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諸善根經卷第九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奉詔譯。
不退轉品第三十
佛告舍利弗。
如來今當。斷汝等疑。亦令將來。讀誦是經。說者受者。皆得斷疑。
舍利弗。如來名為。一切智者。一切見者。一切說者。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不覺。無法不知。了達三世。無所罣礙。
舍利弗。如來名為。無等等者。於一切法。悉得正解。自然自在。無有所歸。如來今欲。於大眾中。作師子吼。置是愚人。行邪道法。不須廣說。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是法中。應當一心勤行。
何以故。應作是念。
諸佛無量。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我於是中。若生懈怠。必當不信。違逆不受。不能達知。
舍利弗。菩薩若行四法。則壞諸佛。無上菩提。何謂為四。離於善友。屬惡知識。隨其所學。毀壞大乘。是名初法。
又舍利弗。菩薩有所得見。深計我心。聞甚深經。便大驚畏。當墜大坑。是第二法。
又舍利弗。菩薩雜學。外道經書。巧於諍論。多人所敬。是人不能。自調伏心。亦復不能。調伏諸法。不調伏故。不行大乘。是第三法。
又舍利弗。菩薩毀禁。不能隨順。佛所制戒。聞是深空。淨妙戒法。心不了達。不能信樂。違逆不受。是第四法。
菩薩有是四法。不能信受。毀壞菩提。
爾時世尊。欲明此義。而說偈言。
若近惡知識。
亦隨其所行。
故不樂佛道。
壞無上菩提。
雜學外經典。
善巧諸諍論。
其有發言者。
即皆能破壞。
雖自稱智者。
而實是愚癡。
以如是緣故。
不信於菩提。
若人貪著我。
隨有所得見。
聞是甚深法。
而生大驚畏。
是人不能解。
如實空寂滅。
不了達菩提。
亦不能信樂。
以破戒緣故。
能起不善業。
不能隨順學。
如佛所說戒。
惡口而兩舌。
好出他人過。
如是不善人。
無惡而不造。
是故當遠離。
不信菩提道。
隨我所讚法。
常當勤修學。
若人欲見佛。
欲知如是法。
當安隱持戒。
從是生真智。
若人持淨戒。
菩提心轉固。
以深淨持戒。
能滅惡覺觀。
故求菩提者。
當深淨持戒。
是人於佛道。
無有所疑難。
又舍利弗。菩薩有四法。能護佛道。何謂為四。自行持戒。深發善心。安住戒中。博聞正典。不雜邪論。聞佛經法。能勤讀誦。常樂獨處。順遠離行。
舍利弗。菩薩若成。如是四法。能護佛道。
爾時世尊。欲明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住戒中。
不以戒自高。
更求甚深法。
決定微妙義。
以第一深法。
求無上菩提。
但修佛正法。
不習外道論。
終不樂讀誦。
路伽耶經典。
不好譏刺論。
但擁護佛法。
常行寂滅法。
樂住空閑處。
無有諸色欲。
能嬈亂心者。
我今所讚歎。
是微妙四法。
為成佛道故。
汝等當修學。
我於世世中。
常行如是法。
擁護佛法已。
故能成大智。
護持佛法故。
不墮賤惡道。
常生尊貴處。
為眾所侍衛。
能得大財富。
而不為放逸。
速以造福業。
知財無常故。
若施則屬我。
不施非己物。
我身及財產。
命終皆捨去。
能得善眷屬。
亦得善知識。
父母諸親族。
能令住佛法。
常樂行善法。
亦令他信樂。
以是得大喜。
我修正法故。
常生於世間。
富貴族姓家。
所生不放逸。
常樂行善法。
於身命財利。
不生堅固想。
諸佛甚難值。
無難處亦難。
見佛得無難。
能起大利益。
心常樂出家。
因是生智慧。
心生大喜悅。
而求最勝慧。
常安住法中。
能起無上道。
又舍利弗。菩薩有四法。心常喜悅。修道自慰。能自了知。必當作佛。名聞十方。何謂為四。內外所有。能盡惠施。安住戒中。修諸福德。於眾智中。為最尊勝。為深法故。不惜身命。有讀誦。是深經者。能加供奉。禮敬救護。具此四法。心常喜悅。能自安慰。我必作佛。名聞十方。
爾時世尊。欲明此義。而說偈言。
悉捨諸財產。
安住淨戒中。
眾智中最勝。
不疑空寂法。
若見有讀誦。
受持及演說。
如是深經者。
供以眾樂具。
是故此菩薩。
常喜心行道。
能自記作佛。
常為世中尊。
若過去未來。
今現在諸佛。
皆為授記言。
汝必當逮覺。
若人隨學此。
諸佛所學法。
當知是菩薩。
安住無上道。
此法佛所讚。
諸菩薩所行。
是人住其中。
故能成佛道。
譬如以坏瓶。
從高而墜下。
中間無有礙。
當知必破壞。
菩薩亦如是。
能修習此道。
中間無礙者。
必當得作佛。
譬如人織作。
以經緯相次。
於中無妨礙。
能速得成就。
菩薩亦如是。
常修習此法。
於中不懈怠。
乃至得成佛。
若人於良田。
稼植諸果樹。
時時加溉灌。
漸令得滋茂。
隨時而養護。
為障風寒熱。
此樹漸增長。
榮欝妙華實。
其蔭甚清涼。
令人樂止息。
華果給眾生。
為之作利益。
菩薩亦如是。
始種菩提心。
漸修菩薩道。
諮問多聞者。
以時行惠施。
常淨持禁戒。
諸餘菩薩法。
亦行不懈息。
如是次第行。
當坐於道場。
壞破諸魔軍。
成無上菩提。
隨時轉法輪。
世界所不轉。
漸度脫眾生。
將導無量眾。
如是大智人。
發此無上心。
世世不退轉。
乃至成菩提。
是故汝等今。
當漸修此法。
時至當作佛。
隨時轉法輪。
又舍利弗。菩薩有四法。終不退轉。無上菩提。捨身當為。轉輪聖王。得隨意福。得大身力。如那羅延。作轉輪王。捨四天下。而行出家。既出家已。能得自在。修四梵行。命終當得。生梵世上。作大梵天。何謂為四。
舍利弗。菩薩若見。塔廟毀壞。當加修飾。乃至一塊。若一摶泥。是為初法。乃至得作。大梵天王。
又舍利弗。菩薩若於。四衢道中。多人觀處。起佛塔廟。造立形像。為作念佛。善福之緣。若轉法輪。及出家相。若坐道場。若壞魔軍。若現神力。若般涅槃。若從天上。來下之相。是第二法。乃至得作。大梵天王。
又舍利弗。菩薩若見。比丘僧壞。為二部眾。諍訟瞋恚。互相過惡。菩薩爾時。勤求方便。令其和合。是第三法。乃至得作。大梵天王。
又舍利弗。菩薩若見。佛法欲壞。能讀誦說。乃至一偈。令法不絕。勤行修集。為護法故。敬養法師。專心護法。不惜身命。是第四法。
菩薩若成。是四法者。世世轉身。作轉輪王。得大身力。如那羅延。捨四天下。而行出家。既出家已。能得隨意。修四梵行。命終當得。生梵世上。作大梵王。
爾時世尊。欲重明此義。而說偈言。
若見佛塔壞。
能勤加修飾。
菩薩以是故。
當得大身力。
於四衢道中。
造立佛塔廟。
顯示佛德相。
令眾心得淨。
故獲大福報。
名聞廣流布。
亦得大眷屬。
多人所稱讚。
若見僧毀壞。
更共相諍訟。
方便令悔過。
還使得和合。
以是福緣故。
勇健無能勝。
能獲大身力。
猶如那羅延。
見佛法欲滅。
無有信受者。
能一心救護。
不貪惜身命。
見護持法者。
加供奉禮敬。
為諸天侍衛。
諸佛所護念。
以救護法者。
當為轉輪王。
遊行四天下。
以法化諸國。
雖治諸國界。
而不為放逸。
能惡厭眾欲。
捨國行出家。
能修樂四禪。
具諸神通力。
淨修四梵行。
常樂諸善福。
於此命終已。
得生梵世上。
於諸梵天中。
當為自在王。
是四上妙法。
諸佛所稱讚。
我本為菩薩。
亦親近修習。
隨所聽聞法。
如說而修行。
具足到彼岸。
逮無上菩提。
若人能修學。
我本所行法。
世世常尊貴。
大力難沮壞。
常得人中尊。
忉利諸天王。
亦於欲界中。
得作自在王。
又至色界中。
而作自在王。
一切處尊貴。
誰不行是道。
能淨持禁戒。
能深有慚愧。
所願皆得成。
住諸善福本。
勤修行不怠。
具行忍禪定。
得無上大智。
明了一切法。
百千萬億種。
無量方便法。
皆悉能成辦。
速知其義趣。
能於一句中。
演散無量義。
善巧眾技術。
常於中最勝。
常得大智慧。
辯才無有量。
專心行菩薩。
捨離餘智慧。
常行質直心。
善修正見故。
能得值諸佛。
捨離一切難。
是乘為最大。
諸佛之所讚。
於是微妙乘。
不限諸過咎。
不限諸盲者。
亦不限聾者。
及癃殘百病。
瘖瘂諸醜陋。
亦不限貧窮。
及失福德者。
不限造惡業。
惡趣因緣者。
誰聞讚是乘。
無一切諸惡。
而當不修學。
唯除樂惡者。
是故求智者。
當求是佛慧。
修學此慧故。
到諸法彼岸。
我世世所生。
常處尊貴家。
端正力勇健。
具足諸眷屬。
我初不懈怠。
勤修行精進。
能淨持禁戒。
常一心行慧。
隨我過去世。
所修行善法。
令皆受是報。
汝等且具觀。
過百千萬億。
無數那由他。
於爾所世界。
我智悉通了。
亦悉知是中。
一切眾生心。
又知其所行。
及深心所樂。
我知其所應。
化以菩提心。
亦知調伏心。
又能令熾然。
我以佛眼見。
是世界眾心。
知所應教化。
拔濟生死中。
隨時往說法。
教化示導之。
現諸神通力。
皆令得歡悅。
眾生若貪著。
身色及財富。
為現諸過失。
因是得涅槃。
若人有深縛。
依於諸邪見。
亦為示有見。
令知其過咎。
隨眾生所貴。
種種諸形色。
我即為化現。
示令知正道。
是人得法已。
歡悅心加敬。
即念言是佛。
愍我故教化。
即時歸依我。
又歸依聖法。
然後漸令得。
拔諸苦惱箭。
為是人說法。
令得寂滅道。
是人聞我法。
漸漸至涅槃。
如我知現在。
諸法悉無礙。
於過未來世。
其智亦如是。
佛身甚高大。
不可得限量。
大神通力者。
尚無能見頂。
佛力無有量。
亦無有邊際。
以是無量力。
彌覆恒沙界。
何等是如來。
真實形色相。
一切眾生類。
無能限量者。
若有眾生來。
欲見佛形色。
即見種種身。
不能取定相。
見佛變化身。
心得大歡悅。
種種稱讚我。
是則為錯謬。
一切眾生類。
無能見佛身。
乃至以天眼。
亦所不能覩。
汝等今所見。
是佛神通力。
真佛身相者。
不可得思議。
佛於一毛孔。
所現神通力。
所利益眾生。
尚不可思議。
於一毛孔中。
出無數億光。
能過恒河沙。
