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智印經卷第四
西天三藏寶法大師賜紫沙門智吉祥等奉詔譯。
爾時會中。有頻婆娑王。其王夫人。名賢吉祥。亦名酤胝金光。阿闍世王。是彼所生。從座而起。五體投地。禮如來足。如是禮已。雙膝踞地。長跪合掌。色相怡悅。以妙音聲。讚歎佛德。復以百千。無價眾寶。微妙衣服。奉上世尊。以為供養。復以五百。七寶之華。散虛空中。成華雲蓋。遍覆眾會。
時賢吉祥。作是種種。諸供養已。而白佛言。
世尊。我念未來。濁惡世中。諸有情類。信根薄劣。煩惱增多。我願於彼。信解受持。此三摩地。最勝法門。若見有人。書寫受持。聽聞讀誦。為人演說。開示導化。展轉流通。使不斷絕。普令見聞。而生信解。精進修習。如是之人。名為法器。我當於彼。受持之者。歡喜讚歎。親近承事。供給所須。飲食衣服。臥具醫藥。諸供養具。令無歉乏。復以大乘。甚深之法。更令悟入。令彼所住。大乘種性。速得成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不妄分別。是空不空。了知諸法。離言執故。隨悟隨學。不生戲論。為護正法。於諸身命。無所悋惜。況復世間。資生之物。增益煩惱。生死之具。唯當修學。如是殊勝。三摩地法。
作是語已。退坐一面。時頻婆娑王後宮。八千婇女。聞如是說。各各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皆願樂。無上大乘。欲學安住。如是殊勝。三摩地門。
各從座起。合掌恭敬。頭面作禮。而白佛言。
世尊。我等咸當。於後未來。末世之中。受持如是。甚深圓滿。微妙之法。及願守護供養。受持之者。
時摩竭國。烏波索迦。烏波斯迦。六十萬眾。見是事已。咸皆歡喜。亦各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於此智印。三摩地法。深心隨喜。作是願言。
我等亦願。於後未來。濁惡世中。於是妙法。圓滿護持。
爾時世尊。知彼摩竭陀國。烏波索迦。烏波斯迦。并賢吉祥。酤胝金光夫人。與後宮婇女。八千人等。心口所願。信解受持。如是妙法。長時修習。無間無斷。知諸佛果。從此法生。示現歡喜。忻然微笑。緣是笑故。有百千種。微妙色光。從佛口出。所謂青黃赤白。及頗胝迦。種種色相。普遍世界。其中眾生。覩此光明。離諸驚怖。摧伏一切。煩惱魔怨。其光上照。至有頂天。日月光明。所不照處。悉皆通徹。下至一切。諸大地獄。及諸惡趣。苦惱休息。穢惡悉除。皆得清淨。其光迴旋。還至佛所。右繞千匝。覆世尊頂。隱而不現。
爾時賢吉祥。酤胝金光夫人。見是光已。不知如來。放光義利。復從座起。整肅衣容。恭敬合掌。雙膝長跪。頂禮世尊。精勤三業。讚歎佛德。而說偈言。
佛德差別無邊際。
三界最勝無與等。
如華開敷正芬芳。
似月印空已圓滿。
佛心平等離憂喜。
云何今者現微笑。
我今仰測笑因緣。
應當演說微妙法。
具足安樂十力尊。
處眾猶如星中月。
所說言辭義味豐。
為諸世界眾生眼。
法如一雨無差別。
隨諸根性令生解。
梵音清徹福無邊。
凡在聽聞皆歡喜。
由是聞法勝因緣。
得未曾有諸快樂。
願佛為作師子吼。
蠲除種種諸報業。
眾生聞法皆悅可。
隨喜平等諸義味。
自他見聞及受持。
應根應時能解了。
由茲開發菩提心。
悉於所聞生尊重。
八種圓滿無漏音。
普應無邊諸性欲。
一切說法功德中。
相應諸數無違背。
