王。諸阿須輪王。諸迦留羅王。諸真陀羅王。諸摩睺勒王。是諸王皆各從。無央數官屬。來到佛所。前為佛作禮。卻住一面。

爾時於是三千大千剎土。諸天及人非人。從下上至二十八天。中無空缺。皆悉遍滿。尊弟子舍利弗羅。摩訶目迦蘭。拘提迦栴延。邠耨文陀尼弗羅等。即到文殊師利前。問文殊師利言。

佛向者三昧三摩越。今皆不見。不知所至到處。願為吾等說之。

文殊師利。答舍利弗羅言。

仁者智慧而具足。何以不各各自三昧。共推索無央數佛剎。知佛身何如行。

即時舍利弗羅等。各各自三昧。共推索無央數佛剎。了不見佛身。亦不知所至到處。

舍利弗羅等。即從三昧起。復前問文殊師利言。

吾等以各各三昧。推索無央數佛剎。亦不見佛身。亦不知所湊。願欲聞知。惟為說之。

文殊師利言。

賢者舍利弗羅等。不知佛所。至到處者。悉且安坐。佛須臾頃。自當來還。

爾時佛從慧印三昧起。便動三千大千佛剎。

舍利弗羅等。便前白佛言。

佛住何三昧。吾等以智慧眼。推索佛。了無有能。知其處者。

佛語舍利弗羅言。

佛所至到處。非若阿羅漢。辟支佛等。所可知。獨佛自知之耳。

所以者何。無念。不動。不搖故。

舍利弗羅。佛身有百六十二事。難可得知。何等百六十二事。非身。無作。無起。無減。未常有。無有比。亦無所比。亦無行。亦無所至。不可知。亦無習。一切淨。無所有。亦不有。亦不行。亦不住。亦非生。亦非受。亦非聞。亦非見。亦非香。亦非味。亦非細滑。亦無往啟。亦無還答。亦非啟答。亦非心。亦非念。亦非心心念離於心心等。心無所等。無所與。無來。無去。亦非潤。亦非澤淨。不復有。亦非恐。亦非懼。亦非動。亦非搖。亦無造。亦無成。亦非滿。亦非不滿。亦非見。亦非明。亦非不明。亦非冥。亦非不冥。亦非滅。已離滅。於滅中淨。復淨清淨。於色無所有。無愛欲。一切非我。離於非我。住無所住。亦無處。亦無從。亦非無從。亦非法。亦非不法。亦非福田。亦非不福田。亦非盡。亦不可盡。無所有。離於無所有。遠離於字。遠離於嚮。遠離於教。遠離於行。遠離於念。亦非禍。亦非不禍。亦非量。亦非不量。亦非來。亦非去。亦非雙。亦非不雙。亦非猗。亦非不猗。亦非相。亦非不相。無有相。能現相。無諸入。亦非著。離諸著。一切人令得信。不受入住。於諦諦復諦。一切非我度。無所度。淨無所淨。度厄難為無所度。所說不說。二無所等。於等無所等。無量等。與空等。無處等。無生等。不可得等。所安無所安。寂復寂。寂明中復明。於行無轉。能轉行。一切斷諸所著。諸法諦無有二。從本來。無所有。所覺者已諦覺。已度於一切行。行所度無所度。亦非是。亦非不是。亦非長。亦非短。亦非圓。亦非方。亦非身。亦非體。亦非入。亦無所入。亦非世。亦非世所有。亦未曾有見者。亦未曾有知者。亦非去。亦非不去。亦非世因緣。亦非不世因緣。如是身不可獲。亦非有。亦非無。亦無有去。亦無有來。亦非心念。亦非憂。亦非作。亦非不作。亦非諍。亦非不諍。亦非泥洹。亦非不泥洹。亦非行。亦非不行。

