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行集經卷第六十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摩尼婁陀品第五十九下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
汝諸比丘。彼時賊人。在於辟支佛塔之前。益燈明者。其人是誰。莫作異見。摩尼婁陀。比丘是也。
摩尼婁陀。往昔作於。大居士子。名曰大財。於後復作。行賊盜人。為辟支佛。舍利塔中。添益燈油。
以清淨心。乞如是願。
願我來世。莫生惡道。
由彼業報。生世不曾。墮惡道中。恒於天人。往反受樂。
而於彼時。復乞是願。
願我來世。恒常值遇。如是世尊。或勝此者。彼所說法。願我速解。
由彼業報。今得值我。如是世尊。復於我邊。獲得出家。受具足戒。
而於彼時。復乞是願。
願我於彼。世尊所有。弟子之中。得天眼者。我為第一。
由彼業報。今於我法。聲聞弟子。得天眼中。其第一也。
汝諸比丘。摩尼婁陀。昔有如是。種殖善根。由彼業力。今得出家。受具足戒。得羅漢果。
汝諸比丘。我復授記。於我聲聞。弟子之中。摩尼婁陀。最為第一。
復有一時。世尊在於。波羅㮈城。舊仙居處。鹿野苑中。彼時天雨。長老阿難。詣向佛所。頂禮佛足。卻住一面。
住一面已。白言。
世尊。今日天雨。無有飲食。當作何計。令諸比丘。過一日夜。
佛告阿難。
汝莫愁也。摩尼婁陀比丘。現在福力甚強。今日比丘。應當得過。一日一夜。
爾時長老。摩尼婁陀。詣向佛所。
到已頂禮。卻住一面。而白佛言。
世尊。今者。受我微供。若食我食。堪令一切。諸比丘等。過一日夜。
於時世尊。默然受許。
爾時長老。摩尼婁陀。於晨朝時。著衣持鉢。往至入彼。波羅㮈城。其入城已。未曾告乞。亦更無有。親舊識知。當於爾時。忽然即有。五百釜食。來至彼前。
爾時長老。摩尼婁陀。尋時送彼。五百釜食。向鹿苑中。即敷諸座。
敷設已訖。往白佛言。
世尊時至。飯食已辦。唯願就食。
爾時世尊。日在東方。著衣持鉢。共諸比丘。來至食堂。於所敷設。次第而坐。爾時長老。摩尼婁陀。見佛及僧。次第坐已。奉持如上。五百釜食。施佛及僧。恣飽滿已。然後自食。飯食亦訖。共諸比丘。詣向講堂。敷座而坐。
爾時長老。摩尼婁陀。坐已即告。諸比丘言。
諸長老輩。希有希有。未曾得見。如此之事。乃有如此。多大果報。多大功德。多大威勢。
所以者何。諸長老輩。我念往昔。久遠之時。波羅㮈城。有一貧人。無有資財。不立倉庫。
於彼之時。波羅㮈城。有辟支佛。依倚而住。名婆斯吒。
當爾之時。其城穀貴。人民飢饉。乏少者多。其城內外。多有人死。唯見白骨。處處狼籍。
於彼之時。諸出家人。乞食難得。以飢所逼。不能修道。
當爾之時。彼辟支佛。於晨朝時。日在東方。著衣持鉢。入波羅㮈。次第乞食。遍歷彼城。全無所得。如本洗鉢。還出城去。
我於爾時。見婆斯吒。辟支佛尊。詣向彼邊。
到已白言。
善哉大仙。此處乞食。頗得已不。彼尊報我。作如是言。
仁者。我今。乞食不得。
我於爾時。復白彼尊。作如是言。
尊者。若然。來至我家。
於時家內。唯有一升。稗子熟飯。我即喚彼。辟支佛尊。命入舍內。將彼稗飯。以用奉施。
時辟支佛。受我施已。隨意所去。我於彼時。為採薪柴。出至城外。與尸陀林。相去不遠。採取柴木。彼林有一。白骨屍骸。忽然起來。抱我項住。我於彼時。欲脫彼屍。慇懃用力。不能得脫。我於彼日。日落西下。將欲沒時。抱持死屍。來入城內。
我入城時。人見我者。而告我言。
咄人何故。將此骨屍。而入城內。
我報彼言。
是諸人輩。我今盡力。欲脫此屍。了不能得。汝等若有。堪能脫者。當為我脫。
時彼人輩。詳共捉此。骨屍牽挽。盡力望脫。亦不能得。我時漸漸。至於家內。望欲脫彼。白骨死屍。而彼白骨。悉變成金。自然墮地。
我於爾時。作如是念。
我以此金。不可獨用。
作是念已。即詣向彼。梵德王邊。白言。
大王當知。我今。地得伏藏。大王受取。用為國寶。
時梵德王。喚諸左右。而勅之言。
汝等當須。隨此人去。其人指授。悉皆受取。將來向此。
爾時左右。聞王勅已。即時共我。來至家內。我即以金。示彼使人。
爾時使人。還見死屍。白骨如故。
見已謂我。
咄哉癡人。汝不癲狂。何故持彼。死屍白骨。以為金也。
而彼使者。還至王所。具說前事。
我於後時。復至王邊。而白王言。
大王當知。我得伏藏。事實不虛。惟願大王。早為納受。
時梵德王。遂即自往。至其家內。見彼金藏。還是白骨。如本不異。
復告我言。
咄哉癡人。汝著癲狂。何為於此。白骨死屍。而作金想。
我復白彼。梵德王言。
大王當知。此實金也。非是屍骨。
