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象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王舍城。靈鷲山。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菩薩六萬。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逮得總持。所成辯才。而無罣礙。頒宣經道。常無二言。神足變化。不可思議。眾行備悉。普無不入。

其名曰。無損進菩薩。度響雷震威菩薩。若夜月華菩薩。大雨電言辭菩薩。觀無底度境界菩薩。起山頂菩薩。欣樂令悅菩薩。多離垢莫能當光菩薩。決眾生性誼度菩薩。得堅強如金剛菩薩。於諸音響最妙菩薩。越梵威聲菩薩。稱自在可畏莫能犯菩薩。積諸德本如壘寶菩薩。文殊師利童真菩薩。如是上首。六萬開士。

於諸賢者。舍利弗。在於獨處。一心禪思。從燕坐起。往詣佛所。彼時世尊。坐於樹下。逮寂隨響。三昧正定。

時舍利弗。住遠世尊。遙見大聖。威儀禮節。寂然和雅。尋即求草。敷一面座。而結跏趺。直正其身。而不傾猗。

適坐已竟。心自念言。

至未曾有。如來至真。威神光儀。不可稱載。安隱道本。由是之故。群生得安。所可逮致。無上正慧。諮嗟功勳。皆了諸法。無不通達。

於時大聖。靜然安和。從三昧起。聲揚發音。

時舍利弗。聞佛世尊。聲揚發音。善心生焉。得其本願。前進佛所。一心而住。稽首歸命。志懷踊躍。

尋歎此偈。而讚頌曰。

若有眾生。不懷希望。未曾著念。於諸經典。

遊步世間。平等獨歡。則能常忍。於斯經法。

眾生無能。見其瑕短。斯等信解。如幻自然。

選擇諸法。了如虛空。不見吾我。爾乃大安。

其不思想。一切眾生。不念眾生。若無眾生。

未曾逮得。一切思想。不見吾我。爾乃大安。

從始已來。不相合會。不為有相。之所迷惑。

不令興立。亦無所住。不見壽命。爾乃安隱。

若有明智。不猗眾生。則於法界。而無鬪諍。

棄捐一切。眾人之想。無若干念。乃為安隱。

其常建立。於禁戒者。能仁一切。不懷慳嫉。

而生於法。無有計數。不見怯弱。爾乃為安。

若以忍辱。安和超眾。彼未曾覩。諍訟之貪。

不得精進。亦不懈怠。不想忍辱。爾乃為安。

諦住堅固。一心禪思。心無所念。除其煩亂。

曉了諸法。而在等定。其不想禪。爾乃為安。

若無明達。亦無智慧。亦復不從。無智之教。

不懷了了。亦無愚冥。無智慧想。爾乃為安。

如處閑居。聚落亦然。於斯二事。而修平等。

亦不惟惡。是為聚落。不思閑居。是乃為安。

假使行索。具足分衛。亦不念言。吾身求食。

不自諮嗟。我行乞食。無分衛想。是乃為安。

其從久遠。著弊壞衣。受取執持。於斯身形。

不自歎言。我著麁服。不憍慢人。爾乃為安。

諸佛所教。安住勅示。三品之衣。不離其身。

不自想念。我不違禮。不自欣豫。爾乃為安。

其能頒宣。微妙之法。不計吾我。不著眾生。

不自譽言。我為講法。不猗音響。爾乃為安。

於諸德本。不懷妄想。無堅固想。不念居業。

心中所懷。不思清濁。身不造行。是乃為安。

若以興起。無興起想。有所住立。不想其處。

夙夜精進。經行應節。其無言辭。是乃為安。

設不思念。作與不作。常無妄想。奇特之念。

如來外學。不以殊別。不懷勝相。是乃為安。

其不計數。安隱之想。等如虛空。無所踰越。

心不懷念。吾我眾生。不見殊特。爾乃為安。

若了幻化。如夜所夢。逮得辯才。志不忽忘。

遊於世間。如水中月。無有進退。爾乃為安。

若了善權。明見真諦。其言有身。無一堅固。

則能覺了。寂然之法。不行妄想。爾乃為安。

於是世尊。讚舍利弗曰。

善哉善哉。所知深遠。奉行慧義。極究竟矣。以法談言。應道妙歸。何其快乎。

今。舍利弗。諸所遊止。耆闍崛山。周旋學者。比丘菩薩。普令會此。啟受道教。

