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寶壇經

門人法海編集。後學德清勘校。

行由品第一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名璩。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陞座。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大師告眾曰。

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惠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

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

遂問客誦何經。客曰。

金剛經。

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云。

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

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祖問曰。

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對曰。

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

祖言。

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惠能曰。

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

惠能曰。

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

祖云。

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

惠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差惠能剁柴踏碓。

經八月餘。祖一日。忽見惠能曰。

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

惠能曰。

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

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眾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

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

諸人聞語。總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後。依止秀師。何煩作偈。

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擬請供奉盧珍。畫楞伽經變相。及五祖血脈圖。流傳供養。

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秀乃思惟。

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

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秀復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

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

忽見其偈。報言。

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來。經云。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

門人誦偈。皆歎善哉。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

偈是汝作否。

秀言。

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

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

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復兩日。有一童子。於碓坊過。唱誦其偈。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

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

誦者何偈。

童子曰。

爾這獦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曰。

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

上人。我此踏碓。八個餘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

童子引至偈前禮拜。

惠能曰。

惠能不識字。請上人為讀。

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

惠能聞已。遂言。

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

別駕言。

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惠能向別駕言。

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別駕言。

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

惠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

各相謂言。

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

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

曰。

亦未見性。

眾以為然。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

語曰。

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

乃問曰。

米熟也未。

惠能曰。

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

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遂啟祖言。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云。

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聽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即無種。無性亦無生。

祖復曰。

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證。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

惠能啟曰。

向甚處去。

祖云。

逢懷則止。遇會則藏。

惠能三更。領得衣缽。云。

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

五祖言。

汝不須憂。吾自送汝。

祖相送直。至九江驛邊。祖令上船。五祖把艣自搖。

惠能言。

請和尚坐。弟子合搖艣。

祖云。

合是吾渡汝。

惠能曰。

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傳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祖云。

如是如是。

以後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五祖歸。數日不上堂。

眾疑。詣問曰。

和尚少病。少惱否。

曰。

病即無。衣法已南矣。

問。

誰人傳授。

曰。

能者得之。

眾乃知焉。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

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麤糙。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惠能。

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曰。

此衣表信。可力爭耶。

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云。

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

惠能遂出。坐盤石上。

惠明作禮。云。

望行者。為我說法。

惠能云。

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

良久。惠能云。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復問云。

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

惠能云。

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

明曰。

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

惠能曰。

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

明又問。

惠明今後。向甚處去。

惠能曰。

逢袁則止。遇蒙則居。

明禮辭。明回至嶺下。謂趁眾曰。

向陟崔嵬。竟無蹤跡。當別道尋之。趁眾咸以為然。

惠明後改道明。避師上字。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於四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

或問。則對曰。

但喫肉邊菜。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遯。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

時有風吹旛動。一僧曰。

風動。

一僧曰。

旛動。

議論不已。惠能進曰。

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

一眾駭然。印宗延至上席。徵詰奧義。見惠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

宗云。

行者定非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

惠能曰。

不敢。

宗於是作禮。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眾。

宗復問曰。

黃梅付囑。如何指授。

惠能曰。

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宗曰。

何不論禪定解脫。

能曰。

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問。

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曰。

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

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

佛言。

善根有二。

一者常。二者無常。

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

一者善。二者不善。

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

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聞說。

歡喜合掌。言。

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

於是為惠能剃髮。願事為師。惠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惠能於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今日得與。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緣。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代聖人無別。一眾聞法。歡喜作禮而退。

般若品第二

次日。韋使君請益。

師陞座。告大眾曰。

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復云。

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

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

常自言。

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

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

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

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能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於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菩薩戒經云。

我本源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

淨名經云。

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

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

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運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若百物不思。常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

聽吾頌曰。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師復曰。

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

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歎善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

疑問品第三

一日。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齋訖。刺史請師陞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

問曰。

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

師曰。

有疑即問。吾當為說。

韋公曰。

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

師曰。

是。

公曰。

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

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

達摩言。

實無功德。

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

師曰。

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師又曰。

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

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刺史又問曰。

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

師言。

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

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里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

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

所以佛言。

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

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

所以佛言。

隨所住處恒安樂。

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

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

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惠能與諸人。移西方於剎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

眾皆頂禮。云。

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願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

師言。

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貪欲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瞋是地獄。愚癡是畜生。

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除。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眾聞說。了然見性。悉皆禮拜。俱歎善哉。