是為百六十二事。

佛告舍利弗羅言。

佛身如是。欲想視佛身。無有能見者。

所以者何。佛身不可以想見知。

佛爾時欲曠。大慧印三昧。於十方。便說偈言。

是身亦非身。於身已度脫。亦無作無有。壞亦無所得。

一切諸法相。雙亦非不雙。欲見諸佛身。所處皆如是。

不是非不是。非憂非不憂。不取亦不放。不等亦不長。

不樂亦不住。一切無從生。佛身已如是。便能致安隱。

亦非作不可。獲空無有想。亦非色心無。有我亦非一。

於受無所受。於有無所有。一切諸正覺。其身諦如是。

不剛亦不弱。無瑕亦不穢。不斷亦不連。不有亦不壞。

亦無所得於。多少無所亡。欲見諸佛身。一切無塵垢。

不見亦不聞。非香無細滑。不知亦不動。譬之若如影。

住形於一切。曉諸著人心。佛已成其身。一切各如是。

非身亦非體。非等亦非諦。非淨非不淨。諸根無所有。

不藏非不藏。譬如水中月。欲見諸佛身。一切悉如是。

身復與身從。因緣本自然。不生亦不滅。無來亦無往。

不見於三界。然現若如幻。欲見諸佛身。不動亦不搖。

非聲亦非諍。非默亦非寂。非獲未常有。不有亦無彼。

譬如虛空本。自然無所有。見佛已如是。晝夜當供養。

一切及十方。億千諸佛剎。上至廿八天。滿中諸珍寶。

悉以供養所。乃至無數劫。不如書是經。其福出彼上。

譬如恒邊沙。復倍無數劫。展轉於其中。常等行慈心。

不如曉了惠。解是印三昧。如是無數載。其德過彼上。

若在五道中。展轉無數劫。如是若干劫。一切能悉忍。

不如一時慧。解是印三昧。其福如芥子。在於須彌邊。

若人在三界。生已便長大。一切悉戴之。能忍無數劫。

其身不以勞。不用作勤劇。如是悉能忍。不如解三昧。

譬人生悉遍。復多於劫數。其百劫中沙。一切以為數。

不如晝夜力。行是印三昧。其福欲譬之。不可以比慧。

其如是智者。常與行相隨。於無數劫中。譬之如一塵。

能諦曉了是。慧印三昧者。其福欲譬之。若海取一滴。

莫持色相好。想視欲見佛。莫如著有者。欲見多陀竭。

如須菩提所。見者為見佛。見佛已如是。一切無三千。

如是。舍利弗羅。多陀竭慧印三昧。諸菩薩摩訶薩。於十方無所罣礙。悉使願欲見諸佛。當內至意。晝夜行是三昧。便見一切十方諸菩薩。無央數行三昧門。住於無所罣礙法。是為陀隣尼所猗門。從是中成其相。從是中成其好。如是行者。諸罪蓋悉得除。諸魔事悉已過。佛所說皆審諦。佛所住及所語。無空缺。悉具足。身所行無瑕穢。意念所行淨無垢。若欲曉佛所行。欲解了一切人意。令各得其所。欲起願成佛剎者。當行是三昧。欲得佛頂中光明者。欲起比丘僧者。欲莊嚴其剎土者。自在所欲。作所欲行。當奉行是三昧。

