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制譯
三律儀會第一之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其山高峻。嚴麗可觀。持諸雜種。猶如大地。眾華卉木。悉皆茂盛。其中復有。天龍夜叉。毘舍闍。緊那羅等。常所遊止。
復有種種。異類諸獸。所謂。師子虎狼。麒麟象馬。熊羆之屬。止住其中。
復有無量。百千眾鳥。所謂。孔雀鸚鵡。鴝𩿦羅鳥。鳧鴈鴛鴦。命命等類。依之而住。
是諸眾生。以佛威力。不為貪欲。瞋癡所惱。不相茹食。共相親愛。猶如母子。
是山王中。多諸雜樹。叢林蓊欝。枝葉繁榮。謂天木香樹。菴摩羅樹。甄叔迦樹。尼俱陀樹。栴檀沈水。如是等樹。無不備有。
復有水陸。無量雜華。所謂。阿提目多華。瞻婆香華。波吒羅華。婆師迦華。蘇曼那華。由提迦華。優鉢羅華。波頭摩華。俱物頭華。芬陀利華。迦羅娑華。摩訶迦羅娑華。如是等類。諸雜名華。光飾山王。處處充遍。
是山王中。常於夜半。興大密雲。輕雷細雨。從初至末。漸遍其山。八功德水。流滋普洽。如𤛓乳頃。廓然消散。涼風微動。適悅身心。
是山王中。所住眾生。及諸卉木。滋潤光澤。如妙華鬘。微加水灑。光色鮮明。倍更增勝。
此山王中。眾生草木。含滋發暉。亦復如是。而此山中。生諸軟草。靃靡右旋。色香具足。青綠暉映。如孔雀咽。其香喻若。婆師迦華。其觸又類。輕兜羅綿。枝葉華果。繁榮茂盛。未嘗有一。不具足者。
山地柔軟。無傷趾步。下足之時。陷深四指。舉足之時。還復如故。其中多有。陂泉池沼。清冷盈滿。生雜蓮華。青黃赤白。紅紫頗梨。金火等色。大如車輪。香氣普熏。一踰繕那。
是山王頂。生於大妙。寶蓮華座。無降伏寶。帝青金剛。以為其莖。大吠琉璃。為諸寶鐸。贍部檀金。為廣淨葉。順時清淨。栴檀為臺。瑪瑙寶王。以為其鬚。其華縱廣。猶如大海。
十億阿修羅王。常所執持。
十億雜色。摩尼寶網。彌覆其上。
十億龍王。雨妙香雨。
十億金翅鳥王。口銜繒綵。
十億緊那羅王。至誠瞻仰。
十億摩睺羅伽王。虔恭俯視。
十億乾闥婆王。歌詠讚歎。
十億百千。諸大天帝。興布瑞雲。而雨末香燒香。衣服華鬘。幢幡寶蓋。
十億梵王。曲躬恭敬。
十億淨居天眾。合掌頂禮。
十億轉輪人王。七寶侍從。來至其所。
十億海王。從大海出。而敬禮之。
十億光明摩尼寶。以為照曜。
十億淨福。摩尼寶珠。為勝莊嚴。
十億遍照摩尼寶。為無垢藏。
十億妙光摩尼寶。為大照明。
十億雜色。摩尼藏寶。而為遍照。贍部幢寶。為善安持。
十億金剛師子。摩尼寶難勝。莊嚴。
十億日藏摩尼寶。間錯廁填。廣大嚴飾。
十億不思議摩尼寶。出種種色。為妙莊嚴。
十億如意寶。出無盡莊嚴。
是大蓮華。從於如來。超過世間。善根所生。菩薩志意。之所愛慕。遍現諸方。從如幻法出。善法業生。以無諍法性。理趣莊嚴。如夢法性。無行法印。順無着理。遍滿十方。一切法界。是順佛境。功德所致。若於無量。阿僧祇劫。歎其色相。功德莊嚴。不可窮盡。
爾時世尊。於其華上。結跏趺坐。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
其名曰。尊者阿若憍陳如。尊者阿濕婆氏多。尊者摩史波。摩訶男。優陀夷。耶舍。富那。無垢。善臂。憍梵鉢提。優樓頻螺迦葉。那提迦葉。摩訶迦葉。舍利弗。大目乾連。阿那律。須菩提。離波多。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優波離。羅睺羅。難陀等。而為上首。
悉皆覺悟。自性諦理。現證實際。入法本性。度諸有海。行於如來。虛空之行。悉能永斷。隨眠結縛。而於攝藏。住無所住。行空寂靜。於如來所。永斷疑惑。入佛智海。勝信道中。利益世間。為不請友。常能衛護。一切眾生。與諸有情。為不捨友。通達佛法。所行境界。守護聖法。誓願受持。諸佛正教。現前得生。如來種性。善能趣向。一切智智。
復有菩薩摩訶薩眾。八千人俱。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等。而為上首。
所謂。最上智智菩薩。最上寶智菩薩。一切語言智菩薩。無著智菩薩。花上智菩薩。日上智菩薩。月上智菩薩。無垢上智菩薩。金剛智菩薩。遠塵智菩薩。
光幢菩薩。妙高幢菩薩。寶幢菩薩。無礙幢菩薩。華幢菩薩。淨幢菩薩。日幢菩薩。端嚴幢菩薩。離垢幢菩薩。遍照幢菩薩。
陀羅尼威德菩薩。寶威德菩薩。大威德菩薩。金剛智威德菩薩。無垢威德菩薩。日威德菩薩。月威德菩薩。福山威德菩薩。智照威德菩薩。普勝威德菩薩。
