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阿含經卷第二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遊行經第二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是時摩竭王。阿闍世。欲伐跋祇。

王自念言。

彼雖勇健。人眾豪強。以我取彼。未足為難。

時阿闍世王。命婆羅門大臣禹舍。而告之曰。

汝詣耆闍崛山。至世尊所。持我名字。禮世尊足。問訊世尊。

起居輕利。遊步強耶。

又白世尊。

跋祇國人。自恃勇健。民眾豪強。不順伏我。我欲伐之。不審世尊。何所誡勅。

若有教誡。汝善憶念。勿有遺漏。如所聞說。如來所言。終不虛妄。

大臣禹舍。受王教已。即乘寶車。詣耆闍崛山。到所止處。下車步進。至世尊所。問訊畢。一面坐。白世尊曰。

摩竭王。阿闍世。𥡳首佛足。敬問慇懃。

起居輕利。遊步強耶。

又白世尊。

跋祇國人。自恃勇健。民眾豪強。不順伏我。我欲伐之。不審世尊。何所誡勅。

爾時阿難。在世尊後。執扇扇佛。

佛告阿難。

汝聞跋祇國人。數相集會。講議正事不。

答曰。

聞之。

佛告阿難。

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

阿難。汝聞跋祇國人。君臣和順。上下相敬不。

答曰。

聞之。

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

阿難。汝聞跋祇國人。奉法曉忌。不違禮度不。

答曰。

聞之。

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

阿難。汝聞跋祇國人。孝事父母。敬順師長不。

答曰。

聞之。

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上。其國久安。無能侵損。

阿難。汝聞跋祇國人。恭於宗廟。致敬鬼神不。

答曰。

聞之。

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上。其國久安。無能侵損。

阿難。汝聞跋祇國人。閨門真正。潔淨無穢。至於戲笑。言不及邪不。

答曰。

聞之。

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

阿難。汝聞跋祇國人。宗事沙門。敬持戒者。瞻視護養。未嘗懈惓不。

答曰。

聞之。

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

時大臣禹舍。白佛言。

彼國人民。若行一法。猶不可圖。況復具七。國事多故。今請辭還歸。

佛言。

可。宜知是時。

時禹舍。即從座起。遶佛三匝。揖讓而退。

其去未久。佛告阿難。

汝勅羅閱祇。左右諸比丘。盡集講堂。

對曰。

唯然。

即詣羅閱祇城。集諸比丘。盡會講堂。白世尊曰。

諸比丘已集。唯聖知時。

爾時世尊。即從座起。詣法講堂。就座而坐。告諸比丘。

我當為汝說。七不退法。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時諸比丘。白佛言。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諸比丘。

七不退法者。

一曰。數相集會。講論正義。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

二曰。上下和同。敬順無違。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

三曰。奉法曉忌。不違制度。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

四曰。若有比丘。力能護眾。多諸知識。宜敬事之。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

五曰。念護心意。孝敬為首。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

六曰。淨修梵行。不隨欲態。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

七曰。先人後己。不貪名利。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

佛告比丘。

復有七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

一者。樂於少事。不好多為。則法增長。無有損耗。二者。樂於靜默。不好多言。三者。少於睡眠。無有昏昧。四者。不為群黨。言無益事。五者。不以無德。而自稱譽。六者。不與惡人。而為伴黨。七者。樂於山林。閑靜獨處。

如是比丘。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佛告比丘。

復有七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何謂為七。

一者。有信。信於如來。至真。正覺。十號具足。二者。知慚。恥於己闕。三者。知愧。羞為惡行。四者。多聞。其所受持。上中下善。義味深奧。清淨無穢。梵行具足。五者。精勤苦行。滅惡修善。勤習不捨。六者。昔所學習。憶念不忘。七者。修習智慧。知生滅法。趣賢聖要。盡諸苦本。

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佛告比丘。

復有七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何謂為七。

一者。敬佛。二者。敬法。三者。敬僧。四者。敬戒。五者。敬定。六者。敬順父母。七者。敬不放逸。

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佛告比丘。

復有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何謂為七法。

一者。觀身不淨。二者。觀食不淨。三者。不樂世間。四者。常念死想。五者。起無常想。六者。無常苦想。七者。苦無我想。

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佛告比丘。

復有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何謂為七。

一者。修念覺意。閑靜無欲。出要無為。二者。修法覺意。三者。修精進覺意。四者。修喜覺意。五者。修猗覺意。六者。修定覺意。七者。修護覺意。

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佛告比丘。

有六不退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何謂為六。

一者。身常行慈。不害眾生。二者。口宣仁慈。不演惡言。三者。意念慈心。不懷壞損。四者。得淨利養。與眾共之。平等無二。五者。持賢聖戒。無有闕漏。亦無垢穢。必定不動。六者。見賢聖道。以盡苦際。