所以者何。譬如一切。藥樹在所。求索悉具足。是三昧亦如是。菩薩於是三昧中。所求索亦悉具足。

佛爾時便說偈言。

無上慧為慧王。慧能散諸欲著。是尊慧入慧門。是印經無量慧。

知根行住智地。智無礙智去冥。智消著智說法。經如日照三界。

常等行於三昧。一切著諦所斷。諸三昧慧印將。諸佛者等是種。

欲得寶度無極。願福相福神足。志所願從是得。是三昧諸佛樂。

王樂國及臣下。寶無上寶如來。婬怒垢悉消除。寶三昧說是經。

從我學恭敬意。持淨清除吾我。勇猛者壞生死。持諦法得三昧。

慧能說所當說。持是慧智能多。慧能放光明遍。是經者慧之門。

等能降盡吾我。六十二諸所疑。到佛門無恐懼。便從是相好具。

三尊中佛為尊。獨能說七覺意。為懈怠示現法。是三昧不可盡。

一切法當廣說。入無低陀隣尼。持是法入十方。陀隣尼譬如海。

於是中成施與。戒忍辱及精進。禪智慧不可盡。住是經成無極。

莫恐懼施罪地。及諸魔與惡道。行三昧無能害。如所願得為佛。

菩薩住於是法。以十方為明證。其來者索法器。持是經得法住。

過去佛經是母。當來者亦從是。現在佛從是出。行是者為佛子。

罪垢除行不轉。過第七住法去。其有住是經者。便具足諸佛寶。

說是法時。三十恒邊沙等諸菩薩。皆得是三昧。六十八那術他菩薩。諸罪蓋皆除。悉住阿惟越致地。皆得不可盡。陀隣尼所入聲。六十億天與人。從本已來。未曾起菩薩意。今皆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提心。聞是三昧。皆悉願樂。願樂已後。便住阿惟越致地。當為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提。佛爾時便授其決。卻後三十億百千劫。皆當為佛。號名離於恐怖。諸菩薩各自起願。便得無所從生法忍。然後於其剎土。悉得為佛。皆同一字。

佛爾時三昧。遍視眾會。告文殊師利言。

以是故。文殊師利。菩薩欲護我法者。當作無所著住。當悔。當持。當說之。常當清淨獨處。不當有所猗。

文殊師利。便從坐起。整衣服。以頭面著地。為佛作禮。白佛言。

我能忍護是。無所著法。於菩薩道。無吾。無我。不有。亦未曾有。不見。亦不聞。不得。亦不亡。

爾時眾會中。三十億菩薩。皆叉手起住。白佛言。

我等能忍是無數。阿僧祇劫。擁護菩薩行。

諸菩薩。各以身上衣。供養佛。便即起願。

佛語彌勒菩薩言。

念若本所願行。於後當持是法。於是三十億菩薩中。八千菩薩。能持是法耳。其餘菩薩者。皆剛強。不能持法。於後皆當亂我法。亦不悔。亦不持。

彌勒。有七事起菩薩意。何等為七事。

一者。起菩薩意。二者。法欲盡時。護法使不盡。起菩薩意。三者。為十方人。非人起哀。起菩薩意。四者。見菩薩便起菩薩意。五者。施與起菩薩意。六者。見他人起菩薩意。便效起菩薩意。七者。聞佛身有三十二相端正。人向讚歎。便起菩薩意。

彌勒。是為七事。其可起怛薩阿竭菩薩意。其護法使不盡。其哀十方人。非人起菩薩意。是三昧輩。能護菩薩意。疾得阿惟越致。其四輩起菩薩意者。皆為剛強菩薩。

佛語彌勒菩薩言。

有五法住。疾得阿惟越致。何等為五法。

一者。等心於十方。人非人。二者。無所適莫。於他人財寶。三者。其有說經法者。沒命從後。終不說其惡。四者。其有供養衣被。若床臥具。病瘦醫藥。所當得者。適無所慕。五者。深入微妙法中。

