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毘尼方廣經
後秦龜茲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祇闍崛山。與大比丘僧。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萬二千人。及欲色界天。淨居天子。
爾時世尊。與諸無量。百千大眾。恭敬圍繞。而演說法。時有天子。名寂調伏音。來在會坐。
是時寂調伏音天子。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世尊言。
是文殊師利。為住何處。今此大眾。渴仰欲見。是善丈夫。從其聞法。
如是問已。時佛告彼寂調伏音。
天子。東方過此十千佛土。彼有佛國。名曰寶主。是中有佛。號曰寶相如來。應。正遍覺。現在說法。文殊師利。住在彼土。為諸菩薩摩訶薩。而轉說法。
時彼天子。白世尊言。
唯願現相。令文殊師利。來詣此土。
何以故。世尊。若從一切。聲聞緣覺。有所聞法。不如從於。文殊師利。所聞法也。唯除如來。其餘說法。無有勝者。文殊師利。若演說法。一切魔宮。皆悉闇蔽。一切眾魔。悉能摧伏。去增上慢。滅增上慢。
若有未發菩提心者。發菩提心。已發心者。住不退轉。可攝者攝。可捨者捨。順如來。欲令正法久住。
爾時世尊。知寂調伏音天子心。已放白毫。藏光普遍照。此佛世界。已東方過於。十千佛土。普照遍彼。寶主世界。
時寶主世界。菩薩摩訶薩。見此光已。白寶相佛言。
世尊。是何光相。有此光明。遍照此界。
如是問已。寶相佛。告諸菩薩言。
善男子。西方去此。十千佛土。有國名娑婆。其中有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遍覺。現在說法。彼如來放毫藏一光。是光通徹。十千佛土。來照此界。
是諸菩薩。白世尊言。
以何因緣故。彼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覺。放毫藏一光。
時佛報言。
彼釋迦牟尼如來國。有無量千億菩薩。皆悉集會。及釋梵護世。一切四眾。欲見文殊師利童子。從其聞法。以是緣故。請彼釋迦牟尼如來。放毫藏一光。
時寶相佛。告文殊師利。
汝今可往。娑婆世界。釋迦如來。應。正遍覺。喜欲見汝。及諸大眾。欲見聞法。
文殊師利。白彼世尊。
我今亦知。如是光瑞。
時文殊師利法王之子。與十千菩薩俱。頭面敬禮。寶相佛足。譬如壯士。屈申臂頃。與十千菩薩。沒寶主界。到娑婆界。住虛空中。而不現形。雨種種花。以供如來。普及大眾。積至於膝。雜色妙好。色香適意。
一切大眾。見雨此華。白世尊言。
是何先相。大雨此花。
佛言。
諸善男子。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與十千菩薩俱。來到此娑婆世界。住虛空中。而不現形。雨花供我。
時諸大眾。俱共同聲。白世尊言。
我等欲見。文殊師利法王之子。及諸菩薩摩訶薩。覩其形容。
時文殊師利。及十千菩薩。從空而下。頂禮佛足。右遶已畢。各以神力。化作座已。卻坐一面。
時寂調伏音天子。白世尊言。
願問文殊師利法王之子。建立言論。眾所欲聞。
佛告天子。
汝今自問。文殊師利法王之子。隨汝所疑。
時寂調伏音天子。問文殊師利。
彼寶相佛土。云何說法。汝樂於彼。
文殊師利報言。
天子。不生貪欲。不滅貪欲。不生瞋恚。不滅瞋恚。不生愚癡。不滅愚癡。不生煩惱。不滅煩惱。
何以故。無生之法。終無有滅。
天子問言。
云何文殊師利。彼土眾生。不生貪瞋。愚癡煩惱。又不滅耶。
答言。
不也天子。
天子問言。
彼佛說法。為何所斷。
答言。
為不生不滅。而演說法。
何以故。彼佛剎土。不知斷。不修證。彼諸眾生。重第一義諦。非重世諦。
天子問言。
文殊師利。云何名為。第一義諦。
文殊師利言。
天子。彼不住生。又不住滅。無有處相。非無處相。非相非無相。非相非虛空。色相非可相。非不可相。非盡可盡。無盡無有能盡。如是說名。第一義諦。
天子。義者非心。非心相續。非言說句。無此無彼。亦無中間。如是說名。第一義諦。
天子。又復義者。而不可得。無文字行。是名第一義諦。
何以故。佛說一切。所有音聲。皆是虛妄。
天子言。
文殊師利。如來所說。可虛妄耶。
天子。如來所說。無實無虛妄。
何以故。如來無二相。無住心。無言說。非有為法。非無為法。非說實非說。虛無二相。
天子。於意云何。如來化人。若有所說。為實為虛妄。
答言。
非實非虛妄。
何以故。如來化人。無有實故。
文殊師利言。
如是如是。天子。一切諸法。無成就者。如來所說。無實無虛妄。故名無二。
天子言。
文殊師利。云何如來。說第一義諦。
文殊師利言。
天子。無有能說。第一義諦者。
何以故。是無言說。無能說者。
說是法時。五百比丘。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二百天子。逮得法忍。
爾時寂調伏音天子。問文殊師利。
第一義諦。甚為難解。
文殊師利言。
如是如是。
天子。第一義諦。實為難解。不正修行者。實為難解。
天子問言。
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名正修行。
文殊師利言。
若不說言。知是斷是。修是證是。
何以故。若有相者。是貪。是著。是戲論。
若有說言。
是應知應斷。應修應證。
是不名為。正修行也。
天子問言。
文殊師利。云何菩薩。正修行也。
天子。如如等。法界等。五逆等。如法界等。諸見亦等。如凡夫法等。學法亦等。無學法等。如聲聞法等。緣覺法等。菩薩法等。佛法亦等。如生死法等。涅槃法等。煩惱亦等。諍訟亦等。
天子問言。
文殊師利。云何諍訟等。煩惱亦等。
文殊師利言。
空故等。無相故等。無願故等。
何以故。空無分異故。
天子。如寶器空泥器空。其中空界。等無有異。無有種種。以無二故。
如是天子。如煩惱空。及諍訟空。無有別異。等無有二。
天子言。
文殊師利。菩薩頗修。於聖諦不。
文殊師利言。
天子。若其菩薩。不修聖諦。云何能為。聲聞說法。
又復天子。菩薩修聖諦有觀。聲聞修聖諦無觀。菩薩修聖諦有閑。聲聞修聖諦無閑。菩薩修聖諦有緣。聲聞修聖諦無緣。菩薩修聖諦。而正觀之。不證實際。菩薩修聖諦。有善方便。不背生死。向於涅槃。菩薩修聖諦。觀一切佛法。
天子。譬如有人。捨大伴主。獨一無侶。欲過曠路。心甚驚怖。不敢復還。如是天子。聲聞亦爾。怖畏生死。不還世間。捨一切眾生。不還生死。不觀佛法。無善方便。獨一無二。修行聖諦。
天子。如大伴主。多諸眷屬。多諸財產。資糧豐饒。大獲生利。欲過曠路。