地藏菩薩。虛空藏菩薩。蓮華藏菩薩。寶藏菩薩。日藏菩薩。清淨功德藏菩薩。法海藏菩薩。遍照藏菩薩。齊藏菩薩。勝蓮華藏菩薩。
日眼菩薩。淨眼菩薩。無垢眼菩薩。無礙眼菩薩。普明眼菩薩。善利智眼菩薩。金剛眼菩薩。寶眼菩薩。虛空眼菩薩。普眼菩薩。
天冠菩薩。照法界摩尼冠菩薩。妙菩提摩尼冠菩薩。照十方冠菩薩。出現一切佛藏冠菩薩。超一切世間冠菩薩。普照冠菩薩。無映蔽冠菩薩。執持一切如來師子座冠菩薩。普照法界虛空冠菩薩。
梵王髻菩薩。龍王髻菩薩。一切佛變化影像髻菩薩。妙菩提髻菩薩。一切願海音聲摩尼王髻菩薩。放一切如來圓光摩尼寶雷聲髻菩薩。一切虛空無差別表示摩尼寶網覆髻菩薩。一切如來法輪聲髻菩薩。一切三世名輪聲髻菩薩。大光菩薩。
無垢光菩薩。寶光菩薩。離塵光菩薩。法光菩薩。寂靜光菩薩。日光菩薩。神變光菩薩。天光菩薩。福光菩薩。智光菩薩。
法光明菩薩。神通光菩薩。光照菩薩。華光菩薩。寶光菩薩。覺光明菩薩。梵光菩薩。普照光菩薩。梵音菩薩。海音菩薩。
地吼音菩薩。世間王音菩薩。山王音菩薩。山王相擊音菩薩。遍法界音菩薩。一切法海雷音菩薩。摧伏諸魔音菩薩。大悲理趣雲雷音菩薩。遍息一切世間苦惱音菩薩。法勝涌菩薩。
殊勝涌菩薩。智勝涌菩薩。福須彌勝涌菩薩。功德最勝涌菩薩。名聞勝涌菩薩。普光勝涌菩薩。大慈勝涌菩薩。智照勝涌菩薩。如來種姓勝涌菩薩。光德菩薩。
勝德菩薩。法涌德菩薩。遍照德菩薩。法德菩薩。月德菩薩。虛空德菩薩。寶德菩薩。光德菩薩。智德菩薩。婆羅帝王菩薩。法帝王菩薩。
象帝王菩薩。梵帝王菩薩。山帝王菩薩。眾帝王菩薩。天帝王菩薩。寂靜帝王菩薩。不動帝王菩薩。最勝帝王菩薩。菩提寂靜聲菩薩。無著聲菩薩。
地聲菩薩。大海聲菩薩。音聲菩薩。照法聲菩薩。虛空聲菩薩。一切聲菩薩。善根雷聲菩薩。發悟本願聲菩薩。摧一切魔軍聲菩薩。智須彌覺菩薩。
虛空覺菩薩。清淨覺菩薩。無礙覺菩薩。開寤覺菩薩。照三世覺菩薩。寶覺菩薩。廣大覺菩薩。普光覺菩薩。法界理趣照覺菩薩。
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千人俱。皆悉安住。普賢願行。所行無著者。普遍一切。諸佛剎故。變無邊身者。親近一切。佛如來故。所緣無際限。境界清淨者。了知一切。佛神變故。趣無量者。往詣諸佛。現等覺處。無休息故。無邊光明者。於一切法。實相海中。得無邊智光明故。無邊劫中。說功德無盡者。辯才清淨故。等虛空界者。智所行境清淨故。無所依者。隨世意樂。現色身故。能離翳者。了知無有。眾生界故。虛空智慧者。放光明網。遍法界故。究竟寂靜者。最寂靜心故。一切陀羅尼。種性智境界者。於三摩地。勇猛無畏者。眼住法界盡其際者。於一切法。住無所得者。遊無邊智海者。已度智彼岸者。般若波羅蜜多者。般若波羅蜜多。到一切世間。波羅蜜者。於三摩地。彼岸得自在者。
復有五百。比丘尼俱。
其名曰。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瞿曇彌比丘尼。安隱比丘尼。優鉢羅華比丘尼。瘦瞿曇彌比丘尼。耶輸陀羅比丘尼等。而為上首。
復有五百。優婆塞俱。
其名曰。善威德優婆塞。天威德優婆塞。慧光優婆塞。名稱威德優婆塞。超名稱威德優婆塞。善慧優婆塞。月德優婆塞。月歡喜優婆塞。大歡喜優婆塞。羅睺賢優婆塞。大賢優婆塞等。而為上首。
復有五百。優婆夷俱。
其名曰。大光優婆夷。善光優婆夷。善身優婆夷。可樂身優婆夷。賢德優婆夷。月光優婆夷。光明優婆夷。勝光優婆夷。善眼優婆夷等。而為上首。
及餘無量。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圍繞恭敬。而為說法。
所謂廣說。三律儀品。一切如來。毘奈耶法。開現一切。諸菩薩行。明照法界。入諸法門。能淨莊嚴。一切佛剎。摧諸邪論。降伏魔怨。令眾生界。心得歡喜。開曉有情。稠林之心。隨眾生意。而為宣說。開示照曜。眾生諸根。令其轉趣。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佛言。
世尊。若諸眾生。求於佛法。力無畏者。攝受何法。而修行之。攝受何法。增長成熟。諸如來道。攝受何法。取諸功德。增長證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佛告大迦葉言。
善哉善哉。迦葉。汝今所問。多所安隱。哀愍世間。義利饒益。安樂人天。乃能問佛。如是之事。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時大迦葉。及諸大眾。受教而聽。
