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五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五王品第三十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五大國王。波斯匿為首。集在園觀之中。各作此論。

云何為五王。所謂。波斯匿王。毘沙王。優填王。惡生王。優陀延王。

爾時五王。集在一處。各作此論。

諸賢當知。如來說此五欲。

云何為五。若眼見色。甚愛敬念。世人所希望。若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

如來說此五欲。此五欲中。何者最妙。為眼見色妙耶。為耳聞聲妙耶。為鼻嗅香妙耶。為舌知味妙耶。為身知細滑妙耶。此五事何者為最妙。

其中或有國王。而作是說。

色最為妙。

或有作是論。

聲最為妙。

或有作是論。

香最為勝。

或有作是論。

味最為妙。

或有作是論。

細滑為最勝。

是時。言色妙者。優陀延王。之所說也。

言聲妙者。優填王。之所論也。

言香妙者。惡生王。之所論也。

言味妙者。波斯匿王。之所論也。

言細滑妙者。毘沙王。之所論也。

是時五王。各相謂言。

我等共論此五欲。然復不知。何者為妙。

是時波斯匿王。語四王曰。

今如來近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我等盡共。至世尊所。問斯義。若世尊有所教勅。當共奉行。

是時諸王。聞波斯匿王語已。便共相將。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波斯匿王。以所共論五欲者。具白如來。

爾時世尊。告諸五王曰。

諸王所論。各隨時宜。

所以然者。夫人性行。深著色者。覩無厭足。此人於色。最妙最上。無復過者。

爾時彼人。不著聲香味。細滑之法。五欲之中。色為最妙。

若復有人。性行著聲。彼聞聲已。極懷歡喜。而無厭足。此人於聲。最妙最上。五欲之中。聲最為妙。

若復有人。性行著香。彼聞香已。極懷歡喜。而無厭足。此人於香。最妙最上。五欲之中。香最為妙。

若復有人。性行著味。彼知味已。極懷歡喜。而無厭足。此人於味。最妙最上。五欲之中。味最為妙。

若復有人。性行著細滑。彼得細滑已。極懷歡喜。而無厭足。此人於細滑。最上最妙。五欲之中。細滑最為妙。

若復彼人。心以著色。爾時彼人。不著聲香味。細滑之法。

若復彼人。性行著聲。爾時彼人。不著色香味。細滑之法。

若復彼人。性行著香。爾時彼人。不著色聲味。細滑之法。

若復彼人。性行著味。爾時彼人。不著色聲香。細滑之法。

若復彼人。性行著細滑。爾時彼人。不著色聲香。味之法。

是時世尊。便說此偈。

欲意熾盛時。
所欲必可克。
得已倍歡喜。
所願無有疑。

彼以得此欲。
貪欲意不解。
以此為歡喜。
緣之最為妙。

若復聽聲時。
所欲必可克。
聞已倍歡喜。
所願無有疑。

彼以得此聲。
貪之意不解。
以此為歡喜。
從之最為妙。

若復嗅香時。
所欲必可克。
嗅已倍歡喜。
所欲無有疑。

彼以得此香。
貪之意不解。
以此為歡喜。
從之最為妙。

若復得味時。
所欲必可克。
得已倍歡喜。
所欲無有疑。

彼以得此味。
貪之意不解。
以此為歡喜。
從之最為妙。

若得細滑時。
所欲必可克。
得已倍歡喜。
所欲無疑難。

彼以得細滑。
貪之意不解。
以此為歡喜。
從之最為妙。

是故。大王。若言色妙者。當平等論之。

所以然者。於色有氣味。若色無味者。眾生終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色為最妙。

然色有過失。若當色無過失。眾生則無厭患。以其有過失故。眾生厭患之。然色有出要。

若當色無出要者。此眾生類。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眾生得至。無畏涅槃城中。

五欲之中。色為最妙。

然復。大王。若言聲妙者。當平等論之。

所以然者。於聲有氣味故。若聲無味者。眾生終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聲為最妙。

然聲有過失。若當聲無過失。眾生則無厭患。以其有過失故。眾生厭患之。然聲有出要。

若當聲無出要者。此眾生類。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眾生得至。無畏涅槃城中。

五欲之中。聲為最妙。

大王當知。若言香妙者。當平等論之。

所以然者。於香有氣味故。若香無氣味者。眾生之類。終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香為最妙。

