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愚經卷第十三
元魏涼州沙門慧覺等在高昌郡譯
五百鴈聞佛法生天品第五十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波羅㮈國。
爾時世尊。於林澤中。為天人四輩之類。演說妙法。
時虛空中。有五百群鴈。聞佛音聲。深心愛樂。盤桓迴翔。尋欲來下。至世尊所。時有獵師。張施羅網。五百群鴈。墮彼網中。為獵師所殺。生忉利天。父母膝上。忽然生長。如八歲兒。身體端嚴。顏貌無比。光相明淨。喻若金山。
便自念言。
我以何因。生此天中。
天人心聰神解。即識宿命。緣愛法聲。果報生天。當報其恩。即共同時。持天花香。下閻浮提。波羅捺國。至世尊所。天光明曜。猶寶樹林。
一時曲身。禮世尊足。合掌白言。
我蒙世尊。說法音聲。生在妙處。願重矜愍。開示道要。
爾時世尊。便為演說。四諦妙法。天人開悟。得須陀洹果。即還天上。不墮三塗。隨緣七生。得盡諸漏。
爾時阿難。白世尊言。
昨夜有天。光明照曜。禮敬世尊。不知其緣。願見告示。
佛告阿難。
善思念之。當為汝說。世尊昨日。在林澤中。為天世人。四輩之眾。敷演妙法。有五百群鴈。愛敬法聲。心悅欣慶。即共飛來。欲至我所。墮獵師網中。於時獵師。即取殺之。因此善心。生忉利天。自識宿命。故來報恩。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踊躍。歎未曾有。而作是言。
如來出世。實為奇妙。陶演法雨。莫不蒙潤。乃至禽鳥。猶聞法聲。獲福乃爾。豈況於人。信心受持。計其果報。過踰於彼。百千萬倍。不可為比。
佛告阿難。
善哉善哉。如汝所說。如來出世。多所潤益。普雨甘露。浸潤群生。以是之故。當共一心。信敬佛法。
爾時阿難。及諸眾會。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堅誓師子品第五十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爾時提婆達多。恒懷惡心。向於世尊。欲害如來。自稱為佛。教阿闍世。害父為王。
新佛新王。治理天下。不亦快乎。
王子信用。便殺其父。自立為王。是時世人。咸懷惡心。於諸比丘。惡不欲見。
時諸比丘。入城乞食。人民忿恚。咸不與語。空鉢而出。
還到山中。白世尊言。
提婆達多。作不善事。使諸四輩。各興惡心。向於沙門。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
若有眾生。起於惡心。向諸沙門。著染衣人。當知是人。則便惡心。向於過去諸佛。辟支佛。阿羅漢。向於未來諸佛。辟支佛。阿羅漢。現在諸佛。辟支佛。阿羅漢。以發惡心。向於三世。諸賢聖故。便獲無量。罪業果報。
所以者何。染色之服。皆是三世。賢聖標式。其有眾生。剃除鬚髮。著染衣者。當知是人。不久當得。解脫一切諸苦。獲無漏智。為諸眾生。作大救護。若有眾生。能發信心。向於出家。著染衣人。獲福難量。
佛告阿難。
我由往昔。於諸出家。著染衣人。深生信心。敬戴之故。致得成佛。
阿難白佛言。
世尊。往昔深心。敬染衣人。其事云何。願樂欲聞。
佛告阿難。
善聽當說。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阿難。
古昔無量。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大國王。名曰提毘。總領八萬四千。諸小國王。世無佛法。有辟支佛。在於山間林中。坐禪行道。飛騰變化。福度眾生。
時諸野獸。咸來親附。有一師子。名號𨃓迦羅毘。軀體金色。光相明顯。煥然明裂。食果噉草。不害群生。
是時獵師。剃頭著袈裟。內佩弓箭。行於澤中。見有師子。甚懷歡喜。而心念言。
我今大利。得見此獸。可殺取皮。以用上王。足得脫貧。
是時師子。適值睡眠。獵師便以。毒箭射之。師子驚覺。即欲馳害。
見著袈裟。便自念言。
如此之人。在世不久。必得解脫。離諸苦厄。
所以者何。此染衣者。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聖人標相。我若害之。則為惡心。趣向三世。諸賢聖人。
如是思惟。害意還息。毒箭兩行。命在不久。便說偈言。
耶羅羅。
婆奢沙。
娑呵。
說此語時。天地大動。無雲而雨。諸天惋惕。即以天眼。下觀世間。見於獵師。殺菩薩師子。於虛空中。雨諸天花。供養其屍。是時獵師。剝師子皮。持至于家。以奉國王提毘。求索賞募。
時王念言。
經書有云。
若有畜獸。身金色相。必是菩薩。大士之人。
我今云何。資賞此人。若與賞者。便為共此。殺害無異。
是時獵師。素窮求哀。國王矜愍。與少財物。問獵師言。
師子死時。有何瑞應。
答言。
口說八字。天地普動。無雲而雨。天降諸花。
爾時國王。聞是語已。悲喜交集。信心益猛。即召諸臣。耆舊智人。令解是義。
時諸人眾。都不能解。空林澤中。有一仙人。字奢摩。字義俱閑。仙人聰明。哲達貫練。使還白王。王即請來。
仙人于時。具為大王。解說其義。
耶羅羅。其義唯剃。頭著染衣。當於生死。疾得解脫。
婆奢沙。云剃頭著染衣者。皆是賢聖之相。近於涅槃。
娑呵。云剃頭著染衣者。當為一切。諸天世人。所見敬仰。
於時仙人。解是語已。提毘歡喜。即召八萬四千小王。悉集一處。作七寶高車。張師子皮。表示一切。悉共敬戴。燒香散花。而以供養。極盡忠心。後復打金作棺。盛師子皮。以用起塔。
爾時人民。緣是善心。壽終之後。皆得生天。
佛告阿難。及四部眾。
爾時師子。由發善心。向染衣人。十億萬劫。作轉輪聖王。給足眾生。廣殖福業。致得成佛。
爾時號𨃓迦毘羅者。豈異人乎。今我身是也。時國王提毘。緣供養師子皮故。十萬億劫。天上人中。尊貴第一。修諸善本。今彌勒菩薩是。時仙人者。今舍利弗是。時獵師者。今提婆達多是。
爾時四眾。從佛聞說。過去因緣。心懷歡喜。深自惋悼。悲歎而言。
我等愚癡。不識明哲。生起惡心。唯願如來。憐愍愚癡。聽悔前罪。
世尊弘慈。因為說法。四諦微妙。隨其宿緣。皆獲諸果。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者。有發無上。正真道意者。是時阿難。四部之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梵志施佛納衣得受記品第五十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將侍者阿難。入城分衛。世尊身上。所著之衣。有少穿壞。將欲以化。應度眾生。乞食周訖。欲還所止。
有一婆羅門。來至佛所。為佛作禮。覩佛容顏。光相殊特。見佛身衣。有少破壞。心存惠施。割省家中。得少白[(畾/且)*毛]。持用施佛。
唯願如來。當持此[(畾/且)*毛]以用補衣。
佛即受之。
時婆羅門。見佛受已。心情歡喜。倍加踊躍。
佛哀此人。即與授決。
於當來世。二阿僧祇。百劫之中。當得作佛。神通相好。十號具足。
佛授記已。歡喜而去。
國中豪賢。長者居士。咸興此心。
云何世尊。受彼少施。酬以大報。
作是念已。各為如來。破損好[(畾/且)*毛]。作種種衣。持用奉佛。
阿難問佛。
世尊先昔。造何善行。能令一切。奉施衣服。願佛為說。令得開解。
世尊告曰。
諦聽著心。當為汝說。過去因緣。
阿難曰。
諾。我當善聽。
佛告阿難。
乃往過去。無量無數。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毘鉢尸。出現於世。與其徒眾。九萬人俱。彼時有王。名曰槃頭。有一大臣。請佛及僧。三月供養。佛即許可。既蒙可已。還至其家。辦具所須。
時槃頭王。亦欲供養。佛及眾僧。往至佛所。而白佛言。
貪得如來。及比丘僧。三月供養。
佛告槃頭。
吾先已受。彼大臣請。大人之法。不宜中違。
王即還宮。告其臣曰。
佛處我國。吾欲供養。云卿已請。今可避我。我供養訖。卿乃請之。
臣答王言。
若使大王。保我身命。復保如來。常住於此。復令國土。常安無災。若使能保。此諸事者。我乃息意。放王先請。
王自念言。
斯事叵辦。
復更曉曰。
卿請一日。我復一日。
臣便可之。更互設會。各滿所願。
爾時大臣。為彼如來。辦具三衣。皆悉豐足。復為九萬。諸比丘眾。作七條衣。人與一領。
阿難當知。爾時大臣。以上衣服。施佛及僧。供養之者。豈異人乎。則我身是。我乃世世。殖福無厭。今悉自得。終不唐捐。