時舍利弗。尋即白佛。

我不堪任。請令集會。

所以者何。諸大士等。威德過龍。道智無盡。非吾所及。

於時世尊。從身放光。照於三千大千世界。尋時佛界。諸菩薩眾。蒙此明曜。如一念頃。皆來集會。於靈鷲山。行詣佛所。稽首足下。遶佛三匝。還住空中。閑居比丘。及諸菩薩。來詣佛所。稽首于地。還坐一面。王舍大城。無數人民。百千之眾。行詣佛所。稽首足下。退坐一面。

於時世尊。見無數眾。皆來集會。舉其尊顏。瞻文殊面。尋復即笑。

文殊師利。便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叉手問佛。

向者所笑。為何變應。如來至真。未曾虛欣。

佛告文殊。

今靈鷲山。有萬菩薩。俱講經典。經名喻象。於往古昔。亦曾所論。

賢者阿難。聞佛所說。即從座起。更整衣服。長跪叉手。稽首自歸。

善哉。世尊。愍傷眾生。令致永安。唯當頒宣。此喻象經。斯法難值。眾所希聞。願欲時說。一切諸部。皆來雲集。聽此經典。必當逮得。深入光明。幽奧玄妙。

所以者何。如來至真。尊無雙比。三界無侶。向者尊顏。觀文殊面。應時即笑。此不虛妄。會當有意。

佛言。

善哉善哉。阿難。汝乃覩察。珠異德本。所可識者。慧不可限。

阿難。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向者笑意。

於是阿難。與諸大眾。受教而聽。

佛告阿難。

若有眾生。信樂斯法。舉動進止。如象遊步。信此法者。彼等之類。如大象遊。亦如龍步。愛喜此法。真諦義者。為師子步。舉動進止。尊無儔匹。

佛告阿難。

此經典要。悅諸菩薩。是經法教。順菩薩眾。應當諮受。本宿功德。現於目前。我逝之後。此經典者。歸諸菩薩。令手執持。志靜意定。所以歸空。口誦心思。是菩薩藏。不歸薄德。闇塞菩薩。不歸懷毒。諂偽菩薩之身也。亦復不歸。多願妄想。菩薩之手也。

爾時世尊。即顯瑞應。感動文殊。

文殊師利。應時知之。即自念言。

我欲啟問。如來至真。深遠之法。一切聲聞。及與緣覺。所不能逮。諸菩薩眾。履迹瑞應。以為等類。

文殊師利。前白佛言。

唯然。世尊。今欲啟問。如來。至真。等正覺。設見聽者。乃敢自陳。

佛告文殊。

恣汝所問。諸大眾會。悉來集此。并當蒙恩。

文殊師利。即白佛言。

何謂菩薩。而得建立。諸功勳法。普現一切。諸菩薩行。開化無數。不可計會。眾生之類。現諸佛國。如水中月。

佛言。

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向所問者。但舉其要。如來當為。具足分別。令致建立。功勳之德。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文殊師利。與諸大眾。受教而聽。

佛告文殊。

若有菩薩。當行六法。亦能具足。道義之教。立於一切。功勳之德。

何謂為六。若有菩薩。奉行施度無極。一切所有。施而不悋。無所貪惜。具足順行。不自見身。建立禁戒。不犯眾惡。不見吾我。而曉了義。成就忍辱。柔和安雅。心不懷恨。覩已解脫。不在結滯。慇懃精進。身無所行。心無所懷。分別一切。一心正志。於解脫門。曉了便宜。定意正受。心常永安。不慕一意。解暢智慧。以為道業。自覩其身。不離五趣。諸所生處。皆令蒙度。

是為六法。菩薩所行。備悉此法。具足一切。功德之勳。

佛告文殊師利。

復有六法。具足此事。建立一切。功勳之法。

何等為六。一曰菩薩。往詣地獄。攝護拔濟。燒炙之患。使生天上。其在畜生。擾攘不安。或憤憒閙。不識義理。攝取其性。顯以柔和。微妙之法。其在下賤。庶民小姓。則以開示。轉輪聖王。勢貴之位。皆以普現。諸生五趣。而等開度。所生之處。與眾超異。明曉隨時。入諸佛國土。而於法身。無所動移。無來無去。而悉遍現。諸佛國土。演萬億音。暢出言教。各令得聞。其心常定。不偏不黨。志性蕩蕩。

