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行集經卷第三十三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梵天勸請品第三十六下

爾時世尊。作如是念。

我所證法。此法甚深。難見難知。如微塵等。不可覺察。無思量處。不思議道。我無有師。無巧智匠。可能教我。證於此法。但眾生輩。著阿羅耶。樂阿羅耶。住阿羅耶。憙樂著處。心多貪故。此處難見。其處所謂。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有處相生。此之處所。一切眾生。不能覩見。唯佛能知。

又一切處。疑道難捨。一切邪道。滅盡無餘。愛之染處。盡皆離慾。寂滅涅槃。我今雖將。如是等法。向於他說。彼諸眾生。未證此法。徒令我勞。虛費言說。

爾時世尊。如是念已。為於此事。昔未曾聞。未從他得。未有人說。而心自辯。即說偈言。

我今辛苦證此法。
不可輒爾即應宣。
諸欲癡瞋恚法纏。
一切眾生有此難。

唯應逆流細心智。
所可覩見如微塵。
樂欲貪著難見知。
為彼無明闇覆故。

以如是故。如來見是。甚深事已。其心欲樂。阿蘭若處。不欲向他。說於此法。

而有偈說。

見諸眾生煩惱重。
邪道邪見過患多。
解脫法者甚深難。
知故欲住阿蘭若。

爾時娑婆。世界之主。大梵天王。在於梵宮。遙見世尊。發如是心。

知已即作。如是思惟。

此世界中。諸眾生等。多壞多失。今日如來。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既證如是。無上法寶。獲成辦已。世間未知。而心忽然。願樂蘭若。不欲說法。

時梵天王。譬如壯士。屈申臂頃。從大梵宮。隱身來下。至世尊前。頂禮佛足。卻住一面。合掌向佛。而白佛言。

善哉。世尊。今此世界。一切眾生。無有歸依。善壞失盡。今者世尊。既得如是。無上法寶。真證見已。而心忽欲。入阿蘭若。不樂說法。

我今勸請。無上世尊。為諸眾生。莫寂靜住。唯願世尊。慈悲說法。願修伽陀。憐愍說法。現今多有。諸眾生輩。少於塵垢。諸根成熟。結使微薄。利根易化。不聞法故。自然損減。若當如來。為說法要。使得證知。世尊法相。