然香有過失。若香無過失者。眾生則不厭患。以其有過失故。眾生厭患之。然香有出要。

若當香無出要者。此眾生類。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眾生得至。無畏涅槃城中。

五欲之中。香為最妙。

然復。大王。若言味妙者。當平等論之。

所以然者。於味有氣味故。

若味無氣味者。眾生之類。終不染著。以其有氣味故。五欲之中。味為最妙。

然味有過失。若當味無過失者。眾生則不厭患。以其有過失故。眾生厭患之。然味有出要。

若當味無出要者。此眾生類。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眾生得至。無畏涅槃城中。

味為最妙。

然復。大王當知。言細滑妙者。當平等論之。

所以然者。於細滑無氣味者。眾生終不染著。以其有味故。

五欲之中。細滑為最妙。然細滑有過失。若細滑無過失者。眾生之類。則不厭患之。以其有過失故。眾生厭患之。

然細滑有出要。若當細滑。無出要者。此眾生類。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眾生得至。無畏涅槃城中。

五欲之中。細滑為最妙。

是故。大王。所樂之處。心即染著。

如是。大王。當作是知。

爾時五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舍衛城中。有月光長者。饒財多寶。象馬七珍。皆悉備具。金銀珍寶。不可稱計。然月光長者。無有兒息。

爾時長者。以無兒故。求禱天神。請求日月。天神。地神。鬼子母。四天王。二十八大神鬼王。釋及梵天。山神。樹神。五道之神。樹木。藥草。靡處不周。皆悉歸命。見賜一男兒。

爾時月光長者婦。經數日中。便自懷妊。即語長者。

我自覺有娠。

長者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與夫人。敷好床座。食好甘食。著好衣裳。

是時夫人。經八九月。便生男兒。顏色端正。世之希有。如桃華色。是時。此兒兩手。執無價摩尼珠。

即時。便說此偈。

此家頗有財。
寶物及穀食。
我今欲惠施。
使貧無有乏。

若此無物者。
財寶及穀食。
今有無價珠。
常用惠施人。

是時父母。及家中人。聞此語已。各各馳走。

云何乃生。此鬼魅種。

唯有父母。哀愍兒故。不東西馳走。

即時母向兒。說此偈。

為天乾沓和。
鬼魅及羅剎。
是誰姓字何。
我今欲知之。

是時小兒。復以偈報母曰。

非天乾沓和。
非鬼魅羅剎。
我今父母生。
是人不足疑。

是時夫人。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以此因緣。盡向月光長者。說是語。

時長者。便作是念。

此將是何緣。我今當以此事。向尼犍子說。

即抱此兒。詣尼犍子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月光長者。以此因緣。具向尼犍子說。

時尼犍子。聞此語已。告長者。

此兒薄福之人。無益於身。當取殺之。若不殺者。門戶衰耗。皆當死盡。

是時月光長者。作是思惟。

我前後來。無有兒息。由此因緣。請求天地。無處不遍。乃經歷爾許年歲。方生此兒。我今不堪。取此兒殺。當更問餘沙門。婆羅門。令斷我疑。

爾時如來。成佛未久。眾人稱號。名大沙門。

是時月光長者。便作是念。

我可以因緣。具向大沙門說之。

是時長者。即從座起。抱此兒。往詣世尊所。

中道。復作是念。

今有長老梵志。年過耆艾。聰明黠慧。眾人所敬待。彼尚不知不見。況此沙門瞿曇。年少學道未久。豈能知此事乎。將恐不解吾疑。我今宜可。中道還家。

是時有天神。昔與長者知舊。知長者心中所念。在虛空中。而告之曰。

長者當知。小可前進。必當獲利。得大果報。亦當至甘露之處。如來出世。甚為難遇。如來降甘露雨。時時乃有。

又復。長者。有四事。最小不可輕。云何為四。

國王雖小。最不可輕。火雖小亦不可輕。龍雖小。復不可輕。學道之人。雖復年幼。亦不可輕。

是謂。長者。有此四事。最不可輕。

是時天神。便說此偈。

國王雖復小。
斬害由其法。
小火雖未熾。
焚燒山草木。

神龍雖現小。
降雨隨時宜。
學者年幼稚。
度人無有量。

爾時月光長者。心開意解。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前進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爾時世尊。告長者曰。

今此小兒。極有大福。此小兒。若當大者。當將五百徒眾。來至我所。而出家學道。得阿羅漢。我聲聞中。福德第一。無能及者。

是時長者。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白世尊言。

如世尊教。非如尼揵子語。

是時月光長者。重白世尊。

唯願受請。及比丘僧。并愍此小兒。

爾時世尊。默然受請。

時長者。以見默然受請。即從座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還至家中。供辦種種。甘饌飲食。敷好坐具。

清旦自白。

時到。唯願降神。

是時世尊。以知時到。將諸比丘。前後圍遶。入舍衛城。至長者家。即就于座。是時。長者見佛。比丘僧坐已定。即辦種種飲食。自手斟酌。歡喜不亂。以見食竟。除去鉢器。行清淨水。更取小座。如來前坐。欲得聞佛。所說妙法。

