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稻芉經

失譯人名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耆闍崛山。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及諸菩薩摩訶薩俱。

爾時具壽舍利子。往彌勒菩薩摩訶薩。經行之處。到已。共相慰問。俱坐盤陀石上。

是時具壽舍利子。向彌勒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言。

彌勒。今日世尊。觀見稻芉。告諸比丘。作如是說。

諸比丘。若見因緣。彼即見法。若見於法。即能見佛。

作是語已。默然無言。

彌勒。善逝何故。作如是說。其事云何。何者因緣。何者是法。何者是佛。云何見因緣。即能見法。云何見法。即能見佛。

作是語已。彌勒菩薩摩訶薩。答具壽舍利子言。

今佛。法王。正遍知。告諸比丘。

若見因緣。即能見法。若見於法。即能見佛。

者。此中何者是因緣。言因緣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愁歎。苦。憂。惱。而得生起。如是唯生。純極大苦之聚。此中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愁歎。苦。憂。惱得滅。如是唯滅。純極大苦之聚。此是世尊所說。因緣之法。

何者是法。所謂八聖道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此是八聖道。果及涅槃。世尊所說。名之為法。

何者是佛。所謂。知一切法者。名之為佛。以彼慧眼及法身。能見作菩提。學無學法故。

云何見因緣。如佛所說。若能見因緣之法。常。無壽。離壽。如實性。無錯謬性。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障礙。無境界。寂靜。無畏。無侵奪。不寂靜相者是也。若能如是。於法亦見常。無壽。離壽。如實性。無錯謬性。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障礙。無境界。寂靜。無畏。無侵奪。不寂靜相者。得正智故。能悟勝法。以無上法身。而見於佛。

問曰。

何故名因緣。

答曰。

有因有緣。名為因緣。非無因無緣故。是故名為。因緣之法。世尊略說。因緣之相。彼緣生果。如來出現。若不出現。法性常住。乃至法性。法住性。法定性。與因緣相應性。真如性。無錯謬性。無變異性。真實性。實際性。不虛妄性。不顛倒性等。作如是說。此因緣法以其二種。而得生起。云何為二。所謂因相應。緣相應。彼復有二。謂外及內。

此中何者。是外因緣法因相應。所謂。從種生芽。從芽生葉。從葉生莖。從莖生節。從節生穗。從穗生花。從花生實。若無有種。芽即不生。乃至若無有花。實亦不生。有種。芽生。如是有花。實亦得生。

彼種亦不作是念。

我能生芽。

芽亦不作是念。

我從種生。

乃至花。亦不作是念。

我能生實。

實亦不作是念。

我從花生。

雖然。有種故。而芽得生。如是有花故。實即而能成就。應如是觀外因緣法。因相應義。

應云何觀外因緣法。緣相應義。謂六界和合故。以何六界和合。所謂地。水。火。風。空。時界等和合。外因緣法。而得生起。應如是觀外因緣法。緣相應義。地界者。能持於種。水界者。潤漬於種。火界者。能暖於種。風界者。動搖於種。空界者。不障於種。

時則能變種子。若無此眾緣。種則不能。而生於芽。若外地界。無不具足。如是乃至水。火。風。空。時等。無不具足。一切和合。種子滅時。而芽得生。

此中地界。不作是念。

我能任持種子。

如是水界。亦不作是念。

我能潤漬於種。

火界亦不作是念。

我能暖於種子。

風界亦不作是念。

我能動搖於種。

空界亦不作是念。

我能不障於種。

時亦不作是念。

我能變於種子。

種子亦不作是念。

我能生芽。

芽亦不作是念。

我今從此眾緣而生。

雖然有此眾緣。而種滅時。芽即得生。如是有花之時。實即得生。彼芽亦非自作。亦非他作。非自他俱作。非自在作。亦非時變。非自性生。亦非無因而生。雖然。地。水。火。風。空。時界等和合。種滅之時。而芽得生。是故應如是觀外因緣法。緣相應義。

應以五種觀彼外因緣法。何等為五。不常。不斷。不移。從於小因。而生大果。與彼相似。

云何不常。為芽與種。各別異故。彼芽非種。非種壞時。而芽得生。亦非不滅。而得生起。種壞之時。而芽得生。是故不常。

云何不斷。非過去種壞。而生於芽。亦非不滅。而得生起。種子亦壞。當爾之時。如秤高下。而芽得生。是故不斷。

云何不移。芽與種別。芽非種故。是故不移。

云何小因。而生大果。從小種子。而生大果。是故從於小因。而生大果。

云何與彼相似。如所植種。生彼果故。是故與彼相似。是以五種。觀外因緣之法。

如是。內因緣法。亦以二種。而得生起。云何為二。所謂。因相應。緣相應。

何者是內因緣法。因相應義。所謂。始從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若無明不生。行亦不有。乃至若無有生。老死非有。如是有無明故。行乃得生。乃至有生故。老死得有。

