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積經卷第十六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淨居天子會第四之二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中。自見被縛將殺。此菩薩魔業增盛。非業障。彼應修無礙定。修於慈心。以此淨除業障。此菩薩。是見六地。初地。

若夢被繫。在死尸中。是見五地。若被縛。至親里圍繞。是六地。是魔業。不勤修。初地羸劣。為無上道。應修增上進。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自知在刀中。此菩薩。是初地。五地。多惡知識。多艱難。應靜無忿怒。無障礙心。一向勤利他人。以此淨除業障。前曾在上位。惱亂持戒人。

見人持種種刀。自見在中。此菩薩。初地見。

若見人。持一刀在中。是第二地。

見捉杖在中。是見三地。

若見捉石在中。此見四地。

見在空手眾中住。是五地。除魔業。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自見在空中。此菩薩。在信地。得無生法忍。此菩薩。諸天所念。應修好威儀。應常修精進。勸發眾生。求無上道。不應常住一處。如是清淨。此菩薩。是初地。七地。見處處地。

若見虛空中行施。此是初地。

若空中。見仙人。此見第二地。

若見沙門。此見第三地。

若見龍。第四地。

若見天。第五地。

若見梵天。是第六地。

若見菩薩如來。是第七地。除魔業。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自見捉炬。應勤修明慧。此菩薩。是初地。五地。此菩薩。應不顧身命。不觀飲食。應行禪。不生疑悔。如是趣向。住初地。樂修對治。住二地。樂修禪。住三地。樂修慈。住四地。樂修悲。住五地。樂修捨。住初地。應修念佛。為明見。住二地。應修放解。住三地。應修聞。住四地。應修持。住五地。應修空。如是應得明。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見菩薩踰宮出。此菩薩初地。六地。處處見。增加精進。得不退轉。在菩提記界。疾近無上道。

若見步出。是見初地。

見乘牛車出。是見二地。

見乘馬車出。是見三地。

見乘象車出。是見四地。

若見乘人車出。是見五地。

若見乘空中車出。是見六地。除魔業。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得經。此菩薩。是初地。三地。處處地見。此人多諸因緣。多諸謗毀。數數多諸艱難。應一心。修悔過。常修精進。

若夢得世俗典籍。聲聞經法。此是初地。

夢得檀相應經。是見二地。

夢得甚深相應。是見三地。

不勤修。乃至七地。若諸天與。若菩薩與。如來與法藏。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中。聞得法功德聲。此菩薩。是初地。六地見。處處地見。前得佛總持。此菩薩。少於業障。魔業增盛。應施於辯才。不求人過。如是清淨。

聞出香陀羅尼聲。此菩薩。是初地。聞文字陀羅尼。是第二地。聞書寫陀羅尼。是八地。初地。見處處地。此不應。愛著三界。勤修獨處。彼少於業障。少於魔業。煩惱增盛。應聽種種法。應修多觀。如是相應。

有覺觀三昧。是初住地。

無覺少觀。是三住地。

無覺無觀。是四住地。

梵處。空處三昧。是五住地。

現一身三昧。是六住地。

大通三昧。是七住地。

出生佛莊嚴三昧。是第八住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聞方廣經聲。此菩薩。是六地。初地。應修信解法。決定忍。此菩薩少於障。緩趣無上道。勤問持戒之相。應尊重師長。如是趣向菩提。

聞檀波羅蜜經聲。是初地。

聞戒經聲。是二地。

聞忍經聲。是三地。

聞精進經聲。是四地。

聞禪經聲。是五地。

聞般若波羅蜜聲。是六地。

除不勤修人。佛所持。善心成就者。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聞說法比丘字聲。此菩薩。是四地。初地。此應依止善知識。此菩薩。多諸艱難。多諸疑悔。少於智慧。應修無礙心。應方便。勸一切眾生。修無疑悔心。如是清淨。

