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六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八難品第四十二之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凡夫之人。不聞不知。說法時節。
比丘當知。有八不聞時節。人不得修行。云何為八。
若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得至涅槃。如來之所行。然此眾生。在地獄中。不聞不覩。是謂初一難也。
若復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然此眾生。在畜生中。不聞不覩。是謂第二之難。
復次。如來出現世時。廣說法教。然此眾生。在餓鬼中。不聞不覩。是謂此第三之難也。
復次。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然此眾生。在長壽天上。不聞不覩。是謂第四之難也。
復次。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然此眾生。在邊地生。誹謗賢聖。造諸邪業。是謂第五之難。
復次。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眾生。生於中國。又且六情不完具。亦復不別。善惡之法。是謂第六之難也。
若復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眾生。在於中國。雖復六情完具。無所缺漏。然彼眾生。心識邪見。
無人無施。亦無受者。亦無善惡之報。無今世後世。亦無父母。世無沙門。婆羅門等。成就得阿羅漢者。自身作證。而自遊樂。是謂第七之難也。
復次。如來不出現世。亦復不說法。使至涅槃者。又此眾生。生在中國。六情完具。堪任受法。聰明高才。聞法則解。修行正見。
便有物。有施。有受者。有善惡之報。有今世後世。世有沙門。婆羅門等修正見。取證得阿羅漢者。是謂第八之難。非梵行所修行。
是謂。比丘。有此八難。非梵行所修行。
於是。比丘。有一時節法。梵行人所修行。云何為一。
於是。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人。生在中國。世智辯聰。觸物皆明。修行正見。亦能分別。善惡之法。有今世後世。世有沙門。婆羅門等。修正見。取證得阿羅漢者。是謂梵行人。修行一法。得至涅槃。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八難非一類。
令人不得道。
如今現在前。
世間不可遇。
亦當學正法。
亦莫失是處。
追憶過去等。
便生地獄中。
於是斷無欲。
思惟於正法。
久存於世間。
而無斷滅時。
於是斷無欲。
思惟於正法。
永斷生死原。
久存於世間。
以得於人身。
分別正真法。
諸不得果者。
必遊八難處。
今說有八難。
佛法之要行。
一難猶尚劇。
如板浮大海。
雖當離一難。
然可有此理。
設離一四諦。
永離於正道。
是故當專心。
思惟於妙理。
至誠聽正法。
便得無為處。
是故。比丘。當求方便。遠離八難之處。莫願其中。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八大地獄。云何為八。
一者。還活地獄。二者。黑繩地獄。三者。等害地獄。四者。涕哭地獄。五者。大涕哭地獄。六者。阿鼻地獄。七者。炎地獄。八者。大炎地獄。
