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一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五

師子吼言。

世尊。如經中說。

若毘婆舍那。能破煩惱。

何故復修。奢摩他耶。

佛言。

善男子。汝言毘婆舍那。破煩惱者。是義不然。

何以故。有智慧時。則無煩惱。有煩惱時。則無智慧。云何而言。毘婆舍那。能破煩惱。

善男子。譬如明時無闇。闇時無明。若有說言。明能破闇。無有是處。

善男子。誰有智慧。誰有煩惱。而言智慧。能破煩惱。如其無者。則無所破。

善男子。若言智慧。能破煩惱。為到故破。不到故破。若不到破者。凡夫眾生。則應能破。若到故破者。初念應破。若初念不破。後亦不破。若初到便破。是則不到。云何說言。智慧能破。若言到與不到。而能破者。是義不然。

復次。毘婆舍那。破煩惱者。為獨能破。為伴故破。若獨能破。菩薩何故。修八正道。若伴故破。當知獨則。不能破也。若獨不能。伴亦不能。如一盲人。不能見色。雖伴眾盲。亦不能見。毘婆舍那。亦復如是。

善男子。如地堅性。火熱性。水濕性。風動性。而地堅性。乃至風動性。非因緣作。其性自爾。如四大性。煩惱亦爾。性自是斷。若是斷者。云何而言。智慧能斷。以是義故。毘婆舍那。決定不能。破諸煩惱。

善男子。如鹽性醎。令異物醎。蜜本性甘。令異物甘。水本性濕。令異物濕。智慧性滅。令法滅者。是義不然。

何以故。若法無滅。云何智慧。強能令滅。若言鹽醎。令異物醎。慧滅亦爾。能令異法滅者。是亦不然。

何以故。智慧之性。念念滅故。

若念念滅。云何而言。能滅他法。以是義故。智慧之性。不破煩惱。

善男子。一切諸法。有二種滅。

一者。性滅。二者。畢竟滅。

若性滅者。云何而言。智慧能滅。若言智慧。能燒煩惱。如火燒物。是義不然。

何以故。如火燒物。則有遺燼。

智慧若爾。應有餘燼。如斧伐樹。斫處可見。智慧若爾。有何可見。慧若能令。煩惱離者。如是煩惱。應餘處現。如諸外道。離六大城。拘尸那現。若是煩惱。不餘處現。則知智慧。不能令離。

善男子。一切諸法。性若自空。誰能令生。誰能令滅。異生異滅。無造作者。

善男子。若修習定。則得如是。正知正見。

以是義故。我經中說。

若有比丘。修習定者。能見五陰。生滅之相。

善男子。若不修定。世間之事。尚不能了。況於出世。若無定者。平處顛墜。心緣異法。口宣異言。耳聞異語。心解異義。欲造異字。手書異文。欲行異路。身涉異徑。若有修習。三昧定者。則大利益。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二法。能大利益。

一者。定。二者。智。

善男子。如刈菅草。執急則斷。菩薩摩訶薩。修是二法。亦復如是。

善男子。如拔堅木。先以手動。後則易出。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先以定動。後以智拔。

善男子。如浣垢衣。先以灰汁。後以清水。衣則鮮潔。菩薩定慧。亦復如是。

善男子。如先讀誦。後則解義。菩薩定慧。亦復如是。

善男子。譬如勇人。先以鎧仗。牢自莊嚴。然後御陣。能壞怨賊。菩薩定慧。亦復如是。

善男子。譬如巧匠。鉗鐹盛金。自在隨意。撓攪融消。菩薩定慧。亦復如是。

善男子。譬如明鏡。照了面像。菩薩定慧。亦復如是。

善男子。如先平地。然後下種。先從師受。後思惟義。菩薩定慧。亦復如是。

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修是二法。能大利益。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是二法。調攝五根。堪忍眾苦。所謂。飢渴寒熱。打擲罵辱。惡獸所嚙。蚊虻所螫。常攝其心。不令放逸。不為利養。行於非法。客塵煩惱。所不能污。不為諸邪。異見所惑。常能遠離。諸惡覺觀。不久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欲成就。利眾生故。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是二法。四倒暴風。不能吹動。如須彌山。雖為四風。之所吹鼓。不能令動。不為外道。邪師所拔。如帝釋幢。不可移轉。眾邪異術。不能誑惑。常受微妙。第一安樂。能解如來。深祕密義。受樂不欣。逢苦不戚。諸天世人。恭敬讚歎。明見生死。及非生死。善能了知。法界法性。身有常樂。我淨之法。是則名為。大涅槃樂。