無明亦不作是念。

我能生行。

行亦不作是念。

我從無明而生。

乃至生亦不作是念。

我能生於老死。

老死亦不作是念。

我從生有。

雖然。有無明故。行乃得生。如是有生故。老死得有。是故應如是。觀內因緣法。因相應義。

應云何觀內因緣法。緣相應事。為六界和合故。以何六界和合。所謂。地。水。火。風。空。識界等和合故。

應如是觀內因緣法。緣相應事。何者是內因緣法。地界之相。為此身中。作堅硬者。名為地界。為令此身。而聚集者。名為水界。能消身所食。飲嚼噉者。名為火界。為此身中。作內外出入息者。名為風界。為此身中。作虛通者。名為空界。五識身相應。及有漏意識。猶如束蘆。能成就此身。名色芽者。名為識界。若無此眾緣。身則不生。若內地界。無不具足。如是乃至。水。火。風。空。識界等。無不具足。一切和合。身即得生。

彼地界。亦不作是念。

我能而作身中。堅硬之事。

水界亦不作是念。

我能為身而作聚集。

火界亦不作念。

我能而消身所食。飲嚼噉之事。

風界亦不作念。

我能作內外出入息。

空界亦不作念。

我能而作身中。虛通之事。

識界亦不作念。

我能成就此身。名色之芽。

身亦不作是念。

我從此眾緣而生。

雖然。有此眾緣之時。身即得生。彼地界亦非是我。非是眾生。非命者。非生者。非儒童。非作者。非男。非女。非黃門。非自在。非我所。亦非餘等。如是乃至。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亦非是我。非是眾生。非命者。非生者。非儒童。非作者。非男。非女。非黃門。非自在。非我所。亦非餘等。

何者是無明。於此六界。起於一想。一合想。常想。堅牢想。不壞想。安樂想。眾生。命。生者。養育。士夫。人。儒童。作者。我。我所想等。及餘種種無知。此是無明。有無明故。於諸境界。起貪瞋癡。於諸境界。起貪瞋癡者。此是無明緣行。而於諸事。能了別者。名之為識。與識俱生。四取蘊者。此是名色。依名色諸根。名為六入。三法和合。名之為觸。覺受觸者。名之為受。於受貪著。名之為愛。增長愛者。名之為取。從取而生。能生業者。名之為有。而從彼因。所生之蘊。名之為生。生已。蘊成熟者。名之為老。老已。蘊滅壞者。名之為死。

臨終之時。內具貪著。及熱惱者。名之為愁。從愁而生諸言辭者。名之為歎。五識身受苦者。名之為苦。作意意識。受諸苦者。名之為憂。具如是等。及隨煩惱者。名之為惱。大黑闇故。故名無明。造作故。名諸行。了別故。名識。相依故。名名色。為生門故。名六入。觸故。名觸。受故。名受。渴故。名愛。取故。名取。生後有故。名有。生蘊故。名生。蘊熟故。名老。蘊壞故。名死。愁故。名愁。歎故。名歎。惱身故。名苦。惱心故。名憂。煩惱故。名惱。

復次不了真性。顛倒無知。名為無明。如是有無明故。能成三行。所謂福行。罪行。不動行。從於福行。而生福行識者。此是無明緣行。從於罪行。而生罪行識者。此則名為行緣識。從於不動行。而生不動行識者。此則名為。識緣名色。名色增長故。從六入門中。能成事者。此是名色緣六入。從於六入。而生六聚觸者。此是六入緣觸。從於所觸。而生彼受者。此則名為觸緣受。了別受已。而生染愛耽著者。此則名為受緣愛。知已而生染愛耽著故。不欲遠離好色。及於安樂。而生願樂者。此是愛緣取。生願樂已。

從身口意。造後有業者。此是取緣有。從於彼業所生蘊者。此是有緣生。生已。諸蘊成熟。及滅壞者。此則名為。生緣老死。是故彼因緣。十二支法。互相為因。互相為緣。非常。非無常。非有為。非無為。非無因。非無緣。非有受。非盡法。非壞法。非滅法。從無始已來。如暴流水。而無斷絕。雖然。此因緣十二支法。互相為因。互相為緣。非常。非無常。非有為。非無為。非無因。非無緣。非有受。非盡法。非壞法。非滅法。從無始已來。如暴流水而無斷絕。