時阿難等。聞說是已。歡喜懃修。造諸福業。心懷踊躍。頂戴奉行。
佛始起慈心緣品第五十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諸比丘。夏安居竟。往至佛所。禮敬問訊。
佛以慈心。慰喻撫恤。
汝等住彼。得無苦耶。
慈心矜篤。極懷憐愍。阿難見之。而白佛言。
世尊慈愍。垂矜特隆。不審世尊。發如是心。為遠近耶。
佛告阿難。
若欲知之。當為汝說。過去久遠。不可稱計。阿僧祇劫。有二罪人。共在地獄。獄卒驅之。使挽鐵車。剝取其皮。用作車鞅。復以鐵棒。打令奔走。東西馳騁。無有休息。
時彼一人。筋力尠薄。獄卒逼之。躃地便起。疲極困乏。絕死復蘇。
彼共對者。見其困苦。興發慈心。憐愍此人。顧白獄卒。
唯願聽我。躬代是人。獨挽此車。
獄卒瞋恚。以棒打之。應時即死。生忉利天。
阿難當知。爾時獄中。慈心人者。我身是也。我乃爾時。於彼地獄。受罪之時。初發如是。慈矜之心。於一切人。未曾退捨。至於今日。故樂修行。慈愍一切。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頂生王品第五十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見諸比丘。貪於飾好。著於名利。多畜盈長。積聚無厭。
佛見此已。為諸比丘。說貪利害。
夫貪欲者。現損身命。終歸三塗。受苦無量。
所以然者。吾自憶念。過去世時。由於貪故。而便墮落。受諸苦惱。
爾時阿難。長跪叉手。前白佛言。
世尊過去。由於貪故。而便墮落。其事云何。
世尊告曰。
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一大王。名瞿薩離。典斯天下。八萬四千小國。有二萬夫人婇女。一萬大臣。
時王頂上。欻生一皰。其形如繭。淨潔清徹。亦不疼痛。後轉轉大。乃至如瓠。便劈看之。得一童子。甚為端正。頭髮紺青。身紫金色。即召相師。占相吉凶。
相師占已。便答王言。
此兒有德。雄姿奇特。必為聖王。統臨四域。
因為立字。名文陀竭。年已長大。英德遂著。王以一國。用封給之。大王後時。被病困篤。諸小王輩。皆來瞻省。不能自免。遂便薨背。
諸附庸王。共詣頂生。而咸啟曰。
大王已崩。願嗣國位。
頂生答言。
若吾有福。應為王者。要令四天。及尊帝釋。來相迎授。爾乃登祚。
立誓已竟。四天即下。各捉寶瓶。盛滿香湯。以灌其頂。時天帝釋。復持寶冠。來為著之。然後稱揚。
諸王復勸。當詣大國。王所治處。
頂生復言。
若我有福。應為王者。國當就我。我不就國。
立誓適竟。大國之中。所有宮殿。園林浴池。悉來就王。金輪。象馬。玉女。神珠。典藏。典兵。悉亦應集。君四天下。為轉輪王。
巡行國界。見諸人民。墾地耕種。王問臣吏。
此諸群生。欲作何等。
便答王言。
有形之類。由食得存。是以種穀。欲以濟命。
王立誓言。
若我有福。應為王者。當有自然。百味飲食。充飽一切。使無飢渴。
作願已竟。尋有飲食。
王更出遊。見諸人民。紡績經織。王復問言。
作此用為。
諸人對曰。
食已自然。無以嚴身。是故紡織。用作服飾。
王復立誓。
若我有福。應為王者。當有妙衣。自然而出。賑給萬民。使無窮乏。
作願已竟。應時諸樹。悉生種種。異色妙服。一切人民。求得無盡。
王更出遊。見諸群黎。修治樂器。王因問之。
作此何為。
諸人報言。
衣食既充。乏於音樂。所以治此。欲用自娛。
王復立誓。
若我有福。應為王者。眾妙樂器。當自然至。
作願適竟。應時諸樹。若干種種伎樂。懸在其枝。若有須者。取而鼓之。音聲和暢。其有聞者。無不歡預。王德至重。萬善臻集。天雨七寶。遍諸國界。
王問諸臣。
此誰之德。
諸臣對曰。
此是王德。亦國民福。
王復立誓。
若是民福。寶當普雨。若獨我德。齊雨宮內。
作願適竟。餘處悉斷。唯雨宮裏。七日七夜。
其頂生王。於閻浮提。五欲自娛。經八萬四千歲。
時有夜叉。踊出殿前。高聲唱言。
東方有國。名弗婆提。其中豐樂。快善無比。大王可往。遊觀彼界。
王則允可。意欲巡行。金輪復轉。躡虛而進。群臣七寶。皆悉隨從。既至彼土。諸小王等。盡來朝賀。王於彼國。五欲自恣。
經八億歲。夜叉復唱。
西方有國。名瞿耶尼。亦復快樂。王可至彼。
王即允然。往遊其土。食福受樂。
經十四億歲。夜叉復唱。
北方有國。名欝單曰。其土安豐。人民熾盛。王可到彼。
王即往詣。留止其中。上妙五欲。極情恣意。
經十八億歲。夜叉復唱。
有四天王處。其樂難量。王可遊之。
王與群臣。及四種兵。乘虛而上。四天遙見。甚懷恐怖。即合兵眾。出外拒之。竟不奈何。還歸所止。頂生於中。優遊受樂。
經數十億歲。意中復念。
欲昇忉利。
即與群眾。蹈虛登上。
時有五百仙人。住在須彌山腹。王之象馬。屎尿下落。污仙人身。
諸仙相問。
何緣有此。
中有智者。告眾人言。
吾聞頂生王。欲上三十三天。必是象馬。失此不淨。
仙人忿恨。便結神咒。令頂生王。及其人眾。悉住不轉。
王復知之。即立誓願。
若我有福。斯諸仙人。悉皆當來。承供所為。
王德弘博。能有感致。五百仙人。盡到王邊。扶輪御馬。共至天上。未至之頃。遙覩天城。名曰快見。其色皦白。高顯殊特。此快見城。有千二百門。諸天怖畏。悉閉諸門。著三重鐵關。頂生兵眾。直趣不疑。王即取貝吹之。張弓扣彈。千二百門。一時皆開。帝釋尋出。與共相見。因請入宮。與共分坐。天帝人王。貌類一種。其初見者。不能分別。唯以視眴遲疾。知其異耳。
王於天上。受五欲樂。盡三十六帝。末後帝釋。是大迦葉。時阿修羅王。興軍上天。與帝釋鬪。帝釋不如。退軍入城。頂生復出。吹貝扣弓。阿修羅王。即時崩墜。
頂生自念。
我力如是。無有等者。今與帝釋。共坐何為。不如害之。獨霸為快。
惡心已生。尋即墮落。當本殿前。委頓欲死。
諸人來問。
若後世人。問頂生王。云何命終。何以報之。
王對之曰。
若有此問。便可答之。
頂生王者。由貪而死。統領四域。四十億歲。七日雨寶。及在二天。而無厭足。故致墜落。
是故比丘。夫利養者。實為大患。當思遠離。深求道真。
阿難白佛。
此頂生王。宿殖何福。而獲如此。無量大報。
佛告之曰。
乃往過去。不可計劫。時世有佛。號曰弗沙。與其徒眾。遊化世間。
時婆羅門子。適欲娶婦。手把大豆。當用散婦。是其曩世。俗家之禮。於道值佛。心意歡喜。即持此豆。奉散於佛。四粒入鉢。一粒住頂。由此因緣。受無極福。四粒入鉢。王四天下。一粒在頂。受樂二天。
爾時諸弟子。聞佛所說。有得初果。二果三果。及阿羅漢者。不可稱數。受持佛語。歡喜奉行。
蘇曼女十子品第五十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須達長者。末下小女。字曰蘇曼。面首端正。容貌最妙。其父憐愛。特於諸子。若遊行時。每將共去。於是長者。將至佛所。其女見佛。情倍欣踊。願得好香。塗佛住室。斯女手中。有賓婆菓。佛從索之。奉教便與。佛尋於上。書香種稷。還以與之。女共其父。還歸城裏。便行推買。種種妙香。如佛所須。持詣祇洹。躬自擣磨。日日如是。於時持叉尸利國王。遣其一兒。使到舍衛。初適他土。廣行觀看。漸漸展轉。復至精舍。見蘇曼女。在中磨香。
愛其姿容。欲得為妻。即往入城。啟波斯匿王。
云有此女。可適我意。願王見賜。勿違我志。
王問之曰。
是誰家女。
答言。
是須達許。
王言。
卿自從索。吾不能知。
復重啟王。
王若相聽。當自求之。
王言。
可爾。
彼國王兒。發遣子弟。車乘眾物。先歸本國。唯留一象。及己在後。往至祇洹。搏蘇曼女。累騎而去。須達聞之。遣人追逐。象走駛速。不能及逮。即達本土。便用為婦。後遂懷妊。生卵十枚。卵後開敷。有十男兒。形貌姝好。與人有異。年遂長大。勇健非凡。然喜畋獵。傷害物命。其母矜愍。教使莫爾。
諸子白母。
射獵之事。最為快樂。母今相遮。將為見憎。
母復告言。
吾愛汝等。是以因制。若當憎汝。終無此言。
所以者何。夫殺生之罪。當入地獄。受諸苦惱。數千萬歲。常為鹿頭。羊頭兔頭。諸禽獸頭。阿傍獄卒。之所獵射。無央數歲。雖思解脫。其何由乎。
諸子白母。
如母所說。為自出心。從他邊聞。
母復告言。
吾昔從佛。聞如此事。
兒復問母。
佛者何人。幸願具宣。
母告諸子。
卿不聞乎。迦維羅衛。淨飯王子。形相炳著。應為聖王。厭老病死。出家學道。願行成就。得無上果。巨身丈六。相好無比。三明六通。遐鑒無外。前知無窮。卻知無極。觀知三世。如掌中珠。
諸子聞之。心內欣然。因更問母。
佛今近遠。為可見不。
母便答言。
今在舍衛。
諸子啟母。求往覲佛。母即聽之。諸子同時。共詣舍衛。
