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第四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爾時網明童子菩薩。白佛言。

世尊。若有菩薩。悕望功德利。而發菩提心者。不得名為。發大乘也。

何以故。一切諸法。無功德利。以無對治處故。

世尊。菩薩摩訶薩。不應為功德利故。發菩提心。但為大悲故。為滅眾生。諸苦惱故。生諸善法故。解脫諸邪見故。滅除諸病故。捨我所貪著故。不觀憎愛故。不沒世法故。厭患有為故。安住涅槃故。發菩提心。

世尊。菩薩不應。於諸眾生。求其恩報。亦不應觀。作與不作。又於苦樂。心不傾動。

世尊。何謂菩薩摩訶薩。諸善根清淨。

佛言。

善男子。菩薩善根。若生轉輪聖王位處。不得名為。善根清淨。若生帝釋王中。若生梵天王中。亦不得名。善根清淨。在所生處。乃至畜生。自不失善根。亦令眾生。生諸善根。是名菩薩。善根清淨。

復次。網明。云何菩薩。善根清淨。善男子布施善根清淨。以捨一切資生故。持戒善根清淨。以除熱惱。得清涼故。忍辱善根清淨。以心不分別故。精進善根清淨。以離懈怠故。禪定善根清淨。以不念餘乘故。智慧善根清淨。以離諸見故。慈善根清淨。以平等見故。悲善根清淨。以直心清淨故。喜善根清淨。以樂諸法。不生愛故。捨善根清淨。以離諸過故。不捨菩提心。善根清淨。以不貪聲聞。辟支佛地故。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於大會。默然而住。無所論說。

爾時勝思惟梵天。白佛言。

世尊。世尊。此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會坐。云何於此。所說法中。默然而住。無所論說。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言。

文殊師利。汝今於此。所說法中。可少說之。

文殊師利。白佛言。

世尊。佛所證法。為何等相。

佛言。

文殊師利。佛所證法。無有相貌。

文殊師利言。

世尊。彼法可說。可演可論不。

佛言。

文殊師利。彼法不可說。不可演。不可論也。

文殊師利言。

世尊。若彼法不可說。不可演。不可論者。則不可示。

爾時勝思惟梵天。謂文殊師利法王子言。

文殊師利。汝不為眾生。演說法耶。

文殊師利問言。

梵天。於法性中。頗有二相耶。

答言。

無也。

文殊師利問言。

梵天。一切諸法。不入法性中耶。

答言。

如是。

文殊師利言。

若彼法性是不二相。一切諸法。入法性中。云何當為。眾生說法。

梵天問言。

頗有說法。亦無二耶。

答言。

梵天。若決定得。說者聽者。可有說法。而無有二。

梵天問言。

如來豈可。不說法耶。

答言。

梵天。佛雖說法。不以二相。

何以故。如來說法。無二說故。雖有所說。而無二也。

梵天問言。

若一切法無二。云何諸凡夫。無二作二。

答言。

梵天。凡夫之人。貪著我故。分別為二。若不二者。終不為二。雖復種種。分別為二。然其實際。無有二相。

梵天問言。

云何而識。無二法耶。

答言。

梵天。若無二可識。則非無二。

何以故。梵天。無二相者。不可識也。

梵天。而如來不說二法。彼法如說。無如是也。

何以故。以彼法無名字章句故。

梵天問言。

如來說法。取何法耶。

答言。

梵天。如來說法。無所取也。

梵天問言。

佛所說法。可不取涅槃耶。

問言。

梵天。於涅槃中。涅槃有取捨耶。

答言。

涅槃不去不來。

文殊師利言。

如是。梵天。佛所說法。不去不來。

梵天問言。

是法云何聽。

答言。

如所說。

梵天問言。

云何如所說。

答言。

梵天。如不識不聞。如不識不聞。如是說。

梵天問言。

誰能聽如來如是法。

答言。

梵天。不著不漏。諸境界者。

梵天問言。

誰能知是法。

答言。

梵天。以何等人。不諍訟無識。不隨喜者。

梵天問言。

云何比丘。名多諍訟。

答言。

梵天。若比丘。是好。是惡。是相應。是不相應。此名諍訟。是理。是非理。此名諍訟。是垢。是淨。此名諍訟。是善。是不善。此名諍訟。是法可呵。是法不可呵。是法有漏。是法無漏。是法世間。是法出世間。是法有為。是法無為。是持戒。是破戒。是可作。是不可作。是可得。是不可得。