如是再三。作是語已。我於爾時。手執彼金。作是誓言。
若此金寶。為我來作。善業報者。願梵德王。亦如是見。
作此誓已。時梵德王。看此死屍。還如我見。金寶不異。
即告我言。
善哉仁者。汝作何等。善業因緣。曾事何神。供養何天。供養何仙。而能與汝。如是願也。
我於爾時。白梵德王。作如是言。
大王當知。有一仙人。我曾供給。此仙人食。必應是彼。神力所致。令我今日。得是果報。
時梵德王。而告我言。
汝以造作。如是善業。故於今日。得此果報。汝此果報。無人能奪。從今日後。不須疑慮。隨意而用。
諸長老輩。我於彼時。正以布施。彼辟支佛。一食之業。現於爾時。即獲果報。所須資財。隨意即辦。正以施彼。一食之故。七反生於。三十三天。受其福報。乃於彼處。三十三天。作帝釋王。
復於人中。而為國王。并復得作。轉輪聖王。治四天下。為世界主。護持世間。七寶具足。乃至降伏。如法治化。由彼布施。一食果報。命終生天。從天下生。在於人間。命盡復得。生於天上。流轉如是。更不雜生。我所生處。恒得最勝。上妙宮殿。
若生人間。生豪貴家。資財豐足。乃至一切。無所乏少。如在天身。多受快樂。下生人間。亦復如是。以施一食。因彼果報。今生釋種。
我生之日。諸天下來。將五百寶衣。覆我身上。地下復有。五百伏藏。自然現出。皆以布施。一食果報。我之父母。為我造作。三種宮殿。
一。宜夏坐。二。宜冬坐。三。宜春秋。二時居坐。
以彼施食。果報因緣。我既生於。釋種之家。我家爾時。遂即日別。漸漸增長。所謂穀米。盈溢倉廩。真珠琉璃。珊瑚虎魄。金銀玉等。無量珍寶。二足四足。無所尠乏。
又以彼時。施食果報。我在園苑。我母爾時。欲試我故。辦具空器。以衣覆蓋。送來與我。至其半路。即有諸天。種種飲食。悉滿其器。彼食香美。大有氣力。
又以施食。果報力故。共父相隨。撿挍田作。當爾之時。身患飢渴。遂往赴水。掬取欲飲。其水變成。天妙甘露。
又以施彼。一食之故。果報成熟。今來入此。波羅㮈城。未曾與彼。委曲相識。自然即有。五百釜食。來於我前。我受彼食。遣送林中。請佛及僧。供奉此食。悉令佛僧。大眾充飽。藉彼業報。我於四事。無所乏短。我施彼食。果業因緣。於世俗樂。亦無所乏。
今者出家。於出家樂。亦皆具足。以彼施食。果報熟故。今斷生死。得梵行力。所有作者。皆悉已辦。不受後有。至無畏處。至於前所。當得涅槃。得涅槃已。無樂無苦。自然證知。
諸長老輩。我於彼時。乃不識是。辟支世尊。我若決定。知辟支佛。我應尋時。更求勝果。求大威德。應求無上。廣大果報。
爾時長老。摩尼婁陀。說前語已。重說偈言。
我自思惟往昔時。
依住在於波羅㮈。
負賣薪柴以為業。
值遇尊者婆斯吒。
見已布施一飡食。
故生豪貴釋種姓。
其名號曰尼婁陀。
善解音聲復能舞。
拍手歌詠諷頌等。
并及一切諸技藝。
我今已自知宿命。
及以昔世所生處。
往於三十三天上。
於彼七反往來生。
彼處或作釋天王。
及以自在天宮內。
一切隨我所造作。
如是治化於諸天。
復經七反作人主。
灌頂成就剎利王。
自在大力降伏眾。
不行刀兵諸戎仗。
如法治化大地中。
多有無量諸珍寶。
於我境界悉豐饒。
所生家中大巨富。
資財增長無有數。
於諸人中最為首。
世間五欲悉圓備。
七寶諸珍無闕少。
皆由我作如是業。
不曾生於惡道中。
今於釋種得出家。
得三解脫甘露處。
我為何故得出家。
棄捨家業來於此。
正以我獲彼利益。
故來報佛世尊恩。
世尊知我機熟時。
為我演說無常法。
若有意所幻化身。
神通自來至我所。
若我心中有疑惑。
如是皆悉為我解。
佛所說法無分別。
還為我說無別法。
我今得聞彼實語。
如法愛樂而奉行。
如是即得三解脫。
即是仰報諸佛恩。
我今不樂此命終。
亦不愛樂此壽命。
但我所受業至時。
正念思惟當捨壽。
我知未來生死處。
眾生往來處亦知。
既知此處命終已。
亦知往至彼處生。
毘舍離境竹林村。
我於彼林當捨壽。
於彼林中蔚茂處。
漏盡其下入涅槃。
爾時世尊。以淨天耳。過於人耳。聞彼長老。摩尼婁陀。說此過去。造業因緣。今昔獲得。如是果報。復以妙偈。而陳說之。聞是事已。讚歎欣然。
阿難因緣品第六十
又於一時。長老阿難。被諸梵行。大德人輩。勸請令彼。奉侍世尊。從爾已來。盡心盡力。意行調適。如來所說。悉皆受持。從如來口。所聞之事。或世間事。或出世事。悉能受持。永不忘失。若有人來。諮問所疑。亦悉能令。彼心歡喜。
以是因緣。世尊集眾。告諸比丘。作如是言。
汝諸比丘。於我聲聞。弟子之中。多聞利智。侍者之內。阿難比丘。是其人也。
時諸比丘。白佛言。
世尊。長老阿難。於往昔時。造何善根。藉彼善根。今生釋種。大豪姓家。巨富饒財。大有勢力。乃至一切。無所乏少。復以何業。今得出家。受具足戒。得諸聖法。若聞世間。出世間事。永不忘失。若有諸人。來問所疑。亦悉能令。彼心歡喜。
