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四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詔譯。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一坐法。何等為十。

一者。一坐菩提場中。諸魔驚怖。而永不動。二者。證出世定。而永不動。三者。具出世慧。而永不動。四者。得出世智。而永不動。五者。證悟空性。而永不動。六者。如實覺了諸法。而永不動。七者。得聖道法。而永不動。八者。住於實際。而永不動。九者。證真如性。而永不動。十者。成一切智智。而永不動。

善男子。此一坐者。是謂一切智座。亦名法座。是故菩薩。一登其座。而永不動。是即名為。一坐之法。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得一坐法。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常受一食。何等為十。

一者。不生貪恣。

二者。不起染著。所謂。一受食已。若時非時。餘諸所有。資身之食。不應受者。不復受之。謂蘇油石蜜。根莖華果。種種美味。而悉不受。

三者。若見他人。受蘇油等。諸美味時。不生恚害之心。

四者。不生嫉妬之心。

五者。菩薩若於非時。嬰纏重病。所應食者。為療治故。而當受之。

六者。菩薩若命有難。所應食者。而當受之。

七者。菩薩若於善法。有障難時。所應食者。而當受之。

八者。菩薩受已不悔。

九者。菩薩受已不疑。

十者。菩薩隨所受時。當作藥想。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常受一食。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住阿蘭若處。何等為十。

一者。久修梵行。二者。善解律儀。三者。諸根圓滿。四者。具於多聞。五者。有大力能。六者。離於我執。七者。猶如野獸。八者。身得遠住。九者。寂靜現前。十者。無所厭離。亦無愛著。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久修梵行。乃至無所厭離。亦無愛著。謂若菩薩。於佛最上。法律之中。捨家出家。三輪清淨。戒行具足。體性善巧。妙解律儀。進止軌範。於佛所說。上中下法。諸有修學。不假他緣。善自解了。謂即教義。及出離法。又知諸罪。及罪所有。出要之法。於如是處。所應遠離。於如是處。所應恭敬。而悉能知。又於其罪。可譏毀者。廣陳懺悔。亦不覆藏。又知是處有罪。是處無罪。若輕若重。上中下罪。而悉能知。又知世間。所造業因。感異熟果。如實成辦。悉了知故。如是菩薩。諸根不減。身分圓滿。身圓滿故。即能棲止。阿蘭若處。依彼住故。是處寂靜。無諸嬈惱。非近非遠。乞食易得。甘泉清潔。取不為勞。是處可樂。樹林青翠。華果茂盛。而悉具足。離諸蟲獸。龕巖安隱。雖高而平。快樂調適。閴然無侶。

菩薩依止。如是寂靜。阿蘭若處。得安住已。以所習誦。及先所聞。諸有典教。晝夜持誦。六時無間。音韻調暢。不高不低。容止寂然。心不外緣。而悉清淨。息諸境界。思惟教義。離於睡眠。

若時住彼。阿蘭若處。或有國王。及諸王臣。并餘沙門。婆羅門等。諸剎帝利。一切人眾。來菩薩所。即時應起。恭敬前迎。作如是言。

善來大王。今可就坐。

乃為隨宜。敷設其座。若王坐時。已即當坐。若王不坐。隨所應立。

又復觀王。若見諸根。有所動亂。即時讚言。

快哉大王。王得善利。統大國界。王之境內。多有持戒。具大德者。

復有多聞。沙門婆羅門等。而共棲止。亦無盜賊。王官等事。而為嬈亂。

又復觀王。諸根善寂。舉止安詳。堪所授法。即為宣說。種種之法。王若不樂。種種法時。即當為說。諸可厭離。隨順之法。若復不樂。厭離法時。即當為說。如來其有。廣大威德。殊勝之法。或餘婆羅門。剎帝利等。一切人眾。諸有來者。隨其所應。皆悉如是。菩薩由此。具多聞故。有大勢力。能善說法。令其聞者。生大歡喜。發起清淨。愛樂之心。

菩薩由是。具勢力故。即能發起。為諸有情。對治煩惱。獲得多聞。及大勢力。是故即能。離於我執。離我執故。住阿蘭若。自在無畏。不生驚怖。乃於是處。現前寂靜。離於憒閙。猶如野獸。然其菩薩。不同野獸。常生驚怖。及有過失。

何以故。而諸野獸。遠離於人。及人所居。避走遠去。以護命故。

菩薩遠離。憒閙之處。但為不雜。一切世間。若男若女。童男童女。憒閙等事。慮其散亂。於誓願心。有所障難。以是緣故修止。息行已得。現前寂靜。由寂靜故。即能見於。阿蘭若處。有勝功德。由見功德。住寂靜故。即無厭離。亦無染著。是故能成。無所厭離。無染著法。是為菩薩。久修梵行。乃至無所厭離。亦無染著。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善住。阿蘭若處。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常樹下坐。何等為十。

一者。不得極近聚落。依樹下坐。二者。不得極遠聚落。依樹下坐。三者。不於棘刺叢林。樹下而坐。四者。不於藤蔓纏縛。樹下而坐。五者。不於枯葉。樹下而坐。六者。不於有獼猴處。樹下而坐。七者。不於有飛鳥處。樹下而坐。八者。不於惡犬住處。樹下而坐。九者。不於近道路處。樹下而坐。十者。不於惡人住處。樹下而坐。

