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義正說經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不可言無二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闍崛山。與大比丘眾。九萬九千人俱。皆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捨諸重擔。獲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善得解脫。善得自在。善得奢摩他。毘婆舍那。
其名曰。淨命阿若憍陳如等。乃至住阿羅那三昧定。須菩提等。
復有大比丘尼眾。三萬六千人俱。摩訶波闍波提。乃至跋陀迦比羅比丘尼等。以為上首。
復有無量。無數優婆塞。優婆夷。頻婆娑羅王等。而為上首。
復有菩薩摩訶薩。無量百千。是賢劫中。諸菩薩眾。或住此土。或他方來。一生補處。彌勒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等。而為上首。皆悉通達。大深法性。調順易化。善行平等。修菩薩道。一切眾生。真善知識。得無礙陀羅尼。轉不退法輪。已曾供養。無量諸佛。
如是等眾。皆悉聚集。
爾時如理正聞菩薩。問能解甚深義節菩薩言。
佛子。一切法無二。一切法無二。此言云何。
能解甚深義節菩薩言。
善男子。是一切法。不過此二。謂所作。非所作。所作者。非所作非非所作。非所作者。非非所作。亦非所作。
如理正聞菩薩問言。
佛子。云何所作非所作。非非所作。及非所作。非非所作。亦非所作。
能解甚深義節菩薩言。
善男子。所作者。此是大師。正教言句。若是大師。正教言句。即是世間。所立言說。從分別起。此世言說。若分別起。由種種分別。及所言說。一向不成。故非所作。
善男子。非所作者。屬言教攝。若有法離所作。及非所作。是法亦如是。亦如是。若如是者。大師說教。可無義不。
非無有義。
若有義者。義相云何。所謂不可言體。惟是聖人。無分別知見。之所覺了。為欲令他。了達如是。不可言體。是故大師。說此言教。謂是法所作。
善男子。非所作者。此是大師。正教言句。若是大師。正教言句。即是世間。所立言說。從分別起。此世言說。若分別起。由種種分別。及所言說。一向不成。故非非所作。
善男子。所作者。屬言教攝。若有法離非所作。及於所作。是法亦如是。亦如是。若如是者。大師說教。可無義不。
非無有義。
若有義者。義相云何。所謂不可言體。惟是聖人。無分別知見。之所覺了。為欲令他。了達如是。不可言體。是故大師。說此言教。謂是法非所作。
善男子。如巧幻師。及幻弟子。於四衢道。或取草葉。及木石等。聚集一處。現種種幻事。
諸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摩尼。真珠。珊瑚。玉石。及倉庫等。若有諸人。嬰兒。凡夫。愚癡邪智。不能了別。草等幻本。
是人若見。若聞。作是思惟。
謂實有此象。馬四兵。及以庫藏。
若見。若聞。隨能隨力。執著見聞。作是言說。
此是真實。異此非真。
是人則應。重更思量。若有諸人。非嬰兒凡夫。及愚癡邪智。識知如是。草等幻本。
若見若聞。作是思惟。
無有如是。象馬等物。及以庫藏。
是人若見。若聞。隨能隨力。不著見聞。作如是言。
如我所思。此是真實。異此非真。
雖隨世言。為顯實義。是人不須。重更思惟。
善男子。如此嬰兒凡夫。未得出世。真如聖慧。未識諸法。不可言體。
是人若見。若聞。諸法所作。及非所作。作是思惟。
實有如是。諸法所作。及非所作。
何以故。可見。可知故。
