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積經卷第二十二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詔譯
被甲莊嚴會第七之二
復次。無邊慧。我念往昔。修菩薩行時。被如是甲冑。乘如是大乘。超過諸際。能滅黑闇。能除怖畏。以大精進。乃於無量。百千俱胝。那由他佛所。聞此菩薩摩訶薩。甲冑莊嚴。大乘莊嚴。踊躍歡喜。
觀此法時。於佛世尊。恭敬尊重。不作是念。
我被如是甲冑。我有如是甲冑。我得如是法。我有如是法。我有如是。種類之法。
我於爾時。無有我想。遠離身見。遠離我慢。心無高下。亦無分別。為欲攝受。一切眾生。護持諸佛。如來法藏。成熟無量。百千俱胝。那由他眾生。曾無一念。勞倦之心。
我於爾時。不捨甲冑。乘無邊乘。世世生中。能破魔軍。魔諸眷屬。退敗消滅。魔之使者。怖畏馳散。一切異道。諸遮羅迦。路伽耶。陀波利。婆羅遮伽。及此外道。相應之輩。我皆降伏。為作安隱。一切異論。悉已摧殄。一切外道。悉已降伏。邪趣眾生。令於此乘。住眾善軛。為諸眾生。開示甲冑。甲冑莊嚴。亦為眾生。演說如是。種類之法。安樂大乘。
住此乘者。便獲一切。安樂資具。所謂有為。安樂資具。轉輪聖王。安樂資具。帝釋梵王。安樂資具。及得無為。安樂資具。為諸眾生。說此法時。令諸眾生。入此法中。生聖種性。建大法幢。作師子吼。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應被如是。大甲冑已。如理觀察。而選擇之。當於何法。而發趣之。於一切法。盡能知見。無有分別。
何以故。諸菩薩摩訶薩。安住正道。如理知故。正道發趣。如理見故。
如理清淨。則不分別。非不分別。而於分別。不分別中。平等知見。若見有法。可求可覓。則不平等。不住如理。清淨知見。以無分別。無不分別。於彼分別。不分別中。而無執取。以無執取。遠離分別。及不分別。於此道中。無有憐愍。無有施為。亦無增益。亦無取捨。住平正道。亦不分別。過現未來。遍能了知。一切分別。所有隨眠。於一切法。得住平等。無顛倒義。乃得名為。住斯道者。
無邊慧。何等為道。及道清淨。
所謂說名。八支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正見能斷。薩迦耶見。超過一切。見所行境。一切諸見。於一切處。悉得清淨。而能了知。一切分別。若勝分別。若遍分別。則無分別。無勝分別。無遍分別。不住邪思。斷邪思惟。能見正命。見正命想。見命清淨。住清淨命。如理能見。清淨身業。清淨語業。清淨意業。住於正業。正見語業。於語語者。悉能見知。住於正語。能淨對治。正精進見。善攝精進。住正精進。正見憶念。而無有念。亦無作意。無所執取。以清淨念。住於正念。正見三昧。於三昧中。無所依止。而能清淨。三昧之見。住於正定。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如是見時。得一切處。清淨正見。住清淨道。此清淨道。為善丈夫。之所修行。智者尊重。眾聖悅可。如來稱讚。非一切魔。魔民魔使。魔天大眾。之所行處。亦非一切。愛著外道。依止諍論。行見稠林。趣諸非道。路伽耶等。之所行處。亦非一切。愛涅槃者。之所行處。
何以故。住無為者。則於涅槃。
有所分別。涅槃分別。則諸行分別。
何以故。涅槃界中。超過一切。動念分別。尚無無為。況有有為。
此道能淨。一切分別。乃無少有。無為分別。寧有一切。有為分別。
若於聖道。有分別者。則不名為。住於聖道。若斷一切。動念分別。是則名為。住於聖道。住無畏道。住安隱道。住安樂道。
此道能至。無老病死。憂苦之處。此道能至。無有自性。超過性處。此道能至。遠離一切。性非性處。此道能至。無示現相。非色相處。此道如空。遍一切處。能至無上。大宮殿中。如是去者。不復退還。便獲若干。安隱快樂。彼大宮殿。不可示現。無諸事相。無少有為。無少無為。已滅有為。已捨無為。不與眾生。有為安樂。無為安樂。
無邊慧。諸有欣樂。有為涅槃。彼尚不求。有為安樂。況有能於。大宮殿者。大宮殿中。無有施設。清涼寂靜。故名涅槃。
滅貪瞋癡。斷諸隨眠。裂愛見網。竭無明流。拔眾毒箭。盡不善法。故名涅槃。
遠離一切。憍慢病疾。眾苦逼惱。故名涅槃。非心意識心所所行。故名涅槃。
息諸諍論。一切結使。乃至法想。故名涅槃。
絕諸意樂。意樂所求。亦無分別。所分別相。故名涅槃。
無邊慧。是為大般涅槃體性。涅槃無邊。不可宣說。若有所趣。則非是道。道亦無言。不可宣說。諸菩薩摩訶薩。若以此道。趣於涅槃。大宮殿時。亦令無量。百千眾生。住於斯道。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於此道中。而發趣時。無有勞倦。亦無憂惱。隨欲所求。隨欲莊嚴。隨莊嚴處。一一莊嚴。隨攝眾生。而為說法。令諸眾生。皆得歡喜。
何以故。此道無等。能淨對治。所作究竟。
諸佛世尊。聲聞緣覺。皆於此道。而發趣之。不相違背。未到彼地。未如其願。終不相離。
何者為地。
謂涅槃地。大宮殿地。
譬如虛空。不可為喻。唯除虛空。以喻虛空。廣大空寂。名曰虛空。涅槃宮殿。亦復如是。為大空寂。無有主宰。亦無我所。一切眾生。設入其中。無能攝取。一毛端量。廣大空寂。廣大無量。名大涅槃。名大宮殿。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此殊勝道。非諸聲聞。緣覺所有。住此道者。成就一切。功德資糧。得不退轉。為諸眾生。作大饒益。以殊勝行。為大莊嚴。以是道故。而發趣之。如彼莊嚴。亦非聲聞。緣覺所有。
