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四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詔譯。

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菩薩若聞菩提心。
乃能貫穿一切法。
即此所有貫穿智。
於諸法中無所著。

雖復了知甚深法。
菩薩於中不生怖。
而亦不起恐怯心。
彼能獲得最勝道。

諸法若因若所緣。
如實覺了緣生法。
有慧隨順諸法生。
而實不執於邊見。

諸法若斷若常中。
智者不生於著礙。
覺了中際亦復然。
是故實際不思議。

若法自性本無我。
是中我亦無自性。
諸法無性亦復然。
本來不生皆空寂。

諸法無生亦無起。
空無所取常清淨。
遠離戲論無相門。
一切皆與虛空等。

無心亦復無求願。
遠離一切諸欲貪。
現觀諸色自性中。
其猶聚沫知無實。

受如浮泡暫起滅。
想如陽焰妄相生。
行如芭蕉中不堅。
識如幻法非久固。

所有四界性無動。
與彼虛空界同等。
內外諸入亦復然。
境互相生而冥默。

應知心法不在內。
亦非於外有所得。
意法無我亦復然。
是中諸識皆無住。

彼一切法無作意。
而亦遠離於我相。
於一切法平等中。
如實覺了於正性。

法本一味無異性。
一道一乘皆同等。
道智如實若了知。
此義顯示於勝義。

智者於義能悟入。
觀聲非聲能覺了。
世間所有一切聲。
前際後際二俱斷。

若文若義雖善解。
於中了知無二法。
解此不可說義門。
即能現證真實性。

諸法不生是苦智。
諸法平等是集智。
諸法盡義是滅智。
諸法無為是道智。

於彼身受心法中。
如理隨觀一一法。
無念復無作意行。
此說是為四念處。

若觀法界非界性。
平等正盡而平等。
無斷之斷正法門。
此說是為四正斷。

於心若得大自在。
此說是為四神足。
超越一切有著心。
此即是名為信根。

若於一切法寂靜。
此說名為精進根。
無念之念正法門。
此說是名為念根。

若了諸法無作意。
此說是名為定根。
超越諸法戲論門。
此說是名為慧根。

若法不起於他信。
即能獲得真實智。
於心亦無所覺知。
此名信力精進力。

若了無生無滅智。
此即是名為念力。
寂定於心無所行。
此即定力得成就。

非有。
非離於分別。
此即是名為慧力。
諸法義中實覺知。
此說是為七覺分。

於法平等無差別。
此說是名為正見。
無二法中如實觀。
無生是觀諸正道。

無生是為無常義。
無起是名為苦義。
無行是名無我義。
止息句是寂靜義。

調伏心即是布施。
寂靜心即是持戒。
盡法隨向是忍門。
正慧伺察名精進。

畢竟寂止是禪定。
如實了知是為慧。
眾生本來清淨心。
了知此說名為慈。

與虛空等名為悲。
清淨適悅是為喜。
一切所緣無住心。
此說是名為捨行。

若復三輪得清淨。
即能了知一切法。
如是貫穿諸法門。
而復永斷諸見執。

此中所有定及慧。
即此二法能貫穿。
遍入無量境界門。
此說是名正法智。

爾時世尊。復告海意菩薩摩訶薩言。

海意。若菩薩得。如是淨遍淨已。於一切眾生所。起無虛假意。若為眾生。之所摧壓。不生逼惱。及諸障礙。得善覺了智。得決定慧。而彼菩薩。即能於此。自說淨印三摩地根本。無住中住。

云何是為。安住三摩地根本。謂於一切眾生。無障礙故。起大悲故。若得一切眾生。常所恭敬。心亦不高。若不恭敬。心亦不下。由是之故。即法無所起。亦不生慢心。是故乃能。隨住諸法。不住癡法。能生法智。普遍皆得。智為先導。身業具足。智為先導。語業具足。智為先導。意業具足。若身語意。諸所作業。一切皆以。智為先導。菩薩即能。隨智而轉。

云何是菩薩。智為先導。身業具足。謂若眾生。應見色身。而可化度。及調伏者。菩薩即當。現威儀相。令彼眾生。心得調伏。菩薩雖復。如是現相。然無發悟。亦無分別。若或菩薩。身起過失。愛着於身。身起異相。身行屈曲。身有動亂。身生計度。若如是者。而彼菩薩。諸有過失。集現其前。如斷多羅樹心。而於諸法。後不復生。又若菩薩。身得清淨。一切勝相。莊嚴其身。手足柔輭。殊妙可愛。成福生身。諸根無劣。身分圓滿。菩薩雖具。如是莊嚴之身。然於色相。亦不驕恃。身雖嚴好。而不生於。和合之想。菩薩若見。一切眾生。種種色相。有缺壞者。菩薩爾時。不起慢心。為求法故。謙下恭敬。