善男子。定相者。名空三昧。慧相者。名無願三昧。捨相者。名無相三昧。

善男子。若有菩薩摩訶薩。善知定時。慧時捨時。及知非時。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菩提道。

師子吼言。

世尊。云何菩薩。知時非時。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因於受樂。生大憍慢。

或因說法。而生憍慢。

或因精勤。而生憍慢。

或因解義。善問答時。而生憍慢。

或因親近。惡知識故。而生憍慢。

或因布施。所重之物。而生憍慢。

或因世間。善法功德。而生憍慢。

或因世間。豪貴之人。所恭敬故。而生憍慢。

當知爾時。不宜修智。宜應修定。是名菩薩。知時非時。

若有菩薩。勤修精進。未得利益。涅槃之樂。以不得故。生於悔心。以鈍根故。不能調伏。五情諸根。諸垢煩惱。勢力盛故。自疑戒律。有羸損故。當知爾時。不宜修定。宜應修智。是名菩薩。知時非時。

善男子。若有菩薩。定慧二法。不平等者。當知爾時。不宜修捨。二法若等。則宜修之。是名菩薩。知時非時。

善男子。若有菩薩。修習定慧。起煩惱者。當知爾時。不宜修捨。宜應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捨。是名修捨。

善男子。若有菩薩。修習如是。三法相者。以是因緣。得無相涅槃。

師子吼言。

世尊。無十相故。名大涅槃。為無相者。復以何緣。名為無生。無出。無作。屋宅。洲。歸。安隱。滅度。涅槃。寂靜。無諸病苦。無所有耶。

佛言。

善男子。無因緣故。故名無生。

以無為故。故名無出。

無造業故。故名無作。

不入五見。故名屋宅。

離四瀑水。故名為洲。

調眾生故。故名歸依。

壞結賊故。故名安隱。

諸結火滅。故名滅度。

離覺觀故。名曰涅槃。

遠憒閙故。名曰寂靜。

永斷必死。故名無病。

一切無故。名無所有。

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作是觀時。即得明了。見於佛性。

師子吼言。

世尊。菩薩摩訶薩。成就幾法。能見如是。無相涅槃。至無所有。

佛言。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十法。則能明見。涅槃無相。至無所有。

何等為十。

一者。信心具足。

云何名為。信心具足。

深信佛法。眾僧是常。十方諸佛。方便示現。一切眾生。及一闡提。悉有佛性。不信如來。生老病死。及修苦行。提婆達多。真實破僧。出佛身血。如來畢竟。入於涅槃。正法滅盡。是名菩薩。信心具足。

二者。淨戒具足。

云何名為。淨戒具足。

善男子。若有菩薩。自言戒淨。雖不與彼。女人和合。見女人時。或生嘲調。言語戲笑。如是菩薩。成就欲法。毀破淨戒。污辱梵行。令戒雜穢。不得名為。淨戒具足。

復有菩薩。自言戒淨。雖不與彼。女人身合。嘲調戲笑。於壁障外。遙聞女人。瓔珞環釧。種種諸聲。心生愛著。如是菩薩。成就欲法。毀破淨戒。污辱梵行。令戒雜穢。不得名為。淨戒具足。

復有菩薩。自言戒淨。雖復不與。女人和合。言語嘲調。聽其音聲。然見男子。隨逐女時。或見女人。隨逐男時。便生貪著。如是菩薩。成就欲法。毀破淨戒。污辱梵行。令戒雜穢。不得名為。淨戒具足。

復有菩薩。自言戒淨。雖復不與。女人和合。言語嘲調。聽其音聲。見男女相隨。然為生天。受五欲樂。如是菩薩。成就欲法。毀破淨戒。污辱梵行。令戒雜穢。不得名為。淨戒具足。

