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八十
唐法師玄奘譯
第十一布施波羅蜜多分之二
復次。滿慈子。菩薩摩訶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一切行中。最初應學。無染布施波羅蜜多。
何以故。滿慈子。若學布施波羅蜜多。無始世來。所習慳垢。即便遠離。身心相續。漸能親近。一切智智。是故菩薩。若時若時。一切智智。相應作意。相續現前。爾時爾時。漸次能近。一切智智。若時若時。漸次能近。一切智智。爾時爾時。漸遠聲聞。及獨覺地。若時若時。漸遠聲聞。及獨覺地。爾時爾時。漸復鄰近。一切智智。
又滿慈子。如天雨時。置瓮迴處。承水漸滿。如是滿時。由諸雨渧。長時連注。匪唯初後。如是菩薩。求一切智。非初心起。即能證得。亦非後時。坐菩提座。最後心起。獨能證得。然由初心。相續乃至。坐菩提座。最後心起。展轉相資。得一切智。求一切智。初中後心。無不皆能。引一切智。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要由諸心。展轉相續。伏斷障法。方成辦故。
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欲疾證得。無上菩提。不應令心。有所間雜。
時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
齊何名為。諸菩薩眾。心無間雜。
舍利子言。
若諸菩薩。非理作意。現在前時。能正觀察。
此能隨順。一切智智。非為違逆。
此諸菩薩。能如實知。
我今所起。非理作意。於一切智。能為助伴。謂我所起。非理作意。能引有身。令於生死。相續久住。饒益有情。我身若無。非理作意。資引令住。即便斷滅。尚不能令。自行圓滿。豈能饒益。他諸有情。
齊此名為。諸菩薩眾。心無間雜。
又滿慈子。若諸菩薩。能觀諸法。若順若違。皆能助引。一切智智。此諸菩薩。方便善巧。觀一切法。皆能隨順。所求無上正等菩提。不為順違。心所間雜。能於違境。心不生瞋。於順境中。心不起愛。若違若順。皆能正知。為資助緣。引一切智。如是菩薩。於一切時。一切境中。心無間雜。
又滿慈子。譬如有人。為他囚執。將詣殺處。其人惶怖。更無餘想。唯作是念。
我今不久。定當為他。之所殺害。
諸菩薩眾。亦復如是。若常思惟。一切智智。無餘作意。於中間起。是諸菩薩。於一切時。不為餘心。之所間雜。
又滿慈子。譬如有人。多齎珍財。入於曠野。其中多有。凶暴劫賊。彼人爾時。更無餘想。唯作是念。
我於何時。當出如斯。險難之處。得至豐樂。安隱國土。
諸菩薩眾。亦復如是。若常思惟。一切智智。諸餘作意。無容得起。是諸菩薩。身意清淨。不為餘心。之所間雜。
又滿慈子。譬如有人。曾行劫盜。王所訪括。其人惶恐。竊入市厘。於雜閙處。欲自藏隱。正值其中。搖鈴聲鼓。宣王教令。欲相掩捉。
彼人爾時。更無餘想。唯作是念。
勿我今時。為他識知。而見擒縶。
諸菩薩眾。亦復如是。欲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常思惟。一切智智。諸餘作意。無容間起。是諸菩薩。於修行時。不為餘心。之所間雜。
又滿慈子。譬如金師。有持百金。來授其手。語言。
此物王遣付汝。令造種種。妙莊嚴具。宜急用意。一月使成。如期不成。或復麁惡。當斬汝首。定不相赦。
金師聞已。身心戰怖。晝夜精勤。竭思營造。未曾暫起。諸餘作意。唯作是念。
我當云何。如王所期。嚴具成辦。
其人乃至。嚴具未成。中間雖有。飲食等事。而都不作。飲食等想。但於金所。心心相續。思搆變易。作莊嚴具。
何以故。滿慈子。彼極愛重。自身命故。於是金師。如期成辦。妙莊嚴具。持至王所。而白王言。
王所遣作。妙莊嚴具。今已總成。
王見歡喜。慰喻彼言。
汝大勤勞。能隨我勅。應十二月。營搆乃成。汝一月中。即能總辦。
遂以多物。而賞賜之。諸菩薩眾。亦復如是。從初發心。乃至最後。金剛喻定。將現在前。中間曾無。異心間雜。唯求引發。一切智智。如彼金師。惜身命故。乃至嚴具。未得總成。於其中間。曾無異想。間雜營造。莊嚴具心。菩薩亦然。重菩提故。乃至未證。無上菩提。心常思惟。一切智智。無餘作意。於中間起。齊此名為。心無間雜。
若諸菩薩。求一切智。能如是住。無間雜心。精進修行。趣菩提行。能速圓滿。菩提資糧。餘菩薩眾。經無數劫。有間雜心。修菩薩行。乃得無上正等菩提。資糧圓滿。此菩薩眾。不經百劫。即能圓滿。
何以故。滿慈子。是諸菩薩。求一切智。諸餘作意。無容暫起。於中間雜。大菩提心。故無雜心。修菩薩行。不經百劫。即能圓滿。證得無上。菩提資糧。有間雜心。多時相續。不能成辦。菩提資糧。無間雜心。少時相續。即能成辦。菩提資糧。剎那剎那。常增進故。。如是菩薩。欲求無上正等菩提。能引資糧。速圓滿者。應勤方便。無倒引發。無間雜心。若得此心。則易證得。一切智智。
爾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
無間雜心。以何為性。何等作意。能間雜心。由彼此心。名有間雜。諸菩薩眾。云何避之。
舍利子言。
若諸菩薩。方便善巧。求一切智。無餘作意。於中間雜。無間雜心。以此為性。若聲聞乘。相應作意。若獨覺乘。相應作意。皆能間雜。大菩提心。俱名菩薩。非理作意。
所以者何。二乘作意。違害無上正等菩提。若起彼心。現在前者。不能圓滿。菩提資糧。欣樂涅槃。厭背生死。菩薩於彼。應遠避之。作是思惟。
二乘作意。違一切智。順般涅槃。我心不應。為彼間雜。
是故菩薩。應作是念。
貪瞋癡等。相應之心。於大菩提。雖為障礙。而能隨順。菩提資糧。於菩薩心。非極間雜。如求獨覺。聲聞地心。
所以者何。貪瞋癡等。能令生死。諸有相續。助諸菩薩。引一切智。謂菩薩眾。方便善巧。起諸煩惱。受後有身。與諸有情。作大饒益。依之修學。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令得圓滿。依之修學。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令得圓滿。依之修學。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令得圓滿。依之修學。空。無相。無願解脫門。令得圓滿。依之修學。陀羅尼門。三摩地門。令得圓滿。依之修學。諸菩薩地。五眼。六神通。令得圓滿。依之修學。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及十八佛不共法等。無量無邊。諸佛功德。令得圓滿。如是煩惱。能助菩薩。令證無上正等菩提。非諸聲聞。獨覺作意。由彼作意。障大菩提。亦礙資糧。令不圓滿。
是故。菩薩摩訶薩眾。起彼作意。間雜心時。無上菩提。則為更遠。是故間雜。諸菩薩心。無如聲聞。獨覺作意。諸菩薩眾。求大菩提。應遠避之。無令暫起。煩惱作意。順諸有身。於菩薩心。非極間雜。
何以故。滿慈子。諸菩薩眾。求大菩提。為度有情。被精進鎧。久住生死。作大饒益。不應速斷。煩惱作意。由此作意。現在前時。令諸有身。長時相續。依之引攝。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量。無邊佛法。皆得圓滿。如是煩惱。相應作意。順後有身。助諸菩薩。引發無上正等菩提。未證菩提。不應求斷。乃至未坐。妙菩提座。於此作意。不應永滅。
是故。菩薩摩訶薩眾。若起煩惱。現在前時。不應於中。極生厭惡。
何以故。滿慈子。諸菩薩眾。於諸煩惱。起有恩想。作是思惟。
我由彼故。引發種種。菩提資糧。令速圓滿。故彼於我。有大恩德。
所以者何。如餘善法。於我有益。應愛重之。煩惱亦然。不應厭惡。
如是菩薩。方便善巧。於諸煩惱。及彼境界。亦深愛敬。如佛世尊。
