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十三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詔譯。

復次。海意。云何是金剛句。謂即自身。是金剛句。自性無分別故。

海意。此金剛句。於諸見中決擇。而轉無明。是金剛句。入諸明故。

此金剛句。於所緣事中遍知。而轉五無間際。是金剛句。無加行平等故。

此金剛句。於諸加行遍知。而轉貪際。是金剛句。離貪際平等故。

此金剛句。於貪離貪平等。而轉瞋際。是金剛句。慈際平等故。

此金剛句。破諸瞋恚癡際。是金剛句。慧光明平等故。

此金剛句。開顯明慧。一切眾生。一眾生。是金剛句。遍入眾生平等故。

此金剛句。而隨覺了。眾生自性。一切眾生心。一眾生心。是金剛句。入無心故。

此金剛句。而隨了知。心之自性。本來明澈。一切佛。一佛。是金剛句。遍入真如平等故。

此金剛句。而隨覺了。平等性智。一切剎土。一剎土。是金剛句。遍入無盡剎土故。

此金剛句。隨知虛空平等。一切法。一法。是金剛句。入一切法。性平等故。

此金剛句。而隨了知。無二法門。一切法佛法。是金剛句。於一切處智。隨入解故。

此金剛句。而隨覺了。金剛喻定。諸魔事業。諸佛事業。是金剛句。入諸魔業。隨警悟故。

此金剛句。出過一切。魔之事業。一切語言。如來語言。是金剛句。遍入一切音聲。隨解了故。

此金剛句。而隨了知。不可說法。一切法無生。是金剛句。入無滅故。

此金剛句。超越生老。病死之道。一切法無起。是金剛句。入無止息故。

此金剛句。而能隨轉。諸法寂滅。

海意。此如是等。諸金剛句。是不破壞句。是精妙句。是平等句。是聖諦句。是堅固句。是無種種句。是愛樂句。是不斷句。是寂靜遍寂。近寂之句。是無作用句。是不和合句。是入無趣之趣句。是無行句。是真性句。是如實句。是不背佛句。是不謗法句。是不破僧句。是如所說句。是三輪清淨句。是勇猛句。是梵行句。是空寂句。是虛空句。是覺支句。是無相句。是無願句。是法相句。是心意識無住句。是摧伏諸魔外道句。是清淨無垢明澈句。是觀照菩提句。是慧光明句。是無法顯示句。是畢竟不生不滅句。是自境界清淨句。是入佛境界句。是無思惟分別遍計句。是法界無差別句。是入無句之句句。

海意。如是等金剛。勝妙諸句。若有菩薩。隨能領受。決擇其義者。我說是人。決定當坐。菩提道場。作師子吼。

當佛世尊。說是門句。印句。金剛句時。此會中有八千菩薩。獲得入一切法門印陀羅尼。及得遍入一切眾生意樂三摩地。

爾時十方世界。所來集會。一切菩薩摩訶薩眾。聞是法已。踊躍歡喜。心意快然。各以神力。隨自所來。諸佛剎土。彼彼剎中。各各所有。花鬘塗香。及抹香等。而悉集來。於此會中。廣雨眾妙。花鬘香等。普用持奉。供養世尊。釋迦牟尼如來。及此正法。願此正法。久住世間。

是諸菩薩。作供養已。同發妙音。讚歎世尊。說伽陀曰。

無相顯示於色相。
一相離相大聖尊。
諸相平等相無相。
稽首安住真實相。

遍入一切眾生語。
所入音聲智隨入。
一切音聲解脫門。
稽首平等心解脫。

世間差別諸心行。
心如幻故無所覺。
無行等行無所行。
我禮虛空心明顯。

有無平等邊無邊。
法法分別離分別。
一切心意本寂然。
我今頂禮心寂靜。

佛知因緣諸運用。
佛能宣說諸因行。
因緣解脫本際中。
佛知實際真平等。

今此遍入平等相。
我觀善逝身非身。
不可分別有相身。
故現差別諸妙相。

所有十方佛剎土。
皆同入此佛剎中。
而此佛剎無所增。
彼剎無動亦無減。

諸心平等心無心。
幻心無異無分別。
了知平等菩提心。
世尊常行平等法。

法界混入平等界。
諸法無性而可入。
性常平等染淨中。
我禮世間利益者。

日。
月尚可使墜地。
風無形相亦可繫。
須彌山可吹如塵。
唯佛世尊無妄說。

真實語言本清淨。
淨心如空心明煥。
世法貪愛不染心。
如蓮不染居三有。

或聞稱讚不生喜。
或聞譏謗不生瞋。
如須彌山不動搖。
我禮世間與樂者。

爾時彼諸菩薩摩訶薩眾。說是伽陀。讚歎佛已。俱白佛言。

世尊。由佛世尊。出世間故。即是寶出。佛出世故。即是樂出。即念慧行智出。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勝慧出。即慈悲喜捨出。即勝義出。即實諦出。即正法出。即作證法出。即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之法出。即奢摩他出。即毘鉢舍那出。即六通。三明。八解脫出。以要言之。即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出。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慧積。前白佛言。

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以有身見生故。佛出世。以無明有愛生故。佛出世。貪瞋癡生故。佛出世。四顛倒生。五蓋。六入。七識處。八邪法。九惱處。十不善業生故。佛出世。

何以故。為斷一切眾生。諸不善業故。佛出世。然佛世尊。亦無對治。及增勝力。以無所對治故。佛出世。

世尊。若諸菩薩。欲知諸佛。出世因者。應如是知。如是修學。

佛言。

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如佛出世。應如是知。如是修學。以佛出世。如是因故。諸法出世。亦如是知。

