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行集經卷第五十六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睺羅因緣品第五十六下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
汝諸比丘。我念往昔。過去久遠。在迦尸國。於彼聚落。近有一山。名欝蒸伽。
其山南面。有一園林。其園雜樹。數過十萬。華果茂盛。枝葉扶踈。遙遠瞻望。如青雲隊。於其園內。處處皆有。蓮華池沼。其數眾多。莊嚴園林。其林高大。空閑寂靜。
爾時彼山。有諸群象。其象群內。有一象母。生育一子。形體端正。觀者無厭。然彼象子。其身潔白。六牙備足。其頭純黑。如因陀羅。瞿波鳥頭。七支拄地。
其彼象子。養育不久。成大象龍。如法修行。孝順父母。供養之時。有敬重心。然彼象子。諸有飲食。草果根等。先奉父母。令其充飽。然後自食。
爾時象龍。又於一時。因求草果。諸飲食等。處處遊行。
有諸獵師。忽見此象。即作是念。
此之象龍。非是餘人。所堪乘者。唯梵德王。堪能乘耳。
作是念已。遂即往詣。梵德王邊。到已白言。
大王當知。某處林內。有一象龍。端正可喜。其身潔白。具有六牙。其象黑頭。如因陀羅。瞿波之鳥。七支拄地。如我所見。彼象當堪。大王乘之。如其大王。意所樂者。可往遣人。搦彼象取。將示王來。
時梵德王。尋即召喚。能搦象者。勅告之言。
我聞他說。有一象龍。其象六牙。端正可喜。觀看之者。無有厭足。乃至七支。悉皆拄地。汝等必當。速往彼處。捉彼象龍。將至我所。勿使遲遲。令有失脫。
爾時所有。諸搦象人。聞梵德王。有如是勅。而報之言。
如王所勅。不敢違教。
即辦牢韌。諸皮索等。往至象邊。以咒咒之。其象自來。赴向人所。遂即捉之。以彼皮繩。繫縛象已。牽來將至。梵德王邊。
時梵德王。遙見彼等。將其象龍。欲至之時。即起出迎。
以歡喜故。作如是言。
快得如是。妙好大乘。快得如是。妙好大乘。
時梵德王。身自養飼。但於彼象。所堪食者。悉皆與之。一切所食。自看自與。雖復如此。而彼象龍。反更羸瘦。恒大呻吟。呼聲大叫。悲啼流淚。無時暫憩。
時梵德王。見彼象龍。羸瘦憔悴。乃至悲啼。流淚如此。至於象前。合十指掌。語象龍言。
我將一切。諸好飲食。供養於汝。汝乃羸瘦。不著膚體。減損色力。身嬰羸瘠。然我觀汝。心不悅懌。不受歡樂。我心愛汝。供給瞻養。未曾暫捨。汝須何事。我今皆與。令汝歡喜。汝何緣故。不喜不樂。
爾時象龍。白梵德王。作如是言。
我今啟白。大王一語。令王歡喜。
時梵德王。聞彼象龍。作如是言。生大希有。歡喜之心。復作是念。
希有此事。此龍象王。能作人語。
作是念已。報彼象龍。作如是言。
汝象龍王。出如是語。令我歡喜。
爾時象龍。白梵德王。作如是言。
大王當知。彼林之內。我有父母。年老力衰。住彼林內。我念未被。王所搦時。自爾已前。不曾憶有。先自食噉。始與父母。水漿亦爾。先與父母。然後自飲。我今思量。受王供給。一切資須。無所乏少。養育於我。然其父母。在彼林中。乃成孤獨。受大苦辛。我今正以。不見父母。是故如此。憂愁不樂。
時梵德王。聞此語已。生未曾有。奇特之心。作如是念。
希有此事。不可思議。人中猶尚。難有此法。云何象龍。乃如此也。
作是念已。告彼象龍。如是言曰。
大象龍王。我今寧自。將此身命。閉於牢獄。不將如是。如法之行。持戒妙行。孝養父母。於如此事。不敢擾亂。
爾時梵德。復告象龍。作如是言。
汝象龍王。我今放汝。至父母邊。共其父母。自相供養。隨意受樂。
然梵德王。放象龍時。即說偈言。
汝今好去象龍王。
供養父母當孝順。
我寧自捨此命根。
於汝更不相擾亂。
爾時梵德。放彼象龍。其象龍王。既得脫已。漸至彼林。彼象龍母。於時正以。不見子故。憂愁懊惱。泣淚啼哭。兩目失明。以失明故。東西馳走。從於本處。遊行他所。象龍初還。至彼林時。求覓其母。了不知處。以不見故。放聲大喚。
於時象母。聞其叫聲。即知彼聲。是其己子。其母爾時。亦即放聲。叫喚悲泣。彼象龍王。聞其母喚。遂爾尋聲。往至母所。其象龍王。既見其母。近一水池。止息而住。安置其母。在於岸上。
爾時象龍。入其水池。取滿鼻水。出已歡喜。身心踊躍。遍滿其體。不能自勝。至其母邊。以水散灑。而洗浴之。
爾時其母。得子持水。洗浴身時。眼還清淨。勝於本目。
而彼象母。既見其子。而問之言。
子何處來。今日始還。令我多時。不得見汝。