爾時娑婆。世界之主。大梵天王。說是語已。復更以偈。重請佛言。

世尊今在摩伽國。
說於眾生雜種因。
先開甘露妙法門。
然後次第清淨說。

如人不上須彌頂。
豈能得見世界邊。
大聖菩提道已成。
速登法堂智眼照。

引導群盲令離苦。
悲愍一切諸眾生。
世尊疾捨此樹間。
遍世遊行廣濟度。

自得己利天人勝。
諸苦盡已得清涼。
佛不增減諸善根。
到於清淨法彼岸。

如來世間無有比。
況欲勝上亦復無。
三界獨步稱世尊。
修羅非是山王匹。

於苦世間作悲愍。
仁今不可捨眾生。
具諸德力無畏人。
唯尊能度諸含識。

眾生久來被毒箭。
所謂天人等世間。
值遇世尊應拔除。
願為彼作歸依處。

諸天及人生生世。
發心欲聽密法門。
彼願世尊今已成。
速說莫令彼等退。

世尊如我今得見。
眾生若當是事知。
或他聞已及自聞。
即來頂禮世尊足。

假令父母男女等。
死已骨散髮縱橫。
而不憂彼命終時。
亦不迴哭彼人輩。

彼等未知尊清淨。
從兜率天來下生。
是故我今請世尊。
多時失路今化取。

不聞正義無量劫。
如羸瘦人得脂腴。
如乾土地得水澆。
唯願世尊降法雨。

諸佛無有慳惜法。
三世諸聖樂行檀。
過去諸佛入涅槃。
無不說是正真法。

尊今亦是祁羅種。
能度無量諸眾生。
共彼諸佛無有殊。
教眾善法今時至。

開諸眾生清淨眼。
普令得見正道途。
入於邪見荊棘林。
應示純直離險逕。

乘此路已得甘露。
世尊眾瞽欲墮坑。
餘人濟拔悉不能。
大險引導世尊是。

又能方便教發意。
今時已至願莫辭。
共聖多劫不可期。
猶如優曇花難值。

諸佛出世既難遇。
今日忽遭大導師。
仁於精進力無邊。
身體莊嚴眾相具。

未說無有發心者。
金口終不出異言。
三世成就是事來。
所以今日自度訖。

度他須起精進力。
真實言誓宜及時。
世尊滅暗然諸明。
佛大法幢願速竪。

時至妙言說正法。
師子吼如天鼓鳴。
我請如來置法船。
來世得導無量眾。

世尊已渡煩惱海。
眾生沒溺須出之。
譬如人得伏藏財。
持以富他不獨用。

世尊得法無盡藏。
願為眾生分別宣。

爾時世尊。聞梵天王。勸請偈已。為眾生故。起慈悲心。以佛眼觀。一切諸世。佛眼觀已。見諸眾生。生於世間。增長世間。或有利根。或有鈍根。諸眾生等。或以成就易證於道。或有眾生。見未來世。一切過患。心生恐怖。而不放逸。或當來世。亦可得道。

譬如或有。青優鉢池。波頭摩池。拘物頭池。分陀利池。其內所有。一切諸花。或優鉢羅。及波頭摩。并拘物頭。分陀利等。已從地生。而未出水。在於其間。沒而未現。應須養育。四大和合。然後出水。或有優鉢。分陀利等。從池湧出。共水齊平。或優鉢羅。分陀利等。出水開敷。而不著水。

如是如是。世尊佛眼。觀諸世間。一切眾生。生於世間。增長世間。或有利根。或有鈍根。或有易化。或易得道。

如是知已。向梵天王。而說偈言。

大梵天王善諦聽。
我今欲開甘露門。
若有聽者歡喜來。
至心聽我說法味。

爾時梵天。聞此偈已。作是思惟。

如來世尊。當說此法。修伽陀當。欲說此法。世尊憐愍。為我受請。欲說法故。

以是因緣。心生歡喜。踴躍充遍。不能自勝。頂禮佛足。圍遶三匝。在於佛邊。沒身不現。

爾時世尊。作如是念。

我今於先。初說法處。誰能不違。一如我意。知我法體。而證知已。不惱於我。

爾時世尊。作如是念。

其優陀羅迦羅摩子。心應巧智。辨了聰明。長夜成就。其心雖復。少有塵垢。諸使結薄。根熟智利。我今應當。於優陀羅迦羅摩子。對於其前。先為說法。我所說法。彼能速疾。證知我法。

世尊如是。思惟念已。時有一天。在於空中。隱身不現。來向佛所。而出聲言。

迦羅摩子。其命終來。已經七日。

世尊更復。內心智見。優陀摩子。實命終來。已經七日。

世尊復念。

優陀摩子。命終已後。當生何處。

而世尊心。復生智見。優陀摩子。命終生於。非非想天。

爾時世尊。復如是念。

非非想天。壽命幾許。有邊際不。

是時世尊。心生智見。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四千大劫。

爾時世尊。復如是念。

優陀摩子。生非非想。彼壽終後。復生何處。

爾時世尊。心生智見。知優陀羅迦羅摩子。今在非想。彼處命終。後還墮落。生於此處。受飛狸身。而彼既得。飛狸身已。若有眾生。生於水中。或居陸地。或空飛行。常當殺害。於彼生命。或復共彼。諸眾生等。行於慾事。報盡於後。飢餓而死。

