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諸法體性平等無戲論三昧卷第十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童子。是故菩薩。應當具足。修學身戒。云何菩薩。具足身戒。若菩薩具足身戒。於一切法。得無礙智。謂身善修行。若身善修行者。於一切法。得無礙智。是名菩薩。具足身戒。

復次。童子。若具足身戒菩薩。能獲三十二。大人之相。得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

童子。是名菩薩。具足身戒。

復次。童子。具足身戒菩薩。能獲三解脫門。何者為三。謂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是名具足身戒。

復次。童子。若具足身戒菩薩。能得具足四梵住。何等為四。謂慈念一切眾生。悲喜捨心。亦復如是。

童子。是名菩薩。具足身戒。

復次。童子。云何菩薩。修身善行。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是名菩薩。身戒具足。

復次。童子。具足身戒菩薩。能得四禪。及四正受。能住大悲。得善覺觀。得寂滅覺觀。是名菩薩。具足身戒。

復次。童子。若菩薩具足身戒。遠離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邪見。十不善業。斗秤欺誑。語言欺誑。衣服欺誑。因官形勢。割截破壞。凌押繫縛。邪曲虛妄。與貪共行。一切惡業。悉皆遠離。自禁防制。無貪無取。悉皆斷除。猶如斷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不復更起。無有生法。

童子應知。此法是為菩薩。具足身戒。

童子。乃於往昔。過阿僧祇。阿僧祇廣大。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爾時有佛。號曰智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時住世。六十億歲。