時彼象龍。向母具說。如梵德王。遣人所搦。將向王宮。供養因緣。并放得脫。還歸之事。一切皆悉。向其母說。
爾時象母。聞此語已。歡喜踊躍。遍滿其體。不能自勝。唱言。
子子。如我今日。而得與汝。共相養活。喜樂如是。願梵德王。共其父母。妻子男女。諸眷屬輩。及以知親。大臣百官。一切輔佐。共相養活。如我今日。受斯快樂。
爾時佛告。諸比丘等。作如是言。
汝諸比丘。若有心疑。彼象龍王。此是誰也。即我身是。
汝等比丘。若有心疑。彼時象母。此是誰者。莫作異見。此即摩訶波闍波提。憍曇彌是。
當於彼時。為我啼哭。悲涕流淚。受於苦惱。兩目失明。還因我故。而得清淨。
今亦如是。摩訶波闍波提憍曇彌。不見我故。悲號啼哭。憂愁苦惱。兩目失明。今還因我。而得清淨。
汝諸比丘。如來昔在。因地之時。未得成佛。尚為眾生。作是利益。況於今日。已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是故。諸比丘。若有智者。恒於佛所。作敬重心。希有之心。於法僧邊。亦須生於。敬重之心。
汝等比丘。當如是學。
難陀出家因緣品第五十七上
爾時世尊。教化難陀。釋種之子。捨家出家。數數為說。出家因緣。亦復讚歎。出家因緣。而作是言。
汝來難陀。當就出家。
作是語已。釋子難陀。白言。
世尊。我不出家。
所以者何。我以四事。供養世尊。及比丘僧。乃至盡其。一形供養。衣服臥具。飲食湯藥。
如是世尊。第二第三。教化難陀。讚歎捨家。出家功德。乃至數數。說其出家。因緣之事。及以讚歎。勸其出家。而彼難陀。不肯出家。猶言求以。衣服臥具。飲食湯藥。盡形供養。佛及眾僧。因緣之事。
爾時世尊。經於少時。飯食訖已。將一侍者。徐徐向彼。釋種童子。難陀之家。然彼釋種。童子難陀。當於彼時。在重閣上。共孫陀利。昇樓觀看。遊遨而坐。
爾時難陀。在樓閣上。遙見世尊。將至其所。速即驚起。下於重閣。往至佛邊。頂禮佛足。卻立一面。
因白佛言。
善來世尊。何從遠至。唯願垂神。入我堂室。昇座而坐。
爾時世尊。入彼堂室。昇座坐已。慰喻難陀。慰喻已訖。默然而坐。
爾時難陀。白佛言。
世尊。唯願今者。於此受供。我遣備辦。餚饍飲食。
佛告難陀。
我已食訖。不須備辦。
爾時釋種。童子難陀。復白佛言。
今有蜜漿。非時飲不。
佛告難陀。
我隨汝意。
爾時難陀。復白佛言。
唯然世尊。
於是難陀。執持佛鉢。盛非時漿。奉與世尊。於時世尊。未為受取。
爾時釋種。童子難陀。即持彼鉢。將與侍者。而彼侍者。復不受取。
爾時世尊。從座而起。與諸侍從。相逐而還。欲向本處。其釋童子。亦從重閣。持彼蜜漿。欲隨佛去。
爾時釋種。女孫陀利。見釋難陀。執其滿鉢。非時蜜漿。從世尊行。
其孫陀利。梳頭未訖。便即高聲。喚難陀言。
聖子難陀。欲何去也。
爾時難陀。指彼鉢言。
欲將此鉢。奉送如來。至彼即還。
孫陀利言。
聖子速來。莫久住彼。
爾時世尊。出難陀家。為難陀故。步行東西。在於街巷。欲令城內。一切人民。見彼難陀。執非時漿。隨逐於佛。
是時人民。見此事已。各相謂言。
今者世尊。必令難陀。捨家出家。
爾時世尊。至僧伽藍。喚一比丘。密以手指。作其相貌。令取難陀。手中蜜鉢。
時彼比丘。知解佛意。從難陀邊。即取其鉢。
爾時難陀。頂禮佛足。白言。
世尊。我今辭佛。欲還向家。
佛告難陀。
汝莫還去。
爾時難陀。復白佛言。
世尊。我今思惟。不欲出家。
所以者何。我欲四事。盡其一形。供養如來。及眾僧故。
爾時世尊。復告難陀。作如是言。
此閻浮提。世界縱廣。七千由旬。北面廣闊。南面狹小。猶如車箱。滿中羅漢。稠若甘蔗。竹葦麻稻。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彼等。諸阿羅漢。盡其一形。四事不闕。彼等羅漢。入涅槃後。復更供養。起舍利塔。於其塔上。各施幡蓋。及寶鈴幢。復以香華。及諸油燈。種種供養。
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功德多不。
難陀白言。
得福甚多。
爾時世尊。復告難陀。
若有羅漢。滿此閻浮。有人盡形。四事供養。乃至香華。然諸油燈。若復有人。供養一佛。功德果報。倍勝於彼。
復次。難陀。若人能入。佛法教中。乃至出家。一日一夜。行於清淨。梵行之法。此之果報。倍多於彼。
是故難陀。必定出家。莫復貪受。五欲樂也。
復次。難陀。諸欲少味。多有苦患。諸欲無常。是可厭離。是大苦本。是大瘡疣。是大惡刺。是大厄縛。是大苦惱。是損減相。是破壞相。無常不住。無時暫停。是不牢固。危脆易壞。多有怖畏。苦空無我。汝今必當。諦觀諸欲。如是過患。