無量諸世界。
汝等今讚我。
真坐於此眾。
十方世界中。
亦各自謂爾。
我以一切智。
說佛智慧力。
猶尚不能盡。
而況諸聲聞。
諸佛難思議。
法亦難思議。
若能信此者。
報亦難思議。
爾時會中。有七歲童子。名曰撰擇。從坐而起。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世尊我發心。
願當如法王。
聞不思議法。
而發大莊嚴。
請一切眾生。
設大法施會。
作是師子吼。
如所說能成。
世尊我從今。
永不貪家屬。
今於佛法中。
出家修正道。
出家修進行。
及禪定智慧。
故逮是正覺。
今我亦修學。
我深生欲樂。
願速聽出家。
剃髮被法服。
常修行上法。
當以知見力。
簡擇是世界。
我當為世尊。
唯願聽出家。
我無眾生想。
無有眾生故。
達知是法已。
當為眾生說。
破魔軍眾已。
恐怖諸外道。
壞裂邪見網。
為眾作大利。
我行安樂道。
能至於涅槃。
是道無生相。
故不可思議。
除斷我癡冥。
法明照於世。
當說如實法。
隨諸法性相。
得大神通力。
現諸希有事。
眾生若見者。
漸斷一切疑。
爾時世尊。告撰擇言。
善哉善哉。童子。汝於我法。欲出家也。
唯然。世尊。
即時如來。而說偈言。
雖不服染衣。
心無所染著。
則於佛法中。
是名真出家。
雖不除飾好。
能斷諸結縛。
心無縛無解。
是名真出家。
雖不受禁戒。
心常離諸惡。
開定慧德行。
是名真出家。
雖不受持法。
能壞諸法故。
離一切法相。
是名真出家。
若不分別我。
亦不得眾生。
而心不退沒。
是名發菩提。
若發菩提心。
不得盡心相。
無得而不動。
是人不可壞。
爾時舍利弗。作如是念。
今此童子。發意已來。其已久如。佛乃為說。是甚深法。
時舍利弗。以偈問佛。
是撰擇童子。
所行為多少。
聞是甚深法。
而心不驚畏。
是人於先世。
曾見幾所佛。
聞此甚深法。
即便能信受。
曾從幾如來。
聞如是深法。
今聞世尊說。
而心不退沒。
即時世尊。以偈答曰。
是撰擇童子。曾於此世界。
從無量諸佛。聞是甚深法。
我知此童子。鴦伽摩伽國。
所聞諸佛法。修行菩薩道。
能明了達知。陰界并諸入。
及知三脫門。是處及非處。
迦尸憍薩羅。此中所聞法。
我皆悉知見。亦如上二國。
是撰擇童子。已到智彼岸。
善法極增長。故得如是智。
算數諸伎藝。及世界文頌。
如是諸智事。悉皆不忘失。
一切世界智。無不可廢忘。
出世之智慧。謂知諸法空。
若人能了達。一切法空相。
經歷無量劫。終不失此智。
是名大智慧。能滅諸煩惱。
樂此空智者。於法無惱患。
時舍利弗。問童子言。
汝於佛法。欲出家也。
童子對曰。
不欲出家。我今即為。已出家也。
時舍利弗。以偈問曰。
我今不見汝。
身被染法服。
亦不剃鬚髮。
云何言出家。
汝亦無應器。
和尚阿闍梨。
又不受禁戒。
云何名出家。
於何眾受戒。
誰為白羯磨。
此是佛法中。
次第出家法。
汝無此眾事。
云何名出家。
如是諸所問。
當見如實答。
時撰擇童子。以偈答曰。
若不著袈裟。
不著非袈裟。
不捨不受法。
名著真袈裟。
我受智袈裟。
不生諸憂惱。
是衣淨無垢。
我常著此服。
斷除諸結使。
則為剃髮鬚。
慧力所斷故。
後更不復生。
我器不思議。
能受一切法。
不盈亦不減。
常持眾善法。
我自行善法。
終不從他受。
自成一切智。
是受具足戒。
佛為我羯磨。
觀諸法等故。
常修行佛道。
隨逐於諸佛。
是名我出家。
亦是我戒法。
是則我衣鉢。
亦是白羯磨。
我所行無量。
於尊法造業。
從一佛國界。
復至一佛土。
安處於道場。
行不思議施。
我終不獨食。
當共無量眾。
爾時世尊。諦視童子。即時童子。鬚髮自墮。袈裟著身。如新除髮。七日之後。得五神通。即於其處。忽然不見。
時此世界。地大震動。眾生恐畏。天鼓自鳴。百千伎樂。同時俱作。有大光明。普照天地。時佛微笑。種種妙色。無量焰光。從口而出。三遶世界。還從頂入。
爾時阿難。偏袒右肩。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眾中最勝調御師。
行上福德巍巍尊。
智慧通達無障礙。
今問普智無上覺。
世尊何緣故微笑。
佛不妄笑必有因。
誰應從佛得受記。
唯願世尊斷我疑。
世尊口出大光明。
其明普照諸世界。
周匝遶此世界已。
還從頂上入不現。
當為何人作利益。
誰於佛慧得受記。
故使世尊現微笑。
大光普照佛世界。
今是世界悉莊嚴。
一切眾生皆悅樂。
而心安靖不放逸。
現如是等神通力。
佛告阿難。
汝今見是。撰擇童子。身被法服。即於此處。忽然不現耶。
阿難對曰。
唯然已見。
阿難當知。今是童子。於此滅已。即便現於。阿閦佛土。妙喜世界。盡彼壽命。淨修梵行。即於是身。續增其壽。如此天帝。釋提桓因。即於現身。更增壽命。撰擇童子。即以此身。從一佛土。至一佛土。亦於諸國。續增壽命。如是展轉。經歷無量。阿僧祇劫。未曾離佛。於諸佛所。皆以現身。續增其壽。過是無量。阿僧祇劫。然後當得。無上菩提。得成為佛。號曰大智撰擇。其佛世界。名常照明。
阿難。彼土眾生。終不受胎。皆悉化生。於蓮華上。結跏趺坐。彼佛國界。具如是等。種種眾妙。福德莊嚴。
阿難。菩薩有四法。轉身當作。善來比丘。終不受胎。蓮華化生。即於現身。續增壽命。何謂為四。自樂出家。亦勸他人。令行出家。亦為佐助。出家因緣。即出家已。為之說法。示教利喜。是名初法。
復次。阿難。菩薩自能勤行。求諸佛法。亦化他人。勤行求法。是第二法。
復次。阿難。菩薩自行和忍。亦化他人。令住忍中。是第三法。
復次。阿難。菩薩自能。習行方便。深發大願。亦化他人。令行方便。及發大願。是第四法。
阿難。菩薩若成。是四法者。轉身當作。善來比丘。終不受胎。蓮華化生。即於現身。續增壽命。
復次。阿難。菩薩若成四法。終不退失。無上菩提。何謂為四。菩薩堅固。深發無上。菩提之心。常樂見佛。聽法無厭。常行實語。不樂欺誑。
阿難。菩薩若成。是四法者。於無上菩提。終不退轉。
即時世尊。欲明此義。而說偈言。
堅固深發心。
常樂見諸佛。
聽法無厭足。
常住實語中。
見苦惱眾生。
深生愍念心。
知眾生心已。
隨應而說法。
是人常聽法。
其心無厭足。
常發勤修行。
增長智慧故。
常為誠信者。
安住實語中。
其有所言說。
終無有錯謬。
若於是四法。
隨時而修學。
當得佛菩提。
轉無上法輪。
我說是法中。
得無量果報。
誰聞如是法。
而不修學者。
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若成四法。終不忘失。無上菩提。諸天龍神。皆來勸助。常不離於。眾聖福田。若無諸聖。便於眾會。自為福田。何謂為四。菩薩摩訶薩。勤行不懈。教化眾生。令發無上。菩提之心。勤行不懈。供奉如來。為求法故。以尊敬心。供奉法師。若見眾生。恐畏苦惱。施以無畏。
阿難。菩薩若成。是四法者。世世不失。菩提之念。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供奉諸佛。
尊敬佛法。
亦以敬心。
供奉法師。
見諸苦惱。
恐畏眾生。
即施無畏。
救諸苦惱。
以是善根。
常得見佛。
天神勸言。
當勤修行。
若不見佛。
及佛弟子。
若辟支佛。
諸聖福田。
能自出家。
修寂滅智。
入深禪定。
起五神通。
得神通已。
遊諸世界。
入諸聚落。
令眾住法。
眾生聞已。
離於不善。
不起惡業。
轉相敬順。
眾生從是。
皆得安樂。
彼以法尊。
我亦如是。
人自行法。
得是福德。
自利利他。
誰不行善。
故求佛道。
當行是法。
終不失佛。
不思議智。
我本修是法。
度善福彼岸。
了達是法已。
得無上菩提。
我實是世雄。
亦世界最勝。
又能與世界。
無上妙智慧。
阿難。以是緣故。當知菩薩。能行是法。利益眾生。則能修習。具足佛法。
阿難。乃往過去。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即於此界。閻浮提處。有大國王。名曰方音。王大夫人。生一太子。
時諸天神。同聲唱言。
行善法人。今出於世。
王聞是聲。即時驚怪。
何名為法。何名非法。
阿難。是王太子。漸漸長大。至年七歲。詣父王所。稽首禮足。於一面立。問父王言。
云何為法。云何非法。
時方音王。以偈答曰。
行施持戒斷愛欲。
行忍堅住諸善福。
離殺盜婬諸不善。
是名諸聖所讚法。
爾時太子。以偈問曰。
父母所說法。
若在家治國。
可得遍行耶。
願時答此義。
可行不可行。
唯願如實答。
實語度惡道。
不畏墮地獄。
妄語墮惡趣。
當受無間苦。
是故勿妄語。
如實為我說。
時方音王。以偈答曰。
若在家治國。
不能具諸善。
刀杖楚害人。
是中何有法。
若人不從命。
我瞋發惡口。
強奪他財物。
繫閉加楚毒。
我若出遊觀。
民眾悉恐畏。
皆念王今出。
我等遭何罪。
若我處正坐。
有司將罪人。
羅列在我前。
言王隨意治。
我審其罪咎。
即便加楚害。
但為他事故。
自起眾罪業。
若縱則相妨。
國界則亂壞。
故我苦切治。
民眾則恐畏。
言王大威嚴。
甚惡無慈愍。
誰當住此國。
敢不隨教令。
時太子法行。
從王聞此偈。
生厭心白王。
我欲具行法。
我不貪國位。
為他起罪業。
當捨離父母。
出家具修法。
若王不見聽。
我今當自害。
飲毒自墜高。
或以刀自殺。
王聞子誓已。
即大憂惱言。
汝隨意自娛。
我當治國事。
當恣汝財產。
遊戲諸林館。
何用是出家。
為人所形笑。
盛年受五欲。
老至當出家。
命促難保信。
僶未生厭心。
答言受世樂。
無厭增瞋惱。
出家離眾穢。
常修行慈喜。
獨在空閑野。
於是起淨樂。
當依止此處。
持戒修梵行。
王可共出家。
國民眾何益。
為他造惡業。
自受地獄苦。
吞食熱鐵丸。
及飲沸銷銅。
邪行起罪業。
宛轉地獄中。
鐵釘釘其體。
熱鐵鍱纏身。
又以鐵犁牛。
耕裂壞其體。
獄卒甚可畏。
青眼而黃頭。
將人到鑊湯。
鐵叉迴轉身。
經歷千萬歲。
備受眾苦惱。
罪業深重故。
求死不能得。
若從鑊湯出。
復入大火坑。