如是六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佛告比丘。

復有六不退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

一者。念佛。二者。念法。三者。念僧。四者。念戒。五者。念施。六者。念天。

修此六念。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爾時世尊。於羅閱祇。隨宜住已。告阿難言。

汝等皆嚴。吾欲詣竹園。

對曰。

唯然。

即嚴衣鉢。與諸大眾。侍從世尊。路由摩竭。次到竹園。往堂上坐。與諸比丘。說戒定慧。修戒獲定。得大果報。修定獲智。得大果報。修智心淨。得等解脫。盡於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已得解脫。生解脫智。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於竹園。隨宜住已。告阿難曰。

汝等皆嚴。當詣巴陵弗城。

對曰。

唯然。

即嚴衣鉢。與諸大眾。侍從世尊。路由摩竭。次到巴陵弗城。巴陵樹下坐。

時諸清信士。聞佛與諸大眾。遠來至此。巴陵樹下。即共出城。遙見世尊。在巴陵樹下。容貌端正。諸根寂定。善調第一。譬猶大龍。以水清澄。無有塵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見已歡喜。漸到佛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

爾時世尊。漸為說法。示教利喜。

諸清信士。聞佛說法。即白佛言。

我欲歸依。佛法聖眾。唯願世尊。哀愍聽許。為優婆塞。自今已後。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奉戒不忘。明欲設供。唯願世尊。與諸大眾。垂愍屈顧。

爾時世尊。默然許可。諸清信士。見佛默然。即從座起。遶佛三匝。作禮而歸。尋為如來。起大堂舍。平治處所。掃灑燒香。嚴敷寶座。

供設既辦。往白世尊。

所設已具。唯聖知時。

於是世尊。即從座起。著衣持鉢。與大眾俱。詣彼講堂。澡手洗足。處中而坐。

時諸比丘。在左面坐。諸清信士。在右面坐。

爾時世尊。告諸清信士曰。

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謂為五。

一者。求財。所願不遂。二者。設有所得。日當衰耗。三者。在所至處。眾所不敬。四者。醜名惡聲。流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當入地獄。

又告諸清信士。

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謂為五。

一者。諸有所求。輙得如願。二者。所有財產。增益無損。三者。所往之處。眾人敬愛。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

