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愚經卷第十

元魏涼州沙門慧覺等在高昌郡譯

阿難總持品第三十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諸比丘。咸皆生疑。

賢者阿難。本造何行。獲此總持。聞佛所說。一言不失。

俱往佛所。而白佛言。

賢者阿難。本興何福。而得如是。無量總持。唯願世尊。當見開示。

佛告諸比丘。

諦聽著心。斯之總持。皆由福德。乃往過去。阿僧祇劫。爾時有一比丘。畜一沙彌。恒以嚴勅。教令誦經。日日課程。其經足者。便以歡喜。若其不足。苦切責之。於是沙彌。常懷懊惱。誦經雖得。復無食具。若行乞食。疾得食時。誦經便足。乞食若遲。誦則不充。若經不足。當被切責。心懷愁悶。啼哭而行。

時有長者。見其啼哭。前呼問言。

何以懊惱。

沙彌答曰。

長者當知。我師嚴難。勅我誦經。日日課限。若其足者。即以歡喜。若其不充。苦切見責。我行乞食。若疾得者。誦經即足。若乞遲得。誦便不充。若不得經。便被切責。以是事故。我用愁耳。

於時長者。即語沙彌。

從今以往。常詣我家。當供飲食。令汝不憂。食已專心。勤加誦經。

於時沙彌。聞是語已。即得專心。勤加誦學。課限不減。日日常度。師徒於是。俱同歡喜。

佛告比丘。

爾時師者。定光佛是。時沙彌者。今我身是。時大長者。供養食者。今阿難是。乃由過去。造是行故。今得總持。無有忘失。

爾時諸比丘。聞是說已。歡喜信受。頂戴奉行。

優婆斯兄所殺品第三十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羅閱祇國。有估客兄弟二人。共住一處。兄求長者女。欲以為婦。其女年小。未任出適。於時其兄。即與眾賈。遠至他國。

經歷年歲。滯不時還。女年向大。任可嫁處。而語其弟。

卿兄遠行。投彼不還。汝今宜可。納取我女。

其弟答言。

何有是事。我兄存在。不敢有違。

爾時長者。數數陳說。其弟意堅。未曾迴轉。長者不已。詐作遠書。託諸賈客。說兄死亡。弟聞兄死。心乃愕然。

長者復往。而告之曰。

卿兄已死。女當云何。卿若不取。當思餘計。

弟被急逼。即妻其女。經歷數時。女便懷妊。兄後便乃。從他國還。於時其弟。聞兄還國。心懷慙懼。逃至舍衛。發跡之後。諸親友輩。按其婦腹。墮其胎兒。如是展轉。到於佛前。慙愧所逼。求索出家。佛知可度。即時聽許。蒙佛聽已。便成沙門。名優婆斯。奉持律行。精勤不懈。應時便得。阿羅漢道。六通清徹。眾智具足。

時兄到家。見弟已娶其婦。嫉心內忿。往追欲殺。求索推問。云至舍衛。毒恚煩心。即出重募。

誰能取得。我弟頭者。當與重賞。金五百兩。

時有一人。來應其募。

我能往取其頭。

兄即出金。用募其人。相將俱進。至舍衛國。到彼見弟。坐禪思惟。

於時彼人。欻生慈心。而作是念。

我當云何。殺此比丘。吾設不殺。當奪我金。

引弓欲射。當挽弓時。向彼比丘。至於放矢。乃中其兄。其兄懷恚。憤惱而死。後更受身。作毒蛇形。生彼道人。戶樞之中。毒心未歇。規當害之。戶數開閉。撽身而死。既死之後。未能改操。遂願更作。小形毒蟲。依彼道人。屋間而住。伺其道人。端坐之時。從屋間下。墮其頂上。惡毒猛熾。即殺比丘。