令諸受化諸有情。
悟入聞持心堅固。
不為煩惱嬈其心。
使於所得無退轉。
受持禁戒眾律儀。
縱遇違緣悉能忍。
遠離塵勞無眾苦。
身心安住寂滅樂。
於此菩提勝行中。
思惟修作常精進。
佛身猶如妙金山。
亦如寶塔光明聚。
蓮華出水正開敷。
凡是見聞悉瞻仰。
如師子王遊戲時。
吼大音聲伏眾獸。
惟願演是笑因緣。
令我眾會除疑惑。
佛於諸法得自在。
契合無相真實理。
令差別性諸有情。
各各三業淨無垢。
不捨眾生常護持。
令轉善因獲勝果。
十方世界諸眾生。
聞已思惟正修作。
摧伏一切煩惱熱。
如飲甘露心清涼。
如來所有說法聲。
世間眾音莫能比。
琵琶笙笛及角貝。
箜篌鼓瑟妙歌唱。
桴擊犍椎及鐃鈸。
如是諸樂共振作。
命命頻伽及鸚鵡。
如是眾鳥皆和鳴。
佛發微妙柔軟音。
眾音相共莫能比。
此十方眾來集會。
毀持好惡心差別。
惟願方便隨宜說。
調伏彼中𢤱悷者。
咸使悛革不善心。
普圓無邊勝善願。
彼從酤胝剎土來。
為聞世尊說法故。
願今領悟正法音。
離諸怖畏獲安樂。
惟願世尊雨法雨。
慈悲演說無上法。
冀能圓滿無漏音。
究竟得成菩提果。
爾時世尊。聞是賢吉祥。酤胝金光夫人。說是偈已。復於眾會。而說偈言。
我於無量世。
殑伽沙劫中。
時有大法王。
名無相福光。
佛壽極長遠。
七十六酤胝。
化諸四天下。
彼土聲聞眾。
其數無有量。
以智印法門。
引導眾生類。
時有轉輪王。
號名曰勝慧。
王有二夫人。
一名曰帝幢。
其次號日光。
聞是智印門。
晝夜常精進。
勤修諸善業。
於一酤胝年。
護持正法眼。
經六十酤胝。
為師導眾類。
已於三十億。
無量諸佛所。
積集諸功德。
無量世界中。
法眼常救護。
三十殑伽沙。
未來世諸佛。
於彼彼世間。
平等普護持。
如是正法眼。
皆令不斷絕。
時彼勝慧王。
今阿閦佛是。
彼會清淨眾。
夫人與眷屬。
各各同俱生。
如是佛國土。
護法心不怠。
復於後後時。
轉彼女人身。
得成於男子。
即生於無量。
安樂佛世界。
如今末世中。
唯汝賢吉祥。
能護如來法。
任持不破壞。
應以菩提心。
普遍諸佛剎。
正法欲盡時。
一切皆救護。
使彼覺法人。
同生安樂國。
坐千葉蓮華。
得諸佛相好。
莊嚴皆具足。
既生彼土已。
復供養諸佛。
末後當次第。
於彼莊嚴劫。
得成無上道。
以阿耨菩提。
轉授諸人天。
令發無上心。
同守護正法。
彼土離魔怨。
及以三毒業。
不生諸罪戾。
諸惡悉無有。
不處於胎臟。
清淨而化生。
與無數菩薩。
皆集於此會。
無有諸聲聞。
亦不聞名字。
遠離諸惡緣。
常修菩提行。
捨名聞利養。
不戀著親昵。
捐棄身命財。
饒益有情類。
方便為說法。
普令生信解。
若有能修習。
佛無上菩提。
安住此法中。
不求世間樂。
如說而修行。
普遍諸佛土。
常生恭敬心。
護持諸佛法。
有懷嫉妬者。
應當密護持。
以大憐憫心。
教誡諸有情。
令如是修學。
咸離諸苦厄。
如我往昔時。
為求菩提故。
於酤胝劫中。
捨頭目髓腦。
珍寶及妻兒。
一切無愛戀。
若於我法中。
不能生諦信。
雖剃髮染衣。
愚忘真實相。
貪求名譽財。
為利養說法。
親近不律儀。
廢受持讀誦。
雖欲學沙門。
有失沙門行。
佛說是語時。
是會人天眾。
有八十酤胝。
咸生悲憫心。
念彼如是人。
當沈淪惡趣。
同作如是言。
我願於未來。
以菩提心力。
平等普護持。
作如是語已。
三千大千界。
悉皆大震動。
諸天雨眾華。
於是國土中。
荊棘及便穢。
以此勝因緣。