是為六法。菩薩建立。一切功勳。

文殊師利。復問佛言。

何謂菩薩。攝護地獄。使生天上。

佛告文殊。

菩薩大士。以大蓮華。三昧正受。將護地獄。就往拔濟。則令于彼。一切得昇。天祚之安。用以眾生。被苦惱故。顯示忉利。最選之宮。見此厄難。因則患厭。而得度脫。諸所受惱。為地獄人。而說經典。令無央數。百千之眾。度地獄痛。是為菩薩。攝護地獄。令得拔濟。燒炙之患。已常順法。無所違失。

文殊復問佛言。

何謂菩薩。攝護擾攘。拔濟畜生。迷憒之厄。生於人間。安樂之處。

佛告文殊。

菩薩大士。有三昧定。名曰寂滅。以是三昧。正受之時。因能攝護。在畜生者。令心不亂。志性和悅。則得安隱。生於人間。守護三事。為說經法。令無央數。眾生之類。建立道法。是為菩薩。攝護畜生。迷憒之厄。令生人間。

文殊師利。復問佛言。

何謂菩薩。生於下賤。庶民小姓。則得更受。轉輪聖王。安隱之德。

佛告文殊。

有三昧。名入於清澄定意正受。因其三昧。越諸衰種。使皆清淨。雖生小姓。則得更受。轉輪聖王。安隱之德。是為菩薩。生於下賤。庶民小姓。而受轉輪聖王。安隱之德。

文殊又問。

何謂世尊。菩薩普顯。生諸五趣。與眾生超異。

佛告文殊師利。

有三昧。名遣諸行照明殊特。以此定意正受。菩薩住斯定時。普現五趣。導御眾生。令得超異。殊特之行。皆發無上。正真道也。

文殊師利。復問佛言。

何謂菩薩。隨時方便。普入一切。諸佛國土。於本法身。不動移處。不來不去。普顯一切。諸佛國土。如月現水。

佛告文殊師利。

有三昧。名咸入諸音菩薩。以是定意。正受立時。能現己身。在於十方。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不動移處。不來不去。住彼定意。覩見十方。諸佛世尊。聞所說經。是為菩薩。不動移處。隨時方便。普現一切。諸佛國土。如月現水。不來不去。菩薩如是。所周旋化。亦無往來。

文殊師利。復白佛言。

何謂菩薩。演萬億音。暢出言教。各令得聞。

佛告文殊。

於是菩薩。逮得無量。迴轉總持。達知無限。眾生志性。隨其言語。各暢辭聲。分別無數。諸響言教。而稱其意。達其所趣。逮此總持。演一切音。普令得聞。各各開演。辭不錯謬。是為菩薩。演萬億音。暢出言教。各令得所。

於是。文殊師利。前白佛言。

唯然。世尊。諸菩薩等。善權方便。難及難及。超絕無侶。是經典要。諸菩薩學。常所啟受。當以何業。至信脫門。

佛告文殊。

菩薩欲學。斯經典者。則當信解。虛空之門。

又問世尊。

何謂虛空。

佛告文殊。

其虛空者。則謂虛無。無有塵污。無恚害心。亦不忽忘。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污無害。亦無忽忘。猶如虛空。不成布施。不具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永無所及。

如是文殊。一切諸法。不成施戒。忍進寂慧。猶如虛空。以是之故。無解無除。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解無除。猶如虛空。有所行者。無所造證。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則無所行。亦無造證。猶如虛空。無有闇冥。亦無明耀。諸法如是。無闇無明。猶如虛空。曠然無際。不可捉持。諸法如是。普無齊限。不可捉持。猶如虛空。無有正路。亦無邪徑。諸法如是。無路無徑。亦無邪正。猶如虛空。不建立身。離諸漏行。不學聲聞。不志緣覺。不著諸佛。無上大乘。諸法如是。不學聲聞。緣覺大乘。猶如虛空。無有思想。無所分別。諸法如是。無有妄想。亦無分別。猶如虛空。無舉無下。無進無怠。諸法如是。無進無怠。猶如虛空。無應不應。無雙無隻。諸法如是。無應不應。亦無雙隻。猶如虛空。普照眾生。無能塵污。令不淨者。諸法如是。至於滅度。永無塵污。以是之故。不可滅除。無能移去。猶如虛空。無所建立。亦無所住。不動不搖。無處所故。