其祖須達。見之情悅。倍加愛念。將至祇洹。奉覲如來。諸子見佛。姿好形貌。踰前所聞。數千萬倍。五情欣喜。不能自勝。佛因隨宜。為說妙法。十人俱時。得法眼淨。便復白佛。求索出家。
佛問之曰。
汝父母聽不。
答言。
未諮。
佛言。
父母未聽。不得染化。
須達復言。
斯是我孫。我得自在。我今放之。於理亦可。
佛便允然。聽使為道。鬚髮自落。法衣在身。便成沙門。精勤大業。盡得羅漢。斯十比丘。甚相欽敬。行則俱進。住在同處。國中人民。莫不宗戴。
阿難白佛。
此十比丘。有何福慶。生在貴家。容貌奇特。遭值世尊。盡於苦際。
佛告阿難。
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有毘婆尸佛。出現於世。教化畢訖。而般涅槃。分布舍利。起無量塔。時有一塔。朽故崩壞。有一老母。而修治之。
有年少十人。偶行覩見。問老母曰。
何所施為。
老母語言。
斯是尊塔。功德彌弘。是以修補。欲望善果。
年少歡喜。助共興功。所作已竟。誓為母子。其十年少。願共同生。從是已來。九十一劫。天上人中。恒為俱生。受福快樂。常有三事。勝於餘人。
一者。形體端正。二者。眾所敬愛。三者。恒得長壽。
經爾許時。不墮三塗。今遇我世。沐浴清化。諸塵垢盡。咸逮應真。
欲知爾時老母者。今蘇曼女是。爾時十年少者。今十羅漢是。
佛說此時。其在大會。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者。發大乘意。逮不退者。信受佛語。歡喜奉行。
婆世躓品第五十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
于時此國。有豪富長者。名尸利躓。其家大富。七寶盈溢。其婦懷妊。月滿生男。形容嚴妙。世之少雙。父母喜慶。深用自幸。便請相師。令占吉凶。
相師占已。語其二親。
斯子福德。榮煥宗族。
長者益歡。情在無量。因復勸請。便為立字。
相師問曰。
從有此兒。有何瑞應。
長者報曰。
其母本來。訥口鈍辭。既懷此兒。談語巧妙。踰倍於常。
便為作字。號婆世躓。年歲已大。聰才邈群。與其等輩。遊行觀看。見那羅伎家。有一女子。面貌淨潔。暉容希偶。心便染著。欲得娉娶。
歸啟父母。
願為求索。
父母告言。
吾是貴姓。彼是凡賤。高卑非匹。如何為婚。
子情深愛。不能自釋。重更啟言。
莫問門戶。但論其身。幸垂顧愍。哀為我求。若不如志。便自殞命。
父母從之。遣人往求。
彼家報言。
君是大姓。我是小人。素非疇偶。何緣得爾。
其兒慇懃。情猶不息。復更遣信。重從索之。
彼家答言。
若能如我。習種種術。歌舞戲笑。悉令備知。及於王前。試使得中。然後乃當。共作婚姻。
兒惑其色。不恥鄙事。即詣彼家。學習戲藝。數時之間。皆已成就。是時國王。集諸那羅。上幢投窓。空中索走。如是種種。眾多戲事。
時長者子。亦往王邊。次應現伎。上索而走。索走既竟。王脫不見。復勅更上。奉命為之。氣力漸劣。中道欲墮。心中惶懅。無所歸依。
尊者目連。陵虛至邊。而告之曰。
如卿今日。寧全身命。出家學道。為寧墮地。娶彼女耶。
尋報之言。
願自存濟。不用女也。
目連即時。於虛空中。化作平地。其人見已。情怖便止。因地而下。得全身首。既蒙安隱。喜不自勝。隨逐目連。往詣世尊。禮拜供養。佛於是時。廣說妙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出要最快。
心意暢解。便得初果。因復白佛。
願得出家。奉修正法。
世尊聽之。鬚髮自落。法衣在身。便成沙門。比丘專精禪思。遵修正業。諸漏得盡。成阿羅漢。
慧命阿難。前白佛言。
婆世躓沙門。往昔之時。與彼女子。有何因緣。心染惑著。幾致危沒。復共目連。造何善因。今蒙其恩。而獲寧濟。復何因緣。自致應真。
佛告阿難。
乃往過去。無量之劫。波羅㮈國。有大長者。初生一子。端正無比。當于是時。其家有人。從海中來。齎一鳥卵。用奉長者。長者納受。經少時間。其卵便剖。出一鳥鶵。毛羽光潤。長者愛之。與子使弄。漸漸長大。互相懷念。
時長者子。騎鳥背上。鳥便擔飛。處處遊觀。情既滿厭。還歸其舍。日日如是。經歷多時。其長者子。聞他國王。作那羅戲。便乘斯鳥。往至彼間。來下觀看。鳥住樹上。偶見王女。情便染愛。其時遣信。騰說情狀。王女然可。便與共交。作事不密。為王所知。遣人推捕。尋時獲得。縛束其身。而當斬戮。
長者子言。
諸君何為。勞力殺我。聽我上樹。自投而死。
諸人聽許。便起攀枝而上。乘騎其鳥。翔虛而去。因此鳥故。得延壽命。
佛告阿難。
彼時長者子。今婆世躓是。爾時王女者。今伎家女是。爾時鳥者。則目連是。
過去世時。惑色致困。由鳥得濟。今復貪色。垂當死亡。由目連故。致得安隱。
其婆世躓。所說聰辯。成無漏者。乃往過去。波羅㮈國。有一居士。見辟支佛。來從乞飯。居士即時。以食施與。因復勸請。令說經法。其辟支佛。辭云不能。擲鉢虛空。騰踊而逝。
居士念曰。
斯人神力。變化無方。然其不能。敷宣道化。願我後生。遭值聖尊。勝於此士。巨億萬倍。演散法義。無窮無盡。令我身者。亦獲果證。
由此因緣。今世聰明。逮羅漢果。
佛說是時。莫不歡喜。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者。有種緣覺善根者。發菩薩心者。皆信佛語。頂戴奉行。
優波毱提品第六十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此國。有一梵志。字阿巴毱提。聰明廣學。採古達今。
往至佛所。求作沙門。因復啟曰。
若我出家。智慧辯才。與舍利弗等者。情則甘樂。若當不如。便自歸家。
佛尋答曰。
卿不如也。
時彼梵志。止不作道。還歸其舍。
世尊於後。告眾會言。
我滅度已。一百歲中。此婆羅門。而當深化。逮成六通。智慧高遠。教化眾生。其數如塵。
佛涅槃時。告阿難言。
我滅度後。一切經藏。悉付囑汝。汝當受持。廣使流布。
世尊既滅。阿難持法。
阿難後時。復欲捨身。告弟子耶貰羈言。
我去世後。所有典要。汝當護持。
因復告曰。
波羅㮈國。當有居士。字為毱提。此人有子。名優波毱提。卿好求索。度用為道。卿若壽終。以法付之。
阿難滅已。此耶貰羈。奉持佛法。遊化世間。所度甚多。復至波羅㮈。往造居士。與共相識。數數往來。其彼居士。生一男兒。字阿巴毱提。年在幼稚。于時耶貰羈。往從索之。欲使為道。
其父答曰。
始有一子。當紹門戶。不可爾也。若後更生。便用相給。
後復生男。字難陀毱提。
時耶貰羈。復往從索。
其父報言。
大子營外。次子營內。於其家居。乃可興隆。情中戀惜。未能相許。若後更有。信當奉惠。
此耶貰羈。是阿羅漢。三明具足。能知人根。觀此二兒。與道無緣。亦自息意。不慇懃求。
時彼居士。復更生男。顏貌端妙。形相殊特。時耶貰羈。復往從索。
其父報曰。
兒今猶小。未能奉事。又復家貧。無以餉送。且欲停之。須大當與。
年漸長大。才器益盛。父付財物。居肆販賣。
時耶貰羈。往到其邊。而為說法。教使繫念。以白黑石子。用當籌算。善念下白。惡念下黑。優婆毱提。奉受其教。善惡之念。輙投石子。初黑偏多。白者甚少。漸漸修習。白黑正等。繫念不止。更無黑石。純有白者。善念已盛。逮得初果。
時彼城中。有婬女人。遣婢持錢。往從買花。優波毱提。心性質直。饒與其花。不令有恨。
婢齎花歸。婬女甚怪。問其婢言。
前日買花。用錢一種。往何以少。今何以多。將無前時。相欺減乎。
婢答之言。
今日花主。慈仁守禮。平等相與。所以饒獲。又復其人。形體殊妙。大家若見。復不有恨。
婬女聞之。遣信請喚。優波毱提。自抑不往。又復延召。終不從命。于時婬女。與王家兒。而共交通。貪其衣服。眾寶所成。利興義衰。殺而藏之。王家搜覓。於其舍得。尋取婬女。斬截手足。劓其耳鼻。懸於高標。竪置塜間。雖荷此苦。然未命終。優波毱提。往到其所。
婬女謂言。
往者端正。不肯相見。今日形殘。何所看乎。
尋即對曰。
吾不愛色。而來至此。用相憐故。來到此耳。
因為宣說。四非常法。
是身不淨。苦空無我。一一諦察。有何可恃。愚惑之徒。妄生染想。
婬女聞法。逮法眼淨。優波毱提。成阿那含。
時耶世羈。復從居士。索此少年。用作沙彌。奉教持與。將至精舍。授其十戒。年滿二十。便授具足。白四羯磨竟。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皆悉滿具。言辭巧妙。所演無窮。便集眾人。欲為說法。時魔波旬。於會處所。而雨金錢。眾人競拾。竟不聞法。於第二日。復集大眾。魔雨花鬘。以亂眾心。於第三日。復更集大眾。魔王便化。作一大象。紺琉璃色。口有六牙。其一牙上。有七浴池。其浴池中。有七蓮花。一一蓮花上。有七玉女。斯諸玉女。皆作伎樂。其象優遊。徐步會側。眾人顧目。情不在法。於第四日。復集大眾。魔王復化。作一女人。端正美妙。侍立尊後。眾人注目。忽忘法事。于時尊者。尋化其女。令作白骨。眾人見已。乃專聽法。得道者眾。