善男子。若有菩薩。清淨持戒。而不為戒。不為尸羅波羅蜜。不為眾生。不為利養。不為菩提。不為涅槃。不為聲聞辟支佛。唯為最上。第一義故。護持禁戒。

善男子。是名菩薩。淨戒具足。

三者。親近諸善知識。

善知識者。若有能說。信戒多聞。布施智慧。令人受行。是名菩薩。善知識也。

四者。樂於寂靜。

寂靜者。所謂。身心寂靜。觀察諸法。甚深法界。是名寂靜。

五者。精進。

精進者。所謂繫心。觀四真諦。設頭火然。終不放捨。是名精進。

六者。念具足。

念具足者。所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捨。是名念具足。

七者。軟語。

軟語者。所謂。實語。妙語。先意問訊。時語。真語。是名軟語。

八者。護法。

護法者。所謂。愛樂正法。常樂演說。讀誦書寫。思惟其義。廣宣敷揚。令其流布。若見有人。書寫解說。讀誦讚歎。思惟義者。為求資生。而供養之。所謂。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為護法故。不惜身命。是名護法。

九者。菩薩摩訶薩。見有同學同戒。有所乏少。轉從他乞。熏鉢染衣。瞻病所須。衣服飲食。臥具房舍。而供給之。

十者。具足智慧。

智慧者。所謂。觀於如來。常樂我淨。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觀法二相。所謂。空。不空。常。無常。樂。無樂。我。無我。淨。不淨。異法可斷。異法不可斷。異法從緣生。異法從緣見。異法從緣果。異法非緣果。是名具足智慧。

善男子。是名菩薩。具足十法。即能明見。涅槃無相。

師子吼言。

世尊。如佛先告純陀。

汝今已得。見於佛性。得大涅槃。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義云何。

世尊。如經中說。

若施畜生。得百倍報。

施一闡提。得千倍報。

施持戒者。百千倍報。

若施外道。斷煩惱者。得無量報。

奉施四向。及以四果。至辟支佛。得無量報。

施不退菩薩。及最後身。諸大菩薩。如來世尊。所得福報。無量無邊。不可稱計。不可思議。

純陀大士。若受如是。無量報者。是報無盡。何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經中復說。

若人重心。造善惡業。必得果報。若現世受。若次生受。若後世受。

純陀善業。慇重心作。當知是業。必定受報。若定受報。云何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復得。見於佛性。

世尊。經中復說。

施三種人。果報無盡。

一者。病人。二者。父母。三者。如來。世尊。

經中復說。

佛告阿難。

一切眾生。如其無有。欲界業者。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色無色業。亦復如是。

世尊。如法句偈。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
脫之不受業。

又。阿尼樓馱言。

世尊。我憶往昔。以一食施。八萬劫中。不墮三惡。

世尊。一食之施。尚得是報。何況純陀。信心施佛。具足成就。檀波羅蜜。

世尊。若善果報。不可盡者。謗方等經。犯五逆罪。毀四重禁。一闡提罪。云何可盡。若不可盡。云何能得。見於佛性。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唯有二人。能得無量。無邊功德。不可稱計。不可宣說。能竭生死。漂流瀑河。降魔怨敵。摧魔勝幢。能轉如來。無上法輪。

一者。善問。二者。善答。

善男子。佛十力中。業力最深。

善男子。有諸眾生。於業緣中。心輕不信。為度彼故。作如是說。

善男子。一切作業。有輕有重。輕重二業。復各有二。

一者。決定。二者。不決定。

善男子。或有人言。

惡業無果。若言惡業。定有果者。云何氣噓旃陀羅。而得生天。鴦掘摩羅。得解脫果。

以是義故。當知作業。有定得果。不定得果。我為除斷。如是邪見。故於經中。說如是語。一切作業。無不得果。

善男子。或有重業。可得作輕。或有輕業。可得作重。非一切人。唯有愚智。是故當知。非一切業。悉定得果。雖不定得。亦非不得。

善男子。一切眾生。凡有二種。

一者。智人。二者。愚癡。

有智之人。以智慧力。能令地獄。極重之業。現世輕受。愚癡之人。現世輕業。地獄重受。

師子吼言。

世尊。若如是者。則不應求。清淨梵行。及解脫果。

佛言。

善男子。若一切業。定得果者。則不應求。梵行解脫。以不定故。則修梵行。及解脫果。

善男子。若能遠離。一切惡業。則得善果。若遠善業。則得惡果。若一切業。定得果者。則不應求。修習聖道。若不修道。則無解脫。一切聖人。所以修道。為壞定業。得輕報故。不定之業。無果報故。若一切業。定得果者。則不應求。修習聖道。若人遠離。修習聖道。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不得解脫。得涅槃者。亦無是處。