是為五法。菩薩住。知是阿惟越致菩薩相。

復有五法。菩薩住。為剛強。何等為五法。

一者。面目無好色。二者。所作皆怯弱。三者。慳貪。四者。諭諂。五者。口但道空。

是為五法住。菩薩剛強相也。

復有五法。菩薩住。知是阿惟越致法。何等為五法。

一者。無我。二者。無人。三者。不處法有二。四者。不著於菩薩。五者。不持想視佛。

是為菩薩五法住。疾得阿惟越致。

佛爾時便說偈言。

不當貢高。及與嫉妬。妄造非說。索人長短。

亦非口語。及與怯弱。如是曹人。不能護法。

若有行者。在於空閑。能忍微妙。不但口言。

譬若如犀。常樂獨處。如是曹輩。能護後法。

常喜獨處。樂於清淨。譬如怖禽。樂在深山。

不樂供養。譬如虛空。如是人者。能護尊法。

朽棄軀體。及與壽命。何況世間。所有珍寶。

力行精進。於無所著。如是法器。能護後法。

於後來世。當有是人。當自說言。我菩薩行。

志意迷亂。著於世間。不能奉行。護於明法。

我念宿命。提惒竭佛。過於爾時。八十億劫。

爾時有佛。號為光明。為一切人。說是三昧。

第一大會。八十那術。第二會六。七十那術。

第三會七。十三那術。皆悉逮得。阿惟越致。

其佛壽命。住世一億。項中光明。七十踰旬。

比丘僧數。九十九億。逮得自在。皆阿羅漢。

爾時有王。典主人民。名為慧上。是遮迦越。

爾時縱廣。閻浮利地。其里數計。二萬踰旬。

四天其數。皆悉如是。王有采女。六十億人。

其子千人。皆悉具足。其國土名。極樂無厭。

王治諸國。二萬郡縣。國中人民。各有戲園。

常樂安隱。五穀自然。譬如天上。無所不有。

爾時尊王。於夢中聞。有佛於世。名為光明。

從夢悟起。便到佛所。從諸臣下。六十億乘。

爾時從佛。聞是尊經。微妙三昧。諸佛奧藏。

便以諸國。奉上與佛。所當供養。無所乏少。

一切諸國。為佛供養。立起講堂。用栴檀香。

一切講堂。具人供養。所可經行。金薄布地。

具足於八。萬四千歲。不起王事。但供於佛。

不樂睡臥。勤力事尊。亦不起俗。無愛於國。

設使有人。說王功德。日日說之。不能究竟。

所可供佛。不可稱數。所以者何。悕望三昧。

便即獨處。內自思惟。今是三昧。甚深微妙。

今我不可。在於飲食。欲得悕望。成是三昧。

便即棄國。剃去鬚髮。因入深山。受行正戒。

於三千歲。無有休息。行是三昧。未嘗睡臥。

佛天中天。中間所道。所可說法。皆悉啟受。

其光明佛。般泥曰後。國縣起塔。六十四億。

諸塔供養。各五百蓋。七寶交露。及與香華。

諸天繒綵。及與帳幔。挂樹燈火。各有八千。

約省飲食。以為節度。積累其數。八十萬歲。

為一切人。說印三昧。未常從人。有所悕望。

若人讚歎。不用為喜。何況於世。當有愛欲。

若有請者。意常遠離。至心內行。常護後法。

七十那術。與八十億。於是數中。世世逢佛。

如是計數。供養無極。常遇明法。得是三昧。

若有起意。護菩薩行。其欲學者。當如我學。

不稸財寶。欲解微妙。內行至意。無有虛飾。

後來世人。當自說言。我所作業。是菩薩行。

欲得供養。非求法者。住在有中。言一切空。

亦不曉空。何所是空。內意不除。所行非法。

口但說空。住在有中。說菩薩行。我無所疑。

時王慧上。阿彌陀是。爾時千子。是劫得佛。

今大眾會。於我前者。時皆棄家。悉為比丘。

我念宿命。無數佛時。住於名字。常作沙門。

佛所說經。皆悉諷誦。奉行空事。猗在有中。

如是作行。不可稱數。持想猗住。供養諸佛。

供養如是。不得慧行。轉意作行。便向慧門。

卻後與提。惒竭佛會。斷吾狐疑。便見平等。

爾時封拜。得諦要決。當於後世。人中為佛。

爾時瓶沙王。第一夫人。名為拔陀斯利。阿闍世之母也。亘那臘者。拘隣之女也。瓶沙王第一夫人。拔陀斯利。便從坐起。前到佛所。為佛作禮。以雜綵珠衣。及五百七寶華蓋。供養於佛。便自說言。