佛告迦葉。
若諸眾生。求佛智慧。力無畏者。是等眾生。無有少法。為其可得。無所依倚。種諸善根。
迦葉。菩薩乃至。求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有所得者。即為著想。若著想者。於佛法外。起有為想。於有為外。起無為想。即於佛法。而生想著。及起解執。起解執時。於佛法中。堅住不捨。當知是人。不名為向。無上佛道。
何以故。以於佛法。起想執我。而作勤修。則與我執。數相應故。而不捨離。則分別。所分別。由是分別。所分別處。則為所害。
若為所害。則便馳騁。
若馳騁者。則有流轉。
若流轉者。則有貫穿。
有貫穿者。則有妄想。
有妄想者。則有分別。
有分別者。則增妄想。
若增妄想。則有遍計。
若有遍計。則離寂靜。
若離寂靜。則有隨逐。
若有隨逐。則有遊行。
若有遊行。則便失壞。
云何失壞。
謂失安隱。
云何安隱。
謂無分別。
若失壞者。則便常入。
若常入者。則便親近。
若親近者。則有隨眠。
若有隨眠。則有相續。
若有相續。則增相續。
若增相續。則遍相續。
若遍相續。語則狂亂。
語若狂亂。則便誑惑。
若有誑惑。則便憂惱。
有憂惱者。則有悔恨。
若有悔恨。則依倚無明。為憂喜損害。而於是中。無有少法。可為依倚。然從妄想。流澍生故。為想繫縛。
從想繫縛。則想相續。故名想縛。無有實處。一切貪處。忿瞋癡處。皆是虛妄。遍計分別。增分別。計度。增計度。是故彼人。不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迦葉。是名愛處。何名愛處。無有定法。名之為愛。名為愛者。名愛處所。然有愛者。但由堅著。若堅著時。為虛空愛。若虛空愛。生執著者。彼人即當。得愛執著。我愛執著者。眾生愛執著者。善不善愛執著者。
迦葉。是人則於。一切空法。起非空分別。則於非物。而生物想。
何謂為物。
謂以菩提。若以菩提。為其物者。彼彼眾生。由我想故。而有我想。即非菩薩。於是中想。若不可得。彼中想者。亦不可得。是名我想。無真實句。此即增語。所謂我想。若復有能。圓滿薩埵。則圓滿菩提。
何謂菩提。
所謂圓滿。猶如於幻。
云何如幻。
謂說大我想者。大命想者。若復以想。依止想者。則由非想。依止非想。若以非想。依非想者。則由狂醉故醉。若由狂醉故醉。則以苦逐苦。若以苦逐苦者。則彼彼如來。皆說安住狂言馳騁者。
何故名住狂言馳騁者。
謂增作意。若增作意。則有貢高。若有貢高。則有言說。若有言說。則便增說。若有增說。如來記之。是言說者。教授者。所持者。是故諸法。皆從作意。而得生長。
迦葉。如上空中。有雲聚起。不從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而來。是故如來。名實語者。知是雲聚。非十方來。如實說之。以其義說。理相應說。以實理說。言雲聚者。則為非聚。故名雲聚。
何名雲聚。
以其各別。起相狀故。
云何種類。各別相狀。
以種種相。皆是廣大。迷惑相續。而於其中。無少大相。以為可得。汝觀雲聚。起廣大相。則為非相。若非想者。但由畢竟。廣大之相。非實雲聚。
迦葉。譬如有人。語他人曰。
可共往詣。蔭處坐耶。
智者言曰。
我不往坐。
彼作是言。
我於今者。不作是說。但言是蔭。
爾時智者。復語彼言。
汝言蔭者。即是非蔭。
迦葉。汝觀彼人。乃至隨俗。猶能覺了。
如是如是。迦葉。如來如實。了知諸法。真實理性。於大眾中。正師子吼。
復次迦葉。如來樂欲。於隨順法。住非順想。於諸眾生。所有我想。於如來所。是第一義。
何以故。如來今者。已知彼想。悉知一切。眾生想者。即為非想。此是最勝。祕密之言。或有愚夫。而生違背。與如來諍。
是故我言。
世與我諍。我不與世諍。
云何名世。
所謂眾生。何故眾生。名之為世。如來了知。如是世間。是故眾生。名之為世。如彼愚夫。異生之解。則便壞滅。極為所害。此是彼等。常得信住。隨其世俗。所謂無明。
何以故。彼居大闇。名住世者。
若住世者。則便有貪。
若有貪者。則便有瞋。
若有瞋者。則便有癡。
若有癡者。則為不淨。
若不淨者。則便相違。與誰相違。所謂如來。及聲聞眾。
若相違者。則便乖背。
若乖背者。則重相違。
重相違者。則樂於有。
樂於有者。心則求之。
求於有者。則便遍求。
若遍求者。則不知足。
不知足者。則多所作。
多所作者。則便多欲。
若多欲者。彼則隨眠。於三界中。若隨眠三界。則令他隨眠。
令他隨眠者。彼則隨流。亦隨流行者。
若是隨流。隨流行者。則趣於死。
若趣死者。則不趣涅槃。
不趣涅槃者。則至非行處。
至非行處者。則趣地獄。
