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五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詔譯。
佛為阿難說處胎會第十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尊者阿難。於日晡時。從禪定起。與五百比丘。俱詣佛所。合掌恭敬。頂禮佛足。卻住一面。
爾時世尊。即告阿難。及諸比丘。
我有法要。初中後善。其義微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所謂。入母胎藏。修多羅法。應當諦聽。善思念之。我今為汝。分別解說。
阿難白佛言。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
若有眾生。欲入胎時。因緣具足。便得受身。若不具足。則不受身。
云何名為。緣不具足。
所謂父母。起愛染心。中陰現前。求受生處。然此父母。赤白和合。或前或後。而不俱時。復於身中。各有諸患。若如是者。則不入胎。
其母胎藏。或患風黃。血氣閉塞。或胎閉塞。或肉增結。或有醎病。或麥腹病。或蟻腰病。或如駝口。或車轅曲木。或如車軸。或車轂口。或如樹葉。或曲繞旋轉。狀如藤笋。
或胎藏內。猶如麥芒。或精血多泄。不暫停住。或滯下流水。或胎藏路澁。或上尖下尖。或曲或淺。或復穿漏。或高或下。或復短小。及諸雜病。若如是者。不得入胎。
若父母尊貴。有大福德。中陰卑賤。或中陰尊貴。有大福德。父母卑賤。或俱福德。無相感業。若如是者。亦不受胎。
如是中陰。欲受胎時。先起二種。顛倒之心。
云何為二。
所謂父母。和合之時。若是男者。於母生愛。於父生瞋。父流胤時。謂是己有。若是女者。於父生愛。於母生瞋。母流胤時。亦謂己有。若不起此。瞋愛心者。則不受胎。
復次阿難。云何得入母胎。
所謂父母。起愛染心。月期調順。中陰現前。無有如上。眾多過患。業緣具足。便得入胎。如是中陰。欲入胎時。
復有二種。云何為二。
一者。無有福德。二者。有大福德。
其無福者。覺觀心起。所見境界。便作是念。
我今值遇。風寒陰雨。大眾憒閙。眾威來逼。
便生恐怖。
我今應當。入於草室。及以葉室。或隱牆根。或入山澤。叢林窟穴。
復更生於。種種諸想。隨其所見。便入母胎。
大福德者。亦生是念。
我今值遇。風寒陰雨。大眾憒閙。眾威來逼。
亦生恐怖。即上高樓。或登大閣。或入殿堂。及以床座。亦生諸餘。種種之想。隨其所見。便入母胎。
佛告阿難。
如是中陰。初受胎時。名歌羅邏。皆依父母不淨。及過去業。而得受身。如是之業。及以父母。諸緣之中。各不自生。和合力故。而便受身。
譬如以器盛酪。及人繩等。即便出蘇。諸緣之中。皆不可得。和合力故。蘇乃得生。歌羅邏身。亦復如是。因緣力故。便得受胎。
復次阿難。譬如依止。青草牛糞。及以棗酪。而各生蟲。一一之中。蟲不可得。因緣力故。蟲乃得生。此蟲生時。青黃赤白。各隨所依。而作其色。
是故當知。父母不淨。而生此身。諸緣中求。皆不可得。亦不離緣。和合力故。而便受胎。
此身生時。與其父母。四大種性。亦無差別。所謂。地為堅性。水為濕性。火為熱性。風為動性。
歌羅邏身。若唯地界。無水界者。譬如有人。握乾麨灰。終不和合。
若唯水界。無地界者。譬如油水。其性潤濕。無有堅實。即便流散。
若唯地水。無火界者。譬如夏月。陰處肉團。無日光照。則便爛壞。
唯地水火。無風界者。則不增長。譬如有人。及其弟子。能善炊糖。諸有所作。而令其內。悉使空虛。
若無風力。終不成就。如是四大。互相依持。而得建立。
是故當知。歌羅邏身。因於父母。四大業風。而得生者。亦復如是。眾緣之中。皆不可得。和合力故。而便受身。
復次阿難。譬如新淨種子。善能藏積。不為蟲食。無有爛壞。乾焦穿穴。或復有人。選擇良田。潤沃之處。下此種子。令一日中。牙莖枝葉。扶踈蔭映。花果滋茂。皆具足不。
不也。世尊。
佛告阿難。
歌羅邏身。亦復如是。皆從因緣。次第生長。不得一時。諸根具足。是故當知。雖從父母。而有此身。諸緣中求。皆不可得。和合力故。而便受生。
復次阿難。譬如明眼之人。持日光珠。置於日中。以乾牛糞。而懸其上。去珠不遠。火便出生。不即牛糞。及以日光。各能生火。亦不相離。因緣力故。火便出生。
從於父母。所生之身。亦復如是。歌羅邏身。名之為色。受想行識。說之為名。名色五陰。剎那受身。已經諸苦。我不讚歎。況復長時。輪迴諸有。譬如少糞。猶尚臭穢。何況於多。如是五陰。歌羅邏身。誰當愛樂。
復次阿難。如是之身。處在母胎。凡經三十八七日已。方乃出生。
第一七日。處母胎時。名歌羅邏。身相初現。猶如生酪。七日之中。內熱煎煮。四大漸成。
第二七日。處母胎時。所感業風。名為遍滿。其風微細。吹母左脇。及以右脇。令歌羅邏。身相漸現。狀如稠酪。或似凝酥。內熱煎煮。便即轉為。安浮陀身。如是四大。漸漸成就。
第三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藏口。由此風力。令漸凝結。其安浮陀。轉為閉手。狀如藥杵。而復短小。於其胎中。內熱煎煮。如是四大。漸漸增長。
第四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攝取。由此風力。能令閉手。轉為伽那。狀如溫石。內熱煎煮。四大漸增。