我於後來世。當解是三昧。當持是三昧。其有持是法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我當擁護之。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教一切人。發菩薩意。不誹謗於空法。不但口說空。朽身不惜壽命。何況世間所有。

爾時瓶沙王宮中。八千采女。及摩竭提國中。六萬優婆夷。聞是三昧。皆發菩薩意。皆悉願樂是三昧。然其後世。皆當持是法。

佛爾時便笑。若干種色光。色色各異。從口中出。青黃赤白。遍照無央數佛剎。皆覆蔽日月之明。還繞身三匝。便從頂上。忽然不現。

爾時拔陀斯利。便於佛前讚歎佛。而說偈言。

在人中無有上。於行中無所等。今三界無有比。佛威神如盛華。

如飛鳥在虛空。若欲笑一切可。所可說皆柔軟。悉飽滿於十方。

口所說如蓮華。人中上悉與眼。今所說無不可。聲軟好如梵天。

今佛笑當何感。

佛爾時為瓶沙王夫人。拔陀斯利。亘那臘。說偈言。

我自念無央。數恒邊沙劫。爾時於世有。佛名為福明。

教授世間住。壽六十七劫。爾時法王眾。僧復無央數。

時有遮迦越。王名為慧剛。王有兩夫人。一名為月明。

於欲無所索。諸法無所著。棄家行學道。一億歲護法。

如是不可計。於無數諸佛。法欲盡時生。彼護於後法。

然後來世世。恒邊沙佛等。當復於彼處。生護於後法。

遮迦越慧剛。王於阿閦佛。與諸夫人數。皆生於彼國。

悉已護法壽。終後為男子。生須摩訶提。見阿彌陀佛。

八千婇女及。摩竭優婆夷。若法欲盡時。常當護佛法。

壽終後皆得。卅二相如佛。坐於蓮華到。阿彌陀佛前。

是諸婇女供。養當如慧王。然於後來劫。一切無愛欲。

便於後來劫。一切當為佛。教授諸天人。為其說正法。

是時佛剎中。亦無有魔事。其剎無愛欲。亦無三惡道。

常以無央數。諸菩薩為僧。亦不聞道有。阿羅漢之名。

若有人欲護。於諸佛法者。不求欲得名。聞及與壽命。

如是行住者。疾近為菩薩。自在其意願。欲起何剎土。

若等諸菩薩。當起恭敬意。我起恭敬意。無所猗護法。

作是行者便。得去離生死。莫於世間作。習貪著於欲。

我所以於無。數劫以妻子。捨國及頭目。用索佛法故。

無行者用供。養故壞佛法。便展轉起諍。欲得供養故。

時坐八十億。人垂淚而言。若法盡時吾。等當護後法。

說經動三千。剎諸天散華。快善哉世間。人乃聞是經。

一切恒邊沙。無數諸佛剎。滿中諸珍寶。悉以供養佛。

不如一時信。解是印三昧。其福欲譬之。不可以比慧。

不用力及強。可得菩薩行。聞佛尊正法。便起菩薩意。

其有起恭敬。於是尊經者。作行如是者。便疾得為佛。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

後當有幾人。能受持是三昧者。

佛語彌勒菩薩言。

彌勒。若有後來世人。持想起功德者。設使我說。若便不樂。

彌勒菩薩。白佛言。

願佛愍傷。一切人故。唯為說之。若有諸菩薩。諦欲學者。菩薩當護其行。令無缺減。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語彌勒菩薩言。

若有菩薩。於百佛。已起菩薩意。然後壞敗菩薩行。若有菩薩。於千佛。已起菩薩意。然後復起菩薩意。誹謗方等經。亦不解。若於十萬佛。已起菩薩意。然後亦復。起菩薩意。不誹謗方等經。亦不諷誦讀之。若於百萬佛。已起菩薩意。然後亦復。起菩薩意。不誹謗方等經。亦不諷誦讀之。若於一億佛。已起菩薩意。然後亦復。起菩薩意。聞方等經書之。於其中不曉了。若於十億佛。已起菩薩意。然後亦復。起菩薩意。得方等經書之。諷誦讀之。亦不能得法忍。亦不能得是三昧。亦不樂是三昧。