爾時有王。號曰勝思惟。與其眷屬。八萬億人俱。往智光如來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

爾時智光如來。即以偈頌。說身律儀。

猶如虛空無垢穢。
自性光潔畢竟淨。
如斯身戒亦如是。
不可音聲而演說。

音聲與空不可知。
如是二種同一相。
說於虛空無相貌。
彼相便同於身戒。

若知其戒惟一相。
彼便具足戒律儀。
智性無生境亦寂。
真無漏中妄想盡。

亦無貪著及愛欲。
不於財色起渴愛。
若不見於諸有過。
終不能知是身戒。

若有能知無漏戒。
彼便無復一切生。
當知羅漢法如是。
非諸外道之所知。

於諸三界心怖畏。
於欲資產無貪愛。
不悕王位及資財。
彼能具足此身戒。

我今說此身戒義。
此義聲教不能說。
若能知是法母者。
是人常能住身戒。

智者愛樂是義母。
信樂是義故我說。
遠離非義應真義。
斯則常名住身戒。

諸佛法中說何義。
云何善能知是義。
若能知於相應義。
是即名為住身戒。

若有觀察於無相。
一切無我悉空無。
彼人不名無戒者。
是人修學實際故。

觀一切有知非有。
是人恒住非有際。
於一切有無所著。
是人能證無相定。

若人知於無我法。
自體空無性非有。
是人不名無戒者。
已覺決定真實故。

若人能知五陰空。
諸法寂滅無神我。
彼便名為持戒者。
其身不復行惡業。

無有律儀取相者。
存於我想心執著。
若取色相執著人。
起於愛欲無律儀。

若常修學於實際。
是人究竟真妙空。
彼不更起於愛欲。
不為無戒墮惡道。

蟻子堪能動虛空。
須彌安固復令動。
若有善學實法者。
諸天妙色不能動。

彩色可以畫虛空。
亦可手執於太虛。
一切諸魔愛欲等。
無有能得動搖者。

呼響音聲猶可捉。
大石沈水亦可浮。
如是學於身戒者。
無有能知彼心念。

所有一切諸音聲。
悉皆盛內於篋中。
若住如是身戒者。
無有能知彼住所。

所有雲雷及電光。
日月明等悉可執。
若有住於身戒者。
無能知彼身自性。

四方所有諸風輪。
羅網。
鈎羂可繫縛。
若有住於身戒者。
無有能知彼身量。

其有住於制心者。
非諸眾生之境界。
能善修習身戒者。
猶如虛空無能染。

於其四方風行道。
虛空鳥迹猶可見。
彼之身量不可測。
及心所行難可思。

若住如是身戒者。
彼無一切諸過惡。
遠離一切煩惱聚。
由學如是身戒故。

住於清淨寂滅定。
不為刀火之所害。
彼身無能執捉者。
由常修學身戒故。

如是住者無怖畏。
心無紛動無嫉妬。
遠離一切諸厄難。
修學如是身戒故。

不畏刀杖及毒藥。
亦不怖畏水火災。
遠離一切諸厄難。
修學如是身戒故。

不畏雨雹及盜賊。
所有一切毒害等。
彼離一切我想故。
以離想故無怖畏。

遠離怖畏及恐懼。
以無怖畏心不動。
心不動轉無怖畏。
億諸魔眾不能怖。

若於菩薩身戒所。
演說開曉及顯示。
若有學是身戒者。
諸億魔眾不能擾。

若有欲知諸佛法。
當知無有其限齊。
若有修學身戒者。
是人能為三界塔。

若有欲知是佛法。
不可思議寂滅眾。
若學如是身戒者。
其行堅固速成佛。

若有欲得大仙法。
不可思議佛十力。
若學如是身戒者。
修習佛力得不難。

十八最勝不共法。
諸佛。
如來所安住。
若有修學是身戒。
彼得此法不為難。

若於七覺支寶所。
及與神足辯才等。
若有修學身戒者。
獲彼妙果不為難。

於其梵住及四禪。
及以三種解脫門。
安隱覺觀及寂滅。
住身戒者得不難。

四念處等及正勤。
大仙五根及五力。
亦於聖寶八正道。
住身戒者得不難。

於餘諸佛所有法。
不可思議無限量。
彼得此法悉不難。
以學如是身戒故。

得聞如是身戒已。
是王獲得最勝利。
歡喜踊躍而愛樂。
於彼佛法便出家。

出家已經十億歲。
修行最勝淨梵行。
恒常修行四梵住。
利益世間諸天人。

善修清淨梵住已。
便得如是勝身戒。
復見十方億千佛。
修行如是菩提行。

於彼勝法出家已。
修行最勝淨梵行。
具足多聞妙辯才。
是名聰慧大法師。

堅持禁戒無缺漏。
戒身清淨無瑕穢。
所謂聖戒無漏戒。
當知聖戒是常住。

童子我昔修菩提。
爾時化作勝思王。

汝勿致疑為異人。
當知即是我身也。
童子汝應隨順學。
安住如是勝身戒。
當為億眾廣宣說。
不久亦當得如我。

童子是故菩薩。當修行清淨身業。

何以故。修行淨業。菩薩摩訶薩。不畏墮於地獄。畜生餓鬼。閻魔羅等。亦不畏八難。五趣苦厄。又不畏水火。五兵毒藥。王賊師子。虎豹豺狼。犀象熊羆。一切惡獸。毒蟲食肉之屬。亦復不畏。人非人難。

童子。修行清淨身行。菩薩摩訶薩。欲以手掌舉。此三千大千世界。若高一多羅。乃至十多羅。隨其所欲。悉能舉之。

童子。淨身行菩薩摩訶薩。能達究竟。神通彼岸。彼以報得神足。福德力故。攝取遠離。隨順無染。寂滅之定。悉皆能入。依是定故。無漏成就。得一切世間。無礙之眼。云何神足。謂隨念能為。威力自在。解了無滯。隨欲能成。故名神足。

復次。童子。住神足菩薩摩訶薩。能為種種。神變之事。所謂。一能為多。多能為一。隱顯自在。石壁諸山。徹過無礙。如風行空。在於空中。加趺而坐。猶如飛鳥。履水如地。出沒地中。如水無異。身出煙焰。如大火聚。日月有大威德。而能捫摸。欲為大身。自在無礙。乃至梵天。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神通自在遊十方。
於諸石壁及諸山。
隨意徹過無有礙。
猶如飛鳥順風行。

履於大地猶如水。
出沒自在無所礙。
遊行於水不沈沒。
猶若履於堅䩕地。

一身能現於千身。
無量多身能為一。
隨意能現種種色。
智者為渡眾生故。

遊行空中如飛鳥。
身出煙焰如火聚。
復能己身悉流出。
清淨涼冷香美水。

智者端坐於此地。
而能以手摩日月。
一念能往梵天所。
而為梵眾演勝法。

千億梵眾聞法已。
樂求無上獲勝利。
復能往餘勝天處。
而為演說最勝法。

若其意欲說法時。
便能震動大千界。
又令無量億佛剎。
微妙音聲悉充滿。

童子。是故菩薩。應當修學。清淨身行。

何以故。修行清淨身行。菩薩摩訶薩。天耳界清淨過人。聞於音聲。若地獄畜生。閻魔羅處。天上人中。若近若遠。是名天耳通。

童子。菩薩復應修學。清淨身行。

何以故。修行清淨身行。菩薩摩訶薩。常能知他心。

有欲心。如實知有欲心。無欲心。如實知無欲心。有瞋心。如實知有瞋心。無瞋心。如實知無瞋心。有癡心。如實知有癡心。無癡心。如實知無癡心。有取心。如實知有取心。無取心。如實知無取心。有顛倒心。如實知有顛倒心。無顛倒心。如實知。無顛倒心。有小心。如實知有小心。無小心。如實知無小心。有大心。如實知有大心。無大心。如實知無大心。有光潔心。如實知有光潔心。無光潔心。如實知無光潔心。無量心。如實知無量心。有量心。如實知有量心。總心。如實知總心。無總心。如實知無總心。亂心。如實知亂心。無亂心。如實知無亂心。定心。如實知定心。非定心。如實知非定心。上心。如實知上心。無上心。如實知無上心。解脫心。如實知解脫心。非解脫心。如實知非解脫心。無學心。如實知無學心。學心。如實知學心。