第五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攝持。由此風力。能令伽那。轉為般羅奢佉。諸皰開剖。兩髀兩肩。及其身首。而便出現。如春陽月。天降時雨。樹木枝條。而便出生。因業風力。諸皰現時。亦復如是。
第六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之為飯。由此風力。四相出現。
云何為四。
所謂。兩膝。兩肘。名為四相。
第七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旋轉。由此風力。四相出現。所謂手足。掌縵之相。其相柔軟。猶如聚沫。
第八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翻轉。由此風力。二十相現。所謂手足。二十指相。而便出生。如天降雨。樹木枝條。漸得增長。業風力故。諸相現前。亦復如是。
第九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分散。由此風力。現九種相。
云何為九。
所謂。眼耳鼻口。大小便處。名為九相。
第十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堅鞕。由此風力。即便堅實。
復有一風。名為普門。吹其胎身。悉令脹滿。猶如浮囊。
十一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曰金剛。由此風力。在於胎中。或上或下。令其身孔。皆得通徹。又以風力。使懷胎者。或復悲喜。行住坐臥。其性改常。運動手足。令胎身孔。漸漸增長。於其口中。而出黑血。復於鼻中。出穢惡水。此風迴轉。於諸根已。而便息滅。
十二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曲口。由此風力。左右脇間。生大小腸。猶如藕絲。及緊紡線。置在於地。十八周轉。依身而住。
復有一風。名為穿髮。由此風故。三百二十支節。及百一穴。生在身中。
十三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作飢渴。由此風力。胎身虛羸。生飢渴想。其母飲食。所有滋味。於身穴中。及以臍輪。資持潤益。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其子處母胎。
已經十三七。
身即覺虛羸。
便生飢渴想。
母所有飲食。
滋益於胎中。
由此身命存。
漸漸而增長。
十四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線口。由此風力。生九百筋。於身前後。及以左右。而交絡之。
十五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蓮花。由此風力。生二十脈。飲食滋味。流入此脈。潤益其身。
何者二十。
於身前後。及以左右。各有五脈。
此一一脈。皆有四十。枝派小脈。如是等脈。各各復有。一百枝派。身前二萬。名曰商佉。身後二萬。名之為力。身左二萬。名為安定。身右二萬。名為具勢。
如是八萬。大小支脈。生於此身。其脈復有。種種之色。所謂。青黃赤白。酥酪油色。是八萬脈。一脈一根。於其根上。生於一孔。或復二孔。乃至七孔。一一皆與。毛孔相連。猶如藕根。生諸孔穴。
十六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甘露。由此風力。令此眼耳。鼻口胸臆。心藏四邊。九孔之處。悉令開發。出入氣息。上下通徹。無有障礙。若有飲食。滋潤其身。有停積處。復能銷化。從下流出。
譬如窯師。及其弟子。能善調泥。安布輪繩。下上迴轉。所造器物。而得成就。此亦如是。皆由風力。及善惡業。令眼耳等。漸漸具足。
十七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髦牛面。由此風力。令其兩眼。而得光潔。耳鼻諸根。漸漸成就。
譬如有鏡。塵翳所覆。或取塼末。及以油灰。磨拭令淨。是故當知。以業風力。吹其眼等。使得明淨。亦復如是。
十八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大堅強。由此風力。令其諸根。漸漸成就。而復明淨。猶如日月。雲霧覆蔽。猛風卒起。吹令四散。而此日月。忽然大明。以是業風。吹其諸根。轉更明淨。亦復如是。
十九七日。處母胎時。由前風力。眼耳鼻舌。四根成就。初入胎時。已具三根。
一者。身根。二者。命根。三者。意根。
如是諸根。悉已具足。
二十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曰堅固。由此風力。能於身中。生種種骨。於左脚中。生二十骨。復於右脚。亦生二十。足跟四骨。膊有二骨。膝有二骨。髀有二骨。腰胯三骨。脊十八骨。肋二十四。胸十三骨。左右二手。各二十骨。臂有四骨。肩有二骨。頷有二骨。髑髏四骨。及齒根等。有三十二。
譬如塑師。及其弟子。先以堅木。後以繩纏。造諸形狀。雖未有泥。如是之時。名為骨相。以業風力。生諸骨時。亦復如是。是故當知。於七日中。除其小骨。大骨生者。數有二百。