尊者本來。有一狗子。日日於耳。竊為說法。其狗命終。生第六天。與魔波旬。共坐一床。
魔王思惟。
此天大德。乃與我等。為從何沒。而來生此。
尋觀察之。知從狗身。
彼沙門者。相辱乃爾。
遙伺尊者。入禪定時。持一寶冠。著其頭上。
既從定起。覺頂有冠。尋便思察。知魔所為。即以神力。感魔使來。化其狗屍。令似髴飾。而告魔言。
汝遺我冠。深謝來意。今以髴飾。用相酬贈。
魔王受已。便還天上。而見所著。乃是死狗。心中厭惡。而欲去之。盡其神力。不能令卻。復詣帝釋。求除不淨。
帝釋報言。
其作此者。斯人能捨。非是吾力。之所任卻。
魔王復去。廣問諸天。乃至梵天。向之喜言。
願除茲穢。
各答如初。非力所辦。
事不獲已。來詣尊者。而謂言曰。
佛實大德。慈心無邊。諸聲聞輩。誠為凶忌。何以驗之。我乃昔日。將諸魔兵。凡十八億。攻圍菩薩。欲敗其道。猶懷慈悲。不以為怨。我今小觸。相困乃爾。
尊者答言。
理實如是。佛之於我。百千萬倍。不可為喻。如須彌山。比彼芥子。如大海水。方於牛跡。如師子王。喻於野干。大小之形。實不相及。
尊者語魔。
吾生末世。不見如來。聞汝神力。能化作佛。試為一現。我欲觀之。
魔王答言。
我今化現。慎莫為禮。
對曰。
不禮。
是時魔王。化身作佛。軀體丈六。紫磨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光明赫弈。踰倍日月。尊者欣悅。便前稽首。
魔還復形。語尊者言。
向云不禮。今作禮何。
尊者答言。
我自禮佛。不禮於汝。
魔復謝曰。
唯願矜愍。卻此死狗。
尊者告曰。
汝起慈心。擁護群生。則此死狗。變成寶飾。若懷惡意。則作狗屍。
魔以畏故。恒發善想。
是時尊者。成道已後。所化眾生。得四果者。一人一籌。籌長四寸。如此之籌。滿於一房。房高六丈。縱廣亦爾。
於是眾人。白尊者言。
尊者福德。實為弘博。化度群萌。不可稱數。
尊者告曰。
吾為畜生時。亦化眾生。使得聖果。何況今日。
眾會白言。
不審先世。所度云何。
尊者告曰。
乃往過去。波羅㮈國。有一仙山。五百辟支佛。止住其中。時有獼猴。日來供養。奉覲儀容。諸辟支佛。後盡涅盤。
復有五百梵志。續在中止。諸梵志等。或事日月。或復事火。事日月者。翹脚向之。其事火者。朝夕燃之。
時彼獼猴。見其翹脚。便取挽下。見其燃火。便取滅之。獼猴于時。端坐思惟。
諸梵志見。自相謂言。
此獼猴者。將為我曹。示茲威儀。
尋各整身。諦察真理。心意開解。盡得辟支佛道。
彼獼猴者。我身是也。
眾會復白。
以何因緣。受獼猴身。
尊者告曰。
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有毘婆尸佛。出現于世。有諸比丘。在波羅㮈。仙山中住。
時有應真。登上山巔。放脚輕疾。有一年少道人。而作是言。
彼行飄速。正似獼猴。
由此因緣。五百世中。常作獼猴。以是之故。凡在四輩。應自護口。勿妄出言。
尊者優波毱提。說此法時。一切大會。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者。種緣覺善根者。發大乘心。逮不退者。不可稱計。信受其教。歡喜奉行。
汪水中虫品第六十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
爾時城邊。有一汪水。污泥不淨。多諸糞穢。屎尿臭處。國中人民。凡鄙之類。恒以瑕穢。投歸其中。有一大虫。其形像蛇。加有四足。於其汪水。東西馳走。或沒或出。經歷年載。常處其中。受苦無量。
爾時世尊。將諸比丘。前後圍遶。至彼坑所。問諸比丘。
汝等頗識。此虫宿緣。所造行不。
時諸比丘。咸皆思量。無有能知。斯所造行。俱共白佛。皆云。
不知。
時佛告曰。
汝等當聽。吾當為汝說。斯所造行。過去有佛。名毘婆尸。出現於世。教化已周。遷神涅槃。彼佛法中。有十萬比丘。淨修梵行。閑居樂靜。依於一山。其山左右。有好林樹。華果茂盛。蓊欝無比。其諸樹間。流泉浴池。清涼可樂。
時諸比丘。依慕住止。遵善行道。懃修不懈。悉具初果。乃至四果。無有凡夫。
時有五百估客。共相合集。欲入大海。發引徑路。經由此山。見諸比丘。剋心精懃。內懷欣敬。思欲設供。
時諸賈客。共相合率。往請眾僧。求索供養。值諸檀越。各各已請。日日相次。竟不從意。即詣眾僧。辭入大海。
設我等眾。安隱來還。當設供養。願哀見許。
時僧默然。允可受請。眾賈入海。大獲珍寶。平安還至。到眾僧所。選眾妙寶。最上價者。用施眾僧。規俟飲食。若食多者。隨意用之。於時眾僧。受其寶物。持用付授。僧摩摩帝。於後眾僧。食具向盡。從其求索。爾時珍寶。當用續食。
時摩摩帝。答眾僧言。
賈客前時。自與我寶。何緣乃索。
上座維那。語摩摩帝。
檀越前時。以寶施僧。令汝舉之。今僧食盡。當用裨佐。
時摩摩帝。瞋恚而言。
汝曹噉屎。此寶是我所有。何緣乃索。
時彼眾僧。見摩摩帝。已起惡意。即便散去。由其欺僧。惡口罵故。身壞命終。墮阿鼻獄。身常宛轉。沸屎之中。歷九十二劫。乃從獄出。今復墮此。屎尿池中。經歷年歲。未得解脫。
所以者何。過去有佛。名曰尸棄。將諸比丘。臨過此坑。示諸弟子。為說本末。
復次有佛。名曰隨葉。亦復將從。諸比丘眾。往到其所。說其因緣。從此命終。還入地獄。經歷數萬億歲。其後命終。復生是中。
次復有佛。名曰拘留秦。亦共徒眾。圍遶至此坑。垂示諸比丘。說其本末。
次名拘那含牟尼佛。亦共弟子。來至此坑。
次迦葉佛。亦來至此。咸為弟子。說其因緣。
次第七佛。我釋迦牟尼。今示汝等。因緣本末。觀視其虫。
如是一切。賢劫當來諸佛。各各皆爾。將諸弟子。到其坑所。指示其虫。說其曩昔。所造因緣。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心驚毛竪。共相勅厲。慎護身口意業。信受佛語。歡喜奉行。
沙彌均提品第六十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晝夜三時。恒以天眼。觀視世間。誰應度者。輙往度之。
爾時有諸估客。欲詣他國。其諸商人。共將一狗。至於中路。眾賈頓息。伺人不看。閑靜之時。狗便盜取。眾賈人肉。於時眾人。即懷瞋恚。便共打狗。而折其脚。棄置空野。捨之而去。
時舍利弗。遙以天眼。見此狗身。攣躃在地。飢餓困篤。懸命垂死。著衣持鉢。入城乞食。得已持出。飛至狗所。慈心憐愍。以食施與。狗得其食。濟活餘命。心甚歡喜。倍加踊躍。
時舍利弗。即為其狗。具足解說。微妙之法。狗便命終。生舍衛國。婆羅門家。
時舍利弗。獨行乞食。
婆羅門見。而問之言。
尊者獨行。無沙彌耶。
舍利弗言。
我無沙彌。聞卿有子。當用見與。
婆羅門言。
我有一子。字曰均提。年既孩幼。不任使令。比前長大。當用相與。
時舍利弗。聞彼語已。即戢在心。還至祇洹。至年七歲。復來求之。
時婆羅門。即以其兒。付舍利弗。令使出家。
時舍利弗。便受其兒。將至祇洹。聽為沙彌。漸為具說。種種妙法。心意開解。得阿羅漢。六通清徹。功德悉備。
時均提沙彌。始得道已。自以智力。觀過去世。本造何行。來受此形。得遭聖師。而獲果證。觀見前身。作一餓狗。蒙我和上。舍利弗恩。今得人身。并獲道果。
欣心內發。而自念言。
我蒙師恩。得脫諸苦。今當盡身。供給所須。永作沙彌。不受大戒。
爾時阿難。而白佛言。
不審此人。曩昔之時。興何惡行。受此狗身。造何善根。而得解脫。
佛告阿難。
乃往過去。迦葉佛時。有諸比丘。集在一處。時年少比丘。音聲清雅。善巧讚唄。人所樂聽。有一比丘。年高耆老。音聲濁鈍。不能經唄。每自出聲。而自娛樂。其老比丘。已得羅漢。沙門功德。皆悉具足。
于時年少。妙音比丘。見老沙門。音聲鈍濁。自恃好聲。而呵之言。
今汝長老。聲如狗吠。
輕呵已竟。時老比丘。便呼年少。
汝識我不。
年少答言。
我大識汝。汝是迦葉佛時比丘。
上座答曰。
我今已得。阿羅漢道。沙門儀式。悉具足矣。
時年少比丘。聞其所說。心驚毛竪。惶怖自責。即於其前。懺悔過咎。
時老比丘。即聽懺悔。由其惡言。五百世中。常受狗身。由其出家。持淨戒故。今得見我。蒙得解脫。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信受。頂戴奉行。
