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哀經卷第五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知眾生本行品第十七
佛告族姓子。
如來見己。及他眾生。知於往古。不可稱計。本所行業。一世。十世。百世。千世。百千世。無數世。不可計載。百千億世。天地成敗。劫立劫盡。亦不可計。無能限量。天地及劫。之反數也。而悉知之。靡不徹了。本於某處。名字種姓。居止飲食。顏色形容。壽命長短。所更苦樂。善惡之事。於某處沒。生於某處。於某處沒。復生彼處。言語學問。音辭章句。而悉說之。己身本末。一切眾生。皆以了了。為眾生講。
如來咸知眾生。因所從來。本末根源。所更苦樂。隨其應時。察其本末。而為說法。識其過去。心所執懷。心所抱緣。使其罣礙。或無朽廢。所因興緣。本為何從。而有是心。如來皆知。其一人心。所行如是。因其行而起陰蔽。如來能悉。頒宣無數。恒河沙劫。所行本末。亦復觀察。一切十方。眾生心之本末。等無差特。說其本際。當來亦然。心之所緣。如來所覩。而演本無。有過於此。而無窮極。是為如來。知其往古過去。眾生之心。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佛之聖智。不可稱計。
如來察於眾生之行。
心懷恐懼。擾擾不安。周旋生死。某在某處。某從某來。本殖德本。志在佛道。或為聲聞。緣覺之乘。緣其種德。承佛聖慧。悉識念之。
是為如來。而知眾人。所殖德本。因緣之報。應其根源。而為說法。而令聽者。立不退轉。各從本行。心所信樂。使得其所。是為如來。第八之業。
佛於是頌曰。
其劫之數。
無底億姟。
世之錠燎。
悉識往古。
又察己身。
及知眾生。
所觀了了。
如掌中珠。
名字種姓。
顏像亦然。
住此終沒。
所周旋處。
因何所緣。
而受其身。
其平等乘。
演說彼法。
其有過去。
無量無底。
眾人之心。
所想念法。
所可由從。
而其發心。
最勝大慧。
而皆知之。
其中間心。
從古過去。
因人所行。
安住悉知。
恒河沙劫。
稱量本末。
諮嗟講說。
不得涯底。
當來無底。
本際之源。
而為頒宣。
往古所行。
其無儔疋。
慧不可盡。
世尊如是。
聖慧如海。
若有眾生。
立德求佛。
設於過世。
奉敬最勝。
住佛神足。
力無所畏。
悉念於此。
前世所作。
世尊皆知。
眾生所念。
如其往本。
所種眾德。
悉識於此。
住三乘者。
成不退轉。
解脫淨道。
安住別識。
過世善行。
一切眾生。
無能思議。
是為大聖。
第八之業。
以化眾生。
所度無底。
徹視品第十八
佛告族姓子。
如來至真。以淨天眼。過於凡俗。皆見眾生。生者死者。微妙瑕穢。善惡禍福。好顏醜姿。趣安趣苦。如其眾生。所興禍福。報應之果。如其本末。悉知斯實。
其人如是。身行惡。口言惡。心念毒害。謗毀賢聖。墜于邪見。以此邪見。所行事業。壽盡身壞。墮於惡趣。危害地獄。苦惱之中。於是民人。其身行善。發口言善。心所念善。不謗賢聖。隨其正見。則因正見。所行快事。壽盡身散。便趣安處。快樂世生。
如來於彼。則以天眼。如其方面。觀諸佛土。等如空界。無邊無際。思其法界。而不可得。亦無所著。超過一切。諸所句跡。其有眾生。受形類者。敢有現世皆見終沒而復生者。其諸佛土今現在者。皆見有外。散壞合成。又復所現。諸菩薩眾。悉復覩此。盡終沒。來就其生。而復出家。或復所現。坐於樹下。成最正覺。轉于法輪。捨其壽命。而取滅度。聲聞解脫滅度。皆復見此。緣覺之法。顯示神足。而為眾生作祐。
或有眾生。形不現者。外道異學。五通仙人。明所不覩。聲聞緣覺。及諸菩薩。所不能逮。如來至真。則以天眼。悉覩此類。
如來見於眾生。所有微神。根如車輪。多於三千大千世界。其不現者。不可稱載。眾生之界。如是無量。浩浩昊昊。無有崖底。如來天眼。巍巍如茲。悉覩一切。諸佛國土。眾生種類。本末源界。
何許眾生。佛所應化。而隨律者。從其人本。修行佛戒。尋立其前。便化其人。餘人在邊。猶不見知。是為如來。第九之業。
佛於是頌曰。
如來之天眼。
清淨無垢穢。
嚴治無量劫。
功德威神聖。
覩見於十方。
諸佛土眾相。
所有及與無。
諸所可興衰。
彼所有眾生。
有色并無色。
歸於善惡趣。
生上下中間。
退沒來受胎。
行惡墮苦惱。
積德則安樂。
最勝悉知此。
其諸菩薩眾。
一切諸佛土。
遊步所作行。
出生棄家去。
若在佛樹下。
降伏魔官屬。
諸佛皆知此。
天眼悉覩之。
若佛為法王。
逮上最正覺。
所可轉法輪。
度脫諸天人。
為作尊佛事。