一切皆除滅。
無異於諸天。
周遍悉清淨。
於未來世中。
有人聞如是。
摩訶衍曩者。
得最勝慧命。
十方天人眾。
歡喜咸恭敬。
讚歎大乘經。
種種諸妙義。
一切諸龍王。
夜叉羅剎眾。
捨除毒惡心。
皆恭敬供養。
若末世有情。
得聞此最上。
甚深智印經。
而能信解者。
其人所得福。
今略為譬喻。
如似殑伽沙。
為佛國土數。
滿中盛珍寶。
悉施供養佛。
修如是勝行。
過殑伽沙劫。
其所得功德。
不如聞於此。
無上智印門。
開導復演說。
所獲過於彼。
無量無邊數。
是福無形相。
非有為心知。
若因聞佛說。
微妙智印法。
發生菩提心。
與諸法相應。
依佛所宣說。
如說而修行。
又於末世中。
勤觀察護念。
樂於空寂處。
一心求解脫。
積集無數量。
勝善諸功德。
常以三種戒。
教授諸有情。
愛護憐憫心。
如母念其子。
歡喜柔軟音。
教令離怨賊。
於佛正法中。
不生顛倒想。
自他皆饒益。
速令至正覺。
若於三摩地。
廣大智印門。
能書寫受持。
讀誦正開演。
展轉授眾生。
自他得開解。
亦令俱獲得。
勝善諸果報。
言議與思惟。
皆悉不能及。
是人咸得生。
諸佛安樂國。
世尊見彼已。
而生親善想。
憐憫心護持。
歡喜而攝受。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
世尊。有幾乘性人。而能受持。此三摩地。智印法門。於彼未來世之中。護持正法。於是正法。而生愛樂。能於如來。祕密甚深。智印法門。而生信解。好樂修行。
于時世尊。語彌勒菩薩摩訶薩言。
彼五濁時。惡世眾生。諸苦逼惱。不可稱數。唯有菩薩。於此惡世。荷負正法。而生信解。如是之人。甚為希有。而彼末世。諸眾生等。常聞鬪諍。妄言綺語。或壞善根。於此智印。最勝法門。所有言說。不能解了。唯有菩薩。於是五濁。惡世之中。法欲滅時。於苦眾生。慈念憐憫。以諸方便。饒益攝受。如是諸人。苦惱所逼。若無菩薩。接化引導。即於深法。不能信解。受持讀誦。
於是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
善哉。世尊。意為憐憫。安樂有情。宣說如是。甘露妙法。令彼未來。一切眾生。得是義利。生悲感心。愛樂修習。若彼菩薩。得是法門。隨順如來。最上勝行。堅固趣求。無有破壞。無上道心。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契佛道中。相應勝行。而不退捨。
爾時世尊。復語彌勒菩薩摩訶薩言。
若有菩薩。已於往昔。百世尊所。親近恭敬。承事供養。發菩提心。種種善根。植眾德本。於彼未來。濁惡世中。於此廣大。無上菩提。甚深妙義。未能信解。於此廣大。智印法門。不能悟入。
復次。彌勒。若有菩薩。於往昔中。千世尊所。發菩提心。親近恭敬。種種善根。植種德本。如是菩薩。於彼未來。五濁世中。雖遇善友。發菩提心。而於廣大。智印法門。微妙義理。未能悟解。數起疑惑。不生愛樂。不能受持讀誦。書寫流通。亦復不能。為人演說。令生信解。
復次。彌勒。復有菩薩。於往昔中。經百千佛。發菩提心。種諸善根。植眾德本。於彼未來。濁惡世中。雖遇善友。發菩提心。於此廣大。甚深最上。智印法門。信解微劣。於深遠義。未能悟入。亦復不能。受持讀誦。為人稱讚。及與講說。如是無上。廣大菩提。甚深義利。