爾時世尊。復心思惟。

其優陀羅迦羅摩子。捨飛狸已。復受何生。

爾時世尊。心生智見。知優陀羅迦羅摩子。從飛狸身。命終已後。生於地獄。

爾時世尊。心復如是。思惟念言。

嗚呼嗚呼。汝優陀羅迦羅摩子。空然受身。失於大利。不得人間。妙好善報。而優陀羅迦羅摩子。不得聞我。如是善法。若優陀羅迦羅摩子。得聞如是。諸善法者。即應速得。證於此法。

爾時世尊。復如是念。

我今為誰。初說此法。我說法時。不違我法。不煩惱我。而能速疾。證於我法。

爾時世尊。內心如是。思惟而知。其阿羅邏迦羅摩種。極巧智慧。聰明細心。長夜成就。雖少有垢。結薄利根。

我今應當。詣於彼間。阿羅邏迦羅摩種邊。初說此法。彼若得聞。我所說法。其必速疾。應當證知。

世尊如是。思惟念已。時有一天。隱身不現。往世尊所。而出聲言。

彼阿羅邏。迦羅種姓。昨日命終。

爾時世尊。心生智見。知阿羅邏。迦羅種姓。昨日命終。

爾時世尊。復如是念。

阿羅邏種。從此命終。受何處生。

爾時世尊。內心生智。知阿羅邏。此處命終。生不用處。

爾時世尊。復如是念。

不用處天。壽命多少。有於限量。邊際以不。

爾時世尊。內心智見。知不用處。壽命有邊。六萬三千大劫壽命。

爾時世尊。復如是念。

其阿羅邏。不用處天。命終已後。復何處生。

爾時世尊。內心智見。知阿羅邏。從不用處。命終已後。還墮於此。處在邊地。不識法處。當得作王。

爾時世尊。復如是念。

其阿羅邏。從無識法。邊地之王。命終已後。復受何生。

爾時世尊。內心智見。知阿羅邏。從邊地王。其命終後。墮大地獄。

爾時世尊。如是思惟。

嗚呼嗚呼。汝阿羅邏。迦羅種姓。空受人身。大有所失。不得善利。而不聞我。如是妙法。若彼得聞。我是法者。即應速疾。得證此法。

轉妙法輪品第三十七上

爾時世尊。作是思惟。

諸世間中。有何眾生。身口清淨。少塵少垢。諸結使薄。根熟利智。而我今初。說法之時。不惱於我。而能速疾。證知我法。不妨廢我。轉於法輪。

爾時世尊。如是思惟。

有五仙人。彼五仙者。昔日與我。大有利益。我在苦行。承事於我。彼等五仙。並皆清淨。少垢少塵。薄使利智。彼等堪能。受我最初。轉於法輪。所說妙法。應不違我。我今應詣。彼五仙邊。初為說法。

爾時世尊。復如是念。

彼等五仙。今在何處。

是時世尊。以淨天眼。過於人眼。觀彼五仙。今日在彼。波羅㮈城。鹿野苑內。經歷遊行。

爾時世尊。從菩提樹。隨多少時。住已漸向。波羅㮈國。

而有偈言。

世尊欲說羅摩子。
發心觀察其所生。
知今命終在於天。
心念五仙欲至彼。

爾時魔王。波旬見佛。欲捨於此。菩提樹起。心生苦惱。速詣佛所。

到佛所已。而白佛言。

善哉。世尊。唯願世尊。莫離此處。安坐莫移。世尊在此。隨意所行。

爾時世尊。告波旬言。

魔王波旬。汝無慚愧。不知羞恥。汝於先時。欲惱亂我。我於爾時。具有貪慾。瞋恚癡等。一切未盡。汝來不能。惱亂於我。況復今日。我已證得。無上至真。平等覺道。一切邪徑。盡皆捨離。得正解脫。