天子。菩薩如是。為大伴主。多諸眷屬。成大法利。多法資糧。具足六波羅蜜。成四攝法。普悉觀緣。一切眾生。觀生死迴流。正觀佛法。從於佛土。至於佛土。具善方便。修於聖諦。
天子。如疎薄物。若以瞻婆。須曼婆師花。所熏之香。香氣速出。
如是天子。聲聞修諦。速疾如是。不滿所願。中入涅槃。彼亦不出。於佛戒聞。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功德之香。
又亦不能。斷煩惱習。
天子。如迦尸衣。若以天寶。沈水香熏。經百千年。清淨美香。人天敬重。
如是天子。菩薩百千萬億劫中。常修聖諦。不中入涅槃。欲滿本願。出佛戒聞。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功德之香。能斷結習。為諸人天。阿修羅。乾闥婆等。之所敬重。
寂調伏音天子。又問文殊師利。
彼寶相如來。應。正遍覺。是佛國土。諸聲聞眾。為何如也。如樂於彼。
文殊師利言。
天子。彼土聲聞。不住於信。不教他信。不護法界。非八人出過八邪。非須陀洹。出過惡道。非斯陀含。往來教化。一切眾生。非阿那含。一切諸法。無去來故。非阿羅漢。受於一切。三千界供。
亦非聲聞。能持一切。佛所說法。不斷於欲。不為欲熱。不斷於瞋。不為瞋熱。不斷於癡。不為癡熱。
於一切法。離諸暗障。不斷煩惱。勤行精進。斷於一切。眾生煩惱。永無有生。過一切生。隨心欲生。無有我人。眾生之相。而教化眾生。無取無與。一切眾生。清淨福田。無思無念。而修正念。不生不滅。而修正斷。遠離身心。而出生神足。知於一切。眾生諸根。到於彼岸。而修行根。摧一切結。而修於力。遍知一切。而修於覺。得於無為。不證於道。到於實際。而修於定。至於法界。而修於慧。盡於無明。而生於明。無有二行。而證解脫。
肉眼悉見。一切眾生。一切佛國。一切諸佛。天眼悉見。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慧眼觀見。一切眾生生死。無來無去。法眼見於。諸法平等。佛眼明見。一切佛界。
天耳悉聞。一切佛法。能受能持。一心能知。一切眾生。所有心行。悉知宿命。過去際劫。百千萬億。神通能過。無量佛剎。煩惱悉盡。不證解脫。雖復可見。然非色身。雖有言說。無有文字。雖有思念。而心無動。形色尊妙。眾相莊嚴。功德瓔珞。威德難當。名聞高遠。淨戒塗香。世法不污。煩惱不染。無麁惡言。遊戲神通。多聞增廣。辯才震吼。善知變化。調伏闇冥。大慧明照。所說無滯。總持究竟。常為諸佛。之所護念。聲聞所念。常恒專念。菩提之道。其念如海。定如須彌。忍如大地。勇健降魔。猶如帝釋。無能輕者。寂靜如梵。無有等等。猶如虛空。遍入一切。
天子。彼寶相佛土。聲聞如是。所有功德。復過於此。
說是法時。於是會中。五百比丘。五百比丘尼。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千天子。向聲聞智。說如是言。
世尊。我等願為。彼寶相如來。作聲聞眾。
文殊師利言。
善男子。非聲聞心。能生彼土。汝等可發。無上道心。得生彼土。諸生彼者。皆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是等。即發無上。正真道心。如來悉記。當生彼土。時寂調伏音天子。問文殊師利。
云何名為。菩薩毘尼。云何名為。聲聞毘尼。
文殊師利言。
天子。怖畏三界毘尼。是聲聞毘尼。
受無量生死。欲化一切。諸眾生等。生於三界毘尼。是菩薩毘尼。
輕毀功德。莊嚴毘尼。是聲聞毘尼。
自集功德莊嚴毘尼。是菩薩毘尼。
自斷一切。諸煩惱結。是聲聞毘尼。
欲斷一切。眾生煩惱。是菩薩毘尼。
不念成熟。一切眾生。一切佛法。是聲聞毘尼。
念欲成熟。一切眾生。一切佛法。是菩薩毘尼。
非為一切。諸天所識。是聲聞毘尼。
一切三千大千世界。諸天識知。是菩薩毘尼。
一切魔捨。是聲聞毘尼。
一切三千大千世界。諸魔㘁哭。一切眾魔。生於怨憎。生摧伏想。是菩薩毘尼。
唯獨照明。是聲聞毘尼。
普欲照明。一切世間。欲照明成就。一切佛法。是菩薩毘尼。
自觀之心。是聲聞毘尼。
觀一切佛法。是菩薩毘尼。
漸次毘尼。是聲聞毘尼。
一念悉知。是菩薩毘尼。
斷三寶種。是聲聞毘尼。
持三寶種。是菩薩毘尼。
如破瓦器。不可修補。是聲聞毘尼。
如金銀器。破還可修治。是菩薩毘尼。
無善方便。是聲聞毘尼。
成就方便。是菩薩毘尼。無有十力。四無所畏。是聲聞毘尼。
成就十力。四無所畏。是菩薩毘尼。
少水果樹。是聲聞毘尼。
園林堂閣。法樂可樂。是菩薩毘尼。
無六波羅蜜。無四攝法。是聲聞毘尼。
有六波羅蜜。具四攝法。是菩薩毘尼。
不斷一切習。是聲聞毘尼。
滅一切習。是菩薩毘尼。
又復天子。略說有限所攝。有少法功德。有少戒聞。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是聲聞毘尼。
無量無量所攝。無量功德。無量戒聞。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是菩薩毘尼。
爾時世尊。讚文殊師利。
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汝快說此。菩薩毘尼。
文殊師利。聽我少說。成滿汝義。
文殊師利。譬如二人。一讚大海。二歎牛跡。
文殊師利。於意云何。是人能讚。是牛跡中。幾所功德。
文殊師利白言。
世尊。大海無量。牛跡甚少。當何所讚。
佛言。
如是知聲聞毘尼。猶如牛跡。小無功德。無可讚歎。聲聞乘人。亦復如是。
文殊師利。於意云何。彼第二人。能讚大海。功德不也。
文殊師利言。
世尊。而是大海。有無量功德。無量可歎。
佛言。
當知菩薩毘尼。亦復如是。譬如大海。無量功德。無量可歎。當知大乘。亦復如是。
說是法時。萬二千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說是言。
世尊。我等亦當。修學如此。菩薩毘尼。調伏無量。一切眾生。
時寂調伏音天子。問文殊師利。
汝今修學。何等毘尼。聲聞毘尼。緣覺毘尼。菩薩毘尼。
文殊師利言。
天子。於意云何。頗有大海。不納眾水。
天子答言。
文殊師利。無有大海。不納眾水。
文殊師利言。
如是天子。菩薩毘尼。猶如大海。所有毘尼。無不納受。所謂。聲聞毘尼。緣覺毘尼。菩薩毘尼。一切毘尼。
天子言。
文殊師利。所言。毘尼毘尼者。為何等義。
文殊師利言。
天子。毘尼毘尼者。調伏煩惱。為知煩惱。故名毘尼。
天子言。
文殊師利。云何當修。調伏煩惱。云何知煩惱。
文殊師利言。
若自妄想。若他妄想。自他妄想。不正憶念。自想他想。顛倒不實。諸見所縛。無明為首。如是則能。發生煩惱。
