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差末菩薩之所講說義理章句而不可盡經卷第三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佛告阿差末。

仁者於今。為能苞裹。一切眾生乎。

阿差末言。

承佛聖旨。具悉任受。

阿差末菩薩。適入三昧。應時一切。諸有色身。供養華香。繒蓋幢幡。皆入臍中。其身如故。不增不減。

有一菩薩。號曰大淨。問阿差末。

所入三昧。名曰何耶。顯現變化。乃能悉受。一切色身。華香幡蓋。其身如故。而不增減。

阿差末曰。

其定號名。普受色身。

大淨復問。

是三昧者。但能受此。復受餘乎。

阿差末曰。

三千大千國土。悉入於身。不見所在。

所以者何。以威神故。無所增損。

時諸眾會。諸天人民。菩薩聲聞。皆各有念。猶如久渴。望想飲矣。欲見大士。所化神變。

佛知眾心。語阿差末。

為一切人。現是三昧。

阿差末曰。

輒奉聖教。

應時十方。諸會菩薩。佛及眾僧。悉自見身。坐阿差末臍。阿差末臍。現有國土。名普莊嚴。諸菩薩服。如莊嚴國。眾菩薩也。亦復皆現。在其臍中。所顯普嚴。巍巍如是。現威變已。眾會各坐。續復如故。

大淨菩薩。報阿差末。

三昧聖恩。威德超殊。光光乃爾。

阿差末曰。

是不足言。

所以者何。三千大千。天地山陵。悉受色身。為微末耳。受江沙土。不以為迮。況其餘耶。

說忍辱品。演神足時。七十姟仁。和善人。發大道心。萬二千菩薩。皆得無所從生法忍。

舍利弗。問阿差末。

願樂復聞。菩薩精進。而不可盡。

阿差末曰。

菩薩有八。精進無盡。何謂為八。

一曰。被于弘誓。大德之鎧。是為精進。而不可盡。二曰。合集精進。而無所退。三曰。勤學長養。一切功德。四曰。常欲養育。普及眾生。五曰。造立無數。福慶之原。六曰。心元無求。諸度無極。七曰。曉了智慧。而無窮極。八曰。欲得備悉。一切佛法。以故無盡。

是八精進。而不可盡。

阿差末曰。

所以名曰。被弘誓鎧。不以生死。用為勞苦故。

所以者何。不計劫數。當成佛道。亦不思念。於若干劫。行菩薩業。所以名曰。為弘誓者。不限長遠。無量劫故。菩薩猶為。一切之本。方俗所更。始數一日。至十五日。若三十日。合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如是轉進。至十萬歲。若百千萬歲。發意求道。悉卻是數。猶若干載。乃見一佛。如是比數。諸江河沙。初發意等。一切眾人。各皆發心。各悉包容。江河沙等諸菩薩。亦如是。無央數。不可計。一切人悉發意。意所知。裁及一事。其未所知。不可稱計。猶如供養。江沙等佛。然後乃具。施度無極。戒忍。精進。一心。智慧。三十七品。亦復若斯。菩薩聞是。其心不懈。不捨弘誓。大德之鎧。江沙等人。皆發道意。合集此德。乃能具足。一大人相。一切如是。各如前功。乃悉周備。諸大人相。其大人者。謂菩薩也。菩薩聞是。不以為勞。

所以者何。未曾違捨。弘誓鎧故。是為菩薩。被弘誓鎧。而不可盡。

何謂增長精進。而不可盡。若有菩薩。勤欲聞法。不計遠近。不惡水火。

所以者何。無懈惓故。菩薩增長。合集功德。不用退卻。合會勸助。眾功德故。何故合會。欲以開化。眾生之故。令其度脫。使入泥洹故。而般泥洹。不以懈慢。有堅固心。無能迴者。常求功祚。不用厭惓。恒住大哀。故曰合集。菩薩所至。行步坐起。不忘道心。如一念頃。念佛法教。護於一切。不以為煩。故曰合集。而不可盡。