善男子。若一切業。定得果者。一世所作。純善之業。應當永已。常受安樂。一世所作。極重惡業。亦應永已。受大苦惱。業果若爾。則無修道。解脫涅槃。人作人受。婆羅門作。婆羅門受。若如是者。則不應有。下姓下人。人應常人。婆羅門。應常婆羅門。小時作業。應小時受。不應中年。及老時受。老時作惡。生地獄中。地獄初身。不應便受。應待老時。然後乃受。若老時不殺。不應壯年得壽。若無壯壽。云何至老。業無失故。業若無失。云何而有。修道涅槃。

善男子。業有二種。定以不定。

定業有二。

一者。報定。二者。時定。

或有報定。而時不定。緣合則受。或三時受。所謂。現受。生受。後受。

善男子。若定心作。善惡等業。作已深生。信心歡喜。若發誓願。供養三寶。是名定業。

善男子。智者善根。深固難動。是故能令。重業為輕。愚癡之人。不善深厚。能令輕業。而作重報。以是義故。一切諸業。不名決定。菩薩摩訶薩。無地獄業。為眾生故。發大誓願。生地獄中。

善男子。往昔眾生。壽百年時。恒沙眾生。受地獄報。我見是已。即發大願。受地獄身。菩薩爾時。實無是業。為眾生故。受地獄果。

我於爾時。在地獄中。經無量歲。為諸罪人。廣開分別。十二部經。諸人聞已。壞惡果報。令地獄空。除一闡提。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復次。善男子。是賢劫中。無量眾生。墮畜生中。受惡業果。我見是已。復發誓願。為欲說法。度眾生故。或作麞鹿。熊羆獼猴。龍蛇金翅。鳥鴿魚鼈。兔象牛馬之身。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實無如是。畜生惡業。以大願力。為眾生故。現受是身。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復次。善男子。是賢劫中。復有無量。無邊眾生。生餓鬼中。或食吐汁。脂肉膿血。屎尿涕唾。壽命無量。百千萬歲。初不曾聞。漿水之名。況復眼見。而得飲也。設遙見水。生意往趣。到則變成。猛火膿血。或時不變。則有多人。手執矛槊。遮護捉持。不令得前。或天降雨。至身成火。是名惡業果報。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實無如是。諸惡業果。為化眾生。令得解脫。故發誓願。受如是身。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善男子。我於賢劫。生屠膾家。畜養雞猪。牛羊摾獵。羅網䱷捕。旃陀羅舍。作賊劫盜。菩薩實無。如是惡業。為度眾生。令得解脫。以大願力。受如是身。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善男子。是賢劫中。復生邊地。多作貪欲。瞋恚愚癡。習行非法。不信三寶。後世果報。不能恭敬。父母親老。耆舊長宿。

善男子。菩薩爾時。實無是業。為令眾生。得解脫故。以大願力。而生其中。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善男子。是賢劫中。復受女身。惡身。貪身。瞋身。癡身。妬身。慳身。幻身。誑身。纏蓋之身。

善男子。菩薩爾時。亦無是業。但為眾生。得解脫故。以大願力。願生其中。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善男子。我於賢劫。受黃門身。無根二根。及不定根。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實無如是。諸惡身業。為令眾生。得解脫故。以大願力。願生其中。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善男子。我於賢劫。復習外道。尼乾子法。信受其法。無施。無祠。無施祠報。無善惡業。無善惡業報。無現在世。及未來世。無此無彼。無有聖人。無變化身。無道涅槃。

