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寶藏經卷第四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曇曜譯

貧人以麨團施現獲報緣

昔有一人。居家貧窮。為人肆力。得麨六升。齎持歸家。養育妻息。會於中路。見一道人。執鉢捉錫。行求乞食。

即生心念。

彼沙門者。形貌端政。威儀庠序。甚可恭敬。得施一食。不亦快乎。

爾時道人。知其心念。隨逐貧人。至一水邊。

貧人即便。語道人言。

我今有麨。意欲相施。頗能食不。

道人答言。

唯得而已。

即於水邊。為其敷衣。令道人坐。和一升麨。用為一團。而以與之。作是念言。

若此道人。是淨持戒得道人。使我現作。一小國王。

道人得麨。語貧人言。

何以極少。何以極小。

此人。謂此道人大食。復和一升。用作一團。與而願言。

若此道人。是淨持戒。得道之人。使我得作。二小國王。

道人復言。

何以極少。何以極小。

貧人念言。

唯是道人。極似多食。與如許麨。猶嫌少小。然我已請。事須供給。

復和二升麨。用為一團。而以與之。

又作念言。

若此道人。是淨持戒。得道人者。使我現得領。四小國王。

道人復言。

何以極少。何以極小。

餘有二升。盡和作團。以與道人。

又作願言。

今此道人。若是清淨。持戒人者。使我得作。波羅㮈國王。領四小國。獲見諦道。

道人得麨。故嫌少小。

貧人白言。

唯願且食。若不足者。當脫衣裳。貿取飲食。共相供給。

道人即食。唯盡一升。餘還歸主。

貧人問言。

尊者先嫌。麨極少小。如今云何。食不令盡。

道人答言。

汝初與我。一團麨時。正求作一。小國王故。是以我言。

汝心願少。

第二團麨。正願得作。二小國王。是以我言。

汝願少小。

第三團麨。正求得作。四小國王。是以我言。

汝心願小。

第四團麨。正求作。波羅㮈國王。領四小國。使我後得。見諦道果。是以我言。

汝願少小。

不以不足。而慊少小。

爾時貧人。自生疑念。

使我現得。王五國者。此事不小。恐無實耳。

又復思惟。

能知我心。必是聖人。是大福田。不應誑我。

道人知已。即擲其鉢。著虛空中。隨後飛去。化作大身。滿於虛空。又化作小。猶如微塵。以一身。作無量身。以無量身。合為一身。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履水如地。履地如水。作十八變。