何謂長養。一切精進。而不可盡。所立功德。志願常存。於諸通慧。以故名曰。為不可盡。猶如眾龍。還雨大海。不可別知。渧數多少。計之無盡。諸通慧者。功德如是。至不可盡。

何謂造立。無數功德。所作用心。為一切故。常懷等意。所立功祚。不離通慧。所修福願。欲使眾生。皆共蒙恩。以故名曰。立無數德。何謂心求。諸度無極。眾生四大。悉不可盡。不可數者。入此諸數。一曰悉教。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之類。如是比像。不可稱載。阿僧祇人。皆開化之。無限如斯。百倍。千倍。萬倍。億倍。百億萬倍。不可計喻。所教度者。為少少耳。聞是不恐。亦不畏懅。為應精進。是謂造立。無數功德。而不可盡。

何謂曉了智慧。而無窮極。菩薩功德。不可盡故。如是悉計。一切普知。諸眾生本。所作功德。乃及道迹。往來。不還。無著。緣覺。皆合此德。乃成於佛。一毛功德。合集計是。各各悉成。體諸毛孔。巍巍眾德。乃能成佛。兩眉間相。若斯眉間。千倍之福。乃成頂相。

所以者何。天上天下。無能堪任。見佛頂故。以是故曰。德不可盡。慧無窮極。

又復何謂。慧無窮極。正使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篤信佛。如是信佛。其信百倍。乃與奉信者。同等功耳。設奉信等。周滿三千大千世界。其智百倍。不及八等人。

若八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其智百倍。不如道迹。

若三千大千世界。充滿中人。求道迹業。往來。不還。及與無著。其智百倍。不如一緣覺智。

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緣覺。猶不如一。發意菩薩之智。

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充滿其中。初發意菩薩。其智百倍。不如阿惟越致。

正使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不退轉。其智百倍。猶不如一。一生補處菩薩之智。

正使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為一生補處。其智百倍。不如一如來。處處慧力。合諸力。無所畏。入佛法遊要慧。

所以者何。其一切智。悉入佛意。

菩薩聞是。不恐不懼。不畏不難。是則名曰。習無窮慧。而不可盡。

何故習無窮慧。而不可盡。用入一切。眾生心故。正使過去眾生。心念無限。其發道意。一人明解。悉曉了知。此諸過去。眾生心念。等於眾生。猶如一人。如斯比像。不可稱計。眾生之黨。皆婬怒癡。之所覆蓋。

復有一人。入婬怒癡。惑亂之中。而為眾塵。見憒迷荒。菩薩發意。恒以道慧。皆知眾生。婬怒癡亂。是曰慧明。之聖弘智。若諸眾生。悉各發意。善惡因緣。因緣所為。起者滅者。如是慧者。雖處其中。心不以煩。皆能暢達。猶如虛空。其虛空者。無不空處。聖慧者然。心所明解。三世眾生。靡所不達。故名曰慧。而無窮極。亦不可盡。

何謂一切佛法。亦不可盡。悉具一切。六度無極。求諸佛法。若有菩薩。從初發意。所修方便。然後乃致。坐佛樹下。發心功德。不可稱計。普悉具足。皆成佛法。故曰菩薩。合諸佛法。而不可盡。

復有菩薩。合集精進。亦不可盡。身所立德。不以為難。口演功祚。亦不以惓。意惟勤修。其身口心。三事精進。則是元首。何謂意精進。其意泰然。何謂泰然。用求佛道。用求佛道。為何謂也。恢弘其心。寂無所為。何謂發是。發是意者。謂發道心是。此則菩薩。之大哀也。