佛告文殊。

菩薩大士。解諸眾生。無有住處。不當觀察。見有處所。逮致本際。不動不搖。無住無不住。

佛言。

如是。文殊師利。彼法自然。其欲得見。如來至真。則為邪見。其邪見者。求入正見。其正見者。是為泥洹。非大德果。無大功勳。其至泥洹。非大德果。無功勳已。則世眾祐。其世眾祐。則於眾祐。無所希望。其於眾祐。無希望已。即能具足。虛靜之慧。已具靜慧。則能速成。無所從生法忍。

時彼眾會。六十比丘。皆懷甚慢。各心念言。

今者如來。頒宣冥路。迷惑之訓。諸外邪學。悉有是辭。何以為行。向者世尊。復演此教。亦如弗蘭迦葉。摩訶離瞿耶樓。阿夷帝基耶。今離披休迦旃先。比盧持尼揵子等。悉說此言。何因如來。亦演斯辭。有何殊別。云何則之。所當遵修。以何為業。

爾時世尊。知諸比丘。六十人等。懷甚慢者。心之所念。尋時即告。文殊師利。

佛為如來。至真。正覺。頒宣經典。亦與外道異學。俱同等。無差特。又外異學。不能分別。如來說法。義之所歸。

六十比丘。適聞此言。益懷憂慼。意不歡悅。甚不欽樂。講是經義。即從座起。無何而去。

文殊師利。告諸比丘。

諸賢者等。欲何所湊。

時諸比丘。報文殊曰。

吾等不解。是法所說。為何所歸。

時舍利弗。告諸比丘。

諸賢者等。斯義善哉。當以此事。重白其意。且待須臾。我當啟問。如來至真。何故說此。

時諸比丘。聞舍利弗。宣如是教。還復故座。

時舍利弗。則前問佛。

何故如來。頒宣此言。令諸比丘。皆懷猶豫。唯願世尊。加哀垂恩。為決結網。

彼時世尊。告舍利弗。

於意云何。其有比丘。漏盡意解。無餘結縛。聞此言教。寧懷狐疑。心怖懅乎。

答曰。

不也。世尊。已見諦者。奉比丘行。於一切音。諸所言辭。不恐不怖。亦不懷懅。何況比丘。漏盡意解。無餘結縛。懷疑恐也。

佛告舍利弗。

或有愚人。意塞沈冥。於未曾有法。而懷妄想。逮虛空行。

時舍利弗。復問佛言。

唯願大聖。發遣斯教。章句所趣。令諸會者。蠲除沈吟。心中坦然。

佛告舍利弗。

其有夢中。見如來者。為寧審見。真人形乎。如來謂此夢中所覩。則非真實。不為堅要。皆因思想。計所思想。審無有想。無合會想。無所有已。則解如來。無所分別。想無審諦想。不懷想想。無合會想。無所有。則解一切。眾生萬物。皆為虛妄。不見真實。便能曉了。諸法迷惑。顛倒放逸。已能曉了。諸法迷惑。是故如來。具足宣暢。迷惑邪見。已能分別。一切諸法。皆為邪見。則不復隨。迷惑邪疑。六十二見。

是為。舍利弗。若有欲觀。如來至真。則墮邪見。

是故。舍利弗。如來說此。若有欲觀。如來身者。則墮邪見。除見聞想。為觀如來。乃無邪見。

時舍利弗。復問佛言。

何謂世尊。其邪見者。令入正見。

佛告舍利弗。

一切愚戇。凡夫之士。諸所妄想。念應不應。所可發起。立在處所。則於此事。而不信之。無所建立。精進懈怠。無雙無隻。起自見身。我人壽命。依猗計吾。而貪著我。曉了分別。如此色像。見聞念知。喜樂所說。悉無所有。如是所有。審無所有。是為所生。是為無所生。是為虛妄。是真實言。皆無所有。其虛妄者。則當知之。為無疇匹。無像之謂。以無疇匹。則成邪見。

