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生地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於。迦維羅衛國。釋氏精廬。尼拘類樹下坐。與五百比丘眾俱。

是時城中。有釋種長者子。名差摩竭。行詣佛所。稽首畢。一面坐。叉手白佛言。

菩薩何行。疾得無上正真之道。普具三十二相。從一佛國。到一佛國。臨壽終時。其心不亂。所生不墮。八難之處。常知去來之事。悉成諸法。周滿達事。知一切法。無所罣礙。信解空行。得不起法忍。恒以至心。欲作沙門。未曾犯戒。不樂居處。

佛言。

大哉。差摩竭。乃問菩薩之行。忍辱為本。以立忍力。乃疾得佛。忍有四事。何等為四。

一曰。若罵詈者。默而不報。二曰。若撾捶者。受而不挍。三曰。若瞋恚者。慈心向之。四曰。若輕毀者。不念其惡。

佛時頌曰。

撾罵不以恚。輕毀亦不恨。菩薩忍如是。所問悉可得。

慎言不欺慢。未曾起亂意。不犯不有惡。是行得佛疾。

開士常以忍。敦誠行大慈。是用得成佛。三十二相明。

從事於惡者。常憙加捶杖。害心施於人。是不離惡道。

邪見自貢高。急憋好瞋恚。彼為自投冥。終不近菩薩。

愚以貪強梁。自用無禮敬。不知孝父母。是以有獄苦。

夫欲疾得佛。常修戒德本。依受善師教。等心施於人。

又有四事。行疾得佛。何等為四。

一曰。愛樂明經。好菩薩道。盡心護法。教誨於人。二曰。遠離女人。不與從事。三曰。常好布施。沙門梵志。四曰。以不睡臥。心習空行。

佛時頌曰。

若以樂沙門。常勤護經道。愛法不遠師。如是人難得。

深學求佛意。多聞廣開人。好施無慳心。是行得佛疾。

女人不可親。敗德亂世間。從事於欲者。未曾近菩薩。

是以清高士。常防遠女色。淨修菩薩道。大悲濟天下。

於是差摩竭。即解身珠寶瓔珞。用散佛上。佛之威神。令其所散。止於虛空。化成寶蓋。

中有五百化人出。亦解身珠寶。以散佛上。俱發聲言。

願發無上。正真道意。

差摩竭見諸化人。踊躍歡喜。問佛言。

此化所出。從天來耶。四方四隅。地中出耶。

佛報言。

是化不從十方來。亦非天。亦非龍。亦非神。亦非人。亦非地。水。火。風。空。非色。痛。想。行。識。亦非意。非心。非作。非往。非來。亦非今世。亦非後世。亦非生死。是人名化。字無從生。號為空。如影現於鏡中。無執。無捨。無由來。無所得。無我。無人。無命。無識。若男子女子。見知諸法。如化無識。聞此好信。而行應者。是即佛子。為已去冥。興世間明。為能降魔。成極大德。是為沙門梵志。為清淨菩薩大人。為無從生。已得授決。為不退轉。無上之人。信樂此法。為如是也。

佛告差摩竭。

若聞此經。而心驚怪。誹謗形笑。當知是輩。非沙門梵志。是為外道。放逸之人。為無反復。惡師之人。為暗蔽無眼。詐稱菩薩。是為誣罔。觝突之人也。

於是弊魔。來問佛言。

信此法者。能有幾人。

佛報魔言。

有四百億。欲天及人。皆得無所。從生法樂。於中立是。

時差摩竭。得不起法忍。五百比丘。及五百清信士。二十五清信女。皆得立。不退轉地。壽終悉當。生於西方。無量壽佛。清淨國。常護持。無數佛法。教化成就。一切人民。使不退轉。如是無極。恒沙邊劫。當於此土。以次作佛。

魔聞佛言。稍稍卻行。而謂佛言。

後可不須。復說此法也。

賢者阿難。白佛言。

當何名此經。以何奉持之。

佛語阿難。

是經名為。菩薩生地經。差摩竭所問。當奉持之。百劫行五度無極。而無大智。無菩薩者。不如諷誦此經義。以分布。為人說。

佛時頌曰。

若信學生地經。其功德無有量。斯已度三惡道。後受者福皆然。

佛說此已。差摩竭。及四輩弟子。諸天龍神。皆歡喜受持。

菩薩生地經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