是人若見。若聞。隨能隨力。執著見聞。隨見聞說。
此是真實。異此非真。
是人應當。須重思量。
若有諸人。非嬰兒凡夫。已見真實。及得出世。真如聖慧。已識諸法。不可言體。
若見若聞。作是思惟。
如所見知。諸法所作。及非所作。皆非實有。但有假相。從分別起。如幻化事。欺誑凡心。於此中起所作。非所作名。及餘眾名。
是人如所見聞。不生執著。不作是言。
此是真實。異此非真。
雖隨世言。為顯實義。是人不須。重更思惟。
善男子。如是聖人。由聖知見。已能覺了。不可言體。為欲令他。見法實相。故說教句。謂是所作。非所作等。
爾時能解甚深義節菩薩。即說偈言。
佛說絕言法。無二非凡境。愚夫於中迷。緣二著戲論。
不決邪決故。常輪轉諸有。智人離見聞。簡擇中實義。
過覺觀境品第二
爾時曇無竭菩薩。白佛言。
世尊。從此娑訶世界。向東最遠極。東方世界。過七十七。恒河沙數世界。有世界。曰善名聞。佛號廣大善聞修伽陀住處。我於一時。往彼佛所。即於彼中。見一方地。有七十七千。諸外道眾。以師為先。聚集而坐。為欲思量。諸法實相。
時外道眾。思惟稱量。簡擇安立。諸法實相。依其所學。求覓實相。無能得者。起種種執。相違鬪諍。乃至言相違害。由口刀杖。互相傷毀。便各分散。
我見此已。作是思惟。
希有。希有。諸佛世尊。出於世間。由佛出世。過覺觀境。甚深法相。通達覺了。皆得顯現。
菩薩說已。佛即告言。
如是。法上。如是實相。過覺觀境。我覺了已。為他解說。安立正教。開示顯現。令義淺易。
何以故。我說真實。但是聖人。自所證見。若是凡夫。覺觀境界。自他可證。
法上。以是義故。應知實相。過於一切。覺觀境界。
復次。法上。我說真實。非相行處。一切覺觀。緣相行處。以是義故。應知實相。過覺觀境。
復次。法上。我說真實。不可言說。一切覺觀。但由言說。故知實相。過覺觀境。
復次。法上。我說真實。絕於四事。謂見。聞。覺。知。一切覺觀。緣四事起。
復次。法上。我說真相。離諸鬪諍。一切覺觀。鬪諍境界。以是義故。應知實相。過覺觀境。
法上。譬如有人。盡一期壽。恒食苦味。復能覺觀。比度憶持。蜜等甜味。無有是處。
復次。譬如有人。恒樂欲塵。塵欲焦熱。之所燒然。復能覺觀。比度憶持。不緣塵相。依內離樂。無有是處。
復次。譬如有人。恒樂言諍。邪談話戲。復能覺觀。比度憶持。聖默然定。無有是處。
復次。譬如有人。恒樂恒行。見聞覺知。復能覺觀。比度憶持。絕四事處。滅離身見。是般涅槃。無有是處。
復次。法上。譬如有人。由恒蓄財。樂行征伐。復能覺觀。比度憶持。北欝單越。無有我所。無所積蓄。不相鬪諍。是現法樂。無有是處。
法上。如是諸人。在於覺觀。復能思量。比度憶持。非覺觀境。無有是處。
佛說經竟。重說偈言。
自證無相法。離言絕四事。無諍法通相。過諸覺觀境。
過一異品第三
爾時淨慧菩薩。白佛言。
世尊。是言正說。甚深希有。如世尊說。是真實理。微細甚深。難可通達。謂過一異相。
世尊。我於一時。見一方地。大菩薩眾。修菩提行。在願樂地。於此方所。聚集而坐。為欲思量。諸法實相。與諸行法。為一為異。
是時眾中。有諸菩薩。說如是言。
是真實相。不異諸行。
復有菩薩說。
真實相。與行不一。
復有菩薩。起疑惑心。不信一異。說如是言。
此一異中。何人說實。何人說虛。何者正行。何者邪行。為當執一。為當執異。
世尊。我見此事。作是思惟。
諸善男子。嬰兒愚癡。無覺無了。非如理行。
何以故。是善男子。未能通達。微細甚深。真實之法。與諸行等。過一異相。
菩薩說已。佛即告言。
如是。淨慧。如是諸善男子。嬰兒愚癡。無覺無了。非如理行。如來通達。微細甚深。真實之法。與諸行等。過一異相。
何以故。淨慧。若執如此。依諸行法。修真實觀。能達能證。真如之理。無有是處。