若見前所聞法師名。此初地。

若聞不見法師名。見第二地。

若聞他異世界法師名。是第三地。

若聞一生補處菩薩。若聞樂上地聲。是第四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得信辯。此菩薩。是初地。三地。此菩薩。是辯器。若遠離三法。疾得明。

何等三。

見他得利。心生嫉妬。為利養故。姦詐親近。

如是三法。當遠離。然後趣向。說少偈頌。是初地。能說種種偈。是二地。說甚深偈。是三地。多說上地偈。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菩薩夢中。得經辯。是初地。八地見。此有多功德因緣。當勤依修戒。當修勝供養。供養淨行人。不應修智慢。如是夢中。當受業障。少受苦報。彼出初地。

四辯說方等經。是說二地。

說種種經。是三地。

說前因緣。是四地。說三世。是五地。

說波羅蜜。是六地。

說甚深經。是七地。

說一切決定。是八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菩薩夢中。聞陀羅尼聲。彼是七地。此菩薩。受諸煩惱。少業障。應問智者。修靜默。處趣解脫。如是趣向。

夢在村中。是初地。

在房中。是二地。

在僧房中。是三地。

在阿練若處坐。是四地。

若夢坐。是五地。

若園觀中。是六地。

夢在山頂。是七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菩薩夢中。聞他方世界。未曾聞如來名。此菩薩。是受記初地。八地。憍慢自在故。不趣向道。多魔業。為供養故。修不淨威儀。然後趣向。

修捨。是初地。

夢戒慢。是二地。

聞慢。是三地。

方便慢。是四地。

疑慢。是五地。

智慢。是六地。

所說慢。是七地。

受持慢。是八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聞某世界某菩薩聲。此菩薩。是五地。初地。此菩薩。為菩薩所憶念。少煩惱。應離憍慢。勸多人修智。如是相應。

得陀羅尼。是聞初地。

夢出家。是聞二地。

夢苦行。是三地。

夢道場降魔。是四地。

夢覺道。是五地。

聞見上多聞見不定。羸劣善心。是見初地。

住於疑心。是二地。

退心放逸。是三地。

增上放逸。是四地。

多定。是五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在海中。此菩薩精進。是八地。見處處地。應修多聞。精進慧解。

若夢中。無所依止。是初地。

若在海際。是二地。

若在船乘。是三地。

夢往去。是四地。

夢上船。是五地。

夢水中坐。是六地。

在船中坐。是七地。

夢船中。滿寶在上。坐欲出海。是八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集寶。此菩薩。是初地。三地。見處處地。此菩薩。多逢苦惱。應樂修淨業。不求人短。於說法者知恩。如是趣向。

夢掘地中。得寶初地。

雜土得寶。是見二地。

雜草得寶。是見三地。

是不勤進相。是魔業。若六地。若四地。不勤方便。魔業業障。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中。在須彌山頂。此人不退轉。是見初地。五地。彼有少功德。親近惡友。因緣姦詐。無信。親近善知識。今應修不姦詐。多修信解。如是趣向。

若夢在須彌山。當知上六住。

夢住須彌山。是七地。

夢四顧望。是八地。

夢坐者。是九地。

夢山動。是十地。

此初地。乃至見五地。勤進修善心。在善知識手。是魔業。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中。自見上山。此菩薩。是初地。五地。害一切煩惱業障。於說法人。不生恭敬。應修不諂曲。淨除業障。如是趣向菩提。

初地。增長。三時勤進。

二地。勤修念佛。

三地。修空。

四地。修大悲。

五地。修慧。

夢自上山。是初地。

在山中。是二地。

在山上。是三地。

夢觀看。是四地。

坐者。是五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上山。此菩薩。見是七地。初地。此菩薩。少於業障。魔業增盛。應捨一切所愛物。供養智慧者。於智慧人邊。應自伏憍慢。若夢度七大山。乃至須彌山。是七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夢上樹。此菩薩。是初地。四地。處處地見。應覺業障魔業。應親近依止善知識。得於慧明。時時當決斷。法義覺知。如是趣向。