梵天。此名諍訟。

梵天。若於法中。有高下心。貪著取受。皆是諍訟。佛所說法。無有諍訟。

梵天。樂戲論者。無不諍訟。樂諍訟者。無沙門法。樂沙門法者。無有妄想。

梵天問言。

云何比丘。隨佛語。隨佛教。

答言。

梵天。若比丘。稱讚毀辱。其心不動。是名隨佛教。不隨文字語言。是名隨佛語。又若比丘。滅一切法相。是名隨佛教。不違於義。是名隨佛語。又若比丘。守護於法。是名隨佛教。不違佛語。是名隨佛語。

梵天問言。

云何比丘。能守護法。

答言。

梵天。若比丘。不違平等。不壞法性。是則名為。能守護法。

梵天問言。

云何比丘。親近於佛。

答言。

梵天。若比丘。於諸法中。不見有法。若近若遠。是則名為。親近於佛。

梵天問言。

云何比丘。給侍於佛。

答言。

梵天。若比丘。身口意無所作。是名比丘。給侍於佛。

梵天問言。

誰能供養佛。

答言。

梵天。不起罪業。不起福業。不起無動業者。

梵天問言。

誰能見佛。

答言。

梵天。若不著肉眼。不著天眼。不著慧眼。不著法眼。不著佛眼者。

梵天問言。

誰能見法。

答言。

梵天。不逆諸因緣法者。

梵天問言。

誰能順見諸因緣。

答言。

梵天。不起平等。不見平等。不生不滅者。

梵天問言。

誰得真智。

答言。

梵天。不生不滅。諸漏法者。

梵天問言。

誰能隨學如來戒。

答言。

梵天。不起不受。不取不捨者。

梵天問言。

誰名正行。

答言。

梵天。不隨三界者。

梵天問言。

誰為善人。

答言。

梵天。不受後身者。

梵天問言。

誰為樂人。

答言。

梵天。無我無我所者。

梵天問言。

誰為得脫。

答言。

梵天。不壞縛者。

梵天問言。

誰為得度。

答言。

梵天。不住世間。不住涅槃者。

梵天問言。

漏盡比丘。盡何事耶。

答言。

梵天。若有所盡。不名漏盡。知諸漏空相。隨如是知。名為漏盡。

梵天問言。

誰為實語。

答言。

梵天。離諸言論道者。

梵天問言。

誰為入道。

答言。

梵天。凡夫者有入道。聖行者知。一切有為法。無所從來。無所至去。則無入道。

梵天問言。

誰能見聖諦。

答言。

梵天。若於諸法。無所見者。

何以故。隨所有見。皆為虛妄。無所見者。乃名為實。

梵天問言。

不見何法。名為見諦。

答言。

梵天。不見一切法。名為實諦。

梵天問言。

如是實法。當於何求。

答言。

梵天。當於四顛倒中求。

梵天問言。

汝以何意。作如是說。

答言。

梵天。求四顛倒。不得常。不得樂。不得我。不得淨。若不得常。以常無故。是即無常。以何處無樂。是即為苦。以何處無我。是即無我。以何處無淨。是即不淨。

梵天。諸法無我。是為聖諦。若人求實諦。是人不識苦。若人斷集。是人不識集。若人見滅。是人不識滅。若人求道。是人不識道。

梵天問言。

云何修道。

文殊師利答言。

梵天。若不分別。是法是非法。離於二相。名為修道。以如是道。求一切法。不可得故。是名為道。如是道者。不住世間。不住涅槃。

何以故。不離不至。乃名聖道。

爾時平等行梵天婆羅門大婆羅子。白文殊師利法王子言。

文殊師利。云何優婆塞。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答言。

善男子。若優婆塞。不起二見。云何名為。不起二見。謂不起我見。不起他見。不起我見。不起佛見。不起我見。不起法見。不起我見。不起僧見。是名優婆塞。歸依佛法僧。

復次。善男子。若優婆塞。不以色見佛。不以受想行識見佛。是名優婆塞歸依佛。

善男子。若優婆塞。不分別諸法。不戲論諸法。是名優婆塞歸依法。

善男子。若優婆塞。信無為法僧。而不離有為法。信無為法。是名優婆塞歸依僧。

復次。善男子。若優婆塞。不見佛。不見法。不見僧。是名優婆塞。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爾時平等行梵天婆羅門大婆羅子。白文殊師利法王子言。