有其四支。能攝十二因緣之法。云何為四。所謂。無明。愛。業。識。識者。以種子性為因。業者。以田性為因。無明及愛。以煩惱性為因。此中業。及煩惱能生。種子之識。業則能作。種子識田。愛則能潤。種子之識。無明能殖。種子之識。若無此眾緣。種子之識。而不能成。

彼業亦不作念。

我今能作種子識田。

愛亦不作念。

我今能潤於。種子之識。

無明亦不作念。

我今能殖。種子之識。

彼種子識。亦不作念。

我今從此眾緣而生。

雖然。種子之識。依彼業田。及愛所潤。無明糞壤。所生之處。入於母胎。能生名色之芽。彼名色芽。亦非自作。亦非他作。非自他俱作。非自在化。亦非時變。非自性生。非假作者。亦非無因而生。雖然父母和合時。及餘緣和合之時。無我之法。無我。我所。猶如虛空。彼諸幻法。因及眾緣。無不具足故。依彼生處。入於母胎。則能成就。執受種子之識。

名色之芽。如眼識生時。若具五緣。而則得生。云何為五。所謂依。眼。色。明。空。依作意故。眼識得生。此中眼則能作。眼識所依。色則能作。眼識之境。明則能為。顯現之事。空則能為。不障之事。作意能為。思想之事。若無此眾緣。眼識不生。若內入眼。無不具足。如是乃至。色。明。空。作意。無不具足。一切和合之時。眼識得生。

彼眼亦不作是念。

我今能為眼識所依。

色亦不念。

我今能作。眼識之境。

明亦不作念。

我今能作眼識。顯現之事。

空亦不作念。

我今能為眼識。不障之事。

作意亦不作念。

我今能為。眼識所思。

彼眼識亦不作念。

我是從此眾緣而有。

雖然。有此眾緣。眼識得生。乃至諸餘根等。隨類知之。

如是。無有少法。而從此世。移至他世。雖然。因及眾緣。無不具足故。業果亦現。譬如明鏡之中。現其面像。雖彼面像。不移鏡中。因及眾緣。無不具足故。面像亦現。如是無有少許。從於此滅。生其餘處。因及眾緣。無不具足故。業果亦現。譬如月輪。從此四萬二千由旬而行。彼月輪形像現其有水。小器中者。彼月輪亦不從彼。移至於有水之器。雖然。因及眾緣。無不具足故。月輪亦現。

如是。無有少許。從於此滅。而生餘處。因及眾緣。無不具足故。業果亦現。譬如其火。因及眾緣。若不具足。而不能燃。因及眾緣。具足之時。乃可得燃。如是無我之法。無我。我所。猶如虛空。依彼幻法。因及眾緣。無不具足故。所生之處。入於母胎。則能成就。種子之識。業及煩惱所生。名色之芽。是故應如是。觀內因緣法。緣相應事。

應以五種觀內。因緣之法。云何為五。不常。不斷。不移。從於小因。而生大果。與彼相似。

云何不常。所謂彼後滅蘊。與彼生分各異。為後滅蘊非生分故。彼後滅蘊亦滅。生分亦得現故。是故不常。

云何不斷。非依後滅蘊。滅壞之時。生分得有。亦非不滅。彼後滅蘊亦滅。當爾之時。生分之蘊。如秤高下。而得生故。是故不斷。云何不移。為諸有情。從非眾同分處。能生眾同分處故。是故不移。云何從於小因。而生大果。作於小業。感大異熟。是故從於小因。而生大果。如所作因。感彼果故。與彼相似。是故應以五種觀。因緣之法。

尊者舍利子。若復有人。能以正智。常觀如來所說。因緣之法。無壽。離壽。如實性。無錯謬性。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障礙。無境界。寂靜。無畏。無侵奪。無盡。不寂靜相。不有。虛。誑。無堅實。如病。如癰。如箭。過失。無常。苦。空。無我者。我於過去。而有生耶。而無生耶。而不分別。過去之際。於未來世。生於何處。亦不分別。未來之際。此是何耶。

此復云何。而作何物。此諸有情。從何而來。從於此滅。而生何處。亦不分別。現在之有。復能滅於世間。沙門。婆羅門。不同諸見。所謂我見。眾生見。壽者見。人見。希有見。吉祥見。開合之見。善了知故。如多羅樹。明了斷除。諸根栽已。於未來世。證得無生。無滅之法。

尊者舍利子。若復有人。具足如是。無生法忍。善能了別。此因緣法者。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即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說是語已。舍利子。及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犍闥婆等。聞彌勒菩薩摩訶薩。所說之法。信受奉行。

大乘稻芉經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