難陀。汝今。應善思惟。五欲過患。莫貪著也。
爾時世尊。雖向難陀。說此過患。然其難陀。心故不欲。願樂出家。但敬佛故。低佪俛仰。白言。
世尊。我當出家。
爾時世尊。且因經行。以指作相。招一比丘。來語之言。
汝當喚一。剃髮師來。
時彼比丘。即喚眾中。一剃髮師。在難陀前。手執剃刀。欲為難陀。剃其鬚髮。
爾時難陀。捉拳向彼。剃除髮師。作如是言。
汝今何力。敢剃我頭。
爾時世尊。正念正意。告難陀言。
來汝比丘。入我法中。行於梵行。盡諸苦故。
爾時如來。作是語已。難陀鬚髮。即自墮落。猶如比丘。剃其鬚髮。始經七日。自然體著。袈裟色衣。手執鉢盂。如法之器。而彼長老。即成出家。受具足戒。
於時難陀。可喜端正。諸人樂觀。有三十相。具足不闕。身體金色。高下四指。不及如來。所作袈裟。與佛衣服。等無有異。作已受持。或諸比丘。遙見來者。皆謂難陀。即是世尊。欲起迎逆。及至知非。始還本座。
以此因緣。而諸比丘。嫌恨籌量。而作是言。
長老難陀。云何與佛。衣服一等。而用受持。
時諸比丘。即往白佛。
爾時世尊。以此因緣。尋時聚集。諸比丘眾。問難陀言。
汝作衣服。僧伽梨等。與佛同量。而受持不。
爾時。難陀白言。
世尊。此事實然。
佛言難陀。
此不如法。汝今云何。與佛世尊。同量受持。僧伽梨也。
爾時世尊。訶責難陀。
教如是已。告諸比丘。
從今日後。悉皆不得。依世尊量。作諸衣服。而受持也。若有違者。如法治罪。
爾時難陀。作如是念。
世尊已斷。不復更聽。依世尊量。受持衣服。今所作衣。必須治打。出其光澤。而受持也。
爾時難陀。尋即作彼。打治之衣。光澤而服。執持鉢器。眼塗媚藥。莊嚴其身。脚著革屣。左手執傘。右手持鉢。詣向佛所。白言。
世尊。我欲往入。聚落乞食。
爾時佛告。長老難陀。作如是言。
汝今豈非。善男子也。信心捨家。而出家乎。
難陀答言。
如是世尊。事實然也。
爾時世尊。復告難陀。作如是言。
汝既信心。之善男子。捨家出家。所持衣服。何故打治。令出光澤。復以何緣。莊嚴身體。眼塗媚藥。脚著革屣。一手執傘。一手持鉢。欲乞食也。
復次。難陀。汝若在於。阿蘭若處。乞食活命。著糞掃衣。此乃為善。
爾時世尊。以此因緣。而說偈言。
何時當得見難陀。
住於空閑常乞食。
少欲知足捨遺餘。
又樂遠離諸欲想。
爾時世尊。以此因緣。以此事相。集諸比丘。而告之言。
諸比丘輩。從今日後。不得復著。打出光衣。若有受持。出光衣者。如法治罪。
亦復不得。眼塗媚藥。及妙革屣。亦復不得。執輕妙鉢。
亦復不得。執傘入城。聚落乞食。若如是者。悉如法治。
爾時難陀。雖被世尊。斷此打治。光澤之衣。并及不得。眼塗媚藥。斷好革屣。并持輕鉢。及以傘蓋。猶尚憶念。王之勢樂。不肯依斷。還憶彼女。釋孫陀利。念其色欲。不行梵行。欲捨其戒。還本家宅。以是因緣。恒畫彼女。孫陀利像。
後於一時。至阿蘭若。空閑之處。或取塼瓦。或取木板。畫此釋女。孫陀利像。如是觀看。
便過一日。而諸比丘。其有見者。心生嫌恨。而相謂言。
長老難陀。云何在於。阿蘭若處。或取塼瓦。或取木板。畫婦女形。竟日觀看。
時諸比丘。即將此事。往至白佛。
爾時世尊。以此因緣。集諸比丘。在於眾內。問難陀言。
汝實在於。阿蘭若處。或取塼瓦。或取木板。畫婦女形。竟日看不。
難陀白佛。
實爾。世尊。
爾時佛告。長老難陀。作如是言。
汝為此事。是不善也。出家比丘。豈得畫其。婦女形像。而觀看乎。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作如是言。
汝諸比丘。從今不得。畫婦女形。若實若虛。以著欲心。畫已觀看。若有如是。故畫看者。得違戒罪。
又於一時。長老難陀。次第當直。守護寺舍。
彼時難陀。作如是念。
如來不久。當入聚落。乞食之時。我於今日。當得還家。
爾時世尊。知彼難陀。作是思惟。
知已告言。長老難陀。
汝若欲行。閉諸房門。然後還去。
爾時世尊。作是語已。便即往入。聚落乞食。
長老難陀。作如是念。
世尊已入。聚落乞食。我今當得。還其家內。
爾時難陀。遂見世尊。房門不閉。
作如是念。
我閉此門。然後還去。
即閉彼門。見舍利弗。房門復開。即復往閉。舍利弗門。
既閉彼門。其目揵連。房門復開。尋即閉彼。目連房門。
既閉彼門。見大迦葉。房門復開。尋即往閉。大迦葉門。
既閉彼門。復見摩訶迦旃延房。其門復開。尋復往閉。迦旃延門。
既閉彼門。又見優樓頻螺迦葉。房門復開。尋即往閉。優樓頻蠡迦葉房門。
既閉彼已。那提迦葉。房門復開。尋復往閉。那提房門。