見樹枝葉。具足陰涼。是初地。

見香樹。是二地。

見花樹。是三地。

見果樹。是四地。

是勤進相。若不勤進。是魔業。若見高處。樹枝葉花果。具足除業報。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見龍象。此菩薩。是初地。六地。處處地見。此菩薩。行施不行慧。困乏善根。應當修信。當修善念。如是相應。

彼初地。見不清淨龍象。

二地。見白龍象。

三地。見六牙白龍象。

四地。見莊嚴象。

五地。見捉幡蓋龍象。

六地。見歡戲龍象。

復次。金剛摧。菩薩自夢。上龍象。此菩薩。是見初地。七地。一生當得。如來應供。有入法智。多希望。應修恭敬。勸發菩薩。離於幻偽姦詐。應處處知足。修適意施。如是清淨。

夢上象。是初地。

夢自著白衣上象。是二地。

若夢染衣。是三地。

若夢種種色衣。是四地。

若夢香染衣。具足莊嚴。是五地。

若夢著冠。是六地。

若夢捉莊嚴蓋。是七地。

除魔業。不勤進。上地相見。一切具足。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上馬。此菩薩。是初地。四地。此應修依止。戒波羅蜜度。彼魔業增盛。少於業障。當多修空慧。勤修生信。如是清淨。

自夢上住馬。是初地。

夢上行馬。是二地。

夢上走馬。是三地。

上莊嚴馬。第四地。

除上地魔業。此菩薩。增上慢魔業。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作成實誓。此菩薩。一切地。十地。處處地見。彼於業障。多增盛魔業。多諸方術行。善修出生三昧。應正修威儀。不多積聚。如是淨業障。

作成實施誓。此是初地。

為解繫縛。是二地。

為解病。是三地。

為城池。是四地。

為王。是五地。

為閻浮提。是六地。

為四天下。是七地。

為千世界。是八地。

為三千世界。是九地。

日出時地。遊雨天花。是十地。

除魔業。初地。六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菩薩夢中。見藥樹。是菩薩。是見初地。七地。滿足成就受記法。應修不望報施。正直不求人過。如是清淨。

夢見少果樹。是初地。若見多果樹。是二地。若見苦果樹。是四地。見藥樹。是五地。若見天樹。是六地。若見甘果樹。是七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菩薩夢中。見花樹。此菩薩。是七地。初地。應作種種善根。不親近四眾。如是趣向。

見多花樹。無香。是初地。

見香花樹。是二地。

夢見多香花樹。是三地。

見雜花果樹。是四地。

見無葉花樹。是五地。

見天花樹。是六地。

若見菩提樹。是七地。

除在惡知識手。慢緩。不勤精進魔業。上地。一切成就見。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見未曾有城。此是六地。初地。此菩薩。有業障。此無生法忍。先修堅固三昧。空三昧。無礙心極苦行。如是清淨。

夢見初起城。是初地。

見作竟城。是二地。

見城中街市成。就是三地。

見遊戲處成就。是四地。

見池水成就。是六地。

除在惡知識手。慢緩。不精進魔業。上地具足見。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菩薩夢中。見阿耨龍王池。此是八地。初地。少眾煩惱。彼疾出生明。若無姦詐。勤修進行。不顧身命。一切所須。滿適他意。如是清淨。

若見阿耨龍池岸際。此是初地。

若見池中。是二地。

若一切見。是三地。

若手觸水。是四地。

若洗。是五地。

若岸際坐。是六地。

若見阿耨龍王。是七地。

若入龍宮。增與氣力。是八地。

除魔業。九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菩薩。夢見天子。此菩薩上地。五地。見處處地。彼少業障。少魔業。猶如微滴。應三月。勤修寂靜。除業障。得明淨。如是人應。念十方佛。應修不愁惱。

彼若見。四大天王眾。是見六地。

見三十三天。是七地。

見兜率天。是八地。

見梵天眾。是九地。

見淨居天。是十地。

初地相應。一切見魔業。成就善心見。一切十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見龍。此是見八地。處處見。當成就慎忍。雖勤精進。數數廢稽。勤修方便。數復放捨。彼所有財封當。以供給法師。乃至所愛之物。悉以捨與。然後趣向。