如是。比丘。八大地獄。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還活及黑繩。
等害二涕哭。
五逆阿鼻獄。
炎大炎地獄。
此名八地獄。
其中不可處。
皆由惡行本。
十六隔子圍。
然彼鐵獄上。
為火之所燒。
遍一由旬內。
熾火極熱盛。
四城四門戶。
其間甚平整。
又以鐵作城。
鐵板覆其上。
斯由眾生。罪報之緣。令彼眾生。受苦無量。肉血消盡。唯有骨存。
以何等故。名為還活地獄。
復有彼眾生。形體挺直。亦不動搖。為苦所逼。不能移轉。形體以無肉血。
是時眾生。自相謂言。
眾生還活。還活。
是時彼眾生。便自還活。以此因緣故。名為還活地獄。
復以何因。名為黑繩地獄。
然彼眾生。形體筋脈。皆化為繩。以鋸鋸身。故名為黑繩地獄。
復以何因緣。名等害地獄。
是時彼眾生。集在一處。而梟其首。尋復還生。由此因緣。名為等害地獄。
復以何因緣。名為涕哭地獄。
然彼眾生。善本斷滅。無毛髮遺餘在。在彼地獄中。受惱無量。於中稱怨喚呼。聲不斷絕。由此因緣。名為涕哭地獄。
復以何因緣。名為大涕哭地獄。
然彼眾生。在地獄中。受無量苦痛。不可稱計。於中喚呼。椎胸自摑。同聲唱㘁。由此因緣。名為大涕哭地獄。
復以何因緣。名為阿鼻地獄。
然眾生之類。殺害父母。壞佛偷婆。鬪亂眾僧。習邪倒見。與邪見共相應。一切不可療治。以是之故。名為阿鼻地獄。
復以何因緣。名為炎地獄。
然眾生之類。在彼獄中。形體烟出。皆融爛。故名為炎地獄。
復以何因緣。名為大炎地獄。
然彼眾生。在此獄中。都不見。罪人之遺餘。
是謂。比丘。由此因緣。名為八大地獄。
一一地獄。有十六隔子。
其名。優鉢地獄。鉢頭地獄。拘牟頭地獄。分陀利地獄。未曾有地獄。永無地獄。愚惑地獄。縮聚地獄。刀山地獄。湯火地獄。火山地獄。灰河地獄。荊棘地獄。沸屎地獄。劍樹地獄。熱鐵丸地獄。
如是比十六隔子。不可稱量。使彼眾生。生地獄中。
彼或有眾生。毀正見者。誹謗正法。而遠離之。命終之後。皆生還活地獄中。
諸有眾生。好喜殺生。便生黑繩地獄中。
其有眾生。屠殺牛羊。及種種類。命終之後。生等害地獄中。
其有眾生。不與取。竊他物者。便生涕哭地獄中。
其有眾生。常喜淫泆。有復妄語。命終之後。生大涕哭地獄中。
其有眾生。殺害父母。破壞神寺。鬪亂聖眾。誹謗聖人。習倒邪見。命終之後。生阿鼻地獄中。
其有眾生。此間聞語。復傳來至彼。設彼間聞。復傳來至此。求人方便。彼人命終之後。生炎地獄中。
其有眾生。鬪亂彼此。貪著他物。興起慳疾。意懷猶豫。命終之後。生大炎地獄中。
其有眾生。造諸雜業。命終之後。生十六隔子中。
是時獄卒。役彼眾生。苦痛難量。或斷手。或斷脚。或斷手脚。或截鼻。或斷耳。或斷耳鼻。或取材木押之。或以草著其腹。或取髮懸之。或剝其皮。割其肉。或分為二分。或還縫合之。或取五刖之。或取火側炙之。或融鐵灑之。或五磔之。或長其身。或以利斧。而梟其首。尋復還生。要當人中罪畢。然後乃生。
是時獄卒。取彼眾生。大椎碎其形體。或取脊脈剝之。復驅逐。使上劍樹。復驅使使下。是時有鐵[口*(隹/乃)]烏。尋復食之。復取五繫之。不得動轉。尋復舉著。大鑊湯中。加以鐵叉。而害其身。風吹其身。復還生如故。
是時獄卒。復使眾生。上刀山。火山。不令停住。其中受苦。不可稱計。要當人中。所作罪畢。然後乃出。
是時罪人。不堪受此苦痛。復求入熱灰地獄中。受苦無量。
復從中出。入逆刺地獄。其中風吹。痛不可計。
復從中出。入熱屎地獄中。是時。熱屎地獄中。有濡細虫。噉彼骨肉。
是時眾生。不堪受苦痛。復移至劍樹地獄。傷壞形體。痛不可忍。
是時獄卒。語彼眾生曰。
汝等為從何來。
是時。罪人報曰。
我曹亦復。不知為從何來。
又問。
為從何去。
報曰。
亦復不知。當何所至。
又問。
今欲求何等。
報曰。
吾等極患飢渴。
是時獄卒。以熱鐵丸。著彼罪人口中。燒爛身體。痛不可堪。要當畢其罪本。然後乃命終。