時舍利弗。見斯事已。往至佛所。而白佛言。

彼死比丘。本作何緣。今現得道。被毒而死。唯願世尊。當見開示。

佛告舍利弗。

善聽善念。吾當為汝。具分別說。乃往過去。無數世中。有辟支佛。出現於世。處在山林。修遂其志。時有獵師。恒捕禽獸。施設方計。望伺苟得。

時辟支佛。驚其禽獸。令其獵師。伺捕不得。便懷瞋恚。懊惱憤結。即以毒箭。射辟支佛。

時辟支佛。心愍此人。欲令改悔。為現神足。所謂。飛行履虛。屈伸舒戢。出沒自在。神足變現。於時獵師。見是事已。心懷敬仰。恐怖自責。歸誠謝過。求哀懺悔。

時辟支佛。受其懺悔。懺悔已竟。被毒而死。其人命終。便墮地獄。既出地獄。五百世中。常被毒死。至于今日。得阿羅漢道。

猶為毒蟲。見螫斷命。由興惡意。即還懺悔。而發誓願。

使我來世遭值聖師。所得神足。如今者。

故今得值我。蒙獲道法。

爾時舍利弗。及與眾會。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兒誤殺父品第四十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一老翁。早失其婦。獨與兒居。困無財寶。覺世非常。念欲出家。即往佛所。求索入道。時佛怜愍。即聽出家。於時其父。便作比丘。

時兒年小。即為沙彌。恒共其父。入村乞食。暮還所止。時有一村。最為邊遠。至彼乞食。逼暮當還。其父年老。行步遲緩。其兒恐懼。畏諸毒獸。急扶其父。推之進路。執之不固。推父倒地。應時其父。當手而死。父死之後。獨至佛所。

時諸比丘。問沙彌言。

汝朝與師。至村乞食。今為所在。

沙彌答言。

我向與師。至彼乞食。日暮還時。師行小遲。我時恐怖。故急推之。推之手急。撲師著地。我師於時。即死道中。

時諸比丘。呵責沙彌。

汝大惡人。殺父殺師。

即以白佛。

佛告之曰。

此師雖死。不以惡意。

即問沙彌。

汝殺師不。

沙彌答言。

我實排之。不以惡意。而殺父也。

佛可其語。

如是沙彌。我知汝心。無有惡意。過去世時。亦復如是。無有惡意。而相殺害。

時諸比丘。聞佛語已。即共白佛。

不審世尊。過去世時。斯人父子。有何因緣。而便相殺。

佛言。

諦聽。吾當說之。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時。父子二人。共住一處。時父病極。於時睡臥。多有虻蠅。數來惱觸。父即令兒。遮逐其蠅。望得安眠。以解疲勞。

時兒急遮。蠅遂數來。數來不止。兒便瞋恚。即持大杖。伺蠅當殺。時諸虻蠅。競來父額。以杖打之。即殺其父。

當於爾時。亦非惡意。比丘當知。爾時父者。此沙彌是。時兒以杖。打父額者。今彼死比丘是。由於爾時。無有惡心。以杖打父殺之。不以惡意。今還相報。亦非故殺。

於時沙彌。漸漸修學。勤加不懈。遂得羅漢。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心悉信解。歡喜奉行。

須達起精舍品第四十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竹園中止。

爾時舍衛國。王波斯匿。有一大臣。名曰須達。居家巨富。財寶無限。好喜布施。賑濟貧乏。及諸孤老。時人因行。為其立號。名給孤獨。

爾時長者。生七男兒。年各長大。為其納娶。次第至六。其第七兒。端政殊異。偏心愛念。當為娶妻。欲得極妙。容姿端政。有相之女。為兒求之。

即語諸婆羅門言。

誰有好女。相貌備足。當為我兒。往求索之。

諸婆羅門。便為推覓。展轉行乞。到王舍城。王舍城中。有一大臣。名曰護彌。財富無量。信敬三寶。

時婆羅門。到家從乞。國法施人。要令童女。持物布施。護彌長者。時有一女。威容端正。顏色殊妙。即持食出。施婆羅門。

婆羅門見。心大歡喜。

我所覓者。今日見之。

即問女言。

頗有人來。求索汝未。

答言。

未也。

問言。

女子。汝父在不。

其女言。

在。

婆羅門言。

語令出外。我欲見之。與共談語。

時女入內。白其父言。

外有乞人。欲得相見。

父便出外。

時婆羅門。問訊起居。安和善吉。

舍衛國王。有一大臣。字曰須達。輔相識不。

答言。

未見。但聞其名。

報言。

知不。是人於彼。舍衛國中。第一富貴。汝於此間。富貴第一。須達有兒。端正殊妙。卓略多奇。欲求君女。為可爾不。

答言。

可爾。

值有估客。欲至舍衛。時婆羅門。作書因之。送與須達。具陳其事。須達歡喜。詣王求假。為兒娶婦。王即聽之。大載珍寶。趣王舍城。於其道次。賑濟貧乏。到王舍城。至護彌家。為兒求妻。