復次。彌勒。若有菩薩。乃至往昔。於一酤胝佛所。發菩提心。種諸善根。植眾德本。彼於未來。末世之中。雖遇善友。發菩提心。於此廣大。微妙最勝。智印法門。雖復聽聞。書寫讀誦。好樂受持。於甚深義。未能解了。不能為人。分別解說。於第一義。大菩提心。未能印定。於此智印。三摩地門。無所了悟。
復次。彌勒。若有菩薩。於彼往昔。三十酤胝。諸世尊所。發菩提心。種諸善根。植眾德本。彼於未來。末世之中。雖遇善友。發菩提心。聞此廣大。智印法門。亦能聽聞。讀誦受持。書寫流通。為人演說。然於智印。三摩地法。無決定心。任持印可。不能成就。真實義利。
復次。彌勒。若有菩薩。於八十酤胝。諸世尊所。聞此最上。三摩地法。如說修行。復能化利。諸有情類。悉令信受。於是佛所。發菩提心。種諸善根。植眾德本。於彼未來。末世之中。菩提心力。聞是廣大。甚深智印。無上法門。而能解了。受持讀誦。書寫流通。為人解說。深心愛樂。堪任護持。令速圓滿。於是微妙。三摩地門。正解了已。於一切法。悉皆通達。復於無上菩提。廣大法中。離諸分別。摧伏一切。諸惡魔怨。破壞一切。不善業障。無量劫中。隨有所造。諸苦因行。於未來世。當受報者。皆得解脫。
又於往昔。造不善因。至後惡世。法欲滅時。善心微劣。破壞正法。樂著外道。世俗言教。增長戲論。行非法行。出無義言。不擇高下。多所貪求。諸惡有情。見不恭敬。輕慢凌辱。於自所須。一切乏少。如是苦因。由此一生。證悟勝法。大功德力。皆得除滅。復由往昔。親近供養。如上所說。一切諸佛。所集善根。於彼未來。末世之中。發菩提心。而能任持。是三摩地。最勝法門。離諸苦縛。得不退轉。三業堅固。不生散亂。精進趣求。菩提聖果。
復次。彌勒。若諸菩薩。於往昔中。造不善業。應墮惡道。於彼未來。末世之中。法欲滅時。聞是法門。好樂受持。以是因緣。或以病苦。怖畏交煎。先世罪業。即得除滅。諸根不具。受諸苦惱。生邪見家。顓愚聚會。生下賤家。為人所使。生貧窮家。衣食歉乏。生慳貪家。不能拯濟。若有所說。人不信受。王法所加。怨敵會遇。親知厭棄。心多憂惱。慈悲法會。而多障阻。縱欲說法。人不樂聞。所欲資生。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及看視人。不逢惠施。貧窮親附。豪富棄捐。或被惡人。來相嬈亂。憎嫉殘害。所修善法。不能增長。或於夢中。見諸惡相。以是輕微。諸苦逼迫。先世罪業。即得消滅。業障滅已。設遇苦緣。及諸怨賊。不能為害。與魔相隨。雖不遠離。而能了知。諸魔境界。於諸名聞。及與利養。心不愛樂。為人親近。及以恭敬。尊重讚歎。不以為喜。修諸善行。惠施有情。不生慳吝。而求解脫。守護尸羅。無所毀壞。修忍辱行。饒益有情。拔苦與樂。修精進行。策勵三業。勤求眾善。離諸惡欲。修習禪定。散亂不生。以大智慧。悟諸法性。方便願力。利樂有情。聞無量法。心無忘失。修種種善。為利有情。於世樂果。不生希望。令諸眾生。速登彼岸。
復次。彌勒。彼諸菩薩。曾於往昔。百世尊所。發菩提心。真實平等。種種善根。植眾德本。離諸苦縛。由為末世。諸惡眾生。而來惱害。不能於此。信解修習。何況末世。諸惡眾生。不種善根。迷惑散亂。而能覺悟。是故末世。諸不善人。於此最勝。甚深之法。不能信受。如理修學。
復次。彌勒。若諸菩薩。能於是法。深生信解。志意堅固。被忍辱鎧。降伏諸魔。長時修行。保護任持。不生退屈。廣大智慧。無量善法。從此法生。一心希求。無上菩提。念念相應。堅固不捨。復於未來。敷演妙義。精進不倦。究竟護持。是三摩地。最上法門。了達一切。善惡事業。安住法中。勤修眾行。