諸菩薩摩訶薩。住此道時。若作輪王。無所顧悋。有大威德。神通變現。而能了知。世出世間。若作帝釋。大梵天王。無所耽著。遠離憍慢。樂見諸佛。樂聞正法。成熟無量。百千諸天。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菩薩殊勝道。
世間無有上。
眾聖及二乘。
皆趣於斯道。
一切諸菩薩。
發趣大菩提。
為得道莊嚴。
以斯道開示。
若於斯道中。
已趣今趣者。
彼皆以正見。
安住於斯道。
一切諸菩薩。
若住平等見。
行於斯道中。
安樂而發趣。
斯道最殊勝。
斯道為無上。
如實能誘進。
於中無所執。
若住於斯道。
行於斯道中。
一切諸智人。
其意不傾動。
不說於斯道。
少有傾動者。
由是無所動。
於動常遠離。
我說於斯道。
無動無施為。
亦無有增益。
斯道故無上。
一切諸菩薩。
善住於斯道。
斯道無有愛。
亦復無有憎。
斯道非過去。
斯道非未來。
彼際不分別。
如是而修習。
斯道無煩惱。
斯道無分別。
於義不乖違。
如是而安住。
住於最勝道。
無住為安住。
住於斯道者。
能獲清淨性。
我說八支道。
眾聖之所行。
住於斯道者。
菩提不難得。
菩薩依怙者。
如是住斯道。
能得道清淨。
一一而進趣。
斯之最上道。
善士所修行。
如來所稱讚。
此智為無上。
魔及魔軍眾。
魔之所攝者。
外道餘眾生。
非其所行處。
分別涅槃者。
不住斯勝道。
愚為分別害。
不能趣涅槃。
超過分別者。
無想無分別。
於斯大道中。
以是而發趣。
眾聖之勝道。
愚夫皆遠離。
若行此法者。
斯道為無上。
斯之最勝道。
能至無上處。
其中無衰惱。
無畏無災難。
斯之無上道。
無色無形相。
不可以色相。
而能示現者。
斯之安隱道。
正直無所畏。
以斯道發趣。
究竟大涅槃。
斯之最淨道。
猶若太虛空。
一切無罣礙。
常趣於涅槃。
若至涅槃者。
一往無復退。
斯之大涅槃。
最上勝安樂。
涅槃大宮殿。
空寂不可量。
故名大涅槃。
亦名大宮殿。
斯大涅槃中。
三毒煩惱滅。
若至其中者。
無退無受生。
涅槃大空寂。
猶若太虛空。
廣大空寂故。
於中無罣礙。
涅槃大宮殿。
永離苦憂惱。
無邊境界處。
說名為涅槃。
涅槃無數量。
數量不可得。
寂滅清涼性。
說名為涅槃。
涅槃無施設。
趣道亦無上。
無量無分別。
分別不可得。
我為諸菩薩。
開示於斯道。
若住斯道者。
彼近於涅槃。
若住於斯道。
世間勝安樂。
一切皆當得。
說名無畏者。
善住於斯道。
其心無所染。
由是道清淨。
說名無畏者。
以見平正道。
一切能隨覺。
一切資具中。
一切不貪著。
菩薩依怙者。
殊勝真實道。
饒益諸眾生。
勇猛而發趣。
若得無上道。
最上道莊嚴。
令世悉歡喜。
斯道而發趣。
斯道最殊勝。
能令意清淨。
隨其所樂求。
一切當發趣。
若得聖王位。
轉輪大軍旅。
能捨大王位。
出家行學道。
若得天帝釋。
大梵天王位。
於彼無耽著。
斯為善順道。
世間諸學處。
一切能明了。
住於斯道中。
乃為實語者。
復次。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於此道中。而發趣時。為欲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一法。所謂不作。諸不善法。
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二法。
一者。於內隨何善法。如理思惟。二者。於外隨何善法。如理請問。
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二法。
一者。如事了知諸法。二者。了知無事無住。無所分別。
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二法。
一者。於內隨順覺知。二者。於外無所執著。
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二法。
一者。自信無所分別。二者。眾生若未有信。我令安住。於此道中。
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二法。
一者。能於所作之業。如實知見。二者。能於所作之業。而無執著。
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三法。
一者。於諸苦取蘊中。一一了知。二者。於諸無苦取蘊。勤求至樂。三者。於諸和合法中。專修遠離。
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三法。
一者。宣說最上之法。語不乖違。隨說法義。心無諍論。二者。不著一切文字。三者。攝取一切諸法。
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四法。
一者。於義正方便事。二者。隨義而作相應。正方便事。三者。順法而作觀察。正方便事。四者。不起一切。執著正方便事。
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四法。