二十一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生起。由此風力。能令其子。生於身肉。譬如泥師。及其弟子。能善調泥。泥諸牆壁。此由業風。能生身肉。亦復如是。
二十二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曰浮流。由此風力。能生身血。
二十三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淨持。由此風力。能生身皮。
二十四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曰持雲。由此風力。令其皮膚。皆得調勻。光色潤澤。
二十五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曰持城。由此風力。令其子身。血肉增長。漸漸滋潤。
二十六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曰生成。由此風力。便即能生。髮毛爪甲。一一皆與。諸脈相連。
二十七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曲藥。由此風力。令其身相。漸得成就。或於先世。造諸惡業。於諸資具。慳貪悋惜。不肯惠施。或復不受父母。師長教誨。由是業故。而得種種。不如意身。
若以長大肥白。柔軟之身。為端正者。而便受得。短小瘦黑。堅鞕之身。
若以短小瘦黑。堅鞕之身。為端正者。而便受得。長大肥白。柔軟之身。
若於其身。支分之中高下。多少踈密。為端正者。而便受得。無有高下。踈密不具足身。或復受得。聾盲瘖瘂。手足攣躄。諸根不具。所有音聲。人不喜聞。其身醜陋。猶如餓鬼。以惡業故。而受種種。不如意身。父母親屬。尚不憙見。況復餘人。
若於前世。造十善業。好行惠施。無有慳貪。諂誑之心。父母師長。所有言教。即皆信受。以是因緣。若得為人。則不受於如上。諸惡業身。而便獲得。種種殊妙之身。顏容端正。諸相具足。所有言音。而為眾人。之所愛樂。
是故當知。由善業故。便得如是。勝妙果報。
阿難。如是之身。若是男者。蹲居母腹。右脇而坐。兩手掩面。向脊而住。
若是女者。蹲居左脇。兩手掩面。背脊而住。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內熱煎煮。五處繫縛。如在革囊。其母多食。或復少食。甘食澁食。乾食膩食。辛醎苦醋。冷熱之食。或復婬欲。急行跳躑。久臥久坐。皆受苦惱。
是故當知。處母胎時。有如是等。眾苦逼迫。我今略說。人中尚爾。何況地獄。難可為喻。誰有智者。於生死海。當樂此身。
二十八七日。處母胎時。生於八種。顛倒之想。
何等為八。
一。乘騎想。二。樓閣想。三。床榻想。四。泉流想。五。池沼想。六者。河想。七者。園想。八者。苑想。
是故名為。八種之想。
二十九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曰花條。由此風力。令此胎身。光色潤澤。諸相分明。皆由過去。所造諸業。差別不同。隨其形類。有種種色。或作白色。或復黑色。或不白不黑色。或作青色。或乾枯色。或潤澤色。如是色相。而得成就。
三十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鐵口。由此風力。髮毛爪甲。皆得增長。亦復能現。白黑諸光。從業緣起。而生此相。
三十一七日。乃至三十五七日。處母胎時。身相長大。漸漸增廣。人相具足。
三十六七日。處母胎時。生厭離心。不以為樂。
三十七七日。處母胎時。便起五種。不顛倒想。
何者為五。
一。不淨想。二。臭穢想。三。囹圄想。四。黑闇想。五。厭惡想。
其子處胎。生如是等。厭離之心。
三十八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曰拘緣。由此風力。即便迴轉。
復有一風。名為趣下。能令其身。頭向於下。長伸兩臂。漸欲出生。
然其此子。或於前世。曾經積集。墮落之業。令其此身。手脚縱橫。不能轉側。惡業緣故。於母腹中。而便捨命。母於此時。受大苦惱。或復命終。
若於前世。修諸善業。作長壽因。臨欲生時。母子安隱。無有如上。惡業諸苦。
過於三十八七日已。欲出胎時。受種種苦。方乃得生。
是故當知。受此身者。實為大苦。初出胎時。若男若女。適生墮地。或以手捧。或衣承接。或在床席。或在屋中。或復地上。或逈露處。或在日中。或冬夏時。冷熱風觸。此身初生。受大苦惱。如生剝牛。觸於牆壁。或復露地。隨在之處。為蟲所食。亦如有人。而為蚊虻。諸蟲唼食。復加杖捶。而鞭撻之。
初出胎時。以煖水洗。觸其身時。所受之苦。亦復如是。兒既生已。漸漸增長。母身所出。雜血之乳。而養育之。我於諸餘經中。先已廣說。
是故當知。此身皆是。不淨眾苦。之所成就。誰有智者。於生死中。而當愛樂。如是之身。
復次阿難。初出胎時。經於七日。八萬戶蟲。從身而生。縱橫食噉。
有二戶蟲。名為舐髮。依髮食髮。
有二戶蟲。依眼食眼。
有四戶蟲。一名鞍乘。二名有腭。三名發病。四名圓滿。依頭食頭。
有一戶蟲。名黑稻葉。依耳食耳。
有一戶蟲。名為藏口。依鼻食鼻。
有二戶蟲。一名遙擲。二名遍擲。依脣唼脣。
有一戶蟲。名曰針口。依舌食舌。
有一戶蟲。名為利口。依於舌根。而食舌根。