童子。是名菩薩。於他眾生心。如實了知。

復次。童子。菩薩應當。修學清淨身行。何者菩薩。清淨身行。所謂。念知種種。宿命之事。若一生。二生。三生。乃至十生。二十生。三十生。百生。千生。萬生。十萬生。百萬生。千萬生。萬萬生。復念知一劫。百劫。乃至千。萬劫事。知劫成。知劫壞。及知劫成壞。乃至知於。無量劫成壞事。及知劫中。彼曾有眾生。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生處。如是飲食。如是長壽。如是短壽。如是久住。如是壽盡。知如是受苦。如是受樂。若於此處死。彼處生。彼處死。此處生。如是狀貌。如是國土。如是往事。悉皆憶知。是名菩薩。宿命智通。

復次。童子。菩薩應當。修習清淨身行。何者菩薩。清淨身行。所謂。天眼界清淨。過於人眼。見諸眾生。往來生死。若好色。若惡色。若趣善道。若趣惡道。若住善道。若住惡道。若苦。若樂。若勝。若劣。如自作業。皆悉了知。是諸眾生。成就身惡行。成就口惡行。成就意惡行。毀謗賢聖。邪見業因緣故。身壞命終。墮於地獄。是諸眾生。若成就身善行。成就口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謗賢聖。正見因緣故。身壞命終。趣於善處。生於天上。

童子。是名菩薩。天眼界清淨。過於人眼。見諸眾生。往來生死。若好色。若惡色。若趣善道。若趣惡道。若住善道。若住惡道。若苦。若樂。若勝。若劣。如自己業。皆悉了知。是名天眼通。

復次。童子。若修行清淨身行。菩薩摩訶薩。以一念三世。相應智慧。所有若知。若見。若得。若證。應當了知。彼一切悉知。悉見。悉得。悉證。悉皆了達。彼法云何。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十二因緣。應知。應見。應得。應證。應當覺了。如是。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滅。憂悲苦惱。一切皆滅。如實知見。如實得證。如實覺了。於四聖諦。亦如實了知。是名漏盡通。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菩薩已顯示。
神通之次第。
安住三昧中。
悉能隨意到。

善修其耳根。
得難思天耳。
其耳能得聞。
導師所說法。

能知眾生心。
有欲及離欲。
有瞋及無瞋。
有癡及無癡。

了知宿世事。
本昔所居處。
於其千億劫。
智慧能照達。

善修於眼根。
得難思天眼。
以眼見眾生。
死此生於彼。

一念能悉知。
一切眾生念。
如是悉了知。
彼智不思議。

童子。云何口戒。菩薩摩訶薩。若成就口戒。則得佛六十種。無礙清淨。美妙音聲。不可思議。是名口戒。

復次。童子。若具足口戒。菩薩摩訶薩。有所言說。人皆信受。是名口戒。

復次。童子。具足口戒。菩薩摩訶薩。得三十二大人相。得如來十力。所謂。是處非處智力。知諸眾生。過去未來。現在業處。因果智力。知諸禪定解脫。三昧正受。有煩惱無煩惱智力。知他壽命。知他眾生。根差別智力。知眾生種種。無量欲智力。知諸眾生種種。無量性智力。知一切至處道智力。知宿命智力。知一切眾生。生死智力。知漏盡智力。

復次。童子。若具足口戒。菩薩摩訶薩。能得四無畏。十八不共法。是名口戒具足。

復次。童子。若具足口戒。菩薩摩訶薩。得三解脫門。得四梵住。是名具足口戒。

復次。童子。具足口戒。菩薩摩訶薩。略而言之。得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是名菩薩。具足口戒。

復次。童子。若具足口戒。菩薩摩訶薩。得大悲梵住。得大捨梵住。得安隱覺。得寂滅覺。是名菩薩。具足口戒。

復次。童子。若菩薩摩訶薩。具足口戒者。得遠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於父母師長所。不出麁言。一切過惡之言。菩薩悉皆遠離。於彼言說。如實了知。如響。如夢。如幻。如化。如陽焰。如光影。於此響聲。乃至光影。悉無所得。無分別。無取。無緣。無執著。是名菩薩。具足口戒。

童子。清淨口戒。菩薩摩訶薩。得一切佛語。得一切佛神足。得一切佛神通。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若與口戒相應者。
是諸菩薩必獲得。
一切諸法無礙智。
是名具足於口戒。