是時月光長者。白世尊言。

我今持居家田業。盡與此兒。唯願世尊。當與立名。

世尊告曰。

此兒生時。人皆馳走東西。云是尸婆羅鬼。今即立字尸婆羅。

爾時世尊。漸與長者。及長者婦。而說妙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漏為大患。出要為妙。

爾時世尊。以見長者。及長者婦。心開意解。無復狐疑。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盡道。是時世尊。盡與長者說之。令發歡喜之心。長者夫婦。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猶如新白[(畾/且)*毛]。易染為色。是時長者夫婦。亦復如是。即於座上。得法眼淨。彼以見法。分別諸法。以度猶豫。無復狐疑。得無所畏。解如來深奧之法。即受五戒。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祠祀火為上。
諸論頌為首。
王為人中尊。
海為眾流源。

月為星中明。
日為眾明最。
八方及上下。
所生萬品物。

欲求其福者。
三佛最為尊。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即從座起而去。

是時長者。求五百童子。使侍衛尸婆羅。

是時尸婆羅。年向二十。往至父母所。白父母言。

唯願二尊。許使出家學道。

爾時二親。即便聽許。

所以然者。世尊先以記之。當將五百童子。至世尊所。求作沙門。是時尸婆羅。及五百人。禮父母足。便退而去。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尸婆羅。白世尊言。

唯願聽許。得在道次。

是時世尊。即便聽許。使作沙門。未經幾日。便成阿羅漢。六通清徹。具八解脫。

是時五百童子。前白佛言。

唯願世尊。聽作沙門。

世尊默然可之。出家未經幾日。便成羅漢。

爾時尊者尸婆羅。還在舍衛國。本邦之處。眾人敬仰。得四事供養。衣被飲食。床褥臥具。病瘦醫藥。

是時尊者尸婆羅。便作是念。

我今在此。本邦之中。極為煩閙。今可在人間遊化。

是時尊者尸婆羅。到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乞食已。還詣所止。收攝坐具。著衣持鉢。出祇桓精舍。將五百比丘。前後圍遶。在人間遊化。所至到處。無不供養者。皆供給衣被。飲食。床褥臥具。病瘦醫藥。

復有諸天。告諸村落。

今有尊者尸婆羅。得阿羅漢。福德第一。將五百比丘。在人間遊化。諸賢可往供養。今不為者。後悔無益。

是時尊者尸婆羅。便作是念。

今甚厭患此供養。當何處避之。令人不知吾處。

是時即入。深山之中。諸天復在村落間。各各告曰。

今尊者尸婆羅。在此山中。可往供養。今不為者。後悔無益。

是時人民。聞天語已。即負飲食。往詣尊者尸婆羅所。

唯願尊住。為我等故。

是時尸婆羅。漸漸人中遊化。來至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五百人俱。亦得供養。衣被飲食。床褥臥具。病瘦醫藥。

時尸婆羅。復作是念。

我今。向在何處夏坐。令人不知吾處。

復重作念。

當在耆闍山東。廣普山西。於中夏坐。

即將五百比丘。在彼山中。而受夏坐。

是時釋提桓因。知尸婆羅。心中所念。即於山中。化作浮圖。園果樹木。皆悉備具。周匝有浴池。化作五百高臺。復化作五百床座。復化作五百小床座。復化作五百繩床。以天甘露而食之。

是時尊者尸婆羅。便作是念。

我今已夏坐訖。不見如來甚久。今可往親覲世尊。

即將五百比丘。往舍衛城。

爾時盛熱。比丘眾。皆悉汗出。污染身體。

是時尊者尸婆羅。作是念。

今日比丘眾。身體極熱。得少許雲在上。及細雨者。甚是佳事。值小浴池。及得少漿。

以生此念。即空中。有大雲。及作細雨。亦有浴池。有四非人。負好甘漿。

毘沙門王所遣。唯願尊者。受此甘漿。及施比丘僧。

爾時受此漿已。與比丘僧。使飲之。

爾時尸婆羅。復作是念。

我今可在。此間止宿。

是時釋提桓因。知尸婆羅。心中所念。即於道側。化作五百房舍。床臥備具。是時諸天。奉上飲食。尸婆羅食訖。即從坐起而去。

爾時。尊者尸婆羅叔父。在舍衛城內住。饒財多寶。無所短乏。然復慳貪。不肯布施。不信佛法眾。不造功德。

是時諸親族。語此人曰。

長者。用此財貨為。然復不作。後世遺糧。

爾時彼長者。聞此語已。一日之中。以百千兩金。布施與外道梵志。不向三尊。

是時尊者尸婆羅。聞叔父。以百千兩金。施與外道異學。不布施與三尊。是時尊者尸婆羅。往詣祇洹精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與尸婆羅。說微妙之法。是時尊者尸婆羅。從如來聞法已。即從坐起。禮世尊足。右繞三匝。便退而去。