若山上見龍。是初地。

若曠野見。是二地。

若池岸上見。是三地。

若林中見。是四地。

若人眾中見。是五地。

若王城中見。是六地。

若多人眾圍繞見。是七地。

若空中見。是八地。

除魔業業障。初地。六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自見。向餘方閻浮提。是初地。六地。若得忍。彼少於障。若不勤修。不得於明。若懈怠。姦詐親近。彼若生信。如是清淨。

若不樂見閻浮提。是初地。

若樂見。是二地。

若見村落。城邑可愛。是三地。

若見園觀雜花。是四地。

若見大眾喜樂。是第五地。

若相娛樂。是六地。除魔業。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著白衣。此菩薩。是見八地。初地。此業障清淨。魔業增盛。彼生樂法心。數復退減功德。多諸艱難。一切物。不應慳惜。如是清淨。若自見一切所須。一切敷具。人所憙者。不惜身命。多聞修善根。

若著久故好衣。是初地。

若見長領新衣。是二地。

若見長領衣。是三地。

若見打治衣。是四地。

若見打治摩衣。是五地。

若見染衣。是六地。

若見象色衣。是七地。

若見天衣。是八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得寶鬘。此是初地。九地。彼無業障。無魔業。當自責己過。不責於他。求修聞法。不作鬪訟。如是清淨。

若一種寶鬘。是初地。

如是二種。乃至七種寶鬘。是七地。

若得轉輪王。摩尼寶鬘。是八地。

若見天寶鬘。是九地。

除魔業。是見初地。起業相。若戲笑懈怠。親近戲笑懈怠。不省錄人。應當覺知。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見。頭著花鬘。是八地。初地。此實有業障。若初中後。生定善心。捨一切物。不生愁惱。如是清淨。

若得一色鬘。是初地。

若得惡色鬘。是二地。

若得種種色鬘。是三地。

若得一切花鬘。是四地。

若得龍花鬘。是五地。

若得天花鬘。是六地。

若得天種種花鬘。是七地。

若得雜天人花鬘。是八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取得亂花。此菩薩。是見六地。初地。此菩薩。應勸化菩薩。若有自在力勢。不侵抂餘人。

若取有色無香花。是初地。

若取有色香花。是二地。

若取金色花。是三地。

若種種色花。是四地。

若取水陸花。是五地。

若水陸種種雜花。是見六地。

如是相。勤修精進。若魔業。若上地。若四地。一切適意。龍所持來。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打鼓作伎。彼是九地。見處處。業障魔業增盛。此應勤修。多聞精進。於一切眾生。生平等心。如是清淨。

若夢空中打鼓。是初地。

若平地見。是二地。

若村中見。是三地。

若大城中見。是四地。

若大眾中見。是五地。

若屋上見。是六地。

若山中見。是七地。

若須彌山頂見。是八地。

若虛空中見。是九地。除勤修。智魔業。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見日月蝕。是菩薩。初地。六地。毀滅善法。多諸煩惱。成就惡業。應以一切物施。不望業報。如是清淨。

見日月初出。是見初地。二地。

見雲。三地。

見聚雲。五地。

見無塵霧。六地。

見日月中時。除魔業業障。

復次。金剛摧。菩薩夢中。見不淨塗身。是菩薩見。初地。三地。於前身。毀罵賢聖。修惡行菩薩。此菩薩。應三年中。晝夜三時。勤修懺悔。自後。更不於餘人。生輕慢心。應多修信解。如是清淨。

以青淤泥自塗身者。是初地。

若塗半身。是二地。

若處處被塗。是三地。

乃至六地。應覺魔業。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自夢。見作王。此菩薩。一切十地。見處處地。有厚善根。亦有厚艱難。不應於他希望。供養於他。不起姦詐。修質直施。所有持戒。與他共。不自讚。不毀於他。如是以覺道。