或復放壽命。
若復現滅度。
佛亦悉覩彼。
其聽導師法。
思惟而修行。
致尊清淨業。
興立無惱熱。
自聞於經道。
毀呰於生死。
已度至彼岸。
最勝悉見之。
其外道聲聞。
緣覺及菩薩。
天眼之所覩。
不究見生界。
如來之天眼。
清淨無垢穢。
普見於眾生。
微妙身神處。
所現如車輪。
眾生細妙身。
多於三千界。
諸天人民形。
生死若干種。
眾生界如此。
悉知天人想。
普為現佛道。
如來所開化。
眾生根通利。
世雄在前住。
為說尊上法。
餘人在其邊。
不見如來化。
是為導師業。
天眼之勢力。
諸漏盡品第十九
佛復告族姓子。
如來至真。皆盡諸漏。以無漏心。而修解脫。以智慧度。已證神通。而尊其行。生死已斷。建立梵行。所作已辦。知名色源。如來於彼。以無漏慧。清淨無垢。鮮潔顯曜。蠲除一切。諸所止處。罣礙之蔽。
諸聲聞眾。諸漏所盡。而有限礙。未至止處。其緣覺者。所盡諸漏。若有限礙。於大哀行。而無辯才。如來至真。所盡諸漏。眾行普會。而悉備足。皆除一切。諸所止處。執懷大哀。辯才勇猛。而無所畏。威神巍巍。無能諦察。一切世人。所不能逮。一心一時。而僉平等。
如來至真。亦無罪業。罣礙止處。威儀禮節。亦無缺漏。猶如虛空。而本清淨。一切諸魔。及諸外道。所不能當。功德名稱。是為如來。諸漏盡慧。不與一切。塵欲罣礙。而俱合同。是無漏慧。住於堅固。為諸塵漏。眾生之類。講無漏法。除諸所著。而說經典。從不誠思。而出生矣。眾生由此。而成眾漏。則受陰入。以故汝等。觀察而審。如來則為。興喻示本。而現其前。如應說法。令知塵欲。虛偽無實。使知如審。以了真諦。無受法者。
是。族姓子。如來至真。第十之業。
佛於是頌曰。
其導師者。
為無漏慧。
明闡廣普。
清淨無量。
所以十力。
以勢超殊。
堪任於此。
篤信遵道。
諸漏盡慧。
謂聲聞眾。
不除止處。
縛在罣礙。
人中之上。
為眾導師。
已除止處。
獨無限礙。
其得緣覺。
亦復如是。
無有大哀。
及與辯才。
有佛世尊。
諸漏已盡。
以無盡慈。
辯才無量。
清淨尊人。
住無盡慧。
知其眾人。
諸漏所因。
緣其好此。
而與眾生。
不能曉了。
其應真跡。
最勝則為。
愍哀此三。
講無常法。
苦空非身。
今此諸法。
本從無出。
了是若干。
致尊佛道。
亦無有人。
及與壽命。
號名為人。
所作亦然。
一切眾生。
猗此若干。
世尊興愍。
故說解脫。
又其安住。
不以懈惓。
亦復未曾。
減損佛智。
以故最勝。
常懷慇懃。
心恒憐傷。
頒宣經道。
佛業如是。
倫匹若茲。
是為十力。
降伏外道。
十力所住。
建立勢強。
轉無稱量。
殊勝法輪。
四無畏品第二十
佛告族姓子。
如來至真。有四無畏。諦住勇猛。所作業者。吾為至真。平等之覺。自了如此。諸天世人。沙門梵志。魔王釋梵。不能障塞。如來之法。言不曉了。成最正覺。未之有也。何故如來。名等正覺。了一切法。悉為平等。無有偏黨。其凡夫法。及與佛法。則悉平等。故成正覺。其所學法。及不學法。緣覺之法。與菩薩法。至諸佛法。悉亦等之。故曰正覺。其計世俗。及於度世。有罪無罪。有漏無漏。有為無為。有數無數。此二諸法。亦悉等之。故成正覺。
彼何故等。以空故等。故曰為等。諸見自然。以無想等。想自然故。以無願等。三界自然故。以無想等。所想自然故。以無行等。行自然故。以無起等。所起自然故。以無依等。所依自然故。能如審等。三世自然故。以慧等。無明恩愛。自然之故。以泥洹等。生死自然故。
又族姓子。如來至真。於一切法。如是平等。故成正覺。是故名曰。平等正覺。如其如來。曉了諸法。成最正覺。如是建立。住於大哀。便為眾生。若干方便。種種因緣。各為如應。而分別說。則歸命法。因法而生。尋時滅盡。苦惱之源。其此非師。自稱為師。不尊稱尊。未成正覺。自謂正覺。是故如來。於此儔類。獨無所畏。超絕無侶。而無倫匹。是為如來。十一之業。
佛於是頌曰。
於諸法平等。
由已成正覺。
是故平等覺。
如來而普現。
其凡夫之法。
佛法則亦等。
所學不學法。
及諸緣覺乘。
諸有世俗法。
及與度世法。
諸善不善行。
泥洹一等類。
解空及無相。
棄捐於諸願。
無生無所行。
等見於此事。
等明如是業。
所說亦如茲。
因此度眾生。
是為大仙法。
佛復告族姓子。
如來自知。諸漏已盡。彼諸天人。天上世間。無能譏謗。如來至真。敢言諸漏不盡者。所謂如來。諸漏盡者。如來已脫。愛欲之源。心解諸欲。無所罣礙。又。佛心者。已度諸漏。蠲除一切。塵勞之行。無所罣礙。是故名曰。如來至真。諸漏已盡。故顯現世。以賢聖慧。第一真諦。無敢當前。能遮蔽法雨。當令除滅。穢修之行。使其造證。以故曰盡。無有不盡。未曾生盡。以此名為盡。如來所盡。謂真諦者。無所復盡。已無所盡。此則無為。其已無為。彼則無受。無在不在。此無處所。是謂興立。成諸如來。住無所生。是諸法住。如法界住。此為應慧。如是應者。則無所應。亦不滅度。亦無所成。如是像法。則不可得。諸漏形色。亦不除漏。
