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三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時有眾多比丘。集於講堂。作如是論。

諸尊。如世尊說。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

若知二邊者。
於中永無著。
說名大丈夫。
不顧於五欲。
無有煩惱鏁。
超出縫紩憂。

諸尊。此有何義。云何邊。云何二邊。云何為中。云何為縫紩。云何思。以智知。以了了。智所知。了所了。作苦邊。脫於苦。

有一答言。

六內入處。是一邊。六外入處。是二邊。受是其中。愛為縫紩。習於受者。得彼彼因。身漸轉。增長出生。於此即法。以智知。以了了。智所知。了所了。作苦邊。脫於苦。

復有說言。

過去世。是一邊。未來世。是二邊。現在世。名為中。愛為縫紩。習近此愛。彼彼所因。身漸觸。增長出生。乃至脫苦。

復有說言。

樂受者。是一邊。苦受者。是二邊。不苦不樂。是其中。愛為縫紩。習近此愛。彼彼所得。自身漸觸。增長出生。乃至作苦。

復有說言。

有者。是一邊。集。是二邊。受是其中。愛為縫紩。

如是廣說。乃至脫苦。

復有說言。

身者。是一邊。身集。是二邊。愛為縫紩。

如是廣說。乃至脫苦。

復有說言。

我等一切。所說不同。所謂向來。種種異說。要不望知。云何世尊。有餘之說。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經。我等應往。具問世尊。如世尊所說。我等奉持。

爾時眾多比丘。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向諸比丘。集於講堂。作如是言。

於世尊所。說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經。所謂二邊。乃至脫苦。

有人說言。

內六入處。是說一邊。外六入處。是說二邊。受是其中。愛為縫紩。

如前廣說。悉不決定。今日故來。請問世尊。具問斯義。我等所說。誰得其義。

佛告諸比丘。

汝等所說。皆是善說。我今當為汝等。說有餘經。我為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有餘經說。

謂觸。是一邊。觸集。是二邊。受。是其中。愛為縫紩。習近愛已。彼彼所得。身緣觸。增長出生。於此法。以智知。以了了。智所知。了所了。作苦邊。脫於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尊者賓頭盧。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時有婆蹉國王。名優陀延那。詣尊者賓頭盧所。共相問訊。

問訊已。退坐一面。婆蹉王。優陀延那。白尊者賓頭盧言。

欲有所問。寧有閑睱。見答已不。

尊者賓頭盧答言。

大王。大王且問。知者當答。

婆蹉王。優陀延那。問尊者賓頭盧。

何因何緣。新學年少比丘。於此法律。出家未久。極安樂住。諸根欣悅。顏貌清淨。膚色鮮白。樂靜少動。任他而活。野獸其心。堪能盡壽。修持梵行。純一清淨。

尊者賓頭盧答言。

如佛所說。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為比丘說。

汝諸比丘。若見宿人。當作母想。見中間者。作姊妹想。見幼稚者。當作女想。以是因緣。年少比丘。於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隱樂住。諸根敷悅。顏貌清淨。膚色鮮白。樂靜少動。任他而活。野獸其心。堪能盡壽。修持梵行。純一清淨。

婆蹉王。優陀延那。語尊者賓頭盧言。

今諸世間。貪求之心。若見宿人。而作母想。見中年者。作姊妹想。見幼稚者。而作女想。當於爾時。心亦隨起。貪欲燒燃。瞋恚燒燃。愚癡燒燃。要當更有。勝因緣不。

尊者賓頭盧。語婆蹉王。優陀延那。

更有因緣。如世尊說。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為比丘說。

此身從足至頂。骨幹肉塗。覆以薄皮。種種不淨。充滿其中。周遍觀察。髮。毛。爪。齒。塵垢。流唌。皮。肉。白骨。筋。脈。心。肝。肺。脾。腎。腸。肚。生藏。熟藏。胞。淚。汗。涕。沫。肪。脂。髓。痰。癊。膿。血。腦。汁。屎。溺。

大王。此因此緣故。年少比丘。於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隱樂住。乃至純一滿淨。

婆蹉王。優陀延那。語尊者賓頭盧。

人心飄疾。若觀不淨。隨淨想現。頗更有因緣。令年少比丘。於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隱樂住。乃至純一滿淨不。