若在村中。恐怖者。是初地。

若在僧房中。是二地。

若在園觀中。是三地。

若天祀中。是四地。

若在大城中。是五地。

若在山中。是六地。

若作閻浮提王。是七地。

若作轉輪王。是八地。

若在海中。是九地。

若在須彌山頂。是十地。

除魔業。不勤精進。應念諸佛菩薩也。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王前。若輔相前。若大眾中。是菩薩。是八地見。此雜煩惱。彼應教化眾生。應修供養。自修清淨。如是清淨。

彼初地。施雜眾煩惱。

二地。戒。

三地。聞。

四地。定。

五地。持。

六地。通。

七地。說法。

八地。眷屬成就。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騎乘。在園林中。此菩薩。是九地。初地見。此菩薩。不知是世間。利養飲食。為魔所牽縛。少於業障。應供給法師。供養所須。應習寂默。如是趣向彼。

初地。無智行。

二地。無慧。

三地。無決定智。

四地。無禪智。

五地。無無礙智。

七地。無出生智。

八地。無莊嚴智。

九地。無願智。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見。所未見有村落。僧坊人眾。此菩薩。是初地。六地。彼多艱難。應修念佛。如是清淨。修信心施。修一切信解。

見如是行相者。是初地。

若卒有所作。是二地。

若莊嚴。是三地。

若見莊嚴竟。是四地。

若見四眾聚會。是五地。

若見天眾。是六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得蓋。是初地。七地見。佛所持。多艱難。不為所屈。彼於說法人。不應起惡意。如是清淨。

若見花蓋。是初地。

若見琉璃蓋。是二地。

若見花及蓋。是三地。

若見物蓋。是四地。

若見畫莖蓋。是五地。

若鈴網蓋。是六地。

若見寶網蓋。寶網垂覆。是七地。

除魔業。不勤精進。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菩薩自夢。與多人說法。此菩薩。一切十地見。彼地地應覺知。魔業業障。欲得決定辯。當出推求。於一切物。不應愛著。於求法人。生清淨信心。修六和敬戒。如是清淨。

若夢說。云何修行施。此是初地。

云何十善法。是二地。

云何聞。是三地。

云何頭陀德。是四地。

云何說空。是五地。

云何說訶責習。是六地。

云何說無染著。是七地。

云何說莊嚴定。是八地。

云何說莊嚴佛。是九地。

云何說妙時。是十地。

初地。施財。

二地。戒財。

三地。方便財。

四地。具七財。

五地。奉給財是。

六地。決斷財。

七地。決定財。

八地。通無礙財。

九地。行財。

十地。得財。

彼初地。善根增上。

二地。戒增上。

三地。方便增上。

四地。所作增上。

五地。十二因緣增上。

六地。甚深忍增上。

七地。壞智增上。

八地。壞教化眾生增上。

九地。調伏增上。

十地。壞淨國土增上。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自夢。見初立城郭。此菩薩。是八地。受不退轉記。應親近供養。甚深信解人。多決定。疑悔法障。彼應供養法師。得除疑悔。如是清淨。

彼中。住初地。

疑道。為得佛。為不得佛。是二地。

教化眾生智疑。是三地。

出生定疑。是四地。

應作智疑。是五地。

道果疑。是六地。

出生疑。是七地。

遊戲疑。是八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縛筏濁水中過。彼是七地。初地。業障魔業增盛。應生增上欲心。堅固不壞。和合相應。無生明淨。

若智方便艱難。是初地。

若欲修勤。善身懈怠。是二地。

若心非時。是三地。

或時明。是四地。

若少無畏。是五地。

若教化艱難。是六地。

若佛法艱難。是七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自夢。集船。此菩薩。是六地。若平等。行六波羅蜜。有艱難。當行無依。六波羅蜜。如是清淨。