有一戶蟲。名為手圓。依腭食腭。
有二戶蟲。一名手網。二名半屈。依止手掌。
食於手掌。有二戶蟲。一名遠臂。二名近臂。依臂食臂。
有二戶蟲。一者名鐵。二名近鐵。依止咽喉。食於咽喉。
有二戶蟲。一名金剛。二名大金剛。依心食心。
有二戶蟲。一者名羸。二名羸口。依肉食肉。
有二戶蟲。一名具色。二名具稱。依血唼血。
有二戶蟲。一名勇健。二名香口。依筋食筋。
有二戶蟲。一名不高。二名下口。依止脊骨。食於脊骨。
有一戶蟲。名曰脂色。依脂食脂。
有一戶蟲。名曰黃色。依膽食膽。
有一戶蟲。名曰真珠。依肺食肺。
有一戶蟲。名之為荻。依脾食脾。
有五百戶蟲。一百戶蟲。名之為月。一百戶蟲。名為月口。一百戶蟲。名為輝耀。一百戶蟲。名為輝面。一百戶蟲。名為廣大。依止左邊。而食左邊。
復有五百戶蟲。亦如是名。依止右邊。而食右邊。
有四戶蟲。一名小穿。二名大穿。三名骨穿。四名骨面。依骨食骨。
有四戶蟲。一名大白。二名小白。三名吸力。四名虎道。依脈食脈。
有四戶蟲。一名意樂。二名師子力。三名兔腹。四名耽欲。依止生藏。而食生藏。
有二戶蟲。一名勇猛。二名勇猛主。依止熟藏。食於熟藏。
有四戶蟲。一名鹽口。二名網口。三名蘊口。四名鳥口。依小便處。食小便處。
有四戶蟲。一名應作。二名大作。三名碎末。四名臆皺。依大便處。食大便處。
有二戶蟲。一名黑面。二名可畏面。依髀食髀。
有二戶蟲。一名疾癩。二名小癩。依膝食膝。
有一戶蟲。名為愚根。依膊食膊。
有一戶蟲。名為黑頭。依脚食脚。
阿難。我今為汝。略說八萬戶蟲。依止此身。晝夜食噉。亦復能令。氣力虛羸。顏容憔悴。種種病苦。皆集此身。復令其心。憂悲熱惱。雖有良醫。亦生迷惑。不知何藥。能治此病。誰有智者。於生死海。而當愛樂。如是之身。
復次阿難。從初生時。乃至長大。衣食資養。成立此身。然其壽命。或經百年。或復短促。
於百年中。有三百時。謂春夏冬。春為熱際。夏為雨際。冬為寒際。此三時中。各有四月。一年之中。有十二月。於百年中。千二百月。黑月白月。二千四百。
凡經晝夜。三萬六千一日。再食七萬二千。或有不食。亦在其數。所謂。或病或醉。或時斷食。或復瞋恨。睡眠調戲。諸餘事務。及飲母乳。以此因緣。名為不食。如是之身。雖壽百年。必歸磨滅。誰有智者。於生死海。而當愛樂。
復次阿難。受於此身。有二種苦。
云何為二。
一者。眾病集身。名為內苦。二者。人與非人。之所逼惱。名為外苦。
何者名為。眾病集身。
所謂。眼耳鼻舌。咽喉牙齒。胸腹手足。有諸病生。或復風癎涕唾。癲狂乾消。上氣肺逆。小便淋瀝。疥癩癰疽。痃癖痔瘻。惡瘡膿血。煎寒壯熱。種種諸病。皆集此身。
復有百一。心黃之病。百一風病。百一痰病。風黃痰等。和合共起。復有百一。如是四百四病。逼切其身。名為內苦。
復有外苦。加害此身。所謂。或在牢獄。撾打楚撻。杻械枷鎖。繫縛諸苦。或劓耳鼻。及刖手足。斫截其頭。不為諸天。之所守護。即令非人。諸惡鬼神。夜叉羅剎。而得其便。復為蚊虻。蜂等毒蟲。之所唼食。寒熱飢渴。風雨並至。種種苦惱。逼切其身。人中尚爾。況惡道苦。難可具說。
是故當知。皆由過去。諸不善業。受如是報。若為刀杖。之所加害。而造城壁。及諸牆塹。防衛其身。為惡風雨。蚊虻蜂螫。而求屋舍。為四百四病。內苦外苦。而求飲食。臥具醫藥。田園室宅。金銀七寶。奴婢車乘。資生之具。供給所須。不稱其心。便生苦惱。設獲珍財。慳貪悋惜。常加守護。或時散失。復生大苦。
阿難。此五陰身。一一威儀。行住坐臥。無不皆苦。若長時行。不暫休息。是名為苦。住及坐臥。各各長時。亦復皆苦。若長時行。而得暫住。便生樂想。其實非樂。若長時住。而得暫坐。若長時坐。而得暫臥。妄生樂想。實無有樂。
是故當知。此五陰身。皆名為苦。若復有人。或為自利。或為利他。若自他俱利。應當厭患。如是諸苦。出家修學。則於涅槃。解脫之法。為不唐捐。
若復有人。或以衣服。臥具醫藥。資生之具。供養彼者。獲大果報。威德名聞。
佛告阿難。
於意云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阿難。白佛言。
世尊。色是無常。
佛言。
若無常者。為是苦耶。為非苦耶。
阿難答言。
色即是苦。
佛言。
若無常苦。是敗壞法。若有多聞。諸聖弟子。聞是說已。執於此身。如是之色。即是於我。及我所不。
不也。世尊。色中無我。亦無我所。
復次阿難。於意云何。受想行識。為是常耶。是無常耶。
阿難。白佛言。
世尊。皆是無常。
佛言。
若無常者。為是苦耶。為非苦耶。
阿難答言。
如是四陰。即名為苦。
佛言。
若無常苦。是敗壞法。若有多聞。諸聖弟子。聞是說已。執於此身。如是四陰。即是於我。及我所不。
不也。世尊。此四陰者。實無有我。及以我所。
復次阿難。如是我者。不在過去。現在未來。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勝若劣。若近若遠。彼一切法。悉亦非我。及以我所。
阿難。當知以如實智。而觀察之。諸法無我。若有多聞。諸聖弟子。作是觀已。便生厭離。而得解脫。究竟涅槃。如是修學。證此法時。生分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佛說是經已。尊者阿難。遠塵離垢。得此法眼淨。五百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時諸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五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詔譯。