如來大哀。住權方便。皆為眾生。而演經典。使除諸漏。是為如來。十二之業。
佛於是頌曰。
最勝已盡諸漏欲。
未曾復有貪罣礙。
人尊皆脫諸生死。
已斷瑕穢無有餘。
安住皆棄諸無明。
未曾可得愚癡冥。
人中師子諸餘見。
是故無礙無欲塵。
安住所說隨其時。
皆盡諸漏無死生。
究察諸法無所有。
豈能使盡復令長。
其所盡者無伴黨。
若已盡者假名盡。
其有盡者二有為。
計彼又無於三相。
住於此界無取作。
佛以聖慧度彼岸。
曉了是以應說法。
是為安住十二法。
佛復告族姓子。
如來悉了。蔽礙塵欲。諸罣惑法。而無罣礙。天上世間。諸天人民。無能堪任。毀於如來。言不應法。
於彼何謂。廢退於法。又有一事。令法廢退。
何言毀於如來。為不為一。謂心憒亂。不能專精。
復有二法。
一曰。不慚。二曰。無愧。
復有三法。
一曰。身行惡行。二曰。口出麁辭。三曰。意念毒害。
復有四法。二行於四。至不可至。
一曰。𢤱悷。二曰。瞋恚。三曰。觸忌。四曰。愚癡。
復有五法。
一曰。殺生。二曰。盜竊。三曰。貪婬。四曰。妄言。五曰。醉酒。
復有六法。
一曰。無恭恪心。二曰。祕惜經典。三曰。輕毀禁戒。四曰。不隨定意。五曰。不懷法念。六曰。憍慢法師。
復有七法。
一曰。自大。二曰。甚慢。三曰。重慢。四曰。是我。五曰。邪慢。六曰。過諸貢高。七曰。無能及我。
復有八法。
一曰。邪見。二曰。邪念。三曰。邪言。四曰。邪業。五曰。邪活。六曰。邪便。七曰。邪意。八曰。邪定。
復有九法。謂九害惱。
一曰。我所敬者。而輕蔑之。二曰。今現輕蔑。三曰。將來黨侵。四曰。我所憎者。而敬愛之。五曰。今現欽敬。六曰。將來欽敬。七曰。曾侵毀我。八曰。今現侵我。九曰。將來侵我。緣是之故。起惱害心。
復有十法。謂十惡業。
一曰。殺生。二曰。盜竊。三曰。婬妷。四曰。妄言。五曰。兩舌。六曰。惡口。七曰。綺語。八曰。無明。九曰。鬪諍。十曰。邪見。
是為所行。從不順念。
見應順法。而不愛樂。墮於顛倒。立在陰蓋。依倚邪見。恩愛之弊。則失正法。違遠妨廢。身口心行。如來悉知。如其所知。知諸蔽礙。所說如審。如是法者。致於蔽礙。當除此法。已能除去。故為說法。令諸眾生。去諸陰蓋。超然則出。是為如來。十三之業。
佛於是頌曰。
諸最勝曉了法。
其習此不得脫。
著心懷不能捨。
謂不知羞慚者。
身口意亦如是。
初未能將護斯。
貪瞋恚癡恐懼。
犯殺生偷竊人。
犯人妻妄語醉。
六失行七憍慢。
說於八邪脫門。
皆妨廢解脫跡。
若不能制其意。
乃及十不善句。
由不捨不順念。
是等類未解脫。
見隨逐顛倒著。
而依猗放逸誼。
不當習如是法。
可成茲人中尊。
佛復告族姓子。
如來曉了。賢聖所行。尋造平等盡苦惱。眾生習善。因是得生。若造平等。便滅患害。假使諸天。世間人民。不能障蔽。如來正法。謂於至尊。不應眾聖。之所宗奉。不任大道。佛永無畏。
何謂所宗。謂一乘道。淨眾生有二法。
一曰。寂然。二曰。所願。
復有三法。
一曰。空。二曰。無想。三曰。無願。
復有四法。謂四意止。
一曰。身意。二曰。痛痒意。三曰。思想意。四曰。法意。
復有五法。
一曰。信根。二曰。精進根。三曰。意根。四曰。定根。五曰。智根。
復有六法。
一曰。念佛。二曰。念法。三曰。念眾。四曰。念施。五曰。念戒。六曰。念天。
復有七應法。
一曰。意覺意。二曰。法覺意。三曰。精進覺意。四曰。歡悅覺意。五曰。信覺意。六曰。定覺意。七曰。護覺意。
復有八應法。
一曰。正見。二曰。正念。三曰。正言。四曰。正業。五曰。正活。六曰。正便。七曰。正意。八曰。正定。
復有九應法。
一曰。第一禪。二曰。第二禪。三曰。第三禪。四曰。第四禪。五曰。虛空慧正受。六曰。以慧正受。七曰。不用慧正受。八曰。有想無想。而為正受。九曰。滅於一切。諸痛思想正受。
復有十應法。
一曰。離殺生。二曰。離盜竊。三曰。離貪婬。四曰。離妄言。五曰。離兩舌。六曰。離惡口。七曰。離罵詈。八曰。離綺語。九曰。離瞋恚。十曰。無邪見住於正業。
是謂應行。離於所生。是為諸善。三十七品。合集戒品。成於定品。合於慧品。究竟解品。通達度知見品。成賢聖諦。離於所生。
復次。所謂。離於所生。謂修行平等。賢聖之事。所謂。應賢聖者。彼無法品。若二不二。有權無權。有進或退。若生不生。無受無捨。道所越度。諸不平等。二事之行。諸法無二。則如審慧。修所依生。