語貧人言。

好發大願。莫有疑慮。

即隱身去。

時此貧人。向波羅㮈城。而於道中。見一輔相。

輔相見已。諦視形相。而語之言。

汝非某甲子耶。

答言。

我是。

問言。

何以襤褸。乃至爾也。

答言。

少失恃怙。居家喪盡。無人見看。是以困苦。襤褸如此。

輔相即啟。波羅㮈王。

王之所親。某甲之子。今在門外。極為窮悴。

王尋有勅。

令使將前。

問其委曲。知是所親。

王即告言。

好親近我。慎莫遠離。

卻後七日。王病命終。

諸臣謀言。

王無繼嗣。唯此窮子。是王所親。宜共推舉。作波羅㮈王。

統領四國。然後虐暴。

先彼道人。於虛空中。當王殿前。結跏趺坐。而語之言。

汝昔發願。求得見諦。今日云何。乃造眾惡。與本乖違。

又復為王。說種種法。王聞法已。悔先作惡。改過慚愧。精專行道。得須陀洹。

貧女以兩錢布施即獲報緣

昔晝闇山中。多諸賢聖。隱居眾僧。諸方國土。聞彼山名。供養者眾。有一長者。將諸眷屬。往送供養。

有一貧窮。乞索女人。作是念言。

今諸長者。送供詣山。必欲作會。我當往乞。

便向山中。既到山已。見向長者。設種種饌。供養眾僧。

私自思惟。

彼人先世修福。今日富貴。今復重作。功德將勝。我先世不作。今世貧苦。今若不作。未來轉劇。

思惟此已。啼哭不樂。

又自念言。

我曾糞中。拾得兩錢。恒常寶惜。以俟乞索。不如意時。當貿飲食。用自存活。今當持以。布施眾僧。分一二日。不得飲食。終不能死。

伺僧食訖。捉此兩錢。即便布施。彼山僧法。人有施者。維那僧前。立為咒願。當於爾時。上座不聽。維那咒願。自為咒願。

諸下坐等。深生慊心。而作此念。

得彼乞女。兩枚小錢。上座自輕。為其咒願。如常見錢。何以不爾。

上座尋時。留半分食。與此女人。諸人見上座多與。人人多與。

此女時得。重擔飲食。極大歡喜。

我適布施。今以得報。

即擔飲食。還出山去。到一樹下。眠臥止息。

會值王大夫人。亡來七日。王遣使者。按行國界。誰有福德。應為夫人。相師占言。此黃雲蓋下。必有賢人。即共相將。至彼樹下。見彼女人。顏色潤澤。有福德相。樹為曲蔭。光影不移。

