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卷第八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安般品第十七之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二人出現於世。甚為難得。

云何為二人。所謂。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甚為難得。轉輪聖王。出現於世。甚為難得。此二人。出現於世間。甚為難得。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二人出現於世。甚為難得。

云何為二人。所謂。辟支佛。出現世間。甚為難得。如來弟子。漏盡阿羅漢。出現世間。甚為難得。

是謂。比丘。此二人者。出現於世。甚為難得。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此二法。在於世間。甚為煩惱。云何為二法。所謂。作眾惡本。起諸怨嫌。復不造善行。諸德之本。

是謂。比丘。二法甚為煩惱。

是故。諸比丘。當覺知。此煩惱法。亦當覺知。不煩惱法。諸煩惱之法。當念斷除。不煩惱之法。當念修行。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邪見眾生。所念所趣。及餘諸行。一切無可貴者。世間人民。所不貪樂。

所以然者。以其邪見。不善故也。猶如有諸苦菓之子。所謂。苦菓。苦蔘子。葶藶子。畢地槃持子。及諸餘苦子。便於良地。種此諸子。然後生苗。猶復故苦。

所以然者。以其子本苦故。此邪見眾生。亦復如是。所作身行。口行。意行。所趣。所念。及諸惡行。一切無可貴者。世間人民。所不貪樂。

所以然者。以其邪見。惡不善故。

是故。諸比丘。當除邪見。習行正見。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正見眾生。所念所趣。及諸餘行。一切盡可貴敬。世間人民。所可貪樂。

所以者何。以其正見妙故。猶如有諸甜菓。若甘蔗。若蒲桃菓。及諸一切。甘美之菓。有人修治良地。而取種之。然後生子。皆悉甘美。人所貪樂。

所以然者。以其菓子。本甘美故。

此正見眾生。亦復如是。所念所趣。及諸餘行。一切皆可貪樂。世間人民。無不喜者。

所以者何。以其正見妙故。

是故。諸比丘。當習行正見。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在閑靜之處。獨自思惟。便生是念。

諸有生民。興愛欲想。便生欲愛。晝夜習之。無有厭足。

爾時尊者阿難。向暮。即從坐起。著衣正服。便往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尊者阿難。白世尊曰。