尊者賓頭盧言。

大王。有因有緣。如世尊說。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告諸比丘。

汝等應當。守護根門。善攝其心。若眼見色時。莫取色相。莫取隨形好。增上執持。若於眼根。不攝斂住。則世間貪。愛。惡不善法。則漏其心。是故此等。當受持眼律儀。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乃至受持意律儀。

爾時婆蹉王。優陀延那。語尊者賓頭盧。

善哉。善說法。乃至受持。諸根律儀。

尊者賓頭盧。我亦如是。有時不守護身。不持諸根律儀。不一其念。入於宮中。其心極生。貪欲熾燃。愚癡燒燃。正使閑房獨處。亦復三毒。燒燃其心。況復宮中。

又我有時。善護其身。善攝諸根。專一其念。入於宮中。貪欲恚癡不起。燒燃其心。於內宮中。尚不燒身。亦不燒心。況復閑獨。

以是之故。此因此緣。能令年少比丘。於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隱樂住。乃至純一滿淨。

時婆蹉王。優陀延那。聞尊者賓頭盧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去。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手故。知有取捨。有足故。知有往來。有關節故。知有屈伸。有腹故。知有飢渴。

如是。比丘。有眼故。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諸比丘。若無手。則不知取捨。若無足。則不知往來。若無關節。則不知有屈伸。若無腹。則不知有飢渴。

如是。諸比丘。若無眼。則無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過去世時。有河中草。有龜於中住止。時有野干。飢行覓食。遙見龜蟲。疾來捉取。龜蟲見來。即便藏六。野干守伺。兾出頭足。欲取食之。久守。龜蟲永不出頭。亦不出足。野干飢乏。瞋恚而去。

諸比丘。汝等今日。亦復如是。知魔波旬。常伺汝便。兾汝眼著於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念法。欲令出生。染著六境。

是故。比丘。汝等今日。常當執持。眼律儀住。執持眼根律儀住。惡魔波旬。不得其便。隨出隨緣。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於其六根。若出若緣。不得其便。猶如龜蟲。野干不得其便。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龜蟲畏野干。
藏六於殼內。
比丘善攝心。
密藏諸覺想。
不依不怖彼。
覆心勿言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譬如䵃麥著。四衢道頭。有六壯夫。執杖共打。須臾塵碎。有第七人。執杖重打。

諸比丘。於意云何。如䵃麥聚。六人共打。七人重打。當極碎不。

諸比丘。白佛言。

如是。世尊。

佛告諸比丘。

如是。愚癡士夫。六觸入處。之所搥打。

何等為六。謂眼觸入處。常所搥打。耳鼻舌身意觸入處。常所搥打。彼愚癡士夫。為六觸入處。之所搥打。猶復念求。當來世有。如第七人。重打令碎。

比丘。若言是我。是則動搖。言是我所。是則動搖。未來當有。是則動搖。未來當無。是則動搖。當復有色。是則動搖。當復無色。是則動搖。當復有想。是則動搖。當復無想。是則動搖。當復非有想非無想。是則動搖。動搖故病。動搖故癰。動搖故刺。動搖故著。正觀察。動搖故苦者。得不動搖心。多修習住。繫念正知。

如動搖。如是思量虛誑。有行因愛。言我。是則為愛。言我所。是則為愛。言當來有。是則為愛。言當來無。是則為愛。當有色。是則為愛。當無色。是則為愛。當有想。是則為愛。當無想。是則為愛。當非想非非想。是則為愛。愛故為病。愛故為癰。愛故為刺。若善思觀察。愛生苦者。當多住離愛心。正念正智。

諸比丘。過去世時。阿修羅興軍。與帝釋鬪。

時天帝釋。告三十三天。

今日諸天。阿修羅苦戰。若諸天勝。阿修羅不如者。當生執阿修羅。縛以五繫。送還天宮。

阿修羅。語其眾言。

今阿修羅軍。與諸天戰。若阿修羅勝。諸天不如者。當生執帝釋。縛以五繫。還歸阿修羅宮。

當其戰諍。諸天得勝。阿修羅不如。時三十三天。生執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縛以五繫。還歸天宮。