如來以此。無所生行。為眾生說。若能行此。眾生歸斯。尋盡苦惱。是為如來。第十四業。
佛於是頌曰。
近斯清淨。
至不可量。
人所依猗。
逮到清淨。
最勝普聞。
而悉知之。
已知經典。
樂說甘露。
至乎眾善。
無數諸法。
道品清淨。
為佛世尊。
勇猛習此。
而得解脫。
十力所演。
無有所處。
如應順念。
滅盡塵勞。
方便等法。
無憂豐茂。
不依於法。
不猗非法。
逮平等脫。
精進平均。
其緣善德。
不依道法。
慌惚虛無。
如空無念。
猶如幻化。
如夢所見。
彼則得度。
生死所趣。
是為十力。
所行之業。
人所獲致。
於所周旋。
是以大哀。
而度脫之。
興隆慈愍。
故無等倫。
十八不共法品第二十一之一
佛復告族姓子。
如來至真。而無缺漏。智者愚者。得未誤失。所行正法。
所以者何。如來至真。身行無闕。則為至真。平等之覺。威神巍巍。端正殊絕。威儀禮節。視瞻舉動。順於等行。被服法衣。手執應器。行步。進止。往來。周旋。經行。坐立。猗臥。出入郡國。州城大邦。縣邑聚落。足不蹈地。千輻相文。自然輪現。柔軟殊妙。香潔蓮華。而現乎地。如來之足。踐於其上。其有蟲蟻。含血之類。遇如來足。晝夜七日。而得安隱。壽終之後。復生天上。其法衣被。自然四寸。不[打-丁+親]其體。隨藍之風。不能動衣。其傍眾生。皆得獲安。
是故言曰。
如來之身。無有缺漏。
又族姓子。如來至真。有所演辭。未曾有短。智者愚者。不能得便。求瑕闕者。
所以者何。如來至真。所言以時。演辭至誠。如實無虛。應誼合法。順如律教。所言平等。言行相應。語無違失。應不應時。口所說者。皆悅一切。眾生之心。無有復重。誼理美要。成就莊嚴。口演一音。悉應眾生。志性所念。各得聞知。忻然解達。是故名曰。如來至真。言辭無短。
又族姓子。如來至真。心之所念。亦無誤失。而令智者。及與愚者。求得便者。心念法失。
所以者何。如來常定。無有不寂。懷眾生類。得其心本。除諸誤失。而為說法。是為如來。十五諸業。
佛於是頌曰。
其尊大人。
無有闕漏。
身行口言。
勝心所念。
其世吼護。
無短無罪。
愍哀入中。
憐傷等現。
欲求佛失。
一切悉無。
以此經法。
示人令寂。
使皆棄此。
諸瑕闕行。
是為最勝。
十五之業。
佛復告族姓子。
如來至真。無有麁教。所宣音響。而令諸魔。及與官屬。并外異學。裸形露精。殊別異術。而得便者。如來無言。亦無有聲。離諸猗著。如來難說。一切眾生。咸皆啟受。不以有為。亦復不處。在於無為。如來身行。靡不究暢。口言無短。而今所行。人得其便。不與世諍。是故如來。無有音響。常順空行。如來無我。亦無所受。復無貪業。離一切趣。是故如來。無有諍訟。設無音響。因此蠲除。眾生音響。而為說法。是為如來。十六之業。
佛於是頌曰。
若聞諮嗟。
不以動悅。
若聞毀呰。
亦不愁慼。
除諸所著。
亦無猗望。
本修善行。
行無所著。
最勝諦修。
常順空行。
無我無受。
彼無憎愛。
如其所住。
講說經法。
是為至誠。
所說尊業。
佛復告族姓子。
如來常念。未曾忽忘。亦無憒亂。意不迷慌。而違遠法也。如來常定。為一切智。諸通之慧。則以脫門。定意正受。以無能忘。普見一切。眾生心行。之所住處。觀察其本。便以應誼。而為說法。不違法誼。辯才開明。隨順無逆。其不忘者。去來今慧。無所罣礙。咸見三世。因其己身。自以其心。未曾忽忘。慈愍十方。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慇懃念濟。而為說法。是為如來。第十七業。
佛於是頌曰。
導師所念。
未曾忽忘。
順從法禪。
脫門為行。
一切眾生。
志性所行。
應其所之。
而為說法。
所分別了。
未曾忘失。
達於三世。
應無所犯。
設無所忘。
應其說法。
是諸大聖。
所行之業。
佛復告族姓子。
如來至真。心常靜然。無有不定。坐起行步。臥寐飲食。言辭寂然。常以一心。如來至真。三昧微妙。所度無極。越乎彼岸。禪思一心。初無陰蔽。普察眾生。諸有形類。行定者。不定者。永無敢覩察。如來思惟。念所見心也。除其如來。神聖所建。作其威靈。乃能見耳。
設如大聖。常定一心。三昧亦然。不可上下。為人說法。不復觀察。
所以者何。常見一切。眾生心故。
佛之聖慧。巍巍如是。不可攀逮。玄如虛空。無有表裏。靡不通達。是為如來。第十八業。
佛於是頌曰。
佛無進退。
心常永定。
行步住止。
坐臥寢食。
言辭寂然。
無能亂者。
最勝常定。
莫敢迷惑。
八方上下。
終無得便。
亦無敢知。
其心所定。
因其所定。
為人說法。
常演道誼。
是最勝業。