時夜已半。告諸信士。宜各還歸。諸清信士。即承佛教。遶佛三匝。禮足而歸。

爾時世尊。於後夜。明相出時。至閑靜處。天眼清徹。見諸大天神。各封宅地。中神下神。亦封宅地。是時世尊。即還講堂。就座而坐。

世尊知時。故問阿難。

誰造此巴陵弗城。

阿難白佛。

此是禹舍大臣所造。以防禦跋祇。

佛告阿難。

造此城者。正得天意。吾於後夜。明相出時。至閑靜處。以天眼見。諸大神天。各封宅地。中下諸神。亦封宅地。

阿難。當知諸大神天。所封宅地。有人居者。安樂熾盛。中神所封。中人所居。下神所封。下人所居。功德多少。各隨所止。

阿難。此處賢人所居。商賈所集。國法真實。無有欺罔。此城最勝。諸方所推。不可破壞。此城久後。若欲壞時。必以三事。

一者。大水。二者。大火。三者。中人與外人謀。乃壞此城。

時巴陵弗。諸清信士。通夜供辦。時到白佛。

食具已辦。唯聖知時。

時清信士。即便施設。手自斟酌。食訖行水。別取小牀敷。在佛前坐。

爾時世尊。即示之曰。

今汝此處。賢智所居。多持戒者。淨修梵行。善神歡喜。

即為咒願。

可敬知敬。可事知事。博施兼愛。有慈愍心。諸天所稱。常與善俱。不與惡會。

爾時世尊。為說法已。即從座起。大眾圍遶。侍送而還。

大臣禹舍。從佛後行。時作是念。

今沙門瞿曇。出此城門。即名此門。為瞿曇門。又觀如來。所渡河處。即名此處。為瞿曇河。

爾時世尊。出巴陵弗城。至于水邊。時水岸上。人民眾多。中有乘船渡者。或有乘筏。或有乘桴。而渡河者。

爾時世尊。與諸大眾。譬如力士。屈伸臂頃。忽至彼岸。世尊觀此義已。即說頌曰。

佛為海船師。
法橋渡河津。
大乘道之輿。
一切渡天人。

亦為自解結。
渡岸得昇仙。
都使諸弟子。
縛解得涅槃。

爾時世尊。從跋祇遊行。至拘利村。在一林下。告諸比丘。

有四深法。

一曰。聖戒。二曰。聖定。三曰。聖慧。四曰。聖解脫。

此法微妙。難可解知。我及汝等。不曉了故。久在生死。流轉無窮。

爾時世尊。觀此義已。即說頌曰。

戒定慧解上。
唯佛能分別。
離苦而化彼。
令斷生死習。

爾時世尊。於拘利村。隨宜住已。告阿難。

俱詣那陀村。

阿難受教。即著衣持鉢。與大眾俱。侍從世尊。路由跋祇。到那陀村。止揵椎處。

爾時阿難。在閑靜處。默自思惟。

此那陀村。十二居士。

一名。伽伽羅。二名。伽陵伽。三名。毘伽陀。四名。伽利輸。五名。遮樓。六名。婆耶樓。七名。婆頭樓。八名。藪婆頭樓。九名。陀梨舍㝹。十名。藪達利舍㝹。十一名。耶輸。十二名。耶輸多樓。

此諸人等。今者命終。為生何處。

復有五十人命終。又復有五百人命終。斯生何處。

作是念已。從靜處起。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白佛言。

世尊。我向靜處。默自思惟。

此那陀村。十二居士。伽伽羅等命終。復有五十人命終。又有五百人命終。斯生何處。

唯願解說。

佛告阿難。

伽伽羅等。十二人。斷五下分結。命終生天。於彼即般涅槃。不復還此。

五十人命終者。斷除三結。婬怒癡薄。得斯陀含。還來此世。盡於苦本。

五百人命終者。斷除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必定成道。往來七生。盡於苦際。

阿難。夫生有死。自世之常。此何足恠。若一一人死。來問我者。非擾亂耶。

阿難答曰。

信爾。世尊。實是擾亂。

佛告阿難。

今當為汝。說於法鏡。使聖弟子。知所生處。三惡道盡。得須陀洹。不過七生。必盡苦際。亦能為他。說如是事。

阿難。法鏡者。謂聖弟子。得不壞信。歡喜信佛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十號具足。歡喜信法。

真正微妙。自恣所說。無有時節。示涅槃道。智者所行。歡喜信僧。善共和同。所行質直。無有諛諂。道果成就。上下和順。法身具足。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四雙八輩。是謂如來。賢聖之眾。甚可恭敬。世之福田。信賢聖戒。

清淨無穢。無有缺漏。明哲所行。獲三昧定。

阿難。是為法鏡。使聖弟子。知所生處。三惡道盡。得須陀洹。不過七生。必盡苦際。亦能為他。說如是事。

爾時世尊。隨宜住已。告阿難。

俱詣毘舍離國。

即受教行。著衣持鉢。與大眾俱。侍從世尊。路由跋祇。到毘舍離。坐一樹下。有一婬女。名菴婆婆梨。聞佛將諸弟子。來至毘舍離。坐一樹下。即嚴駕寶車。欲往詣佛。所禮拜供養。未至之間。遙見世尊。顏貌端正。諸根特異。相好備足。如星中月。見已歡喜。下車步進。漸至佛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

爾時世尊。漸為說法。示教利喜。聞佛所說。發歡喜心。即白佛言。

從今日始。歸依三尊。唯願聽許。於正法中。為優婆夷。盡此形壽。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