護彌長者。歡喜迎逆。安置敷具。暮宿其舍。家內搔搔。辦具飲食。

須達念言。

今此長者。大設供具。欲作何等。將請國王。太子大臣。長者居士。婚姻親戚。設大會耶。

思惟所以。不能了知。而問之言。

長者今暮。躬自執勞。經理事務。施設供具。為欲請王。太子大臣。

答言。

不也。

欲營婚姻。親戚會耶。

答言。

不也。

將何所作。

答言。

請佛及比丘僧。

於時須達。聞佛僧名。忽然毛竪。如有所得。心情悅豫。重問之言。

云何名佛。願解其義。

長者答言。

汝不聞乎。淨飯王子。厥名悉達。其生之日。天降瑞應。三十有二。萬神侍衛。即行七步。舉手而言。

天上天下。唯我為尊。

身黃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應王金輪。典四天下。見老病死苦。不樂在家。出家修道。六年苦行。得一切智。盡結成佛。降諸魔眾。十八億萬。號曰能仁。十力無畏。十八不共。光明照耀。三達遐鑒。故號佛也。

須達問言。

云何名僧。

護彌答言。

佛成道已。梵天勸請。轉妙法輪。至波羅㮈。鹿野苑中。為拘隣五人。轉四真諦。漏盡結解。便成沙門。六通具足。四意七覺。八道悉練。上虛空中。八萬諸天。得須陀洹。無量天人。發無上正真道意。次度欝卑迦葉。兄弟千人。漏盡意解。如其五人。次第度舍利弗。目連。徒眾五百。亦得應真。如是之等。神足自在。能為眾生。作良祐福田。故名僧也。

須達聞說。如此妙事。歡喜踊躍。感念信敬。企望至曉。當往見佛。誠報神應。見地明曉。尋明即往。羅閱城門。夜三時開。初夜中夜後夜。是謂三時。中夜出門。見有天祠。即為禮拜。忽忘念佛。