文殊師利。是諸菩薩。發菩提心者。為趣何所。

答言。

善男子。趣於虛空。

何以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同虛空故。

平等行言。

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答言。

善男子。若菩薩知。一切發非發。一切法非法。一切眾生非眾生。是名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平等行梵天婆羅門大婆羅子。白佛言。

世尊。所言菩薩。菩薩者為何謂耶。以何義故。名為菩薩。

佛言。

善男子。若菩薩於。邪定眾生。起大悲心。於正定眾生。不見殊異。故名菩薩。

何以故。善男子。菩薩不為正定眾生。不為不定眾生故發心。但為度脫邪定眾生故。而起大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名菩薩。

何以故。善男子。菩薩於邪定眾生。起大悲心。願大菩提。故名菩薩。

爾時名菩提菩薩。白佛言。

世尊。我亦樂說。以何義故。名為菩薩。

佛言。

便說。

菩提菩薩言。

譬如若男子。女人受一日八戒。無毀無缺。若菩薩如是。從初發心。乃至成佛。於其中間。常修淨行。故名菩薩。

世尊。若菩薩。從初發心。乃至道場。不動心故。名為菩薩。

堅意菩薩言。

若菩薩成就。深固慈心。常念眾生。故名菩薩。

度眾生菩薩言。

譬如橋船。渡人不惓。無有分別。若菩薩有如是心。度一切眾生。故名菩薩。

斷惡道菩薩言。

若菩薩於。諸佛國土。足投地處。即時一切。惡道皆滅。故名菩薩。

觀世自在菩薩言。

若菩薩眾生見者。即得必定。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稱其名。得免驚怖。故名菩薩。

得大勢至菩薩言。

若菩薩足投地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故名菩薩。

無疲惓菩薩言。

若菩薩劫數。猶如恒河沙等。為一日夜。以如是日。三十為月。數如是月。十二為歲。以是歲數。若過百千。萬億數劫。得值一佛。如是乃於。恒河沙等。諸如來所。行諸梵行。修集功德。然後乃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不休息。無有疲惓。故名菩薩。