所以者何。若自身法性。與一切眾生。身之法性。皆悉平等。依止於智。菩薩於身。及身法性。悉了知已。即得法身。不受分叚身。何名法身。謂以禪悅。而為飲食。非分叚食。菩薩為欲。順世間故。愍眾生故。示現受彼。世間之食。不為身支。治瘦劣故。菩薩但於法身。以其法命。而為資養。非假世間。叚食所資。

何名法命。謂所資養。不從因緣。所造作故。不越聖行。

何名聖行。所謂無貪。無瞋無癡。離諸煩惱。隨所施設。密護於戒。是名聖行。

菩薩由此。智為先導。身業具足故。獲諸智通。神力成就。以無發悟心。於一切佛剎中。普為現身。隨諸佛剎。一一眾生。應見菩薩。色相光明。莊嚴身者。菩薩即住。無所發悟。無分別中。具足光明。莊嚴身相。於其身中。放大光明。是光普照。無量無數。諸佛剎土。一切地獄。惡趣眾生。蒙光照觸。悉得快樂。由快樂故。樂觸現前。得樂觸故。一切眾生。煩惱燒然。皆悉止息。咸得清涼。身心調暢。彼諸眾生。得調暢故。善作佛事。

海意。如是等法。名為菩薩。智為先導。身業具足。

復次。海意。何名菩薩。智為先導。語業具足。謂若菩薩。凡出語言。而常遠離。語中一切。麁惡過失。

海意。何名語中。麁惡過失。所謂菩薩。常當遠離。六十四種。語之過失。何等六十四。

一者。菩薩無麁澁語。二者。無濁亂語。三者。無壞器聲語。四者。無衰弱聲語。五者。無極高聲語。六者。無極下聲語。七者。無猛惡聲語。八者。無堅硬語。九者。無謇吃語。十者。無逼惱語。

十一者。無離散語。十二者。無燒然語。十三者。無迷惑語。十四者。無怨恨語。十五者。無密切語。十六者。無染著語。十七者。無呻吟語。十八者。無童稚語。十九者。無震吼聲語。二十者。無熾盛語。

二十一者。無掁觸語。二十二者。無不知時語。二十三者。無貪隨卑語。二十四者。無瞋障礙語。二十五者。無癡狂亂語。二十六者。無驚怖語。二十七者。無慢執語。二十八者。無作破壞語。二十九者。無諂曲語。三十者。無高慢語。

三十一者。無離慢卑下語。三十二者。無隨愛覆藏語。三十三者。無非愛訐露語。三十四者。無不實說語。三十五者。無缺失語。三十六者。無虛妄語。三十七者。無鬪亂語。三十八者。無兩舌語。三十九者。無惡口語。四十者。無綺語。

四十一者。無破朋友語。四十二者。無極利語。四十三者。無極柔軟語。四十四者。無凡俗語。四十五者。無不藏護語。四十六者。無繁多語。四十七者。無瞋害語。四十八者。無鬪諍語。四十九者。無賤劣語。五十者。無動亂語。

五十一者。無輕浮語。五十二者。無面譏語。五十三者。無戲劇語。五十四者。無歌音語。五十五者。無非法語。五十六者。無離間語。五十七者。無自讚語。五十八者。無毀他語。五十九者。無侮翫語。六十者。無激動語。六十一者。無違背佛法僧語。六十二者。無毀謗賢聖語。六十三者。無非理作證語。六十四者。無一切麁惡。過失等語。

海意。如是六十四種。語中過失。菩薩凡所發言。皆悉遠離。即得語業清淨。凡所發言。皆說無間斷語。說如實語。說正真語。說誠諦分位語。說隨諦轉語。隨入一切。眾生語言。知一切眾生意樂。令諸眾生。皆生歡喜。照明一切。眾生根性。息諸煩惱。住佛威神。任持正法。所發語言。分明顯了。美妙可愛。離諸過失。皆由福行。之所成故。不生於貪。攝功德語。不生於瞋。深無源底。不生於癡。十方世界。施設語言。非無義利。隨往一切處。皆無作相。