若不自妄想。不他妄想。不自他妄想。專正憶念。不自想他想。斷於顛倒。不住諸見。除去無明。不行二行。如是則便。不起煩惱。煩惱不起。是畢竟毘尼。
天子。是名畢竟毘尼。若以聖智。知於煩惱。虛妄詐偽。是無所有。無主無我。無所繫屬。無來處去處。無方非無方。非內非外。非中可得。無聚無積。無形無色。如是名為。知於煩惱。
天子。如人知於。毒蛇種性。能寂彼毒。如是若知。結使種性。能寂煩惱。
天子問言。
云何名為。煩惱種性。
文殊師利言。
妄想是煩惱種。若不妄想。則便不起。若其不起。則非煩惱。若無煩惱。則無窟宅。若無窟宅。則無所燒。亦無所住。若無所住。名畢竟毘尼。如是名為。知煩惱種性。
天子問言。
云何文殊師利。是調伏煩惱。為實為不實。
文殊師利言。
天子。如人夢。為毒蛇所螫。以苦痛故。服於毒藥。蛇毒消除。苦痛便差。
天子。於意云何。如彼人者。為蛇所螫。為實不實。
天子答言。
文殊師利。此是不實。無有實故。當除何毒。
毒蛇不實。除亦不實。應如是知。諸聖毘尼。亦復如是。
天子。汝作是言。云何是調伏煩惱。為實為不實。
天子。若我無我。煩惱無煩惱。若我實者。煩惱亦實。是中若我無我。煩惱無煩惱。都不可得。若如是者。當何調伏。
何以故。天子。一切法寂。以無生故。一切法寂。不可取故。一切法寂。無形相故。一切法盡。無所有故。一切法無盡。以無生故。一切法無生。無所有故。一切法無滅。無有堅實故。一切法無作。無作者故。一切法無作。無有我故。一切法無我。以無主故。一切法無主。如虛空故。一切法無來。以無體故。一切法無去。以無際故。一切法無住。無住處故。一切法無住。無生滅故。一切法無為。以無漏故。
天子。一切法無與。畢竟調伏故。
寂調伏音天子。復問文殊師利。
一切諸法。以何為門。
文殊師利言。
不正修門。增生死故。正修行門。獲涅槃故。正修行門。得自在故。不正修門。不得自在故。疑惑門。闇障礙故。達解門。無暗障故。妄想門。增煩惱故。無妄想門。無煩惱故。識門。有結使故。無識門。無結使故。覺門。多事務故。寂門。一切寂靜故。見門。增憍慢故。空門。滅憍慢故。惡知識門。生諸惡法故。善知識門。生諸善法故。邪見門。生諸苦本故。正見門。生諸善本故。慳惜門。貧窮故。布施門。大財封故。毀戒門。諸惡道故。持戒門。諸善處故。諍訟門。障諸法故。忍辱門。增勝法故。懈怠門。令心垢故。精進門心。無垢故。覺觀門。多亂鬧故。禪定門。心一處故。無智慧門。如癡羊故。智慧門。三十七助道分故。慈門。不障智故。悲門。質直無虛偽故。喜門。集法寶故。捨門。離愛憎故。正念門。不失本善根故。斷門。修正行故。神足門。身心輕故。根門。信為首故。力門。摧伏一切。諸煩惱故。覺門。順覺諸法故。八聖道門。出過一切。諸非道故。
復次天子。菩提心門。一切佛法故。攝一切法門。於一切法。得自在故。攝眾生門。演說法故。善方便門。處非處故。慧度門。到於一切。眾生心行。之彼岸故。六波羅蜜門。大乘故。六神通門。慧光明故。法施忍門。不隨他智故。
天子又問。
文殊師利。何等為法界門。
文殊師利言。
天子。普遍門。是法界門。
天子言。
何界是法界。
文殊師利言。
一切眾生界。是法界。
天子言。
文殊師利。法界有邊際不。
答言。
天子。於意云何。虛空有邊際不。
不也。文殊師利。
天子。猶如虛空。無有邊際。法界亦爾。無有邊際。
天子言。
文殊師利。汝知法界耶。
答言。
天子。法界不知法界。
天子言。
文殊師利。汝知何法。有如是辯。
答言。
天子。於意云何。響知何法。而出音聲。
天子言。
響無所知。而出音聲。以因緣故。而有音聲。
如是天子。菩薩緣眾生故。而有所說。
天子言。
汝住何處。能有所說。
答言。
天子。猶如如來。化人所住。而有所說。我住亦爾。
天子言。
如來化人。無有住處。
答言。
天子。如來子人無所住。而有所說。一切諸法。亦無所住。而有所說。
天子言。
文殊師利。若一切法無住。汝住何處。成無上道。
文殊師利言。
天子。我住無間。成無上道。
天子言。
無間為住何處。
答言。
無間住無根本。
天子言。
文殊師利。住無間者。必墮地獄。
答言。
天子。如是如是。如來所說。造五無間。必墮地獄。
天子。我今亦住。於五無間。
天子。菩薩住五無間。成無上道。何等為五。
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求無上道。中間不墮。聲聞緣覺地。是初無間。
我應救濟。一切眾生。中間無懈。是二無間。
捨一切物。中間無慳。是三無間。
知諸法無生。中間不與。諸見共住。是四無間。
若知。若見。若斷。平等正覺。以一念相應慧。而覺知之。中間不起。必成正覺。是五無間。
若菩薩。住是五無間。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天子言。
文殊師利。頗有凡夫。住五無間。墮於地獄。菩薩亦住。此五無間。成於無上。正真道耶。
答言。
有。
天子言。
以何因緣故。
答言。
天子。一切法空。解於空故。名得菩提。一切諸法。無相。無願。非有為。無生。無起。因緣生覺。是因緣故。名覺菩提。
天子言。
文殊師利。誰信此法。
答言。
天子。若佛如來。尚不生信。況復聲聞。
天子又問。
誰解是法。
答言。
不行我相者。
又問。
誰信是法。
答言。
不住此彼岸者。
天子言。
若不住此彼。誰想是法。
答言。
於一切法。無憶想者。
又問。
誰持。
答言。
不持一切。結使者持。
天子又問。
此經當至。何等人手。
答言。
至與一切眾生。法者之手。
又問。
彼何形色。
答言。
天子。彼有法色。非陰界入色。
又問。
彼有何行。
答言。
彼有空行。無相行。無願行。
又問。
彼趣何處。
答言。
天子。彼當趣向。一切至處。到於一切。眾生心行。至無所至。
天子問言。
文殊師利。菩薩退不。
答言。
天子。若菩薩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是處。
天子言。
誰為退者。
答言。
一切諸煩惱退。一切聲聞。緣覺地退。
又問。
誰是不退。
答言。
三昧等者。是無有退。
天子言。
文殊師利。何等為三昧。
答言。
無二無別異。
天子言。
文殊師利。若一切法。無有別異。誰為別異。
答言。
天子。不知一切法平等者。分別為二。彼行二行。墮於二行。
若知平等。不行別異。
若知平等。彼趣平等。
天子又問。
文殊師利。頗有菩薩。具於煩惱。成菩提耶。
答言。
有。
天子又問。
是誰。
答言。
天子。若菩薩斷結使。是聲聞。
若菩薩。知一切眾生。煩惱結使。大悲增盛。發於無上。正真道心。是有菩提。
天子問言。
頗有慳悋。成檀波羅蜜耶。
答言。
有。
問言。
是誰。
答言。
天子。若菩薩不捨。菩提之心。攝護眾生。如是慳悋。是檀波羅蜜。
天子又問。
頗有毀戒。名尸波羅蜜耶。
答言。
有。