相師言。

此女人福德。堪為夫人。

即以香湯沐浴。與夫人衣服。不大不小。與身相稱。千乘萬騎。左右導從。將來至宮。王見歡喜。心生敬重。

如是數時。私自念言。

我所以得。是富福緣。以施錢故。今彼眾僧。便為於我。有大重恩。

即白王言。

我先斯賤。王見拔擢。得為人次。聽我報彼。眾僧之恩。

王言。

隨意。

夫人即時。車載飲食。及以珍寶。往到彼山。施僧食訖。以寶布施。上座不起。遣維那咒願。不自咒願。

王夫人言。

我昔兩錢。為我咒願。今車載珍寶。不為我咒願。

諸年少比丘。皆慊上坐。先貧女人。以兩錢布施。為其咒願。今王夫人。車載珍寶。不為咒願。為老耄耶。

爾時上座。即為王夫人。演說正法。語言。

夫人。心念慊我。

先以兩錢施時。為我咒願。今車載珍寶。不為咒願。

我佛法中。不貴珍寶。唯貴善心。

夫人。先施兩錢之時。善心極勝。後施珍寶。吾我貢高。是以我今。不與咒願。年少道人。亦莫慊我。汝當深解。出家之心。

諸年少道人。各自慚愧。皆得須陀洹道。

王夫人聽法。慚愧歡喜。亦得須陀洹道。聽法已訖。作禮而去。

乾陀衛國畫師罽那設食獲報緣

昔乾陀衛國。有一畫師。名曰罽那。三年客作。得三十兩金。欲還歸家。而見他作。般遮于瑟。

問維那言。

一日作會。可用幾許。

維那答言。

用三十兩金。得一日會。

即自念言。

由我先身。不種福業。故受此報。傭力自活。今遭福田。云何不作。

即語維那。

請為弟子。鳴椎集僧。我欲設會。

設會已訖。踊躍歡喜。即便歸家。

既到家已。其婦問言。

三年客作。錢財所在。

其夫答言。

我所得財。今已舉著。堅牢藏中。

婦時問言。

堅牢之藏。今在何許。

夫言。

乃在僧中。

婦時慊責。即集親里。縛其夫主。詣斷事人。而作是言。

我之母子。貧窮辛苦。無衣無食。而我夫主。得財餘用。不擔來歸。請詰所以。

時斷事人。問其夫言。

何以爾也。

答言。

我身如電光。不久照曜。亦如朝露。須臾則滅。

由是恐懼。深自念言。

緣我前身。不作福業。今遭窮苦。衣食困乏。

故因見彼。弗迦羅城中。作般遮會。眾僧清淨。心生歡喜。敬信內發。

即問維那。

得幾許物。供一日食。

維那答言。

得三十兩金。可得供一日。

我三年中。作所得物。即與維那。使為眾僧。作一日食。

時斷事人。聞是語已。心生歡喜。憐愍其人。脫己衣服瓔珞。及以鞍馬。并諸乘具。悉施罽那。即分一村落。而賞封之。

華報如此。其果在後。

罽夷羅夫婦自賣設會現獲報緣

昔有一人。名罽夷羅。夫婦二人。貧窮理極。傭賃自活。見他長者。悉往寺中。作大施會。

來歸家中。共婦止宿。頭枕婦臂。自思惟言。

由我前身。不作福故。今日貧窮。如彼長者。先身作福。今亦作福。我今無福。將來之世。唯轉苦劇。

作是念已。涕泣不樂。淚墮婦臂。

婦問夫言。

何以落淚。

答言。

見他修福。常得快樂。自鄙貧賤。無以修福。是以落淚。

婦言。

落淚何益。可以我身。賣與他人。取財作福。

夫言。

若當相賣。我身如何。得自存活。

婦言。

若恐不活。不見出者。我今與君。俱共自賣。而修功德。

於是夫婦。便共相將。至一富家。而語之言。

今我夫婦。以此賤身。請貿金錢。

主人問言。

欲得幾錢。

答言。

欲得十金錢。

主人言。

今與汝錢。卻後七日。不得償我。以汝夫婦。即為奴婢。

言契以定。齎錢往詣。至彼塔寺。施設作會。

夫婦二人。自共搗米。相勸勵言。

今日我等。得自出力。而造福業。後屬他家。豈從意也。

於是晝夜。懃辦會具。到六日頭。垂欲作會。值彼國主。亦欲作會。來共諍日。

眾僧皆言。

以受窮者。終不得移。

國主聞已。作是言曰。

彼何小人。敢能與我。共諍會日。

即遣人語罽羅。

汝避我日。

罽羅答言。

實不相避。

如是三反。執辭如初。

王怪所以。自至僧坊。語彼人言。

汝今何以。不後日作。共我諍日。

答言。

唯一日自在。後屬他家。不復得作。

王即問言。

何以不得。

自賣者言。

自惟先身。不作福業。今日窮苦。今若不作。恐後轉苦。感念此事。唯自賣身。以貿金錢。用作功德。欲斷此苦。至七日後。無財償他。即作奴婢。今以六日。明日便滿。以是之故。分死諍日。