心自還闇。便自念言。

今夜故闇。若我往者。儻為惡鬼。猛獸見害。且還入城。待曉當往。

時有親友。命終生四天。見其欲悔。便下語之。

居士。莫悔也。汝往見佛。得利無量。正使今得。百車珍寶。不如轉足一步。往趣世尊。所得利深。過踰於彼。

居士。汝去莫悔。正使今得。白象珍寶。不如舉足一步。往趣世尊。利過於彼。

居士。汝去莫悔。正使今得。一閻浮提。滿中珍寶。不如轉足一步。至世尊所。得利弘多。

居士。汝去莫悔。正使今得。一四天下。滿中珍寶。不如舉足一步。至世尊所。所得盈利。踰過於彼。百千萬倍。

須達聞天。說如此語。益增歡喜。敬念世尊。闇即還曉。尋路往至。到世尊所。

爾時世尊。知須達來。出外經行。是時須達。遙見世尊。猶如金山。相好威容。儼然炳著。過踰護彌。所說萬倍。覩之心悅。

不知禮法。直問世尊。

不審瞿曇。起居何如。

世尊即時。命令就坐。

時首陀會天。遙見須達。雖覩世尊。不知禮拜。供養之法。化為四人。行列而來。到世尊所。接足作禮。長跪問訊。起居輕利。右遶三匝。卻住一面。

是時須達。見其如是。乃為愕然。而自念言。

恭敬之法。事應如是。

即起離坐。如彼禮敬。問訊起居。右遶三匝。卻住一面。

爾時世尊。即為說法。四諦微妙。苦空無常。聞法歡喜。便染聖法。成須陀洹。譬如淨潔白疊。易染為色。

長跪合掌。問世尊言。

舍衛城中。如我伴輩。聞法易染。更有如我比不。

佛告須達。

更無有二。如卿之者。舍衛城中。人多信邪。難染聖教。

須達白佛。

唯願如來。垂神降屈。臨履舍衛。使中眾生。除邪就正。

世尊告曰。

出家之法。與俗有別。住止處所。應當有異。彼無精舍。云何得去。

須達白佛言。

弟子能起。願見聽許。

世尊默然。須達辭往。為兒娶婦。竟辭佛還家。因白佛言。

還到本國。當立精舍。不知摸法。唯願世尊。使一弟子。共往勅示。

世尊思惟。

舍衛城內。婆羅門眾。信邪倒見。餘人往者。必不能辦。唯舍利弗。是婆羅門種。少小聰明。神足兼備。去必有益。

即便命之。共須達往。

須達問言。

世尊足行。日能幾里。

舍利弗言。

日半由旬。如轉輪王。足行之法。世尊亦爾。

是時須達。即於道次。二十里。作一客舍。計挍功作。出錢雇之。安止使人。飲食敷具。悉皆令足。從王舍城。至舍衛國。還來到舍。共舍利弗。按行諸地。何處平博。中起精舍。按行周遍。無可意處。唯王太子。祇陀有園。其地平正。其樹欝茂。不遠不近。正得處所。

時舍利弗。告須達言。

今此園中。宜起精舍。若遠作之。乞食則難。近處憒鬧。妨廢行道。

須達歡喜。到太子所。白太子言。

我今欲為如來。起立精舍。太子園好。今欲買之。

太子笑言。

我無所乏。此園茂盛。當用遊戲。逍遙散志。

須達慇懃。乃至再三。太子貪惜。增倍求價。謂呼價貴。當不能買。

語須達言。

汝若能以。黃金布地。令間無空者。便當相與。

須達曰。

諾。聽隨其價。

太子祇陀言。

我戲語耳。

須達白言。

為太子法。不應妄語。妄語欺詐。云何紹繼。撫恤人民。

即共太子。欲往訟了。

時首陀會天。以當為佛。起精舍故。恐諸大臣。偏為太子。即化作一人。下為評詳。語太子言。

夫太子法。不應妄語。已許價決。不宜中悔。

遂斷與之。

須達歡喜。便勅使人。

象負金出。

八十頃中。須臾欲滿。殘有少地。

須達思惟。

何藏金足。不多不少。當取滿足。

祇陀問言。

嫌貴置之。

答言。

不也。自念金藏。何者可足。當補滿耳。

祇陀念言。

佛必大德。乃使斯人。輕寶乃爾。

教齊是止。

勿更出金。園地屬卿。樹木屬我。我自上佛。共立精舍。

須達歡喜。即然可之。即便歸家。當施功作。

六師聞之。往白國王。

長者須達。買祇陀園。欲為瞿曇沙門。興立精舍。聽我徒眾。與共捔術。沙門得勝。便聽起立。若其不如。不得起也。瞿曇徒眾。住王舍城。我等徒眾。當住於此。

王召須達。而問之言。

今此六師云。卿買祇陀園。欲為瞿曇沙門。起立精舍。求共沙門弟子。捔其伎術。若得勝者。得立精舍。苟其不如。便不得起。

須達歸家。著垢膩衣。愁惱不樂。

時舍利弗。明日到時。著衣持鉢。至須達家。見其不樂。即問之曰。

何故不樂。

須達答言。

所立精舍。但恐不成。是故愁耳。

舍利弗言。

有何事故。畏不成就。

答言。

今諸六師。詣王求挍。尊人得勝。聽立精舍。若其不如。遮不聽起。此六師輩。出家來久。精誠有素。所學技術。無能及者。我今不知。尊人伎藝。能與捔不。

舍利弗言。

正使此輩。六師之眾。滿閻浮提。數如竹林。不能動吾。足上一毛。欲捔何等。自恣聽之。

須達歡喜。更著新衣。沐浴香湯。即往白王。

我已問之。六師欲捔。恣隨其意。

國王是時。告諸六師。

今聽汝等。共沙門捔。

是時六師。宣語國人。

卻後七日。當於城外。寬博之處。與沙門挍。

舍衛國中。十八億人。時彼國法。擊鼓會眾。若擊銅鼓。八億人集。若打銀鼓。十四億集。若打金鼓。一切皆集。七日期滿。至平博處。打擊金鼓。一切都集。六師徒眾。有三億人。是時人民。悉為國王。及其六師。敷施高座。