一者。能以堅誓自守。如說而行。二者。能以六根善巧。於道發趣。三者。能令意樂清淨。四者。能住不放逸行。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以此法行。攝取道故。乃可名為。隨順道者。觀一切法。性空故。無名故。無相故。無願故。無生故。無作故。厭故。離故。滅故。出故。得法光明。觀生盡時。不於無生。而起生想。便於爾時。超昇離生。出過非法。得道清淨。獲無生忍。
道清淨故。過一切想。不住非想。滅於道想。離於法想。出無明網。以明修習。所應得法。悉能得之。明所修習。
得何等法。
謂明修習。得想受滅。得一切法。決定善巧。得隨祕密。順於法性。
諸菩薩摩訶薩。行此道時。不住於處。不為相覆。知一切法。同於虛空。生如空生。性如空性。無有少相。而為罣礙。此道清淨。不畏災患。被大甲冑。不為執縛。乘於大乘。無所迷惑。離諸障難。猶如虛空。於此道中。而發趣之。為諸眾生。作大光明。
無邊慧。是為諸菩薩摩訶薩。殊勝之道。非諸聲聞。緣覺所行。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為攝八正道。
演說諸法行。
若住此道中。
斯為大精進。
善法修行者。
能於一切時。
不作不善法。
斯行攝於道。
菩薩修習者。
於內如理思。
於外求請問。
斯行攝於道。
菩薩觀察者。
如事正了知。
如理如法住。
斯行攝於道。
菩薩依怙者。
於內隨覺知。
於外無所執。
斯行攝於道。
菩薩無畏者。
自信無分別。
令他住淨信。
斯行攝於道。
菩薩思惟者。
淨諸所作業。
於業無所執。
斯行攝於道。
菩薩無繫者。
常知苦取蘊。
求無苦取蘊。
斯行攝於道。
菩薩善智者。
修離和合行。
能離於和合。
斯行攝於道。
菩薩思義者。
隨義能了知。
演說無違諍。
斯行攝於道。
菩薩具慧者。
不著於文字。
攝持一切法。
斯行攝於道。
菩薩行法者。
能與法相應。
亦隨義相應。
斯行攝於道。
菩薩順道者。
正住於堅誓。
如說而修行。
斯行攝於道。
菩薩道清淨。
善淨於意樂。
住法不放逸。
斯行攝於道。
菩薩一切時。
勤修此諸行。
身心獲安樂。
斯行攝於道。
菩薩正念者。
住於清淨道。
了知一切法。
皆空無有相。
菩薩觀察者。
能令願清淨。
亦不住無願。
遠離於諸相。
菩薩如理觀。
理趣悉平等。
於諸法不生。
無有少疑惑。
菩薩妙智者。
能觀一切法。
厭離寂滅故。
明見而發趣。
菩薩觀法者。
如理見法生。
不於生見生。
不於盡見盡。
菩薩精進者。
如是觀察時。
出離於非法。
超昇正位中。
菩薩妙智者。
斯道為清淨。
速至大安隱。
成就無上忍。
菩薩妙智者。
隨順觀諸法。
超過一切想。
常住於無想。
菩薩妙智者。
斯道能淨治。
遠離於道想。
亦不住法想。
菩薩妙智者。
斯道淨治故。
出於無明網。
獲大法光明。
菩薩妙智者。
能以明修習。
教授諸眾生。
由是而發趣。
菩薩明修習。
為得一切法。
決定甚深義。
善巧大方便。
菩薩明修習。
方便離諸想。
隨順祕密法。
能知決定義。
菩薩妙智者。
以大法光明。
能滅於想受。
由是而發趣。
菩薩妙智者。
不住於斯道。
不住斯道故。
於道而發趣。
菩薩無畏者。
能知一切法。
猶若淨虛空。
諸相無所覆。
菩薩知諸法。
其性同虛空。
諸法如空故。
清淨而無垢。
菩薩如是住。
不為相所礙。
速為諸眾生。
演說而教授。
菩薩妙智者。
一切道清淨。
於道無災患。
無礙而發趣。
如是清淨道。
速往大菩提。
能於無為證。
平等而發趣。
菩薩大甲冑。
大乘及大道。
如空無罣礙。
清淨而發趣。
趣斯乘及道。
如趣太虛空。
遠離於眾相。
無相而發趣。
大乘平等乘。
廣大如虛空。
於斯清淨道。
此乘當發趣。
一切諸菩薩。
尊重於斯法。
為諸眾生故。
勇猛而發趣。
若詣大菩提。
住斯殊勝道。
非諸二乘等。
於此能發趣。
菩薩正憶念。
能令道清淨。
以斯清淨道。
最上而發趣。
復次。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如是發趣之時。能以善巧。而正了知。無量念處。正斷。根。力。覺分。解脫。等持等至。神足止觀。無量功德。殊勝莊嚴。為欲降伏。諸世間故。被大甲冑。出三界故。乘於大乘。攝受天人。阿修羅故。安住斯道。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被大甲冑。乘於大乘。住斯道時。不以慈悲喜捨。遍照眾生。於諸眾生。不愛如己。如是甲冑。大乘大道。而於大地。所不堪受。一切眾生。不任親近。若以哀愍。利益眾生。被大甲冑。乘於大乘。安住斯道。如是甲冑。大乘大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不能行。一切愚夫。耽著世間。住世間者。亦不能見。
又諸菩薩摩訶薩。哀愍一切。諸眾生故。被大甲冑。能以甲冑。加持地界。水火風界。令此地界。而不傾覆。一切眾生。不生恐怖。能令水界。火界風界。隨彼所應。作所應作。
又諸菩薩摩訶薩。始自初心。發趣甲冑。乃至今被。斯大甲冑。乘此大乘。以清淨道。而發趣於。一生補處。詣菩提樹。坐道場時。此三千大千世界之中。金剛所成。堅固場地。若不加持。踊沒傾覆。雖以堅固。金剛所成。無堪荷負。斯大甲冑。大乘大道。
又諸菩薩摩訶薩。往昔誓願。於諸眾生。趣慈悲故。十方諸佛。諸大菩薩。共稱讚故。設復金剛。大輪圍山。須彌盧山。一切寶山。及餘山王。若不加持。亦無堪荷。斯大甲冑。大乘大道。