如是迦葉。由不祥法。與之相應。瞋忿毒心。及不覆蔽。不覆蔽者。不觀我想。不觀察者。作一合想。不能銷滅。我及我所。
何名為我執。
不實故。住種種想。造諸世業。若如是者。彼執我相。以為其我。
何名我所。
謂貪欲故。名為我所。以於諸欲。與身和合。即起貪心。起貪著已。能壞戒蘊。便於他所。生不善心。由瞋覆蔽。互相輕毀。及於財物。攝為己有。親近守護。是名我所。
有我所者。則有流轉。
有流轉者。則有迷惑。
有迷惑者。則有誹謗。
有誹謗者。則便有瞋。
有瞋恚者。則有吞害。
有吞害者。則為所燒。
為所燒者。則便遍燒。
如是等過。皆由貪欲。起男女想。及以命想。是我所有。名為我所。以是義故。說我所者。則罵己身。一切愚夫。以我隨眠。為愚夫法。是故說之。以為我所。
迦葉。若有眾生。不聞此法。而說菩提。及菩薩行。則為非行。言菩薩行者。實無所行。是菩薩行。
復次迦葉。若諸菩薩。得行圓滿。無有缺減。清淨極清淨。遍清淨者。是人則能。說此大法。名有勢力。勇猛精進。其所說法。等於虛空。而無積聚。為如理者。有功德者。能修行者。終不為彼。不如理者。無功德者。不修行者。汝等應當。受持此法。於是法中。勿生執著。
何以故。如來所說。最為第一。為於最上。應供有情。而發問故。
我以勝法。而為解說。云何勝法。謂無法想。
迦葉。如是菩薩。具足護持。最初淨戒。心不貢高。不造無間業。不犯比丘尼。亦不親近。諸俗人家。遠離殺生。及不與取。欲邪行法。離虛誑語。離間麁惡。雜穢語言。遠離欲貪。瞋恚邪見。既不自惱。亦不惱他。不與欲俱。亦不受欲。不為博戲。亦不教化。
終不親近。不男之人。不往婬女寡。婦處女之家。不近他妻。亦不親近。羅捕魚鳥。畋獵魁膾。旃荼羅等。於飲酒人。不執其手。而與鬪諍。
離此諸事。如避惡狗。旃荼羅輩。由住慈心。於彼一切。所遠離者。乃至不起。一念惡心。有二十處。應當遠離。
迦葉。若有趣菩薩乘。善男子善女人等。適聞此法。不能生於。如實深信。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由修學故。證彼菩提。非不修學。而能得證。若不修習。得菩提者。猫兔等類。亦應證得。無上菩提。
何以故。不正行者。不能證得。無上覺故。
何以故。若不正行。得菩提者。音聲言說。亦應證得。無上菩提。作如是言。
我當作佛。我當作佛。
以此證故。無邊眾生。應成正覺。
迦葉。若有眾生。修學此行。甚為難有。猶尚不能。經一晝夜。專念在心。何況一劫。乃至千劫。是故如來。出現於世。甚為難事。
迦葉。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若經一劫。百劫。千劫。乃至億百千劫。為一眾生。同唱是言。
汝應作佛。汝應作佛。
是諸眾生。悉共圍遶。相續唱言。
當得成佛。當得成佛。
如是次第。出息入息。猶可斷絕。彼所發言。曾無間斷。如是之言。尚不能熟。初菩提心。何況能證。無上佛果。若能證者。無有是處。
迦葉。我滅度後。末法之時。及與汝等。已般涅槃。不為諸天。之所信護。當於爾時。多有眾生。聞我功德。發菩提心。於中或有。諸比丘等。雖發無上。菩提心已。而便安住。二十法中。
何等二十。
所謂親附。諸比丘尼。受不淨食。貪著美味。受比丘尼。勸化飲食。
迦葉。譬如今世。多聞比丘。住阿蘭若。或聚落中。勤修習法。於當來世。諸比丘等。亦復如是。於聚落間。或阿蘭若。與比丘尼。聚集言談。問答法義。彼諸比丘。及比丘尼。多生染心。少生法心。
迦葉。汝觀是輩。得菩薩名。墮大危險。取於惡趣。當於爾時。初為法緣。而相親附。互相見已。欲火燒心。動於脣口。表其欲念。彼相近時。初為弟子。以阿闍梨法。而申禮敬。自此之後。當漸遣使。通致語言。道路期會。或於街衢。或在寺內。遙相瞻視。於出入時。問其所由。互稱親族。結為姊妹。
彼等由是。數相見故。而相習住。既習住已。生於染心。生染心已。共為穢事。為穢事已。更以非梵行名。而相呼召。由行非法。退失菩提。及以善趣。遠離涅槃。棄捨如來。違背正法。厭惡於僧。在於屏處。起欲恚害。諸惡尋思。是人無有。菩薩勝業。四淨梵行。
譬如今時。勤修梵行。諸菩薩眾。於未來世。起欲恚害。惡尋思者。亦復如是。
迦葉。當於爾時。住是種類。所謂惡行。賊行矯行。汝觀爾時。毀禁戒者。聞是等經。便生誹謗。若有已能。住戒布施。生於歡喜。發菩提心。後聞是經。復生謗毀。汝觀爾時。有此相貌。可為記驗。若聞是經。而生誹謗。於中智者。修淨戒者。持正法者。知是經內。說此比丘。名不知法。即應捨離。如是等人。此輩無心。愛敬法故。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制譯