世尊復記。謂諸比丘。
若知於我。聲聞弟子。多聞智慧。強記不忘。最第一者。此即阿難。比丘是也。
作是語已。佛告諸比丘。
我念往昔。過去世中。久遠之時。還於此處。波羅㮈城。有王治化。名曰梵德。
彼王爾時。生於二子。
一名。喜根。二名。婆奴。
二子之內。喜根為大。其大子者。本性調善。賢直柔和。多有慈心。畏懼諸罪。厭離愛有。其彼王子。見其城內。為諸王事。之所逼切。縣官苦惱。殺害無窮。多有繫閉。所謂枷鎖。杻械囹圄。地牢固禁。斬截手足。割其耳鼻。挑其眼目。
既見此事。遂作是念。
我之父王。百年已往。我身云何。當治王位。我今知用。如此王位。欲作何事。及我身命。亦知何用。
所以者何。今見一切。諸眾生輩。以種種苦。逼切其身。如我今者。不如捨家。出家修道。
作是念已。詣父母邊。白言。
父母。我欲捨家。出家修道。
爾時父母。報其子言。
汝身是我。所愛之子。不離心意。瞻看無厭。我等寧死。不能別汝。我等但使。身命存在。終不相放。
如是再過。喜根童子。白父母言。
父母當知。我今必定。捨家出家。唯願父母。哀愍許我。
如是數數。諮請父母。而彼父母。遂即聽許。捨家出家。而告之言。
汝是我子。如汝所樂。隨汝意也。
爾時梵德。喜根王子。以其父母。許得出家。至於他日。捨家剃髮。次第修道。而悟緣覺。能作神通。變化之事。放光放水。迴天動地。興雲致雨。如是等事。皆悉能辦。
彼辟支佛。作如是念。
我為何事。而得出家。如是之事。我今已辦。已得己利。所作已辦。我今可往。本生之地。憐愍父母。諸眷屬故。及餘眾生。令作福田。
爾時喜根。辟支世尊。次第遊行。至波羅㮈。至彼國已。依住彼城。父王梵德。菴羅林內。
爾時梵德。傳聞他說。
喜根童子。已成大仙。還來於此。住我境界。
我今可往。至喜根邊。顯現於彼。問訊慰喻。
時梵德王。以大勢力。嚴盛威風。示現神德。從城而出。有四兵眾。前後圍遶。
爾時喜根。尊者辟支。遙見父來。而作是念。
此諸人輩。梵德王等。大有威力。我慢貢高。我若隨宜。在彼前者。梵德王等。必不敬我。
作是念已。飛騰虛空。現諸神變。坐臥經行。半身放烟。半身出火。身上放火。身下出水。示現如是。種種神通。
時梵德王。諸臣百官。見彼尊者。大聖辟支。飛騰虛空。現諸神變。
彼等見已。作如是念。
我之童子。雖捨王位。今得出家。已成大仙。有大威德。有大神通。
其心爾時。即大歡喜。踊躍無量。遍滿其體。不能自勝。詣彼喜根。辟支佛所。王既漸進。佛復下空。王到其所。歡喜敬仰。
時辟支佛。下住地上。即便坐於。所敷之座。
爾時梵德。到辟支邊。頂禮佛足。卻住一面。坐一面已。
時辟支佛。少說諸法。令王歡喜。踊躍無量。顯示善事。
爾時大王。從辟支佛。聽聞法已。歡喜踊躍。白辟支言。
善哉大仙。今受我請。常住我家。我為尊者。當作伽藍。經行房窟。四事供養。心所樂者。悉皆辦與。若欲哀愍。諸眾生故。村落城邑。欲行乞食。任意所行。我不障礙。
辟支佛尊。默然而受。父王所請。於時彼王。見彼尊者。喜根緣覺。默然受請。即辦種種。諸供養具。經行房窟。四事供養。悉持施與。自餘須者。一切辦給。
爾時喜根。辟支仙人。為欲憐愍。諸眾生故。入城乞食。如此之時。即得入城。其月王子。日別至於。喜根仙人。辟支佛邊。承事供養。於諸法中。心有所疑。
時時往問。彼辟支佛。其辟支佛。或被婆奴王子所問。默然不答。唯於諸指。出其光炎。
爾時婆奴。作如是念。
此辟支佛。大有神通。而無才辯。
爾時喜根。尊者辟支。告婆奴言。
婆奴王子。汝來出家。汝今若其。不肯出家。我定知汝。命終之後。必墮惡道。若其出家。汝亦應當。成就大仙。有大神通。
爾時婆奴。詣向父母。白如是言。
善哉父母。喜根仙人。今已出家。我今意欲。隨出家也。唯願父母。哀愍許我。
而彼父母。遂不許可。婆奴王子。猶故數數。至彼喜根。仙人之所。承事供養。
其辟支佛。復數語。彼婆奴王子。
汝當出家。
婆奴王子。復報兄言。
父母今日。決不聽我。捨家出家。事云何也。
爾時王子。婆奴面上。色相出現。於七日內。必當命終。
爾時喜根。辟支仙人。告婆奴言。
汝來婆奴。汝必當須。捨家出家。
何以故。汝熟相現。於七日內。必當命終。
爾時婆奴。至父母邊。白言。
父母。唯願放我。捨家出家。
爾時喜根。辟支世尊。亦即詣向。自父母邊。白言。
父母。汝等當放。婆奴出家。
所以者何。其相出現。七日之內。定當命終。以此因緣。父母必當。與彼別離。以是定故。寧放出家。在於法內。取於命終。莫令在家。取命終也。
父母報言。
婆奴王子。於七日內。必取命終。與我別者。我今當許。捨家出家。