大哀經卷第五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知眾生本行品第十七
佛告族姓子。
如來見己。及他眾生。知於往古。不可稱計。本所行業。一世。十世。百世。千世。百千世。無數世。不可計載。百千億世。天地成敗。劫立劫盡。亦不可計。無能限量。天地及劫。之反數也。而悉知之。靡不徹了。本於某處。名字種姓。居止飲食。顏色形容。壽命長短。所更苦樂。善惡之事。於某處沒。生於某處。於某處沒。復生彼處。言語學問。音辭章句。而悉說之。己身本末。一切眾生。皆以了了。為眾生講。
如來咸知眾生。因所從來。本末根源。所更苦樂。隨其應時。察其本末。而為說法。識其過去。心所執懷。心所抱緣。使其罣礙。或無朽廢。所因興緣。本為何從。而有是心。如來皆知。其一人心。所行如是。因其行而起陰蔽。如來能悉。頒宣無數。恒河沙劫。所行本末。亦復觀察。一切十方。眾生心之本末。等無差特。說其本際。當來亦然。心之所緣。如來所覩。而演本無。有過於此。而無窮極。是為如來。知其往古過去。眾生之心。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佛之聖智。不可稱計。
如來察於眾生之行。
心懷恐懼。擾擾不安。周旋生死。某在某處。某從某來。本殖德本。志在佛道。或為聲聞。緣覺之乘。緣其種德。承佛聖慧。悉識念之。
是為如來。而知眾人。所殖德本。因緣之報。應其根源。而為說法。而令聽者。立不退轉。各從本行。心所信樂。使得其所。是為如來。第八之業。
佛於是頌曰。
其劫之數。
無底億姟。
世之錠燎。
悉識往古。
又察己身。
及知眾生。
所觀了了。
如掌中珠。
名字種姓。
顏像亦然。
住此終沒。
所周旋處。
因何所緣。
而受其身。
其平等乘。
演說彼法。
其有過去。
無量無底。
眾人之心。
所想念法。
所可由從。
而其發心。
最勝大慧。
而皆知之。
其中間心。
從古過去。
因人所行。
安住悉知。
恒河沙劫。
稱量本末。
諮嗟講說。
不得涯底。
當來無底。
本際之源。
而為頒宣。
往古所行。
其無儔疋。
慧不可盡。
世尊如是。
聖慧如海。
若有眾生。
立德求佛。
設於過世。
奉敬最勝。
住佛神足。
力無所畏。
悉念於此。
前世所作。
世尊皆知。
眾生所念。
如其往本。
所種眾德。
悉識於此。
住三乘者。
成不退轉。
解脫淨道。
安住別識。
過世善行。
一切眾生。
無能思議。
是為大聖。
第八之業。
以化眾生。
所度無底。
徹視品第十八
佛告族姓子。
如來至真。以淨天眼。過於凡俗。皆見眾生。生者死者。微妙瑕穢。善惡禍福。好顏醜姿。趣安趣苦。如其眾生。所興禍福。報應之果。如其本末。悉知斯實。
其人如是。身行惡。口言惡。心念毒害。謗毀賢聖。墜于邪見。以此邪見。所行事業。壽盡身壞。墮於惡趣。危害地獄。苦惱之中。於是民人。其身行善。發口言善。心所念善。不謗賢聖。隨其正見。則因正見。所行快事。壽盡身散。便趣安處。快樂世生。
如來於彼。則以天眼。如其方面。觀諸佛土。等如空界。無邊無際。思其法界。而不可得。亦無所著。超過一切。諸所句跡。其有眾生。受形類者。敢有現世皆見終沒而復生者。其諸佛土今現在者。皆見有外。散壞合成。又復所現。諸菩薩眾。悉復覩此。盡終沒。來就其生。而復出家。或復所現。坐於樹下。成最正覺。轉于法輪。捨其壽命。而取滅度。聲聞解脫滅度。皆復見此。緣覺之法。顯示神足。而為眾生作祐。
或有眾生。形不現者。外道異學。五通仙人。明所不覩。聲聞緣覺。及諸菩薩。所不能逮。如來至真。則以天眼。悉覩此類。
如來見於眾生。所有微神。根如車輪。多於三千大千世界。其不現者。不可稱載。眾生之界。如是無量。浩浩昊昊。無有崖底。如來天眼。巍巍如茲。悉覩一切。諸佛國土。眾生種類。本末源界。
何許眾生。佛所應化。而隨律者。從其人本。修行佛戒。尋立其前。便化其人。餘人在邊。猶不見知。是為如來。第九之業。
佛於是頌曰。
如來之天眼。
清淨無垢穢。
嚴治無量劫。
功德威神聖。
覩見於十方。
諸佛土眾相。
所有及與無。
諸所可興衰。
彼所有眾生。
有色并無色。
歸於善惡趣。
生上下中間。
退沒來受胎。
行惡墮苦惱。
積德則安樂。
最勝悉知此。
其諸菩薩眾。
一切諸佛土。
遊步所作行。
出生棄家去。
若在佛樹下。
降伏魔官屬。
諸佛皆知此。
天眼悉覩之。
若佛為法王。
逮上最正覺。
所可轉法輪。
度脫諸天人。
為作尊佛事。
或復放壽命。
若復現滅度。
佛亦悉覩彼。
其聽導師法。
思惟而修行。
致尊清淨業。
興立無惱熱。
自聞於經道。
