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行集經卷第五十七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難陀因緣品第五十七下

爾時佛告。長老難陀。

如是如是。若人親近。諸惡知識。共為朋友。交往止住。雖經少時。共相隨順。後以惡業。相染習故。令其惡聲。名聞遠至。

爾時世尊。因斯事故。而說偈言。

猶如在於魚鋪上。
以手執取一把茅。
其人手即同魚臭。
親近惡友亦如是。

爾時世尊。又共長老難陀。至於一賣香邸。見彼邸上。有諸香裹。

見已即告。長老難陀。作如是言。

難陀。汝來。取此邸上。諸香裹物。

難陀爾時。即依佛教。於彼邸上。取諸香裹。

佛告難陀。

汝於漏刻。一移之頃。捉持香裹。然後放地。

爾時長老。難陀聞佛。如此語已。手持此香。於一刻間。還放地上。

爾時佛告。長老難陀。

汝今當自。嗅於手看。

爾時難陀。聞佛語已。即嗅自手。

佛語難陀。

汝嗅此手。作何等氣。

白言。

世尊。其手香氣。微妙無量。

佛告難陀。

如是如是。若人親近。諸善知識。恒常共居。隨順染習。相親近故。必定當得。廣大名聞。

爾時世尊。因此事故。而說偈言。

若有手執沈水香。
及以藿香麝香等。
須臾執持香自染。
親附善友亦復然。

爾時世尊。出迦毘羅婆蘇都城。至本住處。

以此因緣。聚集大眾。諸比丘已。即告長老。難陀言曰。

難陀。汝今。莫親近彼。六群比丘。莫共彼等。以為親友。

何以故。若其有人。親近如是。惡知識者。雖復與彼。共為朋友。或時與彼。互相承事。隨順彼等。一切事業。但為惡人。共相親近。即得世間。惡名流布。

長老難陀。汝若欲覓。親友知識。當近比丘舍利弗。比丘大目連。比丘大迦葉。比丘迦旃延。比丘優樓頻蠡迦葉。那提迦葉。伽耶迦葉。優波斯那。摩訶俱郗那。摩訶孫陀。離波多等。諸比丘輩。勸汝親近。隨順承事。

所以者何。若人親近。善知識者。承事親善。雖未證得。利益之事。交獲世間。名聞流布。

爾時世尊。以此因緣。而說偈言。

若人親近惡知識。
現世不得好名聞。
必以惡友相親近。
當來亦墮阿鼻獄。

若人親近善知識。
隨順彼等所業行。
雖不現證世間利。
未來當得盡苦因。

爾時世尊。雖以善言。教示難陀。而彼難陀。猶戀王位。自在之樂。憶孫陀利。五欲之事。於佛法中。猶不欣樂。欲捨梵行。欲捨具戒。還從家事。

爾時世尊。知彼長老。難陀心已。作如是念。

然此難陀。煩惱熾盛。豈能小教。破彼煩惱。我於今者。須作方便。喻如世間。以火滅火。以毒治毒。

作是念已。執彼長老。難陀之手。從尼俱陀。樹林而出。以神通力。隱沒其身。忽然在於。香醉山上。出現而住。

爾時彼山。以風吹故。兩樹相揩。遂即出火。燒然彼山。出大煙炎。時彼山內。多有獼猴。其數五百。被火燒毛。皆悉存地。摩滅身火。

爾時世尊。見有一箇。雌瞎獼猴。在彼群內。亦復以手。撲滅身火。

爾時佛告。長老難陀。

汝今見此。雌瞎獼猴。在彼群內。亦復以手。滅其身火。如此已不。

爾時難陀。白佛言。

世尊。如是如是。我今已見。

爾時世尊。尋復告彼。長老難陀。作如是言。

汝意云何。汝孫陀利。可憙端嚴。與此獼猴。是誰為勝。

爾時難陀。遂向世尊。顰眉蹙面。默然不言。

爾時世尊。執持長老。難陀手臂。從香醉山。沒身往至。三十三天。現於波利質多羅樹。

時彼樹下。有一大石。名曰婆奴唫摩羅。住於彼處。

爾時帝釋天王。往入彼園。遊戲其園。名曰伊迦分陀利。將領五百。宮人婇女。左右圍遶。作倡伎樂。於時世尊。見帝釋王。在彼伊迦分陀利園。將領五百婇女。音聲歡娛受樂。

時佛即告。長老難陀。作如是言。

汝今見此。五百婇女。作倡伎樂。遊戲已不。

難陀白言。

如是世尊。我今已見。

爾時世尊。尋復告彼。長老難陀。作如是言。

汝意云何。為當釋女。孫陀利好。為當五百。婇女端正。

長老難陀白言。

世尊。如以彼時。雌瞎獼猴。與孫陀利。共相比挍。百倍不如。乃至千倍。至百千倍。世間算數。亦不可及。我今如是。孫陀利女。欲令比此。婇女五百。亦復不如。百倍千倍。至百千倍。世間算數。所不能及。今者云何。可為比喻。