爾時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身被五繫。置於正法殿上。以種種天五欲樂。而娛樂之。

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作是念。

唯阿修羅。賢善聰慧。諸天雖善。我今且當。還歸阿修羅宮。

作是念時。即自見身。被五繫縛。諸天五欲。自然化沒。

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復作是念。

諸天賢善。智慧明徹。阿修羅雖善。我今且當。住此天宮。

作是念時。即自見身。五縛得解。諸天五欲。自然還出。

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乃至有如是。微細之縛。魔波旬縛轉細。於是心動搖時。魔即隨縛。心不動搖。魔即隨解。

是故。諸比丘。多住不動搖心。正念正智。應當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若有比丘。比丘尼。眼色識因緣生。若欲。若貪。若昵。若念。若決定著處。於彼諸心。善自防護。

所以者何。此等皆是。恐畏之道。有礙。有難。此惡人所依。非善人所依。

是故。應自防護。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譬如田夫。有好田苗。其守田者。懶惰放逸。欄牛噉食。愚癡凡夫。亦復如是。六觸入處。乃至放逸。亦復如是。

若好田苗。其守田者。心不放逸。欄牛不暴。設復入田。盡驅令出。所謂。若心。若意。若識。多聞聖弟子。於五欲功德。善自攝護。盡心令滅。若好田苗。其守護田者。不自放逸。欄牛入境。左手牽鼻。右手執杖。遍身搥打。驅出其田。

諸比丘。於意云何。彼牛遭苦痛已。從村至宅。從宅至村。復當如前。過食田苗不。

答言。

不也。世尊。

所以者何。憶先入田。遭捶杖苦故。

如是。比丘。若心。若意。若識。多聞聖弟子。於六觸入處。極生厭離。恐怖。內心安住。制令一意。

諸比丘。過去世時。有王。聞未曾有。好彈琴聲。極生愛樂。耽湎染著。問諸大臣。

此何等聲。甚可愛樂。

大臣答言。

此是琴聲。

語大臣。

取彼聲來。

大臣受教。即往取琴來。白言。

大王。此是琴。作好聲者。

王語大臣。

我不用琴。取其先聞。可愛樂聲來。

大臣答言。

如此之琴。有眾多種具。謂有柄。有槽。有麗。有絃。有皮。巧方便人彈之。得眾具因緣。乃成音聲。非不得眾具。而有音聲。前所聞聲。久已過去。轉亦盡滅。不可持來。

爾時大王。作是念言。

咄。何用此虛偽物為。世間琴者。是虛偽物。而令世人。耽湎染著。汝今持去。片片析破。棄於十方。

大臣受教。析為百分。棄於處處。

如是。比丘。若色。受。想。思。欲。知此諸法。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而便說言。

是我。我所。

彼於異時。一切悉無。

諸比丘。應作如是。平等正智。如實觀察。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如癩病人。四體瘡壞。入茅荻中。為諸刺葉。針刺所傷。倍增苦痛。如是愚癡凡夫。六觸入處。受諸苦痛。亦復如是。如彼癩人。為草葉。針刺所傷。膿血流出。如是愚癡凡夫。其性弊暴。六觸入處所觸。則起瞋恚。惡聲流出。如彼癩人。

所以者何。愚癡無聞凡夫。心如癩瘡。

我今當說律儀。不律儀。

云何律儀。

云何不律儀。

愚癡無聞凡夫。眼見色已。於可念色。而起貪著。不可念色。而起瞋恚。於彼次第。隨生眾多。覺想相續。不見過患。復見過患。不能除滅。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比丘。是名不律儀。

云何律儀。

多聞聖弟子。若眼見色。於可念色。不起欲想。不可念色。不起恚想。次第不起眾多。覺想相續住。見色過患。見過患已。能捨離。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律儀。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譬如士夫。遊空宅中。得六種眾生。一者得狗。即執其狗。繫著一處。次得其鳥。次得毒蛇。次得野干。次得失收摩羅。次得獼猴。得斯眾生。悉縛一處。其狗者。樂欲入村。其鳥者。常欲飛空。其蛇者。常欲入穴。其野干者。樂向塚間。失收摩羅者。長欲入海。獼猴者。欲入山林。此六眾生。悉繫一處。所樂不同。各各嗜欲。到所安處。各各不相。樂於他處。而繫縛故。各用其力。向所樂方。而不能脫。