時舍利弗。在一樹下。寂然入定。諸根寂默。遊諸禪定。通達無礙。而作是念。

此會大眾。習邪來久。憍慢自高。草芥群生。當以何德。而降伏之。

思惟是已。當以二德。即立誓言。

若我無數劫中。慈孝父母。敬尚沙門。婆羅門者。我初入會。一切大眾。當為我禮。

爾時六師。見眾已集。而舍利弗。獨未來到。便白王言。

瞿曇弟子。自知無術。偽求挍能。眾會既集。怖畏不來。

王告須達。

汝師弟子。挍時已至。宜來談論。

是時須達。至舍利弗所。長跪白言。

大德。大眾已集。願來詣會。

時舍利弗。從禪定起。更整衣服。以尼師壇。著左肩上。徐庠而步。如師子王。往詣大眾。是時眾人。見其形容。法服有異。及諸六師。忽然起立。如風靡草。不覺為禮。

時舍利弗。便昇須達。所敷之座。六師眾中。有一弟子。名勞度差。善知幻術。於大眾前。咒作一樹。自然長大。蔭覆眾會。枝葉欝茂。花果各異。

眾人咸言。

此變乃是。勞度差作。

時舍利弗。便以神力。作旋嵐風。吹拔樹根。倒著於地。碎為微塵。

眾人皆言。

舍利弗勝。今勞度差。便為不如。

又復咒作一池。其池四面。皆以七寶。池水之中。生種種華。

眾人咸言。

是勞度差。之所作也。

時舍利弗。化作一大。六牙白象。其一牙上。有七蓮花。一一花上。有七玉女。其象徐庠。往詣池邊。并含其水。池即時滅。

眾人悉言。

舍利弗勝。勞度差不如。

復作一山。七寶莊嚴。泉池樹木。花果茂盛。

眾人咸言。

此是勞度差作。

時舍利弗。即便化作。金剛力士。以金剛杵。遙用指之。山即破壞。無有遺餘。

眾會皆言。

舍利弗勝。勞度差不如。

復作一龍。身有十頭。於虛空中。雨種種寶。雷電振地。驚動大眾。

眾人咸言。

此亦勞度差作。

時舍利弗。便化作一。金翅鳥王。擘裂噉之。

眾人皆言。

舍利弗勝。勞度差不如。

復作一牛。身體高大。肥壯多力。麤脚利角。爮地大吼。奔突來前。

時舍利弗。化作師子王。分裂食之。

眾人言曰。

舍利弗勝。勞度差不如。

復變其身。作夜叉鬼。形體長大。頭上火燃。目赤如血。四牙長利。口自出火。騰躍奔赴。

時舍利弗。自化其身。作毘沙門王。夜叉恐怖。即欲退走。四面火起。無有去處。唯舍利弗邊。涼冷無火。即時屈伏。五體投地。求哀脫命。辱心已生。火即還滅。

眾咸唱言。

舍利弗勝。勞度差不如。

時舍利弗。身昇虛空。現四威儀。行住坐臥。身上出水。身下出火。東沒西踊。西沒東踊。北沒南踊。南沒北踊。或現大身。滿虛空中。而復現小。或分一身。作百千萬億身。還合為一身。於虛空中。忽然在地。履地如水。履水如地。作是變已。還攝神足。坐其本座。

時會大眾。見其神力。咸懷歡喜。時舍利弗。即為說法。隨其本行。宿福因緣。各得道迹。或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者。六師徒眾。三億弟子。於舍利弗所。出家學道。挍技訖已。四眾便罷。各還所止。

