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卷第十六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詔譯。

護世品第十九之一

爾時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勸請世尊。宣說正法。作是白言。

惟願世尊。為未發菩提心眾生。隨宜說法。令入法理。即當發起。大菩提心。住不退轉。又此夜叉。羅剎。必舍左。乾闥婆。隱密神。摩睺羅伽等。諸眾會。令彼長夜。利益安樂。善行相應。獲得勝中。最勝高顯。而不減失。諸善法分。

爾時世尊。普告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等。諸眾會言。

諸仁者。汝等諦聽。極善作意。我今宣說。為令一切。悉入法理。諸修善行。善男子善女人等。普令獲得。最勝高顯。於善法分。而不壞失。

于是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等。諸眾會。一心善聽。

佛告大眾。

諸仁者。若善男子善女人。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即能具信。廣多清淨。欲見諸聖。樂聞正法。善捨無悋。手出無盡。善樂積集。施作福行。捨心具足。於布施中。樂行平等。無障礙心。無濁染心。信有業報。離諸分別。疑惑猶豫。善惡業果。而不壞失。如是知已。於命緣等。不應作者。而悉不作。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染。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不瞋。不邪見。於此十善業道。堅持積集。於其十種。不善業道。捨而不作。普行淨信。與沙門。婆羅門。及有戒有德者。正道法中。同修淨行。於諸善法。多聞勤行。深固作意。善行相應。寂靜調伏。常說愛語。攝伏他論。修善離惡。無高無下。無毀無譽。隨起正念。住等引心。閉三有門。息滅諸病。離諸重擔。超越疑惑。出離諸有。

如是知者。即於諸佛。及聲聞弟子。若沙門。若婆羅門。善知識所。隨其所應。親近恭敬。承事尊奉。彼等善知識所。聽受正法。示教利喜。謂說布施。感大富果。持戒生天。多聞大慧。淨觀不亂。

此行布施。即是布施報。

此行慳悋。即是慳吝報。

此持戒。即是持戒報。

此毀戒即。是毀戒報。

此忍辱。即是忍辱報。

此瞋恚。即是瞋恚報。

此精進。即是精進報。

此懈怠。即是懈怠報。

此禪定。即是禪定報。

此散亂。即是散亂報。

此勝慧。即是勝慧報。

此惡慧。即是惡慧報。

此身善作。即是身善作報。

此身惡作。即是身惡作報。

此語善作。即是語善作報。

此語惡作。即是語惡作報。

此意善作。即是意善作報。

此意惡作。即是意惡作報。

此是善。此是不善。此應作。此不應作。此業作已。於長夜中。得利益安樂。善行相應。此業作已。於長夜中。無利苦惱。得不善行相應。

如是等法。於善知識所。聞其所說。示教利喜。

又復觀察。知是法器。即為宣說。甚深之法。謂空。無相。無願。加行等法。復說無生。無起。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甚深緣起之法。

此法是有此。即有得。

此法是無此。即無得。

此法若有此。即是生。

此法若無此。即是滅。

此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即一。大苦蘊生。

若法不有此。即無得。即是滅法。謂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處滅。六處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如是即一。大苦蘊滅。

此等諸法。若生若滅。於勝義諦中。無有少法可得。

何以故。一切法緣生故。無主宰。無作者。無受者。因緣故轉。然於是中。無法可轉。亦非無轉。亦無異法。隨轉和合。施設三界。但以煩惱業轉。故有施設。愚迷之者。於不實法中。觀以為實。智者應知。無有少法。作者可得。以作者。不可得故。無法可轉。亦非無轉。如是所說。甚深之法。若能聞已。不生疑惑。是人即入一切法。無障礙性。不著色受想行識。不著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眼識。乃至意識。信一切法。自性本空。信一切法。自性本離。

諸仁者。彼信不退菩薩。信是法故。即不減失。見佛聞法。承事淨眾。在在所生。常得見佛。聽受正法。承事淨眾。常生有佛世時。隨彼生已。發起精進。勤求善法。以精進故。於白衣舍。無義利事。謂妻子男女。奴婢眷屬。及所作用。而悉棄捨。及盛年戲樂。不生愛著。起賢善心。願於諸佛世尊。清淨教中。正信出家。得出家已。近善知識。與善知識。同登善道。而能獲得。諸善意樂。聽聞善法。隨所聞已。真實修行。不以語飾。勝慧具足。發起精進。勤求多聞。隨所聞法。為他廣說。無所希求。所得名聞。利養無愛著心。以如實語。為他說法。隨聞隨住亦然。如實為他說法。使聽法者。獲得大慈。於一切眾生。起大悲心。於彼多聞。而不厭捨。於身命緣。少欲喜足。寂靜圓滿。增長善行。樂閑寂處。隨所聞法。審觀其義。於諸義理。攝而無散。不著於文。歸趣實義。普為一切。天人世間。非但為己。勤修勝行。廣為眾生。勤求無上。最勝之智。令他眾生。於佛智中。得不放逸。