又白佛言。

唯願世尊。及諸弟子。明受我請。即於今暮。止宿我園。

爾時世尊。默然受之。女見佛默然許可。即從座起。頭面禮足。遶佛而歸。

其去未久。佛告阿難。

當與汝等。詣彼園觀。

對曰。

唯然。

佛即從座起。攝持衣鉢。與眾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詣彼園。

時毘舍離。諸隷車輩。聞佛在菴婆婆梨。園中止住。即便嚴駕。五色寶車。或乘青車青馬。衣蓋幢幡。官屬皆青。五色車馬。皆亦如是。

時五百隷車。服色盡同。欲往詣佛。菴婆婆梨。辭佛還家。中路逢諸隷車。

時車行𩣺疾。與彼寶車。共相鈎撥。損折幢蓋。而不避道。

隷車責曰。

汝恃何勢。行不避道。衝撥我車。損折麾葢。

報曰。

諸貴。我已請佛。明日設食。歸家供辦。是以行速。無容相避。

諸隷車。即語女曰。

且置汝請。當先與我。我當與汝。百千兩金。

女尋答曰。

先請已定。不得相與。

時諸隷車。又語女曰。

我更與汝。十六倍。百千兩金。必使我先。

女猶不肯。

我請已定。不可爾也。

時諸隷車。又語女曰。

我今與爾。中分國財。可先與我。

女又報曰。

設使舉國財寶。我猶不取。

所以然者。佛住我園。先受我請。此事已了。終不相與。

諸隷車等。各振手歎咤。

今由斯女。闕我初福。

即便前進。徑詣彼園。

爾時世尊。遙見五百隷車。車馬數萬。填道而來。告諸比丘。

汝等欲知。忉利諸天。遊戲園觀。威儀容飾。與此無異。

汝等比丘。當自攝心。具諸威儀。

云何比丘。自攝其心。

於是比丘。內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內外身觀。精勤不懈。捨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

云何比丘。具諸威儀。

於是比丘。可行知行。可止知止。左右顧視。屈伸俯仰。攝持衣鉢。食飲湯藥。不失宜則。善設方便。除去蔭蓋。行住坐臥。覺寤語默。攝心不亂。是謂比丘。具諸威儀。

爾時五百隷車。往至菴婆婆梨園。欲到佛所。下車步進。頭面禮足。卻坐一面。如來在座。光相獨顯。蔽諸大眾。譬如秋月。又如天地清明。淨無塵翳。日在虛空。光明獨照。

爾時五百隷車。圍遶侍坐。佛於眾中。光相獨明。

是時坐中。有一梵志。名曰并餼。即從座起。偏袒右臂。右膝著地。叉手向佛。以偈讚曰。

摩竭鴦伽王。
為快得善利。
身被寶珠鎧。
世尊出其土。

威德動三千。
名顯如雪山。
如蓮花開敷。
香氣甚微妙。

今覩佛光明。
如日之初出。
如月遊虛空。
無有諸雲翳。

世尊亦如是。
光照於世間。
觀如來智慧。
猶闇覩錠鐐。

施眾以明眼。
決了諸疑惑。

時五百隷車。聞此偈已。復告并餼。

汝可重說。

爾時并餼。即於佛前。再三重說。

時五百隷車。聞重說偈已。各脫寶衣。以施并餼。并餼即以寶衣。奉上如來。佛愍彼故。即為納受。

爾時世尊。告毘舍離。諸隷車曰。

世有五寶。甚為難得。何等為五。

一者。如來。至真。出現於世。甚為難得。二者。如來正法。能演說者。此人難得。三者。如來演法。能信解者。此人難得。四者。如來演法。能成就者。此人難得。五者。嶮危救厄。知反復者。此人難得。

是謂五寶。為難得也。

時五百隷車聞佛。示教利喜已。即白佛言。

唯願世尊。及諸弟子。明受我請。

佛告隷車。

卿已請我。我今便為。得供養已。菴婆婆梨女。先已請訖。

時五百隷車。聞菴婆婆梨女。已先請佛。各振手而言。

吾欲供養如來。而今此女。已奪我先。

即從座起。頭面禮佛。遶佛三匝。各自還歸。

時菴婆婆梨女。即於其夜。種種供辦。明日時到。世尊即與。千二百五十比丘。整衣持鉢。前後圍遶。詣彼請所。就座而坐。

時菴婆婆梨女。即設上饌。供佛及僧。食訖去鉢。并除机案。

時女手執金瓶。行澡水畢。前白佛言。

此毘耶離城。所有園觀。我園最勝。今以此園。貢上如來。哀愍我故。願垂納受。

佛告女曰。

汝可以此園。施佛為首。及招提僧。

所以然者。如來所有。園林房舍。衣鉢六物。正使諸魔釋梵。大神力天。無有能堪。受此供者。

時女受教。即以此園。施佛為首。及招提僧。

佛愍彼故。即為受之。而說偈言。

起塔立精舍。
園果施清涼。
橋船以渡人。
曠野施水草。

及以堂閣施。
其福日夜增。
戒具清淨者。
彼必到善方。

時菴婆婆梨女。取一小牀。於佛前坐。佛漸為說法。示教利喜。

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大患。穢汙不淨。上漏為礙。出要為上。

爾時世尊。知彼女意。柔軟和悅。蔭蓋微薄。易可開化。如諸佛法。即為彼女。說苦聖諦。苦集苦滅。苦出要諦。

時菴婆婆梨女。信心清淨。譬如淨潔白氈。易為受色。即於座上。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見法得法。決定正住。不墮惡道。成就無畏。