何謂菩薩地。信樂無我。是曰為忍。何謂發是。其發是者。悉能總攝。一切眾生故。

何謂為處。用得備悉。具諸法故。不以生死。為勤勞也。其發是者。不著三界。其發是者。身諸所有。無所愛悋。

又其處者。所可施與。不嘆宣已。有斯德行。

所謂處者。不以禁戒。而自稱嘆。意存自大。

又其處者。忍眾苦惱。不以是業。而懷憍慢。所謂其處。所獲功德。轉曰增益。巍巍無量。

所謂處者。是志度脫。不離布施。伏心制意。

所謂處者。學問無厭。如法習教。

所謂處者。如所聞義。奉行不改。無有異意。

所謂處者。習學思惟。不可講法。權謀方便。不以為難。習無悕望。所頒宣法。翫習諷誦。念察曉了其義。之所歸趣。不用勞厭。而懈廢也。學修元元。無所想報。是有四事。是為菩薩。之所修行。

所以者何。其能發此。慈悲喜護。

又其處者。所瞻察意。普懷大哀。

又其處者。緣是之故。具足五通。習無生死。

又其處者。得四意止。逮于順理。不當所思。而不惟之。

又其處者。知四意斷。不廢功德。亦不抑制。無福慶人。

所以者何。修中間行。

又其處者。神足所習。如佛法教。無所悕望。

又其處者。習學善德。諸根不亂。無限非法。悉能分別。

又其處者。謂十種力。無有能勝。心懷聖智。

又其處者。欲求佛覺。諸興造行。入眾法義。而不自大。成七覺意。

又其處者。求斯道德。不念諸來。及住去者。亦無所想。

又其處者。慕求肅敬。寂靜其志。而無憒亂。

又其處者。欲得正觀。明察諸法。求其所存。

又其處者。曾所博聞。便能修習。常如法住。務修身德行。

又其處者。求于法身。而損眾俗。妄想之著。信達無形。

又其處者。謂彼音聲。常欲莊嚴。隨時暢出。通于十方。

又其處者。樂如道行。脫不脫者。使至永安。

又其處者。謂不合非。勸化四魔。何謂四魔。

一曰。身魔。二曰。罪塵魔。三曰。死魔。四曰。天魔。

又其處者。離諸惡習。修眾德本。諸穢寂然。而不興亂。

又其處者。普見道慧。察眾緣起。

又其處者。見諸所入。世俗所作。消息方便。因濟度之。

又其處者。咸覩道法。而隨時化。是意精進。而不可盡。

若有能具。一切處者。終無諸難。所作悉解。不以妄想。住所行慧。亦不動轉。一切所行。皆不離慧。何謂菩薩。行不離慧。所行功德。悉因是法。常為一切。興無極慈。無極慈者。不盡世俗。因佛道慧。不隨無為。是名菩薩。無盡精進。

宣說精進。不可盡時。九十六垓。諸天世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三萬二千天子。悉得無所從生法忍。