佛為阿難說處胎會第十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尊者阿難。於日晡時。從禪定起。與五百比丘。俱詣佛所。合掌恭敬。頂禮佛足。卻住一面。
爾時世尊。即告阿難。及諸比丘。
我有法要。初中後善。其義微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所謂。入母胎藏。修多羅法。應當諦聽。善思念之。我今為汝。分別解說。
阿難白佛言。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
若有眾生。欲入胎時。因緣具足。便得受身。若不具足。則不受身。
云何名為。緣不具足。
所謂父母。起愛染心。中陰現前。求受生處。然此父母。赤白和合。或前或後。而不俱時。復於身中。各有諸患。若如是者。則不入胎。
其母胎藏。或患風黃。血氣閉塞。或胎閉塞。或肉增結。或有醎病。或麥腹病。或蟻腰病。或如駝口。或車轅曲木。或如車軸。或車轂口。或如樹葉。或曲繞旋轉。狀如藤笋。
或胎藏內。猶如麥芒。或精血多泄。不暫停住。或滯下流水。或胎藏路澁。或上尖下尖。或曲或淺。或復穿漏。或高或下。或復短小。及諸雜病。若如是者。不得入胎。
若父母尊貴。有大福德。中陰卑賤。或中陰尊貴。有大福德。父母卑賤。或俱福德。無相感業。若如是者。亦不受胎。
如是中陰。欲受胎時。先起二種。顛倒之心。
云何為二。
所謂父母。和合之時。若是男者。於母生愛。於父生瞋。父流胤時。謂是己有。若是女者。於父生愛。於母生瞋。母流胤時。亦謂己有。若不起此。瞋愛心者。則不受胎。
復次阿難。云何得入母胎。
所謂父母。起愛染心。月期調順。中陰現前。無有如上。眾多過患。業緣具足。便得入胎。如是中陰。欲入胎時。
復有二種。云何為二。
一者。無有福德。二者。有大福德。
其無福者。覺觀心起。所見境界。便作是念。
我今值遇。風寒陰雨。大眾憒閙。眾威來逼。
便生恐怖。
我今應當。入於草室。及以葉室。或隱牆根。或入山澤。叢林窟穴。
復更生於。種種諸想。隨其所見。便入母胎。
大福德者。亦生是念。
我今值遇。風寒陰雨。大眾憒閙。眾威來逼。
亦生恐怖。即上高樓。或登大閣。或入殿堂。及以床座。亦生諸餘。種種之想。隨其所見。便入母胎。
佛告阿難。
如是中陰。初受胎時。名歌羅邏。皆依父母不淨。及過去業。而得受身。如是之業。及以父母。諸緣之中。各不自生。和合力故。而便受身。
譬如以器盛酪。及人繩等。即便出蘇。諸緣之中。皆不可得。和合力故。蘇乃得生。歌羅邏身。亦復如是。因緣力故。便得受胎。
復次阿難。譬如依止。青草牛糞。及以棗酪。而各生蟲。一一之中。蟲不可得。因緣力故。蟲乃得生。此蟲生時。青黃赤白。各隨所依。而作其色。
是故當知。父母不淨。而生此身。諸緣中求。皆不可得。亦不離緣。和合力故。而便受胎。
此身生時。與其父母。四大種性。亦無差別。所謂。地為堅性。水為濕性。火為熱性。風為動性。
歌羅邏身。若唯地界。無水界者。譬如有人。握乾麨灰。終不和合。
若唯水界。無地界者。譬如油水。其性潤濕。無有堅實。即便流散。
若唯地水。無火界者。譬如夏月。陰處肉團。無日光照。則便爛壞。
唯地水火。無風界者。則不增長。譬如有人。及其弟子。能善炊糖。諸有所作。而令其內。悉使空虛。
若無風力。終不成就。如是四大。互相依持。而得建立。
是故當知。歌羅邏身。因於父母。四大業風。而得生者。亦復如是。眾緣之中。皆不可得。和合力故。而便受身。
復次阿難。譬如新淨種子。善能藏積。不為蟲食。無有爛壞。乾焦穿穴。或復有人。選擇良田。潤沃之處。下此種子。令一日中。牙莖枝葉。扶踈蔭映。花果滋茂。皆具足不。
不也。世尊。
佛告阿難。
歌羅邏身。亦復如是。皆從因緣。次第生長。不得一時。諸根具足。是故當知。雖從父母。而有此身。諸緣中求。皆不可得。和合力故。而便受生。
復次阿難。譬如明眼之人。持日光珠。置於日中。以乾牛糞。而懸其上。去珠不遠。火便出生。不即牛糞。及以日光。各能生火。亦不相離。因緣力故。火便出生。
從於父母。所生之身。亦復如是。歌羅邏身。名之為色。受想行識。說之為名。名色五陰。剎那受身。已經諸苦。我不讚歎。況復長時。輪迴諸有。譬如少糞。猶尚臭穢。何況於多。如是五陰。歌羅邏身。誰當愛樂。
復次阿難。如是之身。處在母胎。凡經三十八七日已。方乃出生。
第一七日。處母胎時。名歌羅邏。身相初現。猶如生酪。七日之中。內熱煎煮。四大漸成。
第二七日。處母胎時。所感業風。名為遍滿。其風微細。吹母左脇。及以右脇。令歌羅邏。身相漸現。狀如稠酪。或似凝酥。內熱煎煮。便即轉為。安浮陀身。如是四大。漸漸成就。
第三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藏口。由此風力。令漸凝結。其安浮陀。轉為閉手。狀如藥杵。而復短小。於其胎中。內熱煎煮。如是四大。漸漸增長。
第四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攝取。由此風力。能令閉手。轉為伽那。狀如溫石。內熱煎煮。四大漸增。