毀呰於生死。
已度至彼岸。
最勝悉見之。
其外道聲聞。
緣覺及菩薩。
天眼之所覩。
不究見生界。
如來之天眼。
清淨無垢穢。
普見於眾生。
微妙身神處。
所現如車輪。
眾生細妙身。
多於三千界。
諸天人民形。
生死若干種。
眾生界如此。
悉知天人想。
普為現佛道。
如來所開化。
眾生根通利。
世雄在前住。
為說尊上法。
餘人在其邊。
不見如來化。
是為導師業。
天眼之勢力。
諸漏盡品第十九
佛復告族姓子。
如來至真。皆盡諸漏。以無漏心。而修解脫。以智慧度。已證神通。而尊其行。生死已斷。建立梵行。所作已辦。知名色源。如來於彼。以無漏慧。清淨無垢。鮮潔顯曜。蠲除一切。諸所止處。罣礙之蔽。
諸聲聞眾。諸漏所盡。而有限礙。未至止處。其緣覺者。所盡諸漏。若有限礙。於大哀行。而無辯才。如來至真。所盡諸漏。眾行普會。而悉備足。皆除一切。諸所止處。執懷大哀。辯才勇猛。而無所畏。威神巍巍。無能諦察。一切世人。所不能逮。一心一時。而僉平等。
如來至真。亦無罪業。罣礙止處。威儀禮節。亦無缺漏。猶如虛空。而本清淨。一切諸魔。及諸外道。所不能當。功德名稱。是為如來。諸漏盡慧。不與一切。塵欲罣礙。而俱合同。是無漏慧。住於堅固。為諸塵漏。眾生之類。講無漏法。除諸所著。而說經典。從不誠思。而出生矣。眾生由此。而成眾漏。則受陰入。以故汝等。觀察而審。如來則為。興喻示本。而現其前。如應說法。令知塵欲。虛偽無實。使知如審。以了真諦。無受法者。
是。族姓子。如來至真。第十之業。
佛於是頌曰。
其導師者。
為無漏慧。
明闡廣普。
清淨無量。
所以十力。
以勢超殊。
堪任於此。
篤信遵道。
諸漏盡慧。
謂聲聞眾。
不除止處。
縛在罣礙。
人中之上。
為眾導師。
已除止處。
獨無限礙。
其得緣覺。
亦復如是。
無有大哀。
及與辯才。
有佛世尊。
諸漏已盡。
以無盡慈。
辯才無量。
清淨尊人。
住無盡慧。
知其眾人。
諸漏所因。
緣其好此。
而與眾生。
不能曉了。
其應真跡。
最勝則為。
愍哀此三。
講無常法。
苦空非身。
今此諸法。
本從無出。
了是若干。
致尊佛道。
亦無有人。
及與壽命。
號名為人。
所作亦然。
一切眾生。
猗此若干。
世尊興愍。
故說解脫。
又其安住。
不以懈惓。
亦復未曾。
減損佛智。
以故最勝。
常懷慇懃。
心恒憐傷。
頒宣經道。
佛業如是。
倫匹若茲。
是為十力。
降伏外道。
十力所住。
建立勢強。
轉無稱量。
殊勝法輪。
四無畏品第二十
佛告族姓子。
如來至真。有四無畏。諦住勇猛。所作業者。吾為至真。平等之覺。自了如此。諸天世人。沙門梵志。魔王釋梵。不能障塞。如來之法。言不曉了。成最正覺。未之有也。何故如來。名等正覺。了一切法。悉為平等。無有偏黨。其凡夫法。及與佛法。則悉平等。故成正覺。其所學法。及不學法。緣覺之法。與菩薩法。至諸佛法。悉亦等之。故曰正覺。其計世俗。及於度世。有罪無罪。有漏無漏。有為無為。有數無數。此二諸法。亦悉等之。故成正覺。
彼何故等。以空故等。故曰為等。諸見自然。以無想等。想自然故。以無願等。三界自然故。以無想等。所想自然故。以無行等。行自然故。以無起等。所起自然故。以無依等。所依自然故。能如審等。三世自然故。以慧等。無明恩愛。自然之故。以泥洹等。生死自然故。
又族姓子。如來至真。於一切法。如是平等。故成正覺。是故名曰。平等正覺。如其如來。曉了諸法。成最正覺。如是建立。住於大哀。便為眾生。若干方便。種種因緣。各為如應。而分別說。則歸命法。因法而生。尋時滅盡。苦惱之源。其此非師。自稱為師。不尊稱尊。未成正覺。自謂正覺。是故如來。於此儔類。獨無所畏。超絕無侶。而無倫匹。是為如來。十一之業。
佛於是頌曰。
於諸法平等。
由已成正覺。
是故平等覺。
如來而普現。
其凡夫之法。
佛法則亦等。
所學不學法。
及諸緣覺乘。
諸有世俗法。
及與度世法。
諸善不善行。
泥洹一等類。
解空及無相。
棄捐於諸願。
無生無所行。
等見於此事。
等明如是業。
所說亦如茲。
因此度眾生。
是為大仙法。
佛復告族姓子。
如來自知。諸漏已盡。彼諸天人。天上世間。無能譏謗。如來至真。敢言諸漏不盡者。所謂如來。諸漏盡者。如來已脫。愛欲之源。心解諸欲。無所罣礙。又。佛心者。已度諸漏。蠲除一切。塵勞之行。無所罣礙。是故名曰。如來至真。諸漏已盡。故顯現世。以賢聖慧。第一真諦。無敢當前。能遮蔽法雨。當令除滅。穢修之行。使其造證。以故曰盡。無有不盡。未曾生盡。以此名為盡。如來所盡。謂真諦者。無所復盡。已無所盡。此則無為。其已無為。彼則無受。無在不在。此無處所。是謂興立。成諸如來。住無所生。是諸法住。如法界住。此為應慧。如是應者。則無所應。亦不滅度。亦無所成。如是像法。則不可得。諸漏形色。亦不除漏。