如是六根。種種境界。各各自求。所樂境界。不樂餘境界。

眼根常求。可愛之色。不可意色。則生其厭。

耳根常求。可意之聲。不可意聲。則生其厭。

鼻根常求。可意之香。不可意香。則生其厭。

舌根常求。可意之味。不可意味。則生其厭。

身根常求。可意之觸。不可意觸。則生其厭。

意根常求。可意之法。不可意法。則生其厭。

此六種根。種種行處。種種境界。各各不求。異根境界。此六種根。其有力者。堪能自在。隨覺境界。如彼士夫。繫六眾生。於其堅柱。正出用力。隨意而去。往反疲極。以繩繫故。終依於柱。

諸比丘。我說此譬。欲為汝等。顯示其義。六眾生者。譬猶六根。堅柱者。譬身念處。若善修習身念處。有念。不念色。見可愛色。則不生著。不可愛色。則不生厭。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於可意法。則不求欲。不可意法。則不生厭。

是故。比丘。當勤修習。多住身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譬如有四蚖蛇。凶惡毒虐。盛一篋中。

時有士夫。聰明不愚。有智慧。求樂厭苦。求生厭死。

時有一士夫。語向士夫言。

汝今取此。篋盛毒蛇。摩拭洗浴。恩親養食。出內以時。若四毒蛇。脫有惱者。或能殺汝。或令近死。汝當防護。

爾時士夫。恐怖馳走。

忽有五怨。拔刀隨逐。要求欲殺。汝當防護。

爾時士夫。畏四毒蛇。及五拔刀怨。驅馳而走。

人復語言。

士夫。內有六賊。隨逐伺汝。得便當殺。汝當防護。

爾時士夫。畏四毒蛇。五拔刀怨。及內六賊。恐怖馳走。還入空村。見彼空舍。危朽腐毀。有諸惡物。捉皆危脆。無有堅固。

人復語言。

士夫。是空聚落。當有群賊。來必奄害汝。

爾時士夫。畏四毒蛇。五拔刀賊。內六惡賊。空村群賊。而復馳走。忽爾道路。臨一大河。其水浚急。但見此岸。有諸怖畏。而見彼岸。安隱快樂。清涼無畏。無橋船可渡。得至彼岸。

作是思惟。

我取諸草木。縛束成栰。手足方便。渡至彼岸。

作是念已。即拾草木。依於岸傍。縛束成栰。手足方便。截流橫渡。

如是士夫。免四毒蛇。五拔刀怨。六內惡賊。復得脫於。空村群賊。渡於浚流。離於此岸。種種怖畏。得至彼岸。安隱快樂。我說此譬。當解其義。

比丘。篋者。譬此身。色麁四大。四大所造。精血之體。穢食長養。沐浴衣服。無常變壞。危脆之法。

毒蛇者。譬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地界若諍。能令身死。及以近死。水火風諍。亦復如是。

五拔刀怨者。譬五受陰。

六內賊者。譬六愛喜。

空村者。譬六內入。善男子。觀察眼入處。是無常變壞。執持眼者。亦是無常。虛偽之法。耳鼻舌身意入處。亦復如是。

空村群賊者。譬外六入處。眼為可意。不可意色所害。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為可意。不可意法所害。

浚流者。譬四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河者。譬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

此岸多恐怖者。譬有身。

彼岸清涼安樂者。譬無餘涅槃。

栰者。譬八正道。

手足方便。截流渡者。譬精進勇猛。到彼岸。

婆羅門住處者。譬如來。應。等正覺。

如是。比丘。大師慈悲。安慰弟子。為其所作。我今已作。汝今亦當。作其所作。於空閑樹下。房舍清淨。敷草為座。露地塚間。遠離邊坐。精勤禪思。慎莫放逸。令後悔恨。此則是我。教授之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多聞聖弟子。於一切苦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見。見五欲。猶如火坑。如是觀察五欲已。於五欲貪。欲愛。欲念。欲著。不永覆心。知其欲心行處。住處。而自防閉。行處。住處。逆防閉已。隨其行處。住處。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