若於八十億佛。聞是三昧。持之。諷誦讀之。已於八十億佛。前皆起菩薩心。得方等經。持之。書之。諷誦讀之。得是三昧。堅持。無瑕穢。奉行之。終不為魔所得。不為罪所蓋。

若於阿僧祇劫中。所作諸罪。若頭痛。便除其罪。若亂意。若見誹謗。若見輕易。若少得供養。於一世。皆畢其宿命罪。

若供養阿僧祇佛。然後終不怯弱。心堅住。內曉了。若菩薩有惡道罪。然後所生不端正。便除其罪。若多病瘦。若不為人所敬。生於卑賤家。生於見輕易家。生於貧窮家。生於邊遠家。生於慳貪家。生於外道家。生與怨憎。不可共會。與不解意共會。心多憂念。在國國相攻伐處生。在郡郡相攻伐處生。在縣縣相攻伐處生。在聚聚相攻伐處生。於種姓諸家。相攻伐處生。所可處相攻伐處生。不見善知識。不數聞法。不能得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既得。少少耳。所說可於凡人。不可長者。亦不能解了其意。於功德不能。致得增益。數在於譴過中。數為他人所亂。不能得所便供養。若得聞法不解。若見惡夢。於夢中除其宿罪。為罪垢所可摧。魔所可作。不覺魔事。常與不可共會。若有好衣被食飲。一切諸可。持與他人。若於百佛手。自作功德。心無瑕穢。