舍利弗。復問阿差末菩薩言。

豈復有義。施度無極。不可盡乎。

阿差末曰。

用十六事。而不可盡。聲聞緣覺。所不能及。何謂十六。

一曰所施。不懷異心。而悉具足。如來法施。

二曰所施。不興斯念。

吾緣是故。當獲福報。

三曰所施。普愍一切。不懷異心。

四曰所施。不念望得。三昧正受。

所以者何。不樂生于。淨居天上。常好人間。

五曰所施。皆能達知。眾生心行。

六曰所施。其意清和。

所以者何。欲使其心。隨己計故。亦令其身。從心所念。

七曰所施。如受者意。

所以者何。其德以過。色無色天。

八曰所施。與寂寞俱。亦復恬怕。

所以然者。過諸聲聞。緣覺上故。

九曰所施。不協恨心。

所以者何。欲使究暢。至成就故。

十曰所施。威神巍巍。無能制斷。

十一曰。以智慧施。普等眾生。立度一切。

十二曰。其所施者。所施與人。隨意喜樂。而惠救之。心常正安。

所以者何。能御意故。

十三曰。其所施與。不斷三寶。

所以者何。不捨如來。至真之種。

十四曰。所施常明。不懷猶豫。而不迷惑。

十五曰。所施與者。順如法教。

所以者何。所行隨義。

十六曰。所施與。無所不知。有所興造。樂智慧本。

所以者何。欲令其智。無有窮極。甚廣大故。

是為菩薩。十六事業。施度無極。而不可盡。

何謂為禪。心寂靜故。何謂神通。慧具足故。何謂為慧。所見諸色。是則不通。覩諸色盡。其意不隨。此名曰通。

所以者何。而不中道。行取證故。其所聽聞。皆在不通。諸可有音。悉無逮得。此名曰通。悉能曉知。眾生心行。是則不通。心除此智。不以盡心。而造證矣。

所以者何。不取羅漢。此名曰通。能自知本。因所從來。是則不通。不於三世。而有罣礙。此名曰通。遍諸國土。是則不通。雖遍諸國。解無所有。無剎土想。此名曰通。信向諸法。是則不通。達見一切。諸法本末。此名曰通。一切所作。有妄想意。是則不通。曉了眾生。無所悕望。此名曰通。樂欲往生。若過諸天。釋梵四王。是則不通。菩薩皆知。一切聲聞。緣覺所修聖慧。悉能總攬。此名曰通。為眾元首。所曰元首。在於諸法。最上之故。因是名曰。通慧功德。而不可盡。

阿差末菩薩。復謂舍利弗言。

因諸亂意。菩薩以故。習自伏心。是曰為禪。其智慧者。悉捨眾惡。是曰禪定。又菩薩行。習住定意。則無變心。

所以者何。云修正住。修正住故。習六度無極。正諸法故。習諸法者。用正故學。習菩薩行。等心眾生。已等眾生。便等諸法。已等諸法。知菩薩心。已知菩薩。則能暢解。眾生志操。知眾生已。則知諸法。是名曰習。弘等一切。眾生之類。悉等諸法。而無適莫。等住諸法。是名曰定意。為正受矣。空無想願。謂等生死。等生死者。便等諸法。其已平等。坦無偏黨。心普等者。等眾生心。等眾生心已。乃謂平等。故曰普等。

其心所行。平若虛空。如地水火風。無有愛憎。其心等者。無憂無喜。其身已住。不眴佛土。定若三昧。不以諛諂。如本際住。而不自大。亦不賤己。不癡不惡。亦不多辭。唯欲曉了。法之本原。是時非時。常隨時宜。不從一切。世俗之穢。越世八事。利。衰毀。譽。苦。樂。有名。失稱。捨諸有為。不好憒閙。隨是法者。不離三昧。