云何名為。多聞聖弟子。於一切苦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見。多聞聖弟子。於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是名多聞聖弟子。於一切苦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見。

云何多聞聖弟子。見五欲如火坑。乃至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永覆心。

譬如近一聚落。邊有深坑。滿中盛火。無有烟焰。時有士夫。不愚不癡。聰明黠慧。樂樂厭苦。樂生惡死。

彼作是念。

此有火坑。滿中盛火。我若墮中。必死無疑。

於彼生遠。思遠。欲遠。如是多聞聖弟子。見五欲如火坑。乃至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永覆心。若行處。住處。逆防逆知。乃至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

譬如聚落。邊有㮈林。多諸棘刺。時有士夫。入於林中。有所營作。入林中已。前後左右上下。盡有棘刺。

爾時士夫。正念而行。正念來去。正念明目。正念端視。正念屈身。

所以者何。莫令利刺。傷壞身故。

多聞聖弟子。亦復如是。若依聚落。城邑而住。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善護其身。善執其心。正念安住。正念而行。正念明目。正念觀察。

所以者何。莫令利刺。傷聖法律。

云何利刺。傷聖法律。謂可意愛念之色。是名利刺。傷聖法律。

云何是可意。愛念之色。傷聖法律。謂五欲功德。眼識色生愛念。長養欲樂。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生愛念。長養欲樂。是名可愛念色。傷聖法律。是名多聞聖弟子。所行處。所住處。逆防逆知。乃至不令。世間貪憂。不善法。以漏其心。

或時多聞聖弟子。生於正念。生惡不善覺。長養欲。長養恚。長養癡。是鈍根。多聞聖弟子。雖起集滅。以欲覆心。

譬如鐵丸。燒令極熱。以少水灑。尋即乾消。如是多聞聖弟子鈍根。生念尋滅。

如是。多聞聖弟子。如是行。如是住。若王。大臣若親。往詣其所。請以俸祿。語言。

男子。何用剃髮。執持瓦器。身著袈裟。家家乞食為。不如安慰。服五欲樂。行施作福。

云何。比丘。多聞聖弟子。國王。大臣。諸親檀越。請以俸祿。彼當還戒。退減以不。

答曰。

不也。

所以者何。多聞聖弟子。於一切苦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見故。見火坑。

譬五欲。乃至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永覆心。行處。住處。逆防逆知。乃至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若復為國王。大臣親族。請以俸祿。還戒退減。無有是處。

佛告諸比丘。

善哉善哉。彼多聞聖弟子。其心長夜臨趣。流注。浚輸。向於遠離。向於離欲。而於涅槃。寂靜捨離。樂於涅槃。於有漏處。寂滅清涼。若為國王。長者。親族所請。還戒退減者。無有是處。餘得大苦。

譬如恒河。長夜臨趣。流注。浚輸東方。多眾斷截。欲令臨趣。流注。浚輸西方。寧能得不。

答言。

不能。世尊。

所以者何。恒水長夜。流注東方。欲令西流。未而可得。彼諸大眾。徒辛苦耳。

如是多聞聖弟子。長夜臨趣。流注。浚輸。向於遠離。乃至欲令退減。無有是處。徒辛苦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阿毘闍。恒水邊。

時有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

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正信非家。出家學道。於上增修梵行。見法。自知作證。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觀察水。見恒水中。有一大樹。隨流而下。語彼比丘。

汝見此恒水中。大樹流不。

答言。

已見。世尊。

佛告比丘。

此大樹。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水底。不閡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敗。當隨水流。順趣。流注。浚輸大海不。

比丘白佛。

如是。世尊。

佛言。

比丘亦復如是。亦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水底。不閡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敗。臨趣。流注。浚輸涅槃。