爾時皆壞敗。以是故諦復諦。內起好心。可當忍者一切。僧那僧涅。於深微妙法。堅住於行。行於後來。世人當持是法。

爾時可意王菩薩。與文殊師利菩薩。及六十賢者。留於後世。令護後法。

佛爾時便說偈言。

莫行諛諂。猗有所著。當正其意。持慧行住。深行微妙。住不動忍。

當作是行。疾求三昧。莫作諂猗。遠離著垢。莫貪諸有。樂於所諍。

當行平等。譬如虛空。如是行者。十種力寶。常當堅意。住於菩薩。

當學微妙。佛之奧藏。一切諸受。慧意無欲。已有是行。得寶三昧。

常當等心。於諸憎愛。視善知識。如見諸佛。樂於施與。內行平等。

有是行者。疾曉三昧。慧經光明。不可盡寶。住是三昧。不可勝數。

是經之明。過於日光。故說是經。當入尊慧。譬如日月。諸寶燈明。

若如冬月。高山上雪。譬如釋梵。及與四天。是經光明。出於彼上。

是經除結。及與意罪。降伏眾魔。便得安隱。神足徹視。得知宿命。

曉知一切。人意所欲。我念宿命。無數劫時。愛欲悉盡。一切無餘。

時佛讚歎。說是印經。當如我學。疾得不久。若有行者。諦知空虛。

內意曉空。其本自然。作是行者。為著於空。持法行者。遠離於空。

我泥曰後。人當說言。一切諸法。視之若夢。若持諸法。欲有所譬。

其意所起。故為是著。空無有生。亦無作者。亦無來者。不見有住。

不行是法。著於有中。便自說言。我已知空。得善知識。從其聞法。

衣毛竪起。淚出如言。今師實尊。是賢者人。轉後便說。百惡之言。

多有卑賤。貧窮之人。望供養故。便自稱譽。求安名聞。因作沙門。

污亂正教。持法弟子。猗於佛道。便作沙門。作菩薩行。不住菩薩。

譬如海邊。遙視彼岸。行不具者。非是菩薩。若在空閑。言我行淨。

於其內行。不住清淨。常望供養。親近厚善。便自說言。我是沙門。

若於我道。作沙門者。住於佛法。如水蓮華。於是經中。行之如法。

有是行者。能護佛法。今可意王。當受我教。莫作著行。如世間人。

遠離世俗。可得佛好。以故囑若。可護後法。譬如那術。剎土中人。

取恒邊沙。皆悉種之。一一諸沙。皆或為實。是一實者。成一恒沙。

如是計數。千反種之。如是轉計。諸恒邊沙。計數如是。過若干剎。

舉一沙者。以為計數。以是計數。東方如是。是沙計數。皆令使盡。

十方一切。皆悉如是。如是剎數。諸佛滿中。一一諸佛。各數如是。

一切諸佛。有萬種聲。於無央數。恒邊沙劫。說經功德。無有盡時。

若人有行。於是經義。常當內意。住是經法。當諦奉行。如上所說。

是經道慧。無有邊幅。譬如芥子。在須彌邊。若人從海。取水一滴。

說經功德。其譬如是。見經尊故。作無著行。

爾時可意王菩薩。與文殊師利。及六十賢者。白佛言。

法名為法。何等為法。

寧可得知法貌不。

佛語可意王菩薩。與文殊師利。及六十賢者。

法法名。善男子。無作之貌也。無作者。為何等貌也。不可得之貌也。不可得者。為何等貌。不可盡之貌也。不可盡者。為何等貌。無所起之貌也。無所起者。為何等貌也。無所滅之貌也。無所滅者。為何等貌。無所獲之貌也。無所獲者。為何等貌。無所猗之貌也。無所猗者。為何等貌。無所處之貌也。無所處者。為何等貌。無所出之貌也。無所出者。為何等貌。不動搖之貌也。不動搖者。為何等貌。離於動搖之貌也。離於動搖者。為何等貌。無心之貌也。無心者。為何等貌。無念之貌也。無念者。為何等貌。無二之貌也。無二者。為何等貌。平等之貌也。平等者。為何等貌。非有之貌也。非有者。為何等貌。無所住之貌也。無所住者。為何等貌。無所行之貌也。無所行者。為何等貌。無懈怠之貌也。無懈怠者。為何等貌。法無處所之貌也。法無處所。者為何等貌。泥洹之貌也。