婆奴王子。當於爾時。即剃鬚髮。著袈裟衣。其出家已。於七日中。供養恭敬。事彼喜根。
時辟支佛。教授威儀。過六日已。至其七日。定知命終。哀愍彼故。從坐而起。飛騰虛空。經行坐臥。放烟放火。隱身不現。種種神通。
婆奴仙人。見彼喜根。辟支佛尊。於虛空中。現於種種。神通變化。見已心生。歡喜踊躍。遍滿其體。不能自勝。合十指掌。頂禮向彼。辟支佛尊。
既頂禮已。發如是願。
願我來世。恒值如是。辟支聖人。或勝此者。彼所說法。願我聞已。悉令通解。
又願我身。於彼聖人。得為侍者。供養彼聖。
又願來世。得諸神通。所有威力。皆如此佛。若有來問。我之義者。我悉為解。令彼歡喜。
又願生生。世世之中。不在惡道。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
汝等比丘。若有心疑。於彼之時。婆奴王子。於七日內。供養於彼。辟支佛尊。受教法者。莫作異見。此即阿難。比丘是也。
於彼之時。婆奴王子。以歡喜心。供養喜根。辟支佛故。以彼業報。今得生於。釋種之家。
而於彼邊。乞如是願。
願我生生。世世之中。不墮惡道。
以彼業報。所生之處。不曾墮於。惡道之中。唯生人天。流轉往反。受大快樂。
而於彼時。復作是願。
願我來世。值遇如是。教師聖人。或勝此者。彼所說法。願我一聞。即得知解。
以是業報。今得值我。如是教師。又於我邊。而得出家。受具足戒。得諸聖法。
其於彼時。乞如是願。
願我來世。若當值遇。如是教師。我於彼邊。得作侍者。供養彼聖。
藉彼業報。今於我邊。得作侍者。供養於我。
其於彼時。又乞是願。
我於來世。得大神通。得大威力。
藉彼業報。今得成於。如是大聖。得大威力。
其於彼時。又乞是願。
若有人來。問所疑者。我悉為彼。分別解說。令心歡喜。
藉彼業報。今日阿難。有人來問。心中所疑。皆悉為解。令心歡喜。
爾時佛復。告諸比丘。作如是言。
汝諸比丘。我念往昔。久遠之時。波羅㮈城。其城有一。大富長者。名曰僧薩陀那。
其彼長者。大富饒財。多有生業。猶如毘沙。天王無異。家中日別。恒有五百。辟支佛來。向其家食。
其時而有。一辟支佛。所持之鉢。下底尖小。如牛乳形。其鉢所安。或在草上。或簾箔上。隨即傾倒。不得安住。彼時長者。僧薩陀那。有一女子。可喜端正。女相具足。
其女見彼。辟支佛鉢。傾倒不住。即自脫釧。奉辟支佛。而白之言。
唯願大仙。取此釧用。安其鉢下。
爾時彼仙。為憐愍故。即取此釧。用安其鉢。而彼鉢盂。遂不傾動。於時彼女。既見此鉢。更不傾動。安住釧上。歡喜踊躍。遍滿其體。不能自勝。
心發是願。
如此仙人。鉢安釧上。不傾不倒。我於來世。所聞如是。若世間事。出世間事。悉令憶持。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
汝等比丘。若有心疑。於彼之時。長者家女。今為誰者。莫作異見。此即阿難。比丘是也。
由於彼時。以歡喜心。自脫手釧。以奉尊者。辟支仙人。安置鉢器。
因發是願。
如此仙人。以鉢安釧。不傾倒故。願我來世。若有所聞。若世間事。出世間事。悉皆憶持。永不忘失。
由彼業緣。今所聞事。悉不遺忘。
長老阿難比丘。又時日在東方。著衣持鉢。往入舍婆提城乞食。去彼祇樹給孤獨園。猶未至於。舍婆提城。於其中間。有一大樹。名尸奢波。其樹陰下。多有一切。諸婆羅門。止息其下。
諸婆羅門。遙見阿難。來欲到邊。
各相告言。
汝輩當知。此是沙門。瞿曇弟子。於諸聰明。多聞之中。最第一者。
作是語已。阿難便至。白言。
仁者。今請觀此。尸奢波樹。合有幾葉。
爾時阿難。觀其樹已。而報彼言。
東枝合有。若干百葉。若干千葉。如是南枝。西枝。北枝。皆言合有。若干百葉。若干千葉。
作是語已。遂即捨去。
爾時彼諸。婆羅門輩。阿難去後。取百數葉。隱藏一邊。
阿難迴已。諸婆羅門。於是復問。
仁者阿難。汝復來也。乞更觀此。尸奢波樹。有幾多葉。
爾時阿難。仰觀樹已。即知如是。婆羅門等。所擿藏葉。若干百數。
便即報彼。婆羅門言。
東枝合有。若干百葉。若干千葉。如是南枝。西枝。北枝。亦言合有。若干百葉。若干千葉。
作是語已。便即過去。
爾時彼等。婆羅門輩。生希有心。未曾有心。
各相謂言。
此之沙門。甚大聰明。有大智慧。
諸婆羅門。以此因緣。心得正信。得正信已。其後不久。悉各出家。成羅漢果。
爾時復有。長老分那婆素。長老宮毘羅。長老難提迦等。如是三人。唯得知其。出家由緒。不知所生。因緣之事。亦不知彼。於往昔時。作何業也。
或問曰。
當何名此經。
答曰。
摩訶僧祇師。名為大事。
薩婆多師。名此經為大莊嚴。
迦葉維師。名為佛生因緣。
曇無德師。名為釋迦牟尼佛本行。
尼沙塞師。名為毘尼藏根本。