善男子。菩薩實無。如是惡業。但為眾生。令得解脫。以大願力。受是邪法。是名菩薩摩訶薩。非現生後。受是惡業。

善男子。我念往昔。與提婆達多。俱為商主。各各自有。五百商人。為利益故。至大海中。採取珍寶。惡業緣故。路遇暴風。吹破船舫。伴黨死盡。

爾時我與。提婆達多。不殺果報。長壽緣故。為風所吹。俱至陸地。時提婆達多。貪惜寶貨。生大憂苦。發聲啼哭。

我時語言。

提婆達多。不須啼哭。

提婆達多。即語我言。

諦聽諦聽。譬如有人。貧窮困苦。至塚墓間。手捉死屍。而作是言。

願汝今者。施我死樂。我當施汝。貧窮壽命。

爾時死屍。即便起坐。語貧人言。

善男子。貧窮壽命。汝自受之。我今甚樂。如是死樂。實不欣汝。貧窮而生。

然我今日。既無死樂。兼復貧窮。云何而得。不啼哭耶。

我復慰喻。

汝且莫愁。今有二珠。價直無數。當分一枚。以相惠施。

我即分與。

復語之言。

有命之人。能得此寶。如其無命。誰能得耶。

我時疲弊。詣一樹下。止息眠臥。提婆達多。貪心熾盛。為餘一珠。即生惡心。刺壞我目。劫奪我珠。我時患瘡。發聲呻號。

時有一女。來至我所。而問我言。

仁者何故。呻號如是。

我即為其。廣說本事。

女人聞已。復重問我。

汝名字何。

我即答言。

名為實語。

女言。

云何知汝。為實語耶。

我即立誓。

若我今於。提婆達多。有惡心者。目當如是。永為盲瞽。如其無者。當還得眼。

言已其目。平復如故。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說現世報。

善男子。我念往昔。生南天竺。富單那城。婆羅門家。是時有王。名迦羅富。其性暴惡。憍慢自大。年壯色美。耽着五欲。我於爾時。為度眾生。在彼城外。寂默禪思。

爾時彼王。春木花敷。與其眷屬。宮人婇女。出城遊觀。在樹林下。五欲自娛。其諸婇女。捨王遊戲。遂至我所。我時欲為。斷彼貪故。而為說法。

時王尋來。即見我時。便生惡心。而問我言。

汝今已得。羅漢果耶。

我言。

不得。

復言。

獲得不還果耶。

我言。

不得。

復作是言。

汝今若未。得是二果。則為具足。貪欲煩惱。云何自恣。觀我女人。

我即答言。

大王當知。我今雖未。斷於貪結。然其內心。實無貪著。

王言。

癡人。世有諸仙。服氣食果。見色猶貪。況汝盛年。未斷貪欲。云何見色。而當不貪。

我言。

大王。見色不著。實不因於。服氣食果。皆由繫心。無常不淨。

王言。

若有輕他。而生誹謗。云何得名。修持淨戒。

我言。

大王。若有妬心。則有誹謗。我無妬心。云何言謗。

王言。

大德。云何名戒。

大王。忍名為戒。

王言。

若忍是戒者。當截汝耳。若能忍者。知汝持戒。

即截其耳。

時我被截。顏色不變。

時王群臣。見是事已。即諫王言。

如是大士。不應加害。

王告諸臣。

汝等云何。知是大士。

諸臣答言。

見受苦時。容色不變。

王復語言。

我當更試。知變不變。

即劓其鼻。刖其手足。

爾時菩薩。已於無量。無邊世中。修習慈悲。愍苦眾生。

時四天王。心懷瞋忿。雨沙礫石。

王見是已。心大怖畏。復至我所。長跪而言。

唯願哀愍。聽我懺悔。

我言。

大王。我心無瞋。亦如無貪。

王言。

大德。云何得知。心無瞋恨。

我即立誓。

我若真實。無瞋恨者。令我此身。平復如故。

發是願已。身即平復。是名菩薩摩訶薩。說現世報。

善男子。善業。生報。後報。及不善業。亦復如是。

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一切諸業。悉得現報。

不善惡業。得現報者。如王作惡。天降惡雨。亦如有人。示獵師羆處。及寶色鹿。其手墮落。是名惡業。現受果報。

生報者。如一闡提。犯四重禁。及五逆罪。

後報者。如持戒人。深發誓願。