大乘智印經卷第四
西天三藏寶法大師賜紫沙門智吉祥等奉詔譯。
爾時會中。有頻婆娑王。其王夫人。名賢吉祥。亦名酤胝金光。阿闍世王。是彼所生。從座而起。五體投地。禮如來足。如是禮已。雙膝踞地。長跪合掌。色相怡悅。以妙音聲。讚歎佛德。復以百千。無價眾寶。微妙衣服。奉上世尊。以為供養。復以五百。七寶之華。散虛空中。成華雲蓋。遍覆眾會。
時賢吉祥。作是種種。諸供養已。而白佛言。
世尊。我念未來。濁惡世中。諸有情類。信根薄劣。煩惱增多。我願於彼。信解受持。此三摩地。最勝法門。若見有人。書寫受持。聽聞讀誦。為人演說。開示導化。展轉流通。使不斷絕。普令見聞。而生信解。精進修習。如是之人。名為法器。我當於彼。受持之者。歡喜讚歎。親近承事。供給所須。飲食衣服。臥具醫藥。諸供養具。令無歉乏。復以大乘。甚深之法。更令悟入。令彼所住。大乘種性。速得成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不妄分別。是空不空。了知諸法。離言執故。隨悟隨學。不生戲論。為護正法。於諸身命。無所悋惜。況復世間。資生之物。增益煩惱。生死之具。唯當修學。如是殊勝。三摩地法。
作是語已。退坐一面。時頻婆娑王後宮。八千婇女。聞如是說。各各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皆願樂。無上大乘。欲學安住。如是殊勝。三摩地門。
各從座起。合掌恭敬。頭面作禮。而白佛言。
世尊。我等咸當。於後未來。末世之中。受持如是。甚深圓滿。微妙之法。及願守護供養。受持之者。
時摩竭國。烏波索迦。烏波斯迦。六十萬眾。見是事已。咸皆歡喜。亦各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於此智印。三摩地法。深心隨喜。作是願言。
我等亦願。於後未來。濁惡世中。於是妙法。圓滿護持。
爾時世尊。知彼摩竭陀國。烏波索迦。烏波斯迦。并賢吉祥。酤胝金光夫人。與後宮婇女。八千人等。心口所願。信解受持。如是妙法。長時修習。無間無斷。知諸佛果。從此法生。示現歡喜。忻然微笑。緣是笑故。有百千種。微妙色光。從佛口出。所謂青黃赤白。及頗胝迦。種種色相。普遍世界。其中眾生。覩此光明。離諸驚怖。摧伏一切。煩惱魔怨。其光上照。至有頂天。日月光明。所不照處。悉皆通徹。下至一切。諸大地獄。及諸惡趣。苦惱休息。穢惡悉除。皆得清淨。其光迴旋。還至佛所。右繞千匝。覆世尊頂。隱而不現。
爾時賢吉祥。酤胝金光夫人。見是光已。不知如來。放光義利。復從座起。整肅衣容。恭敬合掌。雙膝長跪。頂禮世尊。精勤三業。讚歎佛德。而說偈言。
佛德差別無邊際。
三界最勝無與等。
如華開敷正芬芳。
似月印空已圓滿。
佛心平等離憂喜。
云何今者現微笑。
我今仰測笑因緣。
應當演說微妙法。
具足安樂十力尊。
處眾猶如星中月。
所說言辭義味豐。
為諸世界眾生眼。
法如一雨無差別。
隨諸根性令生解。
梵音清徹福無邊。
凡在聽聞皆歡喜。
由是聞法勝因緣。
得未曾有諸快樂。
願佛為作師子吼。
蠲除種種諸報業。
眾生聞法皆悅可。
隨喜平等諸義味。
自他見聞及受持。
應根應時能解了。
由茲開發菩提心。
悉於所聞生尊重。
八種圓滿無漏音。
普應無邊諸性欲。
一切說法功德中。
相應諸數無違背。
令諸受化諸有情。
悟入聞持心堅固。
不為煩惱嬈其心。
使於所得無退轉。
受持禁戒眾律儀。
縱遇違緣悉能忍。