爾時佛告。長老難陀。

汝今意欲。共此婇女。相娛樂不。

爾時難陀。歡喜踊躍。白言。

世尊。如我意者。實欲與彼。五百婇女。共相娛樂。

爾時佛告。長老難陀。

汝今不可。以此凡身。共彼娛樂。若欲然者。必須以汝。歡喜之心。於我法中。行於梵行。我當報汝。

今者若能。隨順此法。行清淨行。命終捨身。於未來世。必得受報。生於此處。共此五百。諸婇女輩。共相娛樂。

爾時難陀。聞此事已。歡喜踊躍。遍滿其體。不能自勝。而白佛言。

世尊。我從今日。於佛法中。歡喜行於。清淨梵行。

世尊。今者。已許報我。我今實欲。當未來世。生於此處。共此五百。諸婇女等。共相娛樂。

爾時世尊。復執長老。難陀臂已。從彼三十三天沒身。還其本處。

爾時難陀。作如是念。

世尊於先。已許報我。於未來世。當得共彼。五百婇女。以相娛樂。

是故難陀。以此因緣。盡其身心。正念行於。清淨梵行。調伏諸根。節量飲食。初夜後夜。起誦經行。勇猛精進。不共他人。言談戲笑。心不躁急。心無狡猾。口不綺言。發精進行。念四威儀。樂於空寂。閉塞諸根。成就最勝。微妙正念。

爾時難陀。若欲意觀。東方之時。安定身心。志意充滿。既正念已。然後方始。觀於東方。如是觀時。無有愁惱。無有黑闇。於不善法。終無漏失。亦不迷惑。如是欲觀。南西北方。上方下方。亦定身心。志意充滿。如是觀時。亦無愁惱。無有黑闇。於不善法。更不漏失。亦不迷惑。

爾時難陀。或有同行。諸比丘輩。而告之言。

長老難陀。汝於先時。不閉諸根。於諸飲食。不知厭足。恒求妙好。床褥臥具。安隱睡眠。本無厭勌。。或時戲笑。心意不定。狡猾䛴語。不曾精勤。恒常懈怠。亦無正念。多諸忘失。威儀漏缺。無禪無定。不能攝心。諸根逸浪。不可具說。云何今者。諸根調伏。飲食知足。初夜後夜。不曾睡眠。無復狡戲。攝歛身心。又不䛴語。勇猛精進。正念正勤。已得禪定。心不漏逸。諸根不浪。長老今日。何因得爾。