爾時海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

世尊。彼初發心菩薩。聞如是說。佛出世因。彼不解了故。謂佛出世者。云何如是。

佛言。

海意。佛出世因。而諸菩薩。隨其所應。心得清淨。

所以者何。海意當知。菩薩有四種。何等為四。

一者。初發心菩薩。二者。修行位菩薩。三者。不退轉菩薩。四者。一生補處菩薩。

海意。於此四種。菩薩之中。若初發心菩薩。觀佛如來。色相莊嚴。心得清淨。若修行位菩薩。觀佛如來。成辦一切。勝妙功德。心得清淨。若不退轉菩薩。觀佛法身。心得清淨。若一生補處菩薩者。彼不觀佛。色相莊嚴。亦不觀佛。種姓族氏。亦不觀佛。成辦功德。是中而悉。無法可觀。

何以故。慧觀照故。慧眼力故。慧所攝故。慧無行故。離諸戲論。彼不如是觀。亦非無觀。

何以故。有見無見。斯為二種。此位菩薩。於見非見。離彼二邊。如是觀佛。以如是觀佛故。觀身亦然。觀身清淨已。即觀佛清淨。觀佛清淨已。應知一切法。亦如是清淨。如是觀中。若清淨者。是為智觀。此即名為。真實觀佛。

海意。由如是故。我昔得見。然燈如來。我時見已。獲得無生法忍。及無所得相應忍。即時涌身虛空。高七多羅樹。處虛空中。得一切智智。無差別力。永斷諸見。越諸思惟。分別遍計。於諸境界。意無所住。

爾時復得。六萬三摩地門。是故然燈如來。為我授記。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等正覺。

我當彼佛。說記之時。我於耳根。無所對礙。亦非餘識。有所了知。我於和合。有所得見中。而無所住。我於爾時。無佛及佛想。無我及我想。亦無授記。及授記想。

海意。是故菩薩。三輪清淨。授成佛記。三輪清淨者。謂無佛及佛想。無我及我想。亦無授記。及授記想。

海意。復有三輪清淨。何等為三。謂無我執。無眾生執。無法執。

復有三輪清淨。謂無名執。無色相執。無所緣執。

復有三輪清淨。謂過去已盡智。未來未至智。現在住法界智。

復有三輪清淨。謂身如影像智。語如響智。心如幻智。

復有三輪清淨。謂五蘊。與法蘊平等。十八界。與法界平等。十二處觀如空聚。

復有三輪清淨。謂解了於空。信順無相。無願。無求。

海意。若此三輪清淨。即一切法清淨。是故諸菩薩。若三輪清淨者。應修善巧之智。

爾時海意菩薩。復白佛言。

希有。世尊。彼不退轉菩薩。而能具足。甚深法智。

世尊。若諸菩薩。能具如是。法智之者。彼即善能。成熟功德。

佛告海意菩薩言。

海意。當知此位菩薩。以本願力故。善作勝業。而彼菩薩。設在散位之中。以本願力。而亦不壞。成熟功德。

海意。世有一等。無智之人。不能解我所說。今以喻言。當令聞者由。譬喻得解。

海意。譬如世間。有甘蔗田。或復稻田。或復豆田。農作之人。於彼諸田。作治事已。開其水道。隨彼畎澮。流注周遍。水悉盈滿。是農作人。善安布已。憩於他所。彼諸田中。隨處所經。水自然入。不假田人。更施功力。所植諸田。各得成熟。菩薩亦復如是。或時雖居散位。有善方便。於一切眾生。相續善根之中。而能成熟。隨其所說。一切佛法中。諸有善根。悉能圓滿。而彼菩薩。心意清淨。善護戒蘊。或在定位之中。以本願力故。而能成熟。一切善根。令諸眾生。於佛法中。相續滋長。一切善法。

海意。以是緣故。當知諸菩薩。隨其所應。不假施力。而自圓滿。一切善根。復善迴向。於一切智。是故諸菩薩。若定若散。以本願力。於諸善根中。身心調暢。念不散亂。不墮下乘。趣向大乘。

海意。譬如城中。有一大樹。或有人來。斷彼樹根。斷已即去。當斷樹時。樹漸低下。畢竟須隨。斫處墮地。菩薩亦復如是。於長夜中。修習善法。趣向一切智。漸入一切智。畢竟成熟。一切善根。既成熟已。悉用迴向。於一切智。迴向一切眾生。共其功德。迴向願令。三寶聖種。不斷不絕。迴向圓滿。身相莊嚴。具諸相好。迴向圓滿。語業莊嚴。廣為眾生。說無誑法。迴向圓滿。心業莊嚴。常念諸佛。定願成就。而是菩薩。不假功用。無所發悟。悉能成熟。一切善根。普用迴向。於一切智。不墮餘乘。若定若散。於菩提分法。修習圓滿。皆由本願。方便善巧。迴向之力。

海意。又如苾芻。欲入滅定。先當要期。聞犍稚聲。然後出定。彼入定已。而犍稚聲。亦不入於定中。而是苾芻。後假犍稚之聲。乃從定起。菩薩亦復如是。為欲解脫。一切眾生。起大悲誓願。

我當救度。一切眾生。普令解脫。悉當成辦。菩提事業。於諸眾生。廣行慈心。於生死流中。運心意識。普為濟度。雖入定中。以本度脫眾生。大悲願故。終不墮於。聲聞緣覺之地。

後從定起。開發正慧。還復積集。菩提分法。廣為眾生。成熟化度。

海意。汝且觀是。諸菩薩者。所作事業。而悉最勝。雖入寂靜。三摩地中。而能出過。聲聞緣覺。解脫境界。

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十三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