所以者何。是諸菩薩。方便善巧。作是思惟。
由諸有結。未永斷故。我能修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量。無邊佛法。皆得圓滿。因斯引發。一切智智。若時若時。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量。無邊佛法。修漸圓滿。爾時爾時。令諸有結。展轉微薄。乃至都盡。便證無上正等菩提。
譬如商人。以車重載。種種財寶。遠趣大城。若時若時。其車運轉。漸漸前進。爾時爾時。轂輞軸等。漸漸鈋銳。如是展轉。得入大城。車遂一時。眾分散壞。所為既辦。主無顧惜。如是菩薩。方便善巧。以結攝受。所依有身。若時若時。由結攝受。有身相續。爾時爾時。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量。無邊佛法。漸次圓滿。若時若時。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量。無邊佛法。漸次圓滿。爾時爾時。令諸有結。漸次衰減。若時若時。令諸有結。漸次衰減。爾時爾時。漸得隣近。一切智智。若時菩薩。證大菩提。爾時所依。身結俱盡。所作已辦。不須身結。如已入城。車無復用。如是煩惱。於大菩提。雖為障礙。而於能引。菩提資糧。有能助力。
是故菩薩。乃至未坐。妙菩提座。不永滅除。若得菩提。一切頓斷。若有情類。至菩薩所。先極訶毀。後乞財法。
菩薩爾時。歡喜施與。作如是念。
今此有情。來至我所。施大恩德。令我成就。布施。安忍。由斯證得。一切智智。我緣彼故。發增上心。趣大菩提。勝餘境界。
由是菩薩。諸作意中。唯除二乘。相應作意。諸餘作意。皆不厭捨。以於證得。一切智智。無不皆有。助伴之力。
時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
豈不二乘。於一切智。亦有助力。謂諸聲聞。亦能教授。教誡菩薩。令勤修學。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量。無邊佛法。若諸獨覺。亦為福田。諸菩薩眾。施彼衣食。疾能證得。一切智智。云何可言。聲聞獨覺。相應作意。於一切智。及此資糧。無能助力。
時舍利子。即報具壽滿慈子言。
如是如是。聲聞獨覺。於一切智。及此資糧。俱有助力。謂諸聲聞。亦能教授。教誡菩薩。令勤修學。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令勤修學。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令勤修學。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令勤修學。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令勤修學。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令勤修學。空。無相。無願解脫門。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令勤修學。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令勤修學。淨觀地。種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令勤修學。陀羅尼門。三摩地門。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令勤修學。五眼。六神通。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令勤修學。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令勤修學。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令勤修學。無忘失法。恒住捨性。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令勤修學。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令勤修學。一切菩薩摩訶薩行。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令勤修學。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是故聲聞。於一切智。及此資糧。亦有助力。
若諸獨覺。能為福田。受菩薩施。謂諸菩薩。緣彼福田。施資身具。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是故獨覺。於一切智。及此資糧。亦有助力。然諸聲聞。獨覺作意。於一切智。及此資糧。俱無助力。
所以者何。聲聞獨覺。相應作意。於二乘地。有勝助力。於諸菩薩。所求無上正等菩提。及此資糧。極不隨順。謂厭生死。欣般涅槃。捨大菩提。及有情類。故制菩薩。定不應起。獨覺聲聞。相應作意。由彼作意。於諸菩薩。所求佛果。所益有情。俱不隨順。
又滿慈子。諸聲聞乘。於諸菩薩摩訶薩眾。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有大恩德。謂為菩薩摩訶薩眾。宣說一切。波羅蜜多。及餘勝行。相應教法。教授教誡。令勤修學。速得圓滿。亦與菩薩。作淨福田。受菩薩施。令諸菩薩。疾得圓滿。菩提資糧。由此聲聞。於諸菩薩。有大恩德。是故菩薩。方便善巧。觀諸有情。及一切法。於一切智。及此資糧。無不皆有。隨順恩德。
諸阿羅漢。若智若心。於菩薩乘。亦有恩德。謂若無彼。則無所遮。云何可言。諸菩薩眾。不應發起。阿羅漢心。亦不應修。阿羅漢智。由遮彼故。菩薩引發。菩提資糧。速得圓滿。疾能證得。一切智智。故阿羅漢。若智若心。於菩薩乘。亦有恩德。謂令菩薩。得一切智。窮未來際。利樂有情。一切獨覺。若智若心。於菩薩乘。亦有恩德。謂若無彼。則無所遮。云何可言。諸菩薩眾。不應發起。獨覺乘心。亦不應修。獨覺乘智。由遮彼故。菩薩引發。菩提資糧。速得圓滿。疾能證得。一切智智。故諸獨覺。若智若心。於菩薩乘。亦有恩德。謂令菩薩。得一切智。窮未來際。利樂有情。
又觀二乘。心智下劣。菩薩修學。增上心智。若無二乘。下劣心智。菩薩不應。修增上者。如諸菩薩。若心若智。有漏無漏。唯除如來。應。正等覺。若心若智。於餘一切。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無等無等等。是故一切。聲聞獨覺。若智若心。於一切智。亦有少分。隨順勢力。如是菩薩。方便善巧。觀諸有情。及一切法。於一切智。及此資糧。無不皆有。隨順勢力。故於一切。心無厭捨。
又滿慈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布施波羅蜜多。雖有棄捨。珍財等事。而於彼事。無取相想。謂若棄捨。一切法相。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欲為有情。作大饒益。便能證得。一切智智。若不捨相。迴向菩提。欲為有情。作大饒益。終不能得。一切智智。
若諸菩薩。能獲種種。金銀等寶。雖名得利。而未名為。能得大利。若諸菩薩。能捨種種。金銀等寶。乃可名為。能得大利。若諸菩薩。能捨眾相。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欲為有情。作大饒益。乃名能得。無上善利。