王聞是語。深生憐愍。歎未曾有。

汝真解悟。貧窮之苦。能以不堅之身。易於堅身。不堅之財。易於堅財。不堅之命。易於堅命。

即聽設會。王以己身。并及夫人。衣服瓔珞。脫與罽羅夫婦。割十聚落。與作福封。

夫能至心。修福德者。現得華報。猶尚如是。況其將來。獲果報也。由此觀之。一切世人。欲得免苦。當懃修福。何足縱情。懈怠放逸。

沙彌救蟻子水災得長命報緣

昔者。有一羅漢道人。畜一沙彌。知此沙彌。卻後七日。必當命終。與假歸家。至七日頭。勅使還來。

沙彌辭師。即便歸去。於其道中。見眾蟻子。隨水漂流。命將欲絕。生慈悲心。自脫袈裟。盛土堰水。而取蟻子。置高燥處。遂悉得活。

至七日頭。還歸師所。師甚怪之。尋即入定。以天眼觀。知其更無。餘福得爾。以救蟻子。因緣之故。七日不死。得延命長。

乾陀衛國王治故塔寺得延命緣

昔乾陀衛國。有一國主。有一明相師。占王。卻後七日。必當命終。

出遊獵行。見一故塔。毀敗崩壞。即令群臣。共修治之。修治已訖。歡喜還宮。七日安隱。

相師見過七日。怪其所以。問王言。

作何功德。

答言。

更無所作。唯有一破塔。以埿補治。

由治塔故。功德如是。

比丘補寺壁孔獲延命報緣

昔有比丘。死時將至。會有外道婆羅門。見相是比丘。知七日後。必當命終。

時此比丘。因入僧坊。見壁有孔。即便團泥。而補塞之。緣此福故。增其壽命。

得過七日。婆羅門見。怪其所以。而問之言。

汝修何福。

比丘答言。

我無所修。唯於昨日。入僧房中。見壁有孔。補治而已。

婆羅門歎言。

是僧福田。最為深重。能使應死比丘。續命延壽。

長者子見佛求長命緣

昔佛在世。有一長者子。年五六歲。相師占之。福德具足。唯有短壽命。將至外道六師所。望求長壽。瞋彼六師。都無有能。與長壽法。

將至佛所。白佛言。

此子短壽。唯願世尊。與其長壽。

佛言。

無有是法。能與長壽。

重白佛言。

願示方便。

佛時教言。

汝到城門下。見人出者。為之作禮。入者亦禮。

時有一鬼神。化作婆羅門身。欲來入城。小兒向禮。

鬼咒願言。

使汝長壽。

此鬼乃是。殺小兒鬼。但鬼神之法。不得二語。以許長壽。更不得殺。以其如是。謙忍恭敬。得延壽命。

長者子客作設會獲現報緣

昔佛在世時。有長者子。早喪父母。孤窮伶俜。客作自活。聞有人說。忉利天上。極為快樂。又聞他說。供養佛僧。必得往生。

即問他言。

用幾許物。可得供佛。及以眾僧。

時人語言。

用三十兩金。可得作會。

便來向市。求客作處。市邊有一。大富長者。雇其客作。

長者問言。

汝今能作何事。

答言。

是作皆能。

三年客作。索幾許物。

答言。

索三十兩金。

長者聞其。事事皆能。即雇使作。為人端直。金銀銅鐵。種種肆上。得利倍常。日月以滿。從彼長者。索作價金。

長者問言。

汝今得金。用作何事。

答言。

我欲供養佛僧。

長者語言。

我今佐汝。及以種種。瓫器米麵。與汝作食。汝但請佛。及以眾僧。

即詣僧房。請佛及僧。佛使眾僧。皆受其請。佛住自房。眾僧皆受。彼長者子請。正值節日。眾人皆送。種種飲食。往與眾僧。眾僧食飽。到長者舍。時長者子。手自行食。

上座言。

少著。

次第皆言少著。至訖下行。

時長者子。啼哭懊惱。

辛苦三年。設此飲食。望眾僧食。僧不為食。我求生天。必不得生。

往至佛邊。白佛言。

眾僧不食我供。而我所願。必當不得。

佛言。

少食以不。

答言。

皆悉少食。

佛言。

假使不食。汝願必成。況復少食。而不成也。

童子歡喜。還來飲食。彼時眾僧。食訖即還。

時有五百賈客。入海來還。入城募索飲食。時世飢饉。無有與者。

有人語言。

彼長者子。今日設會。必有飲食。

時長者子。聞有賈客。歡喜與食。五百賈客。皆得充足。一切將從。悉亦飽滿。最下賈客。解一珠與。直萬兩金。最上頭者。解一珠與。直十萬兩金。五百賈客。人與一珠。與一銅盔。與此長者子。而不敢取。往走問佛。

佛言。

此是華報。但取無苦。後必生天。不足恐懼。

主人長者。更無男兒。唯有一女。即與童子。如是家業。遂大熾盛。

舍衛城中。最為第一。長者命終。波斯匿王。聞其聰明智見。以其家業。悉乞與之。

華報如是。其果在後。

弗那施佛鉢食獲現報緣

昔佛在世。有梵志兄弟五人。一名耶奢。二名無垢。三名憍梵波提。四名蘇馱夷。四兄入山學道。得五神通。其最小弟。名曰弗那。見佛乞食。盛好白淨飯。滿鉢施佛。

爾時弗那。恒以耕種為業。時耕種訖。還歸于家。後於一日。出到田中。見其田中。所生苗稼。變成金禾。皆長數尺。收刈已盡。還生如初。國王聞之。亦來收刈。不能得盡。如是一切。諸來取者。皆不能盡。