如來大哀。住權方便。皆為眾生。而演經典。使除諸漏。是為如來。十二之業。
佛於是頌曰。
最勝已盡諸漏欲。
未曾復有貪罣礙。
人尊皆脫諸生死。
已斷瑕穢無有餘。
安住皆棄諸無明。
未曾可得愚癡冥。
人中師子諸餘見。
是故無礙無欲塵。
安住所說隨其時。
皆盡諸漏無死生。
究察諸法無所有。
豈能使盡復令長。
其所盡者無伴黨。
若已盡者假名盡。
其有盡者二有為。
計彼又無於三相。
住於此界無取作。
佛以聖慧度彼岸。
曉了是以應說法。
是為安住十二法。
佛復告族姓子。
如來悉了。蔽礙塵欲。諸罣惑法。而無罣礙。天上世間。諸天人民。無能堪任。毀於如來。言不應法。
於彼何謂。廢退於法。又有一事。令法廢退。
何言毀於如來。為不為一。謂心憒亂。不能專精。
復有二法。
一曰。不慚。二曰。無愧。
復有三法。
一曰。身行惡行。二曰。口出麁辭。三曰。意念毒害。
復有四法。二行於四。至不可至。
一曰。𢤱悷。二曰。瞋恚。三曰。觸忌。四曰。愚癡。
復有五法。
一曰。殺生。二曰。盜竊。三曰。貪婬。四曰。妄言。五曰。醉酒。
復有六法。
一曰。無恭恪心。二曰。祕惜經典。三曰。輕毀禁戒。四曰。不隨定意。五曰。不懷法念。六曰。憍慢法師。
復有七法。
一曰。自大。二曰。甚慢。三曰。重慢。四曰。是我。五曰。邪慢。六曰。過諸貢高。七曰。無能及我。
復有八法。
一曰。邪見。二曰。邪念。三曰。邪言。四曰。邪業。五曰。邪活。六曰。邪便。七曰。邪意。八曰。邪定。
復有九法。謂九害惱。
一曰。我所敬者。而輕蔑之。二曰。今現輕蔑。三曰。將來黨侵。四曰。我所憎者。而敬愛之。五曰。今現欽敬。六曰。將來欽敬。七曰。曾侵毀我。八曰。今現侵我。九曰。將來侵我。緣是之故。起惱害心。
復有十法。謂十惡業。
一曰。殺生。二曰。盜竊。三曰。婬妷。四曰。妄言。五曰。兩舌。六曰。惡口。七曰。綺語。八曰。無明。九曰。鬪諍。十曰。邪見。
是為所行。從不順念。
見應順法。而不愛樂。墮於顛倒。立在陰蓋。依倚邪見。恩愛之弊。則失正法。違遠妨廢。身口心行。如來悉知。如其所知。知諸蔽礙。所說如審。如是法者。致於蔽礙。當除此法。已能除去。故為說法。令諸眾生。去諸陰蓋。超然則出。是為如來。十三之業。
佛於是頌曰。
諸最勝曉了法。
其習此不得脫。
著心懷不能捨。
謂不知羞慚者。
身口意亦如是。
初未能將護斯。
貪瞋恚癡恐懼。
犯殺生偷竊人。
犯人妻妄語醉。
六失行七憍慢。
說於八邪脫門。
皆妨廢解脫跡。
若不能制其意。
乃及十不善句。
由不捨不順念。
是等類未解脫。
見隨逐顛倒著。
而依猗放逸誼。
不當習如是法。
可成茲人中尊。
佛復告族姓子。
如來曉了。賢聖所行。尋造平等盡苦惱。眾生習善。因是得生。若造平等。便滅患害。假使諸天。世間人民。不能障蔽。如來正法。謂於至尊。不應眾聖。之所宗奉。不任大道。佛永無畏。
何謂所宗。謂一乘道。淨眾生有二法。
一曰。寂然。二曰。所願。
復有三法。
一曰。空。二曰。無想。三曰。無願。
復有四法。謂四意止。
一曰。身意。二曰。痛痒意。三曰。思想意。四曰。法意。
復有五法。
一曰。信根。二曰。精進根。三曰。意根。四曰。定根。五曰。智根。
復有六法。
一曰。念佛。二曰。念法。三曰。念眾。四曰。念施。五曰。念戒。六曰。念天。
復有七應法。
一曰。意覺意。二曰。法覺意。三曰。精進覺意。四曰。歡悅覺意。五曰。信覺意。六曰。定覺意。七曰。護覺意。
復有八應法。
一曰。正見。二曰。正念。三曰。正言。四曰。正業。五曰。正活。六曰。正便。七曰。正意。八曰。正定。
復有九應法。
一曰。第一禪。二曰。第二禪。三曰。第三禪。四曰。第四禪。五曰。虛空慧正受。六曰。以慧正受。七曰。不用慧正受。八曰。有想無想。而為正受。九曰。滅於一切。諸痛思想正受。
復有十應法。
一曰。離殺生。二曰。離盜竊。三曰。離貪婬。四曰。離妄言。五曰。離兩舌。六曰。離惡口。七曰。離罵詈。八曰。離綺語。九曰。離瞋恚。十曰。無邪見住於正業。
是謂應行。離於所生。是為諸善。三十七品。合集戒品。成於定品。合於慧品。究竟解品。通達度知見品。成賢聖諦。離於所生。
復次。所謂。離於所生。謂修行平等。賢聖之事。所謂。應賢聖者。彼無法品。若二不二。有權無權。有進或退。若生不生。無受無捨。道所越度。諸不平等。二事之行。諸法無二。則如審慧。修所依生。
如來以此。無所生行。為眾生說。若能行此。眾生歸斯。尋盡苦惱。是為如來。第十四業。