若諸菩薩。作轉輪王。統四洲界。得大自在。雖名得利。而未名為。能得大利。若諸菩薩。捨四洲界。轉輪王位。乃可名為。能得大利。若諸菩薩。能捨眾相。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欲為有情。作大饒益。乃名能得。無上善利。
若諸菩薩。作欲界王。統攝欲界。得大自在。雖名得利。而未名為。能得大利。若諸菩薩。能捨欲界。自在王位。乃可名為。能得大利。若諸菩薩。能捨眾相。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欲為有情。作大饒益。乃名能得。無上善利。
若諸有情。棄捨眾相。得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阿羅漢果。或獨覺菩提。雖名得利。而未名為。能得大利。若諸有情。棄捨眾相。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欲為有情。作大饒益。乃名能得。無上善利。
若得無上正等菩提。於諸利中。最上最勝。無能及者。
所以者何。諸菩薩眾。所求無上正等菩提。能為有情。作大饒益。聲聞獨覺。及諸異生。無此事故。
若諸菩薩。普緣十方。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及弟子眾。想作種種。上妙飲食。衣服臥具。病緣醫藥。房舍資財。花香等物。奉施供養。雖名得利。而未名為。得無上利。若諸菩薩。能捨眾相。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欲為有情。作大饒益。乃名能得。無上善利。
所以者何。飲食等物。皆有眾相。諸有相法。皆有數量。有數量法。有分限故。緣彼不能。證無分限。一切智智。
若諸菩薩。方便善巧。緣十方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及弟子眾。具無量種。希有功德。而不取相。雖想無邊。上妙飲食。衣服臥具。病緣醫藥。房舍資財。花香等物。奉施供養。而不取相。雖能迴向。無上菩提。欲為有情。作大饒益。而不取相。由此證得。一切智智。窮未來際。饒益有情。當知名為。得無上利。於一切利。最為第一。若諸菩薩。能作如是。方便善巧。修行布施。乃得名為。居頂菩薩。決定當得。一切智智。
所以者何。一切智智。甚難可得。如是菩薩。能捨內外。一切種相。心無所著。求證如是。一切智智。於諸菩薩。最為上首。當得如頂。無上菩提。過去未來。現在菩薩。已當現得。一切智智。無不皆由。如是所起。方便善巧。而能證得。
時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
云何菩薩。得入居頂。諸菩薩數。
舍利子言。
若諸菩薩。方便善巧。不取法相。是諸菩薩。得入居頂。諸菩薩數。
滿慈子言。
是諸菩薩。於何等法。不取何相。
舍利子言。
是諸菩薩。於色蘊。不取常無常相。於受想行識蘊。亦不取常無常相。於色蘊。不取樂無樂相。於受想行識蘊。亦不取樂無樂相。於色蘊。不取我無我相。於受想行識蘊。亦不取我無我相。於色蘊。不取淨不淨相。於受想行識蘊。亦不取淨不淨相。於色蘊。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受想行識蘊。亦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色蘊。不取寂靜不寂靜相。於受想行識蘊。亦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是諸菩薩。於眼處。不取常無常相。於耳鼻舌身意處。亦不取常無常相。於眼處。不取樂無樂相。於耳鼻舌身意處。亦不取樂無樂相。於眼處。不取我無我相。於耳鼻舌身意處。亦不取我無我相。於眼處。不取淨不淨相。於耳鼻舌身意處。亦不取淨不淨相。於眼處。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耳鼻舌身意處。亦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眼處。不取寂靜不寂靜相。於耳鼻舌身意處。亦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是諸菩薩。於色處。不取常無常相。於聲香味觸法處。亦不取常無常相。於色處。不取樂無樂相。於聲香味觸法處。亦不取樂無樂相。於色處。不取我無我相。於聲香味觸法處。亦不取我無我相。於色處。不取淨不淨相。於聲香味觸法處。亦不取淨不淨相。於色處。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聲香味觸法處。亦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色處。不取寂靜不寂靜相。於聲香味觸法處。亦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是諸菩薩。於眼界。不取常無常相。於耳鼻舌身意界。亦不取常無常相。於眼界。不取樂無樂相。於耳鼻舌身意界。亦不取樂無樂相。於眼界。不取我無我相。於耳鼻舌身意界。亦不取我無我相。於眼界。不取淨不淨相。於耳鼻舌身意界。亦不取淨不淨相。於眼界。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耳鼻舌身意界。亦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眼界。不取寂靜不寂靜相。於耳鼻舌身意界。亦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是諸菩薩。於色界。不取常無常相。於聲香味觸法界。亦不取常無常相。於色界。不取樂無樂相。於聲香味觸法界。亦不取樂無樂相。於色界。不取我無我相。於聲香味觸法界。亦不取我無我相。於色界。不取淨不淨相。於聲香味觸法界。亦不取淨。不淨相。於色界。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聲香味觸法界。亦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色界。不取寂靜不寂靜相。於聲香味觸法界。亦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是諸菩薩。於眼識界。不取常無常相。於耳鼻舌身意識界。亦不取常無常相。於眼識界。不取樂無樂相。於耳鼻舌身意識界。亦不取樂無樂相。於眼識界。不取我無我相。於耳鼻舌身意識界。亦不取我無我相。於眼識界。不取淨不淨相。於耳鼻舌身意識界。亦不取淨不淨相。於眼識界。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耳鼻舌身意識界。亦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眼識界。不取寂靜不寂靜相。於耳鼻舌身意識界。亦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是諸菩薩。於眼觸。不取常無常相。於耳鼻舌身意觸。亦不取常無常相。於眼觸。不取樂無樂相。於耳鼻舌身意觸。亦不取樂無樂相。於眼觸。不取我無我相。於耳鼻舌身意觸。亦不取我無我相。於眼觸。不取淨不淨相。於耳鼻舌身意觸。亦不取淨不淨相。於眼觸。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耳鼻舌身意觸。