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月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於迦維羅衛。釋氏精廬。尼拘類樹下。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千二百五十人。諸菩薩無央數。
佛以明旦。著衣持缽。與諸比丘。眷屬圍繞。入城分衛。
時有釋種。幼少童子。名面善悅。嚴駕車乘。晨朝出城。遙見世尊。與諸聖眾。而俱發來。至于佛所。下車步進。稽首佛足。右繞三匝。卻住一面。
時面善悅。憂慼低頭。
佛以預知故。而問言。
童子所奏。而早出城。心懷憂灼。顏色慘慼。
面善悅白佛言。
唯天中天。今我二親。身不安和。橫為人非人。所見侵嬈。晝夜寤寐。不得寧息。出入行步。亦見逼惱。又我之身。雖處大國。遭此困厄。窮苦無賴。竊自思惟。不知何計。不審當設。何等方便。假遇怨賊。或遭非人。妖蠱姦邪。無以防護。唯願世尊。告示以法。隨時救濟。令無嬈害。
佛告面善悅。
諦聽諦受。善念持之。當為汝說。擁護之法。
時釋幻童子。受教而聽。
佛言。
東方去此。過于八千那術佛土。有世界名拔眾塵勞。其佛號等行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經法。
人若東行。先當稽首。歸命供養。於東方佛。則無恐懼。莫敢侵嬈。所欲遊行。有所興作。悉當如願。志未曾亂。如心所念。輒得成就。
佛時頌曰。
先奉最正覺。
等行大聖人。
然後東向行。
爾乃無恐懼。
佛告童子。
南方去此。過于十億百千佛土。有世界名消冥等要脫。其佛號初發心。念離恐畏。歸超首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經法。
若欲南行。當遙稽首。歸命彼佛。爾乃發進。一心專念。意不離佛。則無恐懼。不遇患難。
佛時頌曰。
已離於眾想。
童子當修是。
若行至南方。
不復遇恐懼。
佛告童子。
西方去此。如恆河沙諸佛剎土。有世界名善選擇。其佛號金剛步跡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經法。
若欲西行。先當講說。思惟本淨之法。永無所見。無起無滅。寂然清淨。先當稽首。禮於彼佛。一心歸命。爾乃發進。則無恐懼。不逢患難。
佛時頌曰。
諸法無所生。
亦無有所滅。
曉了知此者。
則為無恐畏。
佛告童子。
北方去此。過二萬佛土。有世界名覺辯。其佛號寶智首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經法。
若欲北行。設在家居。稽首作禮。歸命彼佛。爾乃發進。則無恐懼。不遇患難。
佛時頌曰。
若在於家中。
一切諸居業。
所有齎北行。
則無所畏懼。
佛告童子。
東北方去此。過于百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持所念。其佛號壞魔慢獨步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經法。
又彼如來。詣佛樹下。適一心坐。化于三千大千世界。諸魔官屬。及諸魔天。悉勸立之。於不退轉。當成無上。正真之道。是為如來。詣樹下時。之所感動。
若詣東北方。當遙稽首。歸命彼佛。然後乃進。所在獲安。則無所畏佛。
時頌曰。
始從初發意。
則降伏魔兵。
心常念此佛。
尋便無恐懼。
佛告童子。
東南方去此。過二恆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常照曜。其佛號初發心。不退轉輪。成首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經法。
其如來本。為菩薩時。常興眾行。不退轉輪義。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不亂。成就智慧。是為如來本。為菩薩時。之所感動。
若東南行。先當稽首。五體投地。一心歸命。然後乃進。則無恐懼。
佛時頌曰。
先五體作禮。
然後乃出家。
在欲所至到。
則不逢賊害。
佛告童子。
西南方去此。過于八萬佛土。有世界名覆白交露。其佛號寶蓋照空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經法。
若西南行。先當稽首。彼方如來。以華遙散。念於無相。然後乃進。則無恐懼。
佛時頌曰。
供養等正覺。
以華而奉散。
用無相之心。
則無有恐懼。
佛告童子。
西北方去此。過六恆河沙。佛之剎土。有世界名住清淨。其佛號開化菩薩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經法。
其佛國土。清淨無穢。亦無愛欲。無有女人。離於五欲。