若與口戒相應者。
獲三十二大人相。
得佛十力不共法。
是名具足於口戒。

若與口戒相應者。
能得一切諸佛法。
謂我已說諸佛法。
是名具足於口戒。

若與口戒相應者。
能獲梵住及辯才。
逮不思議希有法。
是名具足於口戒。

若與口戒相應者。
得四念處及正勤。
具四神足根力等。
是名具足於口戒。

若與口戒相應者。
得於大捨無所畏。
得大悲愍清淨住。
是名具足於口戒。

若與口戒相應者。
能得清淨安隱覺。
及得寂靜覺觀等。
是名具足於口戒。

若與口戒相應者。
遠離妄語及兩舌。
復離惡口及綺語。
是名具足於口戒。

若與口戒相應者。
終不誹謗於正法。
亦不毀訾於如來。
是名具足於口戒。

若與口戒相應者。
於其父母師長所。
不作非法麁惡言。
是名具足於口戒。

若與口戒相應者。
終不起口一切過。
彼能悉離無有餘。
是名具足於口戒。

若與口戒相應者。
能知語言猶如響。
覺了音聲猶如夢。
是名具足於口戒。

了知無我及壽命。
緣起虛妄猶如夢。
能知語言如是者。
是名具足於口戒。

滅諦不實猶如夢。
涅槃之體如夢性。
菩薩知言如是者。
是名具足於口戒。

諸餘語言不可得。
無有分別無滯著。
無有攀緣無取執。
是名具足於口戒。

童子。云何名意戒。若具足意戒。菩薩摩訶薩。得一切佛法。得一切神通。心得不動解脫。若具足意戒。菩薩摩訶薩。得金剛三昧定。是名意戒成就。

復次。童子。若具足意戒。菩薩摩訶薩。得熾然光明。是名具足意戒。若具足意戒。菩薩摩訶薩。得六十種。美妙音聲相應。是名具足意戒。

復次。童子。若具足意戒。菩薩摩訶薩。得三十二大人相。十力。四無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是名具足意戒。

復次。童子。具足意戒。菩薩摩訶薩。得三解脫門。謂。空。無相。無願。是名具足意戒。

復次。童子。具足意戒。菩薩摩訶薩。得四梵住。謂。大慈。大悲。大喜。大捨。是名具足意戒。

復次。童子。具足意戒。菩薩摩訶薩。得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是名具足意戒。

復次。童子。若具足意戒。菩薩摩訶薩。得住大悲。得住大捨。得安隱覺。得寂滅覺。得利益。得威儀。得勝行。是名具足意戒。

復次。童子。若菩薩摩訶薩。棄捨邪見。不與邪見俱。斷除瞋恚。不與瞋恚俱。斷除慳貪。不與慳貪俱。棄捨懈怠。不與懈怠俱。於父母師長所。不起諂曲心。貪瞋癡心。亦不與俱。不捨菩提心。不捨信樂心。諸餘過惡覺觀心。悉皆捨離。亦不與俱。是名具足意戒。

善知諸法。如幻。如夢。如化。如焰。如響。如光影。無去。無來。亦復知苦如夢。知無我如夢。知無常如夢。知無眾生如夢。知空如夢。意無所得。無分別。無滯著。無攀緣。無取執。

童子。是名菩薩。具足意戒。

若菩薩具足。清淨意戒法者。便遠離一切諸難。得不可思議。一切諸佛法。得一切諸佛神通。得心解脫不動。

童子。是名具足意戒。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一心諦聽勿亂想。
所說意戒淨無垢。
得聞法已起諸行。
便能速悟於菩提。