三律儀會第一之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其山高峻。嚴麗可觀。持諸雜種。猶如大地。眾華卉木。悉皆茂盛。其中復有。天龍夜叉。毘舍闍。緊那羅等。常所遊止。
復有種種。異類諸獸。所謂。師子虎狼。麒麟象馬。熊羆之屬。止住其中。
復有無量。百千眾鳥。所謂。孔雀鸚鵡。鴝𩿦羅鳥。鳧鴈鴛鴦。命命等類。依之而住。
是諸眾生。以佛威力。不為貪欲。瞋癡所惱。不相茹食。共相親愛。猶如母子。
是山王中。多諸雜樹。叢林蓊欝。枝葉繁榮。謂天木香樹。菴摩羅樹。甄叔迦樹。尼俱陀樹。栴檀沈水。如是等樹。無不備有。
復有水陸。無量雜華。所謂。阿提目多華。瞻婆香華。波吒羅華。婆師迦華。蘇曼那華。由提迦華。優鉢羅華。波頭摩華。俱物頭華。芬陀利華。迦羅娑華。摩訶迦羅娑華。如是等類。諸雜名華。光飾山王。處處充遍。
是山王中。常於夜半。興大密雲。輕雷細雨。從初至末。漸遍其山。八功德水。流滋普洽。如𤛓乳頃。廓然消散。涼風微動。適悅身心。
是山王中。所住眾生。及諸卉木。滋潤光澤。如妙華鬘。微加水灑。光色鮮明。倍更增勝。
此山王中。眾生草木。含滋發暉。亦復如是。而此山中。生諸軟草。靃靡右旋。色香具足。青綠暉映。如孔雀咽。其香喻若。婆師迦華。其觸又類。輕兜羅綿。枝葉華果。繁榮茂盛。未嘗有一。不具足者。
山地柔軟。無傷趾步。下足之時。陷深四指。舉足之時。還復如故。其中多有。陂泉池沼。清冷盈滿。生雜蓮華。青黃赤白。紅紫頗梨。金火等色。大如車輪。香氣普熏。一踰繕那。
是山王頂。生於大妙。寶蓮華座。無降伏寶。帝青金剛。以為其莖。大吠琉璃。為諸寶鐸。贍部檀金。為廣淨葉。順時清淨。栴檀為臺。瑪瑙寶王。以為其鬚。其華縱廣。猶如大海。
十億阿修羅王。常所執持。
十億雜色。摩尼寶網。彌覆其上。
十億龍王。雨妙香雨。
十億金翅鳥王。口銜繒綵。
十億緊那羅王。至誠瞻仰。
十億摩睺羅伽王。虔恭俯視。
十億乾闥婆王。歌詠讚歎。
十億百千。諸大天帝。興布瑞雲。而雨末香燒香。衣服華鬘。幢幡寶蓋。
十億梵王。曲躬恭敬。
十億淨居天眾。合掌頂禮。
十億轉輪人王。七寶侍從。來至其所。
十億海王。從大海出。而敬禮之。
十億光明摩尼寶。以為照曜。
十億淨福。摩尼寶珠。為勝莊嚴。
十億遍照摩尼寶。為無垢藏。
十億妙光摩尼寶。為大照明。
十億雜色。摩尼藏寶。而為遍照。贍部幢寶。為善安持。
十億金剛師子。摩尼寶難勝。莊嚴。
十億日藏摩尼寶。間錯廁填。廣大嚴飾。
十億不思議摩尼寶。出種種色。為妙莊嚴。
十億如意寶。出無盡莊嚴。
是大蓮華。從於如來。超過世間。善根所生。菩薩志意。之所愛慕。遍現諸方。從如幻法出。善法業生。以無諍法性。理趣莊嚴。如夢法性。無行法印。順無着理。遍滿十方。一切法界。是順佛境。功德所致。若於無量。阿僧祇劫。歎其色相。功德莊嚴。不可窮盡。
爾時世尊。於其華上。結跏趺坐。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
其名曰。尊者阿若憍陳如。尊者阿濕婆氏多。尊者摩史波。摩訶男。優陀夷。耶舍。富那。無垢。善臂。憍梵鉢提。優樓頻螺迦葉。那提迦葉。摩訶迦葉。舍利弗。大目乾連。阿那律。須菩提。離波多。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優波離。羅睺羅。難陀等。而為上首。
悉皆覺悟。自性諦理。現證實際。入法本性。度諸有海。行於如來。虛空之行。悉能永斷。隨眠結縛。而於攝藏。住無所住。行空寂靜。於如來所。永斷疑惑。入佛智海。勝信道中。利益世間。為不請友。常能衛護。一切眾生。與諸有情。為不捨友。通達佛法。所行境界。守護聖法。誓願受持。諸佛正教。現前得生。如來種性。善能趣向。一切智智。
復有菩薩摩訶薩眾。八千人俱。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等。而為上首。
所謂。最上智智菩薩。最上寶智菩薩。一切語言智菩薩。無著智菩薩。花上智菩薩。日上智菩薩。月上智菩薩。無垢上智菩薩。金剛智菩薩。遠塵智菩薩。
光幢菩薩。妙高幢菩薩。寶幢菩薩。無礙幢菩薩。華幢菩薩。淨幢菩薩。日幢菩薩。端嚴幢菩薩。離垢幢菩薩。遍照幢菩薩。
陀羅尼威德菩薩。寶威德菩薩。大威德菩薩。金剛智威德菩薩。無垢威德菩薩。日威德菩薩。月威德菩薩。福山威德菩薩。智照威德菩薩。普勝威德菩薩。
地藏菩薩。虛空藏菩薩。蓮華藏菩薩。寶藏菩薩。日藏菩薩。清淨功德藏菩薩。法海藏菩薩。遍照藏菩薩。齊藏菩薩。勝蓮華藏菩薩。