而白佛言。

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如是再三。

唯願如來。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夷。自今已後。盡壽不殺。不盜。不邪婬。不欺。不飲酒。

時彼女從佛。受五戒已。捨本所習。穢垢消除。即從座起。禮佛而去。

爾時世尊。於毘舍離。隨宜住已。告阿難言。

汝等皆嚴。吾欲詣竹林叢。

對曰。

唯然。

即嚴衣鉢。與大眾。侍從世尊。路由跋祇。至彼竹林。

時有婆羅門。名毘沙陀耶。聞佛與諸大眾。詣此竹林。默自思念。

此沙門瞿曇。名德流布。聞於四方。十號具足。於諸天。釋。梵。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他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深奧。梵行具足。如此真人。宜往瞻覩。

時婆羅門。出於竹叢。往詣世尊。問訊訖。一面坐。世尊漸為說法。示教利喜。婆羅門聞已歡喜。即請世尊。及諸大眾。明日舍食。

時佛默然受請。婆羅門知已許可。即從座起。遶佛而歸。即於其夜。供設飲食。

明日時到。唯聖知時。

爾時世尊。著衣持鉢。大眾圍遶。往詣彼舍。就座而坐。

時婆羅門。設種種甘饌。供佛及僧。食訖去鉢。行澡水畢。取一小牀。於佛前坐。

爾時世尊。為婆羅門。而作頌曰。

若以飲食。
衣服臥具。
施持戒人。
則獲大果。

此為真伴。
終始相隨。
所至到處。
如影隨形。

是故種善。
為後世粮。
福為根基。
眾生以安。

福為天護。
行不危嶮。
生不遭難。
死則上天。

爾時世尊。為婆羅門。說微妙法。示教利喜已。從座而去。于時彼土。穀貴飢饉。乞求難得。

佛告阿難。

勅此國內。現諸比丘。盡集講堂。

對曰。

唯然。

即承教旨。宣令遠近。普集講堂。

是時國內。大眾皆集。

阿難白佛言。

大眾已集。唯聖知時。

爾時世尊。即從座起。詣於講堂。就座而坐。告諸比丘。

此土飢饉。乞求難得。汝等宜各分部。隨所知識。詣毘舍離。及越祇國。於彼安居。可以無乏。吾獨與阿難。於此安居。

所以然者。恐有短乏。

是時諸比丘。受教即行。佛與阿難獨留。

於後夏安居中。佛身疾生。舉體皆痛。

佛自念言。

我今疾生。舉身痛甚。而諸弟子。悉皆不在。若取涅槃。則非我宜。今當精勤自力。以留壽命。

爾時世尊。於靜室出。坐清涼處。

阿難見已。速疾往詣。而白佛言。

今觀尊顏。疾如有損。

阿難又言。

世尊有疾。我心惶懼。憂結荒迷。不識方面。氣息未絕。猶少醒悟。

默思。

如來未即滅度。世眼未滅。大法未損。何故今者。不有教令。於眾弟子乎。

佛告阿難。

眾僧於我。有所須耶。若有自言。

我持眾僧。我攝眾僧。

斯人於眾。應有教命。如來不言。

我持於眾。我攝於眾。

豈當於眾。有教令乎。

阿難。我所說法。內外已訖。終不自稱。所見通達。吾已老矣。年且八十。譬如故車。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壽。自力精進。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無想定。時我身安隱。無有惱患。

是故。阿難。當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

云何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

阿難。比丘觀內身。精勤無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觀外身。觀內外身。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