比丘白佛。

云何此岸。云何彼岸。云何沈沒。云何洲渚。云何洄澓。云何人取。云何非人取。云何腐敗。

善哉世尊。為我廣說。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佛告比丘。

此岸者。謂六入處。

彼岸者。謂六外入處。

人取者。猶如有一。習近俗人。及出家者。若喜。若憂。若苦。若樂。彼彼所作。悉與共同。始終相隨。是名人取。

非人取者。猶如有人。願修梵行。我今持戒。苦行。修諸梵行。當生在處。在處天上。是非人取。

洄澓者。猶如有一。還戒退轉。

腐敗者。犯戒行。惡不善法。腐敗寡聞。猶莠稗。吹貝之聲。非沙門。為沙門像。非梵行。為梵行像。

如是。比丘。是名不著此彼岸。乃至浚輸涅槃。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時彼比丘。獨一靜處。思惟佛所說。水流大樹經教。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得阿羅漢。

時有牧牛人。名難屠。去佛不遠。執杖牧牛。

比丘去已。詣世尊所。稽首禮足。於一面住。白佛言。

世尊。我今堪能。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沒。不閡洲渚。非人所取。不非人取。不入洄澓。亦不腐敗。我得於世尊。正法律中出家。修梵行不。

佛告牧牛者。

汝送牛還主不。

牧牛者言。

諸牛中。悉有犢牛。自能還歸。不須送也。但當聽我。出家學道。

佛告牧牛者。

牛雖能還家。汝今已受。食人衣食。要當還報其家主。

時牧牛者。聞佛教已。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時尊者舍利弗。在此會中。牧牛者。去不久。白佛言。

世尊。難屠牧牛者。求欲出家。世尊何故。遣還歸家。

佛告舍利弗。

難屠牧牛者。若還住家。受五欲者。無有是處。牛付主人已。輒自當還。於此法律。出家學道。淨修梵行。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得阿羅漢。

時難屠牧牛者。以牛付主人已。還至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牛已付主。聽我於正法律。出家學道。

佛告難屠牧牛者。

汝得於此法律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

出家已。思惟。

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增修梵行。

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成阿羅漢。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獨處坐禪。作是思惟。

比丘云何知。云何見。得見清淨。

作是念已。詣諸比丘。語諸比丘言。

諸尊比丘。云何知。云何見。令見清淨。

比丘答言。

尊者。於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如實正知。

比丘。作如是知。如是見者。得見清淨。

是比丘。聞彼比丘記說。心不歡喜。復詣餘比丘所。問彼比丘言。

諸尊比丘。云何知。云何見。得見清淨。

彼比丘答言。

於六界。集。滅。味。患。離。如實正知。

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見。得見清淨。

時比丘。聞其記說。心亦不喜。復詣餘比丘。作是問言。

比丘。云何知。云何見。得見清淨。

彼比丘答言。

於五受陰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作如是知。如是見。得見清淨。

是比丘。聞諸比丘記說。心亦不喜。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獨靜思惟。

比丘云何知。云何見。得見清淨。

作是念已。詣諸比丘。三處所說。具白世尊。我聞彼說。心不歡喜。來詣世尊。故以此義。請問世尊。

比丘云何知。云何見。得見清淨。

佛告比丘。

過去世時。有一士夫。未曾見緊獸。往詣曾見緊獸者。問曾見緊獸士夫言。

汝知緊獸不。

答言。

知。

復問。

其狀云何。

答言。

其色。黑如火燒柱。

當彼見時。緊獸黑色。如火燒柱。

時彼士夫。聞緊獸黑色。如火燒柱。不大歡喜。復更詣。一曾見緊獸士夫。

復問彼言。

汝知緊獸不。

彼答言。

知。

復問。

其狀云何。

彼曾見緊獸士夫。答言。

其色赤而開敷。狀似肉段。

彼人見時。緊獸開敷。實似肉段。

是士夫。聞彼所說。猶復不喜。復更詣。餘曾見緊獸士夫。問。

汝知緊獸不。

答言。

知。

復問。

其狀云何。

答言。

毿毿下垂。如尸利沙果。

是人聞已。心復不喜。復行問餘。知緊獸者。問。

汝知緊獸不。

彼答言。

知。

又問。

其狀云何。

彼復答言。

其葉青。其葉滑。其葉長廣。如尼拘婁陀樹。

如彼士夫。問其緊獸。聞則不喜。處處更求。而彼諸人。見緊獸者。隨時所見。而為記說。是故不同。

如是。諸比丘。若於獨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所因思惟法。不起諸漏。心得解脫。隨彼所見。而為記說。