兄等念言。

我弟弗那。為得生活。為貧苦耶。

尋共來看。見弟福業。踰於國王。

便語弟言。

汝先貧窮。云何卒富。

答言。

我見瞿曇。施一鉢飯。得如是報。

四兄聞已。歡喜踊躍。又語弟言。

爾今為我。作歡喜團。我等四人。各持一團。供養瞿曇。願求生天。不聽其法。不用解脫。

於是。各擔歡喜團。往至佛所。大兄捉一團。著佛鉢中。

佛言。

諸行無常。

第二。復以歡喜團。著佛鉢中。

佛作是語。

是生滅法。

第三復以。歡喜之團。著佛鉢裏。

佛作是語。

生滅滅已。

第四復以。歡喜之團。著佛鉢中。

佛作是語。

寂滅為樂。

即還歸家。至寂靜處。共相問言。

汝聞何語。

第一兄言。

我聞諸行無常。

次者復聞。

是生滅法。

又次者聞。

生滅滅已。

第四者聞。

寂滅為樂。

兄弟四人。各思此偈。得阿那含。皆來佛所。求為出家。得阿羅漢道。

大愛道施佛金縷織成衣并穿珠師緣

昔佛在世。大愛道為佛。作金縷織成衣。齎來上佛。

佛即語言。

用施眾僧。

大愛道言。

我以乳餔。長養世尊。自作此衣。故來奉佛。必望如來。為我受之。云何方言。與眾僧也。

佛言。

欲使姨母。得大功德。

所以者何。眾僧福田。廣大無邊。是故勸爾。若隨我語。已供養佛。

時大愛道。即持此衣。往到僧中。從上座行。無敢取者。次到彌勒。彌勒受衣。即著入城乞食。彌勒身有。三十二相。紫磨金色。既到城裏。眾人競看。無與食者。有一穿珠師。見諸人等。無與食者。即前跪請。將至家中。與彌勒食。