向在靜閑之處。便生此念。

諸有眾生。興欲愛想。便生欲愛。長夜習之。無有厭足。

世尊告曰。

如是。阿難。如汝所言。諸有人民。興欲愛想。便增欲想。長夜習之。無有厭足。

所以者何。昔者。阿難。過去世時。有轉輪聖王。名曰頂生。以法治化。無有奸罔。七寶成就。

所謂。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居士寶。典兵寶。是謂七寶。

復有千子。勇猛強壯。能降伏諸惡。統領四天下。不加刀杖。

阿難當知。爾時頂生聖王。便生此念。

我今有此。閻浮提地。人民熾盛。多諸珍寶。我亦曾。從耆年長老邊聞。

西有瞿耶尼土。人民熾盛。多諸珍寶。

我今當往。統彼國土。

爾時阿難。頂生適生斯念。將四部兵。從此閻浮地沒。便往至瞿耶尼土。

爾時彼土人民。見聖王來。皆悉前迎。禮跪問訊。

善來。大王。今此瞿耶尼國。人民熾盛。唯願聖王。當於此。治化諸人民。使從法教。

爾時阿難。聖王頂生。即於瞿耶尼。統領人民。乃經數百千年。

是時聖王頂生。復於餘時。便生此念。

我有閻浮提。人民熾盛。多諸珍寶。亦雨七寶。乃至于膝。今亦復有。此瞿耶尼。人民熾盛。多諸珍寶。

我亦曾。從長年許聞。

復有弗于逮。人民熾盛。多諸珍寶。

我今當往。統彼國土。以法治化。

爾時阿難。頂生聖王。適生斯念。將四部兵。從瞿耶尼沒。便往至弗于逮。

爾時彼土人民。見聖王來。皆悉前迎。禮跪問訊。異口同響。而作是語。

善來。大王。今此弗于逮。人民熾盛。多諸珍寶。唯願大王。當於此。治化諸人民。使從法教。

爾時阿難。頂生聖王。即於弗于逮。統領人民。乃經百千萬歲。

是時聖王頂生。復於餘時。便生此念。

我於閻浮提。人民熾盛。多諸珍寶。亦雨七寶。乃至于膝。今亦復有。此瞿耶尼。人民熾盛。多諸珍寶。今亦復有。此弗于逮國。人民熾盛。多諸珍寶。

我亦曾。從耆年長老邊聞。

復有欝單越。人民熾盛。多諸珍寶。所為自由。無固守者。壽不中夭。正壽千歲。在彼壽終。必生天上。不墮餘趣。著劫波育衣。食自然粳米。

我今當往。統領彼國土。以法治化。

爾時阿難。頂生聖王。適生斯念。將四部兵。從弗于逮沒。便往至欝單越。遙見彼土。欝然青色。

見已。便問左右臣曰。

汝等普見此土。欝然青色不乎。

對曰。

唯然見之。

王告群臣曰。

此是柔軟之草。軟若天衣。而無有異。此等諸賢。當於斯坐。

小復前行。遙見彼土。晃然黃色。便告諸臣曰。

汝等普見此土。晃然黃色不乎。

對曰。

皆悉見之。

大王曰。

此名自然粳米。此等諸賢。恒食此食。如今卿等。亦當食此粳米。

爾時聖王。小復前行。復見彼土。普悉平正。遙見高臺。顯望殊特。

復告諸臣。

汝等頗見此土。普地平正乎。

對曰。

如是。皆悉見之。

大王報曰。

此名劫波育樹衣。汝等亦復。當著此樹衣。

爾時阿難。彼土人民。見大王來。皆起前迎。禮跪問訊。異音同響。而作是說。

善來。聖王。此欝單越。人民熾盛。多諸珍寶。唯願大王。當於此。治化諸人民。使從法教。

爾時阿難。頂生聖王。即於欝單越。統領人民。乃經百千萬歲。

是時頂生聖王。復於餘時。便生此念。

我今有閻浮地。人民熾盛。多諸珍寶。亦雨七寶。乃至于膝。今亦復有。此瞿耶尼。弗于逮。及此欝單越。人民熾盛。多諸珍寶。我亦曾。從耆年長老邊聞。

有三十三天。快樂無比。壽命極長。衣食自然。玉女營從。不可稱計。

我今當往。領彼天宮。以法治化。

爾時阿難。頂生聖王。適生斯念。將四部兵。從欝單越沒。便往至三十三天上。

爾時天帝釋。遙見頂生聖王來。便作是說。

善來。大王。可就此坐。

爾時阿難。頂生聖王。即共釋提桓因。一處坐。二人共坐。不可分別。顏貌舉動。言語聲響。一而不異。

爾時阿難。頂生聖王在彼。乃經數千百歲已。便生此念。

我今有此閻浮地。人民熾盛。多諸珍寶。亦雨七寶。乃至于膝。亦有瞿耶尼。亦復有弗于逮。亦復有欝單越。人民熾盛。多諸珍寶。我今至此。三十三天。我今宜可。害此天帝釋。便於此間。獨王諸天。

爾時阿難。頂生聖王。適生此念。即於座上。而自退墮。至閻浮里地。及四部兵。皆悉落墮。

爾時亦失輪寶。莫知所在。象寶。馬寶同時命終。珠寶自滅。玉女寶。居士寶。典兵寶。斯皆命終。爾時頂生聖王。身得重病。

諸宗族親屬。普悉運集。問訊王病。

云何。大王。若使大王。命終之後。有人來問此義。

頂生大王。臨命終時。有何言教。

設有此問。當何以報之。

頂生聖王報曰。

若使我命終。命終之後。有人問者。以此報之。

頂生王者。領此四天下。而無厭足。復至三十三天。在彼經數百千歲。意猶生貪。欲害天帝。便自墮落。即取命終。

汝今。阿難。勿懷狐疑。

爾時頂生王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

所以然者。時頂生王者。即我身是。

爾時我領。此四天下。及至三十三天。於五欲中。無有厭足。

阿難。當以此方便。證知所趣。興貪欲心。倍增其想。於愛欲中。而無厭足。欲求厭足。當從聖賢。智慧中求。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便說此偈。