佛本行集經卷第六十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摩尼婁陀品第五十九下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
汝諸比丘。彼時賊人。在於辟支佛塔之前。益燈明者。其人是誰。莫作異見。摩尼婁陀。比丘是也。
摩尼婁陀。往昔作於。大居士子。名曰大財。於後復作。行賊盜人。為辟支佛。舍利塔中。添益燈油。
以清淨心。乞如是願。
願我來世。莫生惡道。
由彼業報。生世不曾。墮惡道中。恒於天人。往反受樂。
而於彼時。復乞是願。
願我來世。恒常值遇。如是世尊。或勝此者。彼所說法。願我速解。
由彼業報。今得值我。如是世尊。復於我邊。獲得出家。受具足戒。
而於彼時。復乞是願。
願我於彼。世尊所有。弟子之中。得天眼者。我為第一。
由彼業報。今於我法。聲聞弟子。得天眼中。其第一也。
汝諸比丘。摩尼婁陀。昔有如是。種殖善根。由彼業力。今得出家。受具足戒。得羅漢果。
汝諸比丘。我復授記。於我聲聞。弟子之中。摩尼婁陀。最為第一。
復有一時。世尊在於。波羅㮈城。舊仙居處。鹿野苑中。彼時天雨。長老阿難。詣向佛所。頂禮佛足。卻住一面。
住一面已。白言。
世尊。今日天雨。無有飲食。當作何計。令諸比丘。過一日夜。
佛告阿難。
汝莫愁也。摩尼婁陀比丘。現在福力甚強。今日比丘。應當得過。一日一夜。
爾時長老。摩尼婁陀。詣向佛所。
到已頂禮。卻住一面。而白佛言。
世尊。今者。受我微供。若食我食。堪令一切。諸比丘等。過一日夜。
於時世尊。默然受許。
爾時長老。摩尼婁陀。於晨朝時。著衣持鉢。往至入彼。波羅㮈城。其入城已。未曾告乞。亦更無有。親舊識知。當於爾時。忽然即有。五百釜食。來至彼前。
爾時長老。摩尼婁陀。尋時送彼。五百釜食。向鹿苑中。即敷諸座。
敷設已訖。往白佛言。
世尊時至。飯食已辦。唯願就食。
爾時世尊。日在東方。著衣持鉢。共諸比丘。來至食堂。於所敷設。次第而坐。爾時長老。摩尼婁陀。見佛及僧。次第坐已。奉持如上。五百釜食。施佛及僧。恣飽滿已。然後自食。飯食亦訖。共諸比丘。詣向講堂。敷座而坐。
爾時長老。摩尼婁陀。坐已即告。諸比丘言。
諸長老輩。希有希有。未曾得見。如此之事。乃有如此。多大果報。多大功德。多大威勢。
所以者何。諸長老輩。我念往昔。久遠之時。波羅㮈城。有一貧人。無有資財。不立倉庫。
於彼之時。波羅㮈城。有辟支佛。依倚而住。名婆斯吒。
當爾之時。其城穀貴。人民飢饉。乏少者多。其城內外。多有人死。唯見白骨。處處狼籍。
於彼之時。諸出家人。乞食難得。以飢所逼。不能修道。
當爾之時。彼辟支佛。於晨朝時。日在東方。著衣持鉢。入波羅㮈。次第乞食。遍歷彼城。全無所得。如本洗鉢。還出城去。
我於爾時。見婆斯吒。辟支佛尊。詣向彼邊。
到已白言。
善哉大仙。此處乞食。頗得已不。彼尊報我。作如是言。
仁者。我今。乞食不得。
我於爾時。復白彼尊。作如是言。
尊者。若然。來至我家。
於時家內。唯有一升。稗子熟飯。我即喚彼。辟支佛尊。命入舍內。將彼稗飯。以用奉施。
時辟支佛。受我施已。隨意所去。我於彼時。為採薪柴。出至城外。與尸陀林。相去不遠。採取柴木。彼林有一。白骨屍骸。忽然起來。抱我項住。我於彼時。欲脫彼屍。慇懃用力。不能得脫。我於彼日。日落西下。將欲沒時。抱持死屍。來入城內。
我入城時。人見我者。而告我言。
咄人何故。將此骨屍。而入城內。
我報彼言。
是諸人輩。我今盡力。欲脫此屍。了不能得。汝等若有。堪能脫者。當為我脫。
時彼人輩。詳共捉此。骨屍牽挽。盡力望脫。亦不能得。我時漸漸。至於家內。望欲脫彼。白骨死屍。而彼白骨。悉變成金。自然墮地。
我於爾時。作如是念。
我以此金。不可獨用。
作是念已。即詣向彼。梵德王邊。白言。
大王當知。我今。地得伏藏。大王受取。用為國寶。
時梵德王。喚諸左右。而勅之言。
汝等當須。隨此人去。其人指授。悉皆受取。將來向此。
爾時左右。聞王勅已。即時共我。來至家內。我即以金。示彼使人。
爾時使人。還見死屍。白骨如故。
見已謂我。
咄哉癡人。汝不癲狂。何故持彼。死屍白骨。以為金也。
而彼使者。還至王所。具說前事。
我於後時。復至王邊。而白王言。
大王當知。我得伏藏。事實不虛。惟願大王。早為納受。
時梵德王。遂即自往。至其家內。見彼金藏。還是白骨。如本不異。
復告我言。
咄哉癡人。汝著癲狂。何為於此。白骨死屍。而作金想。
我復白彼。梵德王言。
大王當知。此實金也。非是屍骨。
如是再三。作是語已。我於爾時。手執彼金。作是誓言。
若此金寶。為我來作。善業報者。願梵德王。亦如是見。