賢愚經卷第十三
元魏涼州沙門慧覺等在高昌郡譯
五百鴈聞佛法生天品第五十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波羅㮈國。
爾時世尊。於林澤中。為天人四輩之類。演說妙法。
時虛空中。有五百群鴈。聞佛音聲。深心愛樂。盤桓迴翔。尋欲來下。至世尊所。時有獵師。張施羅網。五百群鴈。墮彼網中。為獵師所殺。生忉利天。父母膝上。忽然生長。如八歲兒。身體端嚴。顏貌無比。光相明淨。喻若金山。
便自念言。
我以何因。生此天中。
天人心聰神解。即識宿命。緣愛法聲。果報生天。當報其恩。即共同時。持天花香。下閻浮提。波羅捺國。至世尊所。天光明曜。猶寶樹林。
一時曲身。禮世尊足。合掌白言。
我蒙世尊。說法音聲。生在妙處。願重矜愍。開示道要。
爾時世尊。便為演說。四諦妙法。天人開悟。得須陀洹果。即還天上。不墮三塗。隨緣七生。得盡諸漏。
爾時阿難。白世尊言。
昨夜有天。光明照曜。禮敬世尊。不知其緣。願見告示。
佛告阿難。
善思念之。當為汝說。世尊昨日。在林澤中。為天世人。四輩之眾。敷演妙法。有五百群鴈。愛敬法聲。心悅欣慶。即共飛來。欲至我所。墮獵師網中。於時獵師。即取殺之。因此善心。生忉利天。自識宿命。故來報恩。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踊躍。歎未曾有。而作是言。
如來出世。實為奇妙。陶演法雨。莫不蒙潤。乃至禽鳥。猶聞法聲。獲福乃爾。豈況於人。信心受持。計其果報。過踰於彼。百千萬倍。不可為比。
佛告阿難。
善哉善哉。如汝所說。如來出世。多所潤益。普雨甘露。浸潤群生。以是之故。當共一心。信敬佛法。
爾時阿難。及諸眾會。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堅誓師子品第五十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爾時提婆達多。恒懷惡心。向於世尊。欲害如來。自稱為佛。教阿闍世。害父為王。
新佛新王。治理天下。不亦快乎。
王子信用。便殺其父。自立為王。是時世人。咸懷惡心。於諸比丘。惡不欲見。
時諸比丘。入城乞食。人民忿恚。咸不與語。空鉢而出。
還到山中。白世尊言。
提婆達多。作不善事。使諸四輩。各興惡心。向於沙門。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
若有眾生。起於惡心。向諸沙門。著染衣人。當知是人。則便惡心。向於過去諸佛。辟支佛。阿羅漢。向於未來諸佛。辟支佛。阿羅漢。現在諸佛。辟支佛。阿羅漢。以發惡心。向於三世。諸賢聖故。便獲無量。罪業果報。
所以者何。染色之服。皆是三世。賢聖標式。其有眾生。剃除鬚髮。著染衣者。當知是人。不久當得。解脫一切諸苦。獲無漏智。為諸眾生。作大救護。若有眾生。能發信心。向於出家。著染衣人。獲福難量。
佛告阿難。
我由往昔。於諸出家。著染衣人。深生信心。敬戴之故。致得成佛。
阿難白佛言。
世尊。往昔深心。敬染衣人。其事云何。願樂欲聞。
佛告阿難。
善聽當說。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阿難。
古昔無量。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大國王。名曰提毘。總領八萬四千。諸小國王。世無佛法。有辟支佛。在於山間林中。坐禪行道。飛騰變化。福度眾生。
時諸野獸。咸來親附。有一師子。名號𨃓迦羅毘。軀體金色。光相明顯。煥然明裂。食果噉草。不害群生。
是時獵師。剃頭著袈裟。內佩弓箭。行於澤中。見有師子。甚懷歡喜。而心念言。
我今大利。得見此獸。可殺取皮。以用上王。足得脫貧。
是時師子。適值睡眠。獵師便以。毒箭射之。師子驚覺。即欲馳害。
見著袈裟。便自念言。
如此之人。在世不久。必得解脫。離諸苦厄。
所以者何。此染衣者。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聖人標相。我若害之。則為惡心。趣向三世。諸賢聖人。
如是思惟。害意還息。毒箭兩行。命在不久。便說偈言。
耶羅羅。
婆奢沙。
娑呵。
說此語時。天地大動。無雲而雨。諸天惋惕。即以天眼。下觀世間。見於獵師。殺菩薩師子。於虛空中。雨諸天花。供養其屍。是時獵師。剝師子皮。持至于家。以奉國王提毘。求索賞募。
時王念言。
經書有云。
若有畜獸。身金色相。必是菩薩。大士之人。
我今云何。資賞此人。若與賞者。便為共此。殺害無異。
是時獵師。素窮求哀。國王矜愍。與少財物。問獵師言。
師子死時。有何瑞應。
答言。
口說八字。天地普動。無雲而雨。天降諸花。
爾時國王。聞是語已。悲喜交集。信心益猛。即召諸臣。耆舊智人。令解是義。
時諸人眾。都不能解。空林澤中。有一仙人。字奢摩。字義俱閑。仙人聰明。哲達貫練。使還白王。王即請來。
仙人于時。具為大王。解說其義。
耶羅羅。其義唯剃。頭著染衣。當於生死。疾得解脫。
婆奢沙。云剃頭著染衣者。皆是賢聖之相。近於涅槃。
娑呵。云剃頭著染衣者。當為一切。諸天世人。所見敬仰。
於時仙人。解是語已。提毘歡喜。即召八萬四千小王。悉集一處。作七寶高車。張師子皮。表示一切。悉共敬戴。燒香散花。而以供養。極盡忠心。後復打金作棺。盛師子皮。以用起塔。
爾時人民。緣是善心。壽終之後。皆得生天。
佛告阿難。及四部眾。
爾時師子。由發善心。向染衣人。十億萬劫。作轉輪聖王。給足眾生。廣殖福業。致得成佛。
爾時號𨃓迦毘羅者。豈異人乎。今我身是也。時國王提毘。緣供養師子皮故。十萬億劫。天上人中。尊貴第一。修諸善本。今彌勒菩薩是。時仙人者。今舍利弗是。時獵師者。今提婆達多是。
爾時四眾。從佛聞說。過去因緣。心懷歡喜。深自惋悼。悲歎而言。
我等愚癡。不識明哲。生起惡心。唯願如來。憐愍愚癡。聽悔前罪。
世尊弘慈。因為說法。四諦微妙。隨其宿緣。皆獲諸果。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者。有發無上。正真道意者。是時阿難。四部之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梵志施佛納衣得受記品第五十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將侍者阿難。入城分衛。世尊身上。所著之衣。有少穿壞。將欲以化。應度眾生。乞食周訖。欲還所止。
有一婆羅門。來至佛所。為佛作禮。覩佛容顏。光相殊特。見佛身衣。有少破壞。心存惠施。割省家中。得少白[(畾/且)*毛]。持用施佛。
唯願如來。當持此[(畾/且)*毛]以用補衣。
佛即受之。
時婆羅門。見佛受已。心情歡喜。倍加踊躍。
佛哀此人。即與授決。
於當來世。二阿僧祇。百劫之中。當得作佛。神通相好。十號具足。
佛授記已。歡喜而去。
國中豪賢。長者居士。咸興此心。
云何世尊。受彼少施。酬以大報。
作是念已。各為如來。破損好[(畾/且)*毛]。作種種衣。持用奉佛。
阿難問佛。
世尊先昔。造何善行。能令一切。奉施衣服。願佛為說。令得開解。
世尊告曰。
諦聽著心。當為汝說。過去因緣。
阿難曰。
諾。我當善聽。
佛告阿難。
乃往過去。無量無數。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毘鉢尸。出現於世。與其徒眾。九萬人俱。彼時有王。名曰槃頭。有一大臣。請佛及僧。三月供養。佛即許可。既蒙可已。還至其家。辦具所須。
時槃頭王。亦欲供養。佛及眾僧。往至佛所。而白佛言。
貪得如來。及比丘僧。三月供養。
佛告槃頭。
吾先已受。彼大臣請。大人之法。不宜中違。
王即還宮。告其臣曰。
佛處我國。吾欲供養。云卿已請。今可避我。我供養訖。卿乃請之。
臣答王言。
若使大王。保我身命。復保如來。常住於此。復令國土。常安無災。若使能保。此諸事者。我乃息意。放王先請。
王自念言。
斯事叵辦。
復更曉曰。
卿請一日。我復一日。
臣便可之。更互設會。各滿所願。
爾時大臣。為彼如來。辦具三衣。皆悉豐足。復為九萬。諸比丘眾。作七條衣。人與一領。
阿難當知。爾時大臣。以上衣服。施佛及僧。供養之者。豈異人乎。則我身是。我乃世世。殖福無厭。今悉自得。終不唐捐。
時阿難等。聞說是已。歡喜懃修。造諸福業。心懷踊躍。頂戴奉行。