其身猛焰起。
如焚乾竹林。
若得出火坑。
即復墮火山。
從火山下出。
復入沸屎坑。
是中沸焰起。
鐵[口*(隹/乃)]蟲唼身。
無量億千歲。
涌沒於其中。
或於此得脫。
復入竹刺林。
猛火大焰起。
熱炭燒爍身。
入此林中時。
四面大風起。
鼓動此竹林。
刺割其身體。
或從此得出。
即復入刀林。
枝葉如劍戟。
刀矟及戈牟。
即入此林時。
四面起暴風。
飄雨諸鋒刃。
段段割截身。
如是雨刀劍。
割截身體時。
無量億千歲。
苦毒不可忍。
或於此得出。
即入灰河中。
皮肉悉爛盡。
唯有骸骨連。
經歷無量歲。
具受眾苦惱。
或從此得出。
復入銷銅河。
融銅汎溢滿。
擊浪震大音。
迴旋百千匝。
波湧而揚濤。
經流地獄塹。
罪人悉入中。
即墮此中時。
波浪所顛覆。
不能得崖底。
漂沒於中流。
或從此得出。
羅剎在岸邊。
黃眼而長齒。
還捉收縛之。
捉已而問言。
汝欲何所求。
答言我飢乏。
唯須食為先。
即時惡羅剎。
置熱鐵地上。
令吞熱鐵丸。
燒爛其五藏。
內外俱燋然。
遙見大灰河。
謂是清冷泉。
奔走自投身。
若於此得脫。
還入沸屎地。
刀山及火坑。
輪轉此眾苦。
王富貴無常。
不久當敗壞。
身命及尊貴。
佛說皆無常。
故當受我言。
捨國共出家。
命終當生天。
亦得離眾苦。
出家處空閑。
修淨戒禪定。
常樂行慈悲。
及修空寂滅。
爾時自當知。
無有與等者。
得寂滅安樂。
猶如大梵王。
太子如是說。
時王及夫人。
并餘一切眾。
無能障礙者。
王子出家已。
求法行禪定。
具足五神通。
為眾演說法。
修行寂滅心。
樂說空無我。
諸法無縛解。
當說如是法。
諸人今皆當。
一心正觀法。
是陰界入中。
何有我我所。
百千億眾生。
聞法已出家。
父王及夫人。
亦於法出家。
是人出家已。
發如是願言。
王子所求法。
願我皆得之。
隨學是菩薩。
皆發無上心。
隨其所說法。
成佛入涅槃。
阿難彼王子。
求法化父母。
令住佛法者。
汝謂異人乎。
阿難汝勿疑。
即今我身是。
為眾作大利。
令住佛道中。
我從發意來。
常一心求法。
勤進力堅固。
終無有懈息。
我常修是法。
無有懈惓心。
終不生狐疑。
當得佛道不。
常志樂菩提。
修習上精進。
求法以樂心。
故得最勝慧。
若人求菩提。
當如我修學。
終不退失利。
成佛轉法輪。
為法品第三十一
佛告阿難。
菩薩有四法。聞所說法。達其意趣。能得智慧。得堪受法。得堅固念。具足義法。何謂為四。發勤修行。求如是等。甚深經法。得是法已。如所說住。自住於法。亦能勸導。令多眾生。入是法中。入法中已。能為解說。示教利喜。
爾時世尊。欲明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求深法。
能得無上樂。
未得如是法。
終不中懈怠。
聞是甚深法。
於獨處思惟。
如是所聞法。
常一心修學。
能教化他人。
令如己所住。
非但以言說。
身行引導之。
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為斯法故。常隨法師。作是念言。
我所不聞。不知之法。或當乖互。失是法利。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有多聞人。
常隨逐親近。
視之如法王。
為修集法故。
我所未聞法。
不知其義趣。
因緣或乖錯。
則失是法利。
生堅固精進。
捨離一切欲。
常求決定法。
以增真智慧。
親近有智人。
多聞及利根。
為眾所尊敬。
能持此經者。
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如所聞法。廣為人說。而不為法。之所傷害。
阿難。云何為法。之所傷害。若有比丘。貪著名稱。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種種利養。為他讚說。隨順頭陀。甚深淨戒。空相應法。又自不能。如說修行。是名比丘。為法所害。
爾時世尊。欲明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聞是法。
為大眾廣說。
當如佛所行。
勿為法所害。
勿為資生故。
亦勿為稱讚。
恒以慈悲心。
而說無上法。
於苦惱眾生。
而起大慈悲。
當一心說法。
為利眾生故。
若人以利養。
為大眾說法。
依於世利故。
則為法所害。
當隨從智者。
如其所說學。
不為法所害。
是名擁護法。
十方諸世尊。
皆稱讚是人。
善哉能說法。
亦住此法中。
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若求法時。不取法師。惡視嚬蹙。輕賤慠慢。如是諸過。恒如所應。一心求法。
阿難。菩薩云何。如應求法。若諸師長。如法教授。安住其中。為具足法。勤加修行。以諸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所須。而供奉之。是名菩薩。如應求法。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菩薩求法時。
不取法師過。
隨為他人說。
亦自住其中。
菩薩求法時。
如所說應住。
如法而求法。
安住是法中。
是故求法者。
應如所說住。
是名為初法。
謂能如說行。
故能證寂滅。
如我之所說。
我本學是法。
能得是菩提。
常應勤求法。
於法生敬心。
所從聞法者。
應生世尊想。
應作如是念。
此則我大師。
是人開導我。
令住正道中。
是則我世尊。
心常加尊敬。
因是大師故。
捨離於世樂。
阿難汝當知。
乃往過去世。
過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劫。
有佛現於世。
號須彌山王。
是佛滅度後。
弟子違須羅。
利根有大智。
為眾讚說法。
決了甚深義。
達知陰界入。
能到戒彼岸。
分別阿毘曇。
善修三學法。
堅持佛法藏。
須彌山王佛。
加其神通力。
求諸佛大智。
了達甚深法。
是比丘福德。
說之不可盡。
時華大城中。
有豪貴長者。
富有諸財產。
福德故高明。
其名為樂善。
多人所宗敬。
持戒有德行。
名聞廣流布。
是長者一時。
到違須羅所。
即以多聞智。
隨宜為說法。
長者聞法已。
喜心發是言。
我所有財產。
盡以相供給。
時彼比丘言。
善哉能大施。
聞法得信解。
是佛法根本。
以所有財物。
奉上法師已。
於二十歲中。
常隨為給侍。
是樂善長者。
隨從法師時。
得聞種種法。
心終無厭足。
又發如是心。
欲種種供施。
如是供施時。
心終不懈倦。
一來問訊時。
持二十億金。
以奉上法師。
即皆為受用。
常如是數數。
隨時而供給。
以是供給故。
心得大歡悅。
違須羅法師。
所將諸弟子。
亦復皆供給。
各以千兩金。
既奉爾所金。
又各獻三衣。
一一衣價直。
二十億兩金。
又為違須羅。
及諸比丘眾。
各各起房舍。
高廣甚嚴好。
造一一諸塔。
各二十億金。
床榻諸被褥。
皆具足嚴飾。
法師常隨時。
於此中說法。
為眾作大利。
乃至終其壽。
是樂善長者。
加供奉其尸。
積眾香闍維。
起塔百由旬。
七體七寶塔。
以盛師舍利。
安置大塔中。
常華香供養。
此樂善長者。
如是設供已。
終值無量佛。
永不墮惡道。
是善福緣故。
八十億劫中。
常為大梵王。
亦恒見諸佛。
又八十億劫。
為忉利天王。
常得見諸佛。
以種種供養。
又於爾所劫。
為轉輪聖王。
常能見諸佛。
亦皆深供奉。
從是已次第。
復得值無量。
無數阿僧祇。
那由他諸佛。
既值無量佛。
亦無量供奉。
能問諸佛道。
佛亦隨義答。
阿難汝謂彼。
於華大城中。
大名聞長者。
為是異人乎。
汝勿懷此疑。
即今我身是。
我爾時奉事。
違須羅法師。
為具佛法故。
作如是供養。
是善根緣故。
得無上菩提。
我供給法師。
所造諸德本。
能獲大果報。
至今猶不盡。
我從是因緣。
世世轉高尊。
得見無量佛。
亦聞諸佛法。
彼諸佛所答。
亦如我今說。
是名真佛道。
汝等當修學。
阿難白佛言。
甚奇。希有。如來乃從。久遠已來。深積德本。於過去世。常得尊貴。
世尊。違須羅比丘。今為現在。為入涅槃。
佛告阿難。
是比丘今。未入涅槃。於我法中。行菩薩道。
阿難復言。
希有。世尊。樂善長者。供事法師。因是德本。逮無上菩提。而是法師。今猶甫爾。行菩薩道。
佛告阿難。
是違須羅。不能如我。發菩提心。恒以樂道。而求菩提。捨是苦行。
阿難。我於長夜。常以苦道。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本修行。
菩薩道時。作如是願。
若有眾生。多隨惡業。墮三惡道。備受諸苦。我於爾時。當成正覺。度脫此諸。苦惱眾生。
阿難。是違須羅。所修行願。說不可盡。算數譬喻。亦不能明。以大行施。深發無上。菩提之心。
以此善根。作如是願。
若我修行。菩提道時。其有眾生。未入法位。及求聲聞。辟支佛者。此諸眾生。得見我身。若聞我名。皆得必定。無上菩提。
阿難白佛言。
世尊。是違須羅法師。受彼樂善。上供給者。今或在此。大眾會中。
佛告阿難。
違須羅比丘。在此眾中。今於我前。立者是也。
歎會品第三十二
阿難白佛言。
希有。世尊。今此大眾。行淨人會。
佛言。
如是如是。
阿難。如汝所言。此眾皆是。行淨人會。謂諸菩薩摩訶薩眾。
阿難。此會大眾。為師子會。無所畏會。為大龍會。為殊特會。無比之會。
阿難白佛言。
世尊。何故名為大人會。為師子會。
阿難。於一切法。破大無明。利益無量。無數眾生。發大願故。名大人會。是諸菩薩。發大莊嚴。能攝一切。諸佛法故。名師子會。
又復。阿難。如師子王。處深谷中。隨所住處。諸小蟲獸。不能得近。以不堪受。其氣響故。若有近者。聞其氣響。即皆躄地。
阿難。是菩薩會。諸大人會。大師子會。殊特之會。及無比會。亦復如是。隨所在處。魔若魔天。魔所使人。不得嬈近。或來近者。即得苦惱。恐畏心悔。還沒不現。不堪菩薩。大神德故。