汝今復聽我說譬。其智者。以譬喻得解。

譬如有邊國王。善治城壁。門下堅固。交道平正。於四城門。置四守護。悉皆聰慧。知其來去。當其城中。有四交道。安置床榻。城主坐上。

若東方使來。問守門者。

城主何在。

彼即答言。

主在城中。四交道頭。床上而坐。

彼使聞已。往詣城主。受其教令。復道而還。南西北方。遠使來人。問守門者。

城主何在。

彼亦答言。

在其城中。四交道頭。

彼使聞已。悉詣城主。受其教令。各還本處。

佛告比丘。

我說斯譬。今當說義。所謂城者。以譬人身麁色。如篋毒蛇譬經說。

善治城壁者。謂之正見。

交道平正者。謂內六入處。

四門者。謂四識住。

四守門者。謂四念處。

城主者。謂識受陰。

使者。謂止觀。

如實言者。謂四真諦。

復道還者。以八聖道。

佛告比丘。

若大師。為弟子所作。我今已作。以哀愍故。如篋毒蛇譬經說。

爾時比丘。聞佛說已。專精思惟。不放逸住。增修梵行。乃至不受後有。成阿羅漢。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釋氏。人間遊行。至迦毘羅衛國。住尼拘婁陀園。

爾時迦毘羅衛。釋氏。作新講堂。未有諸沙門。婆羅門。釋迦年少。及諸人民。在中住者。聞世尊。來至釋氏。迦毘羅衛。人間遊行。住尼拘婁陀園。論苦樂義。此堂新成。未有住者。可請世尊。與諸大眾。於中供養。得功德福報。長夜安隱。然復我等。當隨受用。作是議已。悉共出城。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為諸釋氏。演說要法。示教照喜已。默然而住。

時諸釋氏。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

世尊。我等釋氏。新作講堂。未有住者。今請世尊。及諸大眾。於中供養。得功德福利。長夜安隱。然後我等。當隨受用。

爾時世尊。默然受請。

時諸釋氏。知世尊受請已。稽首佛足。各還其所。即以其日。以車輿經紀。運其眾具。莊嚴新堂。敷置床座。軟草布地。備香油燈。

眾事辦已。往詣佛所。稽首白言。

眾事辦已。惟聖知時。

爾時世尊。與諸大眾。前後圍繞。至新堂外。洗足已。然後上堂。於中柱下。東向而坐。

時諸比丘。亦洗足已。隨入講堂。於世尊後。西面東向。次第而坐。

時諸釋氏。即於東面。西向而坐。

爾時世尊。為諸釋氏。廣說要法。示教照喜已。語諸釋氏。

瞿曇。初夜已過。於時可還。迦毘羅越。

時諸釋氏。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爾時世尊。知釋氏去已。告大目揵連。

汝當為諸比丘說法。我今背疾。當自消息。

時大目揵連。默然受教。

爾時世尊。四褻欝多羅僧。安置脇下。卷襞僧伽梨。置於頭下。右脇而臥。屈膝累足。係念明相。作起想思惟。

爾時大目揵連。語諸比丘。

佛所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清白梵行。我今當說。漏不漏法。汝等諦聽。

云何為漏法。

愚癡無聞凡夫。眼見色已。於可念色。而起樂著。不可念色。而起憎惡。不住身念處。於心解脫。慧解脫。無少分智。而起種種。惡不善法。不無餘滅。不無餘永盡。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比丘。如是者。天魔波旬。往詣其所。伺其虛短。於其眼色。即得其闕。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即得其闕。

譬如枯乾草積。四方火起。尋時即燒。

如是。比丘。於其眼色。天魔波旬。即得其闕。

如是。比丘。不勝於色。於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受制於法。不能勝法。不勝色。不勝聲香味觸法。亦復不勝意不善法。諸煩惱。熾然苦報。及未來世。生老病死。

諸尊。我從世尊。親受於此。諸有漏法。是名有漏法經。

云何無漏法經。

多聞聖弟子。眼見色。於可念色。不起樂著。不可念色。不起憎惡。繫念而住。無量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於彼已起。惡不善法。無餘滅盡。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如是像類比丘。弊魔波旬。往詣其所。於其眼色。伺求其短。不得其短。於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伺求其短。不得其短。