導師菩薩言。

若菩薩。於墮邪道。諸眾生等。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報。故名菩薩。

大彌樓山菩薩言。

若菩薩。於一切法。無所分別。如彌樓山。一於眾色。故名菩薩。

那羅延菩薩言。

若菩薩。不為一切。煩惱所壞。故名菩薩。

心力菩薩言。

若菩薩。以心思惟。一切諸法。而自身心。不壞不損。故名菩薩。

師子遊步自在菩薩言。

若菩薩。於諸論中。不怖不畏。得深法忍。能使諸魔。一切外道。悉皆驚怖。故名菩薩。

不可思議菩薩言。

若菩薩。知心及法。不可思議。無所思惟。無所分別。故名菩薩。

善寂天子言。

若菩薩。能於一切。天宮中生。而無所染。亦不得是。無染之法。故名菩薩。

實語菩薩言。

若菩薩。有所發言。常以真實。乃至夢中。亦無妄語。故名菩薩。

喜見菩薩言。

若菩薩。能見一切色。皆是佛色。故名菩薩。

常悲菩薩言。

若菩薩。見墮生死。苦惱眾生。不著自身。一切諸樂。唯除法樂。教化眾生。故名菩薩。

心無礙菩薩言。

若菩薩。能於一切。煩惱眾魔。而不瞋礙。故名菩薩。

常喜根菩薩言。

若菩薩。常以喜根。自滿其願。亦滿他願。所作皆辦。故名菩薩。

散疑女菩薩言。

若菩薩。於一切法中。不生疑悔。故名菩薩。

師子童子菩薩言。

若菩薩。亦無男法。亦無女法。而現一切。種種色身。以為成就。諸眾生故。故名菩薩。

寶女菩薩言。

若菩薩。於諸寶中。不生愛樂。但樂三寶。故名菩薩。

毘舍佉達多優婆夷言。

若菩薩。有所得者。則無菩提。若不得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一切法。故名菩薩。

跋陀婆羅大賢士言。

若菩薩。有諸眾生。聞其名者。即得必定。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菩薩。

寶月童子言。

若菩薩。常能修行。童子梵行。乃至不以。心念五欲。何況身受。故名菩薩。

忉利天子曼陀羅華香菩薩言。

若菩薩。持戒熏心。常流功德。諸善法香。不流餘香。故名菩薩。

作喜菩薩言。

若菩薩。喜樂三法。謂供養佛。守護正法。教化眾生。故名菩薩。

勝思惟梵天言。

若菩薩。見一切法。皆是佛法。故名菩薩。

彌勒菩薩言。

若菩薩。眾生見者。即得入於。大慈三昧。故名菩薩。

文殊師利法王子言。

若菩薩。雖說諸法。而不起法想。不起我想。不起他想。故名菩薩。

網明童子菩薩言。

若菩薩。光明能滅。一切眾生。諸煩惱闇。故名菩薩。

普華菩薩言。

若菩薩。見滿十方。諸佛世界。眾華敷榮。故名菩薩。

如是諸菩薩。隨其樂說辯才。各各說已。爾時佛告。平等行梵天婆羅門大婆羅子言。

善男子。若菩薩。能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亦復能捨。一切福事。與諸眾生。故名菩薩。