作此誓已。時梵德王。看此死屍。還如我見。金寶不異。
即告我言。
善哉仁者。汝作何等。善業因緣。曾事何神。供養何天。供養何仙。而能與汝。如是願也。
我於爾時。白梵德王。作如是言。
大王當知。有一仙人。我曾供給。此仙人食。必應是彼。神力所致。令我今日。得是果報。
時梵德王。而告我言。
汝以造作。如是善業。故於今日。得此果報。汝此果報。無人能奪。從今日後。不須疑慮。隨意而用。
諸長老輩。我於彼時。正以布施。彼辟支佛。一食之業。現於爾時。即獲果報。所須資財。隨意即辦。正以施彼。一食之故。七反生於。三十三天。受其福報。乃於彼處。三十三天。作帝釋王。
復於人中。而為國王。并復得作。轉輪聖王。治四天下。為世界主。護持世間。七寶具足。乃至降伏。如法治化。由彼布施。一食果報。命終生天。從天下生。在於人間。命盡復得。生於天上。流轉如是。更不雜生。我所生處。恒得最勝。上妙宮殿。
若生人間。生豪貴家。資財豐足。乃至一切。無所乏少。如在天身。多受快樂。下生人間。亦復如是。以施一食。因彼果報。今生釋種。
我生之日。諸天下來。將五百寶衣。覆我身上。地下復有。五百伏藏。自然現出。皆以布施。一食果報。我之父母。為我造作。三種宮殿。
一。宜夏坐。二。宜冬坐。三。宜春秋。二時居坐。
以彼施食。果報因緣。我既生於。釋種之家。我家爾時。遂即日別。漸漸增長。所謂穀米。盈溢倉廩。真珠琉璃。珊瑚虎魄。金銀玉等。無量珍寶。二足四足。無所尠乏。
又以彼時。施食果報。我在園苑。我母爾時。欲試我故。辦具空器。以衣覆蓋。送來與我。至其半路。即有諸天。種種飲食。悉滿其器。彼食香美。大有氣力。
又以施食。果報力故。共父相隨。撿挍田作。當爾之時。身患飢渴。遂往赴水。掬取欲飲。其水變成。天妙甘露。
又以施彼。一食之故。果報成熟。今來入此。波羅㮈城。未曾與彼。委曲相識。自然即有。五百釜食。來於我前。我受彼食。遣送林中。請佛及僧。供奉此食。悉令佛僧。大眾充飽。藉彼業報。我於四事。無所乏短。我施彼食。果業因緣。於世俗樂。亦無所乏。
今者出家。於出家樂。亦皆具足。以彼施食。果報熟故。今斷生死。得梵行力。所有作者。皆悉已辦。不受後有。至無畏處。至於前所。當得涅槃。得涅槃已。無樂無苦。自然證知。
諸長老輩。我於彼時。乃不識是。辟支世尊。我若決定。知辟支佛。我應尋時。更求勝果。求大威德。應求無上。廣大果報。
爾時長老。摩尼婁陀。說前語已。重說偈言。
我自思惟往昔時。
依住在於波羅㮈。
負賣薪柴以為業。
值遇尊者婆斯吒。
見已布施一飡食。
故生豪貴釋種姓。
其名號曰尼婁陀。
善解音聲復能舞。
拍手歌詠諷頌等。
并及一切諸技藝。
我今已自知宿命。
及以昔世所生處。
往於三十三天上。
於彼七反往來生。
彼處或作釋天王。
及以自在天宮內。
一切隨我所造作。
如是治化於諸天。
復經七反作人主。
灌頂成就剎利王。
自在大力降伏眾。
不行刀兵諸戎仗。
如法治化大地中。
多有無量諸珍寶。
於我境界悉豐饒。
所生家中大巨富。
資財增長無有數。
於諸人中最為首。
世間五欲悉圓備。
七寶諸珍無闕少。
皆由我作如是業。
不曾生於惡道中。
今於釋種得出家。
得三解脫甘露處。
我為何故得出家。
棄捨家業來於此。
正以我獲彼利益。
故來報佛世尊恩。
世尊知我機熟時。
為我演說無常法。
若有意所幻化身。
神通自來至我所。
若我心中有疑惑。
如是皆悉為我解。
佛所說法無分別。
還為我說無別法。
我今得聞彼實語。
如法愛樂而奉行。
如是即得三解脫。
即是仰報諸佛恩。
我今不樂此命終。
亦不愛樂此壽命。
但我所受業至時。
正念思惟當捨壽。
我知未來生死處。
眾生往來處亦知。
既知此處命終已。
亦知往至彼處生。
毘舍離境竹林村。
我於彼林當捨壽。
於彼林中蔚茂處。
漏盡其下入涅槃。
爾時世尊。以淨天耳。過於人耳。聞彼長老。摩尼婁陀。說此過去。造業因緣。今昔獲得。如是果報。復以妙偈。而陳說之。聞是事已。讚歎欣然。
阿難因緣品第六十
又於一時。長老阿難。被諸梵行。大德人輩。勸請令彼。奉侍世尊。從爾已來。盡心盡力。意行調適。如來所說。悉皆受持。從如來口。所聞之事。或世間事。或出世事。悉能受持。永不忘失。若有人來。諮問所疑。亦悉能令。彼心歡喜。
以是因緣。世尊集眾。告諸比丘。作如是言。
汝諸比丘。於我聲聞。弟子之中。多聞利智。侍者之內。阿難比丘。是其人也。
時諸比丘。白佛言。
世尊。長老阿難。於往昔時。造何善根。藉彼善根。今生釋種。大豪姓家。巨富饒財。大有勢力。乃至一切。無所乏少。復以何業。今得出家。受具足戒。得諸聖法。若聞世間。出世間事。永不忘失。若有諸人。來問所疑。亦悉能令。彼心歡喜。