既閉彼已。伽耶迦葉。房門復開。
爾時難陀。尋復閉彼。伽耶房門。
既閉彼已。優波斯那。房門復開。
閉彼門已。見俱郗羅。房門復開。
既閉彼已。復見摩訶專陀門開。
閉彼門已。見利婆多。房門復開。
閉彼門已。見優波離波多。房門復開。
如是次第。閉一門已。第二門開。閉第三已。第四門開。彼見其門。一開一閉。
遂作是念。
彼諸比丘。當能捉我。作何事過。若開若閉。我當還去。將恐世尊。不久來至。
作是念已。從尼俱陀。樹林之內。將欲出時。世尊尋以天眼。觀彼難陀。已見難陀。將欲出其。尼俱陀處。如來見已。從迦毘羅婆蘇都城。隱沒其身。便即至其。尼俱陀林。出現於彼。
爾時難陀。見佛於彼。林中出已。尋即依一。尼俱陀樹。隱身而坐。
爾時世尊。以神通力。舉彼大樹。置於虛空。
見彼難陀。藏身而坐。作如是言。
汝今難陀。欲何處去。
時彼難陀報言。
世尊。我於今者。還復憶彼。王位快樂。自在之事。兼復憶彼。釋孫陀利。是故不樂。行於梵行。意欲捨戒。還於本家。
佛因此事。而說偈言。
欲離叢林已得離。
從林得出還入林。
汝富伽羅觀此事。
從縛得脫還被縛。
爾時世尊。為彼難陀。說法句已。更復勸言。
長老難陀。汝當精心。於我自在。法教之中。為盡諸苦。勤行梵行。
世尊以法。教化難陀。難陀猶故。不忘昔日。五欲樂事。及在王位。適意之樂。猶復憶念。釋孫陀利。不樂正法。行於梵行。心欲捨戒。還其家宅。
爾時復有。一大長者。欲請世尊。供設飲食。於時難陀。次當守寺。
爾時難陀。復作是念。
世尊今者。當入聚落。受彼長者。請食之時。我當還家。
爾時世尊。預知難陀。作此憶念。
知已便即。告難陀言。
汝今難陀。須必知時。灑掃寺地。所有澡盥。悉令水滿。
作是語已。即往聚落。赴其所請。
長老難陀。於彼之時。即作是念。
今者世尊。已赴他請。往於聚落。我今可得。自往向家。
作是念已。顧見如來。所住之房。多有糞土。
見已作念。
我今先往。掃彼糞穢。然後向家。
作是念已。執持掃箒。往掃彼房。其掃一邊。風來還吹。土草滿地。更須報掃。
彼時難陀。復作是念。
掃地且止。我先當令。所有眾僧。水澡盥器。先著水滿。然後向家。
作是念已。取彼澡盥。將至水所。悉滿盛水。其所滿器。滿已還覆。
彼時難陀。作如是念。
我今何假。掃地盛水。如來今者。不久還來。我今亦可。速至己家。
作是念已。即還從彼。尼俱陀林。欲向家去。
爾時世尊。在彼所請。長者之家。以過人眼。清淨天眼。觀彼難陀。已從彼處。尼俱陀林。欲出向家。既見是已。即別化身。從長者家。隱沒不現。尋一念頃。至尼俱陀。樹林之內。在彼長老。難陀前出。
爾時難陀。遙見世尊。來欲至已。即上一大。高峻嶮堓。從彼岸下。至隈障處。存身而坐。
爾時世尊。以神通力。令彼峻堓。地平如掌。
爾時世尊。見彼坐時。告言難陀。
汝今在此。欲作何事。
於時難陀。而白佛言。
婆伽婆。我已言許。共孫陀利。還家為期。
今作是念。
勿使令我。成其妄語。
是故我今。欲往彼處。
爾時佛告。長老難陀。
汝今何須。見孫陀利。其身如是。皮裹筋骨。內有髓腦。膿血屎尿。皆悉充滿。最可厭惡。猶如廁溷。
如是難陀。我今略說。一一眾生。共婦和同。所出不淨。多於巨海。亦不知足。
爾時世尊。以此因緣。而說彼偈。
欲離稠林已得離。
從林得脫還入林。
汝富伽羅觀此等。
從縛得脫還得縛。
爾時世尊。教化難陀。說法教言。
今汝難陀。於我自在。說法教中。嬉樂行於。清淨梵行。為欲滅諸。一切苦故。
爾時難陀。雖被世尊。作如是等。方便教化。猶故不樂。行於梵行。乃共六群。諸比丘等。以為朋黨。數至彼邊。語言論說。從晨到夜。唯論邪命。諸惡等事。
爾時世尊。觀知其行。作如是念。
此之難陀。今已學彼。六群比丘。恐畏損其。功德業行。我應斷其。共彼人等。以為朋黨。
作是念已。即便告彼。長老難陀。作如是言。
難陀汝來。我欲共汝。入迦毘羅婆蘇都城。
難陀白言。
唯如尊教。
爾時世尊。與彼難陀。入迦毘羅婆蘇都城。入已漸至。一賣魚店。
爾時世尊。見彼店內。茅草鋪上。有一百頭。臭爛死魚。置彼草鋪。
見已告彼。長老難陀。作如是言。
難陀汝來。取此魚鋪。一把茅草。
其彼難陀。而白佛言。
如世尊教。
作是語已。即於彼店。在魚鋪下。抽取一秉。臭惡茅草。
既執取已。佛復告言。長老難陀。
少時捉住。還放於地。
難陀白言。
如世尊教。
即把草住。
爾時難陀。捉持彼草。經一時頃。便放於地。
爾時佛復。告難陀言。
汝自嗅手。
爾時難陀。即嗅其手。
爾時佛復。告難陀言。
汝手何氣。
長老難陀。報言。
世尊。唯有不淨。腥臭氣也。