智者若持於意戒。
第一寂靜廣不動。
佛法難思未曾有。
是則名為意戒淨。

智者若持於意戒。
心得解脫常不動。
得如金剛最勝定。
是則名為意戒淨。

智者若能發起此。
稱欲敷演廣利益。
獲得六十微妙聲。
是則名為意戒淨。

智者意戒最為上。
得三十二大人相。
得佛十力諸功德。
是則名說勝意戒。

智者若持於意戒。
獲得辯才及無畏。
得勝希有難思法。
是則名為勝意戒。

智者若持於意戒。
得四念處及神足。
復獲正勤及根力。
是名已說勝意戒。

智者若持於意戒。
能得清淨七覺支。
亦能獲得八聖道。
是則已說勝意戒。

智者若持於意戒。
獲得最勝大捨住。
及大悲住淨無垢。
是名已說勝意戒。

智者若持於意戒。
得安隱覺淨無垢。
得遠離覺諸功德。
是則名說勝意戒。

智者若持於意戒。
不與一切邪見居。
恒常不起無明恚。
是則名為意戒淨。

若能具足意戒者。
乃至少時不諂曲。
父母師所無諂偽。
是則已說意戒淨。

智者若具於意戒。
貪瞋等事悉永離。
愚癡之法亦皆斷。
是則已說勝意戒。

智者若具於意戒。
恒常不捨菩提心。
信心決定終不壞。
是則已說勝意戒。

智者若具於意戒。
所有一切諸過惡。
皆悉遠離不與居。
是則已說勝意戒。

心能入於如幻法。
猶如睡夢陽焰等。
亦如光影呼聲響。
是則已說勝意戒。

知苦惱事猶如夢。
及與無常空無我。
心意能知如是者。
是則已說勝意戒。

知無眾生無壽命。
悟諸因緣如輪轉。
無所從來無去處。
是則已說勝意戒。

推求彼意無可得。
亦無分別無滯著。
無有攀緣無取執。
是則已說勝意戒。

第一義諦猶如夢。
觀知涅槃亦復然。
智者若了意如是。
是則已說勝意戒。

童子。彼云何名業清淨。見於三有。猶如夢想。於彼厭離。不起貪愛。是名業清淨。

云何名過於攀緣。謂知陰界入如幻。而遠離故。

云何名了知諸陰。謂悟知諸陰。猶如陽焰故。

云何得諸界平等。謂知界等如化。而棄捨故。

云何遣除諸入。謂入如光影。而棄捐故。

云何名斷除渴愛。謂於一切法。無諸攀緣故。

云何名證。於無生忍。於一切法。無所得故。

云何名知於諸業。謂發起精進。斷除諸苦故。

云何名顯示諸因。謂陰如響。無有生故。

云何名不壞於果。謂業果如夢。而無所壞故。

云何名現見諸法。謂諸法中。得無生忍故。

云何名修集於道。於一切法。無所修故。

云何名值遇諸佛。謂具一切諸佛戒行故。

云何名智慧明利。謂於一切法。獲無生忍故。

云何名入諸眾生樂欲。謂知諸眾生。前後根差別故。

云何名得於法智。謂於一切法。無所得故。

云何名無礙辯智。謂能達如實法式故。

云何名善知文字差別智。謂知三種語言差別故。

云何名過於諸事。謂悟解無事故。

云何名知於音聲。謂入音聲。如響智故。

云何名得歡喜。謂於一切法無所得。遠離苦惱。棄捨重擔。而出離故。

云何名得於愛喜。謂於乞求者。令得歡喜。知施時見利益故。

云何名心調正直。謂能了知。四真諦故。

云何名正直威儀。謂調均身故。

云何名遠離怒色。謂斷諸瞋過故。

云何名面常怡悅。謂善戒共住安隱故。

云何名美妙言。謂與他人。說利益事故。

云何名先言慰喻。謂先言善來。速起迎接故。

云何名不懈怠。謂不捨策勤故。

云何名恭敬尊長。謂敬懼尊長。如善知識想故。

云何名供養尊長。謂隨所侍養從教故。

云何名生便知足。謂於一切資生。而不樂著故。

云何名求白法無厭。謂集諸善法故。

云何名命清淨。謂隨宜所得。便生知足。若不知足。便生諂曲。誇談誑誘。激發他人。以利求利。是事悉捨故。

云何名不捨。住阿蘭若處。所謂。不棄策勤。樂於邊閑。及以叢林。巖穴澗谷。愛樂於法。不與在家。出家交遊。不著利養。斷除渴愛。受禪定喜故。

云何名地地住處智。謂聲聞果處智。辟支佛果處智。菩薩地住處智故。

云何名憶念不忘。謂念無常。苦。空。無我故。

云何名得。陰巧便智。謂知陰界入差別。而無所得故。

云何名證於神通。謂獲四神足。能為變現故。

云何名滅諸煩惱。謂斷除貪瞋癡故。

云何名斷除習氣。謂厭昔愚行。不樂聲聞。辟支佛地故。

云何名為轉勝行。謂能起如來力。無畏。四無礙辯故。

云何名修習因。謂斷除憎愛故。

云何名知犯方便。謂知波羅提木叉。知毘尼。知戒故。

云何名斷諸悔惱。於諸罪過。至誠懺悔。更不重造。修諸善法故。

云何名斷除愛戀。拔於三界。渴愛枝條。發生未起之善。已生之善。令不壞失故。

云何名越過諸有。謂於諸三界。而無所得。又不顧念。是名過於諸有。

云何名明達宿命。謂憶知過去世事故。

云何名於業果無疑。謂離諸斷常故。

云何名思惟於法。謂思念如實之法故。

云何名習於多聞。謂修習受持。聲聞藏。辟支佛藏。菩薩藏故。

云何名得捷利智。謂觀無生智。猶如夢故。

云何名樂欲於智。所謂常習智慧故。

云何名通達智慧。所謂起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云何名得調伏地。謂菩薩所修學處故。

云何名譬如於山。所謂不捨。菩提心故。

云何不動。所謂無分別。不為煩惱所奪故。

云何名不躁動。所謂於一切相。無緣念故。

云何名不退相。謂於六波羅蜜。無所缺減。恒常得見。他剎諸佛故。

云何名出生善法。謂親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云何名厭離惡業。所謂堅持禁戒。更不起惡故。