彌勒食訖。時穿珠師。以一小座。敷彌勒前。求欲聽法。彌勒有四辯才力。即便為說。種種妙法。

時穿珠師。願樂聽聞。無有厭足。

先有長者。將欲嫁女。雇穿珠師。穿一寶珠。與錢十萬。當此之時。彼嫁女家。遣人索珠。

時穿珠師。聽法情濃。不暇為穿。即答之言。

且可小待。須臾之頃。

已復來索。乃至三返。猶故不得。彼長者瞋。合其珠錢。還來奪去。

穿珠師婦。瞋其夫言。

更無業也。須臾穿珠。得十萬利。云何聽此。道人美說。

其夫聞已。意中恨恨。

爾時彌勒。知其恨恨。即問之言。

汝能隨我。至寺以不。

答言。

我能。

即隨彌勒。往僧坊中。問上座言。

有人得金。滿十萬斤。何如歡喜。聽人說法。

憍陳如言。

假使有人。得金十萬。不如有人。以一鉢食。施持戒者。況能信心。須臾聽法。復勝於彼。百千萬倍。

於是又問。第二上座。

上座答言。

設復有人。得十萬車金。亦不如以。一鉢之食。施持戒者。況復聽法歡喜。經於時節。

又復問於。第三上座。

上座答言。

若有人得。十萬舍金。亦復不如。施持戒人。一鉢之食。況復聽法。

又問第四上座。

上座答言。

若其有得。十萬國金。亦復不如。施持戒人。一鉢之食。況復聽法。百千萬倍。

如是次問。乃至阿那律。

阿那律言。

有人得滿。四天下金。猶故不如。施持戒人。一鉢之食。況復聽法。

彌勒答言。

尊者說言。有施比丘。一鉢之食。乃至勝得。滿四天下金。云何如是。

尊者答言。

以自身為證。

憶念往昔。九十億劫。有一長者。有其二子。一名利吒。二名阿利吒。

恒告之言。

高者亦墮。
常者亦盡。
夫生有死。
合會有離。

長者得病。臨命終時。約勅兒子。

慎莫分居。譬如一絲。不能繫象。多集諸絲。象不能絕。兄弟並立。亦如多絲。

時彼長者。囑誡子竟。氣絕命終。以父勅故。兄弟共活。極相敬念。後為弟娶婦。

生活未幾。而此弟婦。語其夫言。

汝如彼奴。

所以者何。錢財用度。應當人客。皆由汝兄。汝今唯得。衣食而已。非奴如何。

數作此語。爾時夫婦。心生變異。求兄分居。

兄語弟言。

汝不憶父。臨終之言。

猶不自改。數求分居。兄見弟意。正便與分居。一切所有。皆中半分。弟之夫婦。年少遊逸。用度奢侈。未經幾時。貧窮困匱。來從兄乞。其兄爾時。與錢十萬。得去未久。以復用盡。而更來索。如是六返。皆與十萬。

至第七返。兄便責數。

汝不念父。臨終之言。求於分異。不能乃心生活。數來索物。今更與汝。十萬之錢。從今已往。不好生活。重復來索。更不與汝。

得是苦語。夫婦二人。用心生活。以漸得富。兄錢財喪失。以漸貧窮。來從弟乞。

其弟乃至。不讓兄食。而作是言。

謂兄常富。亦復貧耶。我昔從汝。有所乞索。苦切見責。今日何故。來從我索。

兄聞此已。極生憂惱。

自作念言。

同生兄弟。猶尚如此。況於外人。

厭惡生死。遂不還家。入山學道。精懃苦行。得辟支佛。其弟後亦。以漸貧窮。遭世飢饉。賣薪自活。

時辟支佛。入城乞食。竟無所得。空鉢還出。

時賣薪人。見辟支佛。空鉢出城。即以賣薪。所得稗麨。而欲與之。語辟支佛言。

尊者能食。麤惡食不。

答言。

不問好惡。趣得支身。

時賣薪人。即便授與。辟支佛。受而食之。食訖之後。飛騰虛空。作十八變。即還所止。

時賣薪人。後更取薪。道見一兔。以杖撩之。變成死人。卒起而來。抱取薪人項。彼取薪人。種種方便。欲推令去。不能得離。脫衣雇人。使挽卻之。亦不得離。展轉至闇。負來向家。既到家中。死人自解。墮在於地。作真金人。

時賣薪人。即便截卻。金人之頭。頭尋還生。卻其手脚。手脚還生。須臾之間。金頭金手。滿其屋裏。積為大𧂐。

隣比告官。

此貧窮人。屋裏自然。有此金𧂐。

王聞遣使。往覆撿之。即到屋裏。純見爛臭。死人手頭。其人自捉金頭。來以上王。便是真金。

王大歡喜。

此是福人。

即封聚落。從是命終。生第二天。為天帝釋。下生人中。為轉輪聖王。天王人王。九十一劫。不曾斷絕。今最後身。生於釋種。初生之日。四十里中。伏藏珍寶。自然踊出。後漸長大。兄釋摩男。父母偏愛。阿那律母。欲試諸兒。時遣語無食。

阿那律言。

但擔無食來。

即與空器。

時空器中。百味飯食。自然盈滿。設以四天下金。用為乳哺。不足一劫。況九十一劫。常受快樂。所以我今。得此自然飲食。適由先身。施此一鉢之食。今得此報。上至諸佛。下至梵天。淨持戒者。皆名持戒。

時穿珠師。聞是語已。心大歡喜。

雜寶藏經卷第四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