是時尊者尸婆羅。即其日。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漸漸往詣叔父家。到已。在門外默然立。

是時長者。見尊者尸婆羅。在門外乞食。即語之曰。

汝昨日何故不來。我昨日。以百千兩金惠施。我可以一張氎。持用施卿。

尸婆羅對曰。

我今不用氎為。今日來者。故乞食耳。

長者對曰。

我昨日。以用百千兩金惠施。更不能復惠施。

是時尊者尸婆羅。欲得度長者故。便飛在空中。身出水火。坐臥經行。隨意所造。

是時長者。見此變化已。便作是說。

可還來下就坐。今當相施。

是時尊者尸婆羅。即捨神足。尋來就坐。是時彼長者。以弊惡飲食。極為麁醜。與尊者尸婆羅。使食之。

是時尊者尸婆羅。生長豪家。飲食自恣。但以彼長者故。而受此食。便取食之。是時。尊者尸婆羅食訖。還詣所在。

即其夜。虛空神天。來語長者曰。

善施極大施。
乃與尸婆羅。
無欲以解脫。
愛斷以無疑。

夜半清旦。二時說此偈。

善施極大施。
乃與尸婆羅。
無欲以解脫。
愛斷以無疑。

是時長者。聞天人語。便作是念。

我昨日。以百千兩金。施與外道。乃無此應。我今日。以弊惡食。施與尸婆羅。乃致此應。何時當曉。自當以百千兩金。施尸婆羅。

是時長者。即其日。檢校家中。有直百千兩金者。即持詣尸婆羅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住。

爾時長者。以百千兩金。奉上尸婆羅。並作是語。

唯願受此。百千兩金。

是時。尊者尸婆羅報曰。

當使長者。受福無窮。長壽自然。然復如來。不許比丘。受百千兩金。

是時長者。便往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彼長者。白世尊言。

唯願世尊。使尸婆羅比丘。受此百千兩金。使我蒙其福。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

汝往至。尸婆羅比丘所。云吾喚卿。

比丘對曰。

如是。世尊。

是時彼比丘。從佛受教。即往至彼。尸婆羅所。以如來語。而告之。

是時尊者尸婆羅。承彼比丘語。即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告尸婆羅曰。

汝今可受此長者。百千兩金。使蒙其福。此是宿緣之業。可受其報。

尸婆羅對曰。

如是。世尊。

是時尊者尸婆羅。即時而說達嚫。

施衣及餘物。
欲求其福德。
往至天世人。
五樂自娛樂。

從天至人中。
度有無疑難。
涅槃無為處。
諸佛之所樂。

施惠無難者。
蒙此獲福祐。
當起慈惠心。
作福無有懈。

是時尊者尸婆羅。語長者言。

可持此百千兩金。著我房中。

爾時長者。承受其教。持此百千兩金。著尊者尸婆羅房中。便退而去。

是時尸婆羅。告諸比丘。

諸有所乏者。來至此。而取之。若復須衣被飲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皆來取之。勿在餘處。而求之也。展轉相告。令知之。

是時眾多比丘。白世尊言。

此尸婆羅。昔作何福。生長者家。端正無雙。如桃華色。復作何福。兩手捉珠。出母胎中。復作何福。將五百人。詣如來所。出家學道。值如來世。復作何福。所至到處。衣食自然。無所短乏。餘比丘。無能及者。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過去久遠。九十一劫。有佛號毘婆尸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出現於世。遊在槃頭國界。與六十萬八千眾俱。四事供養。衣被飲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