又諸菩薩摩訶薩。本願力故。諸佛如來。本願力故。於諸眾生。不為惱故。不為害故。不為損故。不為怨故。不為讐故。不凌恃故。不逼迫故。為令眾生。獲安樂故。被大甲冑。乘於大乘。住斯道中。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被甲冑時。被慧甲冑。持慧刀仗。大慧迴向。乘迴向乘。起慧光明。住光明道。以慧明眼。觀察諸法。而發起於。一切智智。為欲攝取。一切智智。為諸眾生。修行般若波羅蜜。檀那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一切皆以。慧為先導。慧為修習。慧為攝持。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無邊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
希有世尊。諸菩薩摩訶薩。若干智慧。遍一切處。悉能攝持。成就無量。諸佛之法。
爾時世尊。告無邊慧菩薩摩訶薩言。
無邊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諸菩薩摩訶薩。若干智慧。遍一切處。攝一切法。被大甲冑。乘於大乘。住斯大道。一一皆以。慧為先導。而發趣之。
無邊慧。設有智慧。無慧先導。於此道中。不能發趣。若有智慧。以慧先導。遍一切處。隨轉隨行。以慧攝持。以慧防禦。爾時乃名。被大甲冑。乘於大乘。住斯大道。以安隱法。饒益世間。能開慧眼。以眼觀察。慧身朗照。放大光明。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是為諸菩薩摩訶薩。所被甲冑。甲冑莊嚴。所乘大乘。大乘莊嚴。所行大道。大道莊嚴。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諸善丈夫。甲冑莊嚴。大乘莊嚴。大道莊嚴。一切功德。種種莊嚴。我若具說。於無量劫。不可窮盡。為令汝等。而了知故。亦為未來。諸善丈夫。甲冑莊嚴。大乘莊嚴。大道莊嚴。無邊功德。資糧莊嚴。我今於此。略說少分。彼善丈夫。若聞我法。亦當被大甲冑。乘於大乘。住斯大道。功德莊嚴。而發趣之。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我說一切斷。
亦說四念住。
一切善方便。
斯由不放逸。
具足正憶念。
法善巧相應。
勇進而出離。
斯由不放逸。
根力菩提分。
被甲乘大乘。
以此為侍衛。
菩薩當發趣。
禪定勝解脫。
等持及等至。
以此為侍衛。
菩薩當發趣。
大慈悲喜捨。
被甲乘大乘。
以此為侍衛。
菩薩當發趣。
成就於止觀。
神足及神變。
以此為侍衛。
菩薩當發趣。
無量諸功德。
被甲乘大乘。
於道無疲倦。
菩薩當發趣。
精進不放逸。
被甲乘大乘。
了知彼念處。
菩薩當發趣。
光明大甲冑。
降伏諸世間。
被斯甲冑已。
乃名為智者。
正趣一切智。
出過三界中。
乘斯大乘已。
乃名為智者。
大道清淨道。
映蔽諸世間。
天人阿修羅。
乃名遍聞者。
如是諸菩薩。
普為諸眾生。
能於一切時。
精進被甲冑。
菩薩不修習。
大慈及大悲。
大喜大捨等。
大地不堪受。
菩薩不修習。
於彼諸眾生。
知時饒益事。
大地不堪受。
菩薩不修習。
於彼諸眾生。
愛之如己者。
大地不堪受。
菩薩不修習。
以慈乘大乘。
諸山及大海。
大地不堪受。
菩薩不修習。
慈念諸眾生。
乘於此大乘。
眾生不親近。
若被斯甲冑。
慈光不照明。
於彼大甲冑。
眾生不親近。
若被斯甲冑。
功德海無邊。
加持四大界。
彼乃堪荷負。
攝取眾生故。
普照以慈光。
加持四大界。
彼乃堪荷負。
攝取眾生故。
成就大菩提。
加持四大界。
彼乃堪荷負。
不譏惱眾生。
被斯大甲冑。
大乘而出離。
斯名為智者。
善巧大方便。
一切悉加持。
無上而出離。
斯名為智者。
由是此大地。
不沒亦不傾。
水火風界等。
能作所應作。
然諸大菩薩。
被甲乃無邊。
乘於此大乘。
以道而發趣。
成就一生處。
至於最後身。
往詣樹王下。
坐于堅固地。
於此道場處。
安住如金剛。
身心不疲倦。
現證一切智。
菩薩無畏者。
若不以加持。
彼地當傾覆。
壞已無復成。
一切大地界。
若不以加持。
假使金剛成。
無不傾覆者。
菩薩於往昔。
大誓願莊嚴。
於諸眾生所。
已起大慈念。
現在十方界。
諸佛剎土中。
遍知兩足尊。
一切皆護念。
設復餘石山。
須彌盧寶山。
金剛輪圍山。
堅固嶷然住。
菩薩智慧者。
若不以加持。
於斯大甲冑。
不堪為荷負。
諸佛諸菩薩。
神力所加持。
眾生及大地。
堪近堪荷負。
被斯大甲冑。
不為惱眾生。
甲冑無有上。
以乘當發趣。
被斯大甲冑。
不為害眾生。
甲冑不思議。
以乘當發趣。
被斯大甲冑。
不為讎眾生。
為除眾生病。
以乘當發趣。
具足殊勝道。
無上最淨治。
不惱不讎怨。
不害正安住。
被慧大甲冑。
乘慧迴向乘。
甲冑不可壞。
迴向無過上。
菩薩依怙者。
住道慧光明。
以慧觀諸法。
無上而發趣。
菩薩殊勝道。
甲冑及大乘。
斯由慧光起。
是故心清淨。
乘諸波羅蜜。
趣佛大菩提。
慧攝慧清淨。
以慧為先導。
一切波羅蜜。
以此慧為先。
慧攝慧清淨。
能授無上智。
菩薩不思議。
能起慧光明。
能然大慧燈。
安樂而發趣。
起慧光明故。
慧眼由是開。
於佛無上智。
明見而發趣。
菩薩勇猛者。
甲冑乃無邊。
無邊莊嚴故。
名為大甲冑。
菩薩大智者。
大乘大莊嚴。
於佛一切智。
無染而發趣。
菩薩大智者。
大道大莊嚴。