云何名不行煩惱。所謂不起無明。有愛及瞋故。

云何名不捨於戒。所謂信因果。恭敬如來故。

云何名分別諸禪。所謂知心及數。善巧方便。而得一心故。

云何名知。一切眾生樂欲。所謂知根差別故。

云何名善分別生處智。所謂知五趣差別故。

云何名無邊智。所謂自然。知於世間。出世間法故。

云何名言語次第智。所謂能知。如來權密言說故。

云何名棄捨俗緣。所謂身心遠離。而出家故。

云何名不樂三界。所謂於三界。如實見過故。

云何名不下劣心。所謂不捨於心。若入正受。亦復不捨故。

云何名於諸法無執著。所謂於一切法。棄捨愛故。

云何名攝受正法。所謂護佛。如是修多羅故。是名攝受正法。

云何名守護正法。所謂一切。謗法眾生。以法降伏。是名護法。

云何名信於業報。所謂於諸惡業。羞恥厭離。修習善法故。

云何名知律方便。所謂知自性犯不犯。知性罪犯不犯故。

云何名滅諸違諍。所謂棄捨眾閙故。

云何名不相違返。所謂不憙一切。世間語言故。

云何名忍地。所謂忍於身心逼惱故。

云何名攝受於忍。所謂於他所說。麁惡語言。悉能棄捨。忍辱無減故。

云何名選擇於法。所謂知陰界入差別。知有漏助道。清淨助道。於彼法而無所得故。

云何名決定巧便。所謂於一切法。無所言說故。

云何名善知句義差別智。所謂通達。一切諸法故。

云何名法句出生善巧智。所謂說於。如實法故。

云何名知義非義差別智。所謂知法性。無增無減故。

云何名前際智。所謂因智故。

云何名後際智。所謂緣智故。

云何名三世平等智。所謂於一切事法了知。無有差別。安住無事法故。

云何名知三世差別智。所謂於三世法無所得。亦無思念故。

云何名心住。所謂不得於心故。

云何名身住。所謂身念處。是名身住。

云何名護威儀。所謂威儀。無有錯亂故。

云何名不壞威儀。所謂覆藏善事故。

云何名不分別威儀。所謂離樂欲惡心故。

云何名諸根端嚴。所謂思量法趣。所說相應。能知時節。於如實法。如實演說故。

云何名世諦智善知去來法故。是名世智。

云何名解脫捨。所謂隨所有財。不隱藏不慳嫉故。

云何名常舒施手。所謂善共同戒故。

云何名無有悋心。所謂信心盡施故。

云何名慚。所謂恥諸暴惡故。

云何名愧。所謂羞諸愚害故。

云何名憎棄惡心。所謂知愚癡法棄之。不與共俱故。

云何名不捨頭陀。所謂要期堅固。而無退轉故。

云何名受於信義。所謂如言所作故。

云何名起於喜行。所謂思念善法利益故。

云何名近尊長住。所謂棄捨憍慢。離懈怠事故。

云何名降伏憍慢。所謂我不可得。無攀緣故。

云何名攝伏於心。所謂思念一切白法。不失利益智故。

云何名策舉心智。所謂知精進果。不失智故。

云何名知義辯智。所謂通達。如實智故。

云何名了知於智。所謂知世間法。出世法故。

云何名遠離非智智。所謂於如實法。遠離取執故。

云何名入心智。所謂不生滅智故。

云何名部分別巧便智。所謂明利。差別智故。

云何名知諸言音智。所謂示如實法智故。

云何名知處所智。所謂入於。如實智故。

云何名義決定方便智。所謂奉覲。一切諸佛。菩薩。聲聞故。

云何名棄捨非義。所謂善入。過彼諸有故。

云何名親近善人。與共同事。所謂親覲諸佛。菩薩。聲聞故。

云何名遠離惡人。所謂遠離。取我懈怠故。

云何名修禪發通。所謂離於欲刺。不捨禪喜故。

云何名不著禪味。所謂欲出三界故。

云何名神通自在。謂住五通。佛法難知。而能為他顯示故。

云何名解假名。所謂了知名。不究竟故。

云何名了言說施設。所謂知世俗。名數文字故。

云何名出過假名。謂了知無言說智故。

云何名離世間。所謂先觀世間過惡故。

云何不欣名利。所謂自性少欲故。

云何不著利養。所謂無諸貪求。離惡欲故。

云何聞人譏罵。不生瞋嫌。所謂體知諸陰界故。

云何聞歎實德。不生欣悅。所謂隱覆。善法功德。知利養過故。

云何不悕恭敬。體知因果故。

云何不得恭敬。心不嫌恨。所謂不捨。禪定心故。

云何毀辱不恚。所謂觀察世法。悟因果故。

云何聞讚譽不高。為求善法出家故。

云何名無諸利養。心不憂慼。所謂觀察。昔所作業故。

云何不與俗人交通。所謂不悕資生故。

云何名不樂。非法出家人同止。所謂親近如法人。不近非法人故。

云何遠離。非境界處。所謂棄捨五蓋故。

云何名住。所行境界。謂修四念處故。

云何成就法式。所謂將護彼故。

云何遠離非法。為自護善法故。

云何不污他家。所謂離於。親知過故。

云何名護法。所謂具足求法。如法作故。

云何名宴默少言。所謂得寂滅智故。

云何名善巧問答。所謂隨問能答智故。

云何名降伏怨讎。所謂分別顯示如實法。遠離取著故。

云何知時。所謂能知。歲月時故。

云何不親凡愚。所謂見愚法過故。

云何不輕凌貧賤者。所謂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故。