第五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攝持。由此風力。能令伽那。轉為般羅奢佉。諸皰開剖。兩髀兩肩。及其身首。而便出現。如春陽月。天降時雨。樹木枝條。而便出生。因業風力。諸皰現時。亦復如是。
第六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之為飯。由此風力。四相出現。
云何為四。
所謂。兩膝。兩肘。名為四相。
第七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旋轉。由此風力。四相出現。所謂手足。掌縵之相。其相柔軟。猶如聚沫。
第八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翻轉。由此風力。二十相現。所謂手足。二十指相。而便出生。如天降雨。樹木枝條。漸得增長。業風力故。諸相現前。亦復如是。
第九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分散。由此風力。現九種相。
云何為九。
所謂。眼耳鼻口。大小便處。名為九相。
第十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堅鞕。由此風力。即便堅實。
復有一風。名為普門。吹其胎身。悉令脹滿。猶如浮囊。
十一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曰金剛。由此風力。在於胎中。或上或下。令其身孔。皆得通徹。又以風力。使懷胎者。或復悲喜。行住坐臥。其性改常。運動手足。令胎身孔。漸漸增長。於其口中。而出黑血。復於鼻中。出穢惡水。此風迴轉。於諸根已。而便息滅。
十二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曲口。由此風力。左右脇間。生大小腸。猶如藕絲。及緊紡線。置在於地。十八周轉。依身而住。
復有一風。名為穿髮。由此風故。三百二十支節。及百一穴。生在身中。
十三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作飢渴。由此風力。胎身虛羸。生飢渴想。其母飲食。所有滋味。於身穴中。及以臍輪。資持潤益。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其子處母胎。
已經十三七。
身即覺虛羸。
便生飢渴想。
母所有飲食。
滋益於胎中。
由此身命存。
漸漸而增長。
十四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線口。由此風力。生九百筋。於身前後。及以左右。而交絡之。
十五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蓮花。由此風力。生二十脈。飲食滋味。流入此脈。潤益其身。
何者二十。
於身前後。及以左右。各有五脈。
此一一脈。皆有四十。枝派小脈。如是等脈。各各復有。一百枝派。身前二萬。名曰商佉。身後二萬。名之為力。身左二萬。名為安定。身右二萬。名為具勢。
如是八萬。大小支脈。生於此身。其脈復有。種種之色。所謂。青黃赤白。酥酪油色。是八萬脈。一脈一根。於其根上。生於一孔。或復二孔。乃至七孔。一一皆與。毛孔相連。猶如藕根。生諸孔穴。
十六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甘露。由此風力。令此眼耳。鼻口胸臆。心藏四邊。九孔之處。悉令開發。出入氣息。上下通徹。無有障礙。若有飲食。滋潤其身。有停積處。復能銷化。從下流出。
譬如窯師。及其弟子。能善調泥。安布輪繩。下上迴轉。所造器物。而得成就。此亦如是。皆由風力。及善惡業。令眼耳等。漸漸具足。
十七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髦牛面。由此風力。令其兩眼。而得光潔。耳鼻諸根。漸漸成就。
譬如有鏡。塵翳所覆。或取塼末。及以油灰。磨拭令淨。是故當知。以業風力。吹其眼等。使得明淨。亦復如是。
十八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大堅強。由此風力。令其諸根。漸漸成就。而復明淨。猶如日月。雲霧覆蔽。猛風卒起。吹令四散。而此日月。忽然大明。以是業風。吹其諸根。轉更明淨。亦復如是。
十九七日。處母胎時。由前風力。眼耳鼻舌。四根成就。初入胎時。已具三根。
一者。身根。二者。命根。三者。意根。
如是諸根。悉已具足。
二十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曰堅固。由此風力。能於身中。生種種骨。於左脚中。生二十骨。復於右脚。亦生二十。足跟四骨。膊有二骨。膝有二骨。髀有二骨。腰胯三骨。脊十八骨。肋二十四。胸十三骨。左右二手。各二十骨。臂有四骨。肩有二骨。頷有二骨。髑髏四骨。及齒根等。有三十二。
譬如塑師。及其弟子。先以堅木。後以繩纏。造諸形狀。雖未有泥。如是之時。名為骨相。以業風力。生諸骨時。亦復如是。是故當知。於七日中。除其小骨。大骨生者。數有二百。