爾時世尊。從道樹下。起已安庠。漸漸行到。旃陀羅村。從旃陀羅。安庠行至。純陀私洟羅聚落中。於其路上。見有一乞婆羅門。名優波伽摩。兩逆相逢。

彼見佛已。即白佛言。

仁者瞿曇。身體皮膚。快好清淨。無有垢膩。仁者面貌。圓極莊嚴。諸根寂定。

仁者瞿曇。師為是誰。從誰出家。意喜所樂。是於誰法。

爾時世尊。隨行隨說。以於此偈。答彼乞索。婆羅門言。

我已降伏諸世間。
成就具足種種智。
於諸法中不染著。
永脫一切愛網羅。

能為他說諸神通。
是故名為一切智。
我今堪受世間供。
自在得成無上尊。

一切天人世界中。
唯我能降諸魔眾。
我無有師內自覺。
世間更無與等雙。

天人中唯我獨尊。
身心清淨得解脫。
一切通處皆通達。
所可證處已證知。

可安之處已得安。
故稱我為世尊上。
猶如分陀利在水。
雖復處在於水中。

而不為水之所沾。
我在世間亦復爾。
不為一切世所污。
是故稱我為佛陀。

爾時優波伽摩婆羅門。復白佛言。

長老瞿曇。今欲何去。

世尊報彼。婆羅門言。

我今欲向。波羅㮈國。

彼婆羅門。復問佛言。

長老瞿曇。仁者至彼。欲作何事。

世尊更復。以偈答彼。優波伽摩。婆羅門言。

我今欲轉妙法輪。
故至於彼波羅捺。
幽瞑眾生悉令曉。
擊敞甘露鼓之門。

爾時優波伽摩婆羅門。復白佛言。

如我意見。長老瞿曇。自稱身得。阿羅漢者。伏諸煩惱。其義云何。

世尊復更。以偈重答。於彼優波伽摩。婆羅門言。

應當知我伏諸怨。
永盡一切諸有漏。
世間諸惡法皆滅。
故我稱為真正尊。

而有偈說。

何怪得利自養育。
不能增長利益他。
見眾幽瞑不慈悲。
得道勝他共分用。

自度彼岸覩沒溺。
若不能拔非善人。
自得地藏見貧窮。
而不施他是非智。

手自執持甘露藥。
見有病人不與治。
可畏曠野得路行。
覩彼迷人應教示。

如大闇燈作光明。
明盛不著在我心。
佛亦如是作法光。
於此因緣亦不著。

爾時優波伽摩。乞婆羅門。口唱言謂。

長老瞿曇。

以手拍髀。下道避佛。向東而行。

爾時彼處。有一天神。往昔舊與。優波伽摩。婆羅門身。曾為親舊。

天神欲為。優波伽摩。乞婆羅門。作利益故。作安樂故。於無畏處。得解脫故。以偈告彼。優波伽摩。婆羅門言。

今值無上天人師。
不識世尊至真覺。
邪見赤體欲何去。
汝當受苦未期央。

若逢如是調御師。
捨之不發供養者。
手足與汝何功德。
應當於此生信心。

爾時世尊。安庠漸行。從周蘭那娑陀羅去。至迦蘭那富羅聚落。從迦蘭那富羅聚落。安庠而去。漸漸而至。娑羅洟聚落。從娑羅洟。聚落而去。至盧醯多柯蘇兜聚落。從閉塞城。至恒河岸。到河岸已。詣船師邊。