問言。
是誰。
答言。
天子。若菩薩多益。一切眾生。不自觀戒。如是毀戒。名尸波羅蜜。
文殊師利。頗有菩薩。捨於堪忍。名忍波羅蜜耶。
答言。
有。
問言。
是誰。
答言。
天子。若菩薩捨。外道禁戒。堅住佛戒。是名羼提波羅蜜。
文殊師利。頗有懈怠。成精進波羅蜜耶。
答言。
有。
問言。
是誰。
答言。
天子。若菩薩。於聲聞緣覺地。生於懈怠。勤加修習。無上正道。是名毘梨耶波羅蜜。
文殊師利。頗有不定心。名禪波羅蜜耶。
答言。
有。
問言。
是誰。
答言。
天子。菩薩夢中。不生聲聞。緣覺地心。是菩薩不定心。是名禪波羅蜜。
文殊師利。頗有無慧。名菩薩般若波羅蜜耶。
答言。
有。
問言。
是誰。
答言。
天子。謂無慧者。而是菩薩。不作一切。世間蠱道。諸惡咒術。厭鎮顛狂。苦於一切。眾生法慧。是菩薩成就。具一切智。是名般若波羅蜜。
是時世尊。讚文殊師利。
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善說菩薩。應作不應作。汝如是說。
文殊師利。聽吾少說。
文殊師利。如人飢羸。寧忍飢苦。終不服於。雜毒之食。菩薩如是。寧慳貪毀戒。瞋諍懈怠。亂心妄念。愚無智慧。不住聲聞。緣覺地中。正念施戒。忍進禪慧。
何以故。菩薩於中。應生怖畏。
天子問佛。
菩薩不怖畏結使耶。
佛言。
應怖。天子。但菩薩。於聲聞地中。倍應生怖。
天子。於意云何。如人護命。為畏斬頭。畏斬手足。
天子白佛。
彼畏斬頭。不畏手足。
何以故。世尊。人斬手足。能修福業。以是因緣。得生天上。
世尊。若人斬頭。失於壽命。不修德行。
佛言。
如是天子。菩薩寧當。毀犯禁戒。終不捨於。一切智心。寧為菩薩。具諸煩惱。終不作於。漏盡羅漢。
天子歎曰。
希有世尊。是菩薩所行。勝餘世間。
世尊。諸聲聞持戒。勤加精進。即是菩薩。毀禁懈怠。
佛言。
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天子。如貧人食。是轉輪王毒。
如是天子。聲聞勤進。斷諸煩惱。尚不安樂。閻浮眾生。況復一切。諸眾生也。
天子。如大商主。多財封邑。大捨勤進。多所利安。多所養育。
菩薩如是。行大慈悲。於一切眾生。興起大悲。修行精進。養育無量。一切眾生。令得世間。出世間樂。
是時長老大迦葉。白世尊言。
諸聲聞人。證無為法。菩薩唯得。有為之法。
云何有為菩薩。勝無為聲聞。
佛言。
迦葉。我今為喻。諸有智者。因是得解。
迦葉。譬如有人。破析一毛。以為百分。是人復以。此一分毛。點滿四大海中之酥。
迦葉。於意云何。是人毛分。取四海酥。能作是念。
我所取多。非海中者。
迦葉白言。
不也。世尊。
佛言。
迦葉。汝意云何。於此二分。何者為勝。何者為大。何者為多。何者大價。
迦葉白言。
假使令取。千億由旬。餘者猶勝。猶大猶多。有於大價。況以毛分。唯取一渧。
佛言。
迦葉。如毛百分。以一分毛。取一點酥。聲聞所有。無為智慧。亦復如是。佛智所知。
迦葉。如滿四大海中之酥。菩薩有為。善根功德。亦復如是。用以迴向。無為智故。
迦葉。譬如蟻子。含持一粒。猶如秋月成熟。穀滿大地。
迦葉。於意云何。何者為勝。
世尊。秋月成熟。穀滿大地。有無量穀。救濟養育。無量眾生。以為資糧。
世尊。蟻持一粒。無所利安。
迦葉。蟻持一粒。如諸聲聞。解脫之果。亦復如是。如秋穀成熟。滿於大地。當知菩薩。六波羅蜜。四攝之法。善根功德。亦復如是。成熟養活。無量眾生。安置世樂。出世間樂。及涅槃樂。
迦葉。如有百千。水精珠擔。而來入城。若一無價。琉璃寶珠。置之船上。若其安隱。達閻浮提。救護一切。貧窮困苦。
迦葉。於意云何。是百千擔。水精入城。是無價寶。一琉璃珠。可為比不。
不也。世尊。
迦葉。是百千擔。諸水精珠。來入城者。喻於聲聞。無為功德。亦復如是。如一無價。寶琉璃珠。船上安隱。至閻浮提。多所安樂。菩薩如是。不斷三寶種。發於一切。智寶之心。多所安樂。
時大迦葉。白世尊言。
未曾有也。如來善說。諸菩薩等。發於一切。智寶之心。出過一切。聲聞緣覺。
爾時寶主世界菩薩。諸與文殊師利來者。聞說是已。白世尊言。
一切言說。皆是戲論。是差別說。呵責結使說。
世尊。寶相佛土。無有是說。純明菩薩。不退轉說。無差別說。
世尊難有。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覺。能忍是苦。得一切法。無有差別。無上中下。一味法性。安置三乘。
是諸菩薩。即以天花。散供佛上。語文殊師利。
我等可還。寶主世界。
文殊師利言。
汝等可去。宜知是時。
諸菩薩言。
汝不去耶。
文殊師利言。
善男子。一切世界。皆悉平等。一切佛等。一切法等。一切眾生等。我住於彼。何所為作。
諸菩薩言。
以何事故。一切世界等。一切佛等。一切法等。一切眾生等。
文殊師利言。
諸善男子。一切剎土。如虛空故等。諸佛法界。不思議故等。一切諸法。虛偽故等。一切眾生。無我故等。以是義故。我如是說。一切世界等。乃至一切。諸眾生等。
時文殊師利。現神通力。以神力故。令娑婆界。如寶主界。等無差別。令世尊釋迦牟尼。如寶相如來。等無差別。
彼諸菩薩。各作是念。
我等已到。寶主世界。於釋迦牟尼佛。生寶相佛想。
即白佛言。
誰使我等。來至此土。
佛言。
誰將汝去。
諸菩薩言。
文殊師利童子。將我等去。
佛言。
彼將汝來。
爾時文殊師利。語諸菩薩。
善男子。汝等各各。入定觀之。誰將汝來。誰將汝去。
時諸菩薩。各入定觀。各作念言。
我等不動。娑婆世界去。我等自謂。至寶主界。
世尊。未曾有也。文殊師利。以神通力。三昧之力。使我等謂。到寶主界。猶故不動。是娑婆界。
世尊。願令一切眾生。悉得如是神力。如文殊師利。
爾時佛告。寶主世界。諸來菩薩。
善男子等。如金器。銀器。頗梨器。琉璃器。水精器。鐵器。金剛器。栴檀器。寶器。瓦器。木器。其中空界。器雖種種。其空無異。如是一法性。一如一實際。然諸眾生。種種形相。各取生處。彼自體變。百千億種。形色別異。謂地獄色。畜生色。餓鬼色。天色。人色。聲聞色。緣覺色。菩薩色。佛色。以平等故色等如。如等故色等。如空等故色等。
善男子。文殊師利。以是事故說。一切世界等。乃至一切眾生等。
是故說言。
我今不往。
是時世尊。以如是法。示教利喜。諸菩薩已。頭面禮足。遶佛三匝。出眾不遠。沒娑婆界。往寶主界。
是時佛告阿難。
汝受此經。持讀誦說。於大眾中。為人廣說。
大德阿難。白世尊言。
我已受持。世尊。當何名斯經。云何受持。
佛告阿難。
此經名寂調伏音天子所問。亦名清淨毘尼。亦名一切佛法。
佛說是經已。大德阿難。寂調伏音天子。文殊師利等。一切菩薩。大迦葉等。一切聲聞。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清淨毘尼方廣經