文殊師利。白佛言。

設使是法。展轉不相知。何所法當盡者。令吾等護後法。

佛語文殊師利菩薩言。

起法法想者欲得度。欲得度者住於法。住於法者。便處二法。處二法者。為滅法之行也。法亦不滅。亦非不滅。我今若等。護是後法。

佛爾時便說偈言。

已住吾我。便言有世。持想作行。欲脫於世。起是念者。為住二法。

是為惑事。非正法行。法無作者。亦無壞者。不可見知。亦無人所。

著於有者。因起想行。便自說言。我已忍空。起想念空。是為非法。

法無所有。便行有法。一切所起。為無所有。於行寂然。是為法印。

於想有動。便即自縛。法本清淨。便起有法。一切諸法。譬若如響。

著於有者。便處二法。清淨慧法。慧不得慧。於慧慧中。無有逮者。

一切不見。可起習者。癡慧皆空。俱無所有。若使自然。當有所有。

便可滅壞。就於泥洹。設使諸法。有所住處。人與非人。皆為泥洹。

若人於世。自取自放。是想非想。而求泥洹。自起吾我。一切皆爾。

所起諸法。亦無識念。愚癡與智。於是二事。語從口出。為無所有。

起想行者。便惑其中。壞滅生死。欲求泥洹。心不知心。其本自然。

於本自然。亦不知心。一切諸法。自然如夢。能欲起行。持有作諦。

起有法者。非是諦行。滅行法者。非是諦法。假令滅行。為是諦者。

諸起有法。皆當為佛。佛所覺者。為無所覺。所可說法。為無所說。

所可度人。為無所度。佛為諦見。無所起法。設使泥洹。當為是色。

佛諸弟子。悉當在中。假令泥洹。為常住法。大哀四等。皆成蠕動。

一切人人。不能相見。於世自號。持我作人。諦視世間。無我無人。

空無所著。是為泥洹。偶皆言者。自呼為諦。壞敗滅受。欲得為道。

已不起法。便為一法。持有行法。處是四諦。諸佛所處。皆處一法。

坐於佛樹。何有四諦。如是行者。不曉菩薩。作行如是。壞敗佛法。

作沙門者。當如其法。所可愛欲。不當稸積。欲成三昧。諦其行者。

譬若如犀。常樂獨處。八十億佛。人中之王。行是三昧。諸佛悉知。

若有尊天。已見諦者。晝夜擁護。持法之人。經不可盡。照明一切。

入是法藏。無端底門。其有信行。是三昧者。常於夢中。與諸佛會。

佛爾時告。文殊師利菩薩言。

若有人。欲得菩薩道者。菩薩當奉行是三昧。若欲成相。若欲成好。十種力。四無所畏。十八法不共。若大哀。無所著。欲得自然慧眼。若欲成比丘僧。若欲成菩薩。若欲成佛剎。若欲得慧陀隣尼。一切人所可說聲。欲離於世。欲知一切。人所可道。欲得力。欲得曉了三昧。當奉行如上所教。即為如佛。如將。如大將。如將中將。為一切上。為一切大哀。為怛薩阿竭。所可說皆平等。無量等。與空等。無處等。所說等。人中上。

所以者何。我住於是三昧。提和竭佛時。我已得佛道。

文殊師利。白佛言。

設使提和竭佛時。得佛道。何復為世間。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

用三事故。在於世間。何等為三。

一者。作佛事。二者。度十方人非人。三者。不違本願。

我爾時已得佛道。為泥洹已。

佛爾時便說偈言。

行是三昧。於無底念。疾得為佛。一切十方。無央數佛。護持法者。

便悉得聞。無量無底。諸經正教。持是經者。便得無極。陀隣尼門。

欲知人聲。諸慧三昧。當於是經。四諦度脫。無所著慧。能伏諸有。

無起無滅。無有處所。能致清淨。便逮相好。一切功德。及十種力。

欲解微妙。諸深慧法。當行是經。欲得解了。一切世人。墮於冥者。

欲諦教人。除其婬怒。清淨行者。當於是經。晝夜勤力。作無上行。

當樂精進。於廿一日。奉行印經。莫持懈怠。及與安隱。欲求是法。

常持柔軟。無嫉妬意。在於空閑。以法施與。持戒供養。便得其願。

等意自守。示一切人。以三昧經。莫樂愛欲。譬如蓮華。不著於水。

堅住精進。譬如飛鳥。在於虛空。行是已後。便得無極。陀隣尼門。

說是經時。三千剎土。六反震動。諸天億百。華香伎樂。及與幢幡。繒蓋交露。七寶瓔珞。金敷色華。及摩尼寶。水精琉璃。以供養佛。一切尊天。諸天玉女。及龍鬼神。阿須倫。迦留羅。比丘僧。優婆塞。諸優婆夷。皆大歡喜。悉棄捐家。放捨所有妻子。諸寶。起菩薩意。於一那術。說行菩薩。不能究竟。其起菩薩意者。皆得阿惟越致。無央數恒邊沙人。皆得阿羅漢。十方諸飛來菩薩。皆得歡喜去。

佛說是經法時。阿僧祇人。皆發菩薩意。八十那術人。皆得阿惟越致。三億六萬菩薩。得是三昧。無央數人。皆得阿羅漢道。可從十方。諸來菩薩。皆得是三昧。

佛爾時說經已竟。可意王菩薩。文殊師利。及六十賢者。瓶沙王夫人。跋陀斯利。亘那臘。諸天人民。龍。鬼神。阿須倫。聞經皆大歡喜。前為佛作禮而去。

慧印三昧經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