爾時勝思惟梵天。問平等行梵天婆羅門大婆羅子言。

善男子。仁者今以。何行為行。

答言。

梵天。以何等行。一切有為法。諸眾生行。我如是行。

梵天問言。

一切有為法。諸眾生以何為行。

答言。

梵天。諸佛所行。是一切有為法。諸眾生行。

梵天問言。

諸佛以何為行。

答言。

梵天。諸佛以第一義空為行。

梵天問言。

善男子。若一切凡夫所行。諸佛亦以是行。佛與眾生。有何差別。

平等行梵天婆羅門大婆羅子言。

梵天。仁者欲令空中。有差別耶。

答言。

不也。

文殊師利。問勝思惟大梵天言。

梵天。如來可不說。一切法空耶。

答言。

如是。

文殊師利言。

是故。梵天。一切諸法。無有差別。是諸行相。亦復如是。無差別相。是故如來。不說諸法。有種種相。

平等行梵天婆羅門大婆羅子。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

文殊師利。如諸言語。所說行者。何等名行。

答言。

善男子。以何等處。有四正行。是人名為行處。

梵天。善男子以何等人。行四梵行。彼人所行。非是梵行。以何等行。行四梵行。彼人名為。成就梵行。

善男子。雖於空閑。曠野中行。離於梵行。彼人不名。成就梵行。非是善巧。知於梵行。

善男子。復有雖於。樓殿堂閣。金銀床榻。妙好被褥。於此中行。成就梵行。彼人真實。成就梵行。真是善巧。知於梵行。

曰。

若見我見。非智見耶。

答言。

善男子。如是如是。

善男子。若見我見。彼非智見。

善男子。如人如實。善知金性。則知柔軟。不柔軟者。如是見我。能清淨智。

曰。

為說何者。是我見耶。

答言。

善男子。所謂無我。法體常也。

善男子。我常無體。本來不成。以彼如是。畢竟決定。故說名我。

曰。

如我解文殊師利。所說法義。若見我者。即是見佛。

何以故。我體佛體。無分別故。

文殊師利。

何等人能。見如來耶。

答言。

善男子。若能不改。我見相者。

何以故。我見法見。佛見平等。

曰。

頗有無所行。名為正行耶。

答言。

有。善男子。若不行一切。有為法者。是名正行。

曰。

云何而行。名為正行。

答言。

善男子。若不為知故行。不為斷故行。不為證故行。不為修故行。是名正行。

曰。

頗有人不見佛。而彼人慧眼清淨。

答言。

有。善男子。諸佛如來。不見二相。彼人則有。聖眼清淨。

曰。

慧眼見何等法。

答言。

善男子。若見一法。不名慧眼。

善男子。慧眼不見。有為諸法。亦復不見。無為法也。

何以故。以彼般若。無分別故。以是義故。般若不見。有為諸法。彼無為法。亦過慧眼。是故不見。

曰。

頗有正行比丘。不得道果。

答言。

有。善男子。於正行中。無果無得。亦無正行。彼處亦無。修行一法。

善男子。亦於彼處。無果可得。以無分別故。

善男子。若不得一法。乃名為得。

善男子。若分別。言我有所得。彼人我慢。以正行中。無增上慢。以無增上慢。則無證無得。

曰。

為得何法。說名得道。

答言。

善男子。以何等法不生。本來不生。後亦不生。為得彼法。故說實法。

曰。

若法不生。何等法證。

答言。

善男子。若知不生。即說彼知。名為證法。見有為法。一切不生。是即名為。得證正定。

曰。

以何名為。證正定耶。

答言。

善男子。我及涅槃。平等無二。無有差別。故說名為。證正定也。以隨正定。是故說名。證正定也。以畢竟得。平等法故。說名正定。又以能令。得了義故。說名正定。以不戲論。諸三昧故。說名正定。

爾時世尊。讚文殊師利法王子言。

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言。誠如汝說。

如是。文殊師利。汝說此法時。七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三萬二千諸天。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有十千人。離欲得定。有二百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五百菩薩。得無生法忍。

爾時勝思惟梵天。白佛言。

世尊。是文殊師利法王子。能作佛事。大饒益眾生。令無量眾生。入於涅槃。

佛言。

善男子。汝亦饒益。無量眾生。令入涅槃。

文殊師利問言。

梵天。汝謂眾生。有數量耶。

答言。

不也。

問言。

梵天。頗有眾生。如來說不。又頗有眾生。有眾生體不。

答言。

無也。

問言。

梵天。於汝意云何。汝謂如來。有生有滅耶。

答言。

不也。

問言。

梵天。若如是者。何等眾生。如來令入。於涅槃耶。

梵天答言。

以何等法性。文殊師利法王子。如是說法。如是無世間。無涅槃。

文殊師利言。

梵天。如是如是。如來不見世間。不見涅槃。

梵天。如來所化。聲聞弟子。彼人亦不見世間。不見涅槃。

梵天。所言涅槃。唯是言說。然無有人。行於世間。亦無有人。行於涅槃。

梵天問言。

諸有所說。諍訟言語。如此言語。說何等法。

答言。

梵天。是戲論耳。不說眾生。

梵天。若有戲論。然則常無我慢。以是義故。於無物中。而戲論也。以知無實。有戲論故。不見戲論。若不見戲論。彼人不行世間。若不行世間。則不異見。以不異見。故說涅槃。

梵天問言。

文殊師利。所言入涅槃者。以何等對治。而說涅槃。

答言。

梵天。入涅槃者。彼此因緣。不相和合。不起無明。不起世間行。若不起行。是則不生。若不生者。即名涅槃。若不起諸行。名為寂靜。彼法名為。得證聖道。以常不生。如是名為。說四聖諦。

爾時平等行梵天婆羅門大婆羅子。謂文殊師利法王子言。

文殊師利。如仁所說。皆是真實。

文殊師利言。

善男子。一切言說。皆是真實。

曰。

虛妄言說。亦真實耶。

答言。

如是。

何以故。善男子。是諸言說。皆為虛妄。無處無方。若法虛妄。無處無方。即是真實。以是義故。一切言說。皆是真實。

善男子。提婆達多。所有語言。與如來語。無異無別。

何以故。諸有言說。一切皆是。如來言說。不出如故。諸有言語。所說之事。一切皆以。無所說故。得有所說。是以一切。言說皆等。文字同故。文字空故。

曰。

如來可不說。凡夫語。賢聖語耶。

文殊師利言。

如是。善男子。可不如彼。文字言語。聖人說法。凡夫亦以。文字章句。有所說耶。

答言。

如是。

曰。

頗有文字。分別言語。此是凡夫。文字言語。此是聖人。文字言語耶。

答言。

無也。

文殊師利言。

善男子。如彼言語。名字章句。不分別。無分別。如是一切聖人。離諸分別。是故聖人。無名字說。聖人所行。非言語相。亦非法相。非眾生相。如鼓蠡等。眾緣和合。而有音聲。是諸音聲。無所分別。