後秦龜茲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祇闍崛山。與大比丘僧。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萬二千人。及欲色界天。淨居天子。
爾時世尊。與諸無量。百千大眾。恭敬圍繞。而演說法。時有天子。名寂調伏音。來在會坐。
是時寂調伏音天子。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世尊言。
是文殊師利。為住何處。今此大眾。渴仰欲見。是善丈夫。從其聞法。
如是問已。時佛告彼寂調伏音。
天子。東方過此十千佛土。彼有佛國。名曰寶主。是中有佛。號曰寶相如來。應。正遍覺。現在說法。文殊師利。住在彼土。為諸菩薩摩訶薩。而轉說法。
時彼天子。白世尊言。
唯願現相。令文殊師利。來詣此土。
何以故。世尊。若從一切。聲聞緣覺。有所聞法。不如從於。文殊師利。所聞法也。唯除如來。其餘說法。無有勝者。文殊師利。若演說法。一切魔宮。皆悉闇蔽。一切眾魔。悉能摧伏。去增上慢。滅增上慢。
若有未發菩提心者。發菩提心。已發心者。住不退轉。可攝者攝。可捨者捨。順如來。欲令正法久住。
爾時世尊。知寂調伏音天子心。已放白毫。藏光普遍照。此佛世界。已東方過於。十千佛土。普照遍彼。寶主世界。
時寶主世界。菩薩摩訶薩。見此光已。白寶相佛言。
世尊。是何光相。有此光明。遍照此界。
如是問已。寶相佛。告諸菩薩言。
善男子。西方去此。十千佛土。有國名娑婆。其中有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遍覺。現在說法。彼如來放毫藏一光。是光通徹。十千佛土。來照此界。
是諸菩薩。白世尊言。
以何因緣故。彼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覺。放毫藏一光。
時佛報言。
彼釋迦牟尼如來國。有無量千億菩薩。皆悉集會。及釋梵護世。一切四眾。欲見文殊師利童子。從其聞法。以是緣故。請彼釋迦牟尼如來。放毫藏一光。
時寶相佛。告文殊師利。
汝今可往。娑婆世界。釋迦如來。應。正遍覺。喜欲見汝。及諸大眾。欲見聞法。
文殊師利。白彼世尊。
我今亦知。如是光瑞。
時文殊師利法王之子。與十千菩薩俱。頭面敬禮。寶相佛足。譬如壯士。屈申臂頃。與十千菩薩。沒寶主界。到娑婆界。住虛空中。而不現形。雨種種花。以供如來。普及大眾。積至於膝。雜色妙好。色香適意。
一切大眾。見雨此華。白世尊言。
是何先相。大雨此花。
佛言。
諸善男子。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與十千菩薩俱。來到此娑婆世界。住虛空中。而不現形。雨花供我。
時諸大眾。俱共同聲。白世尊言。
我等欲見。文殊師利法王之子。及諸菩薩摩訶薩。覩其形容。
時文殊師利。及十千菩薩。從空而下。頂禮佛足。右遶已畢。各以神力。化作座已。卻坐一面。
時寂調伏音天子。白世尊言。
願問文殊師利法王之子。建立言論。眾所欲聞。
佛告天子。
汝今自問。文殊師利法王之子。隨汝所疑。
時寂調伏音天子。問文殊師利。
彼寶相佛土。云何說法。汝樂於彼。
文殊師利報言。
天子。不生貪欲。不滅貪欲。不生瞋恚。不滅瞋恚。不生愚癡。不滅愚癡。不生煩惱。不滅煩惱。
何以故。無生之法。終無有滅。
天子問言。
云何文殊師利。彼土眾生。不生貪瞋。愚癡煩惱。又不滅耶。
答言。
不也天子。
天子問言。
彼佛說法。為何所斷。
答言。
為不生不滅。而演說法。
何以故。彼佛剎土。不知斷。不修證。彼諸眾生。重第一義諦。非重世諦。
天子問言。
文殊師利。云何名為。第一義諦。
文殊師利言。
天子。彼不住生。又不住滅。無有處相。非無處相。非相非無相。非相非虛空。色相非可相。非不可相。非盡可盡。無盡無有能盡。如是說名。第一義諦。
天子。義者非心。非心相續。非言說句。無此無彼。亦無中間。如是說名。第一義諦。
天子。又復義者。而不可得。無文字行。是名第一義諦。
何以故。佛說一切。所有音聲。皆是虛妄。
天子言。
文殊師利。如來所說。可虛妄耶。
天子。如來所說。無實無虛妄。
何以故。如來無二相。無住心。無言說。非有為法。非無為法。非說實非說。虛無二相。
天子。於意云何。如來化人。若有所說。為實為虛妄。
答言。
非實非虛妄。
何以故。如來化人。無有實故。
文殊師利言。
如是如是。天子。一切諸法。無成就者。如來所說。無實無虛妄。故名無二。
天子言。
文殊師利。云何如來。說第一義諦。
文殊師利言。
天子。無有能說。第一義諦者。
何以故。是無言說。無能說者。
說是法時。五百比丘。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二百天子。逮得法忍。
爾時寂調伏音天子。問文殊師利。
第一義諦。甚為難解。
文殊師利言。
如是如是。
天子。第一義諦。實為難解。不正修行者。實為難解。
天子問言。
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名正修行。
文殊師利言。
若不說言。知是斷是。修是證是。
何以故。若有相者。是貪。是著。是戲論。
若有說言。
是應知應斷。應修應證。
是不名為。正修行也。
天子問言。
文殊師利。云何菩薩。正修行也。
天子。如如等。法界等。五逆等。如法界等。諸見亦等。如凡夫法等。學法亦等。無學法等。如聲聞法等。緣覺法等。菩薩法等。佛法亦等。如生死法等。涅槃法等。煩惱亦等。諍訟亦等。
天子問言。
文殊師利。云何諍訟等。煩惱亦等。
文殊師利言。
空故等。無相故等。無願故等。
何以故。空無分異故。
天子。如寶器空泥器空。其中空界。等無有異。無有種種。以無二故。
如是天子。如煩惱空。及諍訟空。無有別異。等無有二。
天子言。
文殊師利。菩薩頗修。於聖諦不。
文殊師利言。
天子。若其菩薩。不修聖諦。云何能為。聲聞說法。
又復天子。菩薩修聖諦有觀。聲聞修聖諦無觀。菩薩修聖諦有閑。聲聞修聖諦無閑。菩薩修聖諦有緣。聲聞修聖諦無緣。菩薩修聖諦。而正觀之。不證實際。菩薩修聖諦。有善方便。不背生死。向於涅槃。菩薩修聖諦。觀一切佛法。
天子。譬如有人。捨大伴主。獨一無侶。欲過曠路。心甚驚怖。不敢復還。如是天子。聲聞亦爾。怖畏生死。不還世間。捨一切眾生。不還生死。不觀佛法。無善方便。獨一無二。修行聖諦。
天子。如大伴主。多諸眷屬。多諸財產。資糧豐饒。大獲生利。欲過曠路。
天子。菩薩如是。為大伴主。多諸眷屬。成大法利。多法資糧。具足六波羅蜜。成四攝法。普悉觀緣。一切眾生。觀生死迴流。正觀佛法。從於佛土。至於佛土。具善方便。修於聖諦。