長者須達。共舍利弗。往圖精舍。須達手自。捉繩一頭。時舍利弗。自捉一頭。共經精舍。時舍利弗。欣然含笑。

須達問言。

尊人何笑。

答言。

汝始於此經地。六欲天中。宮殿已成。

即借道眼。須達悉見。六欲天中。嚴淨宮殿。問舍利弗。

是六欲天。何處最樂。

舍利弗言。

下三天中。色欲深厚。上二天中。憍逸自恣。第四天中。少欲知足。恒有一生補處菩薩。來生其中。法訓不絕。

須達言曰。

我正當生。第四天上。

出言已竟。餘宮悉滅。唯第四天。宮殿湛然。

復更從繩。時舍利弗。慘然憂色。

即問尊者。

何故憂色。

答言。

汝今見此地中。蟻子不耶。

對曰。

已見。

時舍利弗。語須達言。

汝於過去。毘婆尸佛。亦於此地。為彼世尊。起立精舍。而此蟻子。在此中生。

尸棄佛時。汝為彼佛。亦於是中。造立精舍。而此蟻子。亦在中生。

毘舍浮佛時。汝為世尊。於此地中。起立精舍。而此蟻子。亦在中生。

拘留秦佛時。亦為世尊。在此地中。起立精舍。而是蟻子。亦於此中生。

拘那含牟尼佛時。汝為世尊。於此地中。起立精舍。而此蟻子。亦在中生。

迦葉佛時。汝亦為佛。於此地中。起立精舍。而此蟻子。亦在中生。

乃至今日。九十一劫。受一種身。不得解脫。生死長遠。唯福為要。不可不種。

是時須達。悲怜愍傷。

經地已竟。起立精舍。為佛作窟。以妙栴檀。用為香泥。別房住止。千二百處。凡百二十處。別打犍椎。

施設已竟。欲往請佛。復自思惟。

上有國王。應當令知。若不啟白。儻有瞋恨。

即往白王。

我為世尊。已起精舍。唯願大王。遣使請佛。

時王聞已。即遣使者。詣王舍城。請佛及僧。

唯願世尊。臨覆舍衛。

爾時世尊。與諸四眾。前後圍遶。放大光明。震動大地。至舍衛國。所經客舍。悉於中止。道次度人。無有限量。漸漸來近。舍衛城邊。一切大眾。持諸供具。迎待世尊。世尊到國。至廣博處。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足指按地。地皆震動。城中伎樂。不鼓自鳴。盲視聾聽。啞語僂申。癃[病-丙+淺]拘癖。皆得具足。一切人民。男女大小。覩斯瑞應。歡喜踊躍。來詣佛所。十八億人。都悉集聚。

爾時世尊。隨病投藥。為說妙法。宿緣所應。各得道迹。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者。有種辟支佛因緣者。有發無上。正真道意者。各各歡喜。奉行佛語。

佛告阿難。

今此園地。須達所買。林樹華菓。祇陀所有。二人同心。共立精舍。應當與號。太子祇樹。給孤獨園。名字流布。傳示後世。

爾時阿難。及四部眾。聞佛所說。頂戴奉行。

大光明始發無上心品第四十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羅閱祇。迦蘭陀竹園。

爾時阿難。在林樹間。靜坐思惟。欻生此念。

如來正覺。諸根具足。功德慧明。殊妙難量。世尊先昔。本何因緣。發此大乘。無上之心。修習何事。而得如是。勝妙之利。

作是念已。即從禪起。往詣佛所。頭面作禮。前白佛言。

如諸世尊。於諸世間。人天之中。最尊最妙。功德慧明。巍巍無量。不審世尊。先昔以何因緣。發此大乘。無上之心。

佛告阿難。

汝欲知者。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具分別說。

阿難白佛。

諾當善聽。

佛告阿難。

過去久遠。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大國王。名摩訶波羅婆修。主五百小國。爾時大王。與諸群臣。俱出遊獵。王所乘象。欲心熾盛。擔王馳走。奔逐牸象。漸逼大林。突入樹間。