爾時難陀。告彼同行。諸比丘言。

諸長老輩。當知世尊。於未來世。將欲報我。五百婇女。歡娛受樂。是故我今。於此法中。勤行梵行。

爾時難陀。親友同行。諸比丘等。於彼難陀。欲有調笑。嘲弄譏戲。

各相謂言。

長老難陀。於世尊所。客作傭力。求將來報。故於法中。勤行梵行。

長老難陀。汝於佛邊。行梵行者。正為諸天。五百玉女。行梵行耳。

爾時長老。難陀親友。諸比丘等。從爾已後。是故常喚。為客作者。

爾時世尊。見此難陀。為諸玉女。行於梵行。遂便執臂。從彼尼拘陀林而出。沒身入於。大地獄裏。世尊於時。見一銅釜。下然猛火。其釜爀赤。與火無異。出大光炎。熾然赩赩。

世尊見已。告彼難陀。

汝往問此。諸獄卒等。此之銅釜。欲為阿誰。熾然湧沸。

乃至如是。長老難陀。聞佛是語。白言。

世尊。唯如佛教。

即往詣彼。諸獄卒邊。而問之言。

此大銅釜。欲為何人。如是湧沸。乃至此也。

爾時獄卒。咸報難陀。作如是言。

佛有姨母。所生之弟。名曰難陀。為彼人故。燒然此釜。

難陀復問。

汝豈不聞。如來往日。許報其人。若為五百。天樂婇女。行於梵行。後得生於。三十三天。

諸獄卒言。

如是如是。我等已知。但我等輩。復聞其人。於彼三十三天之上。墮落已後。來生此處。

爾時難陀。聞此語已。心生恐怖。舉身毛竪。作如是念。

我若次第。於此受苦。我今亦欲。不用如此。婇女果報。

爾時世尊。即執長老。難陀臂已。從地獄內。隱沒其身。還至尼俱陀林而出。

爾時難陀。為己同行。諸親友等。恒常喚作。佛客作人。被笑被呵。嘲調戲弄。復見地獄。慚愧恐怖。即生厭離。自悼自悔。求空閑處。獨行獨坐。更不放逸。精進勇猛。凡善男子。其有正信。捨家出家。求於無上。清淨梵行。行已現得。自證神通。得諸漏盡。

口自唱言。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證羅漢果。心得解脫。長老難陀。亦復如是。證羅漢果。然後始往。至於佛所。頂禮佛足。卻坐一面。

爾時長老。難陀白佛。作如是言。

今捨世尊。往日恩許。我昔欲取。如來報者。正為五百。諸天婇女。是故如此。而今世尊。得解脫也。

爾時佛告。長老難陀。

非但今日。我於汝邊。始得脫也。汝初唱言。

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我於彼時。已得脫也。

爾時長老。難陀同行。諸比丘等。未知難陀。得漏盡者。猶如先日。未漏盡時。戲弄謿調。唱如是言。

長老難陀。於世尊所。客作求報。為彼五百。諸天婇女。行於梵行。

爾時世尊。作如是念。

此等比丘。未知難陀。諸漏已盡。還依昔日。未漏盡時。猶故唱言。

長老難陀。為彼諸天。五百婇女。行於梵行。

我恐彼等。多獲罪過。然我今者。可於眾中。宣揚顯說。長老難陀。漏盡事也。

爾時世尊。以如此等。因緣事故。集聚一切。諸比丘僧。

既聚集已。而告之言。

汝諸比丘。若有人言。好男子者。難陀比丘。即其人也。

若言端正。亦即難陀。比丘是也。

大壯人者。難陀比丘。亦其人也。

若言身體。細軟弱者。亦復難陀。比丘是也。

若言有人。諸根寂靜。不散亂者。亦復難陀。比丘是也。

若有人言。於諸飲食。知節量者。亦復難陀。比丘是也。

若有人言。初夜後夜。不睡眠者。今亦難陀。比丘是也。

若言三族。清淨生者。亦即難陀。比丘是也。

若有人言。得六通者。此亦難陀。比丘是也。

若言得八。解脫定者。亦復難陀。比丘是也。

爾時世尊。告比丘僧。作如是言。

汝諸比丘。於我聲聞。弟子之內。調伏諸根。難陀比丘。最為第一。

時諸比丘。而問佛言。

如是世尊。其彼長老。難陀比丘。往昔之時。有何善根。因彼善根。生於釋種。甚大富貴。豐足資財。其人身體。端正可憙。

世尊今日。復記云。

我聲聞弟子。調伏諸根。最第一者。難陀比丘。即其人也。

作是語已。佛告彼等。諸比丘言。

汝諸比丘。我念往昔。九十一劫。

時有一佛。出現於世。名毘婆尸。多他竭多。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於彼世界。王所居住。彼有一城。名槃徒摩低。於時彼佛。依彼城住。有諸比丘。六千人俱。皆阿羅漢。

時有一王。名曰槃頭。供養彼佛。及比丘僧。尊重恭敬。所謂衣服。臥具飲食。及諸湯藥。房舍之具。無所乏少。

爾時。槃頭摩低城內。有一種姓。婆羅門子。而彼童子。營造溫室。請佛及僧。洗浴供養。其婆羅門。種姓童子。見諸比丘。從溫室出。身體清淨。甚大香潔。無有臭氣。

見已心生。歡喜踊躍。遍滿其體。不能自勝。心發是願。

願我來世。常得如是。清淨無垢。不腥臭身。當似如是。比丘僧等。清淨香潔。無臭之身。

又於後時。毘婆尸佛。多他伽多。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入般涅槃。其王槃頭。為彼世尊。所有舍利。取四種寶。為造塔廟。所謂金銀。琉璃頗梨。時彼種姓。婆羅門子。撿挍經營。當造彼塔。