貪婬如時雨。
於欲無厭足。
樂少而苦多。
智者所屏棄。

正使受天欲。
五樂而自娛。
不如斷愛心。
正覺之弟子。

貪欲延億劫。
福盡還入獄。
受樂詎幾時。
輒受地獄痛。

是故。阿難。當以此方便。知於欲。而去欲。永不興其想。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生漏婆羅門。便往至世尊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

是時生漏婆羅門。白世尊曰。

當云何觀。惡知識人。

世尊告曰。

當觀如觀月。

婆羅門曰。

當云何觀善知識。

世尊告曰。

當觀如觀月。

婆羅門曰。

沙門瞿曇。今所說者。略說其要。未解廣義。唯願瞿曇。廣普說義。使未解者解。

世尊告曰。

婆羅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與汝。廣演其義。

婆羅門對曰。

如是。瞿曇。

生漏婆羅門。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

猶如。婆羅門。月末之月。晝夜周旋。但有其損。未有其盈。彼以減損。或復有時。而月不現。無有見者。此亦如是。

婆羅門。若惡知識。經歷晝夜。漸無有信。無有戒。無有聞。無有施。無有智慧。彼以無有信。戒。聞。施。智慧。是時彼惡知識。身壞命終。入地獄中。

是故。婆羅門。我今說是。惡知識者。猶如月末之月。

猶如。婆羅門。月初生時。隨所經過日夜。光明漸增。稍稍盛滿。便於十五日。具足盛滿。一切眾生。靡不見者。

如是。婆羅門。若善知識。經歷日夜。增益信戒。聞施智慧。彼以增益。信。戒。施。聞。智慧。

爾時善知識。身壞命終。生天上善處。

是故。婆羅門。我今說此。善知識所趣。猶月盛滿。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若人有貪欲。
瞋恚癡不盡。
於善漸有減。
猶如月向盡。

若人無貪欲。
瞋恚癡亦盡。
於善漸有增。
猶如月盛滿。

是故。婆羅門。當學如月初。

爾時生漏婆羅門。白世尊曰。

善哉。瞿曇。猶如屈者得伸。冥者見明。迷者見路。於闇冥然明。此亦如是。

沙門瞿曇。無數方便。為我說法。我今自歸世尊。及法眾僧。自今以往。聽我為優婆塞。盡形壽不殺生。

爾時生漏。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善知識法。亦當說。惡知識法。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

如是世尊。

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

彼云何名為。惡知識法。

於是比丘。惡知識人。便生此念。

我於豪族。出家學道。餘比丘者。卑賤家出家。

依己姓望。毀訾餘人。是謂名為。惡知識法。

復次。惡知識人。便生此念。

我極精進。奉諸正法。餘比丘者。不精進持戒。

復以此義。毀呰他人。而自貢高。是謂為惡知識法。

復次。惡知識者。復作是念。

我三昧成就。餘比丘者。無有三昧。心意錯亂。而不一定。

彼依此三昧。常自貢高。毀呰他人。是謂名為。惡知識法。

復次。惡知識。復作是念。

我智慧第一。此餘比丘。無有智慧。

彼依此智慧。而自貢高。毀呰他人。是謂名為。惡知識法。

復次。惡知識人。復作是念。

我今常得飯食。床褥臥具。病瘦醫藥。此餘比丘。不能得此。供養之具。

彼依此利養之物。而自貢高。毀呰他人。是謂名為。惡知識法。

是謂。比丘。惡知識人。行此邪業。

彼云何為。善知識之法。

於是比丘。善知識人。不作是念。

我豪族家生。此餘比丘。不是豪族家。

己身與彼。而無有異。是謂名為。善知識法。

復次。善知識人。不作是念。

我今持戒。此餘比丘。不持戒行。

己身與彼。無有增減。彼依此戒。不自貢高。不毀他人。

是謂。比丘。名為善知識法。

復次。比丘。善知識人。復不作是念。

我三昧成就。此餘比丘。意亂不定。

己身與彼。亦無增減。彼依此三昧。不自貢高。亦不毀呰他人。

是謂。比丘。名為善知識法。

復次。比丘。善知識人。不作是念。

我智慧成就。此餘比丘。無有智慧。

己身與彼。亦無增減。彼依此智慧。不自貢高。亦不毀他人。

是謂。比丘。名為善知識法。

復次。比丘。善知識人。不作是念。

我能得。衣被飯食。床褥臥具。疾病醫藥。此餘比丘。不能得。衣被飯食。床褥臥具。疾病醫藥。

己身與彼。亦無增減。彼依此利養。不自貢高。亦不毀他人。

是謂。比丘。名為善知識法。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與汝。分別惡知識法。亦復與汝。說善知識法。