象師白王。

捉樹自立。足得全濟。

王用其言。俱共持樹。象去之後。王心大怒。苦責象師。欲即殺之。

由卿調象。不合制度。致使今者。幾危吾身。

象師白王。

調之如法。但今此象。為欲所惑。欲心難調。非臣咎也。願見寬恕。卻後三日。象必自還。觀臣試之。萬死不恨。

即便停置。如期三日。象還詣宮。

爾時象師。燒七鐵丸。令色正赤。逼象吞之。象不敢違。吞盡即死。王意開解。及諸群臣。歎未曾有。

復問之曰。

如此欲心。誰能調者。

時有天神。感悟象師。令答王曰。

佛能調之。

王聞是語。便發心言。

如此膠固。難調伏法。唯佛能除。

即自誓願。

願求作佛。

精勤歷劫。未曾休替。至於今日。果獲其報。

佛告阿難。

欲知爾時。大國王者。今我身是。

爾時眾會。聞佛所說。咸發無上。正真道意。歡喜踊躍。不能自勝。頂受奉行。

勒那闍耶品第四十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迦毘羅衛國。尼拘盧陀僧伽藍。

爾時諸釋。覩見世尊。光明神變。闡揚妙化。甚奇甚特。巍巍堂堂。無能及者。

又復歎美。憍陳如等。

宿有何慶。如來出世。法鼓初震。最先得聞。甘露始降。而便蒙澤。永離垢穢。心體玄要。

城營村邑。群黨相隨。異口同音。稱讚無量。

時諸比丘。聞是語已。往至佛所。頭面禮足。前白佛言。

今此國界。人民之類。咸共集聚。異口同音。讚詠世尊。若干德行。及與五人。宿有何慶。獨先蒙度。

佛告比丘。

非獨今日。先度五人。我於久遠。亦濟此等。以身為船。救彼沒溺。全其生命。各得安隱。得至彼岸。吾今成佛。先拔濟之。

時諸比丘。即白佛言。

不審世尊。先昔之時。云何拔濟。令各安隱。唯願世尊。當為說之。

佛告比丘。

若樂聞者。當為汝說。

皆曰。

唯然。

佛告比丘。

過去久遠。此閻浮提。波羅㮈國。時彼國王。名梵摩達。

爾時國中。有大薩薄。名勒那闍耶。遊出於外。到林樹間。見有一人。涕泣悲切。以索繫樹。入頭在中。欲自絞死。便前問之。

汝何以爾。人身難得。命復危脆。衰變無數。恒恐自至。

種種曉喻。教令捨索。

人報之曰。

我之薄福。貧窮理極。債負盈集。甚多難計。諸債主輩。競見剝脫。日夜催切。憂心不釋。天地雖寬。無容身處。今欲自沒。避離此苦。仁雖諫及。存不如死。

爾時薩薄。即許之曰。

卿但釋索。所負多少。悉代汝償。

作是語已。彼人便休。歡喜踊躍。感戴無量。隨從薩薄。俱至市中。宣令一切。云欲償債。

時諸債主。競共雲集。迎取所負。來者無限。空竭其財。財貨已盡。猶不畢債。妻子窮凍。乞匂自活。

宗親國邑。悉共呵嫌。

此是狂夫。自破家業。

當于是時。有眾賈客。勸進薩薄。欲共入海。即答之曰。

為薩薄法。當辦船具。我今窮困。無所復有。何緣得從。

眾人報言。

我等眾人。凡有五百。開意出錢。用辦船具。

聞是語已。即便許可。眾人許合。大獲金寶。爾時薩薄。以三千兩金。千兩辦船。千兩辦粮。千兩用俟。船上所須。餘故大有。給活妻子。便於海邊。施作大船。船有七重。

嚴辦已訖。推著水中。以七大索。繫著岸邊。擊大金鈴。宣令一切。

誰欲入海。得大妙寶。奇珍異物。用無盡者。今可雲集。共詣寶所。

復告之曰。

其誰不愛。父母妻子。閻浮提樂。及身命者。乃可往耳。

所以然者。大海之中。艱險眾多。迴波暴風。大魚惡鬼。如是種種。不可具陳。

作是語已。即斷一索。日日如是。至第七日。斷索都盡。船即馳去。便於道中。卒遇暴風。破碎其船。眾人喚救。無所歸依。或有能得。板檣浮囊。以自度者。或有墮水。溺死之者。

中有五人。共白薩薄。

依汝來此。今當沒死。危險垂至。願見救度。

薩薄答曰。