既造塔已。心作是願。

願我來世。恒常值遇。如是世尊。彼所說法。願我領解。悉得證知。莫背彼法。生生世世。不入惡道。

而彼童子。命終之後。恒生天上。或生人間。於後一生。生一大富。長者之家。父母養育。隨時長大。意智漸漸。皆得成就。

爾時童子。其家恒有。一辟支佛。為作門師。數數至家。彼辟支佛。可憙端正。具足三十。大丈夫相。而彼童子。恒以四事。供養供給。彼辟支佛。盡其一形。無所乏少。其辟支佛。盡其住世。然後涅槃。

爾時長者。見辟支佛。命終涅槃。即取彼身。如法闍毘。收取舍利。起塔供養。以泥塗飾。復以石灰。重塗其上。以莊嚴故。懸諸種種。寶珠瓔珞。

發是願言。

願我未來。恒值如是。辟支世尊。而彼世尊。所說之法。聞已領解。永不忘失。生生世世。不墮惡道。亦願我身。端正可憙。見者歡喜。身有三十。大丈夫相。具足無減。如此大仙。等無有異。

而彼長者。捨身命終。後更不曾。生於惡道。恒生人天。

久久流轉。於後復生。波羅㮈國。彼時有王。名吉利尸。以為彼子。

於爾之時。乃有一佛。出現於世。名曰迦葉。多他伽多。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然彼世尊。隨其住世。滅度已後。吉利尸王。純以七寶。為造塔廟。所謂金銀。頗梨琉璃。及赤真珠。珊瑚馬瑙。其寶塔外。更以麤塼。重覆其上。其塔高峻。至一由旬。東西縱廣。各半由旬。為作銘記。名曰達舍婆陵迦。

爾時吉利尸王。所生七子。僉白王言。

善哉大王。當知我等。欲於迦葉。多他伽多。阿羅訶。三藐三佛陀。舍利塔上。各各奉施。一大傘蓋。以覆其塔。

善哉大王。願垂聽許。

王告之言。

任隨汝等。我今聽造。

爾時彼等。諸七王子。各以一寶。造其一蓋。覆其塔上。或造金蓋。或造銀蓋。乃至或造。碼瑙等蓋。

其七子內。第二王子。造其金蓋。以覆塔上。心發是願。

願我來世。恒值如是。辟支佛尊。彼所說法。願我領證。永不忘失。生生世世。不墮惡道。所生之處。願得猶如。金色之身。

爾時佛告。諸比丘等。

汝諸比丘。若有心疑。於彼槃頭摩城之內。婆羅門子。供養彼佛。及比丘僧。溫室洗浴。心發是願。

願我來世。當得似此。比丘僧眾。清淨無垢。香潔之身。

於毘婆尸。多他伽多。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滅度之後。造塔供養。之童子者。汝等比丘。莫作異見。此即難陀。比丘是也。

汝諸比丘。汝等若有。疑彼長者。一形供養。彼辟支佛。滅後復以。舍利起塔。供養塗治。及以石灰。種種莊飾。及諸瓔珞。供養彼塔。

心作是願。

願我來世。如此辟支。端正可憙。觀者無厭。身有三十。大丈夫相。具足無減。如此仙人。

蓋是誰也。汝諸比丘。莫作異見。此亦難陀。比丘是也。

汝諸比丘。汝等。若有心疑。於彼波羅㮈城。吉利尸王。第二之子。為彼迦葉。多他伽多。阿羅訶。三藐三佛陀。造作金蓋。以覆塔者。莫作異見。此亦難陀。比丘是也。

然此難陀。以於往昔。毘婆尸佛。及比丘僧。為作溫室。如法洗浴。

因發是願。

願我來世。當得如是。清淨香潔。無垢之身。如此比丘。清淨無垢。

又復供養。辟支佛尊。尊滅度後。起舍利塔。以泥塗治。石灰嚴飾。并以瓔珞。而莊挍之。

心作是願。

願我來世。如是端正。如是可憙。身有三十。大丈夫相。具足無減。如此仙人。

復於迦葉。多他伽多。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滅度之後。造舍利塔。純金造蓋。以覆其上。