二十一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生起。由此風力。能令其子。生於身肉。譬如泥師。及其弟子。能善調泥。泥諸牆壁。此由業風。能生身肉。亦復如是。
二十二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曰浮流。由此風力。能生身血。
二十三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淨持。由此風力。能生身皮。
二十四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曰持雲。由此風力。令其皮膚。皆得調勻。光色潤澤。
二十五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曰持城。由此風力。令其子身。血肉增長。漸漸滋潤。
二十六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曰生成。由此風力。便即能生。髮毛爪甲。一一皆與。諸脈相連。
二十七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曲藥。由此風力。令其身相。漸得成就。或於先世。造諸惡業。於諸資具。慳貪悋惜。不肯惠施。或復不受父母。師長教誨。由是業故。而得種種。不如意身。
若以長大肥白。柔軟之身。為端正者。而便受得。短小瘦黑。堅鞕之身。
若以短小瘦黑。堅鞕之身。為端正者。而便受得。長大肥白。柔軟之身。
若於其身。支分之中高下。多少踈密。為端正者。而便受得。無有高下。踈密不具足身。或復受得。聾盲瘖瘂。手足攣躄。諸根不具。所有音聲。人不喜聞。其身醜陋。猶如餓鬼。以惡業故。而受種種。不如意身。父母親屬。尚不憙見。況復餘人。
若於前世。造十善業。好行惠施。無有慳貪。諂誑之心。父母師長。所有言教。即皆信受。以是因緣。若得為人。則不受於如上。諸惡業身。而便獲得。種種殊妙之身。顏容端正。諸相具足。所有言音。而為眾人。之所愛樂。
是故當知。由善業故。便得如是。勝妙果報。
阿難。如是之身。若是男者。蹲居母腹。右脇而坐。兩手掩面。向脊而住。
若是女者。蹲居左脇。兩手掩面。背脊而住。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內熱煎煮。五處繫縛。如在革囊。其母多食。或復少食。甘食澁食。乾食膩食。辛醎苦醋。冷熱之食。或復婬欲。急行跳躑。久臥久坐。皆受苦惱。
是故當知。處母胎時。有如是等。眾苦逼迫。我今略說。人中尚爾。何況地獄。難可為喻。誰有智者。於生死海。當樂此身。
二十八七日。處母胎時。生於八種。顛倒之想。
何等為八。
一。乘騎想。二。樓閣想。三。床榻想。四。泉流想。五。池沼想。六者。河想。七者。園想。八者。苑想。
是故名為。八種之想。
二十九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曰花條。由此風力。令此胎身。光色潤澤。諸相分明。皆由過去。所造諸業。差別不同。隨其形類。有種種色。或作白色。或復黑色。或不白不黑色。或作青色。或乾枯色。或潤澤色。如是色相。而得成就。
三十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為鐵口。由此風力。髮毛爪甲。皆得增長。亦復能現。白黑諸光。從業緣起。而生此相。
三十一七日。乃至三十五七日。處母胎時。身相長大。漸漸增廣。人相具足。
三十六七日。處母胎時。生厭離心。不以為樂。
三十七七日。處母胎時。便起五種。不顛倒想。
何者為五。
一。不淨想。二。臭穢想。三。囹圄想。四。黑闇想。五。厭惡想。
其子處胎。生如是等。厭離之心。
三十八七日。處母胎時。復感業風。名曰拘緣。由此風力。即便迴轉。
復有一風。名為趣下。能令其身。頭向於下。長伸兩臂。漸欲出生。
然其此子。或於前世。曾經積集。墮落之業。令其此身。手脚縱橫。不能轉側。惡業緣故。於母腹中。而便捨命。母於此時。受大苦惱。或復命終。
若於前世。修諸善業。作長壽因。臨欲生時。母子安隱。無有如上。惡業諸苦。
過於三十八七日已。欲出胎時。受種種苦。方乃得生。
是故當知。受此身者。實為大苦。初出胎時。若男若女。適生墮地。或以手捧。或衣承接。或在床席。或在屋中。或復地上。或逈露處。或在日中。或冬夏時。冷熱風觸。此身初生。受大苦惱。如生剝牛。觸於牆壁。或復露地。隨在之處。為蟲所食。亦如有人。而為蚊虻。諸蟲唼食。復加杖捶。而鞭撻之。
初出胎時。以煖水洗。觸其身時。所受之苦。亦復如是。兒既生已。漸漸增長。母身所出。雜血之乳。而養育之。我於諸餘經中。先已廣說。
是故當知。此身皆是。不淨眾苦。之所成就。誰有智者。於生死中。而當愛樂。如是之身。
復次阿難。初出胎時。經於七日。八萬戶蟲。從身而生。縱橫食噉。
有二戶蟲。名為舐髮。依髮食髮。
有二戶蟲。依眼食眼。
有四戶蟲。一名鞍乘。二名有腭。三名發病。四名圓滿。依頭食頭。
有一戶蟲。名黑稻葉。依耳食耳。
有一戶蟲。名為藏口。依鼻食鼻。
有二戶蟲。一名遙擲。二名遍擲。依脣唼脣。
有一戶蟲。名曰針口。依舌食舌。
有一戶蟲。名為利口。依於舌根。而食舌根。
有一戶蟲。名為手圓。依腭食腭。
有二戶蟲。一名手網。二名半屈。依止手掌。