殊勝不思議。
清淨而發趣。
大寶積經卷第二十二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詔譯
被甲莊嚴會第七之二
復次。無邊慧。我念往昔。修菩薩行時。被如是甲冑。乘如是大乘。超過諸際。能滅黑闇。能除怖畏。以大精進。乃於無量。百千俱胝。那由他佛所。聞此菩薩摩訶薩。甲冑莊嚴。大乘莊嚴。踊躍歡喜。
觀此法時。於佛世尊。恭敬尊重。不作是念。
我被如是甲冑。我有如是甲冑。我得如是法。我有如是法。我有如是。種類之法。
我於爾時。無有我想。遠離身見。遠離我慢。心無高下。亦無分別。為欲攝受。一切眾生。護持諸佛。如來法藏。成熟無量。百千俱胝。那由他眾生。曾無一念。勞倦之心。
我於爾時。不捨甲冑。乘無邊乘。世世生中。能破魔軍。魔諸眷屬。退敗消滅。魔之使者。怖畏馳散。一切異道。諸遮羅迦。路伽耶。陀波利。婆羅遮伽。及此外道。相應之輩。我皆降伏。為作安隱。一切異論。悉已摧殄。一切外道。悉已降伏。邪趣眾生。令於此乘。住眾善軛。為諸眾生。開示甲冑。甲冑莊嚴。亦為眾生。演說如是。種類之法。安樂大乘。
住此乘者。便獲一切。安樂資具。所謂有為。安樂資具。轉輪聖王。安樂資具。帝釋梵王。安樂資具。及得無為。安樂資具。為諸眾生。說此法時。令諸眾生。入此法中。生聖種性。建大法幢。作師子吼。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應被如是。大甲冑已。如理觀察。而選擇之。當於何法。而發趣之。於一切法。盡能知見。無有分別。
何以故。諸菩薩摩訶薩。安住正道。如理知故。正道發趣。如理見故。
如理清淨。則不分別。非不分別。而於分別。不分別中。平等知見。若見有法。可求可覓。則不平等。不住如理。清淨知見。以無分別。無不分別。於彼分別。不分別中。而無執取。以無執取。遠離分別。及不分別。於此道中。無有憐愍。無有施為。亦無增益。亦無取捨。住平正道。亦不分別。過現未來。遍能了知。一切分別。所有隨眠。於一切法。得住平等。無顛倒義。乃得名為。住斯道者。
無邊慧。何等為道。及道清淨。
所謂說名。八支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正見能斷。薩迦耶見。超過一切。見所行境。一切諸見。於一切處。悉得清淨。而能了知。一切分別。若勝分別。若遍分別。則無分別。無勝分別。無遍分別。不住邪思。斷邪思惟。能見正命。見正命想。見命清淨。住清淨命。如理能見。清淨身業。清淨語業。清淨意業。住於正業。正見語業。於語語者。悉能見知。住於正語。能淨對治。正精進見。善攝精進。住正精進。正見憶念。而無有念。亦無作意。無所執取。以清淨念。住於正念。正見三昧。於三昧中。無所依止。而能清淨。三昧之見。住於正定。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如是見時。得一切處。清淨正見。住清淨道。此清淨道。為善丈夫。之所修行。智者尊重。眾聖悅可。如來稱讚。非一切魔。魔民魔使。魔天大眾。之所行處。亦非一切。愛著外道。依止諍論。行見稠林。趣諸非道。路伽耶等。之所行處。亦非一切。愛涅槃者。之所行處。
何以故。住無為者。則於涅槃。
有所分別。涅槃分別。則諸行分別。
何以故。涅槃界中。超過一切。動念分別。尚無無為。況有有為。
此道能淨。一切分別。乃無少有。無為分別。寧有一切。有為分別。
若於聖道。有分別者。則不名為。住於聖道。若斷一切。動念分別。是則名為。住於聖道。住無畏道。住安隱道。住安樂道。
此道能至。無老病死。憂苦之處。此道能至。無有自性。超過性處。此道能至。遠離一切。性非性處。此道能至。無示現相。非色相處。此道如空。遍一切處。能至無上。大宮殿中。如是去者。不復退還。便獲若干。安隱快樂。彼大宮殿。不可示現。無諸事相。無少有為。無少無為。已滅有為。已捨無為。不與眾生。有為安樂。無為安樂。
無邊慧。諸有欣樂。有為涅槃。彼尚不求。有為安樂。況有能於。大宮殿者。大宮殿中。無有施設。清涼寂靜。故名涅槃。
滅貪瞋癡。斷諸隨眠。裂愛見網。竭無明流。拔眾毒箭。盡不善法。故名涅槃。
遠離一切。憍慢病疾。眾苦逼惱。故名涅槃。非心意識心所所行。故名涅槃。
息諸諍論。一切結使。乃至法想。故名涅槃。
絕諸意樂。意樂所求。亦無分別。所分別相。故名涅槃。
無邊慧。是為大般涅槃體性。涅槃無邊。不可宣說。若有所趣。則非是道。道亦無言。不可宣說。諸菩薩摩訶薩。若以此道。趣於涅槃。大宮殿時。亦令無量。百千眾生。住於斯道。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於此道中。而發趣時。無有勞倦。亦無憂惱。隨欲所求。隨欲莊嚴。隨莊嚴處。一一莊嚴。隨攝眾生。而為說法。令諸眾生。皆得歡喜。
何以故。此道無等。能淨對治。所作究竟。
諸佛世尊。聲聞緣覺。皆於此道。而發趣之。不相違背。未到彼地。未如其願。終不相離。
何者為地。
謂涅槃地。大宮殿地。
譬如虛空。不可為喻。唯除虛空。以喻虛空。廣大空寂。名曰虛空。涅槃宮殿。亦復如是。為大空寂。無有主宰。亦無我所。一切眾生。設入其中。無能攝取。一毛端量。廣大空寂。廣大無量。名大涅槃。名大宮殿。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此殊勝道。非諸聲聞。緣覺所有。住此道者。成就一切。功德資糧。得不退轉。為諸眾生。作大饒益。以殊勝行。為大莊嚴。以是道故。而發趣之。如彼莊嚴。亦非聲聞。緣覺所有。