遠離塵勞無眾苦。
身心安住寂滅樂。
於此菩提勝行中。
思惟修作常精進。
佛身猶如妙金山。
亦如寶塔光明聚。
蓮華出水正開敷。
凡是見聞悉瞻仰。
如師子王遊戲時。
吼大音聲伏眾獸。
惟願演是笑因緣。
令我眾會除疑惑。
佛於諸法得自在。
契合無相真實理。
令差別性諸有情。
各各三業淨無垢。
不捨眾生常護持。
令轉善因獲勝果。
十方世界諸眾生。
聞已思惟正修作。
摧伏一切煩惱熱。
如飲甘露心清涼。
如來所有說法聲。
世間眾音莫能比。
琵琶笙笛及角貝。
箜篌鼓瑟妙歌唱。
桴擊犍椎及鐃鈸。
如是諸樂共振作。
命命頻伽及鸚鵡。
如是眾鳥皆和鳴。
佛發微妙柔軟音。
眾音相共莫能比。
此十方眾來集會。
毀持好惡心差別。
惟願方便隨宜說。
調伏彼中𢤱悷者。
咸使悛革不善心。
普圓無邊勝善願。
彼從酤胝剎土來。
為聞世尊說法故。
願今領悟正法音。
離諸怖畏獲安樂。
惟願世尊雨法雨。
慈悲演說無上法。
冀能圓滿無漏音。
究竟得成菩提果。
爾時世尊。聞是賢吉祥。酤胝金光夫人。說是偈已。復於眾會。而說偈言。
我於無量世。
殑伽沙劫中。
時有大法王。
名無相福光。
佛壽極長遠。
七十六酤胝。
化諸四天下。
彼土聲聞眾。
其數無有量。
以智印法門。
引導眾生類。
時有轉輪王。
號名曰勝慧。
王有二夫人。
一名曰帝幢。
其次號日光。
聞是智印門。
晝夜常精進。
勤修諸善業。
於一酤胝年。
護持正法眼。
經六十酤胝。
為師導眾類。
已於三十億。
無量諸佛所。
積集諸功德。
無量世界中。
法眼常救護。
三十殑伽沙。
未來世諸佛。
於彼彼世間。
平等普護持。
如是正法眼。
皆令不斷絕。
時彼勝慧王。
今阿閦佛是。
彼會清淨眾。
夫人與眷屬。
各各同俱生。
如是佛國土。
護法心不怠。
復於後後時。
轉彼女人身。
得成於男子。
即生於無量。
安樂佛世界。
如今末世中。
唯汝賢吉祥。
能護如來法。
任持不破壞。
應以菩提心。
普遍諸佛剎。
正法欲盡時。
一切皆救護。
使彼覺法人。
同生安樂國。
坐千葉蓮華。
得諸佛相好。
莊嚴皆具足。
既生彼土已。
復供養諸佛。
末後當次第。
於彼莊嚴劫。
得成無上道。
以阿耨菩提。
轉授諸人天。
令發無上心。
同守護正法。
彼土離魔怨。
及以三毒業。
不生諸罪戾。
諸惡悉無有。
不處於胎臟。
清淨而化生。
與無數菩薩。
皆集於此會。
無有諸聲聞。
亦不聞名字。
遠離諸惡緣。
常修菩提行。
捨名聞利養。
不戀著親昵。
捐棄身命財。
饒益有情類。
方便為說法。
普令生信解。
若有能修習。
佛無上菩提。
安住此法中。
不求世間樂。
如說而修行。
普遍諸佛土。
常生恭敬心。
護持諸佛法。
有懷嫉妬者。
應當密護持。
以大憐憫心。
教誡諸有情。
令如是修學。
咸離諸苦厄。
如我往昔時。
為求菩提故。
於酤胝劫中。
捨頭目髓腦。
珍寶及妻兒。
一切無愛戀。
若於我法中。
不能生諦信。
雖剃髮染衣。
愚忘真實相。
貪求名譽財。
為利養說法。
親近不律儀。
廢受持讀誦。
雖欲學沙門。
有失沙門行。
佛說是語時。
是會人天眾。
有八十酤胝。
咸生悲憫心。
念彼如是人。
當沈淪惡趣。
同作如是言。
我願於未來。
以菩提心力。
平等普護持。
作如是語已。
三千大千界。
悉皆大震動。
諸天雨眾華。
於是國土中。
荊棘及便穢。
以此勝因緣。
一切皆除滅。
無異於諸天。
周遍悉清淨。
於未來世中。
有人聞如是。
摩訶衍曩者。
得最勝慧命。