天子。如疎薄物。若以瞻婆。須曼婆師花。所熏之香。香氣速出。
如是天子。聲聞修諦。速疾如是。不滿所願。中入涅槃。彼亦不出。於佛戒聞。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功德之香。
又亦不能。斷煩惱習。
天子。如迦尸衣。若以天寶。沈水香熏。經百千年。清淨美香。人天敬重。
如是天子。菩薩百千萬億劫中。常修聖諦。不中入涅槃。欲滿本願。出佛戒聞。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功德之香。能斷結習。為諸人天。阿修羅。乾闥婆等。之所敬重。
寂調伏音天子。又問文殊師利。
彼寶相如來。應。正遍覺。是佛國土。諸聲聞眾。為何如也。如樂於彼。
文殊師利言。
天子。彼土聲聞。不住於信。不教他信。不護法界。非八人出過八邪。非須陀洹。出過惡道。非斯陀含。往來教化。一切眾生。非阿那含。一切諸法。無去來故。非阿羅漢。受於一切。三千界供。
亦非聲聞。能持一切。佛所說法。不斷於欲。不為欲熱。不斷於瞋。不為瞋熱。不斷於癡。不為癡熱。
於一切法。離諸暗障。不斷煩惱。勤行精進。斷於一切。眾生煩惱。永無有生。過一切生。隨心欲生。無有我人。眾生之相。而教化眾生。無取無與。一切眾生。清淨福田。無思無念。而修正念。不生不滅。而修正斷。遠離身心。而出生神足。知於一切。眾生諸根。到於彼岸。而修行根。摧一切結。而修於力。遍知一切。而修於覺。得於無為。不證於道。到於實際。而修於定。至於法界。而修於慧。盡於無明。而生於明。無有二行。而證解脫。
肉眼悉見。一切眾生。一切佛國。一切諸佛。天眼悉見。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慧眼觀見。一切眾生生死。無來無去。法眼見於。諸法平等。佛眼明見。一切佛界。
天耳悉聞。一切佛法。能受能持。一心能知。一切眾生。所有心行。悉知宿命。過去際劫。百千萬億。神通能過。無量佛剎。煩惱悉盡。不證解脫。雖復可見。然非色身。雖有言說。無有文字。雖有思念。而心無動。形色尊妙。眾相莊嚴。功德瓔珞。威德難當。名聞高遠。淨戒塗香。世法不污。煩惱不染。無麁惡言。遊戲神通。多聞增廣。辯才震吼。善知變化。調伏闇冥。大慧明照。所說無滯。總持究竟。常為諸佛。之所護念。聲聞所念。常恒專念。菩提之道。其念如海。定如須彌。忍如大地。勇健降魔。猶如帝釋。無能輕者。寂靜如梵。無有等等。猶如虛空。遍入一切。
天子。彼寶相佛土。聲聞如是。所有功德。復過於此。
說是法時。於是會中。五百比丘。五百比丘尼。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千天子。向聲聞智。說如是言。
世尊。我等願為。彼寶相如來。作聲聞眾。
文殊師利言。
善男子。非聲聞心。能生彼土。汝等可發。無上道心。得生彼土。諸生彼者。皆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是等。即發無上。正真道心。如來悉記。當生彼土。時寂調伏音天子。問文殊師利。
云何名為。菩薩毘尼。云何名為。聲聞毘尼。
文殊師利言。
天子。怖畏三界毘尼。是聲聞毘尼。
受無量生死。欲化一切。諸眾生等。生於三界毘尼。是菩薩毘尼。
輕毀功德。莊嚴毘尼。是聲聞毘尼。
自集功德莊嚴毘尼。是菩薩毘尼。
自斷一切。諸煩惱結。是聲聞毘尼。
欲斷一切。眾生煩惱。是菩薩毘尼。
不念成熟。一切眾生。一切佛法。是聲聞毘尼。
念欲成熟。一切眾生。一切佛法。是菩薩毘尼。
非為一切。諸天所識。是聲聞毘尼。
一切三千大千世界。諸天識知。是菩薩毘尼。
一切魔捨。是聲聞毘尼。
一切三千大千世界。諸魔㘁哭。一切眾魔。生於怨憎。生摧伏想。是菩薩毘尼。
唯獨照明。是聲聞毘尼。
普欲照明。一切世間。欲照明成就。一切佛法。是菩薩毘尼。
自觀之心。是聲聞毘尼。
觀一切佛法。是菩薩毘尼。
漸次毘尼。是聲聞毘尼。
一念悉知。是菩薩毘尼。
斷三寶種。是聲聞毘尼。
持三寶種。是菩薩毘尼。
如破瓦器。不可修補。是聲聞毘尼。
如金銀器。破還可修治。是菩薩毘尼。
無善方便。是聲聞毘尼。
成就方便。是菩薩毘尼。無有十力。四無所畏。是聲聞毘尼。
成就十力。四無所畏。是菩薩毘尼。
少水果樹。是聲聞毘尼。
園林堂閣。法樂可樂。是菩薩毘尼。
無六波羅蜜。無四攝法。是聲聞毘尼。
有六波羅蜜。具四攝法。是菩薩毘尼。
不斷一切習。是聲聞毘尼。
滅一切習。是菩薩毘尼。
又復天子。略說有限所攝。有少法功德。有少戒聞。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是聲聞毘尼。
無量無量所攝。無量功德。無量戒聞。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是菩薩毘尼。
爾時世尊。讚文殊師利。
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汝快說此。菩薩毘尼。
文殊師利。聽我少說。成滿汝義。
文殊師利。譬如二人。一讚大海。二歎牛跡。
文殊師利。於意云何。是人能讚。是牛跡中。幾所功德。
文殊師利白言。
世尊。大海無量。牛跡甚少。當何所讚。
佛言。
如是知聲聞毘尼。猶如牛跡。小無功德。無可讚歎。聲聞乘人。亦復如是。
文殊師利。於意云何。彼第二人。能讚大海。功德不也。
文殊師利言。
世尊。而是大海。有無量功德。無量可歎。
佛言。
當知菩薩毘尼。亦復如是。譬如大海。無量功德。無量可歎。當知大乘。亦復如是。
說是法時。萬二千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說是言。
世尊。我等亦當。修學如此。菩薩毘尼。調伏無量。一切眾生。
時寂調伏音天子。問文殊師利。
汝今修學。何等毘尼。聲聞毘尼。緣覺毘尼。菩薩毘尼。
文殊師利言。
天子。於意云何。頗有大海。不納眾水。
天子答言。
文殊師利。無有大海。不納眾水。
文殊師利言。
如是天子。菩薩毘尼。猶如大海。所有毘尼。無不納受。所謂。聲聞毘尼。緣覺毘尼。菩薩毘尼。一切毘尼。
天子言。
文殊師利。所言。毘尼毘尼者。為何等義。
文殊師利言。
天子。毘尼毘尼者。調伏煩惱。為知煩惱。故名毘尼。
天子言。
文殊師利。云何當修。調伏煩惱。云何知煩惱。
文殊師利言。
若自妄想。若他妄想。自他妄想。不正憶念。自想他想。顛倒不實。諸見所縛。無明為首。如是則能。發生煩惱。
若不自妄想。不他妄想。不自他妄想。專正憶念。不自想他想。斷於顛倒。不住諸見。除去無明。不行二行。如是則便。不起煩惱。煩惱不起。是畢竟毘尼。