海意。此為菩薩。智為先導。語業具足。

復次。海意。何名菩薩。智為先導。意業具足。所謂。菩薩剎那。於一心中。遍入一切。眾生心行。皆悉明了。住三摩呬多中。現諸威儀事。然亦不起。彼三摩地。一切魔眾。悉不能知。菩薩心業。遍入一切。聲聞緣覺之心。彼亦不知。而是菩薩。終不生心。自害害他。亦不俱害。非心意所表。無少法中。而生障礙。於一切法中。起智了知。由彼心意。無表了故。即無所了知。不受而受。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為取證。海意。此名菩薩。智為先導。意業具足。

海意。如是等法。是為菩薩。安住自說淨印三摩地根本。此根本者。謂即菩薩。身語意業。皆以智為先導。由其三業。智先導故。即能獲得。自說淨印三摩地法。

海意當知。有十種法。此三摩地。名為自說。何等為十。

一者。初發起行。名為自說。深心清淨故。二者。菩薩之行。名為自說。六波羅蜜多清淨故。三者。顯示潔白之行。名為自說。一切善法清淨故。四者。相好圓滿之行。名為自說。無礙福行清淨故。五者。得辯才行。名為自說。隨聞法行。善令他得清淨故。六者。念定不散亂智。名為自說。遠離一切。麁重蓋障。現起煩惱清淨故。七者。菩提分法智。名為自說。不放逸清淨故。八者。表示奢摩他。毘鉢舍那智。名為自說。心意識清淨故。九者。十地次第之智。名為自說。一切對治。建立法中。超越障礙。悉清淨故。十者。大菩提場。莊嚴之智。名為自說。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清淨故。

海意。具是十種法故。此三摩地。名為自說。

海意當知。

復有二十種法。此三摩地。名為淨印。何等二十。

一者。內淨名為淨印。我清淨故。二者。外淨名為淨印。我所清淨故。三者。身淨名為淨印。一切見中。悉清淨故。四者。一切法無我清淨。名為淨印。本來清淨故。五者。於一切法平等。覺了清淨。名為淨印。一味清淨故。六者。空無相無願清淨。名為淨印。一切解脫清淨故。七者。虛空清淨。名為淨印。畢竟清淨故。八者。眾生界。法界清淨。名為淨印。離諸所作故。九者。現所見清淨。名為淨印。自智通清淨故。十者。日輪光明清淨。名為淨印。常照曜清淨故。

十一者。三世無礙。知見清淨。名為淨印。離諸障礙清淨故。十二者。表了門清淨。名為淨印。識智無住清淨故。十三者。無為清淨。名為淨印。有為自性清淨故。十四者。了知緣生清淨。名為淨印。善觀緣法故。十五者。隨證力無所畏。佛法清淨。名為淨印。無能敵實。智清淨故。十六者。了知佛法相清淨。名為淨印。先業清淨故。十七者。大慈大悲清淨。名為淨印。不捨眾生清淨故。十八者。降伏諸魔。外道清淨。名為淨印。一切所行清淨故。十九者。破一切煩惱。種習清淨。名為淨印。諸法自性清淨故。二十者。於一剎那心中。普盡一切。佛法之門。隨知清淨。名為淨印。積集圓滿清淨故。

海意。具是二十種法故。此三摩地。名為淨印。

海意當知。菩薩當坐。菩提場時。乃能獲得。是三摩地。得是三摩地後。當獲八種不共。大神通相。何等為八。

一者。忽然此三千大千世界。悉變金剛。所成之地。

二者。一切樹林。花果枝葉。皆悉開敷。俱向菩提樹。低垂曲折。作恭敬相。

三者。一切眾生。於剎那間。不為一切煩惱。之所惱害。

四者。一切地獄。惡趣眾生。悉見菩薩。坐菩提場。見已皆獲。快樂具足。

五者。一切世界。空中悉現。金色光明。廣大照曜。

六者。大地皆悉震動。然於其中。亦無少分眾生。而生嬈害。

七者。所有十方。現住說法。教化諸佛世尊。以無畏法。施其安慰。作如是言。

汝善男子。最勝最勝。是大導師。

八者。於一剎那心中。一切佛法。集現其前。

海意。而是菩薩。得彼淨印三摩地已。後獲如是。八種不共。大神通相。而能出生。無量功德之事。一切悉同。此三摩地。神通威力。

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四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