佛始起慈心緣品第五十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諸比丘。夏安居竟。往至佛所。禮敬問訊。
佛以慈心。慰喻撫恤。
汝等住彼。得無苦耶。
慈心矜篤。極懷憐愍。阿難見之。而白佛言。
世尊慈愍。垂矜特隆。不審世尊。發如是心。為遠近耶。
佛告阿難。
若欲知之。當為汝說。過去久遠。不可稱計。阿僧祇劫。有二罪人。共在地獄。獄卒驅之。使挽鐵車。剝取其皮。用作車鞅。復以鐵棒。打令奔走。東西馳騁。無有休息。
時彼一人。筋力尠薄。獄卒逼之。躃地便起。疲極困乏。絕死復蘇。
彼共對者。見其困苦。興發慈心。憐愍此人。顧白獄卒。
唯願聽我。躬代是人。獨挽此車。
獄卒瞋恚。以棒打之。應時即死。生忉利天。
阿難當知。爾時獄中。慈心人者。我身是也。我乃爾時。於彼地獄。受罪之時。初發如是。慈矜之心。於一切人。未曾退捨。至於今日。故樂修行。慈愍一切。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頂生王品第五十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見諸比丘。貪於飾好。著於名利。多畜盈長。積聚無厭。
佛見此已。為諸比丘。說貪利害。
夫貪欲者。現損身命。終歸三塗。受苦無量。
所以然者。吾自憶念。過去世時。由於貪故。而便墮落。受諸苦惱。
爾時阿難。長跪叉手。前白佛言。
世尊過去。由於貪故。而便墮落。其事云何。
世尊告曰。
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一大王。名瞿薩離。典斯天下。八萬四千小國。有二萬夫人婇女。一萬大臣。
時王頂上。欻生一皰。其形如繭。淨潔清徹。亦不疼痛。後轉轉大。乃至如瓠。便劈看之。得一童子。甚為端正。頭髮紺青。身紫金色。即召相師。占相吉凶。
相師占已。便答王言。
此兒有德。雄姿奇特。必為聖王。統臨四域。
因為立字。名文陀竭。年已長大。英德遂著。王以一國。用封給之。大王後時。被病困篤。諸小王輩。皆來瞻省。不能自免。遂便薨背。
諸附庸王。共詣頂生。而咸啟曰。
大王已崩。願嗣國位。
頂生答言。
若吾有福。應為王者。要令四天。及尊帝釋。來相迎授。爾乃登祚。
立誓已竟。四天即下。各捉寶瓶。盛滿香湯。以灌其頂。時天帝釋。復持寶冠。來為著之。然後稱揚。
諸王復勸。當詣大國。王所治處。
頂生復言。
若我有福。應為王者。國當就我。我不就國。
立誓適竟。大國之中。所有宮殿。園林浴池。悉來就王。金輪。象馬。玉女。神珠。典藏。典兵。悉亦應集。君四天下。為轉輪王。
巡行國界。見諸人民。墾地耕種。王問臣吏。
此諸群生。欲作何等。
便答王言。
有形之類。由食得存。是以種穀。欲以濟命。
王立誓言。
若我有福。應為王者。當有自然。百味飲食。充飽一切。使無飢渴。
作願已竟。尋有飲食。
王更出遊。見諸人民。紡績經織。王復問言。
作此用為。
諸人對曰。
食已自然。無以嚴身。是故紡織。用作服飾。
王復立誓。
若我有福。應為王者。當有妙衣。自然而出。賑給萬民。使無窮乏。
作願已竟。應時諸樹。悉生種種。異色妙服。一切人民。求得無盡。
王更出遊。見諸群黎。修治樂器。王因問之。
作此何為。
諸人報言。
衣食既充。乏於音樂。所以治此。欲用自娛。
王復立誓。
若我有福。應為王者。眾妙樂器。當自然至。
作願適竟。應時諸樹。若干種種伎樂。懸在其枝。若有須者。取而鼓之。音聲和暢。其有聞者。無不歡預。王德至重。萬善臻集。天雨七寶。遍諸國界。
王問諸臣。
此誰之德。
諸臣對曰。
此是王德。亦國民福。
王復立誓。
若是民福。寶當普雨。若獨我德。齊雨宮內。
作願適竟。餘處悉斷。唯雨宮裏。七日七夜。
其頂生王。於閻浮提。五欲自娛。經八萬四千歲。
時有夜叉。踊出殿前。高聲唱言。
東方有國。名弗婆提。其中豐樂。快善無比。大王可往。遊觀彼界。
王則允可。意欲巡行。金輪復轉。躡虛而進。群臣七寶。皆悉隨從。既至彼土。諸小王等。盡來朝賀。王於彼國。五欲自恣。
經八億歲。夜叉復唱。
西方有國。名瞿耶尼。亦復快樂。王可至彼。
王即允然。往遊其土。食福受樂。
經十四億歲。夜叉復唱。
北方有國。名欝單曰。其土安豐。人民熾盛。王可到彼。
王即往詣。留止其中。上妙五欲。極情恣意。
經十八億歲。夜叉復唱。
有四天王處。其樂難量。王可遊之。
王與群臣。及四種兵。乘虛而上。四天遙見。甚懷恐怖。即合兵眾。出外拒之。竟不奈何。還歸所止。頂生於中。優遊受樂。
經數十億歲。意中復念。
欲昇忉利。
即與群眾。蹈虛登上。
時有五百仙人。住在須彌山腹。王之象馬。屎尿下落。污仙人身。
諸仙相問。
何緣有此。
中有智者。告眾人言。
吾聞頂生王。欲上三十三天。必是象馬。失此不淨。
仙人忿恨。便結神咒。令頂生王。及其人眾。悉住不轉。
王復知之。即立誓願。
若我有福。斯諸仙人。悉皆當來。承供所為。
王德弘博。能有感致。五百仙人。盡到王邊。扶輪御馬。共至天上。未至之頃。遙覩天城。名曰快見。其色皦白。高顯殊特。此快見城。有千二百門。諸天怖畏。悉閉諸門。著三重鐵關。頂生兵眾。直趣不疑。王即取貝吹之。張弓扣彈。千二百門。一時皆開。帝釋尋出。與共相見。因請入宮。與共分坐。天帝人王。貌類一種。其初見者。不能分別。唯以視眴遲疾。知其異耳。
王於天上。受五欲樂。盡三十六帝。末後帝釋。是大迦葉。時阿修羅王。興軍上天。與帝釋鬪。帝釋不如。退軍入城。頂生復出。吹貝扣弓。阿修羅王。即時崩墜。
頂生自念。
我力如是。無有等者。今與帝釋。共坐何為。不如害之。獨霸為快。
惡心已生。尋即墮落。當本殿前。委頓欲死。
諸人來問。
若後世人。問頂生王。云何命終。何以報之。
王對之曰。
若有此問。便可答之。
頂生王者。由貪而死。統領四域。四十億歲。七日雨寶。及在二天。而無厭足。故致墜落。
是故比丘。夫利養者。實為大患。當思遠離。深求道真。
阿難白佛。
此頂生王。宿殖何福。而獲如此。無量大報。
佛告之曰。
乃往過去。不可計劫。時世有佛。號曰弗沙。與其徒眾。遊化世間。
時婆羅門子。適欲娶婦。手把大豆。當用散婦。是其曩世。俗家之禮。於道值佛。心意歡喜。即持此豆。奉散於佛。四粒入鉢。一粒住頂。由此因緣。受無極福。四粒入鉢。王四天下。一粒在頂。受樂二天。
爾時諸弟子。聞佛所說。有得初果。二果三果。及阿羅漢者。不可稱數。受持佛語。歡喜奉行。
蘇曼女十子品第五十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須達長者。末下小女。字曰蘇曼。面首端正。容貌最妙。其父憐愛。特於諸子。若遊行時。每將共去。於是長者。將至佛所。其女見佛。情倍欣踊。願得好香。塗佛住室。斯女手中。有賓婆菓。佛從索之。奉教便與。佛尋於上。書香種稷。還以與之。女共其父。還歸城裏。便行推買。種種妙香。如佛所須。持詣祇洹。躬自擣磨。日日如是。於時持叉尸利國王。遣其一兒。使到舍衛。初適他土。廣行觀看。漸漸展轉。復至精舍。見蘇曼女。在中磨香。
愛其姿容。欲得為妻。即往入城。啟波斯匿王。
云有此女。可適我意。願王見賜。勿違我志。
王問之曰。
是誰家女。
答言。
是須達許。
王言。
卿自從索。吾不能知。
復重啟王。
王若相聽。當自求之。
王言。
可爾。
彼國王兒。發遣子弟。車乘眾物。先歸本國。唯留一象。及己在後。往至祇洹。搏蘇曼女。累騎而去。須達聞之。遣人追逐。象走駛速。不能及逮。即達本土。便用為婦。後遂懷妊。生卵十枚。卵後開敷。有十男兒。形貌姝好。與人有異。年遂長大。勇健非凡。然喜畋獵。傷害物命。其母矜愍。教使莫爾。
諸子白母。
射獵之事。最為快樂。母今相遮。將為見憎。
母復告言。
吾愛汝等。是以因制。若當憎汝。終無此言。
所以者何。夫殺生之罪。當入地獄。受諸苦惱。數千萬歲。常為鹿頭。羊頭兔頭。諸禽獸頭。阿傍獄卒。之所獵射。無央數歲。雖思解脫。其何由乎。
諸子白母。
如母所說。為自出心。從他邊聞。
母復告言。
吾昔從佛。聞如此事。
兒復問母。
佛者何人。幸願具宣。
母告諸子。
卿不聞乎。迦維羅衛。淨飯王子。形相炳著。應為聖王。厭老病死。出家學道。願行成就。得無上果。巨身丈六。相好無比。三明六通。遐鑒無外。前知無窮。卻知無極。觀知三世。如掌中珠。
諸子聞之。心內欣然。因更問母。
佛今近遠。為可見不。
母便答言。
今在舍衛。
諸子啟母。求往覲佛。母即聽之。諸子同時。共詣舍衛。
其祖須達。見之情悅。倍加愛念。將至祇洹。奉覲如來。諸子見佛。姿好形貌。踰前所聞。數千萬倍。五情欣喜。不能自勝。佛因隨宜。為說妙法。十人俱時。得法眼淨。便復白佛。求索出家。