亦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眼觸。不取寂靜不寂靜相。於耳鼻舌身意觸。亦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是諸菩薩。於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取常無常相。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取常無常相。於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取樂無樂相。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取樂無樂相。於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取我無我相。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取我無我相。於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取淨不淨相。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取淨不淨相。於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取寂靜不寂靜相。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是諸菩薩。於地界。不取常無常相。於水火風空識界。亦不取常無常相。於地界。不取樂無樂相。於水火風空識界。亦不取樂無樂相。於地界。不取我無我相。於水火風空識界。亦不取我無我相。於地界。不取淨不淨相。於水火風空識界。亦不取淨不淨相。於地界。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水火風空識界。亦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地界。不取寂靜不寂靜相。於水火風空識界。亦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是諸菩薩。於因緣。不取常無常相。於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亦不取常無常相。於因緣。不取樂無樂相。於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亦不取樂無樂相。於因緣。不取我無我相。於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亦不取我無我相。於因緣。不取淨不淨相。於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亦不取淨不淨相。於因緣。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亦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因緣。不取寂靜不寂靜相。於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亦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是諸菩薩。於無明。不取常無常相。於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亦不取常無常相。於無明。不取樂無樂相。於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亦。不取樂無樂相。於無明。不取我無我相。於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亦不取我無我相。於無明。不取淨不淨相。於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亦不取淨不淨相。於無明。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亦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無明。不取寂靜不寂靜相。於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亦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是諸菩薩。於欲界。不取常無常相。於色無色界。亦不取常無常相。於欲界。不取樂無樂相。於色無色界。亦不取樂無樂相。於欲界。不取我無我相。於色無色界。亦不取我無我相。於欲界。不取淨不淨相。於色無色界。亦不取淨不淨相。於欲界。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色無色界。亦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欲界。不取寂靜不寂靜相。於色無色界。亦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若諸菩薩。能作如是。方便善巧。不取法相。修行布施波羅蜜多。是諸菩薩。得入居頂。諸菩薩數。能得如頂。一切智智。
又滿慈子。若諸菩薩。知一切法。皆非實有。遠離眾相。而行布施波羅蜜多。是諸菩薩。得入居頂。諸菩薩數。能得如頂。一切智智。亦能教化。一切有情。令依如是。一切智智。發願趣求。亦能證得。
又滿慈子。若諸有情。於無相法。不起勝解。則不能發一切智心。若不能發。一切智心。則不能修。諸菩薩行。若不能修。諸菩薩行。則不能得。一切智智。若諸有情。於無相法。能起勝解。則能發起。一切智心。若能發起。一切智心。則能修行。諸菩薩行。若能修行。諸菩薩行。則能證得。一切智智。
又滿慈子。若諸菩薩。發心趣求。一切智已。隨所捨事。皆能了知。空無所有。而行布施波羅蜜多。謂如實知。諸所捨事。皆如幻化。非如我等。無始時來。所取諸相。由能知故。於諸所有。皆能棄捨。不取諸相。諸有情類。不如實知。諸法非有。皆如幻化。故於諸事。起堅執著。由堅執著。不能棄捨。由不棄捨。攝受慳悋。由慳悋故。身壞命終。墮諸惡趣。受貧窮苦。隨有所得。不能棄捨。復於其中。增長慳悋。由斯復墮。諸惡趣中。受種種苦。如是受苦。皆由取相。
若諸菩薩。方便善巧。知法非有。皆如幻化。既如幻化。皆應棄捨。幻化非我。及我所故。於一切事。皆能棄捨。
所以者何。我我所事。既不可得。不應執著。無執著故。皆能棄捨。由能棄捨。於佛世尊。所說正法。深生愛樂。謂作是念。
希有。世尊。善說諸法。皆如幻化。我依佛教。一切能捨。謂能棄捨。如幻化法。令我當得。如幻無相。無上菩提。
是諸菩薩。作如是念。
諸佛世尊。能作難作。謂教菩薩。如實了知。諸法非有。皆如幻化。由了知故。不生執著。少用功力。能捨一切。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是故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應如是知。諸法非有。皆如幻化。捨離眾相。以無相心。勤求如頂。一切智智。
汝滿慈子。勿謂我說。如是法要。是自辯才。此皆如來。威神之力。