阿難。如師子王。三發聲吼。其聲遍聞。一由旬內。上下亦各。徹一由旬。
阿難。是師子吼。諸小師子。尚皆怖畏。況餘鳥獸。白香象王。聞其吼聲。亦皆怖畏。不能自制。失聲大呼。
阿難。是菩薩會。大師子會。無所畏會。諸新學者。假名菩薩。如小師子。聞大吼聲。即時潛伏。
阿難。是大眾中。諸惡菩薩。貪著利養。求廣名稱。聞大菩薩。說甚深法。皆大驚畏。墜深坑谷。
何以故。是大菩薩說。空。無相。無作之聲。諸小菩薩。著於吾我。陰界諸入。亦著持戒。禪定智慧。著諸道果。亦著涅槃。及諸佛故。不能堪受。
阿難。於佛法中。何謂為空。無相無作。我雖說空。而於其中。無法是空。亦無所屬。無以為空。亦無處所。
阿難。我說無相。此中無法。可名無相。亦無所屬。亦無有法。以為無相。亦無處所。
阿難。我說無作。是中無法。可名無作。亦無所屬。亦無有法。以為無作。亦無處所。
阿難。如來雖說。是可斷法。而於此中。無可斷法。亦無斷者。無用斷法。無所斷處。
阿難。如來雖說。是可證法。而於此中。無所證法。亦無證者。無用證法。無所證處。
阿難。如來雖說。是可修法。而於是中。無所修法。亦無修者。無用修法。亦無修處。
阿難。如來雖說。是散壞法。而於是中。無法可壞。亦無壞者。無用壞法。亦無壞處。
阿難。如來雖說。是有為法。而無有法。是有為也。亦無所屬。亦無所用。是有為法。
阿難。如來雖說。是無為法。而於其中。無無為法。亦無所屬。亦無所用。是無為法。
阿難。如來雖說垢法。而於是中。無法是垢。亦無所屬。亦無所用。是垢法也。
阿難。如來雖說淨法。而於是中。無法是淨。亦無所屬。亦無所用。是淨法也。
阿難。是則名為。一切法印。不可壞印。不可變異。於是印中。亦無印相。
阿難。若諸菩薩。能得此印。是名真實。人中師子。能獨步者。無驚畏者。以師子吼。恐諸外道。皆令潛伏。降諸魔眾。諸貪著者。所不能及。怖增上慢。動我見者。不信魔使。悅諸佛子。能為十方。一切眾生。開佛法藏。能建法幢。擊大法鼓。吹大法蠡。令諸佛子。得飲法味。分別法施。能演說法。充足善入。
阿難。如師子王。從所住出。三發聲吼。師子之子。聞是聲已。喜而奮迅。無所怖畏。顧視四方。
阿難。是諸大智。師子之會。無恐畏會。大智士會。為真菩薩。深發無上。菩提心者。善根未熟。若聞如是。諸法實相。師子吼聲。不驚不畏。更增喜心。
阿難。如師子王。隨所住處。獨步無畏。如是大師子會。無恐畏會。有於佛法。發大莊嚴。發無等侶。無二莊嚴。作如是念。
我當獨得。成無上菩提。當無等侶。證諸佛法。
阿難。如師子王。有師子牝。若懷妊時。一受無二。
阿難。是師子會。無恐畏會。大菩薩會。所有菩薩。發大乘心。更不復受。二乘之念。
阿難。如師子王。欲害眾獸。若大若小。等加一力。
阿難。是師子會。無恐畏會。大菩薩會。所有說法。皆以一心。普令等解。
是故。阿難。今此大會。名師子會。
上堅德品第三十三
爾時會中。有一比丘。名曰堅意。即從坐起。偏袒右肩。恭敬合掌。白佛言。
世尊。我欲供奉。是經法故。亦欲供奉。三世諸佛。及諸菩薩。學是法者。亦欲勸助。令增善根。以是事故。今以所珍。奉上世尊。
即以上衣。散如來上。又執中衣。而白佛言。
今以此衣。奉獻世尊。願於來世。在在所從。聞此法者。隨佛意故。亦奉是衣。
即時堅意。往詣星得比丘所。言。
汝。善知識。佛讚我故。共以此衣。奉上如來。
即與星得。共持是衣。為增善根。欲以上佛。
即時如來。現大神力。
爾時阿難。及諸四眾。皆於衣中。得見如來。種種神變。
阿難白佛言。
希有。世尊。
如來雖知故問。
阿難。汝見何義。名為希有。
爾時阿難。欲明此事。以偈白佛。
我等於此衣。
見無量菩薩。
勇心發菩提。
讚佛已飛去。
又見諸菩薩。
皆從此衣中。
取無量百千。
阿僧祇種衣。
取是諸衣已。
即奉十方佛。
我見此彼處。
無量神通力。
奉上佛衣者。
佛皆與授記。
是人漸行道。
皆當得作佛。
隨其所住處。
皆能淨佛土。
眾生各各謂。
於此處成佛。
又見無量億。
種種諸伎樂。
從是出法音。
空中聞佛聲。
我見三千界。
諸佛皆充滿。
世尊我今念。
自謂非聲聞。
神通力希有。
曜惑我心目。
我今以聖智。
觀三界皆空。
我於此空智。
及盡無生智。
如是眾智中。
常不失正念。
但以業報根。
於中有錯謬。
四眾咸歡悅。
飛在於空中。
皆悉坐眾寶。
千葉蓮華上。
又於此衣中。
見十方世界。
諸佛世導師。
及大眾圍遶。
又見諸上人。
行不思議施。
為求菩提故。
常親近諸佛。
以知是因緣。
能大利眾生。
能自身現化。
遍十方說法。
我衣中所見。
其事不可盡。
見衣中菩薩。
歡喜心尊敬。
如梵王自在。
了達神通力。
多聞大辯才。
皆得陀羅尼。
轉佛正智輪。
如是遍十方。
又見諸菩薩。
所遊諸世界。
皆變成眾寶。
華香諸莊嚴。
見佛坐道場。
轉無上法輪。
如是佛神力。
皆於衣中現。
能於諸世界。
變化若干形。
說法為利益。
皆令住菩提。
今所見希有。
是事難可信。
佛神力無量。
能示於眾生。
佛為良福田。
受施中第一。
施者得大果。
能斷一切苦。
若我千萬劫。
稱揚不能盡。
為誰故示現。
如是神力事。
誰當淨佛土。
修是菩薩道。
誰得此神力。
願佛斷我疑。
七寶諸蓮華。
其大如車輪。
眾菩薩坐上。
遊空到十方。
覲佛已還此。
即逮無上覺。
世界廣嚴淨。
現不思議力。
我於此世界。
見有一菩薩。
勤進行菩提。
手執衣而立。
願佛說是事。
云何而修學。
此必昔曾無量施。
亦行無量隨喜心。
願與一切眾生共。
是故今見皆得樂。
世尊為我說是事。
斷一切眾心所疑。
是故比丘造此願。
為是星得為堅意。
佛告阿難。
且待須臾。堅意菩薩。欲有所問。後當答此。
時堅意菩薩。白佛言。
世尊。欲有所問。若佛聽許。乃敢諮請。
佛告堅意。
恣汝所問。當為汝說。令得歡喜。
時堅意言。
世尊。所言入法門者。云何為法。云何為門。云何得入。唯願世尊。具分別說。此名為法。是名為門。如是得入。此名入者。
爾時堅意。以偈問曰。
云何為上法。
云何是法門。
云何入此門。
唯願答是義。
云何入是門。
能得佛菩提。
云何說法時。
辯才無窮盡。
是法從何來。
今來住何所。
云何於諸法。
其念不錯謬。
云何名入相。
云何名已入。
云何說法時。
諸法現在前。
說種種法時。
云何心不亂。
云何無量劫。
辯才不斷絕。
如是諸菩薩。
為何所志求。
說法無邊際。
而無增上慢。
是菩薩先世。
云何施迴向。
世世說法時。
辯才不斷絕。
本云何持戒。
云何淨修戒。
云何戒迴向。
而心不劣弱。
云何修行忍。
云何修習忍。
以是故能到。
無盡無上際。
云何發勤進。
云何如修習。
常能於世世。
不離佛菩提。
云何起禪定。
云何而修習。
於定觀何法。
能得無盡辯。
云何求智慧。
親近而修習。
是慧在何處。
而得不斷辯。
住無上善法。
說諸法實相。
思量佛智慧。
甚深寂滅空。
讀誦種種經。
決定諸義趣。
而不欲演說。
以離實智故。
我問佛是義。
斷一切眾疑。
於未來世中。
當有諸法師。
云何當親近。
云何諮問法。
云何修法行。
云何擁護法。
以處非處力。
為我說是義。
令我斷未來。
一切眾生疑。
爾時佛告。堅意菩薩。
善哉善哉。能問如來。是甚深義。汝於過去。無量佛所。久殖德本。供奉禮敬。諮受難問。
堅意。我念汝昔。於此世界。虛空分中。曾從六萬。八千諸佛。問如是義。諸佛答汝。所問義時。無量眾生。得大利益。是故當知。汝於過去。諸如來所。深種善根。
堅意。乃往過去。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出寶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壽命半劫。有七十億。阿羅漢眾。皆悉漏盡。心得自在。出寶光佛。與諸大眾。遊行國邑。俱共安居。是時閻浮提。地大廣博。縱廣七萬由旬。
爾時世有。剎利灌頂。轉輪聖王。名上堅德。王四天下。
堅意。爾時閻浮提。有八十億城。皆悉廣大。長四十由旬。廣三十由旬。安靜豐樂。人民熾盛。閻浮提中。有一大城。縱廣正等。八十由旬。街巷端直。行列相當。一一街巷。各廣五里。中有小城。名曰安隱。上堅德王。止住其中。
堅意。是大城傍。七萬園林。適無所屬。眾生普共。遊戲娛樂。有一大園。縱廣正等。八十由旬。王所遊觀。寶樹七重。周匝圍遶。亦以七寶。七重羅網。羅覆其上。樹間七重。亦以七寶。七重牆壁。七重寶塹。周迴圍遶。
時出寶光佛。與七十億。阿羅漢眾。恭敬圍遶。遊行諸國。到安隱城。上堅德王。聞佛大眾。俱遊諸國。來到此城。心大歡喜。往詣佛所。頭面禮足。於一面坐。
爾時彼佛。觀王深心。宿行因緣。即便為說。斷眾生疑。令眾歡喜。菩薩藏經。
上堅德王。聞法歡喜。作如是念。
我今寧可。以眾妙具。嚴飾此園。奉上如來。令其受用。
即於其中。起七十億。諸僧房舍。妙衣覆地。有七十億。經行之處。床榻臥具。亦七十億。皆悉辦已。往詣佛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
唯願世尊。哀愍我故。及諸大眾。受明日請。
出寶光佛。默然許之。王知受已。頂禮佛足。右遶已去。即於其夜。為佛及僧。備諸供具。種種餚饍。轉輪聖王。所食之味。
晨朝詣佛。而白佛言。
飯具已辦。唯願知時。
出寶光佛。著衣持鉢。與七十億。大阿羅漢。恭敬圍遶。往詣園中。次第而坐。上堅德王。見佛及僧。眾坐已定。手自斟酌。種種美味。恣其所須。皆令飽滿。知佛及僧。飯食已訖。澡手滌鉢。奉佛及僧。各以一衣。如是施已。自執金鍾。澡如來手。而作是言。
我以此園。及諸房舍。經行之處。床榻臥具。并守園者。施佛及僧。唯願受用。亦以自身。供給於佛。
佛告堅意。
上堅德王。供給出寶光佛。朝夕隨時。常來聽法。如是乃至半劫。諮問彼佛。諸法因果相續。佛隨問答。利益無量。無數眾生。
堅意。汝謂彼時。名上堅德。轉輪王者。豈異人乎。勿造斯觀。即汝身是。
堅意。我念汝昔。於過去世。聞是法故。以無上供。。供養千佛。如來於今。亦當為汝。說此法門。入法相故。