佛於是頌曰。
近斯清淨。
至不可量。
人所依猗。
逮到清淨。
最勝普聞。
而悉知之。
已知經典。
樂說甘露。
至乎眾善。
無數諸法。
道品清淨。
為佛世尊。
勇猛習此。
而得解脫。
十力所演。
無有所處。
如應順念。
滅盡塵勞。
方便等法。
無憂豐茂。
不依於法。
不猗非法。
逮平等脫。
精進平均。
其緣善德。
不依道法。
慌惚虛無。
如空無念。
猶如幻化。
如夢所見。
彼則得度。
生死所趣。
是為十力。
所行之業。
人所獲致。
於所周旋。
是以大哀。
而度脫之。
興隆慈愍。
故無等倫。
十八不共法品第二十一之一
佛復告族姓子。
如來至真。而無缺漏。智者愚者。得未誤失。所行正法。
所以者何。如來至真。身行無闕。則為至真。平等之覺。威神巍巍。端正殊絕。威儀禮節。視瞻舉動。順於等行。被服法衣。手執應器。行步。進止。往來。周旋。經行。坐立。猗臥。出入郡國。州城大邦。縣邑聚落。足不蹈地。千輻相文。自然輪現。柔軟殊妙。香潔蓮華。而現乎地。如來之足。踐於其上。其有蟲蟻。含血之類。遇如來足。晝夜七日。而得安隱。壽終之後。復生天上。其法衣被。自然四寸。不[打-丁+親]其體。隨藍之風。不能動衣。其傍眾生。皆得獲安。
是故言曰。
如來之身。無有缺漏。
又族姓子。如來至真。有所演辭。未曾有短。智者愚者。不能得便。求瑕闕者。
所以者何。如來至真。所言以時。演辭至誠。如實無虛。應誼合法。順如律教。所言平等。言行相應。語無違失。應不應時。口所說者。皆悅一切。眾生之心。無有復重。誼理美要。成就莊嚴。口演一音。悉應眾生。志性所念。各得聞知。忻然解達。是故名曰。如來至真。言辭無短。
又族姓子。如來至真。心之所念。亦無誤失。而令智者。及與愚者。求得便者。心念法失。
所以者何。如來常定。無有不寂。懷眾生類。得其心本。除諸誤失。而為說法。是為如來。十五諸業。
佛於是頌曰。
其尊大人。
無有闕漏。
身行口言。
勝心所念。
其世吼護。
無短無罪。
愍哀入中。
憐傷等現。
欲求佛失。
一切悉無。
以此經法。
示人令寂。
使皆棄此。
諸瑕闕行。
是為最勝。
十五之業。
佛復告族姓子。
如來至真。無有麁教。所宣音響。而令諸魔。及與官屬。并外異學。裸形露精。殊別異術。而得便者。如來無言。亦無有聲。離諸猗著。如來難說。一切眾生。咸皆啟受。不以有為。亦復不處。在於無為。如來身行。靡不究暢。口言無短。而今所行。人得其便。不與世諍。是故如來。無有音響。常順空行。如來無我。亦無所受。復無貪業。離一切趣。是故如來。無有諍訟。設無音響。因此蠲除。眾生音響。而為說法。是為如來。十六之業。
佛於是頌曰。
若聞諮嗟。
不以動悅。
若聞毀呰。
亦不愁慼。
除諸所著。
亦無猗望。
本修善行。
行無所著。
最勝諦修。
常順空行。
無我無受。
彼無憎愛。
如其所住。
講說經法。
是為至誠。
所說尊業。
佛復告族姓子。
如來常念。未曾忽忘。亦無憒亂。意不迷慌。而違遠法也。如來常定。為一切智。諸通之慧。則以脫門。定意正受。以無能忘。普見一切。眾生心行。之所住處。觀察其本。便以應誼。而為說法。不違法誼。辯才開明。隨順無逆。其不忘者。去來今慧。無所罣礙。咸見三世。因其己身。自以其心。未曾忽忘。慈愍十方。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慇懃念濟。而為說法。是為如來。第十七業。
佛於是頌曰。
導師所念。
未曾忽忘。
順從法禪。
脫門為行。
一切眾生。
志性所行。
應其所之。
而為說法。
所分別了。
未曾忘失。
達於三世。
應無所犯。
設無所忘。
應其說法。
是諸大聖。
所行之業。
佛復告族姓子。
如來至真。心常靜然。無有不定。坐起行步。臥寐飲食。言辭寂然。常以一心。如來至真。三昧微妙。所度無極。越乎彼岸。禪思一心。初無陰蔽。普察眾生。諸有形類。行定者。不定者。永無敢覩察。如來思惟。念所見心也。除其如來。神聖所建。作其威靈。乃能見耳。
設如大聖。常定一心。三昧亦然。不可上下。為人說法。不復觀察。
所以者何。常見一切。眾生心故。
佛之聖慧。巍巍如是。不可攀逮。玄如虛空。無有表裏。靡不通達。是為如來。第十八業。
佛於是頌曰。
佛無進退。
心常永定。
行步住止。
坐臥寢食。
言辭寂然。
無能亂者。
最勝常定。
莫敢迷惑。
八方上下。
終無得便。
亦無敢知。
其心所定。
因其所定。
為人說法。
常演道誼。
是最勝業。
大哀經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