若夢作船未竟。是初地。

作船竟。是二地。

若夢二船並。是三地。

若並縛二船。是四地。

見大眾上船。是五地。

見入船去。是六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自夢。見雲雷放電。是菩薩。五地。初地。彼魔業增上。少於業障。當多思善念。捨所愛物。集陀羅尼。如是清淨。

若見雲雨電驚怖。是初地。

若不驚怖。是二地。

若憶念法。是三地。

若住山頂憶念。是四地。

若空中念。是五地。

除魔業。若上地。龍來集會。奉事所作。不生驚怖。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莊嚴得刀。此菩薩。是初地。三地。此魔業。業障增盛。彼應親近。忍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如是清淨。

若是垢膩刀。是初地。

得無垢刀。是二地。

得利刀。是三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得器物。此菩薩。是七地。如是相應。當修行。彼不定有。魔業業障。應勤行四攝法。如是清淨。應淨除。六地。退法。得增上七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自夢。示眾生道。此是一切十地相。此如是初相應。覺業障。煩惱障。應供養親近法師。捨一切物。勤修精進。如是趣向。

若見乘。在道轉動。是初地。

示趣園觀道。是二地。

示趣城道。是三地。

示阿練若道。是四地。

示山道。是五地。

示趣海道。是六地。

示天道。是七地。

示聲聞道。是八地。

示菩薩道。是九地。

示佛道。是十地。

說示道竟示地。初地。覺魔業。覺煩惱業。此前六地。無過也。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入園林中。此菩薩。八地。初地。彼夢中。受魔業煩惱業。夢驚怖悟已。生愁苦。此應當修空。聽甚深法。應當默然。離於睡眠。應親近決定。說道法者。如是清淨。

若自夢。退失王位。心生驚怖。是初地。

夢破戒。驚怖。是二地。

夢法沒盡。驚怖。是三地。

夢法師無常。驚怖。是四地。

若夢為火所燒。驚怖。是五地。

夢被驚怖。是六地。

夢墮山。驚怖。是七地。

夢見世尊。入涅槃。驚怖。是八地。

不勤進六地。覺魔業。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見五穀聚。此菩薩。是八地。上地住。初地。第二地。如是見。不勤進。見魔業。不要談說。前身曾供養諸佛。多諸艱難。不依一切世間。不觀於捨。守護三業。如是清淨。

夢見聚穀。是七地。

夢聚三千大千世界穀。是八地。

若夢五穀聚熟。是九地。

若夢刈穀。是十地。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見治眾生病。此菩薩。是八地。少於業障。魔業增盛。應修大悲勤勸化。不生疑悔。如是相應。

夢治小兒。是初地。

若夢治女人。是二地。

若夢治大人。是三地。

若夢治熱病。是四地。

若夢治白癩病。是五地。

若夢治自殘病。是六地。

若夢治乾消病。是七地。

若夢治鬼病。是八地。

除魔業。應修集忍行。成就菩薩。大悲善心。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自聞。授菩提記。此菩薩。是見十地。此受記。魔業業障。應覺知。受十地記。

初地。受道記。

二地。受菩薩行記。

三地。受忍記。

四地。受願記。

五地。受三昧記。

六地。受慧記。

七地。受方便記。

八地。受出過聲聞。辟支佛地。一切知記。

九地。受一生補處記。

十地。受佛灌頂記。

彼修大悲。般若波羅蜜。善權方便親近。如是趣向。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覺道。此菩薩。是初地。應覺大悲。應勤修精進。應信善心。如是趣向。

覺知。是八地。

動三千大千世界。是九地。

夢放光。諸天大聲。歌頌喜嘯。是十地。

初地。七地。不勤進魔業。如是相。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得滿瓶。此菩薩。見一切十地。當如是知。

若村中得。是初地。

若門中得。是二地。

若道中得。是三地。

若樹下得。是四地。

若住得。是五地。

若坐得。是六地。

若山頂頭得。是七地。

若空中得。是八地。

若食時得。是九地。

若莊嚴乘騎。若園觀。是十地。

此地地。魔業業障。應覺。如是清淨趣向。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如是相所得。
決定無有疑。
大士應如是。
莫見他少短。