何以故。菩薩若能。離如是處。依樹下坐。即身得輕安。心生適悅。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常樹下坐。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常露地坐。何等為十。

一者。於春夏秋冬。不依牆壁而坐。二者。不依樹林下坐。三者。不依草積處坐。四者。不依山腹間坐。五者。不依河岸。坎側處坐。六者。不置禦寒之具。七者。不置障風之具。八者。不置卻雨之具。九者。不置辟熱之具。十者。不置承露之具。

善男子。菩薩雖常。露地而坐。或時身為。重病所嬰。胑體羸弱。應當於彼。僧坊中住。

菩薩爾時。乃作是念。

如佛所說。為令對治。煩惱不起。及離取著故。佛讚說頭陀功德。我今亦然。雖處僧坊。但為斷除煩惱。離愛著故。復為攝受。諸施主故。又雖處僧坊。而常起彼。露地之想。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常露地坐。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塚間住。何等為十。

一者。菩薩隨於處處。得好住止。皆生厭離。二者。於一切時。常起死想。三者。常起殘餘之想。四者。遍觀赤色之想。五者。遍觀青瘀之想。六者。遍觀膿血之想。七者。遍觀膖脹之想。八者。觀於乾燋之想。九者。觀於離散之想。十者。常觀骨鎖之想。

善男子。塚間住者。諸菩薩等。常起慈心。廣利益心。悲愍一切。有情之心。戒行清淨。修持具足。而不食肉。

何以故。而諸塚間。周匝多有。非人鬼神。依止而住。或見菩薩。若食肉時。不起清淨。愛樂之心。返生嬈惱。

又善男子。塚間菩薩。若入僧坊。先當詣於。如來塔前。恭敬禮拜。次當禮奉。耆年尊者。後應問訊。少年苾芻。不坐眾僧。床敷坐具。

何以故。菩薩為護。世間相故。又復住於。塚間菩薩。隨順聖者。違背世間。諸愚夫等。若有苾芻。獨居之者。以己床座。而來奉彼。塚間菩薩。請就于座。菩薩爾時。堅辭不坐。然復審察。斯苾芻意。後無變悔。乃至觀於。餘苾芻眾。不生毀謗。而可就坐。即時亦當。卑下其心。與旃陀羅童子。等無有異。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能塚間住。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能常坐。何等為十。

一者。不為逼惱身故常坐。二者。不為逼惱心故常坐。三者。不為離睡眠故常坐。四者。不為身疲倦故常坐。五者。菩薩為欲圓滿。菩提行故常坐。六者。為住心一境性故常坐。七者。為令聖道。得現前故常坐。八者。為登菩提場故常坐。九者。為利諸有情故常坐。十者。為斷諸煩惱故常坐。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常坐。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隨宜敷座。何等為十。

一者。不耽著床座。

二者。不自敷設床座。

三者。不令他人。敷設床座。

四者。不作相故。敷設床座。

五者。或於他處。若草若葉。隨得便坐。

六者。於諸方處。若有毒蟲。蚊虻等類。所居窟穴。當遠避之。不應敷座。

七者。菩薩臥時。右脇著床。累足而臥。以衣覆身。正念正知。專作明想。專念起想。

八者。不著睡眠樂味。

九者。右臥疲倦。不左迴轉。而更求於。睡眠之樂。但為資養。諸大種故。

十者。常念諸善品法。而得現前。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隨宜敷座。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成瑜伽行。何等為十。

一者。多修不淨觀行。二者。多修慈心觀行。三者。多修緣生觀行。四者。於諸過患。善能除斷。五者。多修空觀。六者。多修無相觀行。七者。多修瑜伽觀行。八者。常能勤加修習。九者。心不變悔。十者。戒行具足。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修不淨觀行。謂若菩薩。獨居異處。現前寂靜。端身詳緩。起明了意。加趺而坐。安住正念。心不外緣。作是思惟。

人間所有。一切飲食。若清淨味。若最上味。妙香具足。或麁糲味。是諸飲食。身火所觸。皆成不淨。臭穢可惡。世間愚夫。執見違背。於其味中。耽染愛著。我等聖者。依正法律。宜以正慧。如實伺察。於斯等身。不應愛染。而生耽著。

以是緣故。常當發起。厭離之心。是為菩薩。修不淨觀。

云何是菩薩。修慈心觀。謂若菩薩。獨居異處。端身詳緩。起明了意。加趺而坐。安住正念。心不外緣。作是思惟。

若諸有情。多生恚害。造不善業。於我無狀。而起怨害。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三世之中。一切有情。於我所起。一切恚害。皆令斷滅。使彼悉當。坐菩提場。

此是菩薩。甚深意樂。常所思惟。非但語說。皆悉如實。是為菩薩。修慈心觀。

云何是菩薩。修緣生觀。謂若菩薩。於已生貪。及已生瞋。已生害心。此等法中。作是思惟。

若法有生。皆從緣起。即此緣法。亦從緣生。能生之緣。既屬緣法。豈諸智者。於此緣生。空法之中。計有我想。

是為菩薩。修緣生觀。

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四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