此復云何。名不放逸。所謂最初。調攝諸根。見眼色等。不取於相。不著相好。諸色境中。於味於染。如實知故。常求出離。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然。智了知已。不取於相。不著相好。於味於染。如實知故。常求出離。此名不放逸。

復次不放逸者。能於自心。善調伏已。亦復隨應。攝護他心。煩惱染愛。而善息除。法愛隨轉。欲尋。瞋尋。害尋。止而不行。貪瞋癡等。諸不善根。亦悉不行。復能制止。身語意業。諸不善行。不深固作意。而亦不起。以要言之。一切罪不善法。皆悉除斷。此名不放逸。

諸仁者。此如是等。不放逸法。菩薩勤行。即得淨信。而不放逸。

大祕密主。汝等當知。信之一法。廣多清淨。即能常時。專求善法。若具信補特伽羅。於他世中。離惡趣怖。亦復不墮。諸惡作心。而常獲得。眾聖稱讚。

復次祕密主。住法行人。即能獲得。正法善趣。常樂見佛。安住聖道。得大自在。得自在已。復令他人。普皆圓滿。自在之法。住菩提心。得如來智。

又祕密主。若人欲得。最勝妙樂。應當畢竟。善修正行。修涅槃法。

大祕密主。今此眾會。皆承宿善根力。故來集此。善修正行。於諸善根。而不減失。云何善根。得不減失。謂修不放逸行。是故若天若人。所有善根。皆不減失。

何以故。彼不放逸心。善護諸境故。能離一切。貪愛欲染。近習法愛。即能制止。欲瞋害尋。復能息除。不深固作意。諸不善法。離貪瞋癡。於身語意。麁重過失。而悉止息。乃至一切。諸善法分。若有減失。皆悉不行。此名不放逸。若人信解。不放逸法。即能隨順。諸精進事。以精進不放逸故。是人乃能。積集修作。淨信功德。由修淨信。及不放逸。精進法故。即能修作。正念正知。以正念正知故。即於一切。菩提分法。而不壞失。若具淨信。不放逸。精進。正念正知者。即能勤修。深固之法。

大祕密主。菩薩若於。深固法中。得解脫者。即於有於無。如實能知。此中云何是有。云何是無。謂正修聖解脫法。此即是有。若不正修。聖解脫法。此即是無。

若有業有報。此即是有。若無業無報。此即是無。

若世俗諦中。眼耳鼻舌身意。此即是有。勝義諦中。眼耳鼻舌身意。此即是無。

菩薩於大菩提。發起精進。即有。於大菩提懈怠。即無。

顛倒所起五蘊。即有。無因所起之法。即無。

色是無常。是苦。是壞滅法。即有。色是常。是堅牢。是相續。是不壞滅。是安住法。即無。

受想行識。是無常。是苦。是壞滅法。即有。受想行識。是常。是堅牢。是相續。是不壞滅。是安住法。即無。

無明緣行。即有。不實無明行。即無。

行緣識。即有。不實行識。即無。

識緣名色。即有。不實識名色。即無。

名色緣六處。即有。不實名色六處。即無。

六處緣觸。即有。不實六處觸。即無。

觸緣受。即有。不實觸受。即無。

受緣愛。即有。不實受愛。即無。

愛緣取。即有。不實愛取。即無。

取緣有。即有。不實取有。即無。

有緣生。即有。不實生有。即無。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即有。不實生老死。憂悲苦惱。即無。

布施得大富。即有。布施感貧窮。即無。

持戒生天。即有。持戒墮惡趣。即無。

多聞具大慧。即有。多聞成染慧。即無。

禪觀不散亂。即有。禪觀散亂。即無。

不深固作意。生起煩惱。即有。深固作意。生起煩惱。即無。

不起增上慢人。趣證涅槃。即有。

增上慢人。得佛授記。即無。

於一切處通達空。即有。於內執我。即無。

以智勤行得解脫。即有。我慢相應出離者。即無。

又若我。人。眾生。壽者。於不實五蘊中。求其實法。即無。

復次大祕密主。勤行不放逸。深固作意菩薩。於有於無。如實了知。世間一切。智者許可。如實知已。雖行於有。而不取著。雖行於無。亦不取著。即能通達。諸佛世尊。所說實義。

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卷第十六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