是故。諸比丘。惡知識法。當共遠離。善知識法。念共修行。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釋翅尼。拘留園。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國中豪貴。諸大釋種。五百餘人。欲有所論。集普義講堂。

爾時世典婆羅門。便往詣彼釋種所。語彼釋種言。

云何。諸君。此中頗有。沙門。婆羅門及世俗人。能與吾共論議乎。

爾時眾多釋。報世典婆羅門曰。

此中今有二人。高才博學。居在迦毘羅越國。云何為二人。

一名。周利槃特比丘。二名。瞿曇。釋種如來。至真。等正覺。

眾中少知無聞。亦無智慧。言語醜陋。不別去就。如此槃特之比。

又此迦維羅越。一國之中。無知無聞。亦無黠慧。為人醜陋。多諸穢惡。如此瞿曇之比。

汝今可與彼論議。設婆羅門。能與彼二人論議。得勝者。我等五百餘人。便當供養。隨時所須。亦當相惠。千鎰純金。

爾時婆羅門。便生此心。

此迦毘羅越。釋種。悉皆聰明。多諸技術。姦宄虛偽。無有正行。設吾與彼二人論議。而得勝者。何足為奇。

或復彼人。得吾便者。便為愚者所伏。思此二理。

吾不堪與彼。論議也。

作是語已。便退而去。

是時周利槃特。到時持鉢。入迦毘羅越乞食。

時世典婆羅門。遙見周利槃特來。便作是念。

我今當往。問彼人義。

時世典婆羅門。便往至比丘所。語周利槃特曰。

沙門。為字何等。

周利槃特曰。

止。婆羅門。何須問字。所以來此。欲問義者。時可問之。

婆羅門言。

沙門。能與吾共論議乎。

周利槃特言。

我今尚能。與梵天論議。何況與汝。盲無目人乎。

婆羅門言。

盲者。即非無目人乎。無目。則非盲耶。此是一義。豈非煩重。

是時周利槃特。便騰逝空中。作十八變。

爾時婆羅門。便作是念。

此沙門。止有神足。不解論議。設當與吾。解此義者。身便當與作弟子。

是時尊者舍利弗。以天耳聽。聞有是語。

周利槃特。與世典婆羅門。作此論議。

是時尊者舍利弗。即變身。作槃特形。隱槃特形。使不復現。語婆羅門曰。

汝婆羅門。若作是念。

此沙門。止有神足。不堪論議者。

汝今諦聽。吾當說之。報汝向議。依此論本。當更引喻。

汝今。婆羅門。名字何等。

婆羅門曰。

吾名梵天。

周利槃特問曰。

汝是丈夫乎。

婆羅門曰。

吾是丈夫。

復問。

是人乎。

婆羅門報曰。

是人。

周利槃特問曰。

云何。婆羅門。丈夫亦是人。人亦是丈夫。此亦是一義。豈非煩重乎。然。婆羅門。盲與無目。此義不同。

婆羅門曰。

云何。沙門。名之為盲。

周利槃特曰。

猶如不見。今世。後世。生者。滅者。善色。惡色。若好若醜。眾生所造。善惡之行。如實而不知。永無所覩。故稱之為盲。

婆羅門曰。

云何為無眼者乎。

周利槃特曰。

眼者。無上智慧之眼。彼人無此。智慧之眼。故稱之為。無目也。

婆羅門言。

止止。沙門。捨此雜論。我今欲問深義。

云何。沙門。頗不依法。得涅槃乎。

周利報曰。

不依五盛陰。而得涅槃。

婆羅門曰。

云何。沙門。此五盛陰。有緣生耶。無緣生乎。

周利槃特對曰。

此五盛陰。有緣生。非無緣也。

婆羅門曰。

何等是五盛陰緣。

比丘曰。

愛是緣也。

婆羅門曰。

何者是愛。

比丘報曰。

生者是也。

婆羅門曰。

何者名為生。

比丘曰。

即愛是也。

婆羅門曰。

愛有何道。

沙門曰。

賢聖八品道是。所謂。正見。正業。正語。正命。正行。正方便。正念。正定。是謂名為。賢聖八品道。

爾時周利槃特。廣為說法已。婆羅門從比丘。聞如此教已。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即於其處。身中刀風。起而命終。是時尊者舍利弗。還復其形。飛在空中。還詣所止。