是時罪人。復還歷經。爾許地獄。於中受苦。數千萬歲。然後乃出。
比丘當知。閻羅王。便作是念。
諸有眾生。身口意行惡。盡當受如是之罪。諸有眾生。身口意行善者。如是之比。皆當生光音天。
是時世尊。便說此偈。
愚者常歡喜。
如彼光音天。
智者常懷懼。
猶如處地獄。
是時比丘。聞閻羅王。作是教令。
我今何日。當滅昔所作罪。於此命終。得受人形。生中國之中。與善知識共會。父母篤信佛法。於如來眾中。得出家學道。於現法中。得盡有漏。成無漏。我今重苦汝。勤加用意。去離八難處。得生中國。與善知識相遇。得修梵行。所願成果。不失本誓。
是故。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欲離八大地獄。及十六隔子者。當求方便。修八正道。
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毘舍離。㮈祇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漸漸復在。人中遊化。
是時世尊。還顧觀毘舍離城。尋時便說此偈。
今觀毘舍離。
更後不復覩。
亦復更不入。
於是當別去。
是時。毘舍離城中人民。聞說此偈。普懷愁憂。從世尊後。
各各墮淚。自相謂曰。
如來滅度。將在不久。世間當失光明。
世尊告曰。
止止。諸人勿懷愁憂。應壞之物。欲使不壞者。終無此理。吾先以有。四事之教。由此得作證。亦復以四部之眾。說此四事之教。云何為四。
一切行無常。是謂一法。
一切行苦。是謂二法。
一切行無我。是謂三法。
涅槃為滅盡。是謂第四法之本。
如是。不久如來。當取滅度。汝等當知。四法之本。普與一切眾生。而說其義。
爾時世尊。欲使毘舍離城人民。還歸。即化作大坑。如來將諸比丘眾。在彼岸。國土人民。而在此岸。是時世尊。即擲己鉢。在虛空中。與彼人民。
又告之曰。
汝等。好供養此鉢。亦當供養。高才法師。長夜之中。獲福無量。
是時世尊。與彼鉢已。即時詣拘尸那竭國。
是時。拘尸那竭國人民。五百餘力士。集在一處。各作此論。
我同共造。奇特之事。使後命終之時。名稱遠布。子孫共傳。
昔日拘尸那竭。力士勢叵及。
斯須。復作是念。
當造立何功德。
爾時去拘尸那竭國。不遠有大方石。長百二十步。廣六十步。我等當共竪之。
盡其筋力。欲得竪立。而不剋獲。亦不動搖。何況能舉乎。
是時世尊。便往至彼所。而告之曰。
諸童子。欲何所施為。
時諸童子。白佛言。
我向者。各作此論。欲移此石。使世世。稱傳其名。施功已來。乃經七日。然不能令。此石移轉。
佛告諸童子。
卿等欲使如來。竪此石乎。
童子報言。
今正是時。唯願世尊。當安此石。
是時世尊。以右手。摩抆此石。舉著左手中。擲著虛空中。是時彼石。乃至梵天上。
是時。拘尸那竭力士。不見此石。而白世尊曰。
此石今何所至。我等今日。咸共不見。
世尊告曰。
此石。今乃至梵天上。
童子。白佛言。
此石何時當來。閻浮利地上。
世尊告曰。
我今當引譬喻。智者。以譬喻自解。
設復有人。往梵天上。取此石。投閻浮地者。十二年乃到。然今如來。威神所感。正爾當還。
如來說此語已。是時彼石。尋時還來。虛空之中。雨諸天華。若干百種。
是時彼童子。五百餘人。遙見石來。各各馳散。不安本處。
佛告童子。
勿懷恐懼。如來自當知時。
爾時世尊。舒左手。遙接彼石。著右手中而竪之。是時三千大千剎土。六變震動。虛空之中。神妙之天。散種種憂鉢蓮華。
是時五百童子。皆嘆未曾有。
甚奇甚特。如來威神。實不可及。此石今長。百二十步。廣六十步。然以一手。而安處之。
是時五百童子。白佛言。
如來以何力。移動此石。為神足之力。為用智慧之力。安處此石乎。
佛告童子曰。
吾亦不用。神足之力。亦復不用。智慧之力。吾今用父母之力。安處此石。