日眼菩薩。淨眼菩薩。無垢眼菩薩。無礙眼菩薩。普明眼菩薩。善利智眼菩薩。金剛眼菩薩。寶眼菩薩。虛空眼菩薩。普眼菩薩。
天冠菩薩。照法界摩尼冠菩薩。妙菩提摩尼冠菩薩。照十方冠菩薩。出現一切佛藏冠菩薩。超一切世間冠菩薩。普照冠菩薩。無映蔽冠菩薩。執持一切如來師子座冠菩薩。普照法界虛空冠菩薩。
梵王髻菩薩。龍王髻菩薩。一切佛變化影像髻菩薩。妙菩提髻菩薩。一切願海音聲摩尼王髻菩薩。放一切如來圓光摩尼寶雷聲髻菩薩。一切虛空無差別表示摩尼寶網覆髻菩薩。一切如來法輪聲髻菩薩。一切三世名輪聲髻菩薩。大光菩薩。
無垢光菩薩。寶光菩薩。離塵光菩薩。法光菩薩。寂靜光菩薩。日光菩薩。神變光菩薩。天光菩薩。福光菩薩。智光菩薩。
法光明菩薩。神通光菩薩。光照菩薩。華光菩薩。寶光菩薩。覺光明菩薩。梵光菩薩。普照光菩薩。梵音菩薩。海音菩薩。
地吼音菩薩。世間王音菩薩。山王音菩薩。山王相擊音菩薩。遍法界音菩薩。一切法海雷音菩薩。摧伏諸魔音菩薩。大悲理趣雲雷音菩薩。遍息一切世間苦惱音菩薩。法勝涌菩薩。
殊勝涌菩薩。智勝涌菩薩。福須彌勝涌菩薩。功德最勝涌菩薩。名聞勝涌菩薩。普光勝涌菩薩。大慈勝涌菩薩。智照勝涌菩薩。如來種姓勝涌菩薩。光德菩薩。
勝德菩薩。法涌德菩薩。遍照德菩薩。法德菩薩。月德菩薩。虛空德菩薩。寶德菩薩。光德菩薩。智德菩薩。婆羅帝王菩薩。法帝王菩薩。
象帝王菩薩。梵帝王菩薩。山帝王菩薩。眾帝王菩薩。天帝王菩薩。寂靜帝王菩薩。不動帝王菩薩。最勝帝王菩薩。菩提寂靜聲菩薩。無著聲菩薩。
地聲菩薩。大海聲菩薩。音聲菩薩。照法聲菩薩。虛空聲菩薩。一切聲菩薩。善根雷聲菩薩。發悟本願聲菩薩。摧一切魔軍聲菩薩。智須彌覺菩薩。
虛空覺菩薩。清淨覺菩薩。無礙覺菩薩。開寤覺菩薩。照三世覺菩薩。寶覺菩薩。廣大覺菩薩。普光覺菩薩。法界理趣照覺菩薩。
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千人俱。皆悉安住。普賢願行。所行無著者。普遍一切。諸佛剎故。變無邊身者。親近一切。佛如來故。所緣無際限。境界清淨者。了知一切。佛神變故。趣無量者。往詣諸佛。現等覺處。無休息故。無邊光明者。於一切法。實相海中。得無邊智光明故。無邊劫中。說功德無盡者。辯才清淨故。等虛空界者。智所行境清淨故。無所依者。隨世意樂。現色身故。能離翳者。了知無有。眾生界故。虛空智慧者。放光明網。遍法界故。究竟寂靜者。最寂靜心故。一切陀羅尼。種性智境界者。於三摩地。勇猛無畏者。眼住法界盡其際者。於一切法。住無所得者。遊無邊智海者。已度智彼岸者。般若波羅蜜多者。般若波羅蜜多。到一切世間。波羅蜜者。於三摩地。彼岸得自在者。
復有五百。比丘尼俱。
其名曰。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瞿曇彌比丘尼。安隱比丘尼。優鉢羅華比丘尼。瘦瞿曇彌比丘尼。耶輸陀羅比丘尼等。而為上首。
復有五百。優婆塞俱。
其名曰。善威德優婆塞。天威德優婆塞。慧光優婆塞。名稱威德優婆塞。超名稱威德優婆塞。善慧優婆塞。月德優婆塞。月歡喜優婆塞。大歡喜優婆塞。羅睺賢優婆塞。大賢優婆塞等。而為上首。
復有五百。優婆夷俱。
其名曰。大光優婆夷。善光優婆夷。善身優婆夷。可樂身優婆夷。賢德優婆夷。月光優婆夷。光明優婆夷。勝光優婆夷。善眼優婆夷等。而為上首。
及餘無量。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圍繞恭敬。而為說法。
所謂廣說。三律儀品。一切如來。毘奈耶法。開現一切。諸菩薩行。明照法界。入諸法門。能淨莊嚴。一切佛剎。摧諸邪論。降伏魔怨。令眾生界。心得歡喜。開曉有情。稠林之心。隨眾生意。而為宣說。開示照曜。眾生諸根。令其轉趣。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佛言。
世尊。若諸眾生。求於佛法。力無畏者。攝受何法。而修行之。攝受何法。增長成熟。諸如來道。攝受何法。取諸功德。增長證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佛告大迦葉言。
善哉善哉。迦葉。汝今所問。多所安隱。哀愍世間。義利饒益。安樂人天。乃能問佛。如是之事。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時大迦葉。及諸大眾。受教而聽。
佛告迦葉。