爾時有梵志。名曰耶若達。住彼土界。饒財多寶。金銀珍寶。車璩馬瑙。真珠琥珀。不可稱計。

是時耶若達。出彼國界。往至毘婆尸如來所。到已。共相問訊。在一面坐。是時毘婆尸如來。漸與說法。便發歡喜之心。

是時耶若達。白毘婆尸如來。

唯願當受我請。欲飯佛。及比丘僧。

是時如來。默然受請。耶若達梵志。以見世尊。默然受請。即從座起。遶佛三匝而去。至家中。辦種種甘饌飲食。

是時耶若達。夜半。便作是念。

我今已辦。種種飲食。唯乏無酪。明日清旦。當往城門中。其有賣酪者。盡當買之。

是時耶若達。清旦。敷好坐具。尋復詣城門中求酪。

當於爾時。有放牛人持酪。名尸婆羅。欲往祠祀。

是時耶若達梵志。語放牛人曰。

卿酪賣者。吾當與價。

尸婆羅報曰。

我今欲祠祀。

婆羅門報曰。

汝今祀天。為何所求。但賣與我。當重顧價。

放牛人報曰。

梵志。今用酪為。

梵志報曰。

我今請毘婆尸如來。及比丘僧。然飲食盡辦。唯無有酪。

是時尸婆羅。問梵志曰。

毘婆尸如來者。為何等相貌。

梵志報曰。

如來者。無與等。戒具清淨。慧定三昧。不可及。天上人中。無能及者。

是時耶若達梵志。歎說如來之德。尸婆羅聞已。心開意解。

是時尸婆羅。語梵志曰。

我今躬持此酪。往施如來。復用祀天為。

是時耶若達梵志。將此放牛人。往至家中。即白。

時到。今正是時。唯尊屈顧。

時如來。以知時到。著衣持鉢。將諸比丘。前後圍遶。至耶若達梵志家。各次第坐。

是時放牛人。見如來容貌。世之希有。諸根惔怕。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亦如日月。猶如須彌山。出眾山上。光明遠照。靡不蒙潤。

見已歡喜。便前進世尊所。而作是說。

設當如來功德。如梵志所論者。使此一瓶酪。盡充眾僧。

爾時尸婆羅。白世尊言。

願受此酪。

是時如來。即舒鉢受酪。亦復與比丘僧。猶故有酪。

爾時放牛人。白世尊言。

今故有餘酪。

時如來告曰。

汝今更持此酪。施佛及比丘眾。

時放牛人對曰。

如是世尊。

是時放牛人。更重行酪。猶故遺餘酪在。

放牛人。復白佛言。

今故有遺餘酪在。

是時如來。告此人曰。

今可持此酪。與比丘尼眾。優婆塞。優婆夷眾。使得充飽。

故有遺餘酪在。

爾時。佛語放牛人。

汝今持此酪。與檀越主人。

對曰。

如是。

尋復與檀越主人。故有遺餘酪在。復施與乞人貧匱者。亦有遺餘酪在。

來白佛言。

故有遺餘酪在。

時佛告曰。

今持此酪。瀉著淨地。若著水中。

所以然者。我不見有。人天及世。能消此酪者。唯除如來。

放牛人。即受佛教。持此酪。而著水中。尋時水中。大火炎出。高數十仞。

是時放牛人。見此變怪已。歎未曾有。還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叉手而住。

復作此誓願。

今持此酪施與。四部之眾。設當有福德者。緣此福祐。莫墮八難之處。莫生貧匱之家。所生之處。六情完具。面目端正。亦莫在家。使將來之世。亦值如此聖尊。

比丘當知。三十一劫。復有佛。名式詰如來。出現於世。是時式詰如來。遊化於野馬世界。與大比丘。十萬人俱。是時式詰如來。到時。著衣持鉢。入城乞食。

時彼城中。有大商客。名曰善財。遙見式詰如來。諸根寂靜。容貌端正。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面如日月。見已。便發歡喜之心。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賈人。以好寶珠。散如來上。現其微心。普作誓願。

持此功德。所生之處。饒財多寶。無所乏短。無令手中。有空缺時。乃至母胞胎中。亦使不空。

於此劫中。復有毘舍羅婆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

爾時有長者。名善覺。饒財多寶。復請毘舍羅婆如來。至真。等正覺。及比丘僧。

時彼長者。少於使人。

是時長者。躬自辦種種。甘饌飲食。飯彼如來。作是誓願。

我持功德。所生之處。常值三尊。無所短乏。恒多使人。令將來之世。值如來。如今日也。

今此賢劫中。有佛名拘屢孫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

爾時。有長者名多財。復請拘屢孫如來。七日之中。飯佛及比丘僧。供養衣被飲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