佛本行集經卷第五十六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睺羅因緣品第五十六下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
汝諸比丘。我念往昔。過去久遠。在迦尸國。於彼聚落。近有一山。名欝蒸伽。
其山南面。有一園林。其園雜樹。數過十萬。華果茂盛。枝葉扶踈。遙遠瞻望。如青雲隊。於其園內。處處皆有。蓮華池沼。其數眾多。莊嚴園林。其林高大。空閑寂靜。
爾時彼山。有諸群象。其象群內。有一象母。生育一子。形體端正。觀者無厭。然彼象子。其身潔白。六牙備足。其頭純黑。如因陀羅。瞿波鳥頭。七支拄地。
其彼象子。養育不久。成大象龍。如法修行。孝順父母。供養之時。有敬重心。然彼象子。諸有飲食。草果根等。先奉父母。令其充飽。然後自食。
爾時象龍。又於一時。因求草果。諸飲食等。處處遊行。
有諸獵師。忽見此象。即作是念。
此之象龍。非是餘人。所堪乘者。唯梵德王。堪能乘耳。
作是念已。遂即往詣。梵德王邊。到已白言。
大王當知。某處林內。有一象龍。端正可喜。其身潔白。具有六牙。其象黑頭。如因陀羅。瞿波之鳥。七支拄地。如我所見。彼象當堪。大王乘之。如其大王。意所樂者。可往遣人。搦彼象取。將示王來。
時梵德王。尋即召喚。能搦象者。勅告之言。
我聞他說。有一象龍。其象六牙。端正可喜。觀看之者。無有厭足。乃至七支。悉皆拄地。汝等必當。速往彼處。捉彼象龍。將至我所。勿使遲遲。令有失脫。
爾時所有。諸搦象人。聞梵德王。有如是勅。而報之言。
如王所勅。不敢違教。
即辦牢韌。諸皮索等。往至象邊。以咒咒之。其象自來。赴向人所。遂即捉之。以彼皮繩。繫縛象已。牽來將至。梵德王邊。
時梵德王。遙見彼等。將其象龍。欲至之時。即起出迎。
以歡喜故。作如是言。
快得如是。妙好大乘。快得如是。妙好大乘。
時梵德王。身自養飼。但於彼象。所堪食者。悉皆與之。一切所食。自看自與。雖復如此。而彼象龍。反更羸瘦。恒大呻吟。呼聲大叫。悲啼流淚。無時暫憩。
時梵德王。見彼象龍。羸瘦憔悴。乃至悲啼。流淚如此。至於象前。合十指掌。語象龍言。
我將一切。諸好飲食。供養於汝。汝乃羸瘦。不著膚體。減損色力。身嬰羸瘠。然我觀汝。心不悅懌。不受歡樂。我心愛汝。供給瞻養。未曾暫捨。汝須何事。我今皆與。令汝歡喜。汝何緣故。不喜不樂。
爾時象龍。白梵德王。作如是言。
我今啟白。大王一語。令王歡喜。
時梵德王。聞彼象龍。作如是言。生大希有。歡喜之心。復作是念。
希有此事。此龍象王。能作人語。
作是念已。報彼象龍。作如是言。
汝象龍王。出如是語。令我歡喜。
爾時象龍。白梵德王。作如是言。
大王當知。彼林之內。我有父母。年老力衰。住彼林內。我念未被。王所搦時。自爾已前。不曾憶有。先自食噉。始與父母。水漿亦爾。先與父母。然後自飲。我今思量。受王供給。一切資須。無所乏少。養育於我。然其父母。在彼林中。乃成孤獨。受大苦辛。我今正以。不見父母。是故如此。憂愁不樂。
時梵德王。聞此語已。生未曾有。奇特之心。作如是念。
希有此事。不可思議。人中猶尚。難有此法。云何象龍。乃如此也。
作是念已。告彼象龍。如是言曰。
大象龍王。我今寧自。將此身命。閉於牢獄。不將如是。如法之行。持戒妙行。孝養父母。於如此事。不敢擾亂。
爾時梵德。復告象龍。作如是言。
汝象龍王。我今放汝。至父母邊。共其父母。自相供養。隨意受樂。
然梵德王。放象龍時。即說偈言。
汝今好去象龍王。
供養父母當孝順。
我寧自捨此命根。
於汝更不相擾亂。
爾時梵德。放彼象龍。其象龍王。既得脫已。漸至彼林。彼象龍母。於時正以。不見子故。憂愁懊惱。泣淚啼哭。兩目失明。以失明故。東西馳走。從於本處。遊行他所。象龍初還。至彼林時。求覓其母。了不知處。以不見故。放聲大喚。
於時象母。聞其叫聲。即知彼聲。是其己子。其母爾時。亦即放聲。叫喚悲泣。彼象龍王。聞其母喚。遂爾尋聲。往至母所。其象龍王。既見其母。近一水池。止息而住。安置其母。在於岸上。
爾時象龍。入其水池。取滿鼻水。出已歡喜。身心踊躍。遍滿其體。不能自勝。至其母邊。以水散灑。而洗浴之。
爾時其母。得子持水。洗浴身時。眼還清淨。勝於本目。
而彼象母。既見其子。而問之言。
子何處來。今日始還。令我多時。不得見汝。
時彼象龍。向母具說。如梵德王。遣人所搦。將向王宮。供養因緣。并放得脫。還歸之事。一切皆悉。向其母說。
爾時象母。聞此語已。歡喜踊躍。遍滿其體。不能自勝。唱言。