若諸眾生。求佛智慧。力無畏者。是等眾生。無有少法。為其可得。無所依倚。種諸善根。
迦葉。菩薩乃至。求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有所得者。即為著想。若著想者。於佛法外。起有為想。於有為外。起無為想。即於佛法。而生想著。及起解執。起解執時。於佛法中。堅住不捨。當知是人。不名為向。無上佛道。
何以故。以於佛法。起想執我。而作勤修。則與我執。數相應故。而不捨離。則分別。所分別。由是分別。所分別處。則為所害。
若為所害。則便馳騁。
若馳騁者。則有流轉。
若流轉者。則有貫穿。
有貫穿者。則有妄想。
有妄想者。則有分別。
有分別者。則增妄想。
若增妄想。則有遍計。
若有遍計。則離寂靜。
若離寂靜。則有隨逐。
若有隨逐。則有遊行。
若有遊行。則便失壞。
云何失壞。
謂失安隱。
云何安隱。
謂無分別。
若失壞者。則便常入。
若常入者。則便親近。
若親近者。則有隨眠。
若有隨眠。則有相續。
若有相續。則增相續。
若增相續。則遍相續。
若遍相續。語則狂亂。
語若狂亂。則便誑惑。
若有誑惑。則便憂惱。
有憂惱者。則有悔恨。
若有悔恨。則依倚無明。為憂喜損害。而於是中。無有少法。可為依倚。然從妄想。流澍生故。為想繫縛。
從想繫縛。則想相續。故名想縛。無有實處。一切貪處。忿瞋癡處。皆是虛妄。遍計分別。增分別。計度。增計度。是故彼人。不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迦葉。是名愛處。何名愛處。無有定法。名之為愛。名為愛者。名愛處所。然有愛者。但由堅著。若堅著時。為虛空愛。若虛空愛。生執著者。彼人即當。得愛執著。我愛執著者。眾生愛執著者。善不善愛執著者。
迦葉。是人則於。一切空法。起非空分別。則於非物。而生物想。
何謂為物。
謂以菩提。若以菩提。為其物者。彼彼眾生。由我想故。而有我想。即非菩薩。於是中想。若不可得。彼中想者。亦不可得。是名我想。無真實句。此即增語。所謂我想。若復有能。圓滿薩埵。則圓滿菩提。
何謂菩提。
所謂圓滿。猶如於幻。
云何如幻。
謂說大我想者。大命想者。若復以想。依止想者。則由非想。依止非想。若以非想。依非想者。則由狂醉故醉。若由狂醉故醉。則以苦逐苦。若以苦逐苦者。則彼彼如來。皆說安住狂言馳騁者。
何故名住狂言馳騁者。
謂增作意。若增作意。則有貢高。若有貢高。則有言說。若有言說。則便增說。若有增說。如來記之。是言說者。教授者。所持者。是故諸法。皆從作意。而得生長。
迦葉。如上空中。有雲聚起。不從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而來。是故如來。名實語者。知是雲聚。非十方來。如實說之。以其義說。理相應說。以實理說。言雲聚者。則為非聚。故名雲聚。
何名雲聚。
以其各別。起相狀故。
云何種類。各別相狀。
以種種相。皆是廣大。迷惑相續。而於其中。無少大相。以為可得。汝觀雲聚。起廣大相。則為非相。若非想者。但由畢竟。廣大之相。非實雲聚。
迦葉。譬如有人。語他人曰。
可共往詣。蔭處坐耶。
智者言曰。
我不往坐。
彼作是言。
我於今者。不作是說。但言是蔭。
爾時智者。復語彼言。
汝言蔭者。即是非蔭。
迦葉。汝觀彼人。乃至隨俗。猶能覺了。
如是如是。迦葉。如來如實。了知諸法。真實理性。於大眾中。正師子吼。
復次迦葉。如來樂欲。於隨順法。住非順想。於諸眾生。所有我想。於如來所。是第一義。
何以故。如來今者。已知彼想。悉知一切。眾生想者。即為非想。此是最勝。祕密之言。或有愚夫。而生違背。與如來諍。
是故我言。
世與我諍。我不與世諍。
云何名世。
所謂眾生。何故眾生。名之為世。如來了知。如是世間。是故眾生。名之為世。如彼愚夫。異生之解。則便壞滅。極為所害。此是彼等。常得信住。隨其世俗。所謂無明。
何以故。彼居大闇。名住世者。
若住世者。則便有貪。
若有貪者。則便有瞋。
若有瞋者。則便有癡。
若有癡者。則為不淨。
若不淨者。則便相違。與誰相違。所謂如來。及聲聞眾。
若相違者。則便乖背。
若乖背者。則重相違。
重相違者。則樂於有。
樂於有者。心則求之。
求於有者。則便遍求。
若遍求者。則不知足。
不知足者。則多所作。
多所作者。則便多欲。
若多欲者。彼則隨眠。於三界中。若隨眠三界。則令他隨眠。
令他隨眠者。彼則隨流。亦隨流行者。
若是隨流。隨流行者。則趣於死。
若趣死者。則不趣涅槃。
不趣涅槃者。則至非行處。
至非行處者。則趣地獄。