爾時佛告。阿難陀言。
今舍利子。諸有所說。皆佛神力。汝應受持。我涅槃後。當廣流布。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八十
唐法師玄奘譯
第十一布施波羅蜜多分之二
復次。滿慈子。菩薩摩訶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一切行中。最初應學。無染布施波羅蜜多。
何以故。滿慈子。若學布施波羅蜜多。無始世來。所習慳垢。即便遠離。身心相續。漸能親近。一切智智。是故菩薩。若時若時。一切智智。相應作意。相續現前。爾時爾時。漸次能近。一切智智。若時若時。漸次能近。一切智智。爾時爾時。漸遠聲聞。及獨覺地。若時若時。漸遠聲聞。及獨覺地。爾時爾時。漸復鄰近。一切智智。
又滿慈子。如天雨時。置瓮迴處。承水漸滿。如是滿時。由諸雨渧。長時連注。匪唯初後。如是菩薩。求一切智。非初心起。即能證得。亦非後時。坐菩提座。最後心起。獨能證得。然由初心。相續乃至。坐菩提座。最後心起。展轉相資。得一切智。求一切智。初中後心。無不皆能。引一切智。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要由諸心。展轉相續。伏斷障法。方成辦故。
又滿慈子。若諸菩薩。欲疾證得。無上菩提。不應令心。有所間雜。
時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
齊何名為。諸菩薩眾。心無間雜。
舍利子言。
若諸菩薩。非理作意。現在前時。能正觀察。
此能隨順。一切智智。非為違逆。
此諸菩薩。能如實知。
我今所起。非理作意。於一切智。能為助伴。謂我所起。非理作意。能引有身。令於生死。相續久住。饒益有情。我身若無。非理作意。資引令住。即便斷滅。尚不能令。自行圓滿。豈能饒益。他諸有情。
齊此名為。諸菩薩眾。心無間雜。
又滿慈子。若諸菩薩。能觀諸法。若順若違。皆能助引。一切智智。此諸菩薩。方便善巧。觀一切法。皆能隨順。所求無上正等菩提。不為順違。心所間雜。能於違境。心不生瞋。於順境中。心不起愛。若違若順。皆能正知。為資助緣。引一切智。如是菩薩。於一切時。一切境中。心無間雜。
又滿慈子。譬如有人。為他囚執。將詣殺處。其人惶怖。更無餘想。唯作是念。
我今不久。定當為他。之所殺害。
諸菩薩眾。亦復如是。若常思惟。一切智智。無餘作意。於中間起。是諸菩薩。於一切時。不為餘心。之所間雜。
又滿慈子。譬如有人。多齎珍財。入於曠野。其中多有。凶暴劫賊。彼人爾時。更無餘想。唯作是念。
我於何時。當出如斯。險難之處。得至豐樂。安隱國土。
諸菩薩眾。亦復如是。若常思惟。一切智智。諸餘作意。無容得起。是諸菩薩。身意清淨。不為餘心。之所間雜。
又滿慈子。譬如有人。曾行劫盜。王所訪括。其人惶恐。竊入市厘。於雜閙處。欲自藏隱。正值其中。搖鈴聲鼓。宣王教令。欲相掩捉。
彼人爾時。更無餘想。唯作是念。
勿我今時。為他識知。而見擒縶。
諸菩薩眾。亦復如是。欲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常思惟。一切智智。諸餘作意。無容間起。是諸菩薩。於修行時。不為餘心。之所間雜。
又滿慈子。譬如金師。有持百金。來授其手。語言。
此物王遣付汝。令造種種。妙莊嚴具。宜急用意。一月使成。如期不成。或復麁惡。當斬汝首。定不相赦。
金師聞已。身心戰怖。晝夜精勤。竭思營造。未曾暫起。諸餘作意。唯作是念。
我當云何。如王所期。嚴具成辦。
其人乃至。嚴具未成。中間雖有。飲食等事。而都不作。飲食等想。但於金所。心心相續。思搆變易。作莊嚴具。
何以故。滿慈子。彼極愛重。自身命故。於是金師。如期成辦。妙莊嚴具。持至王所。而白王言。
王所遣作。妙莊嚴具。今已總成。
王見歡喜。慰喻彼言。
汝大勤勞。能隨我勅。應十二月。營搆乃成。汝一月中。即能總辦。
遂以多物。而賞賜之。諸菩薩眾。亦復如是。從初發心。乃至最後。金剛喻定。將現在前。中間曾無。異心間雜。唯求引發。一切智智。如彼金師。惜身命故。乃至嚴具。未得總成。於其中間。曾無異想。間雜營造。莊嚴具心。菩薩亦然。重菩提故。乃至未證。無上菩提。心常思惟。一切智智。無餘作意。於中間起。齊此名為。心無間雜。
若諸菩薩。求一切智。能如是住。無間雜心。精進修行。趣菩提行。能速圓滿。菩提資糧。餘菩薩眾。經無數劫。有間雜心。修菩薩行。乃得無上正等菩提。資糧圓滿。此菩薩眾。不經百劫。即能圓滿。
何以故。滿慈子。是諸菩薩。求一切智。諸餘作意。無容暫起。於中間雜。大菩提心。故無雜心。修菩薩行。不經百劫。即能圓滿。證得無上。菩提資糧。有間雜心。多時相續。不能成辦。菩提資糧。無間雜心。少時相續。即能成辦。菩提資糧。剎那剎那。常增進故。。如是菩薩。欲求無上正等菩提。能引資糧。速圓滿者。應勤方便。無倒引發。無間雜心。若得此心。則易證得。一切智智。
爾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
無間雜心。以何為性。何等作意。能間雜心。由彼此心。名有間雜。諸菩薩眾。云何避之。
舍利子言。
若諸菩薩。方便善巧。求一切智。無餘作意。於中間雜。無間雜心。以此為性。若聲聞乘。相應作意。若獨覺乘。相應作意。皆能間雜。大菩提心。俱名菩薩。非理作意。
所以者何。二乘作意。違害無上正等菩提。若起彼心。現在前者。不能圓滿。菩提資糧。欣樂涅槃。厭背生死。菩薩於彼。應遠避之。作是思惟。
二乘作意。違一切智。順般涅槃。我心不應。為彼間雜。
是故菩薩。應作是念。
貪瞋癡等。相應之心。於大菩提。雖為障礙。而能隨順。菩提資糧。於菩薩心。非極間雜。如求獨覺。聲聞地心。
所以者何。貪瞋癡等。能令生死。諸有相續。助諸菩薩。引一切智。謂菩薩眾。方便善巧。起諸煩惱。受後有身。與諸有情。作大饒益。依之修學。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令得圓滿。依之修學。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令得圓滿。依之修學。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令得圓滿。依之修學。空。無相。無願解脫門。令得圓滿。依之修學。陀羅尼門。三摩地門。令得圓滿。依之修學。諸菩薩地。五眼。六神通。令得圓滿。依之修學。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及十八佛不共法等。無量無邊。諸佛功德。令得圓滿。如是煩惱。能助菩薩。令證無上正等菩提。非諸聲聞。獨覺作意。由彼作意。障大菩提。亦礙資糧。令不圓滿。
是故。菩薩摩訶薩眾。起彼作意。間雜心時。無上菩提。則為更遠。是故間雜。諸菩薩心。無如聲聞。獨覺作意。諸菩薩眾。求大菩提。應遠避之。無令暫起。煩惱作意。順諸有身。於菩薩心。非極間雜。
何以故。滿慈子。諸菩薩眾。求大菩提。為度有情。被精進鎧。久住生死。作大饒益。不應速斷。煩惱作意。由此作意。現在前時。令諸有身。長時相續。依之引攝。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量。無邊佛法。皆得圓滿。如是煩惱。相應作意。順後有身。助諸菩薩。引發無上正等菩提。未證菩提。不應求斷。乃至未坐。妙菩提座。於此作意。不應永滅。
是故。菩薩摩訶薩眾。若起煩惱。現在前時。不應於中。極生厭惡。
何以故。滿慈子。諸菩薩眾。於諸煩惱。起有恩想。作是思惟。
我由彼故。引發種種。菩提資糧。令速圓滿。故彼於我。有大恩德。
所以者何。如餘善法。於我有益。應愛重之。煩惱亦然。不應厭惡。
如是菩薩。方便善巧。於諸煩惱。及彼境界。亦深愛敬。如佛世尊。