諸童子白佛。
不審如來。用父母之力。其事云何。
世尊告曰。
吾今當與汝引譬。智者。以譬喻自解。
童子當知。十駱駝之力。不如一凡象力。
又復十駱駝。及一凡象之力。不如一迦羅勒象力。
又復十駱駝。及一凡象力。并迦羅勒象力。不如一鳩陀延象力也。
正使十駱駝。一凡象力。乃至鳩陀延象力。不如一婆摩那象力也。
復計此象之力。不如一迦泥留象力也。
復計諸象之力。復不如一。優鉢象力也。
復計爾許象之力。復不如一。鉢頭摩象力也。
復計挍爾許象力。復不如一。拘牟陀象力也。
復取計挍之。復不如一。分陀利象力也。
復取計挍。復不如一。香象之力。
復取計挍之。復不如一。摩呵那極之力。
復計挍之。復不如一。那羅延之力。
復取計挍之。復不如一。轉輪聖王之力。
復取計挍之。不如一。阿維越致之力。
復取計挍之。不如一。補處菩薩之力。
復取計挍之。復不如一。道樹下坐菩薩之力。
復取計挍之。復不如一如來。父母遺體之力。
吾今以父母之力。安處此石。
爾時五百童子。復白世尊言。
如來神足力者。其事云何。
世尊告曰。
吾昔有弟子。名目犍連。神足之中。最為第一。爾時共遊。在毘羅若。竹園村中。
爾時國土至儉。人民相食。白骨盈路。然出家學士。乞求難得。聖眾羸瘦。氣力虛竭。又復村中。生民之類。皆懷飢色。無復聊賴。
是時大目犍連。來至我所。而白我言。
今此毘羅若。極為飢儉。乞求無處。生民困悴。無復生路。
我亦躬從如來。受此言教。
今此地下。有自然地肥。極為香美。
唯願世尊。聽許弟子。反此地肥。令在上。使此人民。得食噉之。又使聖眾。得充氣力。
我爾時。告目連曰。
諸地中。蠕動之虫。欲安處何所。
目連白言。
當化一手。似此地形。又以一手。反此地肥。使蠕動之虫。各安其所。
我爾時。復告目連曰。
汝當有何心識。欲反此地。
目連白言。
我今反此地形。猶如力人。反一樹葉。而無疑難也。
我爾時。復語目連曰。
止止。目連。不須反此地肥。
所以然者。眾生覩此。當懷恐怖。衣毛皆竪。諸佛神寺。亦當毀壞。
是時目連。前白佛言。
唯願世尊。聽許聖眾。詣欝單曰乞食。
佛告目連。
此大眾中。無神足者。當云何詣彼乞食。
目連。白佛言。
其無神足者。我當接詣彼土。
佛告目連。
止止。目連。何須聖眾。詣彼乞食。
所以然者。將來之世。亦當如是飢儉。乞求難得。人無顏色。
爾時諸長者。婆羅門。當語比丘言。
汝等何不。詣欝單越乞食。昔日釋種弟子。有大神足。遇此饑儉。皆共詣欝單曰乞食。而自存濟。今日釋迦弟子。無有神足。亦無威神。沙門之行。
便輕易比丘。使彼長者居士。普懷憍慢之心。受罪無量。
目連當知。以此因緣。諸比丘眾。不宜盡往。詣彼乞食。
諸童子當知。目連神足。其德如是。計目連神足之力。遍三千大千剎土。無空缺處。不如世尊。神足之力。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不可以譬喻為比。如來神足。其德不可量也。
諸童子。白佛言。
如來智慧力者。何者是乎。
世尊告曰。
我昔亦有弟子。名舍利弗。智慧之中。最為第一。
如大海水。縱橫八萬四千由旬。水滿其中。又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入水亦如是。然閻浮里地。南北二萬一千由旬。東西七千由旬。今取較之。以四大海水為墨。以須彌山為樹皮。現閻浮地草木作筆。復使三千大千剎土人民。盡能書。欲寫舍利弗比丘。智慧之業。
然童子當知。四大海水。墨。筆。人之漸漸命終。不能使舍利弗比丘。智慧竭盡。
如是。童子。我弟子之中。智慧第一。不出舍利弗。智慧之上。計此舍利弗比丘。遍滿三千大千剎土。無空缺處。欲比如來之智慧。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不可以譬喻為比。如來智慧力者。其事如是。