唱言。

普願法界眾生。聞者一時悟解。

師言。

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

韋公又問。

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

師言。

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依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

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師復曰。

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

眾人且散。吾歸曹溪。眾若有疑。卻來相問。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

定慧品第四

師示眾云。

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

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

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

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師示眾云。

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

淨名經云。

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師示眾云。

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

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

故經云。

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坐禪品第五

師示眾云。

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若言著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著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著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

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即障道也。

師示眾云。

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菩薩戒經云。

我本性。元自清淨。

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懺悔品第六

時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駢集山中聽法。於是陞座。告眾曰。

來諸善知識。此事須從。自性中起。於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自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從遠來。一會於此。皆共有緣。今可各各胡跪。先為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懺悔。

眾胡跪。

師曰。

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

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

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耽空守寂。則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

善知識。此香各自內薰。莫向外覓。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淨。

善知識。各隨我語。一時道。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憍誑染。從前所有惡業。憍誑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善知識。已上是為。無相懺悔。

云何名懺。云何名悔。

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已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

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愆不滅。後過又生。前愆既不滅。後過復又生。何名懺悔。

善知識。既懺悔已。與善知識。發四弘誓願。各須用心正聽。

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

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

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

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善知識。大家豈不道。眾生無邊誓願度。恁麼道。且不是惠能度。

善知識。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眾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

又煩惱無盡誓願斷。將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心是也。

又法門無盡誓願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

又無上佛道誓願成。既常能下心。行於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願力法。

善知識。今發四弘願了。更與善知識。授無相三歸依戒。

善知識。歸依覺。兩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淨。眾中尊。

從今日去。稱覺為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

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

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

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

若修此行。是自歸依。

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三歸戒。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卻成妄。

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

今既自悟。各須歸依。自心三寶。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

善知識。既歸依自三寶竟。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見。三身了然。自悟自性。總隨我道。於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

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聽說。令汝等於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何名清淨法身佛。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雲。

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復如是。此名清淨法身佛。

善知識。自心歸依。是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自歸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歸依。

何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於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於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惡盡。直至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為報身。

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毒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善知識。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歸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吾有一無相頌。若能誦持。言下令汝積劫迷罪。一時消滅。

頌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

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吾祖唯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見莫悠悠。後念忽絕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自性。虔誠合掌至心求。

師言。

善知識。總須誦取。依此修行。言下見性。雖去吾千里。如常在吾邊。於此言下不悟。即對面千里。何勤遠來。珍重好去。

一眾聞法。靡不開悟。歡喜奉行。

機緣品第七

師自黃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無知者。有儒士劉志略。禮遇甚厚。志略有姑為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師暫聽。即知妙義。遂為解說。尼乃執卷問字。

師曰。

字即不識。義即請問。

尼曰。

字尚不識。焉能會義。

師曰。

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尼驚異之。遍告里中耆德。云。

此是有道之士。宜請供養。

有魏武侯。玄孫曹叔良。及居民。競來瞻禮。時寶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廢。遂於故基。重建梵宇。延師居之。俄成寶坊。

師住九月餘日。又為惡黨尋逐。師乃遁於前山。被其縱火焚草木。師隱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師。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紋。因名避難石。師憶五祖。懷會止藏之囑。遂行隱於二邑焉。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參祖師。

問曰。

即心即佛。願垂指諭。

師曰。

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說。窮劫不盡。

聽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等。意中清淨。

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讚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

師訶曰。

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

曰。

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

師曰。

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

聽吾偈曰。

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師又曰。

汝名甚麼。

曰。

法達。

師曰。

汝名法達。何曾達法。

復說偈曰。

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

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

達聞偈。悔謝曰。

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

師曰。

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

達曰。

學人根性闇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

師曰。

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一遍。吾當為汝解說。

法達即高聲念經。

至譬喻品。師曰。

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

何者因緣。經云。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

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

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

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

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瞋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

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

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犛牛愛尾。

達曰。

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

師曰。

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

聽吾偈曰。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常御白牛車。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

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

再啟曰。經云。

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

又經說三車。羊鹿之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別。願和尚。再垂開示。

師曰。

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

達蒙啟發。踴躍歡喜。以偈讚曰。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

師曰。

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義。

師曰。

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聽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

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

師曰。

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

復說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如上。轉識為智也。教中云。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雖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