如是。善男子。諸賢聖人。善知一切。眾因緣故。於諸言說。悉皆平等。無所分別。

平等行菩薩言。

文殊師利。如佛所說。大眾集會。當行二事。若如實說法。若聖默然。

文殊師利。何者如實說法。何者是聖默然。

答言。

善男子。若說法。不違佛。不違法。不違僧。是名如實說法。若知法即是佛。離相即是法。無為即是僧。是名聖默然。

又善男子。若依四念處有所說。是名如實說法。

若於一切法。無所憶念。是名聖默然。

若依四正勤有所說。是名如實說法。

若於平等。不作平等。非不作平等。是名聖默然。

若依四如意足有所說。是名如實說法。

若不捨身口意。是名聖默然。

若依五根五力有所說。是名如實說法。

若不隨他語。而有所信。為不取不捨故。分別諸法。一心安住。無念念中。

若信諸法。自性清淨。離一切戲論。諸因緣行。是名聖默然。

若依七菩提分有所說。是名如實說法。

若常行捨心。無所分別。無增無減。是名聖默然。

若依八聖道有所說。是名如實說法。

若知諸法相。如彼栰喻。不依法行。不依非法行。是名聖默然。

善男子。於三十七菩提分法。若能以言語。建立開示。分別演說。是名如實說法。如實說故。是名如實說法。若身證是法。而不離身見法。亦不離法見身。於是觀中。不見二相。不見不二相。如是現前。見而不見。是名聖默然。

復次。善男子。若不妄想著我。亦不妄想著他。不妄想著法。非法。非非法妄想。而有所說。是名如實說法。若得不可說法想。能離一切名字。言語音聲。得不動處。入離行心。是名聖默然。

復次。善男子。若於一切眾生。知諸根力。如是說法。是名如實說法。若常在於定。心不散亂。是名聖默然。

爾時平等行梵天婆羅門大婆羅子。白文殊師利法王子言。

文殊師利。如我解文殊師利。所說法義。諸聲聞人。辟支佛等。一切無有。如實說法。無聖默然。

何以故。不能了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亦復不能。常在定故。

文殊師利。世間若有。以真實語。而問言曰。

誰是世間。如實說法。何者世間。聖默然住。

當為說言。諸佛是也。

文殊師利。當為正說。諸佛是也。

何以故。諸佛如來。具諸根力。善知眾生。諸根利鈍。常在定故。

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言。

如是如是。如平等行善男子所說。唯諸如來。有此二法。

爾時長老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我親從佛聞。從佛親受。汝等集會。當行二事。若如實說法。若聖默然。

世尊。若聲聞人。不能行者。云何如來。勅諸比丘。行如實說法。行聖默然。

佛言。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若聲聞人。不從他聞。能如實說法。聖默然不。

須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佛言。

須菩提。是故當知。一切聲聞。辟支佛人。皆悉無有。如實說法。無聖默然。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問長老須菩提言。

長老須菩提。如來如實。了知眾生。八萬四千心行。汝知不乎。汝於此中。能有智慧。隨其所應。為說法不。

答言。

不能。

文殊師利言。

今須菩提。能入觀一切眾生心三昧。通達一切眾生。心心所行。自心他心。無所礙不。

答言。

不能。

文殊師利言。

如來如實。了知眾生。八萬四千心行。隨其所應。為說法藥。又常住定。平等相中。心不動搖。而常通達。一切眾生。心心所行。而不思惟。無障無閡。今須菩提。能如是不。

答言。

不能。

文殊師利言。

如來如實。了知眾生。八萬四千心行。如實說法藥。而常在定。平等相中。心不搖動。亦常通達。一切眾生。心心所行。而不思惟。無障無礙。

須菩提。是故當知。一切聲聞。辟支佛人。非其境界。

須菩提。或有眾生。多婬欲者。以觀淨故。而得解脫。不以不淨。唯佛能知。或有眾生。多瞋恚者。以觀過故。而得解脫。不以慈心。唯佛能知。或有眾生。多愚癡者。以不共語。而得解脫。不以說法。唯佛能知。或有眾生。等分行者。不以淨觀。不以不淨觀。不以觀過。不以慈心。不以不共語。不以說法。而得解脫者。隨其根性。以諸法平等。而為說法。令得解脫。唯佛能知。