攝諸善根經卷第九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奉詔譯。
不退轉品第三十
佛告舍利弗。
如來今當。斷汝等疑。亦令將來。讀誦是經。說者受者。皆得斷疑。
舍利弗。如來名為。一切智者。一切見者。一切說者。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不覺。無法不知。了達三世。無所罣礙。
舍利弗。如來名為。無等等者。於一切法。悉得正解。自然自在。無有所歸。如來今欲。於大眾中。作師子吼。置是愚人。行邪道法。不須廣說。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是法中。應當一心勤行。
何以故。應作是念。
諸佛無量。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我於是中。若生懈怠。必當不信。違逆不受。不能達知。
舍利弗。菩薩若行四法。則壞諸佛。無上菩提。何謂為四。離於善友。屬惡知識。隨其所學。毀壞大乘。是名初法。
又舍利弗。菩薩有所得見。深計我心。聞甚深經。便大驚畏。當墜大坑。是第二法。
又舍利弗。菩薩雜學。外道經書。巧於諍論。多人所敬。是人不能。自調伏心。亦復不能。調伏諸法。不調伏故。不行大乘。是第三法。
又舍利弗。菩薩毀禁。不能隨順。佛所制戒。聞是深空。淨妙戒法。心不了達。不能信樂。違逆不受。是第四法。
菩薩有是四法。不能信受。毀壞菩提。
爾時世尊。欲明此義。而說偈言。
若近惡知識。
亦隨其所行。
故不樂佛道。
壞無上菩提。
雜學外經典。
善巧諸諍論。
其有發言者。
即皆能破壞。
雖自稱智者。
而實是愚癡。
以如是緣故。
不信於菩提。
若人貪著我。
隨有所得見。
聞是甚深法。
而生大驚畏。
是人不能解。
如實空寂滅。
不了達菩提。
亦不能信樂。
以破戒緣故。
能起不善業。
不能隨順學。
如佛所說戒。
惡口而兩舌。
好出他人過。
如是不善人。
無惡而不造。
是故當遠離。
不信菩提道。
隨我所讚法。
常當勤修學。
若人欲見佛。
欲知如是法。
當安隱持戒。
從是生真智。
若人持淨戒。
菩提心轉固。
以深淨持戒。
能滅惡覺觀。
故求菩提者。
當深淨持戒。
是人於佛道。
無有所疑難。
又舍利弗。菩薩有四法。能護佛道。何謂為四。自行持戒。深發善心。安住戒中。博聞正典。不雜邪論。聞佛經法。能勤讀誦。常樂獨處。順遠離行。
舍利弗。菩薩若成。如是四法。能護佛道。
爾時世尊。欲明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住戒中。
不以戒自高。
更求甚深法。
決定微妙義。
以第一深法。
求無上菩提。
但修佛正法。
不習外道論。
終不樂讀誦。
路伽耶經典。
不好譏刺論。
但擁護佛法。
常行寂滅法。
樂住空閑處。
無有諸色欲。
能嬈亂心者。
我今所讚歎。
是微妙四法。
為成佛道故。
汝等當修學。
我於世世中。
常行如是法。
擁護佛法已。
故能成大智。
護持佛法故。
不墮賤惡道。
常生尊貴處。
為眾所侍衛。
能得大財富。
而不為放逸。
速以造福業。
知財無常故。
若施則屬我。
不施非己物。
我身及財產。
命終皆捨去。
能得善眷屬。
亦得善知識。
父母諸親族。
能令住佛法。
常樂行善法。
亦令他信樂。
以是得大喜。
我修正法故。
常生於世間。
富貴族姓家。
所生不放逸。
常樂行善法。
於身命財利。
不生堅固想。
諸佛甚難值。
無難處亦難。
見佛得無難。
能起大利益。
心常樂出家。
因是生智慧。
心生大喜悅。
而求最勝慧。
常安住法中。
能起無上道。
又舍利弗。菩薩有四法。心常喜悅。修道自慰。能自了知。必當作佛。名聞十方。何謂為四。內外所有。能盡惠施。安住戒中。修諸福德。於眾智中。為最尊勝。為深法故。不惜身命。有讀誦。是深經者。能加供奉。禮敬救護。具此四法。心常喜悅。能自安慰。我必作佛。名聞十方。
爾時世尊。欲明此義。而說偈言。
悉捨諸財產。
安住淨戒中。
眾智中最勝。
不疑空寂法。
若見有讀誦。
受持及演說。
如是深經者。
供以眾樂具。
是故此菩薩。
常喜心行道。
能自記作佛。
常為世中尊。
若過去未來。
今現在諸佛。
皆為授記言。
汝必當逮覺。
若人隨學此。
諸佛所學法。
當知是菩薩。
安住無上道。
此法佛所讚。
諸菩薩所行。
是人住其中。
故能成佛道。
譬如以坏瓶。
從高而墜下。
中間無有礙。
當知必破壞。
菩薩亦如是。
能修習此道。
中間無礙者。
必當得作佛。
譬如人織作。
以經緯相次。
於中無妨礙。
能速得成就。
菩薩亦如是。
常修習此法。
於中不懈怠。
乃至得成佛。
若人於良田。
稼植諸果樹。
時時加溉灌。
漸令得滋茂。
隨時而養護。
為障風寒熱。
此樹漸增長。
榮欝妙華實。
其蔭甚清涼。
令人樂止息。
華果給眾生。
為之作利益。
菩薩亦如是。
始種菩提心。
漸修菩薩道。
諮問多聞者。
以時行惠施。
常淨持禁戒。
諸餘菩薩法。
亦行不懈息。
如是次第行。
當坐於道場。
壞破諸魔軍。
成無上菩提。
隨時轉法輪。
世界所不轉。
漸度脫眾生。
將導無量眾。
如是大智人。
發此無上心。
世世不退轉。
乃至成菩提。
是故汝等今。
當漸修此法。
時至當作佛。
隨時轉法輪。
又舍利弗。菩薩有四法。終不退轉。無上菩提。捨身當為。轉輪聖王。得隨意福。得大身力。如那羅延。作轉輪王。捨四天下。而行出家。既出家已。能得自在。修四梵行。命終當得。生梵世上。作大梵天。何謂為四。
舍利弗。菩薩若見。塔廟毀壞。當加修飾。乃至一塊。若一摶泥。是為初法。乃至得作。大梵天王。
又舍利弗。菩薩若於。四衢道中。多人觀處。起佛塔廟。造立形像。為作念佛。善福之緣。若轉法輪。及出家相。若坐道場。若壞魔軍。若現神力。若般涅槃。若從天上。來下之相。是第二法。乃至得作。大梵天王。
又舍利弗。菩薩若見。比丘僧壞。為二部眾。諍訟瞋恚。互相過惡。菩薩爾時。勤求方便。令其和合。是第三法。乃至得作。大梵天王。
又舍利弗。菩薩若見。佛法欲壞。能讀誦說。乃至一偈。令法不絕。勤行修集。為護法故。敬養法師。專心護法。不惜身命。是第四法。
菩薩若成。是四法者。世世轉身。作轉輪王。得大身力。如那羅延。捨四天下。而行出家。既出家已。能得隨意。修四梵行。命終當得。生梵世上。作大梵王。
爾時世尊。欲重明此義。而說偈言。
若見佛塔壞。
能勤加修飾。
菩薩以是故。
當得大身力。
於四衢道中。
造立佛塔廟。
顯示佛德相。
令眾心得淨。
故獲大福報。
名聞廣流布。
亦得大眷屬。
多人所稱讚。
若見僧毀壞。
更共相諍訟。
方便令悔過。
還使得和合。
以是福緣故。
勇健無能勝。
能獲大身力。
猶如那羅延。
見佛法欲滅。
無有信受者。
能一心救護。
不貪惜身命。
見護持法者。
加供奉禮敬。
為諸天侍衛。
諸佛所護念。
以救護法者。
當為轉輪王。
遊行四天下。
以法化諸國。
雖治諸國界。
而不為放逸。
能惡厭眾欲。
捨國行出家。
能修樂四禪。
具諸神通力。
淨修四梵行。
常樂諸善福。
於此命終已。
得生梵世上。
於諸梵天中。
當為自在王。
是四上妙法。
諸佛所稱讚。
我本為菩薩。
亦親近修習。
隨所聽聞法。
如說而修行。
具足到彼岸。
逮無上菩提。
若人能修學。
我本所行法。
世世常尊貴。
大力難沮壞。
常得人中尊。
忉利諸天王。
亦於欲界中。
得作自在王。
又至色界中。
而作自在王。
一切處尊貴。
誰不行是道。
能淨持禁戒。
能深有慚愧。
所願皆得成。
住諸善福本。
勤修行不怠。
具行忍禪定。
得無上大智。
明了一切法。
百千萬億種。
無量方便法。
皆悉能成辦。
速知其義趣。
能於一句中。
演散無量義。
善巧眾技術。
常於中最勝。
常得大智慧。
辯才無有量。
專心行菩薩。
捨離餘智慧。
常行質直心。
善修正見故。
能得值諸佛。
捨離一切難。
是乘為最大。
諸佛之所讚。
於是微妙乘。
不限諸過咎。
不限諸盲者。
亦不限聾者。
及癃殘百病。
瘖瘂諸醜陋。
亦不限貧窮。
及失福德者。
不限造惡業。
惡趣因緣者。
誰聞讚是乘。
無一切諸惡。
而當不修學。
唯除樂惡者。
是故求智者。
當求是佛慧。
修學此慧故。
到諸法彼岸。
我世世所生。
常處尊貴家。
端正力勇健。
具足諸眷屬。
我初不懈怠。
勤修行精進。
能淨持禁戒。
常一心行慧。
隨我過去世。
所修行善法。
令皆受是報。
汝等且具觀。
過百千萬億。
無數那由他。
於爾所世界。
我智悉通了。
亦悉知是中。
一切眾生心。
又知其所行。
及深心所樂。
我知其所應。
化以菩提心。
亦知調伏心。
又能令熾然。
我以佛眼見。
是世界眾心。
知所應教化。
拔濟生死中。
隨時往說法。
教化示導之。
現諸神通力。
皆令得歡悅。
眾生若貪著。
身色及財富。
為現諸過失。
因是得涅槃。
若人有深縛。
依於諸邪見。
亦為示有見。
令知其過咎。
隨眾生所貴。
種種諸形色。
我即為化現。
示令知正道。
是人得法已。
歡悅心加敬。
即念言是佛。
愍我故教化。
即時歸依我。
又歸依聖法。
然後漸令得。
拔諸苦惱箭。
為是人說法。
令得寂滅道。
是人聞我法。
漸漸至涅槃。
如我知現在。
諸法悉無礙。
於過未來世。
其智亦如是。
佛身甚高大。
不可得限量。
大神通力者。
尚無能見頂。
佛力無有量。
亦無有邊際。
以是無量力。
彌覆恒沙界。
何等是如來。
真實形色相。
一切眾生類。
無能限量者。
若有眾生來。
欲見佛形色。
即見種種身。
不能取定相。
見佛變化身。
心得大歡悅。
種種稱讚我。
是則為錯謬。
一切眾生類。
無能見佛身。
乃至以天眼。
亦所不能覩。
汝等今所見。
是佛神通力。
真佛身相者。
不可得思議。
佛於一毛孔。
所現神通力。
所利益眾生。
尚不可思議。
於一毛孔中。
出無數億光。
能過恒河沙。
無量諸世界。
汝等今讚我。
真坐於此眾。
十方世界中。
亦各自謂爾。
我以一切智。
說佛智慧力。
猶尚不能盡。