如是迦葉。由不祥法。與之相應。瞋忿毒心。及不覆蔽。不覆蔽者。不觀我想。不觀察者。作一合想。不能銷滅。我及我所。
何名為我執。
不實故。住種種想。造諸世業。若如是者。彼執我相。以為其我。
何名我所。
謂貪欲故。名為我所。以於諸欲。與身和合。即起貪心。起貪著已。能壞戒蘊。便於他所。生不善心。由瞋覆蔽。互相輕毀。及於財物。攝為己有。親近守護。是名我所。
有我所者。則有流轉。
有流轉者。則有迷惑。
有迷惑者。則有誹謗。
有誹謗者。則便有瞋。
有瞋恚者。則有吞害。
有吞害者。則為所燒。
為所燒者。則便遍燒。
如是等過。皆由貪欲。起男女想。及以命想。是我所有。名為我所。以是義故。說我所者。則罵己身。一切愚夫。以我隨眠。為愚夫法。是故說之。以為我所。
迦葉。若有眾生。不聞此法。而說菩提。及菩薩行。則為非行。言菩薩行者。實無所行。是菩薩行。
復次迦葉。若諸菩薩。得行圓滿。無有缺減。清淨極清淨。遍清淨者。是人則能。說此大法。名有勢力。勇猛精進。其所說法。等於虛空。而無積聚。為如理者。有功德者。能修行者。終不為彼。不如理者。無功德者。不修行者。汝等應當。受持此法。於是法中。勿生執著。
何以故。如來所說。最為第一。為於最上。應供有情。而發問故。
我以勝法。而為解說。云何勝法。謂無法想。
迦葉。如是菩薩。具足護持。最初淨戒。心不貢高。不造無間業。不犯比丘尼。亦不親近。諸俗人家。遠離殺生。及不與取。欲邪行法。離虛誑語。離間麁惡。雜穢語言。遠離欲貪。瞋恚邪見。既不自惱。亦不惱他。不與欲俱。亦不受欲。不為博戲。亦不教化。
終不親近。不男之人。不往婬女寡。婦處女之家。不近他妻。亦不親近。羅捕魚鳥。畋獵魁膾。旃荼羅等。於飲酒人。不執其手。而與鬪諍。
離此諸事。如避惡狗。旃荼羅輩。由住慈心。於彼一切。所遠離者。乃至不起。一念惡心。有二十處。應當遠離。
迦葉。若有趣菩薩乘。善男子善女人等。適聞此法。不能生於。如實深信。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由修學故。證彼菩提。非不修學。而能得證。若不修習。得菩提者。猫兔等類。亦應證得。無上菩提。
何以故。不正行者。不能證得。無上覺故。
何以故。若不正行。得菩提者。音聲言說。亦應證得。無上菩提。作如是言。
我當作佛。我當作佛。
以此證故。無邊眾生。應成正覺。
迦葉。若有眾生。修學此行。甚為難有。猶尚不能。經一晝夜。專念在心。何況一劫。乃至千劫。是故如來。出現於世。甚為難事。
迦葉。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若經一劫。百劫。千劫。乃至億百千劫。為一眾生。同唱是言。
汝應作佛。汝應作佛。
是諸眾生。悉共圍遶。相續唱言。
當得成佛。當得成佛。
如是次第。出息入息。猶可斷絕。彼所發言。曾無間斷。如是之言。尚不能熟。初菩提心。何況能證。無上佛果。若能證者。無有是處。
迦葉。我滅度後。末法之時。及與汝等。已般涅槃。不為諸天。之所信護。當於爾時。多有眾生。聞我功德。發菩提心。於中或有。諸比丘等。雖發無上。菩提心已。而便安住。二十法中。
何等二十。
所謂親附。諸比丘尼。受不淨食。貪著美味。受比丘尼。勸化飲食。
迦葉。譬如今世。多聞比丘。住阿蘭若。或聚落中。勤修習法。於當來世。諸比丘等。亦復如是。於聚落間。或阿蘭若。與比丘尼。聚集言談。問答法義。彼諸比丘。及比丘尼。多生染心。少生法心。
迦葉。汝觀是輩。得菩薩名。墮大危險。取於惡趣。當於爾時。初為法緣。而相親附。互相見已。欲火燒心。動於脣口。表其欲念。彼相近時。初為弟子。以阿闍梨法。而申禮敬。自此之後。當漸遣使。通致語言。道路期會。或於街衢。或在寺內。遙相瞻視。於出入時。問其所由。互稱親族。結為姊妹。
彼等由是。數相見故。而相習住。既習住已。生於染心。生染心已。共為穢事。為穢事已。更以非梵行名。而相呼召。由行非法。退失菩提。及以善趣。遠離涅槃。棄捨如來。違背正法。厭惡於僧。在於屏處。起欲恚害。諸惡尋思。是人無有。菩薩勝業。四淨梵行。
譬如今時。勤修梵行。諸菩薩眾。於未來世。起欲恚害。惡尋思者。亦復如是。
迦葉。當於爾時。住是種類。所謂惡行。賊行矯行。汝觀爾時。毀禁戒者。聞是等經。便生誹謗。若有已能。住戒布施。生於歡喜。發菩提心。後聞是經。復生謗毀。汝觀爾時。有此相貌。可為記驗。若聞是經。而生誹謗。於中智者。修淨戒者。持正法者。知是經內。說此比丘。名不知法。即應捨離。如是等人。此輩無心。愛敬法故。
大寶積經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