十方天人眾。
歡喜咸恭敬。
讚歎大乘經。
種種諸妙義。
一切諸龍王。
夜叉羅剎眾。
捨除毒惡心。
皆恭敬供養。
若末世有情。
得聞此最上。
甚深智印經。
而能信解者。
其人所得福。
今略為譬喻。
如似殑伽沙。
為佛國土數。
滿中盛珍寶。
悉施供養佛。
修如是勝行。
過殑伽沙劫。
其所得功德。
不如聞於此。
無上智印門。
開導復演說。
所獲過於彼。
無量無邊數。
是福無形相。
非有為心知。
若因聞佛說。
微妙智印法。
發生菩提心。
與諸法相應。
依佛所宣說。
如說而修行。
又於末世中。
勤觀察護念。
樂於空寂處。
一心求解脫。
積集無數量。
勝善諸功德。
常以三種戒。
教授諸有情。
愛護憐憫心。
如母念其子。
歡喜柔軟音。
教令離怨賊。
於佛正法中。
不生顛倒想。
自他皆饒益。
速令至正覺。
若於三摩地。
廣大智印門。
能書寫受持。
讀誦正開演。
展轉授眾生。
自他得開解。
亦令俱獲得。
勝善諸果報。
言議與思惟。
皆悉不能及。
是人咸得生。
諸佛安樂國。
世尊見彼已。
而生親善想。
憐憫心護持。
歡喜而攝受。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
世尊。有幾乘性人。而能受持。此三摩地。智印法門。於彼未來世之中。護持正法。於是正法。而生愛樂。能於如來。祕密甚深。智印法門。而生信解。好樂修行。
于時世尊。語彌勒菩薩摩訶薩言。
彼五濁時。惡世眾生。諸苦逼惱。不可稱數。唯有菩薩。於此惡世。荷負正法。而生信解。如是之人。甚為希有。而彼末世。諸眾生等。常聞鬪諍。妄言綺語。或壞善根。於此智印。最勝法門。所有言說。不能解了。唯有菩薩。於是五濁。惡世之中。法欲滅時。於苦眾生。慈念憐憫。以諸方便。饒益攝受。如是諸人。苦惱所逼。若無菩薩。接化引導。即於深法。不能信解。受持讀誦。
於是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
善哉。世尊。意為憐憫。安樂有情。宣說如是。甘露妙法。令彼未來。一切眾生。得是義利。生悲感心。愛樂修習。若彼菩薩。得是法門。隨順如來。最上勝行。堅固趣求。無有破壞。無上道心。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契佛道中。相應勝行。而不退捨。
爾時世尊。復語彌勒菩薩摩訶薩言。
若有菩薩。已於往昔。百世尊所。親近恭敬。承事供養。發菩提心。種種善根。植眾德本。於彼未來。濁惡世中。於此廣大。無上菩提。甚深妙義。未能信解。於此廣大。智印法門。不能悟入。
復次。彌勒。若有菩薩。於往昔中。千世尊所。發菩提心。親近恭敬。種種善根。植種德本。如是菩薩。於彼未來。五濁世中。雖遇善友。發菩提心。而於廣大。智印法門。微妙義理。未能悟解。數起疑惑。不生愛樂。不能受持讀誦。書寫流通。亦復不能。為人演說。令生信解。
復次。彌勒。復有菩薩。於往昔中。經百千佛。發菩提心。種諸善根。植眾德本。於彼未來。濁惡世中。雖遇善友。發菩提心。於此廣大。甚深最上。智印法門。信解微劣。於深遠義。未能悟入。亦復不能。受持讀誦。為人稱讚。及與講說。如是無上。廣大菩提。甚深義利。
復次。彌勒。若有菩薩。乃至往昔。於一酤胝佛所。發菩提心。種諸善根。植眾德本。彼於未來。末世之中。雖遇善友。發菩提心。於此廣大。微妙最勝。智印法門。雖復聽聞。書寫讀誦。好樂受持。於甚深義。未能解了。不能為人。分別解說。於第一義。大菩提心。未能印定。於此智印。三摩地門。無所了悟。