云何以財速施貧苦。所謂有乞求者。即令施財。施法故。

云何於貧窮所。能無礙施。所謂於彼眾生。起於悲愍。任乞求意。捨內外物故。

云何救濟破戒。所謂除犯戒業。安置淨戒中故。

云何名為。利益之事。謂能長養眾生故。

云何名悲智。能見眾生。未來苦惱故。

云何名攝受於法。謂能令眾生。入於如實法故。

云何棄捨資財。所謂捨離諸陰。以財惠彼故。

云何不營積聚。所謂厭離資生。見守護過故。

云何讚述持戒。所謂善知。持戒果報故。

云何訶責毀戒。所謂善解犯戒過故。

云何以無諂心。奉事持戒。所謂於持戒者。生難遭想故。

云何名一切棄捨。所謂善信樂故。

云何名增上信。誠心勸請。所謂。為他求樂。利眾生故。

云何如說能行。所謂具足善信。聞即受行故。

云何奉事。比丘智人。所謂請問善事故。

云何共他言論。能生愛樂。所謂有證智教智故。

云何名譬喻智。所謂以喻。曉知法相本末故。

云何名前際善巧。所謂。自識宿命多聞故。

云何名以。善根為首。所謂於菩提。起增上信。復勸他故。

云何名善巧方便。所謂懺悔。隨喜勸請。所作善根。悉善迴向故。

云何名斷除有相。所謂。觀察諸事。見諸法如夢故。

云何名斷除於想。所謂遠離。顛倒想故。

云何名善觀事相。所謂。得無相智故。

云何名善說諸經。所謂能顯示。譬喻本事。善非善法故。

云何名分別於諦。滅無明已。名色不起故。

云何名證於解脫。所謂。得金剛三昧。不動無分別故。

云何名但說一言。所謂。厭惡外道。證於無生智故。

云何名得於無畏。所謂。知佛法力故。

云何名安住於戒。所謂。禁防身口。波羅提木叉戒故。

云何名入於三昧。所謂。不染三界故。

云何名得於智慧。所謂。善得無功用智故。

云何名樂於獨靜。所謂遠離。憒閙之過。常不捨空閑故。

云何名憙少親知。所謂。少欲知足故。

云何名不濁心。所謂入禪定。除諸蓋故。

云何名棄捨諸見。所謂遠離。取著見故。

云何名得陀羅尼。所謂。隨所見法。如實不忘顯示故。

云何名得智照明。所謂。知自性入故。

云何名處。所謂。心處所故。

云何名安住。所謂。信心所住故。

云何名行。所謂。住信行法故。

云何名辯智。所謂。知辯道故。

云何名因。所謂無明。因生諸行故。

云何名相應。所謂。應解脫法故。

云何名法。所謂。斷除渴愛故。

云何名門。所謂。斷除諸過故。

云何名道。所謂。無常。苦。空。無我智故。

云何名地。所謂。十種無願地故。

云何遠離於生。所謂。斷除生法故。

云何名智地。所謂。不忘智故。

云何捨離無知。所謂。斷除愚故。

云何安住於智。所謂。智無所住故。

云何名方便地。所謂。修三十七。助菩提法故。

云何名菩薩境界。所謂。行六波羅蜜故。

云何親近善人。所謂。近諸佛故。

云何遠離惡人。所謂。離於外道見取故。

云何名如來所說。謂住如來力智。自性解脫故。

云何名佛地。謂得一切善法故。

云何名智者隨喜。所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聲聞。辟支佛隨喜故。

云何名愚者所謗。所謂。一切愚者。不能知故。

云何名聲聞不能知。謂佛法不可思議故。

云何名外道地。謂外道見慢方便故。

云何名為。如來所攝。所謂。為大醫王。難可得故。

云何名速得十力。所謂。勤修方便故。

云何名為一切。諸天供養。所謂。善能出生。一切樂故。

云何名梵王禮拜。所謂。從彼出生解脫故。

云何名龍禮拜。所謂能斷。一切惡道。及諸見故。

云何名野叉隨喜。所謂。蔽諸惡道故。

云何名甄陀羅讚歎。所謂能致。歡喜解脫故。

云何名羅睺羅歎美。所謂。斷除生死故。

云何名菩薩所修。所謂能獲。一切智故。

云何名智者所求。謂為得不退轉地故。

云何名得無上財。所謂能得。人天果報。及解脫故。

云何名非財施。所謂。能除一切。煩惱病故。

云何名病患良藥。所謂。滅貪瞋癡患故。

云何名智藏。所謂常樂。修習智故。

云何名無盡辯。所謂。見如實智故。

云何名遠離憂愁。所謂。知虛妄苦。而棄捐之。悟無我故。

云何名知於三界。所謂。了知三界。如夢幻故。

云何名舟筏。渡於彼岸。所謂信樂。入般涅槃。修無常。苦。空。無我智故。

云何名渡四流舡。所謂。速得涅槃故。

云何名求稱譽者。所謂能獲。廣大法故。

云何名讚顯。如來功德。稱言施無量。功德法藥故。

云何名美歎。如來名稱。謂言施一切。功德解脫。樂施主故。

云何讚歎十力。謂稱言能施。難得之法。是大法寶主故。

云何名菩薩功德。所謂。能學此經。三昧法故。

云何名慈滅瞋恚。所謂。對治瞋恚故。

云何名為悲。謂滅除一切。眾生苦惱故。

云何名為喜。謂於一切眾生所。生歡喜故。

云何名為捨。謂無緣之悲。能作佛所作故。

云何名為。安慰大乘人。隨所樂求。一切佛法。悉皆能與充足故。

云何名為。發行師子吼。所謂能致。最上法故。