何以故。淨慧。若真如與行相不異者。一切凡夫。應見真如。
復次。一切眾生。正在凡位。應得無上。如安涅槃。
復次。一切眾生。於凡位中。亦應能得。無上菩提。若真如相。異於行相。一切聖人。已見真如。則應不能。伏滅行相。由不伏滅。諸行相故。雖見真諦。不能解脫。眾相繫縛。若於眾相。不得解脫。亦不解脫。麁重繫縛。若不解脫。二種繫縛。則不能得。無上如安。無餘涅槃。亦應不得。無上菩提。
淨慧。由諸凡夫。不見真如。在凡夫位。不得無上。如安涅槃。亦不能得。無上菩提。以是義故。真如之理。與諸行一。是義不然。
若有人說。
真如與行相不異者。
由此義故。當知是人。不如理行。
復次。淨慧。一切聖人。由見真如。已能伏滅。諸法行相。非不能故。已能解脫。一切相結。及麁重惑。非不解脫。由二解脫。已得無上。如安涅槃。乃至已得。無上菩提。是故真如。與行相異。是義不然。
若有人說。
真異行相。
以是義故。當知此人。不如理行。
復次。淨慧。若真如與行相。不異者。猶如行相。墮於惑相。真相亦爾。應墮惑相。
復次。淨慧。若真如相。異行相者。真如則非諸行通相。淨慧。以此真如不墮惑相。復為一切諸行通相。由是義故。真如與行亦一。亦異。義皆不然。若有人說。
真如與行。亦一亦異。
以是義故。當知是人。不如理行。
復次。淨慧。若真如與行相。不異者。如真實相。於諸行中。通無差別。行相亦爾。應通無別。是故修觀行人。於諸行中。不應過此。見聞覺知。修勝真觀。
復次。若真如相。異行相者。以是義故。一切諸行。但惟無我。及以無性。應非真實。
復次。一時淨。不淨品。各各別相。
淨慧。由諸行相。但別不通。由觀行人。於諸行中。過見聞覺知。修勝真觀。由諸行無我。無性所顯是真。乃至淨。不淨品。亦非一時。各各別相。以是義故。真如與行。亦一亦異。是義不然。若有人說。真如與行。亦一亦異。當知是人。不如理行。
淨慧。譬如傷佉白色。不可安立。與螺一異。赤色與金。不一不異。亦復如是。
譬如毘拏。音聲美妙。不可安立。與毘拏一。與毘拏異。復如沈香。香氣可愛。不可安立。與沈一異。亦如摩梨遮。其味辛辣。不可安立。與摩梨遮。為一為異。呵梨勒澁。亦復如是。
復如綿纊。其觸柔軟。不可安立。與綿一異。蘇與醍醐。不一不異。亦復如是。復如一切有流苦。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如是苦等。不可安立。與法一異。亦如貪欲瞋恚。愚癡慢等。無寂靜相。不可安立。與其一異。
淨慧。如是真如。與一切行。不可安立。為一為異。
淨慧。如是真如。微細甚深。難可通達。我覺了已。為他解說。安立正教。開示顯現。令義淺易。
佛說經已。重說偈言。
真實與行法。無一異俱相。若執一異俱。說行不如理。
修行奢摩他。及毘鉢舍那。是人能解脫。相惑麁重結。
一味品第四
爾時佛告。須菩提言。
須菩提。汝見。汝知幾多眾生。在眾生界。有增上慢。由此慢心。記自所得。
復次。汝見。汝知幾多眾生。在眾生界。無增上慢。不由慢心。記自所得。
須菩提言。
世尊。我見我知。少有眾生。在眾生界。無增上慢。不由慢心。記自所得。
世尊。我見我知。無量無數。不可稱說。諸眾生等。在眾生界。有增上慢。由此慢心。記自所得。
世尊。我又一時。住阿練若。遠寂林中。有多比丘。大眾聚集。去我不遠。住練若處。我又一時。日中後分。見此大眾。互相聚集。隨其所證。種種法相。說己修行。記自所得。有諸比丘。由證見陰。記其所得。或有比丘。證見陰相。或有比丘。證見陰生。或有比丘。證陰變異。或有比丘。證見陰滅。或有比丘。證陰滅道。如於陰中。有六證相。或有比丘。證見諸入。記自所得。乃至入滅。及入滅道。或有比丘。證見緣生。記自所得。