佛問之曰。
汝父母聽不。
答言。
未諮。
佛言。
父母未聽。不得染化。
須達復言。
斯是我孫。我得自在。我今放之。於理亦可。
佛便允然。聽使為道。鬚髮自落。法衣在身。便成沙門。精勤大業。盡得羅漢。斯十比丘。甚相欽敬。行則俱進。住在同處。國中人民。莫不宗戴。
阿難白佛。
此十比丘。有何福慶。生在貴家。容貌奇特。遭值世尊。盡於苦際。
佛告阿難。
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有毘婆尸佛。出現於世。教化畢訖。而般涅槃。分布舍利。起無量塔。時有一塔。朽故崩壞。有一老母。而修治之。
有年少十人。偶行覩見。問老母曰。
何所施為。
老母語言。
斯是尊塔。功德彌弘。是以修補。欲望善果。
年少歡喜。助共興功。所作已竟。誓為母子。其十年少。願共同生。從是已來。九十一劫。天上人中。恒為俱生。受福快樂。常有三事。勝於餘人。
一者。形體端正。二者。眾所敬愛。三者。恒得長壽。
經爾許時。不墮三塗。今遇我世。沐浴清化。諸塵垢盡。咸逮應真。
欲知爾時老母者。今蘇曼女是。爾時十年少者。今十羅漢是。
佛說此時。其在大會。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者。發大乘意。逮不退者。信受佛語。歡喜奉行。
婆世躓品第五十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
于時此國。有豪富長者。名尸利躓。其家大富。七寶盈溢。其婦懷妊。月滿生男。形容嚴妙。世之少雙。父母喜慶。深用自幸。便請相師。令占吉凶。
相師占已。語其二親。
斯子福德。榮煥宗族。
長者益歡。情在無量。因復勸請。便為立字。
相師問曰。
從有此兒。有何瑞應。
長者報曰。
其母本來。訥口鈍辭。既懷此兒。談語巧妙。踰倍於常。
便為作字。號婆世躓。年歲已大。聰才邈群。與其等輩。遊行觀看。見那羅伎家。有一女子。面貌淨潔。暉容希偶。心便染著。欲得娉娶。
歸啟父母。
願為求索。
父母告言。
吾是貴姓。彼是凡賤。高卑非匹。如何為婚。
子情深愛。不能自釋。重更啟言。
莫問門戶。但論其身。幸垂顧愍。哀為我求。若不如志。便自殞命。
父母從之。遣人往求。
彼家報言。
君是大姓。我是小人。素非疇偶。何緣得爾。
其兒慇懃。情猶不息。復更遣信。重從索之。
彼家答言。
若能如我。習種種術。歌舞戲笑。悉令備知。及於王前。試使得中。然後乃當。共作婚姻。
兒惑其色。不恥鄙事。即詣彼家。學習戲藝。數時之間。皆已成就。是時國王。集諸那羅。上幢投窓。空中索走。如是種種。眾多戲事。
時長者子。亦往王邊。次應現伎。上索而走。索走既竟。王脫不見。復勅更上。奉命為之。氣力漸劣。中道欲墮。心中惶懅。無所歸依。
尊者目連。陵虛至邊。而告之曰。
如卿今日。寧全身命。出家學道。為寧墮地。娶彼女耶。
尋報之言。
願自存濟。不用女也。
目連即時。於虛空中。化作平地。其人見已。情怖便止。因地而下。得全身首。既蒙安隱。喜不自勝。隨逐目連。往詣世尊。禮拜供養。佛於是時。廣說妙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出要最快。
心意暢解。便得初果。因復白佛。
願得出家。奉修正法。
世尊聽之。鬚髮自落。法衣在身。便成沙門。比丘專精禪思。遵修正業。諸漏得盡。成阿羅漢。
慧命阿難。前白佛言。
婆世躓沙門。往昔之時。與彼女子。有何因緣。心染惑著。幾致危沒。復共目連。造何善因。今蒙其恩。而獲寧濟。復何因緣。自致應真。
佛告阿難。
乃往過去。無量之劫。波羅㮈國。有大長者。初生一子。端正無比。當于是時。其家有人。從海中來。齎一鳥卵。用奉長者。長者納受。經少時間。其卵便剖。出一鳥鶵。毛羽光潤。長者愛之。與子使弄。漸漸長大。互相懷念。
時長者子。騎鳥背上。鳥便擔飛。處處遊觀。情既滿厭。還歸其舍。日日如是。經歷多時。其長者子。聞他國王。作那羅戲。便乘斯鳥。往至彼間。來下觀看。鳥住樹上。偶見王女。情便染愛。其時遣信。騰說情狀。王女然可。便與共交。作事不密。為王所知。遣人推捕。尋時獲得。縛束其身。而當斬戮。
長者子言。
諸君何為。勞力殺我。聽我上樹。自投而死。
諸人聽許。便起攀枝而上。乘騎其鳥。翔虛而去。因此鳥故。得延壽命。
佛告阿難。
彼時長者子。今婆世躓是。爾時王女者。今伎家女是。爾時鳥者。則目連是。
過去世時。惑色致困。由鳥得濟。今復貪色。垂當死亡。由目連故。致得安隱。
其婆世躓。所說聰辯。成無漏者。乃往過去。波羅㮈國。有一居士。見辟支佛。來從乞飯。居士即時。以食施與。因復勸請。令說經法。其辟支佛。辭云不能。擲鉢虛空。騰踊而逝。
居士念曰。
斯人神力。變化無方。然其不能。敷宣道化。願我後生。遭值聖尊。勝於此士。巨億萬倍。演散法義。無窮無盡。令我身者。亦獲果證。
由此因緣。今世聰明。逮羅漢果。
佛說是時。莫不歡喜。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者。有種緣覺善根者。發菩薩心者。皆信佛語。頂戴奉行。
優波毱提品第六十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此國。有一梵志。字阿巴毱提。聰明廣學。採古達今。
往至佛所。求作沙門。因復啟曰。
若我出家。智慧辯才。與舍利弗等者。情則甘樂。若當不如。便自歸家。
佛尋答曰。
卿不如也。
時彼梵志。止不作道。還歸其舍。
世尊於後。告眾會言。
我滅度已。一百歲中。此婆羅門。而當深化。逮成六通。智慧高遠。教化眾生。其數如塵。
佛涅槃時。告阿難言。
我滅度後。一切經藏。悉付囑汝。汝當受持。廣使流布。
世尊既滅。阿難持法。
阿難後時。復欲捨身。告弟子耶貰羈言。
我去世後。所有典要。汝當護持。
因復告曰。
波羅㮈國。當有居士。字為毱提。此人有子。名優波毱提。卿好求索。度用為道。卿若壽終。以法付之。
阿難滅已。此耶貰羈。奉持佛法。遊化世間。所度甚多。復至波羅㮈。往造居士。與共相識。數數往來。其彼居士。生一男兒。字阿巴毱提。年在幼稚。于時耶貰羈。往從索之。欲使為道。
其父答曰。
始有一子。當紹門戶。不可爾也。若後更生。便用相給。
後復生男。字難陀毱提。
時耶貰羈。復往從索。
其父報言。
大子營外。次子營內。於其家居。乃可興隆。情中戀惜。未能相許。若後更有。信當奉惠。
此耶貰羈。是阿羅漢。三明具足。能知人根。觀此二兒。與道無緣。亦自息意。不慇懃求。
時彼居士。復更生男。顏貌端妙。形相殊特。時耶貰羈。復往從索。
其父報曰。
兒今猶小。未能奉事。又復家貧。無以餉送。且欲停之。須大當與。
年漸長大。才器益盛。父付財物。居肆販賣。
時耶貰羈。往到其邊。而為說法。教使繫念。以白黑石子。用當籌算。善念下白。惡念下黑。優婆毱提。奉受其教。善惡之念。輙投石子。初黑偏多。白者甚少。漸漸修習。白黑正等。繫念不止。更無黑石。純有白者。善念已盛。逮得初果。
時彼城中。有婬女人。遣婢持錢。往從買花。優波毱提。心性質直。饒與其花。不令有恨。
婢齎花歸。婬女甚怪。問其婢言。
前日買花。用錢一種。往何以少。今何以多。將無前時。相欺減乎。
婢答之言。
今日花主。慈仁守禮。平等相與。所以饒獲。又復其人。形體殊妙。大家若見。復不有恨。
婬女聞之。遣信請喚。優波毱提。自抑不往。又復延召。終不從命。于時婬女。與王家兒。而共交通。貪其衣服。眾寶所成。利興義衰。殺而藏之。王家搜覓。於其舍得。尋取婬女。斬截手足。劓其耳鼻。懸於高標。竪置塜間。雖荷此苦。然未命終。優波毱提。往到其所。
婬女謂言。
往者端正。不肯相見。今日形殘。何所看乎。
尋即對曰。
吾不愛色。而來至此。用相憐故。來到此耳。
因為宣說。四非常法。
是身不淨。苦空無我。一一諦察。有何可恃。愚惑之徒。妄生染想。
婬女聞法。逮法眼淨。優波毱提。成阿那含。
時耶世羈。復從居士。索此少年。用作沙彌。奉教持與。將至精舍。授其十戒。年滿二十。便授具足。白四羯磨竟。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皆悉滿具。言辭巧妙。所演無窮。便集眾人。欲為說法。時魔波旬。於會處所。而雨金錢。眾人競拾。竟不聞法。於第二日。復集大眾。魔雨花鬘。以亂眾心。於第三日。復更集大眾。魔王便化。作一大象。紺琉璃色。口有六牙。其一牙上。有七浴池。其浴池中。有七蓮花。一一蓮花上。有七玉女。斯諸玉女。皆作伎樂。其象優遊。徐步會側。眾人顧目。情不在法。於第四日。復集大眾。魔王復化。作一女人。端正美妙。侍立尊後。眾人注目。忽忘法事。于時尊者。尋化其女。令作白骨。眾人見已。乃專聽法。得道者眾。