人德難可量。
大海可熾火。
火中可生水。
此一一有相。

若退於菩提。
終無有是處。
若以於兩肩。
頂戴於須彌。

遊至於十方。
恒河沙世界。
如是之相貌。
此事猶可作。

如此菩提心。
終無有退轉。
大地可反覆。
菩提心退轉。

終無有是處。
此中少功德。
若有善心人。
以向無上道。

有四法無量。
世間無智者。
虛空界難知。
如是眾生界。

佛知菩提心。
愚者應當知。
諸菩薩所行。
不應生輕毀。

可以一小草。
測量於大海。
眾生之所行。
不可得思議。

假使大海水。
盡融為洋銅。
為己身命故。
猶尚可飲盡。

於諸菩薩行。
終不可輕毀。
如飲洋銅苦。
其苦不可數。

或有業障礙。
或為魔所亂。
彼人受生處。
終無有憂悔。

若人為樂故。
於惡色愚癡。
破戒可厭惡。
不可恭敬者。

如是等人所。
不應生輕慢。
眾生之所行。
甚難可得知。

猶如舍利弗。
寂默入禪定。
能於一心中。
唯知五十心。

猶如諸世尊。
一念知無量。
不應於諸佛。
而生於疑心。

猶如阿羅漢。
不知自境界。
況復當能知。
眾生之境界。

是故一切人。
不應作是言。
我能知眾生。
心中之所念。

我見染服人。
須臾著白衣。
如是念念間。
念念有變異。

況誰能復知。
真實者愚患。
譬如阿闍世。
殺害於己父。

又於如來所。
而生惡逆心。
還於一念中。
深悔過罪心。

即能除罪報。
脫於惡道苦。
況有能自生。
清淨善心者。

此心或時縛。
此心或時解。
此身是無記。
亦無有所知。

云何令此身。
而有於過惡。
是身亦不應。
親近於身色。

亦復所不應。
殺害他人身。
譬如真淨金。
墮於不淨中。

本性常清淨。
不淨不能損。
彼人雖貪樂。
行於世間法。

彼人實功德。
善心無損減。
王子長者子。
眾中作戲笑。

一切諸大王。
見者悉喜樂。
此眾生中行。
或在天人中。

或食毒不死。
或捉火不燒。
況於知覺者。
世間愚癡人。

不能奪癡行。
緣覺及聲聞。
不如施菩薩。
清淨心福田。

平等猶如佛。
菩薩等如佛。
見善心甚深。
譬如恒河沙。

諸佛世界中。
滿中七寶施。
若書持此經。
欲比其功德。

倍數無比喻。
善得於命利。
菩提心不失。
若人為財故。

入於大海中。
必當獲大利。
若持一切經。
能為多人說。

不聞於此經。
不知眾生行。
以是因緣故。
應當知勝如。

不自讚己德。
不應謗毀他。
善心行清行。
若欲速覺悟。

第一菩提道。
樂阿練若處。
常護諸情根。
勤修於精進。

遠離於親里。
修第一義慈。
如是當速疾。
得於菩提道。

爾時世尊。說此經時。六萬天人。得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十八那由他天人。未發心者。令發菩提之心。聞此經故。除捨八十劫。生死之罪。是故若欲。不捨菩提者。當受持此經。讀誦通利。善思念之。勤於方便忍受。歡喜奉行。

爾時眾中。十千菩薩。欲退菩提心。生於疑悔。欲還歸家。不知障。及魔業過。聞說此經。捨除罪過。於世尊前。生少信心。於此世界。當與彌勒菩薩。一時成佛。淨除二十劫魔業。不起此坐。住一生補處。當生他方世界。彌勒成佛時。當一時成佛。彼除二十劫魔業。及煩惱故。菩薩但聞此經。尚能多作利益。況受持讀誦顯說。

佛說此經已。天。人。阿修羅。歡喜奉行。

大寶積經卷第十六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