佛為舍利弗。

其如是像。見諸虛妄。了不以惑。是謂邪見。則與外道。邪見俱同。以是之故。

舍利弗。知其墮邪見。緣致正見。

舍利弗。復問佛言。

何謂正見。施與彼者。其福不大。功勳不遠。

佛告舍利弗。

假使有人。如是像施。施彼眾祐。則成無為親近無為。其無為者。無有少福。無大功勳。無小名稱。亦不大稱。

所以者何。其無為者。皆離一切。功勳之報。無有處所。

時舍利弗。復問佛言。

如來至真。云何講說無為。而無處所。本歎無為。最為奇特。功勳無限。

佛告舍利弗。

愚騃凡夫。眾行茂盛。計有吾我。及人壽命。如來故為。諮嗟無為。功勳無量。顯其處所。欲令眾人。斷終始患。故歎殊特。

又舍利弗。當察賢聖。非賢非聖。亦非



舍利弗答曰。

不也。世尊。

佛言。

如是。舍利弗。設如農夫。下種于地。依猗於此。誕生荊棘。地之荒穢。[(陋-(阿-可))-丙+茞]變為蔥。

如是舍利弗。施於賢聖。欲立功德。不能歡悅。此非好種。不成為果。將無所獲。若不建立。無為之田。則當知之。生死果報。

是故。舍利弗。欲致平等。是等無為。則非大福。非大功勳。

時舍利弗。復問佛言。

唯然。世尊。何修無為。非有大福。非大功勳。布施斯等。其福云何。在世眾祐。

佛告舍利弗。

假使不懷。小福之想。無大福想。是為種殖。眾祐之德。已能種殖。眾祐之德。明靡不曜。不受果報。是則无上。世間諸類。之大眾祐。

若。舍利弗。建此施者。無盡德田。不受其華。不獲其實。以是之故。如此施者。非有大福。非大功勳。是世眾祐。不受果報。

舍利弗。復問佛言。

云何世尊。為施眾祐。入於眾祐。無受果報乎。

佛言。

於舍利弗。所志云何。所施眾祐。依於無為。又計其法。有報應乎。

舍利弗白佛。

無也。世尊。其以無為。施於眾祐。不受報應。則無果證。其無為者。則無所求。賢聖之士。亦無所望。

時佛讚曰。

善哉善哉。舍利弗。誠如所云。在世眾祐也。假使有人。施此眾祐。則無希望。

時舍利弗。復問佛言。

云何世尊。有所施者。而無報應。具足空慧。

佛告舍利弗。

其能曉了。一切諸法。悉自然者。彼義為實。為是虛耶。

白世尊曰。

其能曉了。諸法自然。則能分別。自然如幻。其能曉了。諸法如幻。彼應虛無。了虛無慧。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自然如幻。是佛所說。其如幻者。彼謂虛無。虛無之慧。是故。世尊。曉了諸法。自然如幻。

所以者何。計於彼法。不有所成。亦無所獲。

佛言。

善哉善哉。舍利弗。如汝所云。假使有法。實有處所。有所有者。念行真諦。則不復知。眾生滅度。無為之義。用一切法。虛無無諦。而無真實。以是之故。開化度脫。如江沙等。五趣眾生。令得滅度。眾生之類。而無損減。悉由眾生。因虛無出也。如是舍利弗。