是時童子。復白佛言。
頗更有力。出此力者乎。
世尊告曰。
亦有此力。出諸力之上。何者是。所謂。無常力是。
今日如來。夜半在雙樹間。為無常力所牽。當取滅度。
爾時諸童子。咸共墮淚。
如來取滅度。何其速哉。世喪眼目。
爾時君荼羅繫頭比丘尼。是婆羅陀長者女。
此比丘尼。便作是念。
吾聞世尊。取滅度不久。然日數已盡。今宜可往。至世尊所。親覲問訊。
是時彼比丘尼。即出毘舍離城。往至世尊所。遙見如來。徑將諸比丘眾。及五百童子。欲詣雙樹間。
爾時比丘尼。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言。
我聞世尊。取滅度。將在不久。
世尊告曰。
如來取滅度。正在今日夜半耳。
是時比丘尼。白佛言。
我今所以。出家學道。又不果所願。然世尊。捨我滅度。唯願說微妙之法。使果其願。
世尊告曰。
汝今當思惟。苦之原本。
比丘尼。復白佛言。
實苦。世尊。實苦。如來。
世尊告曰。
汝觀何等義。而言苦乎。
比丘尼。白佛言。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別離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
如是。世尊。我觀此義已。故言謂苦。
是時比丘尼。思惟義已。即於座上。得三達智。
是時比丘尼。白佛言。
我不堪。見世尊。取滅度。唯願聽許。先取滅度。
是時世尊。默然可之。
是時比丘尼。即從座起。禮世尊足。尋於佛前。身飛虛空。作十八變。或行。或坐。或復經行。身放烟火。踊沒自由。無所觸礙。或出水火。遍滿空中。是時比丘尼。作無央數之變已。即於無餘涅槃界。而取滅度。是時。當取滅度之日。八萬天子。得法眼清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智慧捷疾者。所謂。君荼羅比丘尼是也。
是時世尊。告阿難曰。
汝往雙樹間。與如來敷座。使頭北首。
對曰。
如是。世尊。
即受佛教。往雙樹間。與如來敷座。還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曰。
敷座已訖。使頭北首。宜知是時。
即時世尊。往彼樹間。就所敷座。
是時尊者阿難。白世尊言。
有何因緣。如來敷座。言頭北向。
佛告阿難。
吾滅度後。佛法當在北天竺。以此因緣故。使敷座北向。
是時世尊。分別三衣。
爾時。阿難白佛。
以何等故。如來今日。分別三衣。
佛告阿難。
我以當來之世。檀越施主故。分別此衣耳。欲使彼人受其福。故分別衣爾。
是時世尊。須臾之頃。口出五色光。遍照方域。
爾時阿難。復白佛言。
復以何因緣。如來今日。口出五色光。
世尊告曰。
我向作是念。
本未成道時。長處地獄。吞熱鐵丸。或食草木。長此四大。或作騾驢駱駝。象馬猪羊。或作餓鬼。長四大形。有受胎之厄。或受天福。食自然甘露。我今以成如來。以根力覺道。成如來身。
由此因緣故。口出五色光爾。
是時。須臾之間。口出微妙之光。勝於前光。
是時阿難。白世尊言。
復以何因緣。如來重出光。勝於前者。
世尊告曰。
我向者。作是念。
過去諸佛世尊。取滅度。遺法不久存於世。
我復重思惟。
以何方便。使我法。得久存在世。如來身者。金剛之數。意欲碎此身。如芥子許。流布世間。使將來之世。信樂檀越。不見如來形像者。取供養之因。緣是福祐。當生四姓家。四天王家。三十三天。豔天。兜術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因此福祐。當生欲界。色界。無色界。或復有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辟支佛道。若成佛道。