願未來世。常得如是。淨戒之身。若有眾生。壽百年時。八十年時。於中當作。轉輪聖王。教化眾生。

善男子。若業定得。現世報者。則不能得。生報後報。菩薩摩訶薩。修三十二。大人相業。則不能得。現世報也。若業不得。三種報者。是名不定。

善男子。若言諸業。定得報者。則不得有。修習梵行。解脫涅槃。當知是人。非我弟子。是魔眷屬。

若言諸業。有定不定。定者現報。生報後報。不定者。緣合則受。不合不受。以是義故。應有梵行。解脫。涅槃。當知是人。真我弟子。非魔眷屬。

善男子。一切眾生。不定業多。決定業少。以是義故。有修習道。修習道故。決定重業。可使輕受。不定之業。非生報受。

善男子。有二種人。

一者。不定作定報。現報作生報。輕報作重報。應人中受。在地獄受。

二者。定作不定。應生受者。迴為現受。重報作輕。應地獄受。人中輕受。

如是二人。一愚二智。智者為輕。愚者令重。

善男子。譬如二人。於王有罪。眷屬多者。其罪則輕。眷屬少者。應輕更重。愚智之人。亦復如是。智者善業多故。重則輕受。愚者善業少故。輕則重受。

善男子。譬如二人。一則肥壯。一則羸瘦。俱沒深泥。肥壯能出。羸者則沒。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共服毒。一有咒力。及阿伽陀。一者無有。賴咒藥者。毒不能傷。其無咒藥。服時即死。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多飲漿。一火力勢盛。一則微弱。火勢多者。則能消化。火勢弱者。則為其患。

善男子。譬如二人。為王所繫。一有智慧。一則愚癡。其有智者。則能得脫。愚癡之人。無有脫期。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涉險路。一則有目。一則盲瞽。有目之人。直過無患。盲者墜落。墮深坑險。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共飲酒。一則多食。一則少食。其多食者。飲則無患。其少食者。飲則成患。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敵怨陣。一則鎧仗。具足莊嚴。一則白身。其有仗者。能破怨敵。其自身者。不能自勉。

復有二人。糞穢污衣。一覺尋浣。一覺不浣。其尋浣者。衣則淨潔。其不浣者。垢穢日增。

復有二人。俱共乘車。一有副軸。一無副軸。有副軸者。隨意而去。無副軸者。則不移處。

復有二人。俱行曠路。一有資糧。一則空往。有資糧者。則得度險。其空往者。則不能過。

復有二人。為賊所劫。一有寶藏。一則無藏。有寶藏者。心無憂戚。其無藏者。心則愁惱。愚智之人。亦復如是。有善藏者。重業輕受。無善藏者。輕業重受。

師子吼菩薩言。

世尊。如佛所說。非一切業。悉得定果。非一切眾生定受。

世尊。云何眾生。令現輕報。地獄重受。地獄重報。現世輕受。

佛言。

一切眾生。凡有二種。

一者。有智。二者。愚癡。

若能修習。身戒心慧。是名智者。若不能修。身戒心慧。是名愚者。

云何名為。不修習身。

若不能攝。五情諸根。名不修身。不能受持。七種淨戒。名不修戒。不調心故。名不修心。不修聖行。名不修慧。

復次。不修身者。不能具足。清淨戒體。不修戒者。受畜八種。不淨之物。不修心者。不能修習。三種相故。不修慧者。不修梵行故。

復次。不修身者。不能觀身。不能觀色。及觀色相。不觀身相。不知身數。不知是身。從此到彼。於非身中。而生身相。於非色中。而作色相。是故貪著。我身身數。名不修身。不修戒者。若受下戒。不名修戒。受持邊戒。為自利戒。為自調戒。不能普為。安樂眾生。非為護持。無上正法。為生天上。受五欲樂。不名修戒。不修心者。若心散亂。不能專一。守自境界。自境界者。謂四念處。他境界者。所謂五欲。若不能修。四念處者。名不修心。於惡業中。不善護心。名不修慧。