何以故。眾生所想虛無。其所思想。無所逮得。是故名曰。具虛無慧。因此所學。用施眾祐。無報應果。具虛無慧也。

時舍利弗。復問佛言。

云何具足。虛無之慧。以是之故。能疾逮成。無所從生法忍。

佛言。

其於虛無。而不造證。是則名曰。具虛無慧。

又舍利弗。何謂虛無。知身虛無。我人壽命。亦復虛無。見於斷滅。而計有常。眾事牽連。亦復虛無。佛法聖眾。無為之想。療治心意。諸念思想。心所遊逸。皆悉虛無故。

舍利弗。其能諮受。如是像比。當了斯慧。以至解脫。

此。舍利弗。具虛無慧。分別若斯。則能疾逮。無所從生法忍。

說是語時。四萬菩薩。尋時皆逮。無所從生法忍。

時六千人。發大道意。三萬六千天子。值遇慧時。當近道迹。

其六十比丘。懷甚慢者。漏盡意解。至無起餘。異口同音。而俱舉聲。白佛言。

我等。世尊。從今以往。奉六師教。而因出家。佛非我師。不奉受法。不歸聖眾。從今以往。悉無所作。亦無報應。不興重釁。亦無惡趣。

一切眾會。聞說斯義。無央數人。皆悉驚愕。不知云何。各心念言。

斯等比丘。將求迷惑。遠佛違法。捨於禁戒。就外異學。所以如是。今演此辭。

時舍利弗。知諸眾會。心之所念。即時告此。諸比丘言。

仁等何故。發於斯言。

吾等之身。從今以往。無佛世尊。因從異學。出為沙門。

時諸比丘。報舍利弗。

吾從今始。敬事六師。一切所歸。為一相耳。不猗六入。是以不見。若干種佛。不想出家。為沙門也。

舍利弗復問。

何故諸賢。復發此言。

從今日始。不以佛為聖師。

諸比丘報曰。

從今日始。自在其地。不在他鄉。自歸於己。不歸他人。己為師主。不用他師。是以故往。不以佛為聖師。

所以者何。其佛正覺。不離吾我。其吾我者。不離於佛。

時舍利弗。又復更問諸比丘。

眾賢者等。何故復言。

從今以往。不啟受法。不歸聖眾。

比丘答曰。

不得諸法。所可歸念。亦無合集。故不歸法眾。

舍利弗。復問諸比丘。

何故發言。

從今日往。無所造業。亦無所作。

諸比丘曰。

從今日始。曉了諸法。一切無作。其無作者。亦非不作。以是之故。從今以往。無所造業。

舍利弗。應時復問。

仁等。何故向者說言。

從今以往。無有果報。

諸比丘答曰。

朋愚不解。故趣生死。纏綿終始。吾等愚盡。無緣無報。以是之故。從今以往。無有果報。

時舍利弗。復問之曰。

仁等何故。復發此言。

從今以往。無有殃釁。

諸比丘曰。

吾等曉了。一切諸法。皆寂滅度。吾等解了。一切諸法。無法無報。所以諸法。無有果報。因是之故。而發斯言。

從今已往。無有殃釁。

時舍利弗。復問言曰。

諸仁何故。復發此言。

從今已往。無有惡趣。

諸比丘曰。

吾等從今。曉了一切。諸法所趣。永無惡趣。其無開化。無不開化。無律不律。以是之故。從今已往。無有惡趣。亦無不趣。無律不律。

時諸比丘。說如是比。棄自大義。

時彼聞者。三千六百比丘。漏盡意解。至無起餘。

於是世尊。讚諸比丘曰。

善哉善哉。其於諸法。無所得者。乃為真得。

又問。世尊。何謂於法。有所逮得。

佛告文殊。

所謂得者。謂逮無所從生法忍。

文殊又問。

若有菩薩。欲樂逮得。無所從生法忍。當云何學。如何建立。何謂奉行。

佛時欲解。

文殊師利。學法無上。遊一切智。諸通慧義。常當遵習。無所從生法忍。

佛爾時頌曰。

欲慕學佛慧。一切學中尊。不受於諸法。亦復無所捨。

法者無所得。亦不越成就。諸法無所有。愚者欲令有。

欲為除此行。故為眾說法。反志樂所生。不信無所起。

若能棄魔事。佛道尊無上。若以生愚冥。故不了此義。

以興若干種。愚者見各異。其生無若干。一切為一相。

佛者世明慧。為凡夫說之。用計吾我故。不能奉修道。

念言當久如。滅盡於貪婬。遠離瞋愚冥。念吾無塵勞。

無有而想有。斷滅於滅度。開化貪欲恚。故說寂然空。

冥盡無所生。故歎於泥洹。方便讚滅盡。離佛法甚遠。

想施奉禁戒。若希望樂道。是不修佛教。為慕學思想。