所以者何。皆見天下。所造立行。隨其所行。續在三昧。莫能知者。

是曰菩薩。善權方便。深入智慧。寂度無極。

若欲三昧。執御其心。由無極哀。而隨因緣。

所以者何。用眾生故。斯義名曰。善權方便。寂然恬怕。三昧之業。此為聖慧。已如三昧。所建立者。依仰佛慧。是曰善權。

而於諸法。永無所求。是曰智慧。奉執定意。又以功德。化護諸法。是曰善權。

其心坦然。不壞法身。是曰智慧。以三昧定。住念佛身。諸相種好。是曰善權。

弘恩元元。念佛法身。是曰智慧。於三昧中。念佛諸音。猶如梵聲。是曰善權。

思知諸法。無有言辭。是曰智慧。住於三昧。心如金剛。是曰善權。

雖獲禪定。不忘世俗。眾生群黨。是曰智慧。而於三昧。念備本願。長育一切。是為處處。隨時善權。

又於禪思。解于眾生。悉無吾我。是曰智慧。遊于三昧。不捨諸法。是曰善權。

曉無本末。亦無根原。是曰智慧。修于三昧。思諸佛土。悉為清淨。是曰善權。

解諸佛土。都無所有。是曰智慧。在三昧住。惟有佛樹。修之莊嚴。是曰善權。

身離眾欲。而無穢濁。是曰智慧。又在三昧。念轉法輪。是為善權。

遵行禪定。轉無所轉。是曰智慧。住于三昧。欲見菩薩。以相莊嚴。是曰善權。

以濟眾苦。無有煩惱。是如來禪。如來禪者。了一切法。永不貪欲。不想塵勞。知諸情樂。除眾法想。名曰禪思。是為菩薩。所生地慧。開士大士。以諸一心。與法不同塵。是乃名曰。不可盡禪。不為一切。眾魔得便。則為正覺。造諸法器。

所以者何。靡不含容。

正士說此。寂度無極。不可盡時。四萬菩薩。得日明三昧。何謂日明三昧定者。猶日出時。燈火炬耀。星宿月光。闇蔽無明。菩薩已逮。是三昧者。一切眾聖。咸為覆蔽。

所以者何。其慧巍巍。明弘廣故。一切聲聞。緣覺智明。皆為覆蔽。以故名曰。日明三昧。

菩薩已住。寂度無極。悉能逮成。諸三昧定。粗舉都較。

取要言之。演諸三昧名。

有三昧名曰照明。

有定名月光。

有定名莊嚴。

有定名嚴燿。

有定名修嚴。

有定名無極暉猛伏。

有定名其明消冥。

有定名如諸法教。

有定名成光明。

有定名無所憂。

有定名立堅固。

有定名等如太山。

有定名法明。

有定名法御。

有定名法君。

有定名法慧順教。

有定名感法寶。

有定名法城總持御。

有定名知人意行。

有定名幢英棄眾煩苛。

有定名力制四魔。

有定名已成十力。

有定名斷諸罣閡。

有定名造燈光。

有定名堅住若地。

有定名如須彌。

有定名猶安明。

有定名智行光燿。

有定名智不可計隨具教。

有定名心教柔軟。

有定名無所求脫。

有定名如水日月光。

有定名猶如佛身。

有定名等諸無我。

有定名調象隨教。

有定名見得諸佛念。

有定名法意無礙。

有定名無退不轉。

有定名眾毒消淨如月。

有定名入空寂。

有定名曉眾想。

有定名無願。

有定名住一心。

有定名如金剛。

有定名無極光莫能當。

有定名自在淨。

有定名內諸勞煩盡。

有定名廣大如空。

有定名入一切業。

有定名心思得慧。

有定名慧悅人無盡。

有定名成聖慧。

有定名總無所忘。

有定名冥普見明皆多樂。

有定名慈行。

有定名心本淨大哀。

有定名入諸護。

有定名心等入無所礙脫。

有定名法法住。

有定名智明達。

有定名解暢。

有定名不可數。

有定名充飽眾。

有定名無不了。

有定名脫慧隨化眾。

有定名金剛蓮華。

有定名了無常。

有定名尊智慧。

有定名勇伏。

有定名諸佛念。

有定名隨教明脫。

有定名嚴佛土。

有定名開闢靜諸國。

有定名入眾生心喜。

有定名正真直。

有定名以菩薩道六度無極嚴。

有定名覺解結。

有定名覺意華。

有定名施脫若天藥。

有定名光無不周。

有定名明無住佛。

有定名甚深妙。

有定名積寶如海。

有定名如山方面。

有定名神足甚廣無不總。

有定名見無數佛。

有定名總諸學。

有定名如彈指頃無不知。

有定名智不可限計如大海。

如是等定。億億巨姟。菩薩以住。寂度無極。普備斯定。

阿差末菩薩。復謂舍利弗言。

智度無極。而不可盡。為何謂也。如所聞慧。輒建立行。故曰不可盡。應如斯行。有八十事。

何謂八十。順所聞。尋如意。如教習。從善友命。不自大。所作不忘。常恭恪。從經業。如言從。數習智。勤心受。不失節。不忘念。意不亂。興寶意。顯藥志。除諸病。是意器。樂忍辱。思樂諦。入慧意。學無厭。施無所慕。施無適莫。所聞諦思。歡喜啟受。心悅身輕。其意清和。而無煩苛。所學如本。常喜說法。聞欲向道。法自守者。好聞正。不在異學。唯受雅。智度無極。逮於菩薩方等經。但慕聽權方便經。