由此因緣故。出斯光明爾。
是時世尊。躬自襞僧伽梨四疊。右脇著地。脚脚相累。
是時尊者阿難。悲泣涕零。不能自勝。又自考責。
既未成道。為結所縛。然今世尊。捨我滅度。當何恃怙。
是時世尊。知而告諸比丘曰。
阿難比丘。今為所在。
諸比丘對曰。
阿難比丘。今在如來床後。悲號墮淚。不能自勝。又自考責。
既不成道。又不斷結使。然今世尊。捨我涅槃。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
止止。阿難。無為愁憂。夫物處世。應當壞敗。欲使不變易者。此事不然。勤加精進。念修正法。如是不久。亦當盡苦際。成無漏行。
過去世時。多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亦有如此侍者。正使將來。恒沙諸佛。亦當有此侍者。如阿難比。
轉輪聖王。有四未曾有法。云何為四。
於是。轉輪聖王。欲出國界時。人民見者。莫不喜悅。
爾時轉輪聖王。有所言教。其有聞者。靡不喜悅。聞其言教。乃無厭足。
爾時。轉輪聖王默然。正使人民。見王默然。亦復歡喜。
是謂。比丘。轉輪聖王。有此四未曾有之法。
比丘當知。阿難今日。亦有四未曾有法。云何為四。
正使阿難比丘默然。至大眾中。其有見者。莫不喜悅。
正使阿難比丘。有所說者。其聞語者。皆共歡喜。假使默然。亦復如是。
正使阿難比丘。至四部眾中。剎利。婆羅門眾中。入國王。居士眾中。皆悉歡悅。興恭敬心。視無厭足。
正使阿難比丘。有所說者。其聞法教。受無厭足。
是謂。比丘。有此四未曾有之法。
是時阿難。白世尊曰。
當云何與。女人從事。然今比丘到時。著衣持鉢。家家乞食。福度眾生。
佛告阿難。
莫與相見。設相見。莫與共語。設共語者。當專心意。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莫與女交通。
亦莫共言語。
有能遠離者。
則離於八難。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六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八難品第四十二之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凡夫之人。不聞不知。說法時節。
比丘當知。有八不聞時節。人不得修行。云何為八。
若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得至涅槃。如來之所行。然此眾生。在地獄中。不聞不覩。是謂初一難也。
若復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然此眾生。在畜生中。不聞不覩。是謂第二之難。
復次。如來出現世時。廣說法教。然此眾生。在餓鬼中。不聞不覩。是謂此第三之難也。
復次。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然此眾生。在長壽天上。不聞不覩。是謂第四之難也。
復次。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然此眾生。在邊地生。誹謗賢聖。造諸邪業。是謂第五之難。
復次。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眾生。生於中國。又且六情不完具。亦復不別。善惡之法。是謂第六之難也。
若復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眾生。在於中國。雖復六情完具。無所缺漏。然彼眾生。心識邪見。