子子。如我今日。而得與汝。共相養活。喜樂如是。願梵德王。共其父母。妻子男女。諸眷屬輩。及以知親。大臣百官。一切輔佐。共相養活。如我今日。受斯快樂。
爾時佛告。諸比丘等。作如是言。
汝諸比丘。若有心疑。彼象龍王。此是誰也。即我身是。
汝等比丘。若有心疑。彼時象母。此是誰者。莫作異見。此即摩訶波闍波提。憍曇彌是。
當於彼時。為我啼哭。悲涕流淚。受於苦惱。兩目失明。還因我故。而得清淨。
今亦如是。摩訶波闍波提憍曇彌。不見我故。悲號啼哭。憂愁苦惱。兩目失明。今還因我。而得清淨。
汝諸比丘。如來昔在。因地之時。未得成佛。尚為眾生。作是利益。況於今日。已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是故。諸比丘。若有智者。恒於佛所。作敬重心。希有之心。於法僧邊。亦須生於。敬重之心。
汝等比丘。當如是學。
難陀出家因緣品第五十七上
爾時世尊。教化難陀。釋種之子。捨家出家。數數為說。出家因緣。亦復讚歎。出家因緣。而作是言。
汝來難陀。當就出家。
作是語已。釋子難陀。白言。
世尊。我不出家。
所以者何。我以四事。供養世尊。及比丘僧。乃至盡其。一形供養。衣服臥具。飲食湯藥。
如是世尊。第二第三。教化難陀。讚歎捨家。出家功德。乃至數數。說其出家。因緣之事。及以讚歎。勸其出家。而彼難陀。不肯出家。猶言求以。衣服臥具。飲食湯藥。盡形供養。佛及眾僧。因緣之事。
爾時世尊。經於少時。飯食訖已。將一侍者。徐徐向彼。釋種童子。難陀之家。然彼釋種。童子難陀。當於彼時。在重閣上。共孫陀利。昇樓觀看。遊遨而坐。
爾時難陀。在樓閣上。遙見世尊。將至其所。速即驚起。下於重閣。往至佛邊。頂禮佛足。卻立一面。
因白佛言。
善來世尊。何從遠至。唯願垂神。入我堂室。昇座而坐。
爾時世尊。入彼堂室。昇座坐已。慰喻難陀。慰喻已訖。默然而坐。
爾時難陀。白佛言。
世尊。唯願今者。於此受供。我遣備辦。餚饍飲食。
佛告難陀。
我已食訖。不須備辦。
爾時釋種。童子難陀。復白佛言。
今有蜜漿。非時飲不。
佛告難陀。
我隨汝意。
爾時難陀。復白佛言。
唯然世尊。
於是難陀。執持佛鉢。盛非時漿。奉與世尊。於時世尊。未為受取。
爾時釋種。童子難陀。即持彼鉢。將與侍者。而彼侍者。復不受取。
爾時世尊。從座而起。與諸侍從。相逐而還。欲向本處。其釋童子。亦從重閣。持彼蜜漿。欲隨佛去。
爾時釋種。女孫陀利。見釋難陀。執其滿鉢。非時蜜漿。從世尊行。
其孫陀利。梳頭未訖。便即高聲。喚難陀言。
聖子難陀。欲何去也。
爾時難陀。指彼鉢言。
欲將此鉢。奉送如來。至彼即還。
孫陀利言。
聖子速來。莫久住彼。
爾時世尊。出難陀家。為難陀故。步行東西。在於街巷。欲令城內。一切人民。見彼難陀。執非時漿。隨逐於佛。
是時人民。見此事已。各相謂言。
今者世尊。必令難陀。捨家出家。
爾時世尊。至僧伽藍。喚一比丘。密以手指。作其相貌。令取難陀。手中蜜鉢。
時彼比丘。知解佛意。從難陀邊。即取其鉢。
爾時難陀。頂禮佛足。白言。
世尊。我今辭佛。欲還向家。
佛告難陀。
汝莫還去。
爾時難陀。復白佛言。
世尊。我今思惟。不欲出家。
所以者何。我欲四事。盡其一形。供養如來。及眾僧故。
爾時世尊。復告難陀。作如是言。
此閻浮提。世界縱廣。七千由旬。北面廣闊。南面狹小。猶如車箱。滿中羅漢。稠若甘蔗。竹葦麻稻。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彼等。諸阿羅漢。盡其一形。四事不闕。彼等羅漢。入涅槃後。復更供養。起舍利塔。於其塔上。各施幡蓋。及寶鈴幢。復以香華。及諸油燈。種種供養。
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功德多不。
難陀白言。
得福甚多。
爾時世尊。復告難陀。
若有羅漢。滿此閻浮。有人盡形。四事供養。乃至香華。然諸油燈。若復有人。供養一佛。功德果報。倍勝於彼。
復次。難陀。若人能入。佛法教中。乃至出家。一日一夜。行於清淨。梵行之法。此之果報。倍多於彼。
是故難陀。必定出家。莫復貪受。五欲樂也。
復次。難陀。諸欲少味。多有苦患。諸欲無常。是可厭離。是大苦本。是大瘡疣。是大惡刺。是大厄縛。是大苦惱。是損減相。是破壞相。無常不住。無時暫停。是不牢固。危脆易壞。多有怖畏。苦空無我。汝今必當。諦觀諸欲。如是過患。
難陀。汝今。應善思惟。五欲過患。莫貪著也。