所生之處。常饒財多寶。莫生貧賤之家。使我所生。之處恒得。四事供養。為四部之眾。國王人民。所見宗敬。天龍鬼神。人若非人。所見接遇。

諸比丘當知。

爾時耶若達梵志。豈異人乎。莫作是觀。

所以然者。今月光長者。今身是也。

爾時放牛人。名尸婆羅。以酪供養佛者。今比丘尸婆羅是也。

爾時善財賈人。豈異人乎。莫作是觀。今尸婆羅比丘是也。

爾時善覺長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今尸婆羅比丘是。

爾時多財長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今日尸婆羅比丘是也。

諸比丘當知。尸婆羅比丘。作此誓願。

使我所生之處。恒端正無雙。常在富貴家生。使將來之世。值遇世尊。設為我說者。即得解脫。得出家作沙門。

緣此功德。今尸婆羅比丘。得生富貴家。端正無雙。今遭值我。即得阿羅漢。

然比丘當知。復以寶珠。散如來上。持是功德。今處母胎。手執雙珠。出母胎中。價直閻浮提。

當生之日。便作是說。復請拘屢孫如來。求多使人。今將五百徒眾。至我所。出家學道。得阿羅漢。

復於七日之中。供養拘屢孫如來。求得四事供養。今日不乏。衣被飲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緣此功德。餘比丘所不及。釋提桓因。身來供養。給其所須。又且諸天。轉告村落。使四部之眾。知有尸婆羅。此其義也。我弟子中。第一福德者。尸婆羅比丘是也。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五健丈夫。堪任戰鬪。出現於世。云何為五。

於是有人。著鎧持仗。入軍戰鬪。遙見風塵。便懷恐怖。是謂第一。戰鬪人也。

復次。第二戰鬪人。著鎧持仗。欲入軍戰。若見風塵。不懷恐怖。但見高幢。便懷恐怖。不堪前鬪。是謂第二人。

復次。第三戰鬪人。著鎧持仗。欲入軍戰鬪。彼若見風塵。若見高幢。不懷恐怖。若見弓箭。便懷恐怖。不堪戰鬪。是謂第三人也。

復次。第四戰鬪人。著鎧持仗。入軍共鬪。彼若見風塵。若見高幢。若見箭。不懷恐懼。但入陣時。便為他所捉。或斷命根。是謂第四。戰鬪人也。

復次。第五戰鬪人。著鎧持仗。欲入陣鬪。彼若見風塵。若見高幢。若見箭。若為他所捉。乃至於死。不懷恐怖。能壞他軍境界。無外。而領人民。是謂第五。戰鬪人也。

如是。比丘。世間有此五種人。今比丘眾中。亦有此五種之人。出現於世。云何為五。

或有一比丘。遊他村落。彼聞村中。有婦人。端正無雙。面如桃華色。彼聞已。到時。著衣持鉢。入村乞食。即見此女人。顏貌無雙。便起欲想。除去三衣。還佛禁戒。而作居家。猶如彼鬪人。小見風塵。以懷恐怖。似此比丘也。

復次。有比丘。聞有女人。在村落中住。端正無比。到時。著衣持鉢。入村乞食。彼若見女人。不起欲想。但與彼女人。共相調戲。言語往來。因此調戲。便捨法服。還為白衣。如彼第二人。見風塵不怖。但見高幢。便懷恐怖。此比丘。亦復如是。

復次。有一比丘。聞村落中。有女人。容貌端正。世之希有。如桃華色。到時。著衣持鉢。入村乞食。若見女人。不起欲想。設共女人共調戲。亦復不起。欲意之想。但與彼女人。手拳相加。或相捻挃。於中便起欲想。捨三法衣。還為白衣。習於家業。如彼第三人。入陣時。見風塵。見高憧。不恐怖。見弓箭。便懷恐怖。

復次。有一比丘。聞村落中。有女人。面容端正。世之希有。到時。著衣持鉢。入村乞食。彼若見女人。不起欲想。設共言語。亦復不起欲想。設彼女人。共相捻挃。便起欲想。然不捨法服。習於家業。如彼第四人入軍。為他所獲。或喪命根。而不得出。

復次。有一比丘。依村落而住。彼聞村中。有女人。然比丘到時。著衣持鉢。入村乞食。彼若見女人。不起欲想。設共言笑。亦不起欲想。設復共相捻挃。亦復不起欲想。

是時比丘。觀此身中。三十六物。惡穢不淨。誰著此者。由何起欲。此欲為止何所。為從頭耶。形體出耶。觀此諸物。了無所有。從頭至足。亦復如是。五藏所屬。無有想像。亦無來處。彼觀緣本。不知所從來處。

彼復作是念。

我觀此欲。從因緣生。

彼比丘觀此已。欲漏心。得解脫。有漏心。得解脫。無明漏心。得解脫。便得解脫智。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

如彼第五。戰鬪之人。不難眾敵。而自遊化。由是故。我今說此人。捨於愛欲。入於無畏之處。得至涅槃城。

是謂。比丘。有此五種之人。出現於世。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欲我知汝本。
意以思想生。
非我思想生。
且汝而不有。

是故。諸比丘。當觀惡穢。婬不淨行。除去色欲。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五戰鬪之人。出現於世。云何為五。