諸菩薩摩訶薩。住此道時。若作輪王。無所顧悋。有大威德。神通變現。而能了知。世出世間。若作帝釋。大梵天王。無所耽著。遠離憍慢。樂見諸佛。樂聞正法。成熟無量。百千諸天。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菩薩殊勝道。
世間無有上。
眾聖及二乘。
皆趣於斯道。
一切諸菩薩。
發趣大菩提。
為得道莊嚴。
以斯道開示。
若於斯道中。
已趣今趣者。
彼皆以正見。
安住於斯道。
一切諸菩薩。
若住平等見。
行於斯道中。
安樂而發趣。
斯道最殊勝。
斯道為無上。
如實能誘進。
於中無所執。
若住於斯道。
行於斯道中。
一切諸智人。
其意不傾動。
不說於斯道。
少有傾動者。
由是無所動。
於動常遠離。
我說於斯道。
無動無施為。
亦無有增益。
斯道故無上。
一切諸菩薩。
善住於斯道。
斯道無有愛。
亦復無有憎。
斯道非過去。
斯道非未來。
彼際不分別。
如是而修習。
斯道無煩惱。
斯道無分別。
於義不乖違。
如是而安住。
住於最勝道。
無住為安住。
住於斯道者。
能獲清淨性。
我說八支道。
眾聖之所行。
住於斯道者。
菩提不難得。
菩薩依怙者。
如是住斯道。
能得道清淨。
一一而進趣。
斯之最上道。
善士所修行。
如來所稱讚。
此智為無上。
魔及魔軍眾。
魔之所攝者。
外道餘眾生。
非其所行處。
分別涅槃者。
不住斯勝道。
愚為分別害。
不能趣涅槃。
超過分別者。
無想無分別。
於斯大道中。
以是而發趣。
眾聖之勝道。
愚夫皆遠離。
若行此法者。
斯道為無上。
斯之最勝道。
能至無上處。
其中無衰惱。
無畏無災難。
斯之無上道。
無色無形相。
不可以色相。
而能示現者。
斯之安隱道。
正直無所畏。
以斯道發趣。
究竟大涅槃。
斯之最淨道。
猶若太虛空。
一切無罣礙。
常趣於涅槃。
若至涅槃者。
一往無復退。
斯之大涅槃。
最上勝安樂。
涅槃大宮殿。
空寂不可量。
故名大涅槃。
亦名大宮殿。
斯大涅槃中。
三毒煩惱滅。
若至其中者。
無退無受生。
涅槃大空寂。
猶若太虛空。
廣大空寂故。
於中無罣礙。
涅槃大宮殿。
永離苦憂惱。
無邊境界處。
說名為涅槃。
涅槃無數量。
數量不可得。
寂滅清涼性。
說名為涅槃。
涅槃無施設。
趣道亦無上。
無量無分別。
分別不可得。
我為諸菩薩。
開示於斯道。
若住斯道者。
彼近於涅槃。
若住於斯道。
世間勝安樂。
一切皆當得。
說名無畏者。
善住於斯道。
其心無所染。
由是道清淨。
說名無畏者。
以見平正道。
一切能隨覺。
一切資具中。
一切不貪著。
菩薩依怙者。
殊勝真實道。
饒益諸眾生。
勇猛而發趣。
若得無上道。
最上道莊嚴。
令世悉歡喜。
斯道而發趣。
斯道最殊勝。
能令意清淨。
隨其所樂求。
一切當發趣。
若得聖王位。
轉輪大軍旅。
能捨大王位。
出家行學道。
若得天帝釋。
大梵天王位。
於彼無耽著。
斯為善順道。
世間諸學處。
一切能明了。
住於斯道中。
乃為實語者。
復次。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於此道中。而發趣時。為欲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一法。所謂不作。諸不善法。
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二法。
一者。於內隨何善法。如理思惟。二者。於外隨何善法。如理請問。
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二法。
一者。如事了知諸法。二者。了知無事無住。無所分別。
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二法。
一者。於內隨順覺知。二者。於外無所執著。
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二法。
一者。自信無所分別。二者。眾生若未有信。我令安住。於此道中。
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二法。
一者。能於所作之業。如實知見。二者。能於所作之業。而無執著。
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三法。
一者。於諸苦取蘊中。一一了知。二者。於諸無苦取蘊。勤求至樂。三者。於諸和合法中。專修遠離。
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三法。
一者。宣說最上之法。語不乖違。隨說法義。心無諍論。二者。不著一切文字。三者。攝取一切諸法。
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四法。
一者。於義正方便事。二者。隨義而作相應。正方便事。三者。順法而作觀察。正方便事。四者。不起一切。執著正方便事。
又為攝取。八正道故。修行四法。
一者。能以堅誓自守。如說而行。二者。能以六根善巧。於道發趣。三者。能令意樂清淨。四者。能住不放逸行。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以此法行。攝取道故。乃可名為。隨順道者。觀一切法。性空故。無名故。無相故。無願故。無生故。無作故。厭故。離故。滅故。出故。得法光明。觀生盡時。不於無生。而起生想。便於爾時。超昇離生。出過非法。得道清淨。獲無生忍。