譬如樓閣。墻壁牢固。窓戶重閉。埿塗厚密。四方火起。不能燒然。斯等比丘。亦復如是。弊魔波旬。往詣其所。伺求其短。不得其短。

如是。比丘。能勝彼色。不為彼色。之所勝也。勝於聲香味觸法。不為彼法。之所勝也。若勝於色。勝於聲香。味觸法已。亦復勝於。惡不善法。煩惱熾燃苦報。及未來世。生老病死。

我親從世尊。面受此法。是名無漏法經。

爾時世尊。知大目揵連。說法竟。起正身坐。繫念在前。告大目揵連。

善哉善哉。目揵連。為人說此經法。多所饒益。多所過度。長夜安樂。諸天世人。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汝當受持。漏無漏法經。廣為人說。

所以者何。義具足故。法具足故。梵行具足故。開發神通。正向涅槃。乃至信心善男子。在家出家。當受持讀誦。廣為人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譬如灰河。兩岸極熱。多諸利刺。在於闇處。眾多罪人。在於河中。隨流漂沒。

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聰明黠慧。樂樂厭苦。樂生厭死。作如是念。

我今何緣。在此灰河。兩岸極熱。又多利刺。在闇冥處。隨流漂沒。我當以手足方便。逆流而上。

漸見小明。其人默念。

今已疾強。見此小明。

復運手足。勤加方便。遂見平地。即住於彼。觀察四方。見大石山。不斷不壞。亦不穿穴。即登而上。復見清涼。八分之水。所謂。冷。美。輕。軟。香。淨。飲時不噎。咽中不閡。飲已安身。即入其中。若浴若飲。離諸惱熱。

然後。復進大山上。見七種華。謂優鉢羅華。鉢曇摩華。拘牟頭華。分陀利華。修揵提華。彌離頭揵提花。阿提目多花。聞花香已。復上石山。見四層階堂。即坐其上。見五柱帳。即入其中。斂身正坐。種種枕褥。散花遍布。莊嚴妙好。而於其中。自恣坐臥。涼風四湊。令身安隱。

坐高林下。高聲唱言。

灰河眾生。諸賢正士。如彼灰河。兩岸極熱。多諸利刺。其處闇冥。求出於彼。

河中有聞聲者。乘聲問言。

何方得出。從何處出。

其中有言。

汝何須問。何處得出。彼喚聲者。亦自不知。不見從何而出。彼亦當復。在此灰河。兩岸極熱。多諸利刺。於闇冥中。隨流來下。用問彼為。

如是。比丘。我說此譬。今當說義。

灰者。謂三惡不善覺。

云何三。欲覺。恚覺。害覺。

河者。謂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

兩岸極熱者。謂內外六入處。

多諸利刺者。謂五欲功德。

闇冥處者。謂無明。障閉慧眼。

眾多人者。謂愚癡凡夫。

流。謂生死河。

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者。謂菩薩摩訶薩。

手足方便。逆流上者。謂精勤修學。

微見小明者。謂得法忍。

得平地者。謂持戒。

觀四方者。謂見四真諦。

大石山者。謂正見。

八分水者。謂八聖道。

七種花者。謂七覺分。

四層堂者。謂四如意足。

五柱悵者。謂信等五根。

正身坐者。謂無餘涅槃。

散花遍布者。謂諸禪。解脫。三昧。正受。

自恣坐臥者。謂如來。應。等正覺。

四方風吹者。謂四增心。見法安樂住。

舉聲唱喚者。謂轉法輪。

彼有人問。

諸賢正士。何處去。何處出者。

謂舍利弗。目揵連等。

諸賢坐比丘。於中有言。

汝何所問。彼亦不知。不見有所出處。彼亦當復。於此灰河。兩岸極熱。多諸利刺。於闇冥處。隨流來下者。

謂六師等。諸邪見輩。所謂。富蘭那迦葉。末伽梨瞿舍梨子。散闍耶毘羅胝子。阿耆多枳舍欽婆羅。伽拘羅迦氈延。尼揵連陀闍提弗多羅。及餘邪見輩。

如是。比丘。大師為諸聲聞所作。我今已作。汝今當作所作。如前篋毒蛇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三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