是謂。阿難。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

佛告阿難。

吾滅度後。能有修行此法者。則為真我弟子。第一學者。

佛告阿難。

俱至遮婆羅塔。

對曰。

唯然。

如來即起。著衣持鉢。詣一樹下。告阿難。

敷座。吾患背痛。欲於此止。

對曰。

唯然。

尋即敷座。

如來坐已。阿難敷一小座。於佛前坐。

佛告阿難。

諸有修四神足。多修習行。常念不忘。在意所欲。可得不死。一劫有餘。

阿難。佛四神足。已多修行。專念不忘。在意所欲。如來可止。一劫有餘。為世除冥。多所饒益。天人獲安。

爾時阿難。默然不對。如是再三。又亦默然。是時阿難。為魔所蔽。曚曚不悟。佛三現相。而不知請。

佛告阿難。

宜知是時。

阿難承佛意旨。即從座起。禮佛而去。去佛不遠。在一樹下。靜意思惟。

其間未久。時魔波旬。來白佛。

佛意無欲。可般涅槃。今正是時。宜速滅度。

佛告波旬。

且止。且止。我自知時。如來今者。未取涅槃。須我諸比丘集。

又能自調。勇捍無怯。到安隱處。逮得己利。為人導師。演布經教。顯於句義。若有異論。能以正法。而降伏之。

又以神變。自身作證。如是弟子。皆悉未集。

又諸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普皆如是。亦復未集。今者要當。廣於梵行。演布覺意。使諸天人。普見神變。

時魔波旬。復白佛言。

佛昔於鬱鞞羅。尼連禪水邊。阿遊波尼。俱律樹下。初成正覺。我時至世尊所。勸請如來。可般涅槃。

今正是時。宜速滅度。

爾時如來。即報我言。

止止。波旬。我自知時。如來今者。未取涅槃。須我諸弟子集。乃至天人。見神變化。乃取滅度。

佛今弟子已集。乃至天人。見神變化。今正是時。何不滅度。

佛言。

止止。波旬。佛自知時。不久住也。是後三月。於本生處。拘尸那竭。娑羅園。雙樹間。當取滅度。

時魔即念。

佛不虛言。今必滅度。

歡喜踊躍。忽然不現。

魔去未久。佛即於遮婆羅塔。定意三昧。捨命住壽。當此之時。地大震動。舉國人民。莫不驚怖。衣毛為竪。佛放大光。徹照無窮。幽冥之處。莫不蒙明。各得相見。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有無二行中。
吾今捨有為。
內專三昧定。
如鳥出於卵。

爾時賢者阿難。心驚毛竪。疾行詣佛。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

恠哉。世尊。地動乃爾。是何因緣。

佛告阿難。

凡世地動。有八因緣。何等八。

夫地在水上。水止於風。風止於空。空中大風。有時自起。則大水擾。大水擾。則普地動。是為一也。

復次。阿難。有時得道比丘。比丘尼。及大神尊天。觀水性多。觀地性少。欲自試力。則普地動。是為二也。

復次。阿難。若始菩薩。從兜率天。降神母胎。專念不亂。地為大動。是為三也。

復次。阿難。菩薩始出母胎。從右脇生。專念不亂。則普地動。是為四也。

復次。阿難。菩薩初成。無上正覺。當於此時。地大震動。是為五也。

復次。阿難。佛初成道。轉無上法輪。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諸天世人。所不能轉。則普地動。是為六也。

復次。阿難。佛教將畢。專念不亂。欲捨性命。則普地動。是為七也。

復次。阿難。如來於無餘涅槃界。般涅槃時。地大振動。是為八也。

以是八因緣。令地大動。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無上二足尊。
照世大沙門。
阿難請天師。
地動何因緣。

如來演慈音。
聲如迦毘陵。
我說汝等聽。
地動之所由。

地因水而止。
水因風而住。
若虛空風起。
則地為大動。

比丘比丘尼。
欲試神足力。
山海百草木。
大地皆震動。

釋梵諸尊天。
意欲動於地。
山海諸鬼神。
大地為震動。

菩薩二足尊。
百福相已具。
始入母胎時。
地則為大動。

十月處母胎。
如龍臥茵蓐。
初從右脇生。
時地則大動。

佛為童子時。
消滅使緣縛。
成道勝無量。
地則為大動。

昇仙轉法輪。
於鹿野苑中。
道力降伏魔。
則地大為動。

天魔頻來請。
勸佛般泥洹。
佛為捨性命。
地則為大動。

人尊大導師。
神仙盡後有。
難動而取滅。
時地則大動。

淨眼說諸緣。
地動八事動。
有此亦有餘。
時地皆震動。

長阿含經卷第二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