復次。不修身者。不能深觀。是身無常。無住危脆。念念滅壞。是魔境界。不修戒者。不能具足。尸波羅蜜。不修心者。不能具足。禪波羅蜜。不修慧者。不能具足。般若波羅蜜。

復次。不修身者。貪著我身。及我所身。我身常恒。無有變易。不修戒者。為自身故。作十惡業。不修心者。於惡業中。不能攝心。不修慧者。以不攝心。不能分別。善惡等法。

復次。不修身者。不斷我見。不修戒者。不斷戒取。不修心者。作貪瞋業。趣向地獄。不修慧者。不斷癡心。

復次。不修身者。不能觀身。雖無過咎。而常是怨。

善男子。譬如男子。有怨常逐。伺求其便。智者覺已。繫心慎護。若不慎護。則為其害。

一切眾生。身亦如是。常以漿水。飲食冷煖。調適將養。若不如是。將護守慎。即當散壞。

善男子。如婆羅門。奉事火天。常以香花。讚歎禮拜。供養承事。期滿百年。若一觸時。尋燒人手。是火雖得。如是供養。終無一念。報事者恩。

一切眾生。身亦如是。雖於多年。以好香花。瓔珞衣服。飲食臥具。病瘦醫藥。而供給之。若遇內外。諸惡因緣。即時滅壞。都不憶念。往日供給。衣食之恩。

善男子。譬如有王。畜四毒蛇。置之一篋。以付一人。仰令瞻養。是四蛇中。設一生瞋。則能害人。是人恐怖。常求飲食。隨時守護。一切眾生。四大毒蛇。亦復如是。若一大瞋。則能壞身。

善男子。如人久病。應當至心。求醫療治。若不勤救。必死不疑。

一切眾生。身亦如是。常應攝心。不令放逸。若放逸者。即便滅壞。

善男子。譬如坏瓶。不耐風雨。打擲搥押。一切眾生。身亦如是。不耐飢渴。寒熱風雨。打繫惡罵。

善男子。如癰未熟。常當善護。不令人觸。設有觸者。即大苦痛。一切眾生。身亦如是。

善男子。如騾懷妊。自害其軀。一切眾生。身亦如是。內有風冷。身即受害。

善男子。譬如芭蕉。生實則枯。一切眾生。身亦如是。

善男子。亦如芭蕉。內無堅實。一切眾生。身亦如是。

善男子。如蛇鼠狼。各各相於。常生怨心。眾生四大。亦復如是。

善男子。譬如鵝王。不樂塚墓。菩薩亦爾。於身塚墓。亦不貪樂。

善男子。如旃陀羅。七世相繼。不捨其業。是故為人。之所輕賤。是身種子。亦復如是。種子精血。究竟不淨。以不淨故。諸佛菩薩。之所輕呵。

善男子。是身不如。摩羅耶山。生於栴檀。亦不能生。優鉢羅花。芬陀利花。瞻婆花。摩利迦花。婆師迦花。九孔常流。膿血不淨。生處臭穢。醜陋可惡。常與諸虫。共在一處。

善男子。譬如世間。雖有上妙。清淨園林。死尸至中。則為不淨。眾共捨之。不生愛著。色界亦爾。雖復淨妙。以有身故。諸佛菩薩。悉共捨之。

善男子。若有不能。作如是觀。名不修身。

不修戒者。

善男子。若不能觀。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亦是一切。善法根本。如地悉是。一切樹木。所生之本。是諸善根。之導首也。

如彼商主。導眾商人。戒是一切。善法勝幢。如天帝釋。所立勝幢。戒能永斷。一切惡業。及三惡道。能療惡病。猶如藥樹。

戒是生死。險道資糧。戒是摧結。破賊鎧仗。戒是滅結。毒蛇良咒。戒是度惡。業行橋梁。

若有不能。如是觀者。名不修戒。

不修心者。不能觀心。輕躁動轉。難捉難調。馳騁奔逸。如大惡象。念念迅速。如彼電光。躁擾不住。猶如獼猴。如幻如炎。乃是一切。諸惡根本。五欲難滿。如火獲薪。亦如大海。吞受諸流。如曼陀山。草木滋多。不能觀察。生死虛妄。耽惑致患。如魚吞鉤。常先引導。諸業隨從。猶如貝母。引導諸子。