或有一人。著鎧持仗。入軍戰鬪。彼見風塵。便懷恐怖。不敢入彼。大陣之中。是謂第一之人。

復次。第二戰鬪之人。著鎧持仗。入軍戰鬪。彼見風塵。不生畏懼。但聞擊鼓之音。便懷恐怖。是謂第二之人。

復次。第三之人。著鎧持仗。入軍戰鬪。彼見風塵。不生畏懼。設聞鼓角之聲。不起畏懼。彼若見高幢。便懷恐怖。不堪戰鬪。是謂第三之人。

復次。第四戰鬪之人。著鎧持仗。入軍戰鬪中。若見風塵。不起畏懼。若聞鼓角之音。復非恐懼。若見高幢。亦非怖畏。設為他所捉。或斷命根。是謂第四之人。

復次。第五有人。著鎧持仗。入軍共鬪。彼盡能有所壞。廣接國界。是謂第五之人。出現於世。

比丘當知。今比丘。亦有五種之人。出現於世間。云何為五。

或有一比丘。住村落中。彼聞有女人。端正無雙。如桃華色。彼比丘。到時。著衣持鉢。入村乞食。不守根門。不護身口意法。彼若見女人。便起欲意。還捨禁戒。習白衣法。如彼初人。聞揚塵之聲。不堪戰鬪。便懷恐怖。我由是故。而說此人。

復次。有比丘。住在村落。彼聞村中。有女人。端正無比。面如桃華色。而便捨戒。習白衣法。如彼第二鬪人。但聞鼓角之聲。不堪戰鬪。此亦如是。

復次。有比丘。住在村落。聞有女人。在彼村落。彼聞已。便起欲意。若見女人。不起欲想。但共女人。共相調戲。於中便捨禁戒。習白衣法。如彼第三人。遙見幢已。便懷恐怖。不堪戰鬪。由是故。今說此人。是謂第三。戰鬪之人。

復次。有比丘。住在村落。彼比丘。聞村中。有女人。聞已。著衣持鉢。入村乞食。不守護身口意。彼見女人。端正無雙。於中便起欲意。或與女人。共相捻挃。或手拳相加。便捨禁戒。還為白衣。如彼第四。戰鬪之人。在大軍中。為他所捉。喪失命根。由是之故。今說此人。

復次。有比丘。聞村落中。有女人。世之希有。彼雖聞此。不起欲想。彼比丘。到時。著衣持鉢。入村乞食。而守護身口意。彼雖見女人。不起欲想。無有邪念。設共女。言語往返。亦不起欲想。亦無邪念。設共女人。共相捻挃。手拳相加。爾時便起欲想。身口意便熾盛。欲意已熾盛。還詣園中。至長老比丘所。

以此因緣。向長老比丘說之。

諸賢當知。我今欲意熾盛。不能自禁制。唯願說法。使脫欲之。惡露不淨。

是時。長老比丘告曰。

汝今當觀此欲。為從何生。復從何滅。如來所說。夫去欲者。以不淨觀除之。及修行。不淨觀之道。

是時長老比丘。便說此偈言。

設知顛倒者。
加心而熾盛。
當去諸熾心。
欲意止休息。

諸賢知之。欲從想生。以興想念。便生欲意。或能自害。復害他人。起若干災患之變。於現法中。受其苦患。復於後世。受苦無量。欲意以除。亦不自害。不害他人。於現法報。不受其苦。是故。今當除想念。以無想念。便無欲心。以無欲心。便無亂想。

爾時彼比丘。受如此教勅。即思惟不淨之相。以思惟不淨之想。爾時有漏心。得解脫。至無為處。如彼第五人。著鎧持仗。入軍戰鬪。彼見眾敵。無有恐懼。設有來害者。心不移動。能破外寇。居他界中。由是故。今說此人。能破魔眾。去諸亂想。至無為處。是謂第五人。出現於世。

比丘當知。世間有此五人。出現世間。

是故。諸比丘。當念修行。欲不淨想。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夫掃地之人。有五事。不得功德。

云何為五。於是。掃地之人。不知逆風。不知順風。復不作聚。復不除糞。然掃地之處。復非淨潔。

是謂。比丘。掃地之人。雖有五事。不成大功德。

復次。比丘。掃地之人。成五功德。

云何為五。於是。掃地之人。知逆風。順風之理。亦知作聚。亦能除之。不留遺餘。極令淨好。

是謂。比丘。有此五事。成大功德。

是故。諸比丘。當除前五事。修後五法。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若有人掃偷婆。不得五功德。

云何為五。於是。有人掃偷婆。不以水灑地。不除去瓦石。不平整其地。不端意掃地。不除去穢惡。

是謂。比丘。掃地之人。不成五功德。

比丘當知。掃地之人。成五功德。

云何為五。於是。掃偷婆之人。以水灑地。去瓦石。平整其地。端意掃地。除去穢惡。

是謂。比丘。有五事。令人得功德。

是故。諸比丘。欲求其功德者。當行此五事。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長遊行之人。有五艱難。