是時尊者周利槃特比丘。往至普集講堂。眾多釋種所。

到已。語彼釋言。

汝等速辦。蘇油薪柴。往耶維世典婆羅門。

是時釋種。即辦蘇油。往耶維世典婆羅門。於四道頭。起鍮婆。各各相率。便往至。尊者周利槃特比丘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時諸釋種。以此偈。向尊者周利槃特說曰。

耶維起鍮婆。
不違尊者教。
我等獲大利。
得遇此福祐。

是時尊者周利槃特。便以此偈。而報釋曰。

今轉尊法輪。
降伏諸外道。
智慧如大海。
此來降梵志。

所作善惡行。
去來今現在。
億劫不忘失。
是故當作福。

是時尊者周利槃特。廣與彼諸釋種。說法已。諸釋。白周利槃特言。

若尊者。須衣被飲食。床褥臥具。病瘦醫藥。我等盡當。事事供給。唯願受請。勿拒微情。

時尊者周利槃特。默然可之。

爾時諸釋種。聞尊者周利槃特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五百人俱。

爾時提婆達兜惡人。便往至婆羅留支王子所。告王子言。

昔者民氓。壽命極長。如今人壽。不過百年。王子當知。人命無常。備不登位。中命終者。不亦痛哉。

王子時可。斷父王命。統領國人。我今當殺。沙門瞿曇。作無上至真。等正覺。於摩竭國界。新王。新佛。不亦快哉。如日貫雲。靡所不照。如月雲消。眾星中明。

爾時婆羅留支王子。即收父王。著鐵牢中。更立臣佐。統領人民。

爾時有眾多比丘。入羅閱城乞食。便聞提婆達兜。教王子。收父王。著鐵牢中。更立臣佐。

是時。眾多比丘乞食。還歸所在。攝舉衣鉢。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曰。

朝入城乞食。聞提婆達兜愚人。教王子使。收父王。閉著牢獄。更立臣佐。

復勅王子言。

汝殺父王。我害如來。於此摩竭國界。新王。新佛。不亦快哉。

爾時臣佐。亦行非法。

臣佐已行非法。爾時王太子。亦行非法。

太子已行非法。爾時群臣長吏。亦行非法。

群臣長吏。已行非法。爾時國界人民。亦行非法。

國界人民。已行非法。爾時人眾兵馬。亦行非法。

兵眾已行非法。爾時日月。倒錯運度失時。

日月已失時。便無年歲。

已無年歲。日差月錯。無復精光。

日月已無精光。爾時星宿現怪。

星宿已現變怪。便有暴風起。

已有暴風起。神祇瞋恚。

神祇已瞋恚。爾時風雨不時。

爾時穀子在地者。便不長大。人民之類。蜎飛蠕動。顏色改變。壽命極短。

若復有時。王法治正。爾時群臣。亦行正法。

群臣。已行正法。時王太子。亦行正法。

王太子。已行正法。爾時長吏。亦行正法。

長吏。已行正法。國界人民。亦行正法。日月順常。風雨以時。災怪不現。神祇歡喜。五穀熾盛。君臣和穆相視。如兄如弟。終無增損。有形之類。顏色光潤。食自消化。無有災害。壽命極長。人所愛敬。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猶如牛渡水。
導者而不正。
一切皆不正。
斯由本導故。

眾生亦如是。
眾中必有導。
導者行非法。
況復下細人。

萠類盡受苦。
由王法不正。
以知非法行。
一切民亦然。

猶如牛渡水。
導者而行正。
從者亦皆正。
斯由本導故。

眾生亦如是。
眾中必有導。
導者行正法。
況復下庶人。

萠類盡受樂。
由王法教正。
以知正法行。
一切民亦然。

是故。諸比丘。當捨非法。而行正法。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八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