道清淨故。過一切想。不住非想。滅於道想。離於法想。出無明網。以明修習。所應得法。悉能得之。明所修習。
得何等法。
謂明修習。得想受滅。得一切法。決定善巧。得隨祕密。順於法性。
諸菩薩摩訶薩。行此道時。不住於處。不為相覆。知一切法。同於虛空。生如空生。性如空性。無有少相。而為罣礙。此道清淨。不畏災患。被大甲冑。不為執縛。乘於大乘。無所迷惑。離諸障難。猶如虛空。於此道中。而發趣之。為諸眾生。作大光明。
無邊慧。是為諸菩薩摩訶薩。殊勝之道。非諸聲聞。緣覺所行。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為攝八正道。
演說諸法行。
若住此道中。
斯為大精進。
善法修行者。
能於一切時。
不作不善法。
斯行攝於道。
菩薩修習者。
於內如理思。
於外求請問。
斯行攝於道。
菩薩觀察者。
如事正了知。
如理如法住。
斯行攝於道。
菩薩依怙者。
於內隨覺知。
於外無所執。
斯行攝於道。
菩薩無畏者。
自信無分別。
令他住淨信。
斯行攝於道。
菩薩思惟者。
淨諸所作業。
於業無所執。
斯行攝於道。
菩薩無繫者。
常知苦取蘊。
求無苦取蘊。
斯行攝於道。
菩薩善智者。
修離和合行。
能離於和合。
斯行攝於道。
菩薩思義者。
隨義能了知。
演說無違諍。
斯行攝於道。
菩薩具慧者。
不著於文字。
攝持一切法。
斯行攝於道。
菩薩行法者。
能與法相應。
亦隨義相應。
斯行攝於道。
菩薩順道者。
正住於堅誓。
如說而修行。
斯行攝於道。
菩薩道清淨。
善淨於意樂。
住法不放逸。
斯行攝於道。
菩薩一切時。
勤修此諸行。
身心獲安樂。
斯行攝於道。
菩薩正念者。
住於清淨道。
了知一切法。
皆空無有相。
菩薩觀察者。
能令願清淨。
亦不住無願。
遠離於諸相。
菩薩如理觀。
理趣悉平等。
於諸法不生。
無有少疑惑。
菩薩妙智者。
能觀一切法。
厭離寂滅故。
明見而發趣。
菩薩觀法者。
如理見法生。
不於生見生。
不於盡見盡。
菩薩精進者。
如是觀察時。
出離於非法。
超昇正位中。
菩薩妙智者。
斯道為清淨。
速至大安隱。
成就無上忍。
菩薩妙智者。
隨順觀諸法。
超過一切想。
常住於無想。
菩薩妙智者。
斯道能淨治。
遠離於道想。
亦不住法想。
菩薩妙智者。
斯道淨治故。
出於無明網。
獲大法光明。
菩薩妙智者。
能以明修習。
教授諸眾生。
由是而發趣。
菩薩明修習。
為得一切法。
決定甚深義。
善巧大方便。
菩薩明修習。
方便離諸想。
隨順祕密法。
能知決定義。
菩薩妙智者。
以大法光明。
能滅於想受。
由是而發趣。
菩薩妙智者。
不住於斯道。
不住斯道故。
於道而發趣。
菩薩無畏者。
能知一切法。
猶若淨虛空。
諸相無所覆。
菩薩知諸法。
其性同虛空。
諸法如空故。
清淨而無垢。
菩薩如是住。
不為相所礙。
速為諸眾生。
演說而教授。
菩薩妙智者。
一切道清淨。
於道無災患。
無礙而發趣。
如是清淨道。
速往大菩提。
能於無為證。
平等而發趣。
菩薩大甲冑。
大乘及大道。
如空無罣礙。
清淨而發趣。
趣斯乘及道。
如趣太虛空。
遠離於眾相。
無相而發趣。
大乘平等乘。
廣大如虛空。
於斯清淨道。
此乘當發趣。
一切諸菩薩。
尊重於斯法。
為諸眾生故。
勇猛而發趣。
若詣大菩提。
住斯殊勝道。
非諸二乘等。
於此能發趣。
菩薩正憶念。
能令道清淨。
以斯清淨道。
最上而發趣。
復次。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如是發趣之時。能以善巧。而正了知。無量念處。正斷。根。力。覺分。解脫。等持等至。神足止觀。無量功德。殊勝莊嚴。為欲降伏。諸世間故。被大甲冑。出三界故。乘於大乘。攝受天人。阿修羅故。安住斯道。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被大甲冑。乘於大乘。住斯道時。不以慈悲喜捨。遍照眾生。於諸眾生。不愛如己。如是甲冑。大乘大道。而於大地。所不堪受。一切眾生。不任親近。若以哀愍。利益眾生。被大甲冑。乘於大乘。安住斯道。如是甲冑。大乘大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不能行。一切愚夫。耽著世間。住世間者。亦不能見。
又諸菩薩摩訶薩。哀愍一切。諸眾生故。被大甲冑。能以甲冑。加持地界。水火風界。令此地界。而不傾覆。一切眾生。不生恐怖。能令水界。火界風界。隨彼所應。作所應作。
又諸菩薩摩訶薩。始自初心。發趣甲冑。乃至今被。斯大甲冑。乘此大乘。以清淨道。而發趣於。一生補處。詣菩提樹。坐道場時。此三千大千世界之中。金剛所成。堅固場地。若不加持。踊沒傾覆。雖以堅固。金剛所成。無堪荷負。斯大甲冑。大乘大道。
又諸菩薩摩訶薩。往昔誓願。於諸眾生。趣慈悲故。十方諸佛。諸大菩薩。共稱讚故。設復金剛。大輪圍山。須彌盧山。一切寶山。及餘山王。若不加持。亦無堪荷。斯大甲冑。大乘大道。