乃至緣生滅。緣生滅道。或有比丘。證見證食。或有比丘。證見四諦。或有比丘。證見諸界。及界差別。并種種界。乃至界滅。及界滅道。或有比丘。證見念處。及念處相。念處對治。念對治道。念處修習。未生念處。證見念生。已生念處。證見念住。及不忘失。增長圓滿。記自所得。如證念處。正懃。如意足。根。力。覺分。聖道。聖道相。聖道對治。聖道對治道。聖道修習。未生聖道。證聖道生。已生聖道。證聖道住。及不忘失。增長圓滿。記自所得。
世尊。我見此已。作是思惟。
如諸長老。隨所證見。種種法相。記自所得。此諸長老。有增上慢。由此慢心。記自所得。是事決爾。
何以故。如其所說。自證見法。當知是人。未能了別。一味真如。遍一切處。
世尊。如世尊言。
一味真實。遍一切處。微細甚深。難可通達。
此言希有。是無對說。
世尊。若世尊正教中。勤修觀行。諸比丘等。一味真實。遍一切處。尚難通達。況諸外道。在正教外。豈能證知。一味真實。
佛言。
如是。須菩提。如是微細最微細。甚深最甚深。難見最難見。遍一切處。一味真實。我覺了已。為他解說。安立正教。開示顯現。令義淺易。
何以故。須菩提。於五陰中。清淨境界。是我所說。名為真實。
須菩提。於十二入。十二緣生。四食。四諦。諸界念處。正懃。如意足。根。力。覺分。八聖道中。清淨境界。是我所說。名為真實。此清淨境界。一切陰處。平等一味。無差別相。如於陰中。乃至聖道分中。清淨境界。平等一味。皆無差別。
須菩提。以是義故。應知一味真如。遍一切處。
復次。須菩提。修行比丘。若已通達。一陰真如。人法無我。不勞更觀。一一餘陰。所有真如。於十二入。十二緣生。四食。四諦。諸界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分。八聖道分。若已通達。一分真如。人法無我。不勞更觀。餘聖道分。所有真如。離無分別後智。無有別觀。能順真如。觀所餘法。一味真實。遍一切處。但以無分別。後智隨順。前無分別智。觀一切法。一味真實。憶持至得。
須菩提。以是義故。汝應當知。真實之理。遍一切處。唯一味相。
復次。須菩提。猶如諸陰。互有別相。如十二入。十二緣生。四食。四諦。諸界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分。八聖道分。互有別相。若諸法真如。人法無我。互有別相。則諸法如如。人法無我。不成真實。應由因生。若由因生。則成有為。若是有為。則非真實。若非真實。更應於此。求別真實。
須菩提。由此真實。不從因生。非是有為。非不真實。於中不勞。求別真實。
何以故。此法恒常。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界。法住。皆悉常住。
須菩提。以是義故。汝應當知。一味真實。等一切處。
須菩提。譬如眾色。種種差別。更互不同。於諸色中。虛空無相。無有差別。無有變異。於一切處。同一味相。如是諸法。各各別異。汝應當知。於諸法中。一味真如。等無差別。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說是經已。重說偈言。
法通相一味。諸佛說平等。若於中執異。是人增上慢。
逆生死流道。微細深難見。欲染癡覆故。凡人不能得。
爾時觀世音菩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世尊。我今從佛聞。得如是解節深法。得未曾有。頂戴奉持。
世尊。當何名此經。云何受持。
佛告觀世音菩薩。
此經名為了義正說。
亦名真實境智正說。
亦名十地波羅蜜依止正說。
汝等應當。如是受持。
佛說是經已。八萬菩薩。皆得大乘威德三昧。無量無邊。諸菩薩眾。於無生法。得無生法忍。無數眾生。從於諸流。心得解脫。無數眾生。於大乘法。生信樂心。