云何為五。於是。恒遊行人。不誦法教。所誦之教。而忘失之。不得定意。以得三昧。復忘失之。聞法不能持。

是謂。比丘。多遊行人。有此五難。

比丘當知。不多遊行人。有五功德。

云何為五。未曾得法。而得法。已得。不復忘失。多聞。能有所持。能得定意。以得三昧。不復失之。

是謂。比丘。不多遊行人。有此五功德。

是故。諸比丘。莫多遊行。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若有比丘。恒一處止。有五非法。

云何為五。於是。比丘一處住者。意著屋舍。畏恐人奪。或意著財產。復恐人奪。或多集物。猶如白衣。貪著親親。不欲使人。至親親家。恒共白衣而相往來。

是謂。比丘。一處住人。有此五非法。

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勿一處住。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不一處住人。有五功德。

云何為五。不貪屋。不貪器物。不多集財物。不著親族。不與白衣。共相往來。

是謂。比丘。不住一處人。有此五功德。

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行此五事。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摩竭國。光明池側。爾時世尊。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在人間遊化。

爾時世尊。遙見大樹。為火所燒。見已。如來更詣一樹下。到已。就樹下坐。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云何。比丘。寧持身投此火中。為寧與端正女人。而共交遊。

爾時諸比丘。白佛言。

寧與女人。共相交遊。不投身入此火中。

所以然者。此火毒熱。不可稱計。斷其命根。受苦無量。

世尊告曰。

我今告汝等。非沙門行。言是沙門。非梵行人。言是梵行。不聞正法。言我聞法。無清白法。如是之人。寧投入此火中。不與女人。共相交遊。

所以然者。彼人寧受此苦痛。不以此罪。入地獄中。受苦無量。

云何。比丘。寧受人禮拜恭敬。為寧使人取利劍。斷其手足。

諸比丘對曰。

寧受恭敬禮拜。不使人以劍。斷其手足。

所以然者。斷其手足。痛不可稱計。

世尊告曰。

我今告汝等。非沙門行。言是沙門。非梵行人。言是梵行。不聞正法。言聞正法。無清白行。斷善根。如是之人。寧投身受此利劍。不以無戒。受他恭敬。

所以然者。此痛斯須間耳。地獄苦痛。不可稱計。

云何。比丘。寧受人衣裳。為寧以熱鐵鍱。用纏裹身。

諸比丘對曰。

寧以受人衣裳。不受此苦痛。

所以然者。此毒痛。不可稱計。

世尊告曰。

我今重告汝。無戒之人。寧以熱鐵鍱。纏裹其身。不受人衣裳。

所以然者。此痛須臾間耳。地獄苦痛。不可稱計。

云何。比丘。寧受人。信施之食。為寧以吞。熱鐵丸乎。

諸比丘對曰。

寧受人。信施之食。不吞熱鐵丸。

所以然者。此痛不可堪處。

世尊告曰。

我今語汝。寧吞熱鐵丸。不以無戒。受人信施。

所以然者。吞熱鐵丸。痛斯須間。不以無戒。受他信施。

云何。比丘。寧受人。床敷之具。為寧臥熱鐵床上。

諸比丘對曰。

我等。世尊。寧受人。床臥之具。不臥鐵床上。

所以然者。此之毒痛。不可稱計。

世尊告曰。

彼愚癡之人。無有戒行。非沙門。言是沙門。無有梵行。言修梵行。寧當臥鐵床上。不以無戒。受他信施。

何以故。臥鐵床上。痛斯須間。不以無戒。受他信施。

比丘當知。如我今日。觀無戒之人。所趣向處。設彼人間者。形體枯悴。沸血從面孔出。便取命終。不與女人。共相交遊。不受人。禮敬之德。不受人。衣被飯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以其無戒之人。不觀後世。前世之罪。不顧命根。受此苦痛。無戒之人。當生三惡趣中。

所以然者。以其造惡行。之所致也。

如來今日。觀察善行人。之所趣向。正使中毒。為刀所傷。自斷命根。

何以故。欲捨此身。受天之福。當生善處。皆由前世。受善行報。之所致也。

是故。比丘。當念修行。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所見身。欲使今世。獲其果報。得甘露道。正使受人。衣被飲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而無過失。又使檀越。受福無窮。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說此法時。六十比丘。漏盡意解。六十比丘。還捨法服。而作白衣。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王及月光。
尸婆二種鬪。
二掃二行法。
去住有二種。
枯樹最在後。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五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