爾時世尊。雖向難陀。說此過患。然其難陀。心故不欲。願樂出家。但敬佛故。低佪俛仰。白言。
世尊。我當出家。
爾時世尊。且因經行。以指作相。招一比丘。來語之言。
汝當喚一。剃髮師來。
時彼比丘。即喚眾中。一剃髮師。在難陀前。手執剃刀。欲為難陀。剃其鬚髮。
爾時難陀。捉拳向彼。剃除髮師。作如是言。
汝今何力。敢剃我頭。
爾時世尊。正念正意。告難陀言。
來汝比丘。入我法中。行於梵行。盡諸苦故。
爾時如來。作是語已。難陀鬚髮。即自墮落。猶如比丘。剃其鬚髮。始經七日。自然體著。袈裟色衣。手執鉢盂。如法之器。而彼長老。即成出家。受具足戒。
於時難陀。可喜端正。諸人樂觀。有三十相。具足不闕。身體金色。高下四指。不及如來。所作袈裟。與佛衣服。等無有異。作已受持。或諸比丘。遙見來者。皆謂難陀。即是世尊。欲起迎逆。及至知非。始還本座。
以此因緣。而諸比丘。嫌恨籌量。而作是言。
長老難陀。云何與佛。衣服一等。而用受持。
時諸比丘。即往白佛。
爾時世尊。以此因緣。尋時聚集。諸比丘眾。問難陀言。
汝作衣服。僧伽梨等。與佛同量。而受持不。
爾時。難陀白言。
世尊。此事實然。
佛言難陀。
此不如法。汝今云何。與佛世尊。同量受持。僧伽梨也。
爾時世尊。訶責難陀。
教如是已。告諸比丘。
從今日後。悉皆不得。依世尊量。作諸衣服。而受持也。若有違者。如法治罪。
爾時難陀。作如是念。
世尊已斷。不復更聽。依世尊量。受持衣服。今所作衣。必須治打。出其光澤。而受持也。
爾時難陀。尋即作彼。打治之衣。光澤而服。執持鉢器。眼塗媚藥。莊嚴其身。脚著革屣。左手執傘。右手持鉢。詣向佛所。白言。
世尊。我欲往入。聚落乞食。
爾時佛告。長老難陀。作如是言。
汝今豈非。善男子也。信心捨家。而出家乎。
難陀答言。
如是世尊。事實然也。
爾時世尊。復告難陀。作如是言。
汝既信心。之善男子。捨家出家。所持衣服。何故打治。令出光澤。復以何緣。莊嚴身體。眼塗媚藥。脚著革屣。一手執傘。一手持鉢。欲乞食也。
復次。難陀。汝若在於。阿蘭若處。乞食活命。著糞掃衣。此乃為善。
爾時世尊。以此因緣。而說偈言。
何時當得見難陀。
住於空閑常乞食。
少欲知足捨遺餘。
又樂遠離諸欲想。
爾時世尊。以此因緣。以此事相。集諸比丘。而告之言。
諸比丘輩。從今日後。不得復著。打出光衣。若有受持。出光衣者。如法治罪。
亦復不得。眼塗媚藥。及妙革屣。亦復不得。執輕妙鉢。
亦復不得。執傘入城。聚落乞食。若如是者。悉如法治。
爾時難陀。雖被世尊。斷此打治。光澤之衣。并及不得。眼塗媚藥。斷好革屣。并持輕鉢。及以傘蓋。猶尚憶念。王之勢樂。不肯依斷。還憶彼女。釋孫陀利。念其色欲。不行梵行。欲捨其戒。還本家宅。以是因緣。恒畫彼女。孫陀利像。
後於一時。至阿蘭若。空閑之處。或取塼瓦。或取木板。畫此釋女。孫陀利像。如是觀看。
便過一日。而諸比丘。其有見者。心生嫌恨。而相謂言。
長老難陀。云何在於。阿蘭若處。或取塼瓦。或取木板。畫婦女形。竟日觀看。
時諸比丘。即將此事。往至白佛。
爾時世尊。以此因緣。集諸比丘。在於眾內。問難陀言。
汝實在於。阿蘭若處。或取塼瓦。或取木板。畫婦女形。竟日看不。
難陀白佛。
實爾。世尊。
爾時佛告。長老難陀。作如是言。
汝為此事。是不善也。出家比丘。豈得畫其。婦女形像。而觀看乎。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作如是言。
汝諸比丘。從今不得。畫婦女形。若實若虛。以著欲心。畫已觀看。若有如是。故畫看者。得違戒罪。
又於一時。長老難陀。次第當直。守護寺舍。
彼時難陀。作如是念。
如來不久。當入聚落。乞食之時。我於今日。當得還家。
爾時世尊。知彼難陀。作是思惟。
知已告言。長老難陀。
汝若欲行。閉諸房門。然後還去。
爾時世尊。作是語已。便即往入。聚落乞食。
長老難陀。作如是念。
世尊已入。聚落乞食。我今當得。還其家內。
爾時難陀。遂見世尊。房門不閉。
作如是念。
我閉此門。然後還去。
即閉彼門。見舍利弗。房門復開。即復往閉。舍利弗門。
既閉彼門。其目揵連。房門復開。尋即閉彼。目連房門。
既閉彼門。見大迦葉。房門復開。尋即往閉。大迦葉門。
既閉彼門。復見摩訶迦旃延房。其門復開。尋復往閉。迦旃延門。
既閉彼門。又見優樓頻螺迦葉。房門復開。尋即往閉。優樓頻蠡迦葉房門。
既閉彼已。那提迦葉。房門復開。尋復往閉。那提房門。
既閉彼已。伽耶迦葉。房門復開。
爾時難陀。尋復閉彼。伽耶房門。
既閉彼已。優波斯那。房門復開。