了義正說經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不可言無二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闍崛山。與大比丘眾。九萬九千人俱。皆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捨諸重擔。獲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善得解脫。善得自在。善得奢摩他。毘婆舍那。
其名曰。淨命阿若憍陳如等。乃至住阿羅那三昧定。須菩提等。
復有大比丘尼眾。三萬六千人俱。摩訶波闍波提。乃至跋陀迦比羅比丘尼等。以為上首。
復有無量。無數優婆塞。優婆夷。頻婆娑羅王等。而為上首。
復有菩薩摩訶薩。無量百千。是賢劫中。諸菩薩眾。或住此土。或他方來。一生補處。彌勒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等。而為上首。皆悉通達。大深法性。調順易化。善行平等。修菩薩道。一切眾生。真善知識。得無礙陀羅尼。轉不退法輪。已曾供養。無量諸佛。
如是等眾。皆悉聚集。
爾時如理正聞菩薩。問能解甚深義節菩薩言。
佛子。一切法無二。一切法無二。此言云何。
能解甚深義節菩薩言。
善男子。是一切法。不過此二。謂所作。非所作。所作者。非所作非非所作。非所作者。非非所作。亦非所作。
如理正聞菩薩問言。
佛子。云何所作非所作。非非所作。及非所作。非非所作。亦非所作。
能解甚深義節菩薩言。
善男子。所作者。此是大師。正教言句。若是大師。正教言句。即是世間。所立言說。從分別起。此世言說。若分別起。由種種分別。及所言說。一向不成。故非所作。
善男子。非所作者。屬言教攝。若有法離所作。及非所作。是法亦如是。亦如是。若如是者。大師說教。可無義不。
非無有義。
若有義者。義相云何。所謂不可言體。惟是聖人。無分別知見。之所覺了。為欲令他。了達如是。不可言體。是故大師。說此言教。謂是法所作。
善男子。非所作者。此是大師。正教言句。若是大師。正教言句。即是世間。所立言說。從分別起。此世言說。若分別起。由種種分別。及所言說。一向不成。故非非所作。
善男子。所作者。屬言教攝。若有法離非所作。及於所作。是法亦如是。亦如是。若如是者。大師說教。可無義不。
非無有義。
若有義者。義相云何。所謂不可言體。惟是聖人。無分別知見。之所覺了。為欲令他。了達如是。不可言體。是故大師。說此言教。謂是法非所作。
善男子。如巧幻師。及幻弟子。於四衢道。或取草葉。及木石等。聚集一處。現種種幻事。
諸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摩尼。真珠。珊瑚。玉石。及倉庫等。若有諸人。嬰兒。凡夫。愚癡邪智。不能了別。草等幻本。
是人若見。若聞。作是思惟。
謂實有此象。馬四兵。及以庫藏。
若見。若聞。隨能隨力。執著見聞。作是言說。
此是真實。異此非真。
是人則應。重更思量。若有諸人。非嬰兒凡夫。及愚癡邪智。識知如是。草等幻本。
若見若聞。作是思惟。
無有如是。象馬等物。及以庫藏。
是人若見。若聞。隨能隨力。不著見聞。作如是言。
如我所思。此是真實。異此非真。
雖隨世言。為顯實義。是人不須。重更思惟。
善男子。如此嬰兒凡夫。未得出世。真如聖慧。未識諸法。不可言體。
是人若見。若聞。諸法所作。及非所作。作是思惟。
實有如是。諸法所作。及非所作。
何以故。可見。可知故。
是人若見。若聞。隨能隨力。執著見聞。隨見聞說。
此是真實。異此非真。
是人應當。須重思量。