愚者或虛妄。不解虛無法。諸法一等想。及懷若干念。

若曉了此法。諸法自然想。如人觀五指。得道然不難。

道不離人遠。亦復不在近。精勤求妄相。以故離人遠。

愚者行各異。展轉相求短。是人奉禁戒。此者凶犯惡。

善施行正法。有為悉虛無。不復受神識。如幻無所見。

無有奉戒相。亦復無犯惡。諸法因緣合。彼亦無吾我。

若於億千劫。布施無等雙。將養上禁戒。導師不受決。

若以去思想。所施無所望。棄捐諸希求。然後見授別。

說布施得福。持戒生天上。其無所逮得。此乃無上道。

愚者猗顛倒。妄想有所求。吾當致法忍。無起無為業。

無所從生法。心不念所生。逮法忍不難。不更億千劫。

假宣有法名。諸法無所作。無本無所住。想皆如虛空。

無數億諸佛。頒宣上妙法。令除婬怒疑。諸法亦無盡。

諸法假使實。則當歸盡賜。以無所有故。是以不可得。

婬怒癡無量。計之無崖底。設無有崖底。彼則無根本。

所種無有芽。何因生華實。設不得葉者。何緣當有花。

無所從生法。則無有人種。眾生無眾生。不生亦不滅。

猶如婬女人。彼則無有子。以無有子者。則無有子憂。

明智觀如是。諸法無所生。彼便無恐懼。周旋生死苦。

愚為虛偽惑。不解法如幻。受取虛空擔。患厭聖善教。

若分別此教。無量無邊際。無數不可限。爾乃不患厭。

如佛說本際。宣暢無崖底。當來際亦然。中際為一相。

無際想有際。無底際虛無。吾已了此義。則解無二分。

本際虛空相。人際不可議。其際譬如影。斯慧不可了。

因以行妄想。由是退轉心。當盡斯羅網。何緣當成佛。

正覺無所想。彼則無所成。諸法無所生。愚者欲令成。

虛空不可捉。及宿諸處所。虛空無所住。無為無形像。

如諮嗟虛空。解道亦當然。如分別了道。曉眾生亦如。

眾生界悉等。平等虛空界。其能了此等。成佛道不難。

不精進求度。不思念隨順。不求願諸法。成佛道無難。

道離諸所願。一切斷要誓。心不抱求願。諸佛道最上。

布施心自念。所施用得道。道者無所得。上道無所獲。

志常懷禁戒。想精進有實。彼不承佛教。欲求望報故。

諸法無勤修。而反現精進。其無所行者。此上度精進。

其發如是想。斯法無諸漏。斯法為有漏。彼心不隨順。

所講無念法。讚之如虛空。不縛亦無脫。是慧為無上。

其希望奉戒。亦想犯禁者。此二俱犯禁。無二為上禁。

諸法無有異。無想無殊特。若解達無見。此乃奉佛教。

其心無所生。譬之如虛空。等受如是決。乃為真寂志。

其無所想者。一切無所念。無心無所生。佛道不難得。

其不受貪欲。不為欲所使。貪則無所生。佛道不難得。

若不厭劫數。不畏億本際。不懼生死難。佛道不難得。

於是世尊。說此頌竟。告文殊師利。

若有菩薩。凡人篤信。斯經典者。聞之不疑。不懷猶豫。受持諷誦。為他人說。具足解義。則當現致。二十事功德之勳。何謂二十事。

一曰。諸天神明。悉宿左右。二曰。諸大蛟龍。而來護之。三曰。諸大鬼神。咸共衛之。四曰。心常安隱。未曾見亂。五曰。所生之處。為眾尊長。六曰。世世在處。常識宿命。七曰。生生所處。常得五通。八曰。速得法忍。加當復見。彌勒菩薩。九曰。專精修此。經典之要。心捐睡寐。疲極之意。十曰。若以寐時。常於夢中。得見諸佛。亦復當得。見諸菩薩。十一曰。用以篤信。此經典故。當疾逮得。柔順法忍。十二曰。若有受此。經典本者。現世得致。滅除諍訟。十三曰。若行蛇蚖。毒害之蟲。念是經典。終無恐懼。十四曰。思此經卷。則能降伏。怨讎嫌隙。十五曰。若能專惟。斯經典者。便即逮得。普光三昧。十六曰。若能曉了。斯經典者。則當知之。除一切罪。十七曰。若講斯經。便能獲致。不可稱計。百千法門。十八曰。世世所在。不失道心。十九曰。所生之處。面見諸佛。致無量轉。總持之要。彼若思惟。斯經典時。諸魔波旬。未曾得便。所至受身。常見諸佛。二十曰。思此經者。所願必成。二足三足。四足毒蟲。悉共護之。若有非人。欲來恐之。王者群臣。飛屍惡鬼。欲來恐之。自然有護。無能犯者。