而況諸聲聞。
諸佛難思議。
法亦難思議。
若能信此者。
報亦難思議。
爾時會中。有七歲童子。名曰撰擇。從坐而起。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世尊我發心。
願當如法王。
聞不思議法。
而發大莊嚴。
請一切眾生。
設大法施會。
作是師子吼。
如所說能成。
世尊我從今。
永不貪家屬。
今於佛法中。
出家修正道。
出家修進行。
及禪定智慧。
故逮是正覺。
今我亦修學。
我深生欲樂。
願速聽出家。
剃髮被法服。
常修行上法。
當以知見力。
簡擇是世界。
我當為世尊。
唯願聽出家。
我無眾生想。
無有眾生故。
達知是法已。
當為眾生說。
破魔軍眾已。
恐怖諸外道。
壞裂邪見網。
為眾作大利。
我行安樂道。
能至於涅槃。
是道無生相。
故不可思議。
除斷我癡冥。
法明照於世。
當說如實法。
隨諸法性相。
得大神通力。
現諸希有事。
眾生若見者。
漸斷一切疑。
爾時世尊。告撰擇言。
善哉善哉。童子。汝於我法。欲出家也。
唯然。世尊。
即時如來。而說偈言。
雖不服染衣。
心無所染著。
則於佛法中。
是名真出家。
雖不除飾好。
能斷諸結縛。
心無縛無解。
是名真出家。
雖不受禁戒。
心常離諸惡。
開定慧德行。
是名真出家。
雖不受持法。
能壞諸法故。
離一切法相。
是名真出家。
若不分別我。
亦不得眾生。
而心不退沒。
是名發菩提。
若發菩提心。
不得盡心相。
無得而不動。
是人不可壞。
爾時舍利弗。作如是念。
今此童子。發意已來。其已久如。佛乃為說。是甚深法。
時舍利弗。以偈問佛。
是撰擇童子。
所行為多少。
聞是甚深法。
而心不驚畏。
是人於先世。
曾見幾所佛。
聞此甚深法。
即便能信受。
曾從幾如來。
聞如是深法。
今聞世尊說。
而心不退沒。
即時世尊。以偈答曰。
是撰擇童子。曾於此世界。
從無量諸佛。聞是甚深法。
我知此童子。鴦伽摩伽國。
所聞諸佛法。修行菩薩道。
能明了達知。陰界并諸入。
及知三脫門。是處及非處。
迦尸憍薩羅。此中所聞法。
我皆悉知見。亦如上二國。
是撰擇童子。已到智彼岸。
善法極增長。故得如是智。
算數諸伎藝。及世界文頌。
如是諸智事。悉皆不忘失。
一切世界智。無不可廢忘。
出世之智慧。謂知諸法空。
若人能了達。一切法空相。
經歷無量劫。終不失此智。
是名大智慧。能滅諸煩惱。
樂此空智者。於法無惱患。
時舍利弗。問童子言。
汝於佛法。欲出家也。
童子對曰。
不欲出家。我今即為。已出家也。
時舍利弗。以偈問曰。
我今不見汝。
身被染法服。
亦不剃鬚髮。
云何言出家。
汝亦無應器。
和尚阿闍梨。
又不受禁戒。
云何名出家。
於何眾受戒。
誰為白羯磨。
此是佛法中。
次第出家法。
汝無此眾事。
云何名出家。
如是諸所問。
當見如實答。
時撰擇童子。以偈答曰。
若不著袈裟。
不著非袈裟。
不捨不受法。
名著真袈裟。
我受智袈裟。
不生諸憂惱。
是衣淨無垢。
我常著此服。
斷除諸結使。
則為剃髮鬚。
慧力所斷故。
後更不復生。
我器不思議。
能受一切法。
不盈亦不減。
常持眾善法。
我自行善法。
終不從他受。
自成一切智。
是受具足戒。
佛為我羯磨。
觀諸法等故。
常修行佛道。
隨逐於諸佛。
是名我出家。
亦是我戒法。
是則我衣鉢。
亦是白羯磨。
我所行無量。
於尊法造業。
從一佛國界。
復至一佛土。
安處於道場。
行不思議施。
我終不獨食。
當共無量眾。
爾時世尊。諦視童子。即時童子。鬚髮自墮。袈裟著身。如新除髮。七日之後。得五神通。即於其處。忽然不見。
時此世界。地大震動。眾生恐畏。天鼓自鳴。百千伎樂。同時俱作。有大光明。普照天地。時佛微笑。種種妙色。無量焰光。從口而出。三遶世界。還從頂入。
爾時阿難。偏袒右肩。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眾中最勝調御師。
行上福德巍巍尊。
智慧通達無障礙。
今問普智無上覺。
世尊何緣故微笑。
佛不妄笑必有因。
誰應從佛得受記。
唯願世尊斷我疑。
世尊口出大光明。
其明普照諸世界。
周匝遶此世界已。
還從頂上入不現。
當為何人作利益。
誰於佛慧得受記。
故使世尊現微笑。
大光普照佛世界。
今是世界悉莊嚴。
一切眾生皆悅樂。
而心安靖不放逸。
現如是等神通力。
佛告阿難。
汝今見是。撰擇童子。身被法服。即於此處。忽然不現耶。
阿難對曰。
唯然已見。
阿難當知。今是童子。於此滅已。即便現於。阿閦佛土。妙喜世界。盡彼壽命。淨修梵行。即於是身。續增其壽。如此天帝。釋提桓因。即於現身。更增壽命。撰擇童子。即以此身。從一佛土。至一佛土。亦於諸國。續增壽命。如是展轉。經歷無量。阿僧祇劫。未曾離佛。於諸佛所。皆以現身。續增其壽。過是無量。阿僧祇劫。然後當得。無上菩提。得成為佛。號曰大智撰擇。其佛世界。名常照明。
阿難。彼土眾生。終不受胎。皆悉化生。於蓮華上。結跏趺坐。彼佛國界。具如是等。種種眾妙。福德莊嚴。
阿難。菩薩有四法。轉身當作。善來比丘。終不受胎。蓮華化生。即於現身。續增壽命。何謂為四。自樂出家。亦勸他人。令行出家。亦為佐助。出家因緣。即出家已。為之說法。示教利喜。是名初法。
復次。阿難。菩薩自能勤行。求諸佛法。亦化他人。勤行求法。是第二法。
復次。阿難。菩薩自行和忍。亦化他人。令住忍中。是第三法。
復次。阿難。菩薩自能。習行方便。深發大願。亦化他人。令行方便。及發大願。是第四法。
阿難。菩薩若成。是四法者。轉身當作。善來比丘。終不受胎。蓮華化生。即於現身。續增壽命。
復次。阿難。菩薩若成四法。終不退失。無上菩提。何謂為四。菩薩堅固。深發無上。菩提之心。常樂見佛。聽法無厭。常行實語。不樂欺誑。
阿難。菩薩若成。是四法者。於無上菩提。終不退轉。
即時世尊。欲明此義。而說偈言。
堅固深發心。
常樂見諸佛。
聽法無厭足。
常住實語中。
見苦惱眾生。
深生愍念心。
知眾生心已。
隨應而說法。
是人常聽法。
其心無厭足。
常發勤修行。
增長智慧故。
常為誠信者。
安住實語中。
其有所言說。
終無有錯謬。
若於是四法。
隨時而修學。
當得佛菩提。
轉無上法輪。
我說是法中。
得無量果報。
誰聞如是法。
而不修學者。
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若成四法。終不忘失。無上菩提。諸天龍神。皆來勸助。常不離於。眾聖福田。若無諸聖。便於眾會。自為福田。何謂為四。菩薩摩訶薩。勤行不懈。教化眾生。令發無上。菩提之心。勤行不懈。供奉如來。為求法故。以尊敬心。供奉法師。若見眾生。恐畏苦惱。施以無畏。
阿難。菩薩若成。是四法者。世世不失。菩提之念。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供奉諸佛。
尊敬佛法。
亦以敬心。
供奉法師。
見諸苦惱。
恐畏眾生。
即施無畏。
救諸苦惱。
以是善根。
常得見佛。
天神勸言。
當勤修行。
若不見佛。
及佛弟子。
若辟支佛。
諸聖福田。
能自出家。
修寂滅智。
入深禪定。
起五神通。
得神通已。
遊諸世界。
入諸聚落。
令眾住法。
眾生聞已。
離於不善。
不起惡業。
轉相敬順。
眾生從是。
皆得安樂。
彼以法尊。
我亦如是。
人自行法。
得是福德。
自利利他。
誰不行善。
故求佛道。
當行是法。
終不失佛。
不思議智。
我本修是法。
度善福彼岸。
了達是法已。
得無上菩提。
我實是世雄。
亦世界最勝。
又能與世界。
無上妙智慧。
阿難。以是緣故。當知菩薩。能行是法。利益眾生。則能修習。具足佛法。
阿難。乃往過去。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即於此界。閻浮提處。有大國王。名曰方音。王大夫人。生一太子。
時諸天神。同聲唱言。
行善法人。今出於世。
王聞是聲。即時驚怪。
何名為法。何名非法。
阿難。是王太子。漸漸長大。至年七歲。詣父王所。稽首禮足。於一面立。問父王言。
云何為法。云何非法。
時方音王。以偈答曰。
行施持戒斷愛欲。
行忍堅住諸善福。
離殺盜婬諸不善。
是名諸聖所讚法。
爾時太子。以偈問曰。
父母所說法。
若在家治國。
可得遍行耶。
願時答此義。
可行不可行。
唯願如實答。
實語度惡道。
不畏墮地獄。
妄語墮惡趣。
當受無間苦。
是故勿妄語。
如實為我說。
時方音王。以偈答曰。
若在家治國。
不能具諸善。
刀杖楚害人。
是中何有法。
若人不從命。
我瞋發惡口。
強奪他財物。
繫閉加楚毒。
我若出遊觀。
民眾悉恐畏。
皆念王今出。
我等遭何罪。
若我處正坐。
有司將罪人。
羅列在我前。
言王隨意治。
我審其罪咎。
即便加楚害。
但為他事故。
自起眾罪業。
若縱則相妨。
國界則亂壞。
故我苦切治。
民眾則恐畏。
言王大威嚴。
甚惡無慈愍。
誰當住此國。
敢不隨教令。
時太子法行。
從王聞此偈。
生厭心白王。
我欲具行法。
我不貪國位。
為他起罪業。
當捨離父母。
出家具修法。
若王不見聽。
我今當自害。
飲毒自墜高。
或以刀自殺。
王聞子誓已。
即大憂惱言。
汝隨意自娛。
我當治國事。
當恣汝財產。
遊戲諸林館。
何用是出家。
為人所形笑。
盛年受五欲。
老至當出家。
命促難保信。
僶未生厭心。
答言受世樂。
無厭增瞋惱。
出家離眾穢。
常修行慈喜。
獨在空閑野。
於是起淨樂。
當依止此處。
持戒修梵行。
王可共出家。
國民眾何益。
為他造惡業。
自受地獄苦。
吞食熱鐵丸。
及飲沸銷銅。
邪行起罪業。
宛轉地獄中。
鐵釘釘其體。
熱鐵鍱纏身。
又以鐵犁牛。
耕裂壞其體。
獄卒甚可畏。
青眼而黃頭。
將人到鑊湯。
鐵叉迴轉身。
經歷千萬歲。
備受眾苦惱。
罪業深重故。
求死不能得。
若從鑊湯出。
復入大火坑。
其身猛焰起。
如焚乾竹林。
若得出火坑。
即復墮火山。
從火山下出。
復入沸屎坑。
是中沸焰起。