至已即語。彼船師言。

善哉仁者。乞願度我。向於彼岸。

船師報言。

尊者若當。與我度價。然後我當。度於尊者。

爾時世尊。報船師言。

我今何處。得有度價。但我除斷。一切財寶。設復見者。觀如瓦石。土塊無殊。若當有人。割我一臂。又以栴檀。塗我一臂。此二人邊。我心平等。我以是故。無有度價。

船師復言。

尊者若能。與我度價。我今即當。度於尊者。

所以者何。我唯因此。持用活命。畜養婦兒。

爾時世尊。以淨天眼。過於人眼。見有一群。五百頭鴈。從彼恒河。南岸飛空。而來向北。

世尊見已。即對船師。而說偈言。

諸鴈群黨度恒河。
不曾問彼船師價。
各運自身出己力。
飛空自在隨所之。

我今應當以神通。
騰虛翱翔猶彼鴈。
若至恒河水南岸。
安隱定住若須彌。

時彼船師。見佛過已。心生大悔。如是思惟。

嗚呼嗚呼。我覩如是。大聖福田。而不知施。度至彼岸。

嗚呼嗚呼。我失大利。

如是念已。悶絕倒地。而彼船師。少時迷荒。還得穌醒。從地而起。即便馳往。摩伽陀主。頻頭王邊。奏如是事。

爾時摩伽陀王。頻頭娑羅。聞此事已。作如是言。

凡夫之人。云何可知。此有神通。此無神通。是故汝等。從今已去。凡是一切。出家之人。來欲度者。莫問是非。但有來者。勿取度價。隨意即度。

爾時世尊。飛度恒河。達到彼已。從於彼岸。復作神通。飛騰而向。波羅㮈城。

是時彼處。有一龍池。時其龍王。名曰商佉。世尊至彼。池邊而下。世尊足步。所下之處。龍王起塔。其塔因稱。名彌遲伽。如來在彼。經由一宿。待後食時。於待時處。復起一塔。其塔復名。宿待時塔。

而有偈說。

諸佛夜不入人間。
要待齋時而乞食。
非時行者有大患。
是故眾聖候於時。

爾時世尊。依三摩耶。依摩伽陀。齋欲到時。從西門入。波羅㮈城。次第乞食。於波羅㮈。乞食得已。從城東門。安庠而出。既出城外。在一水邊。端坐而食。食訖澡洗。北面而行。安庠漸至。向鹿苑林。

而有偈說。

鹿苑鳥獸眾鳴聲。
往昔諸聖所居處。
世尊身放光明耀。
漸至彼苑如日天。

爾時五仙。遙見世尊。漸至其邊。

見已各各。共相謂言。

我等要誓。諸長老等。此之來者。是彼沙門。瞿曇釋種。向我邊來。此懈怠人。喪失禪定。以懈怠故。全身纏縛。而我等輩。不須敬彼。不須禮彼。不須迎彼。不須與彼。安置坐處。雖然但且。隨其意樂。隨其自坐。

唯憍陳如。獨一人心。不同此誓。而口不違。即便相對。而說偈言。

瞿曇懈怠今忽來。
我等五仙各相契。
詳共莫敬莫禮拜。
此人違誓不合迎。

爾時世尊。漸漸近彼。五仙人邊。既逼近已。而彼五仙。各各相與。坐不能安。忽自違誓。各各欲起。

譬如奢拘尼鳥。在鐵網內。而外有人。放於大火。其網熱故。不能安住。欲飛欲跳。

如是如是。彼五仙人。見世尊已。不覺忽然。從坐而起。

時五仙內。或有鋪設。安置坐者。或有持水。欲擬洗足。或洗足石。及革屣者。或復有將。盛水盆來。或洗足已。將於木來。擬安脚者。或有迎接。三衣及鉢。

又口唱言。

善來長老。瞿曇安坐。於此鋪上。

而有偈說。

或迎取鉢及三衣。
或復頂禮佛足下。
或預鋪設所坐處。
或持水器及澡瓶。

爾時世尊。隨其鋪設。安庠而坐。

時佛坐已。作是思惟。

此等一切。皆是癡人。各各雖發。如是誓言。而自相違。不依而住。

爾時五仙。見佛坐已。而白佛言。

長老瞿曇。身色皮膚。快好清淨。面目圓滿。又足光明。諸根寂定。

長老瞿曇。必當值遇。妙好甘露。或得清淨。甘露聖道。

爾時世尊。即便告彼。五仙人言。

汝等仙人。莫喚如來。為長老也。

所以者何。汝等仙人。當來長夜。應值苦患。

何以故。我今已證。甘露之法。我今已得。甘露之道。汝隨我教。汝聽我言。我能教示。於汝等輩。汝隨我語。不得乖違。若依我教。清淨而行。

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正信捨家。剃除鬚髮。出家欲求。無上梵行。盡梵行源。現見諸法。自在神通。證得行行。自能唱我。