閉彼門已。見俱郗羅。房門復開。
既閉彼已。復見摩訶專陀門開。
閉彼門已。見利婆多。房門復開。
閉彼門已。見優波離波多。房門復開。
如是次第。閉一門已。第二門開。閉第三已。第四門開。彼見其門。一開一閉。
遂作是念。
彼諸比丘。當能捉我。作何事過。若開若閉。我當還去。將恐世尊。不久來至。
作是念已。從尼俱陀。樹林之內。將欲出時。世尊尋以天眼。觀彼難陀。已見難陀。將欲出其。尼俱陀處。如來見已。從迦毘羅婆蘇都城。隱沒其身。便即至其。尼俱陀林。出現於彼。
爾時難陀。見佛於彼。林中出已。尋即依一。尼俱陀樹。隱身而坐。
爾時世尊。以神通力。舉彼大樹。置於虛空。
見彼難陀。藏身而坐。作如是言。
汝今難陀。欲何處去。
時彼難陀報言。
世尊。我於今者。還復憶彼。王位快樂。自在之事。兼復憶彼。釋孫陀利。是故不樂。行於梵行。意欲捨戒。還於本家。
佛因此事。而說偈言。
欲離叢林已得離。
從林得出還入林。
汝富伽羅觀此事。
從縛得脫還被縛。
爾時世尊。為彼難陀。說法句已。更復勸言。
長老難陀。汝當精心。於我自在。法教之中。為盡諸苦。勤行梵行。
世尊以法。教化難陀。難陀猶故。不忘昔日。五欲樂事。及在王位。適意之樂。猶復憶念。釋孫陀利。不樂正法。行於梵行。心欲捨戒。還其家宅。
爾時復有。一大長者。欲請世尊。供設飲食。於時難陀。次當守寺。
爾時難陀。復作是念。
世尊今者。當入聚落。受彼長者。請食之時。我當還家。
爾時世尊。預知難陀。作此憶念。
知已便即。告難陀言。
汝今難陀。須必知時。灑掃寺地。所有澡盥。悉令水滿。
作是語已。即往聚落。赴其所請。
長老難陀。於彼之時。即作是念。
今者世尊。已赴他請。往於聚落。我今可得。自往向家。
作是念已。顧見如來。所住之房。多有糞土。
見已作念。
我今先往。掃彼糞穢。然後向家。
作是念已。執持掃箒。往掃彼房。其掃一邊。風來還吹。土草滿地。更須報掃。
彼時難陀。復作是念。
掃地且止。我先當令。所有眾僧。水澡盥器。先著水滿。然後向家。
作是念已。取彼澡盥。將至水所。悉滿盛水。其所滿器。滿已還覆。
彼時難陀。作如是念。
我今何假。掃地盛水。如來今者。不久還來。我今亦可。速至己家。
作是念已。即還從彼。尼俱陀林。欲向家去。
爾時世尊。在彼所請。長者之家。以過人眼。清淨天眼。觀彼難陀。已從彼處。尼俱陀林。欲出向家。既見是已。即別化身。從長者家。隱沒不現。尋一念頃。至尼俱陀。樹林之內。在彼長老。難陀前出。
爾時難陀。遙見世尊。來欲至已。即上一大。高峻嶮堓。從彼岸下。至隈障處。存身而坐。
爾時世尊。以神通力。令彼峻堓。地平如掌。
爾時世尊。見彼坐時。告言難陀。
汝今在此。欲作何事。
於時難陀。而白佛言。
婆伽婆。我已言許。共孫陀利。還家為期。
今作是念。
勿使令我。成其妄語。
是故我今。欲往彼處。
爾時佛告。長老難陀。
汝今何須。見孫陀利。其身如是。皮裹筋骨。內有髓腦。膿血屎尿。皆悉充滿。最可厭惡。猶如廁溷。
如是難陀。我今略說。一一眾生。共婦和同。所出不淨。多於巨海。亦不知足。
爾時世尊。以此因緣。而說彼偈。
欲離稠林已得離。
從林得脫還入林。
汝富伽羅觀此等。
從縛得脫還得縛。
爾時世尊。教化難陀。說法教言。
今汝難陀。於我自在。說法教中。嬉樂行於。清淨梵行。為欲滅諸。一切苦故。
爾時難陀。雖被世尊。作如是等。方便教化。猶故不樂。行於梵行。乃共六群。諸比丘等。以為朋黨。數至彼邊。語言論說。從晨到夜。唯論邪命。諸惡等事。
爾時世尊。觀知其行。作如是念。
此之難陀。今已學彼。六群比丘。恐畏損其。功德業行。我應斷其。共彼人等。以為朋黨。
作是念已。即便告彼。長老難陀。作如是言。
難陀汝來。我欲共汝。入迦毘羅婆蘇都城。
難陀白言。
唯如尊教。
爾時世尊。與彼難陀。入迦毘羅婆蘇都城。入已漸至。一賣魚店。
爾時世尊。見彼店內。茅草鋪上。有一百頭。臭爛死魚。置彼草鋪。
見已告彼。長老難陀。作如是言。
難陀汝來。取此魚鋪。一把茅草。
其彼難陀。而白佛言。
如世尊教。
作是語已。即於彼店。在魚鋪下。抽取一秉。臭惡茅草。
既執取已。佛復告言。長老難陀。
少時捉住。還放於地。
難陀白言。
如世尊教。
即把草住。
爾時難陀。捉持彼草。經一時頃。便放於地。
爾時佛復。告難陀言。
汝自嗅手。
爾時難陀。即嗅其手。
爾時佛復。告難陀言。
汝手何氣。
長老難陀。報言。
世尊。唯有不淨。腥臭氣也。
佛本行集經卷第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