鐵[口*(隹/乃)]蟲唼身。
無量億千歲。
涌沒於其中。
或於此得脫。
復入竹刺林。
猛火大焰起。
熱炭燒爍身。
入此林中時。
四面大風起。
鼓動此竹林。
刺割其身體。
或從此得出。
即復入刀林。
枝葉如劍戟。
刀矟及戈牟。
即入此林時。
四面起暴風。
飄雨諸鋒刃。
段段割截身。
如是雨刀劍。
割截身體時。
無量億千歲。
苦毒不可忍。
或於此得出。
即入灰河中。
皮肉悉爛盡。
唯有骸骨連。
經歷無量歲。
具受眾苦惱。
或從此得出。
復入銷銅河。
融銅汎溢滿。
擊浪震大音。
迴旋百千匝。
波湧而揚濤。
經流地獄塹。
罪人悉入中。
即墮此中時。
波浪所顛覆。
不能得崖底。
漂沒於中流。
或從此得出。
羅剎在岸邊。
黃眼而長齒。
還捉收縛之。
捉已而問言。
汝欲何所求。
答言我飢乏。
唯須食為先。
即時惡羅剎。
置熱鐵地上。
令吞熱鐵丸。
燒爛其五藏。
內外俱燋然。
遙見大灰河。
謂是清冷泉。
奔走自投身。
若於此得脫。
還入沸屎地。
刀山及火坑。
輪轉此眾苦。
王富貴無常。
不久當敗壞。
身命及尊貴。
佛說皆無常。
故當受我言。
捨國共出家。
命終當生天。
亦得離眾苦。
出家處空閑。
修淨戒禪定。
常樂行慈悲。
及修空寂滅。
爾時自當知。
無有與等者。
得寂滅安樂。
猶如大梵王。
太子如是說。
時王及夫人。
并餘一切眾。
無能障礙者。
王子出家已。
求法行禪定。
具足五神通。
為眾演說法。
修行寂滅心。
樂說空無我。
諸法無縛解。
當說如是法。
諸人今皆當。
一心正觀法。
是陰界入中。
何有我我所。
百千億眾生。
聞法已出家。
父王及夫人。
亦於法出家。
是人出家已。
發如是願言。
王子所求法。
願我皆得之。
隨學是菩薩。
皆發無上心。
隨其所說法。
成佛入涅槃。
阿難彼王子。
求法化父母。
令住佛法者。
汝謂異人乎。
阿難汝勿疑。
即今我身是。
為眾作大利。
令住佛道中。
我從發意來。
常一心求法。
勤進力堅固。
終無有懈息。
我常修是法。
無有懈惓心。
終不生狐疑。
當得佛道不。
常志樂菩提。
修習上精進。
求法以樂心。
故得最勝慧。
若人求菩提。
當如我修學。
終不退失利。
成佛轉法輪。
為法品第三十一
佛告阿難。
菩薩有四法。聞所說法。達其意趣。能得智慧。得堪受法。得堅固念。具足義法。何謂為四。發勤修行。求如是等。甚深經法。得是法已。如所說住。自住於法。亦能勸導。令多眾生。入是法中。入法中已。能為解說。示教利喜。
爾時世尊。欲明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求深法。
能得無上樂。
未得如是法。
終不中懈怠。
聞是甚深法。
於獨處思惟。
如是所聞法。
常一心修學。
能教化他人。
令如己所住。
非但以言說。
身行引導之。
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為斯法故。常隨法師。作是念言。
我所不聞。不知之法。或當乖互。失是法利。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有多聞人。
常隨逐親近。
視之如法王。
為修集法故。
我所未聞法。
不知其義趣。
因緣或乖錯。
則失是法利。
生堅固精進。
捨離一切欲。
常求決定法。
以增真智慧。
親近有智人。
多聞及利根。
為眾所尊敬。
能持此經者。
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如所聞法。廣為人說。而不為法。之所傷害。
阿難。云何為法。之所傷害。若有比丘。貪著名稱。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種種利養。為他讚說。隨順頭陀。甚深淨戒。空相應法。又自不能。如說修行。是名比丘。為法所害。
爾時世尊。欲明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聞是法。
為大眾廣說。
當如佛所行。
勿為法所害。
勿為資生故。
亦勿為稱讚。
恒以慈悲心。
而說無上法。
於苦惱眾生。
而起大慈悲。
當一心說法。
為利眾生故。
若人以利養。
為大眾說法。
依於世利故。
則為法所害。
當隨從智者。
如其所說學。
不為法所害。
是名擁護法。
十方諸世尊。
皆稱讚是人。
善哉能說法。
亦住此法中。
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若求法時。不取法師。惡視嚬蹙。輕賤慠慢。如是諸過。恒如所應。一心求法。
阿難。菩薩云何。如應求法。若諸師長。如法教授。安住其中。為具足法。勤加修行。以諸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所須。而供奉之。是名菩薩。如應求法。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菩薩求法時。
不取法師過。
隨為他人說。
亦自住其中。
菩薩求法時。
如所說應住。
如法而求法。
安住是法中。
是故求法者。
應如所說住。
是名為初法。
謂能如說行。
故能證寂滅。
如我之所說。
我本學是法。
能得是菩提。
常應勤求法。
於法生敬心。
所從聞法者。
應生世尊想。
應作如是念。
此則我大師。
是人開導我。
令住正道中。
是則我世尊。
心常加尊敬。
因是大師故。
捨離於世樂。
阿難汝當知。
乃往過去世。
過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劫。
有佛現於世。
號須彌山王。
是佛滅度後。
弟子違須羅。
利根有大智。
為眾讚說法。
決了甚深義。
達知陰界入。
能到戒彼岸。
分別阿毘曇。
善修三學法。
堅持佛法藏。
須彌山王佛。
加其神通力。
求諸佛大智。
了達甚深法。
是比丘福德。
說之不可盡。
時華大城中。
有豪貴長者。
富有諸財產。
福德故高明。
其名為樂善。
多人所宗敬。
持戒有德行。
名聞廣流布。
是長者一時。
到違須羅所。
即以多聞智。
隨宜為說法。
長者聞法已。
喜心發是言。
我所有財產。
盡以相供給。
時彼比丘言。
善哉能大施。
聞法得信解。
是佛法根本。
以所有財物。
奉上法師已。
於二十歲中。
常隨為給侍。
是樂善長者。
隨從法師時。
得聞種種法。
心終無厭足。
又發如是心。
欲種種供施。
如是供施時。
心終不懈倦。
一來問訊時。
持二十億金。
以奉上法師。
即皆為受用。
常如是數數。
隨時而供給。
以是供給故。
心得大歡悅。
違須羅法師。
所將諸弟子。
亦復皆供給。
各以千兩金。
既奉爾所金。
又各獻三衣。
一一衣價直。
二十億兩金。
又為違須羅。
及諸比丘眾。
各各起房舍。
高廣甚嚴好。
造一一諸塔。
各二十億金。
床榻諸被褥。
皆具足嚴飾。
法師常隨時。
於此中說法。
為眾作大利。
乃至終其壽。
是樂善長者。
加供奉其尸。
積眾香闍維。
起塔百由旬。
七體七寶塔。
以盛師舍利。
安置大塔中。
常華香供養。
此樂善長者。
如是設供已。
終值無量佛。
永不墮惡道。
是善福緣故。
八十億劫中。
常為大梵王。
亦恒見諸佛。
又八十億劫。
為忉利天王。
常得見諸佛。
以種種供養。
又於爾所劫。
為轉輪聖王。
常能見諸佛。
亦皆深供奉。
從是已次第。
復得值無量。
無數阿僧祇。
那由他諸佛。
既值無量佛。
亦無量供奉。
能問諸佛道。
佛亦隨義答。
阿難汝謂彼。
於華大城中。
大名聞長者。
為是異人乎。
汝勿懷此疑。
即今我身是。
我爾時奉事。
違須羅法師。
為具佛法故。
作如是供養。
是善根緣故。
得無上菩提。
我供給法師。
所造諸德本。
能獲大果報。
至今猶不盡。
我從是因緣。
世世轉高尊。
得見無量佛。
亦聞諸佛法。
彼諸佛所答。
亦如我今說。
是名真佛道。
汝等當修學。
阿難白佛言。
甚奇。希有。如來乃從。久遠已來。深積德本。於過去世。常得尊貴。
世尊。違須羅比丘。今為現在。為入涅槃。
佛告阿難。
是比丘今。未入涅槃。於我法中。行菩薩道。
阿難復言。
希有。世尊。樂善長者。供事法師。因是德本。逮無上菩提。而是法師。今猶甫爾。行菩薩道。
佛告阿難。
是違須羅。不能如我。發菩提心。恒以樂道。而求菩提。捨是苦行。
阿難。我於長夜。常以苦道。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本修行。
菩薩道時。作如是願。
若有眾生。多隨惡業。墮三惡道。備受諸苦。我於爾時。當成正覺。度脫此諸。苦惱眾生。
阿難。是違須羅。所修行願。說不可盡。算數譬喻。亦不能明。以大行施。深發無上。菩提之心。
以此善根。作如是願。
若我修行。菩提道時。其有眾生。未入法位。及求聲聞。辟支佛者。此諸眾生。得見我身。若聞我名。皆得必定。無上菩提。
阿難白佛言。
世尊。是違須羅法師。受彼樂善。上供給者。今或在此。大眾會中。
佛告阿難。
違須羅比丘。在此眾中。今於我前。立者是也。
歎會品第三十二
阿難白佛言。
希有。世尊。今此大眾。行淨人會。
佛言。
如是如是。
阿難。如汝所言。此眾皆是。行淨人會。謂諸菩薩摩訶薩眾。
阿難。此會大眾。為師子會。無所畏會。為大龍會。為殊特會。無比之會。
阿難白佛言。
世尊。何故名為大人會。為師子會。
阿難。於一切法。破大無明。利益無量。無數眾生。發大願故。名大人會。是諸菩薩。發大莊嚴。能攝一切。諸佛法故。名師子會。
又復。阿難。如師子王。處深谷中。隨所住處。諸小蟲獸。不能得近。以不堪受。其氣響故。若有近者。聞其氣響。即皆躄地。
阿難。是菩薩會。諸大人會。大師子會。殊特之會。及無比會。亦復如是。隨所在處。魔若魔天。魔所使人。不得嬈近。或來近者。即得苦惱。恐畏心悔。還沒不現。不堪菩薩。大神德故。
阿難。如師子王。三發聲吼。其聲遍聞。一由旬內。上下亦各。徹一由旬。