若有諸人。非嬰兒凡夫。已見真實。及得出世。真如聖慧。已識諸法。不可言體。
若見若聞。作是思惟。
如所見知。諸法所作。及非所作。皆非實有。但有假相。從分別起。如幻化事。欺誑凡心。於此中起所作。非所作名。及餘眾名。
是人如所見聞。不生執著。不作是言。
此是真實。異此非真。
雖隨世言。為顯實義。是人不須。重更思惟。
善男子。如是聖人。由聖知見。已能覺了。不可言體。為欲令他。見法實相。故說教句。謂是所作。非所作等。
爾時能解甚深義節菩薩。即說偈言。
佛說絕言法。無二非凡境。愚夫於中迷。緣二著戲論。
不決邪決故。常輪轉諸有。智人離見聞。簡擇中實義。
過覺觀境品第二
爾時曇無竭菩薩。白佛言。
世尊。從此娑訶世界。向東最遠極。東方世界。過七十七。恒河沙數世界。有世界。曰善名聞。佛號廣大善聞修伽陀住處。我於一時。往彼佛所。即於彼中。見一方地。有七十七千。諸外道眾。以師為先。聚集而坐。為欲思量。諸法實相。
時外道眾。思惟稱量。簡擇安立。諸法實相。依其所學。求覓實相。無能得者。起種種執。相違鬪諍。乃至言相違害。由口刀杖。互相傷毀。便各分散。
我見此已。作是思惟。
希有。希有。諸佛世尊。出於世間。由佛出世。過覺觀境。甚深法相。通達覺了。皆得顯現。
菩薩說已。佛即告言。
如是。法上。如是實相。過覺觀境。我覺了已。為他解說。安立正教。開示顯現。令義淺易。
何以故。我說真實。但是聖人。自所證見。若是凡夫。覺觀境界。自他可證。
法上。以是義故。應知實相。過於一切。覺觀境界。
復次。法上。我說真實。非相行處。一切覺觀。緣相行處。以是義故。應知實相。過覺觀境。
復次。法上。我說真實。不可言說。一切覺觀。但由言說。故知實相。過覺觀境。
復次。法上。我說真實。絕於四事。謂見。聞。覺。知。一切覺觀。緣四事起。
復次。法上。我說真相。離諸鬪諍。一切覺觀。鬪諍境界。以是義故。應知實相。過覺觀境。
法上。譬如有人。盡一期壽。恒食苦味。復能覺觀。比度憶持。蜜等甜味。無有是處。
復次。譬如有人。恒樂欲塵。塵欲焦熱。之所燒然。復能覺觀。比度憶持。不緣塵相。依內離樂。無有是處。
復次。譬如有人。恒樂言諍。邪談話戲。復能覺觀。比度憶持。聖默然定。無有是處。
復次。譬如有人。恒樂恒行。見聞覺知。復能覺觀。比度憶持。絕四事處。滅離身見。是般涅槃。無有是處。
復次。法上。譬如有人。由恒蓄財。樂行征伐。復能覺觀。比度憶持。北欝單越。無有我所。無所積蓄。不相鬪諍。是現法樂。無有是處。
法上。如是諸人。在於覺觀。復能思量。比度憶持。非覺觀境。無有是處。
佛說經竟。重說偈言。
自證無相法。離言絕四事。無諍法通相。過諸覺觀境。
過一異品第三
爾時淨慧菩薩。白佛言。
世尊。是言正說。甚深希有。如世尊說。是真實理。微細甚深。難可通達。謂過一異相。
世尊。我於一時。見一方地。大菩薩眾。修菩提行。在願樂地。於此方所。聚集而坐。為欲思量。諸法實相。與諸行法。為一為異。
是時眾中。有諸菩薩。說如是言。
是真實相。不異諸行。
復有菩薩說。
真實相。與行不一。
復有菩薩。起疑惑心。不信一異。說如是言。
此一異中。何人說實。何人說虛。何者正行。何者邪行。為當執一。為當執異。
世尊。我見此事。作是思惟。
諸善男子。嬰兒愚癡。無覺無了。非如理行。
何以故。是善男子。未能通達。微細甚深。真實之法。與諸行等。過一異相。
菩薩說已。佛即告言。
如是。淨慧。如是諸善男子。嬰兒愚癡。無覺無了。非如理行。如來通達。微細甚深。真實之法。與諸行等。過一異相。
何以故。淨慧。若執如此。依諸行法。修真實觀。能達能證。真如之理。無有是處。
何以故。淨慧。若真如與行相不異者。一切凡夫。應見真如。
復次。一切眾生。正在凡位。應得無上。如安涅槃。