又諸菩薩摩訶薩。本願力故。諸佛如來。本願力故。於諸眾生。不為惱故。不為害故。不為損故。不為怨故。不為讐故。不凌恃故。不逼迫故。為令眾生。獲安樂故。被大甲冑。乘於大乘。住斯道中。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被甲冑時。被慧甲冑。持慧刀仗。大慧迴向。乘迴向乘。起慧光明。住光明道。以慧明眼。觀察諸法。而發起於。一切智智。為欲攝取。一切智智。為諸眾生。修行般若波羅蜜。檀那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一切皆以。慧為先導。慧為修習。慧為攝持。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無邊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
希有世尊。諸菩薩摩訶薩。若干智慧。遍一切處。悉能攝持。成就無量。諸佛之法。
爾時世尊。告無邊慧菩薩摩訶薩言。
無邊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諸菩薩摩訶薩。若干智慧。遍一切處。攝一切法。被大甲冑。乘於大乘。住斯大道。一一皆以。慧為先導。而發趣之。
無邊慧。設有智慧。無慧先導。於此道中。不能發趣。若有智慧。以慧先導。遍一切處。隨轉隨行。以慧攝持。以慧防禦。爾時乃名。被大甲冑。乘於大乘。住斯大道。以安隱法。饒益世間。能開慧眼。以眼觀察。慧身朗照。放大光明。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是為諸菩薩摩訶薩。所被甲冑。甲冑莊嚴。所乘大乘。大乘莊嚴。所行大道。大道莊嚴。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諸善丈夫。甲冑莊嚴。大乘莊嚴。大道莊嚴。一切功德。種種莊嚴。我若具說。於無量劫。不可窮盡。為令汝等。而了知故。亦為未來。諸善丈夫。甲冑莊嚴。大乘莊嚴。大道莊嚴。無邊功德。資糧莊嚴。我今於此。略說少分。彼善丈夫。若聞我法。亦當被大甲冑。乘於大乘。住斯大道。功德莊嚴。而發趣之。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我說一切斷。
亦說四念住。
一切善方便。
斯由不放逸。
具足正憶念。
法善巧相應。
勇進而出離。
斯由不放逸。
根力菩提分。
被甲乘大乘。
以此為侍衛。
菩薩當發趣。
禪定勝解脫。
等持及等至。
以此為侍衛。
菩薩當發趣。
大慈悲喜捨。
被甲乘大乘。
以此為侍衛。
菩薩當發趣。
成就於止觀。
神足及神變。
以此為侍衛。
菩薩當發趣。
無量諸功德。
被甲乘大乘。
於道無疲倦。
菩薩當發趣。
精進不放逸。
被甲乘大乘。
了知彼念處。
菩薩當發趣。
光明大甲冑。
降伏諸世間。
被斯甲冑已。
乃名為智者。
正趣一切智。
出過三界中。
乘斯大乘已。
乃名為智者。
大道清淨道。
映蔽諸世間。
天人阿修羅。
乃名遍聞者。
如是諸菩薩。
普為諸眾生。
能於一切時。
精進被甲冑。
菩薩不修習。
大慈及大悲。
大喜大捨等。
大地不堪受。
菩薩不修習。
於彼諸眾生。
知時饒益事。
大地不堪受。
菩薩不修習。
於彼諸眾生。
愛之如己者。
大地不堪受。
菩薩不修習。
以慈乘大乘。
諸山及大海。
大地不堪受。
菩薩不修習。
慈念諸眾生。
乘於此大乘。
眾生不親近。
若被斯甲冑。
慈光不照明。
於彼大甲冑。
眾生不親近。
若被斯甲冑。
功德海無邊。
加持四大界。
彼乃堪荷負。
攝取眾生故。
普照以慈光。
加持四大界。
彼乃堪荷負。
攝取眾生故。
成就大菩提。
加持四大界。
彼乃堪荷負。
不譏惱眾生。
被斯大甲冑。
大乘而出離。
斯名為智者。
善巧大方便。
一切悉加持。
無上而出離。
斯名為智者。
由是此大地。
不沒亦不傾。
水火風界等。
能作所應作。
然諸大菩薩。
被甲乃無邊。
乘於此大乘。
以道而發趣。
成就一生處。
至於最後身。
往詣樹王下。
坐于堅固地。
於此道場處。
安住如金剛。
身心不疲倦。
現證一切智。
菩薩無畏者。
若不以加持。
彼地當傾覆。
壞已無復成。
一切大地界。
若不以加持。
假使金剛成。
無不傾覆者。
菩薩於往昔。
大誓願莊嚴。
於諸眾生所。
已起大慈念。
現在十方界。
諸佛剎土中。
遍知兩足尊。
一切皆護念。
設復餘石山。
須彌盧寶山。
金剛輪圍山。
堅固嶷然住。
菩薩智慧者。
若不以加持。
於斯大甲冑。
不堪為荷負。
諸佛諸菩薩。
神力所加持。
眾生及大地。
堪近堪荷負。
被斯大甲冑。
不為惱眾生。
甲冑無有上。
以乘當發趣。
被斯大甲冑。
不為害眾生。
甲冑不思議。
以乘當發趣。
被斯大甲冑。
不為讎眾生。
為除眾生病。
以乘當發趣。
具足殊勝道。
無上最淨治。
不惱不讎怨。
不害正安住。
被慧大甲冑。
乘慧迴向乘。
甲冑不可壞。
迴向無過上。
菩薩依怙者。
住道慧光明。
以慧觀諸法。
無上而發趣。
菩薩殊勝道。
甲冑及大乘。
斯由慧光起。
是故心清淨。
乘諸波羅蜜。
趣佛大菩提。
慧攝慧清淨。
以慧為先導。
一切波羅蜜。
以此慧為先。
慧攝慧清淨。
能授無上智。
菩薩不思議。
能起慧光明。
能然大慧燈。
安樂而發趣。
起慧光明故。
慧眼由是開。
於佛無上智。
明見而發趣。
菩薩勇猛者。
甲冑乃無邊。
無邊莊嚴故。
名為大甲冑。
菩薩大智者。
大乘大莊嚴。
於佛一切智。
無染而發趣。
菩薩大智者。
大道大莊嚴。
殊勝不思議。
清淨而發趣。
大寶積經卷第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