所以者何。是諸菩薩。方便善巧。作是思惟。
由諸有結。未永斷故。我能修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量。無邊佛法。皆得圓滿。因斯引發。一切智智。若時若時。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量。無邊佛法。修漸圓滿。爾時爾時。令諸有結。展轉微薄。乃至都盡。便證無上正等菩提。
譬如商人。以車重載。種種財寶。遠趣大城。若時若時。其車運轉。漸漸前進。爾時爾時。轂輞軸等。漸漸鈋銳。如是展轉。得入大城。車遂一時。眾分散壞。所為既辦。主無顧惜。如是菩薩。方便善巧。以結攝受。所依有身。若時若時。由結攝受。有身相續。爾時爾時。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量。無邊佛法。漸次圓滿。若時若時。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量。無邊佛法。漸次圓滿。爾時爾時。令諸有結。漸次衰減。若時若時。令諸有結。漸次衰減。爾時爾時。漸得隣近。一切智智。若時菩薩。證大菩提。爾時所依。身結俱盡。所作已辦。不須身結。如已入城。車無復用。如是煩惱。於大菩提。雖為障礙。而於能引。菩提資糧。有能助力。
是故菩薩。乃至未坐。妙菩提座。不永滅除。若得菩提。一切頓斷。若有情類。至菩薩所。先極訶毀。後乞財法。
菩薩爾時。歡喜施與。作如是念。
今此有情。來至我所。施大恩德。令我成就。布施。安忍。由斯證得。一切智智。我緣彼故。發增上心。趣大菩提。勝餘境界。
由是菩薩。諸作意中。唯除二乘。相應作意。諸餘作意。皆不厭捨。以於證得。一切智智。無不皆有。助伴之力。
時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
豈不二乘。於一切智。亦有助力。謂諸聲聞。亦能教授。教誡菩薩。令勤修學。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量。無邊佛法。若諸獨覺。亦為福田。諸菩薩眾。施彼衣食。疾能證得。一切智智。云何可言。聲聞獨覺。相應作意。於一切智。及此資糧。無能助力。
時舍利子。即報具壽滿慈子言。
如是如是。聲聞獨覺。於一切智。及此資糧。俱有助力。謂諸聲聞。亦能教授。教誡菩薩。令勤修學。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令勤修學。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令勤修學。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令勤修學。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令勤修學。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令勤修學。空。無相。無願解脫門。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令勤修學。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令勤修學。淨觀地。種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令勤修學。陀羅尼門。三摩地門。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令勤修學。五眼。六神通。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令勤修學。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令勤修學。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令勤修學。無忘失法。恒住捨性。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令勤修學。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令勤修學。一切菩薩摩訶薩行。
亦能教授。教誡菩薩。令勤修學。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是故聲聞。於一切智。及此資糧。亦有助力。
若諸獨覺。能為福田。受菩薩施。謂諸菩薩。緣彼福田。施資身具。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是故獨覺。於一切智。及此資糧。亦有助力。然諸聲聞。獨覺作意。於一切智。及此資糧。俱無助力。
所以者何。聲聞獨覺。相應作意。於二乘地。有勝助力。於諸菩薩。所求無上正等菩提。及此資糧。極不隨順。謂厭生死。欣般涅槃。捨大菩提。及有情類。故制菩薩。定不應起。獨覺聲聞。相應作意。由彼作意。於諸菩薩。所求佛果。所益有情。俱不隨順。
又滿慈子。諸聲聞乘。於諸菩薩摩訶薩眾。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有大恩德。謂為菩薩摩訶薩眾。宣說一切。波羅蜜多。及餘勝行。相應教法。教授教誡。令勤修學。速得圓滿。亦與菩薩。作淨福田。受菩薩施。令諸菩薩。疾得圓滿。菩提資糧。由此聲聞。於諸菩薩。有大恩德。是故菩薩。方便善巧。觀諸有情。及一切法。於一切智。及此資糧。無不皆有。隨順恩德。
諸阿羅漢。若智若心。於菩薩乘。亦有恩德。謂若無彼。則無所遮。云何可言。諸菩薩眾。不應發起。阿羅漢心。亦不應修。阿羅漢智。由遮彼故。菩薩引發。菩提資糧。速得圓滿。疾能證得。一切智智。故阿羅漢。若智若心。於菩薩乘。亦有恩德。謂令菩薩。得一切智。窮未來際。利樂有情。一切獨覺。若智若心。於菩薩乘。亦有恩德。謂若無彼。則無所遮。云何可言。諸菩薩眾。不應發起。獨覺乘心。亦不應修。獨覺乘智。由遮彼故。菩薩引發。菩提資糧。速得圓滿。疾能證得。一切智智。故諸獨覺。若智若心。於菩薩乘。亦有恩德。謂令菩薩。得一切智。窮未來際。利樂有情。
又觀二乘。心智下劣。菩薩修學。增上心智。若無二乘。下劣心智。菩薩不應。修增上者。如諸菩薩。若心若智。有漏無漏。唯除如來。應。正等覺。若心若智。於餘一切。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無等無等等。是故一切。聲聞獨覺。若智若心。於一切智。亦有少分。隨順勢力。如是菩薩。方便善巧。觀諸有情。及一切法。於一切智。及此資糧。無不皆有。隨順勢力。故於一切。心無厭捨。
又滿慈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布施波羅蜜多。雖有棄捨。珍財等事。而於彼事。無取相想。謂若棄捨。一切法相。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欲為有情。作大饒益。便能證得。一切智智。若不捨相。迴向菩提。欲為有情。作大饒益。終不能得。一切智智。
若諸菩薩。能獲種種。金銀等寶。雖名得利。而未名為。能得大利。若諸菩薩。能捨種種。金銀等寶。乃可名為。能得大利。若諸菩薩。能捨眾相。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欲為有情。作大饒益。乃名能得。無上善利。