復次。一切眾生。於凡位中。亦應能得。無上菩提。若真如相。異於行相。一切聖人。已見真如。則應不能。伏滅行相。由不伏滅。諸行相故。雖見真諦。不能解脫。眾相繫縛。若於眾相。不得解脫。亦不解脫。麁重繫縛。若不解脫。二種繫縛。則不能得。無上如安。無餘涅槃。亦應不得。無上菩提。
淨慧。由諸凡夫。不見真如。在凡夫位。不得無上。如安涅槃。亦不能得。無上菩提。以是義故。真如之理。與諸行一。是義不然。
若有人說。
真如與行相不異者。
由此義故。當知是人。不如理行。
復次。淨慧。一切聖人。由見真如。已能伏滅。諸法行相。非不能故。已能解脫。一切相結。及麁重惑。非不解脫。由二解脫。已得無上。如安涅槃。乃至已得。無上菩提。是故真如。與行相異。是義不然。
若有人說。
真異行相。
以是義故。當知此人。不如理行。
復次。淨慧。若真如與行相。不異者。猶如行相。墮於惑相。真相亦爾。應墮惑相。
復次。淨慧。若真如相。異行相者。真如則非諸行通相。淨慧。以此真如不墮惑相。復為一切諸行通相。由是義故。真如與行亦一。亦異。義皆不然。若有人說。
真如與行。亦一亦異。
以是義故。當知是人。不如理行。
復次。淨慧。若真如與行相。不異者。如真實相。於諸行中。通無差別。行相亦爾。應通無別。是故修觀行人。於諸行中。不應過此。見聞覺知。修勝真觀。
復次。若真如相。異行相者。以是義故。一切諸行。但惟無我。及以無性。應非真實。
復次。一時淨。不淨品。各各別相。
淨慧。由諸行相。但別不通。由觀行人。於諸行中。過見聞覺知。修勝真觀。由諸行無我。無性所顯是真。乃至淨。不淨品。亦非一時。各各別相。以是義故。真如與行。亦一亦異。是義不然。若有人說。真如與行。亦一亦異。當知是人。不如理行。
淨慧。譬如傷佉白色。不可安立。與螺一異。赤色與金。不一不異。亦復如是。
譬如毘拏。音聲美妙。不可安立。與毘拏一。與毘拏異。復如沈香。香氣可愛。不可安立。與沈一異。亦如摩梨遮。其味辛辣。不可安立。與摩梨遮。為一為異。呵梨勒澁。亦復如是。
復如綿纊。其觸柔軟。不可安立。與綿一異。蘇與醍醐。不一不異。亦復如是。復如一切有流苦。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如是苦等。不可安立。與法一異。亦如貪欲瞋恚。愚癡慢等。無寂靜相。不可安立。與其一異。
淨慧。如是真如。與一切行。不可安立。為一為異。
淨慧。如是真如。微細甚深。難可通達。我覺了已。為他解說。安立正教。開示顯現。令義淺易。
佛說經已。重說偈言。
真實與行法。無一異俱相。若執一異俱。說行不如理。
修行奢摩他。及毘鉢舍那。是人能解脫。相惑麁重結。
一味品第四
爾時佛告。須菩提言。
須菩提。汝見。汝知幾多眾生。在眾生界。有增上慢。由此慢心。記自所得。
復次。汝見。汝知幾多眾生。在眾生界。無增上慢。不由慢心。記自所得。
須菩提言。
世尊。我見我知。少有眾生。在眾生界。無增上慢。不由慢心。記自所得。
世尊。我見我知。無量無數。不可稱說。諸眾生等。在眾生界。有增上慢。由此慢心。記自所得。
世尊。我又一時。住阿練若。遠寂林中。有多比丘。大眾聚集。去我不遠。住練若處。我又一時。日中後分。見此大眾。互相聚集。隨其所證。種種法相。說己修行。記自所得。有諸比丘。由證見陰。記其所得。或有比丘。證見陰相。或有比丘。證見陰生。或有比丘。證陰變異。或有比丘。證見陰滅。或有比丘。證陰滅道。如於陰中。有六證相。或有比丘。證見諸入。記自所得。乃至入滅。及入滅道。或有比丘。證見緣生。記自所得。