食於手掌。有二戶蟲。一名遠臂。二名近臂。依臂食臂。
有二戶蟲。一者名鐵。二名近鐵。依止咽喉。食於咽喉。
有二戶蟲。一名金剛。二名大金剛。依心食心。
有二戶蟲。一者名羸。二名羸口。依肉食肉。
有二戶蟲。一名具色。二名具稱。依血唼血。
有二戶蟲。一名勇健。二名香口。依筋食筋。
有二戶蟲。一名不高。二名下口。依止脊骨。食於脊骨。
有一戶蟲。名曰脂色。依脂食脂。
有一戶蟲。名曰黃色。依膽食膽。
有一戶蟲。名曰真珠。依肺食肺。
有一戶蟲。名之為荻。依脾食脾。
有五百戶蟲。一百戶蟲。名之為月。一百戶蟲。名為月口。一百戶蟲。名為輝耀。一百戶蟲。名為輝面。一百戶蟲。名為廣大。依止左邊。而食左邊。
復有五百戶蟲。亦如是名。依止右邊。而食右邊。
有四戶蟲。一名小穿。二名大穿。三名骨穿。四名骨面。依骨食骨。
有四戶蟲。一名大白。二名小白。三名吸力。四名虎道。依脈食脈。
有四戶蟲。一名意樂。二名師子力。三名兔腹。四名耽欲。依止生藏。而食生藏。
有二戶蟲。一名勇猛。二名勇猛主。依止熟藏。食於熟藏。
有四戶蟲。一名鹽口。二名網口。三名蘊口。四名鳥口。依小便處。食小便處。
有四戶蟲。一名應作。二名大作。三名碎末。四名臆皺。依大便處。食大便處。
有二戶蟲。一名黑面。二名可畏面。依髀食髀。
有二戶蟲。一名疾癩。二名小癩。依膝食膝。
有一戶蟲。名為愚根。依膊食膊。
有一戶蟲。名為黑頭。依脚食脚。
阿難。我今為汝。略說八萬戶蟲。依止此身。晝夜食噉。亦復能令。氣力虛羸。顏容憔悴。種種病苦。皆集此身。復令其心。憂悲熱惱。雖有良醫。亦生迷惑。不知何藥。能治此病。誰有智者。於生死海。而當愛樂。如是之身。
復次阿難。從初生時。乃至長大。衣食資養。成立此身。然其壽命。或經百年。或復短促。
於百年中。有三百時。謂春夏冬。春為熱際。夏為雨際。冬為寒際。此三時中。各有四月。一年之中。有十二月。於百年中。千二百月。黑月白月。二千四百。
凡經晝夜。三萬六千一日。再食七萬二千。或有不食。亦在其數。所謂。或病或醉。或時斷食。或復瞋恨。睡眠調戲。諸餘事務。及飲母乳。以此因緣。名為不食。如是之身。雖壽百年。必歸磨滅。誰有智者。於生死海。而當愛樂。
復次阿難。受於此身。有二種苦。
云何為二。
一者。眾病集身。名為內苦。二者。人與非人。之所逼惱。名為外苦。
何者名為。眾病集身。
所謂。眼耳鼻舌。咽喉牙齒。胸腹手足。有諸病生。或復風癎涕唾。癲狂乾消。上氣肺逆。小便淋瀝。疥癩癰疽。痃癖痔瘻。惡瘡膿血。煎寒壯熱。種種諸病。皆集此身。
復有百一。心黃之病。百一風病。百一痰病。風黃痰等。和合共起。復有百一。如是四百四病。逼切其身。名為內苦。
復有外苦。加害此身。所謂。或在牢獄。撾打楚撻。杻械枷鎖。繫縛諸苦。或劓耳鼻。及刖手足。斫截其頭。不為諸天。之所守護。即令非人。諸惡鬼神。夜叉羅剎。而得其便。復為蚊虻。蜂等毒蟲。之所唼食。寒熱飢渴。風雨並至。種種苦惱。逼切其身。人中尚爾。況惡道苦。難可具說。
是故當知。皆由過去。諸不善業。受如是報。若為刀杖。之所加害。而造城壁。及諸牆塹。防衛其身。為惡風雨。蚊虻蜂螫。而求屋舍。為四百四病。內苦外苦。而求飲食。臥具醫藥。田園室宅。金銀七寶。奴婢車乘。資生之具。供給所須。不稱其心。便生苦惱。設獲珍財。慳貪悋惜。常加守護。或時散失。復生大苦。
阿難。此五陰身。一一威儀。行住坐臥。無不皆苦。若長時行。不暫休息。是名為苦。住及坐臥。各各長時。亦復皆苦。若長時行。而得暫住。便生樂想。其實非樂。若長時住。而得暫坐。若長時坐。而得暫臥。妄生樂想。實無有樂。
是故當知。此五陰身。皆名為苦。若復有人。或為自利。或為利他。若自他俱利。應當厭患。如是諸苦。出家修學。則於涅槃。解脫之法。為不唐捐。
若復有人。或以衣服。臥具醫藥。資生之具。供養彼者。獲大果報。威德名聞。
佛告阿難。
於意云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阿難。白佛言。
世尊。色是無常。
佛言。
若無常者。為是苦耶。為非苦耶。
阿難答言。
色即是苦。
佛言。
若無常苦。是敗壞法。若有多聞。諸聖弟子。聞是說已。執於此身。如是之色。即是於我。及我所不。
不也。世尊。色中無我。亦無我所。
復次阿難。於意云何。受想行識。為是常耶。是無常耶。
阿難。白佛言。
世尊。皆是無常。
佛言。
若無常者。為是苦耶。為非苦耶。
阿難答言。
如是四陰。即名為苦。
佛言。
若無常苦。是敗壞法。若有多聞。諸聖弟子。聞是說已。執於此身。如是四陰。即是於我。及我所不。
不也。世尊。此四陰者。實無有我。及以我所。
復次阿難。如是我者。不在過去。現在未來。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勝若劣。若近若遠。彼一切法。悉亦非我。及以我所。
阿難。當知以如實智。而觀察之。諸法無我。若有多聞。諸聖弟子。作是觀已。便生厭離。而得解脫。究竟涅槃。如是修學。證此法時。生分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佛說是經已。尊者阿難。遠塵離垢。得此法眼淨。五百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時諸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