吾聞大海。不宿死屍。汝等今者。悉各捉我。我為汝故。當自殺身。以濟爾厄。誓求作佛。後成佛時。當以無上。正法之船。度汝生死。大海之苦。

作是語已。以刀自割。命斷之後。海神起風。吹至彼岸。得度大海。皆獲安隱。

佛告比丘。

欲知爾時。勒那闍耶者。今我身是。時五人者。拘隣等是。我於先世。濟彼人等。生死之命。今得成佛。令其五人。皆最初得。無漏正法。遠離長流。結使大海。

爾時諸比丘。皆共讚歎。如來大悲。深妙難量。咸勤剋勵。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迦毘梨百頭品第四十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摩竭國。竹園之中。

爾時世尊。與諸比丘。向毘舍離。到梨越河所。是時河邊。有五百牧牛人。五百捕魚人。其捕魚者。作三種網。大小不同。小者二百人挽。中者三百人挽。大者五百人挽。於時如來。去河不遠。而坐止息。及諸比丘。亦皆共坐。

時捕魚人。網得一大魚。五百人挽。不能使出。復喚牧牛之眾。合有千人。并力挽出。得一大魚。身有百頭。若干種類。驢馬駱駝。虎狼猪狗。猨猴狐狸。如斯之屬。眾人甚怪。競集看之。

是時世尊。告阿難曰。

彼有何事。大眾皆集。汝往試看。

阿難受教。即往看視。見一大魚。身有百頭。還白世尊。如所見事。

世尊尋時。共諸比丘。往至魚所。而問魚言。

汝是迦毘梨不。

答言。

實是。

鄭重三問。

汝是迦毘梨不。

答言。

實是。

復問。

教匠汝者。今在何處。

答言。

墮阿鼻地獄中。

爾時阿難。及於大眾。不知其緣。白世尊曰。

今者何故。喚百頭魚。為迦毘梨。唯願垂愍。而見告示。

佛告阿難。

諦聽諦聽。當為汝說。昔迦葉佛時。有婆羅門。生一男兒。字迦毘梨。聰明博達。於種類中。多聞第一。唯復不如。諸沙門輩。其父臨終。慇懃約勅。

汝當慎莫。與迦葉佛沙門。講論道理。

所以者何。沙門智深。汝必不如。

父沒之後。其母問曰。

汝本高朗。今頗更有。勝汝者不。

答言。

沙門殊勝於我。

母復問言。

云何為勝。

答言。

我有所疑。往問沙門。其所演說。令人開解。彼若問我。我不能答。以是之故。自知不如。

母復告言。

汝何以不往。學習其法。

答言。

欲學其法。當作沙門。我是白衣。何緣得學。

母復告曰。

偽作沙門。學習已達。還來在家。

奉其母教。而作沙門。經少時間。讀誦三藏。綜練義理。

母問之曰。

今得勝未。

答言。

學問中勝。不如坐禪。何以知之。我問彼人。悉能分別。彼人問我。我不能知。因是事故。未與他等。

母復告曰。

自今已往。若共談論。儻不如時。便可罵辱。

迦毘梨言。

出家沙門。無復過罪。云何罵之。

答言。

但罵。卿當得勝。

時迦毘梨。不忍違母。後日更論。理若短屈。即便罵言。

汝等愚騃。無所識別。劇於畜生。知曉何法。

諸百獸頭。皆用比之。如是數數。非一非二。緣是果報。今受魚身。而有百頭。

阿難問佛。

何時當得。脫此魚身。

佛告阿難。

此賢劫中。千佛過去。猶故不脫。

爾時阿難。及於眾人。聞佛所說。悵然不樂。悲傷交懷。咸共同聲。而作是言。

身口意行。不可不慎。

時捕魚人。及牧牛人。一時俱共。合掌向佛。求索出家。淨修梵行。

佛即言可。

善來比丘。

鬚髮自落。法衣在體。便成沙門。是時世尊。為說妙法。種種苦切。漏盡結解。成阿羅漢。復為眾會。廣說諸法。分別四諦。苦集滅道。有得初果。乃至第四果。有發大道意者。其數甚多。

爾時四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賢愚經卷第十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