若諸菩薩。作轉輪王。統四洲界。得大自在。雖名得利。而未名為。能得大利。若諸菩薩。捨四洲界。轉輪王位。乃可名為。能得大利。若諸菩薩。能捨眾相。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欲為有情。作大饒益。乃名能得。無上善利。
若諸菩薩。作欲界王。統攝欲界。得大自在。雖名得利。而未名為。能得大利。若諸菩薩。能捨欲界。自在王位。乃可名為。能得大利。若諸菩薩。能捨眾相。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欲為有情。作大饒益。乃名能得。無上善利。
若諸有情。棄捨眾相。得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阿羅漢果。或獨覺菩提。雖名得利。而未名為。能得大利。若諸有情。棄捨眾相。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欲為有情。作大饒益。乃名能得。無上善利。
若得無上正等菩提。於諸利中。最上最勝。無能及者。
所以者何。諸菩薩眾。所求無上正等菩提。能為有情。作大饒益。聲聞獨覺。及諸異生。無此事故。
若諸菩薩。普緣十方。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及弟子眾。想作種種。上妙飲食。衣服臥具。病緣醫藥。房舍資財。花香等物。奉施供養。雖名得利。而未名為。得無上利。若諸菩薩。能捨眾相。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欲為有情。作大饒益。乃名能得。無上善利。
所以者何。飲食等物。皆有眾相。諸有相法。皆有數量。有數量法。有分限故。緣彼不能。證無分限。一切智智。
若諸菩薩。方便善巧。緣十方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及弟子眾。具無量種。希有功德。而不取相。雖想無邊。上妙飲食。衣服臥具。病緣醫藥。房舍資財。花香等物。奉施供養。而不取相。雖能迴向。無上菩提。欲為有情。作大饒益。而不取相。由此證得。一切智智。窮未來際。饒益有情。當知名為。得無上利。於一切利。最為第一。若諸菩薩。能作如是。方便善巧。修行布施。乃得名為。居頂菩薩。決定當得。一切智智。
所以者何。一切智智。甚難可得。如是菩薩。能捨內外。一切種相。心無所著。求證如是。一切智智。於諸菩薩。最為上首。當得如頂。無上菩提。過去未來。現在菩薩。已當現得。一切智智。無不皆由。如是所起。方便善巧。而能證得。
時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
云何菩薩。得入居頂。諸菩薩數。
舍利子言。
若諸菩薩。方便善巧。不取法相。是諸菩薩。得入居頂。諸菩薩數。
滿慈子言。
是諸菩薩。於何等法。不取何相。
舍利子言。
是諸菩薩。於色蘊。不取常無常相。於受想行識蘊。亦不取常無常相。於色蘊。不取樂無樂相。於受想行識蘊。亦不取樂無樂相。於色蘊。不取我無我相。於受想行識蘊。亦不取我無我相。於色蘊。不取淨不淨相。於受想行識蘊。亦不取淨不淨相。於色蘊。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受想行識蘊。亦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色蘊。不取寂靜不寂靜相。於受想行識蘊。亦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是諸菩薩。於眼處。不取常無常相。於耳鼻舌身意處。亦不取常無常相。於眼處。不取樂無樂相。於耳鼻舌身意處。亦不取樂無樂相。於眼處。不取我無我相。於耳鼻舌身意處。亦不取我無我相。於眼處。不取淨不淨相。於耳鼻舌身意處。亦不取淨不淨相。於眼處。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耳鼻舌身意處。亦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眼處。不取寂靜不寂靜相。於耳鼻舌身意處。亦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是諸菩薩。於色處。不取常無常相。於聲香味觸法處。亦不取常無常相。於色處。不取樂無樂相。於聲香味觸法處。亦不取樂無樂相。於色處。不取我無我相。於聲香味觸法處。亦不取我無我相。於色處。不取淨不淨相。於聲香味觸法處。亦不取淨不淨相。於色處。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聲香味觸法處。亦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色處。不取寂靜不寂靜相。於聲香味觸法處。亦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是諸菩薩。於眼界。不取常無常相。於耳鼻舌身意界。亦不取常無常相。於眼界。不取樂無樂相。於耳鼻舌身意界。亦不取樂無樂相。於眼界。不取我無我相。於耳鼻舌身意界。亦不取我無我相。於眼界。不取淨不淨相。於耳鼻舌身意界。亦不取淨不淨相。於眼界。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耳鼻舌身意界。亦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眼界。不取寂靜不寂靜相。於耳鼻舌身意界。亦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是諸菩薩。於色界。不取常無常相。於聲香味觸法界。亦不取常無常相。於色界。不取樂無樂相。於聲香味觸法界。亦不取樂無樂相。於色界。不取我無我相。於聲香味觸法界。亦不取我無我相。於色界。不取淨不淨相。於聲香味觸法界。亦不取淨。不淨相。於色界。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聲香味觸法界。亦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色界。不取寂靜不寂靜相。於聲香味觸法界。亦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是諸菩薩。於眼識界。不取常無常相。於耳鼻舌身意識界。亦不取常無常相。於眼識界。不取樂無樂相。於耳鼻舌身意識界。亦不取樂無樂相。於眼識界。不取我無我相。於耳鼻舌身意識界。亦不取我無我相。於眼識界。不取淨不淨相。於耳鼻舌身意識界。亦不取淨不淨相。於眼識界。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耳鼻舌身意識界。亦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眼識界。不取寂靜不寂靜相。於耳鼻舌身意識界。亦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是諸菩薩。於眼觸。不取常無常相。於耳鼻舌身意觸。亦不取常無常相。於眼觸。不取樂無樂相。於耳鼻舌身意觸。亦不取樂無樂相。於眼觸。不取我無我相。於耳鼻舌身意觸。亦不取我無我相。於眼觸。不取淨不淨相。於耳鼻舌身意觸。亦不取淨不淨相。於眼觸。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耳鼻舌身意觸。亦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眼觸。