佛語文殊。

是為二十。功德之勳。法師比丘。聞此經典。欣然篤信。而不以疑。不懷猶豫。受持諷誦。抱在心懷。具足分別。為他人說。功德如是。

文殊師利。復白佛言。

譬如藥樹。名曰普療。皆能除愈。一切疾病。斯經如是。療治一切。婬怒癡疾。眾想之患。

佛言文殊。

如仁所言。誠無有異。斯經典者。實為消除。一切眾生。五陰六衰。三毒五蓋。十二因緣。九十六徑。六十二疑。邪見之礙。

所以者何。乃往過去。久遠世時。其劫無限。不可計會。其數過此。時世有佛。號樂師子步。會無央數。無限人民。大眾之中。講說經典。

時樂師子步如來。至真。等正覺。有一菩薩。名金剛幢。於其佛所。聞是經典。其心不疑。不懷猶豫。即時啟受。於斯經典。功德之勳。持諷誦讀。篤信執翫。不離其心。行入郡國。縣邑聚落。州城大邦。見之歡欣。

皆言。

良醫當來。治我眾患之疾。

一心相信。豫懷欣然。

時百千人。共相聚會。皆俱往詣。於金剛幢菩薩之所。各欲求護。

時金剛幢。則以篤信。悲哀之心。用斯經典。咒於眾人。取此經中。神咒諸句。將護眾人。以德勞之。而以宿衛。

文殊師利。彼為何謂。神咒句耶。以辭咒曰。

無捶。離為。以律捨。善度。不有實。無有處。離迷惑。尊虛空。荒如幻。無所生。不可得。慈善慈。愍眾生。一切下。求徑路。義精進。斯無楚。此神呪。

是神咒章句。將護眾生。若得惱病。至於困病。眾患之苦。痛不可言。若干諸疾。悉得除愈。諸天龍神。及與非人。所見嬈者。并餘毒蟲。蟒蛇虎狼。蚊虻蚑蜂。慈念此經。無能觸者。病瘡痛癩。若得水疾。悉得除愈。

佛語文殊。

時金剛幢菩薩大士。住此經典。為眾生類。皆療眾疾。莫不安隱。

於。文殊。意志云何。時金剛幢菩薩大士。為異人乎。莫作斯觀。

所以者何。則吾身是。吾於彼世。受斯經典。篤信愛樂。持諷讀誦。開化饒益。一切眾生。

是故文殊。當觀此經。如普藥樹。

文殊師利。復問佛言。

其有菩薩。受此神咒。章句義者。持諷讀誦。當云何行。

佛告文殊。

若有菩薩。受斯神咒。章句義者。持諷讀誦。其人發意。奉行是經。不服食肉。不以香油。塗薰其身。常懷慈心。愍於眾生。饒益一切。如普藥樹。常當親近。於一切智。諸通普慧。令無惱害。得其便者。若誦此經。常當清淨。柔和其心。無穢濁行。諷是經時。淨掃除地。令無塵埃。見者悅豫。

文殊師利。復白佛言。

若有菩薩。讀是經時。棄捐貪愛。不惜身命。忽如無形。爾乃隨教。

佛告文殊。

誠如所云。一無有異。

彼時世尊。告賢者阿難。

受此經典。持諷誦讀。以用加益。無數眾生。斯經典者。所益無量。

阿難白佛。

唯諾當受。如聖尊教。宣如佛說。

佛言。

善哉善哉。賢者阿難。若受此經。奉持諷誦。為諸眾生。施作佛事。

佛說如是。賢者舍利弗。賢者阿難。文殊師利。諸天世人。阿須倫。鬼神。龍。聞佛所說。莫不歡喜。作禮而去。

喻象經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