乃至緣生滅。緣生滅道。或有比丘。證見證食。或有比丘。證見四諦。或有比丘。證見諸界。及界差別。并種種界。乃至界滅。及界滅道。或有比丘。證見念處。及念處相。念處對治。念對治道。念處修習。未生念處。證見念生。已生念處。證見念住。及不忘失。增長圓滿。記自所得。如證念處。正懃。如意足。根。力。覺分。聖道。聖道相。聖道對治。聖道對治道。聖道修習。未生聖道。證聖道生。已生聖道。證聖道住。及不忘失。增長圓滿。記自所得。
世尊。我見此已。作是思惟。
如諸長老。隨所證見。種種法相。記自所得。此諸長老。有增上慢。由此慢心。記自所得。是事決爾。
何以故。如其所說。自證見法。當知是人。未能了別。一味真如。遍一切處。
世尊。如世尊言。
一味真實。遍一切處。微細甚深。難可通達。
此言希有。是無對說。
世尊。若世尊正教中。勤修觀行。諸比丘等。一味真實。遍一切處。尚難通達。況諸外道。在正教外。豈能證知。一味真實。
佛言。
如是。須菩提。如是微細最微細。甚深最甚深。難見最難見。遍一切處。一味真實。我覺了已。為他解說。安立正教。開示顯現。令義淺易。
何以故。須菩提。於五陰中。清淨境界。是我所說。名為真實。
須菩提。於十二入。十二緣生。四食。四諦。諸界念處。正懃。如意足。根。力。覺分。八聖道中。清淨境界。是我所說。名為真實。此清淨境界。一切陰處。平等一味。無差別相。如於陰中。乃至聖道分中。清淨境界。平等一味。皆無差別。
須菩提。以是義故。應知一味真如。遍一切處。
復次。須菩提。修行比丘。若已通達。一陰真如。人法無我。不勞更觀。一一餘陰。所有真如。於十二入。十二緣生。四食。四諦。諸界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分。八聖道分。若已通達。一分真如。人法無我。不勞更觀。餘聖道分。所有真如。離無分別後智。無有別觀。能順真如。觀所餘法。一味真實。遍一切處。但以無分別。後智隨順。前無分別智。觀一切法。一味真實。憶持至得。
須菩提。以是義故。汝應當知。真實之理。遍一切處。唯一味相。
復次。須菩提。猶如諸陰。互有別相。如十二入。十二緣生。四食。四諦。諸界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分。八聖道分。互有別相。若諸法真如。人法無我。互有別相。則諸法如如。人法無我。不成真實。應由因生。若由因生。則成有為。若是有為。則非真實。若非真實。更應於此。求別真實。
須菩提。由此真實。不從因生。非是有為。非不真實。於中不勞。求別真實。
何以故。此法恒常。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界。法住。皆悉常住。
須菩提。以是義故。汝應當知。一味真實。等一切處。
須菩提。譬如眾色。種種差別。更互不同。於諸色中。虛空無相。無有差別。無有變異。於一切處。同一味相。如是諸法。各各別異。汝應當知。於諸法中。一味真如。等無差別。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說是經已。重說偈言。
法通相一味。諸佛說平等。若於中執異。是人增上慢。
逆生死流道。微細深難見。欲染癡覆故。凡人不能得。
爾時觀世音菩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世尊。我今從佛聞。得如是解節深法。得未曾有。頂戴奉持。
世尊。當何名此經。云何受持。
佛告觀世音菩薩。
此經名為了義正說。
亦名真實境智正說。
亦名十地波羅蜜依止正說。
汝等應當。如是受持。
佛說是經已。八萬菩薩。皆得大乘威德三昧。無量無邊。諸菩薩眾。於無生法。得無生法忍。無數眾生。從於諸流。心得解脫。無數眾生。於大乘法。生信樂心。
了義正說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