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無分別法門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與。無數百千大眾俱。是諸大眾。恭敬圍繞。聽佛說法。其所演說。謂以大乘。無分別法。而為發起。

爾時世尊。普觀大會。諸菩薩眾。即時會中。有一菩薩。名無分別光。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

唯願世尊。演說入無分別法門。令諸菩薩。聞是法已。如理修學。

佛言。

善男子。汝等諦聽。我當宣說。入無分別法門。

時無分別光菩薩。復白佛言。

善哉。世尊。願樂欲聞。

時諸菩薩。受教而聽。

佛言。

善男子。若諸菩薩。得聞增上。無分別法。住無分別心。即一切分別相離。此言無分別者。應先了知。從初自性。有分別相。分別相者。謂取捨二法。即此取捨。是自性分別相。由此即起。有漏事相。以有漏相故。即有五取蘊。五取蘊者。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善男子。云何得離。自性分別相。謂不現前別異作意。如是即離。自性分別相。若異自性取相。是有所行。此不能得。無礙相應。是故應知。布施無色。無分別相。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無色。無分別相。

何以故。謂自性無色。功用無色。真實無色。若起別異作意。欲離分別相者。即後有無色。無分別相可離。如是即有所行。而不能得。無礙相應。是故應知空。無色。無分別相。

真如實際。勝義諦。法界無色。無分別相。

何以故。謂自性無色。功用無色。真實無色。是故應於無色。無分別相。不異性觀。不作意離。若別異作意離者。即於無色。無分別相。後有所得。如是乃為有所行。即不能得現前。無礙相應。

何以故。謂初地所得法。無色。無分別相。乃至十地所得法。亦無色。無分別相。得無生法忍。亦無色。無分別相。得授記別。亦無色。無分別相。得嚴淨佛土。成熟有情。亦無色。無分別相。乃至得一切相智。亦無色。無分別相。如是所說。謂以自性無色。功用無色。真實無色。

若菩薩於是。諸所得法。起異所得。分別相別。異作意者。即於一切。無分別相。悉起別異作意。如是即與。無分別理。而不相應。彼不能入。無分別界。若菩薩住三摩地。心入無分別界。而於所入起。無所得想。彼正相應。是正所行。是正所修。正所作事。是正作意。住無作行。而無發悟。是名真入。無分別界。所行清淨。

善男子。所言無分別界者。以何義故。名無分別界。謂於一切。色過諸分別。於一切根。過諸分別。過一切分別境界。過一切表了。一切煩惱。隨煩惱障。無所攝藏。是故說名。無分別界。於是無分別界中。無色。無見。無住。無礙。無表了。無種種相。

若菩薩如是了知。已如是安住。無分別界。是即入無分別智。與虛空等。於一切法。無所觀而觀。得大樂行。增長大心。得大智慧。大說無礙。於一切時。一切相。普為一切。眾生作大利益。得勇力增長。於無發悟佛事。得大輕安。

善男子。譬如一處。有一大石山。於其山下。有大寶藏。眾寶充滿。所謂。銀寶金寶。及種種異寶。

復有大摩尼寶。出大光明。是時有求寶人。來詣此山。欲求珍寶。彼有一人。先知其寶。所藏伏處。

見來求者。即謂彼言。

汝求寶人。當知此處。大石山下。有大寶藏。眾寶充滿。

復有大摩尼寶。出現光明。

時求寶人。聞其言已。即時勤力。堅固作意。開鑿彼山。取大摩尼寶。開已乃見。銀寶現光。石無光現。是人見已。不作大珍寶想。

時先知寶人。亦如前人。開鑿彼山。而取其寶。開已。乃見金寶現光。石無光現。是人亦復不作。大珍寶想。

時知寶人。乃作是言。

汝求寶人。不應勤力。堅固作意。而求大寶。若不作意者。應得見彼。廣大珍寶。以作意故。寶不能得。若有得彼。大珍寶者。即得大富。如意自在。自他俱利。普遍施作。悉得圓滿。

佛言。

善男子。如是等事。以喻說故。若有菩薩。知是義者。即見是義。如先所言。一大石山者。即煩惱一法。二處作行增語。山下有寶藏。即無無分別界增語。彼求寶人者。即是菩薩增語。彼知寶人者。即是如來增語。石自性者。即是有分別。自性增語。開鑿取寶者。即不作意增語。石下有銀光者。是自性分別增語。石下有金光者。是空等分別相增語。石下有種種寶光者。是有所得。分別相增語。念求大寶者。即是樂入。無分別界。

善男子。是義云何。若菩薩如所說。能如實觀者。即入無分別界。及善男子。諸菩薩當於。無分別界。如虛空界住。

何以故。若色自性。若分別自性。如是觀時。相不現前。若行我有色。是行分別相。若行他有色。是行分別相。若行色有生有滅。有染有淨。是行分別相。若於色自性。若因若果。若業若行。取有。取無者。自為行色行。若如是行。是行分別相。若於色中見所表者。是行分別相。

是故當知。色法於一切處。若對礙。若有表。若無表。畢竟無少法可得。即此色法。一切無表。無性可觀。異此色法。一切無表。無性可觀。彼色對礙表了。悉無性可觀。於有表中。非一性可觀。非異性可觀。即彼表了。而亦無性。此無性。非無性。若如是觀。即平等觀。如是觀時。一切分別。悉無分別。是為無分別界。

諸菩薩應如是觀。如是入。入是無分別界者。於有分別。於無分別。悉無分別。如是平等觀。是為真入。無分別界。是名菩薩。得安住無分別界。受。想。行。識。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諸波羅蜜多空。真如實際。勝義諦法界。十地所證法。乃至一切。相智出世間行。亦復如是。

於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相智。若自性。若因。若果。若業。若行。取有。取無者。即於一切相智等。乃為對礙。若如是行。是行分別相。而彼一切相智等。無表了性。若有所表了。即行一切相智等。是行分別相。彼一切相智等。若於表了中。有相可行者。是行分別相。若信無相可行者。亦行一切相智等。是行分別相。

是故當知。此表了法。非一性可觀。非異性可觀。此表了法無性。亦非無性。若如是於。一切相智等。若表。若無表。悉無分別。即此無分別。不取相者。是無分別界。諸菩薩應如是觀。如是入。如是入者。是為真入。無分別界。是名菩薩。得安住無分別界。

爾時世尊。復說伽陀曰。

無分別心若安住。彼從諸佛正法生。一切分別悉遠離。所行即得無分別。

是法寂靜無垢勝。名稱功德而普集。無分別法最上樂。菩薩得已成菩提。

入無分別法門經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