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

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污名。

僧智常。信州貴谿人。髫年出家。志求見性。一日參禮。

師問曰。

汝從何來。欲求何事。

曰。

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遠來投禮。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師曰。

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

曰。

智常到彼。凡經三月。未蒙示誨。為法切故。一夕獨入丈室。請問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

大通乃曰。

汝見虛空否。

對曰。

見。

彼曰。

汝知虛空。有相貌否。

對曰。

虛空無形。有何相貌。

彼曰。

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見。

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開示。

師曰。

彼師所說。猶存見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常聞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

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

智常一日問師曰。

佛說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願為教授。

師曰。

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

常禮謝。執侍終師之世。

僧志道。廣州南海人也。

請益曰。

學人自出家。覽涅槃經。十載有餘。未明大意。願和尚垂誨。

師曰。

汝何處未明。

曰。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於此疑惑。

師曰。

汝作麼生疑。

曰。

一切眾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

經云。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

不審何身寂滅。何身受樂。

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樂。

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

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

若不聽更生。則永歸寂滅。同於無情之物。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

師曰。

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說。則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用。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

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

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

聽吾偈曰。

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

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捨。

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外現眾色像。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不作涅槃解。二邊三際斷。

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令汝捨現見。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

志道聞偈大悟。踴躍作禮而退。

行思禪師。生吉州。安城。劉氏。聞曹溪法席盛化。徑來參禮。

遂問曰。

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

師曰。

汝曾作甚麼來。

曰。

聖諦亦不為。

師曰。

落何階級。

曰。

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

師深器之。令思首眾。

一日。師謂曰。

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紹化。謚弘濟禪師。

懷讓禪師。金州。杜氏子也。初謁嵩山。安國師。安發之曹溪參叩。讓至禮拜。

師曰。

甚處來。

曰。

嵩山。

師曰。

甚麼物。恁麼來。

曰。

說似一物。即不中。

師曰。

還可修證否。

曰。

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

師曰。

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西方般若多羅讖。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應在汝心。不須速說。讓豁然契會。遂執侍左右。一十五載。日臻玄奧。後往南嶽。大闡禪宗。敕謚大慧禪師。

永嘉玄覺禪師。溫州。戴氏子。少習經論。精天台止觀法門。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偶師弟子。玄策相訪。與其劇談。出言暗合諸祖。

策云。

仁者得法師誰。

曰。

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未有證明者。

策云。

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

曰。

願仁者為我證據。

策云。

我言輕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並是受法者。若去。則與偕行。

覺遂同策來參。繞師三匝。振錫而立。

師曰。

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

覺曰。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師曰。

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

曰。

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師曰。

如是如是。

玄覺方具。威儀禮拜。須臾告辭。

師曰。

返太速乎。

曰。

本自非動。豈有速耶。

師曰。

誰知非動。

曰。

仁者自生分別。

師曰。

汝甚得無生之意。

曰。

無生豈有意耶。

師曰。

無意誰當分別。

曰。

分別亦非意。

師曰。

善哉。

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後著證道歌。盛行於世。謚曰無相大師。時稱為真覺焉。

禪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庵居長坐。積二十年。

師弟子玄策。遊方至河朔。聞隍之名。造庵問云。

汝在此作甚麼。

隍曰。

入定。

策云。

汝云入定。為有心入耶。為無心入耶。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

隍曰。

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

策曰。

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隍無對。良久。問曰。

師嗣誰耶。

策云。

我師曹溪六祖。

隍云。

六祖以何為禪定。

策云。

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隍聞是說。徑來謁師。

師問云。

仁者何來。

隍具述前緣。

師云。

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

隍於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無影響。其夜。河北士庶。聞空中有聲。云。

隍禪師。今日得道。

隍後禮辭。復歸河北。開化四眾。

一僧問師。云。

黃梅意旨。甚麼人得。

師云。

會佛法人得。

僧云。

和尚還得否。

師云。

我不會佛法。

師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無美泉。因至寺後五里許。見山林鬱茂。瑞氣盤旋。師振錫卓地。泉應手而出。積以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忽有一僧。來禮拜。云。

方辯是西蜀人。昨於南天竺國。見達摩大師。囑方辯速往唐土。

吾傳大迦葉。正法眼藏。及僧伽梨。現傳六代。於韶州曹溪。汝去瞻禮。

方辯遠來。願見我師。傳來衣缽。

師乃出示。

次問。

上人攻何事業。

曰。

善塑。

師正色曰。

汝試塑看。辯罔措。過數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盡其妙。

師笑曰。

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師舒手。摩方辯頂。曰。

永為人天福田。

師仍以衣酬之。辯取衣分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椶裹。瘞地中。誓曰。

後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於此。重建殿宇。

宋嘉祐八年。有僧惟先。修殿掘地。得衣如新。像在高泉寺。祈禱輒應。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曰。