天子。是名畢竟毘尼。若以聖智。知於煩惱。虛妄詐偽。是無所有。無主無我。無所繫屬。無來處去處。無方非無方。非內非外。非中可得。無聚無積。無形無色。如是名為。知於煩惱。
天子。如人知於。毒蛇種性。能寂彼毒。如是若知。結使種性。能寂煩惱。
天子問言。
云何名為。煩惱種性。
文殊師利言。
妄想是煩惱種。若不妄想。則便不起。若其不起。則非煩惱。若無煩惱。則無窟宅。若無窟宅。則無所燒。亦無所住。若無所住。名畢竟毘尼。如是名為。知煩惱種性。
天子問言。
云何文殊師利。是調伏煩惱。為實為不實。
文殊師利言。
天子。如人夢。為毒蛇所螫。以苦痛故。服於毒藥。蛇毒消除。苦痛便差。
天子。於意云何。如彼人者。為蛇所螫。為實不實。
天子答言。
文殊師利。此是不實。無有實故。當除何毒。
毒蛇不實。除亦不實。應如是知。諸聖毘尼。亦復如是。
天子。汝作是言。云何是調伏煩惱。為實為不實。
天子。若我無我。煩惱無煩惱。若我實者。煩惱亦實。是中若我無我。煩惱無煩惱。都不可得。若如是者。當何調伏。
何以故。天子。一切法寂。以無生故。一切法寂。不可取故。一切法寂。無形相故。一切法盡。無所有故。一切法無盡。以無生故。一切法無生。無所有故。一切法無滅。無有堅實故。一切法無作。無作者故。一切法無作。無有我故。一切法無我。以無主故。一切法無主。如虛空故。一切法無來。以無體故。一切法無去。以無際故。一切法無住。無住處故。一切法無住。無生滅故。一切法無為。以無漏故。
天子。一切法無與。畢竟調伏故。
寂調伏音天子。復問文殊師利。
一切諸法。以何為門。
文殊師利言。
不正修門。增生死故。正修行門。獲涅槃故。正修行門。得自在故。不正修門。不得自在故。疑惑門。闇障礙故。達解門。無暗障故。妄想門。增煩惱故。無妄想門。無煩惱故。識門。有結使故。無識門。無結使故。覺門。多事務故。寂門。一切寂靜故。見門。增憍慢故。空門。滅憍慢故。惡知識門。生諸惡法故。善知識門。生諸善法故。邪見門。生諸苦本故。正見門。生諸善本故。慳惜門。貧窮故。布施門。大財封故。毀戒門。諸惡道故。持戒門。諸善處故。諍訟門。障諸法故。忍辱門。增勝法故。懈怠門。令心垢故。精進門心。無垢故。覺觀門。多亂鬧故。禪定門。心一處故。無智慧門。如癡羊故。智慧門。三十七助道分故。慈門。不障智故。悲門。質直無虛偽故。喜門。集法寶故。捨門。離愛憎故。正念門。不失本善根故。斷門。修正行故。神足門。身心輕故。根門。信為首故。力門。摧伏一切。諸煩惱故。覺門。順覺諸法故。八聖道門。出過一切。諸非道故。
復次天子。菩提心門。一切佛法故。攝一切法門。於一切法。得自在故。攝眾生門。演說法故。善方便門。處非處故。慧度門。到於一切。眾生心行。之彼岸故。六波羅蜜門。大乘故。六神通門。慧光明故。法施忍門。不隨他智故。
天子又問。
文殊師利。何等為法界門。
文殊師利言。
天子。普遍門。是法界門。
天子言。
何界是法界。
文殊師利言。
一切眾生界。是法界。
天子言。
文殊師利。法界有邊際不。
答言。
天子。於意云何。虛空有邊際不。
不也。文殊師利。
天子。猶如虛空。無有邊際。法界亦爾。無有邊際。
天子言。
文殊師利。汝知法界耶。
答言。
天子。法界不知法界。
天子言。
文殊師利。汝知何法。有如是辯。
答言。
天子。於意云何。響知何法。而出音聲。
天子言。
響無所知。而出音聲。以因緣故。而有音聲。
如是天子。菩薩緣眾生故。而有所說。
天子言。
汝住何處。能有所說。
答言。
天子。猶如如來。化人所住。而有所說。我住亦爾。
天子言。
如來化人。無有住處。
答言。
天子。如來子人無所住。而有所說。一切諸法。亦無所住。而有所說。
天子言。
文殊師利。若一切法無住。汝住何處。成無上道。
文殊師利言。
天子。我住無間。成無上道。
天子言。
無間為住何處。
答言。
無間住無根本。
天子言。
文殊師利。住無間者。必墮地獄。
答言。
天子。如是如是。如來所說。造五無間。必墮地獄。
天子。我今亦住。於五無間。
天子。菩薩住五無間。成無上道。何等為五。
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求無上道。中間不墮。聲聞緣覺地。是初無間。
我應救濟。一切眾生。中間無懈。是二無間。
捨一切物。中間無慳。是三無間。
知諸法無生。中間不與。諸見共住。是四無間。
若知。若見。若斷。平等正覺。以一念相應慧。而覺知之。中間不起。必成正覺。是五無間。
若菩薩。住是五無間。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天子言。
文殊師利。頗有凡夫。住五無間。墮於地獄。菩薩亦住。此五無間。成於無上。正真道耶。
答言。
有。
天子言。
以何因緣故。
答言。
天子。一切法空。解於空故。名得菩提。一切諸法。無相。無願。非有為。無生。無起。因緣生覺。是因緣故。名覺菩提。
天子言。
文殊師利。誰信此法。
答言。
天子。若佛如來。尚不生信。況復聲聞。
天子又問。
誰解是法。
答言。
不行我相者。
又問。
誰信是法。
答言。
不住此彼岸者。
天子言。
若不住此彼。誰想是法。
答言。
於一切法。無憶想者。
又問。
誰持。
答言。
不持一切。結使者持。
天子又問。
此經當至。何等人手。
答言。
至與一切眾生。法者之手。
又問。
彼何形色。
答言。
天子。彼有法色。非陰界入色。
又問。
彼有何行。
答言。
彼有空行。無相行。無願行。
又問。
彼趣何處。
答言。
天子。彼當趣向。一切至處。到於一切。眾生心行。至無所至。
天子問言。
文殊師利。菩薩退不。
答言。
天子。若菩薩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是處。
天子言。
誰為退者。
答言。
一切諸煩惱退。一切聲聞。緣覺地退。
又問。
誰是不退。
答言。
三昧等者。是無有退。
天子言。
文殊師利。何等為三昧。
答言。
無二無別異。
天子言。
文殊師利。若一切法。無有別異。誰為別異。
答言。
天子。不知一切法平等者。分別為二。彼行二行。墮於二行。
若知平等。不行別異。
若知平等。彼趣平等。
天子又問。
文殊師利。頗有菩薩。具於煩惱。成菩提耶。
答言。
有。
天子又問。
是誰。
答言。
天子。若菩薩斷結使。是聲聞。
若菩薩。知一切眾生。煩惱結使。大悲增盛。發於無上。正真道心。是有菩提。
天子問言。
頗有慳悋。成檀波羅蜜耶。
答言。
有。
問言。
是誰。
答言。
天子。若菩薩不捨。菩提之心。攝護眾生。如是慳悋。是檀波羅蜜。
天子又問。
頗有毀戒。名尸波羅蜜耶。
答言。
有。
問言。
是誰。
答言。
天子。若菩薩多益。一切眾生。不自觀戒。如是毀戒。名尸波羅蜜。
文殊師利。頗有菩薩。捨於堪忍。名忍波羅蜜耶。