不取寂靜不寂靜相。於耳鼻舌身意觸。亦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是諸菩薩。於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取常無常相。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取常無常相。於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取樂無樂相。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取樂無樂相。於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取我無我相。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取我無我相。於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取淨不淨相。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取淨不淨相。於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取寂靜不寂靜相。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是諸菩薩。於地界。不取常無常相。於水火風空識界。亦不取常無常相。於地界。不取樂無樂相。於水火風空識界。亦不取樂無樂相。於地界。不取我無我相。於水火風空識界。亦不取我無我相。於地界。不取淨不淨相。於水火風空識界。亦不取淨不淨相。於地界。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水火風空識界。亦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地界。不取寂靜不寂靜相。於水火風空識界。亦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是諸菩薩。於因緣。不取常無常相。於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亦不取常無常相。於因緣。不取樂無樂相。於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亦不取樂無樂相。於因緣。不取我無我相。於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亦不取我無我相。於因緣。不取淨不淨相。於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亦不取淨不淨相。於因緣。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亦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因緣。不取寂靜不寂靜相。於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亦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是諸菩薩。於無明。不取常無常相。於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亦不取常無常相。於無明。不取樂無樂相。於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亦。不取樂無樂相。於無明。不取我無我相。於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亦不取我無我相。於無明。不取淨不淨相。於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亦不取淨不淨相。於無明。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亦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無明。不取寂靜不寂靜相。於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亦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是諸菩薩。於欲界。不取常無常相。於色無色界。亦不取常無常相。於欲界。不取樂無樂相。於色無色界。亦不取樂無樂相。於欲界。不取我無我相。於色無色界。亦不取我無我相。於欲界。不取淨不淨相。於色無色界。亦不取淨不淨相。於欲界。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色無色界。亦不取遠離不遠離相。於欲界。不取寂靜不寂靜相。於色無色界。亦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若諸菩薩。能作如是。方便善巧。不取法相。修行布施波羅蜜多。是諸菩薩。得入居頂。諸菩薩數。能得如頂。一切智智。
又滿慈子。若諸菩薩。知一切法。皆非實有。遠離眾相。而行布施波羅蜜多。是諸菩薩。得入居頂。諸菩薩數。能得如頂。一切智智。亦能教化。一切有情。令依如是。一切智智。發願趣求。亦能證得。
又滿慈子。若諸有情。於無相法。不起勝解。則不能發一切智心。若不能發。一切智心。則不能修。諸菩薩行。若不能修。諸菩薩行。則不能得。一切智智。若諸有情。於無相法。能起勝解。則能發起。一切智心。若能發起。一切智心。則能修行。諸菩薩行。若能修行。諸菩薩行。則能證得。一切智智。
又滿慈子。若諸菩薩。發心趣求。一切智已。隨所捨事。皆能了知。空無所有。而行布施波羅蜜多。謂如實知。諸所捨事。皆如幻化。非如我等。無始時來。所取諸相。由能知故。於諸所有。皆能棄捨。不取諸相。諸有情類。不如實知。諸法非有。皆如幻化。故於諸事。起堅執著。由堅執著。不能棄捨。由不棄捨。攝受慳悋。由慳悋故。身壞命終。墮諸惡趣。受貧窮苦。隨有所得。不能棄捨。復於其中。增長慳悋。由斯復墮。諸惡趣中。受種種苦。如是受苦。皆由取相。
若諸菩薩。方便善巧。知法非有。皆如幻化。既如幻化。皆應棄捨。幻化非我。及我所故。於一切事。皆能棄捨。
所以者何。我我所事。既不可得。不應執著。無執著故。皆能棄捨。由能棄捨。於佛世尊。所說正法。深生愛樂。謂作是念。
希有。世尊。善說諸法。皆如幻化。我依佛教。一切能捨。謂能棄捨。如幻化法。令我當得。如幻無相。無上菩提。
是諸菩薩。作如是念。
諸佛世尊。能作難作。謂教菩薩。如實了知。諸法非有。皆如幻化。由了知故。不生執著。少用功力。能捨一切。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是故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應如是知。諸法非有。皆如幻化。捨離眾相。以無相心。勤求如頂。一切智智。
汝滿慈子。勿謂我說。如是法要。是自辯才。此皆如來。威神之力。
爾時佛告。阿難陀言。
今舍利子。諸有所說。皆佛神力。汝應受持。我涅槃後。當廣流布。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