若西北行。先禮彼佛。自歸悔過。淨修梵行。然後出家。則無恐懼。
佛時頌曰。
先當修梵行。
然後出于家。
安隱不遇賊。
所在無眾難。
佛告童子。
下方去此。過九十二垓。佛之剎土。有世界名念無倒。其佛號念初發意斷疑拔欲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經法。
若欲坐時。若夜臥時。念斯如來。稽首自歸。常以普慈。念救眾生。然後坐臥。則無恐懼。所願必果。
佛時頌曰。
普慈念眾生。
定坐若臥眠。
於夢若寤寐。
則無有恐懼。
佛告童子。
上方去此。過六十恆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離諸恐懼無有處所。其佛號消冥等超王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經法。
若從坐起。常禮彼佛。自歸供養。常懷慈心。愍於眾生。然後起行。則無恐懼。在所至奏。則獲吉安。用是念故。常得擁護。
佛時頌曰。
常懷慈等心。
愍於眾生類。
用哀群生故。
則無有恐懼。
佛告童子。
汝當諦受。此諸佛名。奉持思惟。懷抱在心。所欲至到。則無危難。
面善悅釋種童子。前白佛言。
我已奉受。此諸佛名。懷抱在心。思惟奉行。其事無量。自立己心。我見十方。無所蔽礙。如今向者。世尊所說。宣傳經道。及諸佛名。皆如所聞。審諦無異。
時彼眾會。滿百千人。聞佛所說。皆從坐起。整服長跪。而白佛言。
如來。至真。等正覺。大慈普覆。乃為我等。說此經典。我及一切。皆見諸佛。內外通徹。無有陰冥。如佛所說。無有異也。
於是舍利弗。前白佛言。
此族姓子等。得眼清淨。何其速疾。睹見諸佛。無所罣礙。功德之力。乃如是乎。為是諸佛。威神所接。將自宿命。福勳所致耶。
佛語舍利弗。
是佛威神。亦本功德也。
爾時佛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地即大動。天散華香。箜篌樂器。不鼓自鳴。
賢者阿難。即從坐起。更整衣服。長跪叉手。前白佛言。
於今何故。現大光明。無所不照。地復大動。天散華香。
佛告阿難。
汝為寧見。滿百千人。叉手自歸。佛前者不。
阿難對曰。
已見世尊。
佛言。
此百千人。以是德本。所興立行。無央數劫。不歸惡趣。各各更歷。恆河沙等世界。為轉輪聖王。主四天下。一作聖王。常見諸佛。而得由已。志願如意。然後於世。當得成佛。號曰立眼清淨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皆同一字。各各異界。而成其道。
佛適授此。諸族姓子決。應時地神。及虛空神。僉然舉聲。而稱揚曰。
斯諸族姓。功德無量。
其聲乃徹。於四天王。忉利天。炎摩天。兜術天。不憍樂天。化自在天。乃至魔界。上通梵天。及第二十四。阿迦膩吒天。悉共歌歎。難及難及。至未曾有。諸佛世尊。威恩可濟。巍巍堂堂。乃如是乎。勸發顯化。諸族姓子。而授其決。當成無上。正真之道。慧無罣礙。普見悉達。
面善悅釋種童子。前白佛言。
今此經典。號名云何。以何奉持。
佛告童子。
此經名曰。滅十方冥。
所以者何。念十方佛。一心自歸。心中坦然。如冥睹明。無復恐懼。是故名曰。滅十方冥。當奉持之。
又復名曰。如來所歎。當奉持之。又復名曰。了無相法。又復名曰。空無所有。慇懃執持。
佛告童子。
假使有人。受此經典。持諷誦讀。為他人說。具足備悉。令不缺減。速成所願。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持此經。而諷誦讀。終無恐懼。
若到縣官。不見侵抂。若行賊中。不見危害。若行大火中。即為消滅。若行水中。終不沒溺。
天龍鬼神。阿須輪。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弊惡之神。及餘眾鬼。人若非人。無敢觸者。師子虎狼。猛獸熊羆。無敢近者。餓鬼魍魎。及反足鬼。溷邊諸鬼。無能嬈者。亦無所畏。
若在閑居。曠野樹下。露地獨處。則為如來。之所建立。而見擁護。
若族姓子族姓女。受此經典。持諷誦讀。書著經卷者。已曾供養。過去諸佛。殖眾德本。所作功德欲辦。
爾時佛告。賢者阿難。
假使有人。今面見佛。至心供養。衣被飲食。床臥之具。病瘦醫藥。不如有人。受持是經。書諷誦讀。載著竹帛。為他人說。則為具足。供養於佛。
時天帝釋。與無央數。諸天俱來。
各齎天華。供養散佛。而白佛言。
吾當將護。持此經者。
四天王。及上諸天。各齎華香。以供養佛。各白佛言。
我當擁護。族姓子女。受此經典。持諷誦讀。為他人說。
若著竹帛。載持經卷者。所在遊居。周匝營護。令無伺求。得其便者。
佛說如是。天帝釋眾。面善悅釋種童子。及四天王。天龍鬼神。阿須倫。世間人。聞經歡喜。作禮而退。
滅十方冥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