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師聞之。曰。

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因示一偈曰。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頓漸品第八

時祖師。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於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

師謂眾曰。

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然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

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

秀曰。

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毋滯於此。可往曹溪參決。

一日。命門人志誠。曰。

汝聰明多智。可為吾到。曹溪聽法。若有所聞。盡心記取。還為吾說。

志誠稟命至曹溪。隨眾參請。不言來處。

時祖師告眾曰。

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

志誠即出禮拜。具陳其事。

師曰。

汝從玉泉來。應是細作。

對曰。

不是。

師曰。

何得不是。

對曰。

未說即是。

說了不是。

師曰。

汝師若為示眾。

對曰。

常指誨大眾。住心觀淨。長坐不臥。

師曰。

住心觀淨。是病非禪。常坐拘身。於理何益。

聽吾偈曰。

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過。

志誠再拜。曰。

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為教示。

師云。

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

誠曰。

秀大師說。

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

師曰。

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三昧。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吾所見。戒定慧。又別。

志誠曰。

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

師曰。

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性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聽吾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曰。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迴趣真如。法還不淨。

師然之。復語誠曰。

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

志誠再啟師曰。

如何是不立義。

師曰。

自性無非。無礙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

志誠禮拜。願為執侍。朝夕不懈。

誠吉州。太和人。

僧志徹。江西人。本姓張。名行昌。少任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雖亡彼我。而徒侶競。起愛憎。時北宗門人。自立秀師。為第六祖。而忌祖師傳衣。為天下聞。乃囑行昌。來刺師。師心通。預知其事。即置金十兩。於座間。時夜暮。行昌入祖室。拔劍加害。祖舒頸就之。行昌揮刃者三。悉無所損。

師曰。

正劍不邪。邪劍不正。只負汝金。不負汝命。

行昌驚仆。久而方蘇。求哀悔過。即願出家。師遂與金。

言。

汝且去。恐徒眾。翻害於汝。汝可他日。易形而來。吾當攝受。

行昌稟旨宵遁。後投僧出家。具戒精進。一日。憶師之言。遠來禮覲。

師曰。

吾久念汝。汝來何晚。

曰。

昨蒙和尚捨罪。今雖出家苦行。終難報德。其惟傳法度生乎。

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為解說。

師曰。

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

曰。

和尚所說。大違經文。

師曰。

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

曰。

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此即相違。今學人轉加疑惑。

師曰。

涅槃經。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為講說。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乃至為汝。終無二說。

曰。

學人識量淺昧。願和尚委曲開示。

師曰。

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甚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

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佛比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共成八倒。故於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縱覽千遍。有何所益。

行昌忽然大悟。說偈曰。

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

師曰。

汝今徹也。宜名志徹。

徹禮謝而退。

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來參禮。

師曰。

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

會曰。

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

師曰。

這沙彌爭合取次語。

會乃問曰。

和尚坐禪。還見不見。

師以拄杖打三下。云。

吾打汝是痛不痛。

對曰。

亦痛亦不痛。

師曰。

吾亦見亦不見。

神會問。

如何是亦見。亦不見。

師云。

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

神會禮拜悔謝。

師又曰。

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豈代汝迷。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

神會再禮百餘拜。求謝過愆。服勤給侍。不離左右。

一日。師告眾曰。

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

神會出曰。

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

師曰。

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蓋頭也。只成箇。知解宗徒。

祖師滅後。會入京洛。大弘曹溪頓教。著顯宗記。盛行於世。是為荷澤禪師。

師見諸宗難問。咸起惡心。多集座下。愍而謂曰。

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無名可名。名於自性。無二之性。是名實性。於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言下便須自見。

諸人聞說。總皆作禮。請事為師。

宣詔品第九

神龍元年。上元日。則天中宗。詔云。

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萬幾之暇。每究一乘。

二師推讓。云。

南方有能禪師。密授忍大師衣法。傳佛心印。可請彼問。

今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願師慈念。速赴上京。

師上表辭疾。願終林麓。

薛簡曰。

京城禪德皆云。

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

未審師所說法如何。

師曰。

道由心悟。豈在坐也。

經云。

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

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簡曰。

弟子回京。主上必問。願師慈悲。指示心要。傳奏兩宮。及京城學道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明無盡。