又好聞習四等心。復察解了無神通。如初意耳無異念。心務於諦善方便。唯欲聽之無生法。不貪觀但悅慈。了十二緣。達無常。知於苦。暢無我。欲知寂。分別空。解無相。體無願。曉生死。了功德。達眾生。知無忘。嚴其音。若城郭。所聞勤執。樂聽經寶。在俗知俗。啟於中意。以為伴侶。欲聞降伏。諸事業常。志思僥。普入諸法。慕斷貧乏。所云貧乏。謂智不足。念解遵通。曉解聖慧。悅受正道。曉無智者。悉化使知。了常遭苦。給不足者。別離一切。無功德業。明識其本。眾惡不為。暢益身義。達利眾生。解安隱行。樂不懷恨。欲別至尊。無極之事。念諸佛法。所因獲致。

是為名曰。如所聞慧。輒建立行。

阿差末菩薩。謂舍利弗言。

菩薩有三十二事。所入隨時。何謂三十二。

隨音響入。欲入於觀。入心所行。入身求脫。而濟眾生。入不斷無常。入無所著。入隨因緣。所可作為。所入無人。入於無壽。入於無命。入去來今。之所住處。入功德業。入空不懈。入于無想。而入無願。不廢勤修。不以空取證。無想不願。護已不墮。欲入三昧。而修正受。悉向成就。三昧正受。以故不生。無色天。

所以者何。擁護所致。又入諸通。智慧之原。雖爾不入。盡滅之徑。又入無生。濟諸所生。復入本際。思惟其義。欲入無際。而不取證。

所以者何。有將護故。所云無護。則為聲聞。欲入眾生。解無吾我。不捨大哀。入一切畏。生死之難。所可遊入。雖有生死。無為生故。又入所厭。眾諸塵勞。入厭欲者。亦不墮落。

所以者何。不中取證。又入不思。貪欲之黨。入不捨法。入諸犯法。而不為非。入權方便。

所以者何。由因眾生。意墮貪愛。欲開化故。所入教授。應病與藥。菩薩所度。各得其所。

是為三十二事。所導如事。

所以者何。不失節故。

猶欲入城。會從門入。欲暢眾緣。當眼察之。解緣業者。則不諍訟。欲令無爭。莫如自守。欲知無言。為佳快者。不如莫語。

所以者何。不喜語者。自護身口。不欲所止。勿在彼居。不欲動者。慎勿得轉。無悕望者。亦無所想。是故曰等。欲不迷色。當正堅住。已堅住者。爾乃達至。不樂令變。常自謹慎。若慕寂靜。將養己者。勿得稱己。不欲下者。莫自矜高。不高不下。具足正法。不喜損者。無有能譴。若樂便安。所作無失。無所失者。則無有疑。無有疑者。解無本故。便無所失。等於三世。而無差特。等三世者。無所增損。不住於色。痛想行識。亦無殊特。眼見色識。則無所住。耳聲識。鼻香識。舌味識。身軟識。意法識。悉無所住。從本淨行。如法如慧。如審諦行。如無吾我。見諸法行。無我曰慧。解諸所有。皆無所有。亦悉無本。是名曰慧。不以身綺。而懷自大。是名曰慧。知於菩薩。習正真慧。達為一切。眾生之故。眾生故者。心常不捨。不離諸法。是乃名曰。菩薩習慧。

阿差末菩薩之所講說義理章句而不可盡經卷第三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