貪著五欲。不樂涅槃。如駝食蜜。乃至於死。不顧芻草。深著現樂。不觀後過。如牛貪苗。不懼杖楚。馳騁周遍。二十五有。猶如疾風。吹兜羅𦶇。所不應求。求無厭足。如無智人。求無熱火。常樂生死。不樂解脫。如絍婆虫。樂絍婆樹。迷惑愛著。生死臭穢。猶如獄囚。樂獄卒女。亦如廁猪。樂處不淨。若有不能。如是觀者。名不修心。

不修慧者。不觀智慧。有大勢力。如金翅鳥。能壞惡業。壞無明闇。猶如日光。能拔陰樹。如水漂物。焚燒邪見。猶如猛火。慧是一切。善法根本。佛菩薩母。之種子也。若有不能。如是觀者。不名修慧。

善男子。第一義中。若見身。身相。身因。身果。身聚。身一。身二。此身。彼身。身滅。身等。身修。修者。若有如是見者。名不修身。

善男子。若見戒。戒相。戒因。戒果。上戒。下戒。戒聚。戒一。戒二。此戒。彼戒。戒滅。戒等。戒修。修者。戒波羅蜜。若有如是見者。名不修戒。

若見心。心相。心因。心果。心聚。心及心數。心一。心二。此心。彼心。心滅。心等。心修。修者。上中下心。善心。惡心。若有如是見者。名不修心。

善男子。若見慧。慧相。慧因。慧果。慧聚。慧一。慧二。此慧。彼慧。慧滅。慧等。上中下慧。鈍慧利慧。慧修。修者。若有如是見者。名不修慧。

善男子。若有不修。身戒心慧。如是之人。於小惡業。得大惡報。

以恐怖故。常生是念。

我屬地獄。作地獄行。

雖聞智者。說地獄苦。常作是念。

如鐵打鐵。石還打石。木自打木。火虫樂火。地獄之身。還似地獄。若似地獄。有何苦事。

譬如蒼蠅。為唾所粘。不能得出。是人亦爾。於小罪中。不能自出。心初無悔。不能修善。覆藏瑕疵。雖有過去。一切善業。悉為是罪。之所垢污。是人所有。現受輕報。轉為地獄。極重惡果。

善男子。如小器水。置鹽一升。其味醎苦。難可得飲。是人罪業。亦復如是。

善男子。譬如有人。負他一錢。不能償故。身被繫縛。多受眾苦。是人罪業。亦復如是。

師子吼菩薩言。

世尊。是人何故。令現輕報。轉地獄受。

佛言。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具五事。令現輕報。轉地獄受。

何等為五。

一者。愚癡故。二者。善根微少故。三者。惡業深重故。四者。不懺悔故。五者。不修本善業故。

復有五事。

一者。修習惡業故。二者。無戒財故。三者。遠離諸善根故。四者。不修身戒心慧故。五者。親近惡知識故。

善男子。是故能令。現世輕報。地獄重受。

師子吼言。

世尊。何等人能。轉地獄報。現世輕受。

善男子。若有修習。身戒心慧。如先所說。能觀諸法。同如虛空。不見智慧。不見智者。不見愚癡。不見愚者。不見修習。及修習者。是名智者。如是之人。則能修習。身戒心慧。是人能令。地獄果報。現世輕受。是人設作。極重惡業。思惟觀察。能令輕微。

作是念言。

我業雖重。不如善業。譬如氎花。雖復百斤。終不能敵。真金一兩。如恒河中。投一升鹽。水無醎味。飲者不覺。如巨富者。雖多負人。千萬寶物。無能繫縛。令其受苦。如大香象。能壞鐵鎖。自在而去。

智慧之人。亦復如是。常思惟言。

我善力多。惡業羸弱。我能發露懺悔。除罪惡業。能修智慧。智慧力多。無明力少。

如是念已。親近善友。修習正見。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見有受持。讀誦書寫。解說之者。心生恭敬。兼以衣食。房舍臥具。病藥花香。而供養之。讚歎尊重。所至到處。稱說其善。不訟其短。供養三寶。敬信方等。大涅槃經。如來常恒。無有變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是人能令。地獄重報。現世輕受。

善男子。以是義故。非一切業。悉有定果。亦非一切。眾生定受。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一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