答言。
有。
問言。
是誰。
答言。
天子。若菩薩捨。外道禁戒。堅住佛戒。是名羼提波羅蜜。
文殊師利。頗有懈怠。成精進波羅蜜耶。
答言。
有。
問言。
是誰。
答言。
天子。若菩薩。於聲聞緣覺地。生於懈怠。勤加修習。無上正道。是名毘梨耶波羅蜜。
文殊師利。頗有不定心。名禪波羅蜜耶。
答言。
有。
問言。
是誰。
答言。
天子。菩薩夢中。不生聲聞。緣覺地心。是菩薩不定心。是名禪波羅蜜。
文殊師利。頗有無慧。名菩薩般若波羅蜜耶。
答言。
有。
問言。
是誰。
答言。
天子。謂無慧者。而是菩薩。不作一切。世間蠱道。諸惡咒術。厭鎮顛狂。苦於一切。眾生法慧。是菩薩成就。具一切智。是名般若波羅蜜。
是時世尊。讚文殊師利。
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善說菩薩。應作不應作。汝如是說。
文殊師利。聽吾少說。
文殊師利。如人飢羸。寧忍飢苦。終不服於。雜毒之食。菩薩如是。寧慳貪毀戒。瞋諍懈怠。亂心妄念。愚無智慧。不住聲聞。緣覺地中。正念施戒。忍進禪慧。
何以故。菩薩於中。應生怖畏。
天子問佛。
菩薩不怖畏結使耶。
佛言。
應怖。天子。但菩薩。於聲聞地中。倍應生怖。
天子。於意云何。如人護命。為畏斬頭。畏斬手足。
天子白佛。
彼畏斬頭。不畏手足。
何以故。世尊。人斬手足。能修福業。以是因緣。得生天上。
世尊。若人斬頭。失於壽命。不修德行。
佛言。
如是天子。菩薩寧當。毀犯禁戒。終不捨於。一切智心。寧為菩薩。具諸煩惱。終不作於。漏盡羅漢。
天子歎曰。
希有世尊。是菩薩所行。勝餘世間。
世尊。諸聲聞持戒。勤加精進。即是菩薩。毀禁懈怠。
佛言。
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天子。如貧人食。是轉輪王毒。
如是天子。聲聞勤進。斷諸煩惱。尚不安樂。閻浮眾生。況復一切。諸眾生也。
天子。如大商主。多財封邑。大捨勤進。多所利安。多所養育。
菩薩如是。行大慈悲。於一切眾生。興起大悲。修行精進。養育無量。一切眾生。令得世間。出世間樂。
是時長老大迦葉。白世尊言。
諸聲聞人。證無為法。菩薩唯得。有為之法。
云何有為菩薩。勝無為聲聞。
佛言。
迦葉。我今為喻。諸有智者。因是得解。
迦葉。譬如有人。破析一毛。以為百分。是人復以。此一分毛。點滿四大海中之酥。
迦葉。於意云何。是人毛分。取四海酥。能作是念。
我所取多。非海中者。
迦葉白言。
不也。世尊。
佛言。
迦葉。汝意云何。於此二分。何者為勝。何者為大。何者為多。何者大價。
迦葉白言。
假使令取。千億由旬。餘者猶勝。猶大猶多。有於大價。況以毛分。唯取一渧。
佛言。
迦葉。如毛百分。以一分毛。取一點酥。聲聞所有。無為智慧。亦復如是。佛智所知。
迦葉。如滿四大海中之酥。菩薩有為。善根功德。亦復如是。用以迴向。無為智故。
迦葉。譬如蟻子。含持一粒。猶如秋月成熟。穀滿大地。
迦葉。於意云何。何者為勝。
世尊。秋月成熟。穀滿大地。有無量穀。救濟養育。無量眾生。以為資糧。
世尊。蟻持一粒。無所利安。
迦葉。蟻持一粒。如諸聲聞。解脫之果。亦復如是。如秋穀成熟。滿於大地。當知菩薩。六波羅蜜。四攝之法。善根功德。亦復如是。成熟養活。無量眾生。安置世樂。出世間樂。及涅槃樂。
迦葉。如有百千。水精珠擔。而來入城。若一無價。琉璃寶珠。置之船上。若其安隱。達閻浮提。救護一切。貧窮困苦。
迦葉。於意云何。是百千擔。水精入城。是無價寶。一琉璃珠。可為比不。
不也。世尊。
迦葉。是百千擔。諸水精珠。來入城者。喻於聲聞。無為功德。亦復如是。如一無價。寶琉璃珠。船上安隱。至閻浮提。多所安樂。菩薩如是。不斷三寶種。發於一切。智寶之心。多所安樂。
時大迦葉。白世尊言。
未曾有也。如來善說。諸菩薩等。發於一切。智寶之心。出過一切。聲聞緣覺。
爾時寶主世界菩薩。諸與文殊師利來者。聞說是已。白世尊言。
一切言說。皆是戲論。是差別說。呵責結使說。
世尊。寶相佛土。無有是說。純明菩薩。不退轉說。無差別說。
世尊難有。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覺。能忍是苦。得一切法。無有差別。無上中下。一味法性。安置三乘。
是諸菩薩。即以天花。散供佛上。語文殊師利。
我等可還。寶主世界。
文殊師利言。
汝等可去。宜知是時。
諸菩薩言。
汝不去耶。
文殊師利言。
善男子。一切世界。皆悉平等。一切佛等。一切法等。一切眾生等。我住於彼。何所為作。
諸菩薩言。
以何事故。一切世界等。一切佛等。一切法等。一切眾生等。
文殊師利言。
諸善男子。一切剎土。如虛空故等。諸佛法界。不思議故等。一切諸法。虛偽故等。一切眾生。無我故等。以是義故。我如是說。一切世界等。乃至一切。諸眾生等。
時文殊師利。現神通力。以神力故。令娑婆界。如寶主界。等無差別。令世尊釋迦牟尼。如寶相如來。等無差別。
彼諸菩薩。各作是念。
我等已到。寶主世界。於釋迦牟尼佛。生寶相佛想。
即白佛言。
誰使我等。來至此土。
佛言。
誰將汝去。
諸菩薩言。
文殊師利童子。將我等去。
佛言。
彼將汝來。
爾時文殊師利。語諸菩薩。
善男子。汝等各各。入定觀之。誰將汝來。誰將汝去。
時諸菩薩。各入定觀。各作念言。
我等不動。娑婆世界去。我等自謂。至寶主界。
世尊。未曾有也。文殊師利。以神通力。三昧之力。使我等謂。到寶主界。猶故不動。是娑婆界。
世尊。願令一切眾生。悉得如是神力。如文殊師利。
爾時佛告。寶主世界。諸來菩薩。
善男子等。如金器。銀器。頗梨器。琉璃器。水精器。鐵器。金剛器。栴檀器。寶器。瓦器。木器。其中空界。器雖種種。其空無異。如是一法性。一如一實際。然諸眾生。種種形相。各取生處。彼自體變。百千億種。形色別異。謂地獄色。畜生色。餓鬼色。天色。人色。聲聞色。緣覺色。菩薩色。佛色。以平等故色等如。如等故色等。如空等故色等。
善男子。文殊師利。以是事故說。一切世界等。乃至一切眾生等。
是故說言。
我今不往。
是時世尊。以如是法。示教利喜。諸菩薩已。頭面禮足。遶佛三匝。出眾不遠。沒娑婆界。往寶主界。
是時佛告阿難。
汝受此經。持讀誦說。於大眾中。為人廣說。
大德阿難。白世尊言。
我已受持。世尊。當何名斯經。云何受持。
佛告阿難。
此經名寂調伏音天子所問。亦名清淨毘尼。亦名一切佛法。
佛說是經已。大德阿難。寂調伏音天子。文殊師利等。一切菩薩。大迦葉等。一切聲聞。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清淨毘尼方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