復次。彌勒。若有菩薩。於彼往昔。三十酤胝。諸世尊所。發菩提心。種諸善根。植眾德本。彼於未來。末世之中。雖遇善友。發菩提心。聞此廣大。智印法門。亦能聽聞。讀誦受持。書寫流通。為人演說。然於智印。三摩地法。無決定心。任持印可。不能成就。真實義利。
復次。彌勒。若有菩薩。於八十酤胝。諸世尊所。聞此最上。三摩地法。如說修行。復能化利。諸有情類。悉令信受。於是佛所。發菩提心。種諸善根。植眾德本。於彼未來。末世之中。菩提心力。聞是廣大。甚深智印。無上法門。而能解了。受持讀誦。書寫流通。為人解說。深心愛樂。堪任護持。令速圓滿。於是微妙。三摩地門。正解了已。於一切法。悉皆通達。復於無上菩提。廣大法中。離諸分別。摧伏一切。諸惡魔怨。破壞一切。不善業障。無量劫中。隨有所造。諸苦因行。於未來世。當受報者。皆得解脫。
又於往昔。造不善因。至後惡世。法欲滅時。善心微劣。破壞正法。樂著外道。世俗言教。增長戲論。行非法行。出無義言。不擇高下。多所貪求。諸惡有情。見不恭敬。輕慢凌辱。於自所須。一切乏少。如是苦因。由此一生。證悟勝法。大功德力。皆得除滅。復由往昔。親近供養。如上所說。一切諸佛。所集善根。於彼未來。末世之中。發菩提心。而能任持。是三摩地。最勝法門。離諸苦縛。得不退轉。三業堅固。不生散亂。精進趣求。菩提聖果。
復次。彌勒。若諸菩薩。於往昔中。造不善業。應墮惡道。於彼未來。末世之中。法欲滅時。聞是法門。好樂受持。以是因緣。或以病苦。怖畏交煎。先世罪業。即得除滅。諸根不具。受諸苦惱。生邪見家。顓愚聚會。生下賤家。為人所使。生貧窮家。衣食歉乏。生慳貪家。不能拯濟。若有所說。人不信受。王法所加。怨敵會遇。親知厭棄。心多憂惱。慈悲法會。而多障阻。縱欲說法。人不樂聞。所欲資生。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及看視人。不逢惠施。貧窮親附。豪富棄捐。或被惡人。來相嬈亂。憎嫉殘害。所修善法。不能增長。或於夢中。見諸惡相。以是輕微。諸苦逼迫。先世罪業。即得消滅。業障滅已。設遇苦緣。及諸怨賊。不能為害。與魔相隨。雖不遠離。而能了知。諸魔境界。於諸名聞。及與利養。心不愛樂。為人親近。及以恭敬。尊重讚歎。不以為喜。修諸善行。惠施有情。不生慳吝。而求解脫。守護尸羅。無所毀壞。修忍辱行。饒益有情。拔苦與樂。修精進行。策勵三業。勤求眾善。離諸惡欲。修習禪定。散亂不生。以大智慧。悟諸法性。方便願力。利樂有情。聞無量法。心無忘失。修種種善。為利有情。於世樂果。不生希望。令諸眾生。速登彼岸。
復次。彌勒。彼諸菩薩。曾於往昔。百世尊所。發菩提心。真實平等。種種善根。植眾德本。離諸苦縛。由為末世。諸惡眾生。而來惱害。不能於此。信解修習。何況末世。諸惡眾生。不種善根。迷惑散亂。而能覺悟。是故末世。諸不善人。於此最勝。甚深之法。不能信受。如理修學。
復次。彌勒。若諸菩薩。能於是法。深生信解。志意堅固。被忍辱鎧。降伏諸魔。長時修行。保護任持。不生退屈。廣大智慧。無量善法。從此法生。一心希求。無上菩提。念念相應。堅固不捨。復於未來。敷演妙義。精進不倦。究竟護持。是三摩地。最上法門。了達一切。善惡事業。安住法中。勤修眾行。
大乘智印經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