已斷生死。已立梵行。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於後世有。

汝等各當。如是自知。

而有偈言。

彼等五仙喚佛姓。
世尊恩愍教彼言。
汝等心意莫矜高。
捨於自慢恭敬我。

我慢無慢我平等。
我欲迴汝等業因。
我已得佛為世尊。
為諸眾生作利益。

作是語已。其五仙人。即白佛言。

長老瞿曇。昔行是行。昔求是道。昔行是苦。不曾得證。上人之法。不共諸聖。而同智見。不得增進。況復今日。成就懶惰。失於禪定。懈怠纏身。

爾時世尊。再過告彼。五仙人言。

汝等仙人。莫作是言。如來非是。懈怠之行。非是失禪。我亦非是。懈怠纏身。

汝等仙人。我今已成。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我今已證。得彼甘露。知甘露道。

汝等仙人。應受我教。聽於我法。汝等今若。受我教示。我能教誨。於汝等輩。汝依我教。莫違我教。行我教法。乃至汝等。未來當得。不受後有。

爾時五仙。復白佛言。

長老瞿曇。昔如是行。如是求道。行如是苦。不證上法。不共諸聖。而同智見。乃至懈怠。以纏自身。

爾時世尊。三過告彼。五仙人言。

汝等仙人。自知我昔。曾為人說。妄言以不。

五仙人言。

不也。尊者。

爾時世尊。從口出舌。至二耳孔。至二鼻孔。以舌拄塞。二鼻孔已。還復以舌。自舐於舌。遍覆其面。覆已還縮。依舊還置。舌本居處。

安置已告。五仙人言。

汝等仙人。曾自眼見。或復耳聞。若人妄語。有如是舌。神通力不。

彼等仙言。

不也。尊者。

是故汝等。莫喚如來。以為懈怠。如來亦非。失於禪定。然我不以。懈怠纏身。

諸仙當知。我今已成。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已證甘露。知甘露道。汝等受我。教法示誨。聽我教法。汝等依我。教法而行。若不違背。其善男子。及善女人。欲求解脫。捨家出家。乃至未來。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以如是教。誨彼五仙。彼仙所有。外道之形。外道之意。外道之藏。皆悉滅隱。不現身上。所著之服。即成三衣。手執鉢器。頭髮髭鬚。自然除落。猶如剃來。經於七日。威儀即成。形容譬如。百夏比丘。威儀行步。坐起舉動。如是而住。

爾時世尊。即便告彼。五比丘言。

汝等比丘。各各隨分。觀察東方。

時五比丘。欲觀東方。而見西方。

世尊復告。

汝等比丘。隨分各各。觀察西方。

彼等比丘。欲觀西方。即見東方。

世尊復告。

汝等比丘。觀察北方。

彼等比丘。欲觀北方。即見南方。

世尊復告。

汝等比丘。觀察南方。

即見北方。

世尊復告。

汝等比丘。觀察上方。

即見下方。

世尊復告。

汝等比丘。觀察下方。

彼等比丘。欲觀下方。即見上方。

世尊復告。

汝等比丘。隨分各各。觀察餘方。

彼等比丘。欲觀餘方。即見正方。

世尊復告。

汝等比丘。觀察正方。

彼等比丘。欲觀正方。即見餘方。

爾時世尊。善能教誨。彼五比丘。令其內心。各生歡悅。使其獲證。隨順正理。各各歡喜。

時五比丘。心開意解。隨順世尊。諮承世尊。聽世尊教。隨世尊心。不違世尊。所說教法。聞說諦受。奉侍世尊。無暫時捨。

佛本行集經卷第三十三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