世尊復記。謂諸比丘。
若知於我。聲聞弟子。多聞智慧。強記不忘。最第一者。此即阿難。比丘是也。
作是語已。佛告諸比丘。
我念往昔。過去世中。久遠之時。還於此處。波羅㮈城。有王治化。名曰梵德。
彼王爾時。生於二子。
一名。喜根。二名。婆奴。
二子之內。喜根為大。其大子者。本性調善。賢直柔和。多有慈心。畏懼諸罪。厭離愛有。其彼王子。見其城內。為諸王事。之所逼切。縣官苦惱。殺害無窮。多有繫閉。所謂枷鎖。杻械囹圄。地牢固禁。斬截手足。割其耳鼻。挑其眼目。
既見此事。遂作是念。
我之父王。百年已往。我身云何。當治王位。我今知用。如此王位。欲作何事。及我身命。亦知何用。
所以者何。今見一切。諸眾生輩。以種種苦。逼切其身。如我今者。不如捨家。出家修道。
作是念已。詣父母邊。白言。
父母。我欲捨家。出家修道。
爾時父母。報其子言。
汝身是我。所愛之子。不離心意。瞻看無厭。我等寧死。不能別汝。我等但使。身命存在。終不相放。
如是再過。喜根童子。白父母言。
父母當知。我今必定。捨家出家。唯願父母。哀愍許我。
如是數數。諮請父母。而彼父母。遂即聽許。捨家出家。而告之言。
汝是我子。如汝所樂。隨汝意也。
爾時梵德。喜根王子。以其父母。許得出家。至於他日。捨家剃髮。次第修道。而悟緣覺。能作神通。變化之事。放光放水。迴天動地。興雲致雨。如是等事。皆悉能辦。
彼辟支佛。作如是念。
我為何事。而得出家。如是之事。我今已辦。已得己利。所作已辦。我今可往。本生之地。憐愍父母。諸眷屬故。及餘眾生。令作福田。
爾時喜根。辟支世尊。次第遊行。至波羅㮈。至彼國已。依住彼城。父王梵德。菴羅林內。
爾時梵德。傳聞他說。
喜根童子。已成大仙。還來於此。住我境界。
我今可往。至喜根邊。顯現於彼。問訊慰喻。
時梵德王。以大勢力。嚴盛威風。示現神德。從城而出。有四兵眾。前後圍遶。
爾時喜根。尊者辟支。遙見父來。而作是念。
此諸人輩。梵德王等。大有威力。我慢貢高。我若隨宜。在彼前者。梵德王等。必不敬我。
作是念已。飛騰虛空。現諸神變。坐臥經行。半身放烟。半身出火。身上放火。身下出水。示現如是。種種神通。
時梵德王。諸臣百官。見彼尊者。大聖辟支。飛騰虛空。現諸神變。
彼等見已。作如是念。
我之童子。雖捨王位。今得出家。已成大仙。有大威德。有大神通。
其心爾時。即大歡喜。踊躍無量。遍滿其體。不能自勝。詣彼喜根。辟支佛所。王既漸進。佛復下空。王到其所。歡喜敬仰。
時辟支佛。下住地上。即便坐於。所敷之座。
爾時梵德。到辟支邊。頂禮佛足。卻住一面。坐一面已。
時辟支佛。少說諸法。令王歡喜。踊躍無量。顯示善事。
爾時大王。從辟支佛。聽聞法已。歡喜踊躍。白辟支言。
善哉大仙。今受我請。常住我家。我為尊者。當作伽藍。經行房窟。四事供養。心所樂者。悉皆辦與。若欲哀愍。諸眾生故。村落城邑。欲行乞食。任意所行。我不障礙。
辟支佛尊。默然而受。父王所請。於時彼王。見彼尊者。喜根緣覺。默然受請。即辦種種。諸供養具。經行房窟。四事供養。悉持施與。自餘須者。一切辦給。
爾時喜根。辟支仙人。為欲憐愍。諸眾生故。入城乞食。如此之時。即得入城。其月王子。日別至於。喜根仙人。辟支佛邊。承事供養。於諸法中。心有所疑。
時時往問。彼辟支佛。其辟支佛。或被婆奴王子所問。默然不答。唯於諸指。出其光炎。
爾時婆奴。作如是念。
此辟支佛。大有神通。而無才辯。
爾時喜根。尊者辟支。告婆奴言。
婆奴王子。汝來出家。汝今若其。不肯出家。我定知汝。命終之後。必墮惡道。若其出家。汝亦應當。成就大仙。有大神通。
爾時婆奴。詣向父母。白如是言。
善哉父母。喜根仙人。今已出家。我今意欲。隨出家也。唯願父母。哀愍許我。
而彼父母。遂不許可。婆奴王子。猶故數數。至彼喜根。仙人之所。承事供養。
其辟支佛。復數語。彼婆奴王子。
汝當出家。
婆奴王子。復報兄言。
父母今日。決不聽我。捨家出家。事云何也。
爾時王子。婆奴面上。色相出現。於七日內。必當命終。
爾時喜根。辟支仙人。告婆奴言。
汝來婆奴。汝必當須。捨家出家。
何以故。汝熟相現。於七日內。必當命終。
爾時婆奴。至父母邊。白言。
父母。唯願放我。捨家出家。
爾時喜根。辟支世尊。亦即詣向。自父母邊。白言。
父母。汝等當放。婆奴出家。
所以者何。其相出現。七日之內。定當命終。以此因緣。父母必當。與彼別離。以是定故。寧放出家。在於法內。取於命終。莫令在家。取命終也。
父母報言。
婆奴王子。於七日內。必取命終。與我別者。我今當許。捨家出家。
婆奴王子。當於爾時。即剃鬚髮。著袈裟衣。其出家已。於七日中。供養恭敬。事彼喜根。