心發是願。

願我來世。所生之處。身恒金色。

藉彼業緣。今成如此。可憙端正。觀者無厭。金色之身。復有三十。大丈夫相。皆悉具足。無有缺減。

於彼之時。復起心願。

願我來世。勿生惡道。

藉彼業報。不曾生於。惡道之內。恒得生於。人天道中。

復於彼時。毘婆尸佛。多他伽多。阿羅訶。三藐三佛陀。造塔之時。撿挍經紀。於辟支佛。復以四事。盡形供養。藉彼業報。因緣力故。今得生於。釋種之家。

又於爾時。心發是願。

願我來世。常得值遇。如是世尊。或勝此者。然彼世尊。所有法教。願我聞已。速得證解。

藉彼業報。因緣力故。今得值我。即於我邊。而得出家。及具足戒。

我復授記。告諸比丘。

若知於我。聲聞弟子。調伏諸根。最第一者。難陀比丘。即其人也。

汝諸比丘。汝等須知。難陀比丘。昔日造作。如是善根。藉彼善根。今得生於。釋種之家。身有金色。具足三十。大丈夫相。現得出家。受具足戒。得羅漢果。

復得授記。作如是言。

若欲知我。聲聞弟子。調伏諸根。最第一者。所謂難陀。比丘是也。

婆提唎迦等因緣品第五十八上

爾時提婆達多。釋種童子。見諸五百。釋童子等。捨家出家。心發是念。

我今亦可。於世尊所。捨家出家。

作是念已。至父母邊。白如是言。

善哉父母。我今發心。將欲佛邊。捨家出家。願垂許我。

作是語已。父母即告。提婆達多。釋童子言。

我等今者。作是思惟。

我等須依。提婆達多。提婆達多。復須依我。

既如此者。隨汝意樂。當作是事。

爾時提婆達多童子。身著上妙。無價衣服。乘最勝象。從迦毘羅婆蘇都城。欲出城外。於城門頰。為鉤所掛。衣裳破裂。於彼之時。有一解相。大婆羅門。在邊而見。其彼見已。記此童子。所規之事。必當不成。

爾時童子。提婆達多。即出城已。詣向佛所。頂禮佛足。卻住一面。而白佛言。

唯願世尊。放我出家。

爾時世尊。正念觀彼。提婆達多。前後事業。知其心行。

觀已即告。提婆達多。作如是言。

提婆達多。汝今慎莫。捨家出家。但當還家。在家修道。持諸財錢。以用布施。作諸功德。於我法中。不須出家。

爾時童子。提婆達多。被佛訶已。復至長老。舍利弗邊。而白之言。

聖者舍利弗。與我出家。

爾時長老舍利弗。問提婆達多。作如是言。

提婆達多。汝曾先至。佛邊已不。

提婆達多。報言聖者。

我先已曾。至佛邊也。

爾時長老。舍利弗言。

提婆達多。世尊向汝。作何言說。

提婆達多。語舍利弗。

如是聖者。世尊語我。

汝莫捨家。而出家也。但當在家。行其布施。作諸功德。若其在我。法中出家。汝無利益。

爾時長老舍利弗。作如是念。

世尊今者。既不聽彼。於法出家。我今若放。彼出家者。是我不善。

如是念已。遂即告彼。提婆達多。作如是言。

提婆達多。如世尊教。汝必應當。作如是事。

爾時童子。提婆達多。被舍利弗。之所發遣。復詣長老。目揵連邊。

到已頂禮。卻住一面。而白之言。

大目揵連。唯願聖者。與我出家。

爾時長老。大目揵連。遂復告彼。提婆達多。作如是言。

提婆達多。汝曾於先。至佛邊不。

提婆達多。報言聖者。

我已於先。至佛邊也。

於時長老。大目揵連。尋復告彼。提婆達多。作如是言。

世尊語汝。有何事意。

提婆達多。復報之言。

世尊語我。

汝莫於此。捨家出家。但當如法。在家修道。以財布施。作諸功德。不須於我。法中出家。若出家者。於汝無益。

爾時長老。大目揵連。亦復報彼。提婆達多。作如是言。

如世尊教。汝必應當。作如是事。

爾時提婆達多。既被目連。不許出家。復詣長老。大迦葉所。乃至略說。悉如前事。

次復詣於。迦旃延邊。

次復至於。優樓頻螺迦葉之邊。

次復至於。長老那提迦葉之邊。

次復至於。長老優波斯那之邊。及至摩訶俱郗羅邊。摩訶孫陀離波多邊。悉皆不許。

既不許已。方乃詣向。長老優波離波多邊。頂禮優波離波多足。卻住一面。

爾時提婆達多。釋種童子。復從優波離波多邊。請乞出家。

然其長老。優波離波多。復問之言。

提婆達多。汝應於先。往到佛所。

提婆達多報言。

聖者。我於先日。已至佛邊。

爾時長老。優波離波多。作如是言。

汝至佛邊。語汝何事。

提婆達多。作如是言。

世尊語我。

汝莫於此。捨家出家。但當在家。如法修道。以財布施。作諸功德。不須於我。法中出家。若出家者。於汝無益。

佛本行集經卷第五十七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