云何名為。佛智慧道。所謂。於一切善法。無所取著。而得善法故。

云何名為。解脫一切眾生。所謂。能知從此岸。到彼岸故。

云何名為。獲得一切智智。所謂。斷除一切。不善法故。集一切善法。及一切解脫故。

云何名菩薩園苑。能得喜悅。自身安樂。亦令一切眾生安樂故。

云何名降伏魔軍。所謂。能獲一切力。能滅一切煩惱故。

云何名安隱行咒術。所謂能盡。一切苦難故。

云何成就吉祥事。所謂能獲。一切果報故。

云何名為。防捍怨敵。所謂斷除。一切邪見。及取著見故。

云何名為。降伏怨家。所謂以正法。降伏諸外道故。

云何得無所畏。謂於一切法。能善觀察。溫習故。

云何求如實力。所謂。求不顛倒法力故。

云何名為十八不共法初相。所謂。作一切善法故。

云何莊嚴法身。所謂。得三十二相莊嚴故。

云何樂於解脫。所謂。得初中後善故。

云何名為。所愛長子。謂能獲諸佛。父之餘財故。

云何名為。滿足佛智。所謂。惟長養一切白法故。

云何名為。非辟支佛地。所謂。能獲最上。無邊佛法故。

云何名為清淨心。謂能斷除。一切垢穢故。

云何名為身清淨。所謂滅一切病患故。

云何成就解脫門。觀察無常。苦。空。無我寂滅故。

云何名為。離諸雜欲。所謂能得。甘露法句故。

云何名離於瞋恚。所謂獲得。大慈大悲故。

云何名為。非愚癡地。所謂。得如實明故。

云何名為阿含智。所謂。知一切世間。出世間。所作業智故。

云何名為。能發起於明。所謂。惟憶念趣。一切善道故。

云何名為。斷除無明。謂滅一切。非善趣憶想故。

云何名為。滿足解脫。所謂。得大聖法故。

云何名為。修禪者猗悅。所謂能得。喜樂一心故。

云何名為眼見者。所謂。見於實義。無所見故。

云何名為。神通變現。所謂善修。無障法故。

云何名為。神足現前。謂能獲一切法。無分別智。無有障礙故。

云何名為。樂聞陀羅尼。所謂。了知一切法。於一切法。能趣向涅槃平等故。

云何念持不忘。謂一切攀緣。自性滅故。

云何名為。如來住持。謂出生諸功德智慧。不可壞故。

云何名為。方便善巧導師。謂令他趣向。安隱快樂大城故。

云何名為。微細智猶如毛端。謂難可測知故。

云何難知。難可相應。謂昔所未曾得故。

云何遠離文字。謂言語道。不可得故。

云何名為。音聲難知。謂一切法。不可思議故。

云何名為。智人能知。謂知法是無價寶故。

云何名為。已知調伏智所知。謂如言而作故。

云何名為。知於少欲。謂知多欲過故。

云何名為。勇猛精進。謂知不捨要期故。

云何名為。憶念總持。謂隨所為作不失故。

云何名為。窮盡於苦。謂斷除貪恚癡故。

云何名為。一切法無生。謂滅一切識。一切願故。

云何名為。一言演說。能知一切。生死諸趣。謂觀一切法。猶如夢幻。以不取著故。

童子。是名解釋。三百句法門義了矣。

童子。是為一切諸法體性平等無戲論三昧。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佛法智無量。
演說無窮盡。
廣說諸法已。
普獲諸功德。

廣大如虛空。
是法相如是。
此為究竟寶。
故名為方廣。

眾生行無邊。
為說法亦廣。
無盡阿含義。
故號為方廣。

說此法時。無量眾生。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量眾生於菩提。得不退轉。無量眾生。發辟支佛心。無量眾生。證於三果。

復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雨天妙香。灑散天花。擊作百千萬種。諸天音樂。於虛空中。雨諸天衣。旋轉而下。作如是言。

是諸眾生。聞此法故。獲大善利。是諸眾生。於無量佛所。宿殖善本故。聞此法歡喜。受持。讀誦。書寫。為人解說。與一切眾生。作上福田。成就利益。一切眾生。不斷佛種。是諸眾生。決定能為。菩提先道。聞是法門。起如實行。

爾時佛告阿難。

汝當受持。如是法門。讀誦。受持。書寫。為人廣說。

阿難白佛言。

當何名斯經。云何奉持。

佛告阿難。

是經名為。入於大悲。汝當受持。名為。一切諸法體性平等無戲論三昧。汝當受持。

阿難白佛言。

如佛勅旨。我當受持此法門。

說此經已。爾時月光童子。歡喜踊躍。阿逸多菩薩等。八十億那由他菩薩。長老阿難。及諸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淨居天子。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及天帝釋。四天王等。諸天世人。阿修羅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切諸法體性平等無戲論三昧卷第十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