時辟支佛。教授威儀。過六日已。至其七日。定知命終。哀愍彼故。從坐而起。飛騰虛空。經行坐臥。放烟放火。隱身不現。種種神通。
婆奴仙人。見彼喜根。辟支佛尊。於虛空中。現於種種。神通變化。見已心生。歡喜踊躍。遍滿其體。不能自勝。合十指掌。頂禮向彼。辟支佛尊。
既頂禮已。發如是願。
願我來世。恒值如是。辟支聖人。或勝此者。彼所說法。願我聞已。悉令通解。
又願我身。於彼聖人。得為侍者。供養彼聖。
又願來世。得諸神通。所有威力。皆如此佛。若有來問。我之義者。我悉為解。令彼歡喜。
又願生生。世世之中。不在惡道。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
汝等比丘。若有心疑。於彼之時。婆奴王子。於七日內。供養於彼。辟支佛尊。受教法者。莫作異見。此即阿難。比丘是也。
於彼之時。婆奴王子。以歡喜心。供養喜根。辟支佛故。以彼業報。今得生於。釋種之家。
而於彼邊。乞如是願。
願我生生。世世之中。不墮惡道。
以彼業報。所生之處。不曾墮於。惡道之中。唯生人天。流轉往反。受大快樂。
而於彼時。復作是願。
願我來世。值遇如是。教師聖人。或勝此者。彼所說法。願我一聞。即得知解。
以是業報。今得值我。如是教師。又於我邊。而得出家。受具足戒。得諸聖法。
其於彼時。乞如是願。
願我來世。若當值遇。如是教師。我於彼邊。得作侍者。供養彼聖。
藉彼業報。今於我邊。得作侍者。供養於我。
其於彼時。又乞是願。
我於來世。得大神通。得大威力。
藉彼業報。今得成於。如是大聖。得大威力。
其於彼時。又乞是願。
若有人來。問所疑者。我悉為彼。分別解說。令心歡喜。
藉彼業報。今日阿難。有人來問。心中所疑。皆悉為解。令心歡喜。
爾時佛復。告諸比丘。作如是言。
汝諸比丘。我念往昔。久遠之時。波羅㮈城。其城有一。大富長者。名曰僧薩陀那。
其彼長者。大富饒財。多有生業。猶如毘沙。天王無異。家中日別。恒有五百。辟支佛來。向其家食。
其時而有。一辟支佛。所持之鉢。下底尖小。如牛乳形。其鉢所安。或在草上。或簾箔上。隨即傾倒。不得安住。彼時長者。僧薩陀那。有一女子。可喜端正。女相具足。
其女見彼。辟支佛鉢。傾倒不住。即自脫釧。奉辟支佛。而白之言。
唯願大仙。取此釧用。安其鉢下。
爾時彼仙。為憐愍故。即取此釧。用安其鉢。而彼鉢盂。遂不傾動。於時彼女。既見此鉢。更不傾動。安住釧上。歡喜踊躍。遍滿其體。不能自勝。
心發是願。
如此仙人。鉢安釧上。不傾不倒。我於來世。所聞如是。若世間事。出世間事。悉令憶持。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
汝等比丘。若有心疑。於彼之時。長者家女。今為誰者。莫作異見。此即阿難。比丘是也。
由於彼時。以歡喜心。自脫手釧。以奉尊者。辟支仙人。安置鉢器。
因發是願。
如此仙人。以鉢安釧。不傾倒故。願我來世。若有所聞。若世間事。出世間事。悉皆憶持。永不忘失。
由彼業緣。今所聞事。悉不遺忘。
長老阿難比丘。又時日在東方。著衣持鉢。往入舍婆提城乞食。去彼祇樹給孤獨園。猶未至於。舍婆提城。於其中間。有一大樹。名尸奢波。其樹陰下。多有一切。諸婆羅門。止息其下。
諸婆羅門。遙見阿難。來欲到邊。
各相告言。
汝輩當知。此是沙門。瞿曇弟子。於諸聰明。多聞之中。最第一者。
作是語已。阿難便至。白言。
仁者。今請觀此。尸奢波樹。合有幾葉。
爾時阿難。觀其樹已。而報彼言。
東枝合有。若干百葉。若干千葉。如是南枝。西枝。北枝。皆言合有。若干百葉。若干千葉。
作是語已。遂即捨去。
爾時彼諸。婆羅門輩。阿難去後。取百數葉。隱藏一邊。
阿難迴已。諸婆羅門。於是復問。
仁者阿難。汝復來也。乞更觀此。尸奢波樹。有幾多葉。
爾時阿難。仰觀樹已。即知如是。婆羅門等。所擿藏葉。若干百數。
便即報彼。婆羅門言。
東枝合有。若干百葉。若干千葉。如是南枝。西枝。北枝。亦言合有。若干百葉。若干千葉。
作是語已。便即過去。
爾時彼等。婆羅門輩。生希有心。未曾有心。
各相謂言。
此之沙門。甚大聰明。有大智慧。
諸婆羅門。以此因緣。心得正信。得正信已。其後不久。悉各出家。成羅漢果。
爾時復有。長老分那婆素。長老宮毘羅。長老難提迦等。如是三人。唯得知其。出家由緒。不知所生。因緣之事。亦不知彼。於往昔時。作何業也。
或問曰。
當何名此經。
答曰。
摩訶僧祇師。名為大事。
薩婆多師。名此經為大莊嚴。
迦葉維師。名為佛生因緣。
曇無德師。名為釋迦牟尼佛本行。
尼沙塞師。名為毘尼藏根本。
佛本行集經卷第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