師云。

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

故淨名經云。

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簡曰。

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

師曰。

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簡曰。

如何是大乘見解。

師曰。

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簡曰。

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

師曰。

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簡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闕。表奏師語。其年九月三日。有詔獎諭師曰。

師辭老疾。為朕修道。國之福田。師若淨名。託疾毘耶。闡揚大乘。傳諸佛心。談不二法。薛簡傳師指授。如來知見。朕積善餘慶。宿種善根。值師出世。頓悟上乘。感荷師恩。頂戴無已。並奉磨衲袈裟。及水晶缽。敕韶州刺史。修飾寺宇。賜師舊居。為國恩寺。

付囑品第十

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

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旨。

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菩提場。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

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

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癡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瞋對。捨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師言。

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

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

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

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但聽依法修行。

又莫百物不思。而於道性罣礙。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如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設有人問。何名為暗。

答云。明是因。

暗是緣。明沒即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餘問悉皆如此。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轉相教授。勿失宗旨。

師於太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眾曰。

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吾若去後。無人教汝。

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

師云。

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餘者不得。數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為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汝等盡坐。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眾僧作禮。請師說偈。

偈曰。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時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諍。乃知大師。不久住世。

法海上座。再拜問曰。

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

師曰。

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鈔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然據先祖達摩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

偈曰。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師復曰。

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

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

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霑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

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師說偈已。曰。

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捨。各自努力。隨緣好去。

爾時徒眾。作禮而退。

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

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眾哀留甚堅。

師曰。

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

眾曰。

師從此去。早晚可回。

師曰。

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又問曰。

正法眼藏。傳付何人。

師曰。

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又問。

後莫有難否。

師曰。

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

聽吾讖曰。

頭上養親。口裏須餐。遇滿之難。楊柳為官。

又云。

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

眾復作禮。問曰。

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願垂開示。

師云。

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今以七佛為始。

過去莊嚴劫。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

今賢劫。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已上七佛。

今以釋迦文佛。首傳摩訶迦葉尊者。第二。阿難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優婆毱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彌遮迦尊者。第七。須密多尊者。第八。佛馱難提尊者。第九。伏馱密多尊者。第十。脅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馬鳴大士。十三。迦毘摩羅尊者。十四。龍樹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羅喉羅多尊者。十七。僧伽難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鳩摩羅多尊者。二十。闍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二十二。摩拏羅尊者。二十三。鶴勒那尊者。二十四。師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二十八。菩提達摩尊者。二十九。慧可大師。三十。僧璨大師。三十一。道信大師。三十二。弘忍大師。惠能是為。三十三祖。

從上諸祖。各有稟承。汝等向後。遞代流傳。毋令乖誤。

眾人信受。作禮而退。

大師先天二年。癸丑歲。八月初三日。於國恩寺齋罷。

謂諸徒眾曰。

汝等各依位坐。吾與汝別。

法海白言。

和尚留何教法。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

師言。

汝等諦聽。後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但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

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

故經云。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吾今留一偈。與汝等別。名自性真佛偈。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

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

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

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從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量無窮。

淫性本是淨性因。除淫即是淨性身。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頓教門。忽悟自性見世尊。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癡人。

頓教法門今已留。救度世人須自修。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太悠悠。

師說偈已。告曰。

汝等好住。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弔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

復說偈曰。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師說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謂門人曰。

吾行矣。

奄然遷化。於時異香滿室。白虹屬地。林木變白。禽獸哀鳴。廣韶新三郡。官僚洎門人僧俗。爭迎真身。莫決所之。乃焚香禱曰。

香煙指處。師所歸焉。

時香煙直貫曹溪。十一月十三日。遷神龕併所傳。衣缽而回。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龕。弟子方辯以香泥上之。門人憶念。取首之記。仍以鐵葉漆。布固護師頸。入塔。忽於塔內。白光出現。直上衝天。三日始散。韶州奏聞。奉敕立碑。紀師道行。師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傳衣。三十九祝髮。說法利生。三十七載。嗣法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達摩所傳信衣。中宗賜磨衲寶缽。及方辯塑師真相。并道具。永鎮寶林道場。流傳壇經。以顯宗旨。興隆三寶。普利群生者。

法寶壇經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