是故。須菩提。佛於如實說法。人中最為第一。於聖默然中。最為第一。

爾時長老須菩提。白文殊師利法王子言。

文殊師利。若諸聲聞。辟支佛人。不能如是。如實說法。不能如是。聖默然者。諸菩薩摩訶薩。有能成就。如是功德。如實說法。聖默然不。

答言。

唯佛當知。

於是佛告。長老須菩提言。

須菩提。有三昧名。入一切語言心不散亂。諸菩薩等。若能成就。此三昧者。一切皆得。如是功德。

爾時文殊師利。謂平等行菩薩言。

善男子。為諸眾生。八萬四千行故。說八萬四千法藏。名為如實說法。常在一切。滅受想行定中。名聖默然。

善男子。我若一劫。若餘殘劫。說是二義。如實說法。聖默然相。不可窮盡。然說法辯才。亦不盡也。

於是佛告。平等行菩薩言。

善男子。乃往過去。無量無邊。於不可數。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普光如來。乃至佛婆伽婆。劫名名稱。國名喜見。彼普光如來。喜見世界。七寶莊嚴。豐樂安隱。無諸怖畏。天人熾盛。其地皆以。眾寶莊嚴。

善男子。彼喜見國土。有四百億。諸四天下。一一天下。縱廣八萬。四千由旬。其中諸城。縱廣正等。各一由旬。皆以眾寶。而為校飾。彼一一城。皆有二萬。五千聚落。而圍遶之。一一聚落。無量百千。萬數人眾。充滿其中。安居止住。人見色像。心皆喜悅。無可憎惡。亦皆悉得。念佛三昧。是以國土。名曰喜見。若他方世界。諸來菩薩。皆得快樂。餘國不爾。

善男子。其普光佛。以三乘法。為弟子說。亦多廣說。如是法言。若如實說法。若聖默然。

善男子。爾時上方。藥王佛國。有二菩薩。一名無盡意。二名益意。詣憙見國。普光佛所。頭面禮足。右遶三匝。恭敬合掌。卻住一面。

時普光佛。為二菩薩。廣分別說。淨明三昧。言。

善男子。何故名曰。淨明三昧。

善男子。若有菩薩。入是三昧。即時得離。一切煩惱。於諸佛法。得淨光明。是故名曰。淨明三昧。又前際一切法淨。後際一切法淨。現在一切法淨。是三世法。畢竟清淨。以彼清淨。常清淨故。是以說言。一切諸法。自性清淨。常清淨也。

何謂諸法。自性清淨。謂一切法。自性是空。離一切法。有所得故。一切諸法。自性無相。離一切法。諸分別故。一切諸法。自性無願。以一切法。不取不捨。無求無欲。諸法畢竟。自性離故。是名諸法。性常清淨。以何等世間性。涅槃亦爾。同彼法性。以何等涅槃性。一切諸法。亦同彼性。以是故說。一切諸法。自心性清淨。

善男子。譬如虛空。若受垢染。無有是處。心性亦爾。若有垢染。無有是處。

善男子。譬如虛空。雖為煙塵。雲霧覆翳。不明不淨。而不能染。虛空之性。

善男子。虛空之性。若染污者。終不得名。為清淨也。以彼虛空。實不可染。是故說為虛空。虛空如是。

善男子。雖有為行。一切眾生。有不正念。起諸煩惱。然其彼心。自性清淨。不可染污。若染污者。彼常垢污。不可清淨。以不染污。是故彼心。自性清淨。心得解脫。

善男子。如是名入。淨明三昧門。

善男子。彼普光佛。為二菩薩。說如是法。彼二菩薩。聞是三昧。於諸法中。得不可思議。法之光明。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第四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