尊者本來。有一狗子。日日於耳。竊為說法。其狗命終。生第六天。與魔波旬。共坐一床。
魔王思惟。
此天大德。乃與我等。為從何沒。而來生此。
尋觀察之。知從狗身。
彼沙門者。相辱乃爾。
遙伺尊者。入禪定時。持一寶冠。著其頭上。
既從定起。覺頂有冠。尋便思察。知魔所為。即以神力。感魔使來。化其狗屍。令似髴飾。而告魔言。
汝遺我冠。深謝來意。今以髴飾。用相酬贈。
魔王受已。便還天上。而見所著。乃是死狗。心中厭惡。而欲去之。盡其神力。不能令卻。復詣帝釋。求除不淨。
帝釋報言。
其作此者。斯人能捨。非是吾力。之所任卻。
魔王復去。廣問諸天。乃至梵天。向之喜言。
願除茲穢。
各答如初。非力所辦。
事不獲已。來詣尊者。而謂言曰。
佛實大德。慈心無邊。諸聲聞輩。誠為凶忌。何以驗之。我乃昔日。將諸魔兵。凡十八億。攻圍菩薩。欲敗其道。猶懷慈悲。不以為怨。我今小觸。相困乃爾。
尊者答言。
理實如是。佛之於我。百千萬倍。不可為喻。如須彌山。比彼芥子。如大海水。方於牛跡。如師子王。喻於野干。大小之形。實不相及。
尊者語魔。
吾生末世。不見如來。聞汝神力。能化作佛。試為一現。我欲觀之。
魔王答言。
我今化現。慎莫為禮。
對曰。
不禮。
是時魔王。化身作佛。軀體丈六。紫磨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光明赫弈。踰倍日月。尊者欣悅。便前稽首。
魔還復形。語尊者言。
向云不禮。今作禮何。
尊者答言。
我自禮佛。不禮於汝。
魔復謝曰。
唯願矜愍。卻此死狗。
尊者告曰。
汝起慈心。擁護群生。則此死狗。變成寶飾。若懷惡意。則作狗屍。
魔以畏故。恒發善想。
是時尊者。成道已後。所化眾生。得四果者。一人一籌。籌長四寸。如此之籌。滿於一房。房高六丈。縱廣亦爾。
於是眾人。白尊者言。
尊者福德。實為弘博。化度群萌。不可稱數。
尊者告曰。
吾為畜生時。亦化眾生。使得聖果。何況今日。
眾會白言。
不審先世。所度云何。
尊者告曰。
乃往過去。波羅㮈國。有一仙山。五百辟支佛。止住其中。時有獼猴。日來供養。奉覲儀容。諸辟支佛。後盡涅盤。
復有五百梵志。續在中止。諸梵志等。或事日月。或復事火。事日月者。翹脚向之。其事火者。朝夕燃之。
時彼獼猴。見其翹脚。便取挽下。見其燃火。便取滅之。獼猴于時。端坐思惟。
諸梵志見。自相謂言。
此獼猴者。將為我曹。示茲威儀。
尋各整身。諦察真理。心意開解。盡得辟支佛道。
彼獼猴者。我身是也。
眾會復白。
以何因緣。受獼猴身。
尊者告曰。
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有毘婆尸佛。出現于世。有諸比丘。在波羅㮈。仙山中住。
時有應真。登上山巔。放脚輕疾。有一年少道人。而作是言。
彼行飄速。正似獼猴。
由此因緣。五百世中。常作獼猴。以是之故。凡在四輩。應自護口。勿妄出言。
尊者優波毱提。說此法時。一切大會。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者。種緣覺善根者。發大乘心。逮不退者。不可稱計。信受其教。歡喜奉行。
汪水中虫品第六十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
爾時城邊。有一汪水。污泥不淨。多諸糞穢。屎尿臭處。國中人民。凡鄙之類。恒以瑕穢。投歸其中。有一大虫。其形像蛇。加有四足。於其汪水。東西馳走。或沒或出。經歷年載。常處其中。受苦無量。
爾時世尊。將諸比丘。前後圍遶。至彼坑所。問諸比丘。
汝等頗識。此虫宿緣。所造行不。
時諸比丘。咸皆思量。無有能知。斯所造行。俱共白佛。皆云。
不知。
時佛告曰。
汝等當聽。吾當為汝說。斯所造行。過去有佛。名毘婆尸。出現於世。教化已周。遷神涅槃。彼佛法中。有十萬比丘。淨修梵行。閑居樂靜。依於一山。其山左右。有好林樹。華果茂盛。蓊欝無比。其諸樹間。流泉浴池。清涼可樂。
時諸比丘。依慕住止。遵善行道。懃修不懈。悉具初果。乃至四果。無有凡夫。
時有五百估客。共相合集。欲入大海。發引徑路。經由此山。見諸比丘。剋心精懃。內懷欣敬。思欲設供。
時諸賈客。共相合率。往請眾僧。求索供養。值諸檀越。各各已請。日日相次。竟不從意。即詣眾僧。辭入大海。
設我等眾。安隱來還。當設供養。願哀見許。
時僧默然。允可受請。眾賈入海。大獲珍寶。平安還至。到眾僧所。選眾妙寶。最上價者。用施眾僧。規俟飲食。若食多者。隨意用之。於時眾僧。受其寶物。持用付授。僧摩摩帝。於後眾僧。食具向盡。從其求索。爾時珍寶。當用續食。
時摩摩帝。答眾僧言。
賈客前時。自與我寶。何緣乃索。
上座維那。語摩摩帝。
檀越前時。以寶施僧。令汝舉之。今僧食盡。當用裨佐。
時摩摩帝。瞋恚而言。
汝曹噉屎。此寶是我所有。何緣乃索。
時彼眾僧。見摩摩帝。已起惡意。即便散去。由其欺僧。惡口罵故。身壞命終。墮阿鼻獄。身常宛轉。沸屎之中。歷九十二劫。乃從獄出。今復墮此。屎尿池中。經歷年歲。未得解脫。
所以者何。過去有佛。名曰尸棄。將諸比丘。臨過此坑。示諸弟子。為說本末。
復次有佛。名曰隨葉。亦復將從。諸比丘眾。往到其所。說其因緣。從此命終。還入地獄。經歷數萬億歲。其後命終。復生是中。
次復有佛。名曰拘留秦。亦共徒眾。圍遶至此坑。垂示諸比丘。說其本末。
次名拘那含牟尼佛。亦共弟子。來至此坑。
次迦葉佛。亦來至此。咸為弟子。說其因緣。
次第七佛。我釋迦牟尼。今示汝等。因緣本末。觀視其虫。
如是一切。賢劫當來諸佛。各各皆爾。將諸弟子。到其坑所。指示其虫。說其曩昔。所造因緣。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心驚毛竪。共相勅厲。慎護身口意業。信受佛語。歡喜奉行。
沙彌均提品第六十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晝夜三時。恒以天眼。觀視世間。誰應度者。輙往度之。
爾時有諸估客。欲詣他國。其諸商人。共將一狗。至於中路。眾賈頓息。伺人不看。閑靜之時。狗便盜取。眾賈人肉。於時眾人。即懷瞋恚。便共打狗。而折其脚。棄置空野。捨之而去。
時舍利弗。遙以天眼。見此狗身。攣躃在地。飢餓困篤。懸命垂死。著衣持鉢。入城乞食。得已持出。飛至狗所。慈心憐愍。以食施與。狗得其食。濟活餘命。心甚歡喜。倍加踊躍。
時舍利弗。即為其狗。具足解說。微妙之法。狗便命終。生舍衛國。婆羅門家。
時舍利弗。獨行乞食。
婆羅門見。而問之言。
尊者獨行。無沙彌耶。
舍利弗言。
我無沙彌。聞卿有子。當用見與。
婆羅門言。
我有一子。字曰均提。年既孩幼。不任使令。比前長大。當用相與。
時舍利弗。聞彼語已。即戢在心。還至祇洹。至年七歲。復來求之。
時婆羅門。即以其兒。付舍利弗。令使出家。
時舍利弗。便受其兒。將至祇洹。聽為沙彌。漸為具說。種種妙法。心意開解。得阿羅漢。六通清徹。功德悉備。
時均提沙彌。始得道已。自以智力。觀過去世。本造何行。來受此形。得遭聖師。而獲果證。觀見前身。作一餓狗。蒙我和上。舍利弗恩。今得人身。并獲道果。
欣心內發。而自念言。
我蒙師恩。得脫諸苦。今當盡身。供給所須。永作沙彌。不受大戒。
爾時阿難。而白佛言。
不審此人。曩昔之時。興何惡行。受此狗身。造何善根。而得解脫。
佛告阿難。
乃往過去。迦葉佛時。有諸比丘。集在一處。時年少比丘。音聲清雅。善巧讚唄。人所樂聽。有一比丘。年高耆老。音聲濁鈍。不能經唄。每自出聲。而自娛樂。其老比丘。已得羅漢。沙門功德。皆悉具足。
于時年少。妙音比丘。見老沙門。音聲鈍濁。自恃好聲。而呵之言。
今汝長老。聲如狗吠。
輕呵已竟。時老比丘。便呼年少。
汝識我不。
年少答言。
我大識汝。汝是迦葉佛時比丘。
上座答曰。
我今已得。阿羅漢道。沙門儀式。悉具足矣。
時年少比丘。聞其所說。心驚毛竪。惶怖自責。即於其前。懺悔過咎。
時老比丘。即聽懺悔。由其惡言。五百世中。常受狗身。由其出家。持淨戒故。今得見我。蒙得解脫。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信受。頂戴奉行。
賢愚經卷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