阿難。是師子吼。諸小師子。尚皆怖畏。況餘鳥獸。白香象王。聞其吼聲。亦皆怖畏。不能自制。失聲大呼。
阿難。是菩薩會。大師子會。無所畏會。諸新學者。假名菩薩。如小師子。聞大吼聲。即時潛伏。
阿難。是大眾中。諸惡菩薩。貪著利養。求廣名稱。聞大菩薩。說甚深法。皆大驚畏。墜深坑谷。
何以故。是大菩薩說。空。無相。無作之聲。諸小菩薩。著於吾我。陰界諸入。亦著持戒。禪定智慧。著諸道果。亦著涅槃。及諸佛故。不能堪受。
阿難。於佛法中。何謂為空。無相無作。我雖說空。而於其中。無法是空。亦無所屬。無以為空。亦無處所。
阿難。我說無相。此中無法。可名無相。亦無所屬。亦無有法。以為無相。亦無處所。
阿難。我說無作。是中無法。可名無作。亦無所屬。亦無有法。以為無作。亦無處所。
阿難。如來雖說。是可斷法。而於此中。無可斷法。亦無斷者。無用斷法。無所斷處。
阿難。如來雖說。是可證法。而於此中。無所證法。亦無證者。無用證法。無所證處。
阿難。如來雖說。是可修法。而於是中。無所修法。亦無修者。無用修法。亦無修處。
阿難。如來雖說。是散壞法。而於是中。無法可壞。亦無壞者。無用壞法。亦無壞處。
阿難。如來雖說。是有為法。而無有法。是有為也。亦無所屬。亦無所用。是有為法。
阿難。如來雖說。是無為法。而於其中。無無為法。亦無所屬。亦無所用。是無為法。
阿難。如來雖說垢法。而於是中。無法是垢。亦無所屬。亦無所用。是垢法也。
阿難。如來雖說淨法。而於是中。無法是淨。亦無所屬。亦無所用。是淨法也。
阿難。是則名為。一切法印。不可壞印。不可變異。於是印中。亦無印相。
阿難。若諸菩薩。能得此印。是名真實。人中師子。能獨步者。無驚畏者。以師子吼。恐諸外道。皆令潛伏。降諸魔眾。諸貪著者。所不能及。怖增上慢。動我見者。不信魔使。悅諸佛子。能為十方。一切眾生。開佛法藏。能建法幢。擊大法鼓。吹大法蠡。令諸佛子。得飲法味。分別法施。能演說法。充足善入。
阿難。如師子王。從所住出。三發聲吼。師子之子。聞是聲已。喜而奮迅。無所怖畏。顧視四方。
阿難。是諸大智。師子之會。無恐畏會。大智士會。為真菩薩。深發無上。菩提心者。善根未熟。若聞如是。諸法實相。師子吼聲。不驚不畏。更增喜心。
阿難。如師子王。隨所住處。獨步無畏。如是大師子會。無恐畏會。有於佛法。發大莊嚴。發無等侶。無二莊嚴。作如是念。
我當獨得。成無上菩提。當無等侶。證諸佛法。
阿難。如師子王。有師子牝。若懷妊時。一受無二。
阿難。是師子會。無恐畏會。大菩薩會。所有菩薩。發大乘心。更不復受。二乘之念。
阿難。如師子王。欲害眾獸。若大若小。等加一力。
阿難。是師子會。無恐畏會。大菩薩會。所有說法。皆以一心。普令等解。
是故。阿難。今此大會。名師子會。
上堅德品第三十三
爾時會中。有一比丘。名曰堅意。即從坐起。偏袒右肩。恭敬合掌。白佛言。
世尊。我欲供奉。是經法故。亦欲供奉。三世諸佛。及諸菩薩。學是法者。亦欲勸助。令增善根。以是事故。今以所珍。奉上世尊。
即以上衣。散如來上。又執中衣。而白佛言。
今以此衣。奉獻世尊。願於來世。在在所從。聞此法者。隨佛意故。亦奉是衣。
即時堅意。往詣星得比丘所。言。
汝。善知識。佛讚我故。共以此衣。奉上如來。
即與星得。共持是衣。為增善根。欲以上佛。
即時如來。現大神力。
爾時阿難。及諸四眾。皆於衣中。得見如來。種種神變。
阿難白佛言。
希有。世尊。
如來雖知故問。
阿難。汝見何義。名為希有。
爾時阿難。欲明此事。以偈白佛。
我等於此衣。
見無量菩薩。
勇心發菩提。
讚佛已飛去。
又見諸菩薩。
皆從此衣中。
取無量百千。
阿僧祇種衣。
取是諸衣已。
即奉十方佛。
我見此彼處。
無量神通力。
奉上佛衣者。
佛皆與授記。
是人漸行道。
皆當得作佛。
隨其所住處。
皆能淨佛土。
眾生各各謂。
於此處成佛。
又見無量億。
種種諸伎樂。
從是出法音。
空中聞佛聲。
我見三千界。
諸佛皆充滿。
世尊我今念。
自謂非聲聞。
神通力希有。
曜惑我心目。
我今以聖智。
觀三界皆空。
我於此空智。
及盡無生智。
如是眾智中。
常不失正念。
但以業報根。
於中有錯謬。
四眾咸歡悅。
飛在於空中。
皆悉坐眾寶。
千葉蓮華上。
又於此衣中。
見十方世界。
諸佛世導師。
及大眾圍遶。
又見諸上人。
行不思議施。
為求菩提故。
常親近諸佛。
以知是因緣。
能大利眾生。
能自身現化。
遍十方說法。
我衣中所見。
其事不可盡。
見衣中菩薩。
歡喜心尊敬。
如梵王自在。
了達神通力。
多聞大辯才。
皆得陀羅尼。
轉佛正智輪。
如是遍十方。
又見諸菩薩。
所遊諸世界。
皆變成眾寶。
華香諸莊嚴。
見佛坐道場。
轉無上法輪。
如是佛神力。
皆於衣中現。
能於諸世界。
變化若干形。
說法為利益。
皆令住菩提。
今所見希有。
是事難可信。
佛神力無量。
能示於眾生。
佛為良福田。
受施中第一。
施者得大果。
能斷一切苦。
若我千萬劫。
稱揚不能盡。
為誰故示現。
如是神力事。
誰當淨佛土。
修是菩薩道。
誰得此神力。
願佛斷我疑。
七寶諸蓮華。
其大如車輪。
眾菩薩坐上。
遊空到十方。
覲佛已還此。
即逮無上覺。
世界廣嚴淨。
現不思議力。
我於此世界。
見有一菩薩。
勤進行菩提。
手執衣而立。
願佛說是事。
云何而修學。
此必昔曾無量施。
亦行無量隨喜心。
願與一切眾生共。
是故今見皆得樂。
世尊為我說是事。
斷一切眾心所疑。
是故比丘造此願。
為是星得為堅意。
佛告阿難。
且待須臾。堅意菩薩。欲有所問。後當答此。
時堅意菩薩。白佛言。
世尊。欲有所問。若佛聽許。乃敢諮請。
佛告堅意。
恣汝所問。當為汝說。令得歡喜。
時堅意言。
世尊。所言入法門者。云何為法。云何為門。云何得入。唯願世尊。具分別說。此名為法。是名為門。如是得入。此名入者。
爾時堅意。以偈問曰。
云何為上法。
云何是法門。
云何入此門。
唯願答是義。
云何入是門。
能得佛菩提。
云何說法時。
辯才無窮盡。
是法從何來。
今來住何所。
云何於諸法。
其念不錯謬。
云何名入相。
云何名已入。
云何說法時。
諸法現在前。
說種種法時。
云何心不亂。
云何無量劫。
辯才不斷絕。
如是諸菩薩。
為何所志求。
說法無邊際。
而無增上慢。
是菩薩先世。
云何施迴向。
世世說法時。
辯才不斷絕。
本云何持戒。
云何淨修戒。
云何戒迴向。
而心不劣弱。
云何修行忍。
云何修習忍。
以是故能到。
無盡無上際。
云何發勤進。
云何如修習。
常能於世世。
不離佛菩提。
云何起禪定。
云何而修習。
於定觀何法。
能得無盡辯。
云何求智慧。
親近而修習。
是慧在何處。
而得不斷辯。
住無上善法。
說諸法實相。
思量佛智慧。
甚深寂滅空。
讀誦種種經。
決定諸義趣。
而不欲演說。
以離實智故。
我問佛是義。
斷一切眾疑。
於未來世中。
當有諸法師。
云何當親近。
云何諮問法。
云何修法行。
云何擁護法。
以處非處力。
為我說是義。
令我斷未來。
一切眾生疑。
爾時佛告。堅意菩薩。
善哉善哉。能問如來。是甚深義。汝於過去。無量佛所。久殖德本。供奉禮敬。諮受難問。
堅意。我念汝昔。於此世界。虛空分中。曾從六萬。八千諸佛。問如是義。諸佛答汝。所問義時。無量眾生。得大利益。是故當知。汝於過去。諸如來所。深種善根。
堅意。乃往過去。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出寶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壽命半劫。有七十億。阿羅漢眾。皆悉漏盡。心得自在。出寶光佛。與諸大眾。遊行國邑。俱共安居。是時閻浮提。地大廣博。縱廣七萬由旬。
爾時世有。剎利灌頂。轉輪聖王。名上堅德。王四天下。
堅意。爾時閻浮提。有八十億城。皆悉廣大。長四十由旬。廣三十由旬。安靜豐樂。人民熾盛。閻浮提中。有一大城。縱廣正等。八十由旬。街巷端直。行列相當。一一街巷。各廣五里。中有小城。名曰安隱。上堅德王。止住其中。
堅意。是大城傍。七萬園林。適無所屬。眾生普共。遊戲娛樂。有一大園。縱廣正等。八十由旬。王所遊觀。寶樹七重。周匝圍遶。亦以七寶。七重羅網。羅覆其上。樹間七重。亦以七寶。七重牆壁。七重寶塹。周迴圍遶。
時出寶光佛。與七十億。阿羅漢眾。恭敬圍遶。遊行諸國。到安隱城。上堅德王。聞佛大眾。俱遊諸國。來到此城。心大歡喜。往詣佛所。頭面禮足。於一面坐。
爾時彼佛。觀王深心。宿行因緣。即便為說。斷眾生疑。令眾歡喜。菩薩藏經。
上堅德王。聞法歡喜。作如是念。
我今寧可。以眾妙具。嚴飾此園。奉上如來。令其受用。
即於其中。起七十億。諸僧房舍。妙衣覆地。有七十億。經行之處。床榻臥具。亦七十億。皆悉辦已。往詣佛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
唯願世尊。哀愍我故。及諸大眾。受明日請。
出寶光佛。默然許之。王知受已。頂禮佛足。右遶已去。即於其夜。為佛及僧。備諸供具。種種餚饍。轉輪聖王。所食之味。
晨朝詣佛。而白佛言。
飯具已辦。唯願知時。
出寶光佛。著衣持鉢。與七十億。大阿羅漢。恭敬圍遶。往詣園中。次第而坐。上堅德王。見佛及僧。眾坐已定。手自斟酌。種種美味。恣其所須。皆令飽滿。知佛及僧。飯食已訖。澡手滌鉢。奉佛及僧。各以一衣。如是施已。自執金鍾。澡如來手。而作是言。
我以此園。及諸房舍。經行之處。床榻臥具。并守園者。施佛及僧。唯願受用。亦以自身。供給於佛。
佛告堅意。
上堅德王。供給出寶光佛。朝夕隨時。常來聽法。如是乃至半劫。諮問彼佛。諸法因果相續。佛隨問答。利益無量。無數眾生。
堅意。汝謂彼時。名上堅德。轉輪王者。豈異人乎。勿造斯觀。即汝身是。
堅意。我念汝昔。於過去世。聞是法故。以無上供。。供養千佛。如來於今。亦當為汝。說此法門。入法相故。
攝諸善根經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