無人無施。亦無受者。亦無善惡之報。無今世後世。亦無父母。世無沙門。婆羅門等。成就得阿羅漢者。自身作證。而自遊樂。是謂第七之難也。
復次。如來不出現世。亦復不說法。使至涅槃者。又此眾生。生在中國。六情完具。堪任受法。聰明高才。聞法則解。修行正見。
便有物。有施。有受者。有善惡之報。有今世後世。世有沙門。婆羅門等修正見。取證得阿羅漢者。是謂第八之難。非梵行所修行。
是謂。比丘。有此八難。非梵行所修行。
於是。比丘。有一時節法。梵行人所修行。云何為一。
於是。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人。生在中國。世智辯聰。觸物皆明。修行正見。亦能分別。善惡之法。有今世後世。世有沙門。婆羅門等。修正見。取證得阿羅漢者。是謂梵行人。修行一法。得至涅槃。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八難非一類。
令人不得道。
如今現在前。
世間不可遇。
亦當學正法。
亦莫失是處。
追憶過去等。
便生地獄中。
於是斷無欲。
思惟於正法。
久存於世間。
而無斷滅時。
於是斷無欲。
思惟於正法。
永斷生死原。
久存於世間。
以得於人身。
分別正真法。
諸不得果者。
必遊八難處。
今說有八難。
佛法之要行。
一難猶尚劇。
如板浮大海。
雖當離一難。
然可有此理。
設離一四諦。
永離於正道。
是故當專心。
思惟於妙理。
至誠聽正法。
便得無為處。
是故。比丘。當求方便。遠離八難之處。莫願其中。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八大地獄。云何為八。
一者。還活地獄。二者。黑繩地獄。三者。等害地獄。四者。涕哭地獄。五者。大涕哭地獄。六者。阿鼻地獄。七者。炎地獄。八者。大炎地獄。
如是。比丘。八大地獄。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還活及黑繩。
等害二涕哭。
五逆阿鼻獄。
炎大炎地獄。
此名八地獄。
其中不可處。
皆由惡行本。
十六隔子圍。
然彼鐵獄上。
為火之所燒。
遍一由旬內。
熾火極熱盛。
四城四門戶。
其間甚平整。
又以鐵作城。
鐵板覆其上。
斯由眾生。罪報之緣。令彼眾生。受苦無量。肉血消盡。唯有骨存。
以何等故。名為還活地獄。
復有彼眾生。形體挺直。亦不動搖。為苦所逼。不能移轉。形體以無肉血。
是時眾生。自相謂言。
眾生還活。還活。
是時彼眾生。便自還活。以此因緣故。名為還活地獄。
復以何因。名為黑繩地獄。
然彼眾生。形體筋脈。皆化為繩。以鋸鋸身。故名為黑繩地獄。
復以何因緣。名等害地獄。
是時彼眾生。集在一處。而梟其首。尋復還生。由此因緣。名為等害地獄。
復以何因緣。名為涕哭地獄。
然彼眾生。善本斷滅。無毛髮遺餘在。在彼地獄中。受惱無量。於中稱怨喚呼。聲不斷絕。由此因緣。名為涕哭地獄。
復以何因緣。名為大涕哭地獄。
然彼眾生。在地獄中。受無量苦痛。不可稱計。於中喚呼。椎胸自摑。同聲唱㘁。由此因緣。名為大涕哭地獄。
復以何因緣。名為阿鼻地獄。
然眾生之類。殺害父母。壞佛偷婆。鬪亂眾僧。習邪倒見。與邪見共相應。一切不可療治。以是之故。名為阿鼻地獄。
復以何因緣。名為炎地獄。
然眾生之類。在彼獄中。形體烟出。皆融爛。故名為炎地獄。
復以何因緣。名為大炎地獄。
然彼眾生。在此獄中。都不見。罪人之遺餘。
是謂。比丘。由此因緣。名為八大地獄。
一一地獄。有十六隔子。
其名。優鉢地獄。鉢頭地獄。拘牟頭地獄。分陀利地獄。未曾有地獄。永無地獄。愚惑地獄。縮聚地獄。刀山地獄。湯火地獄。火山地獄。灰河地獄。荊棘地獄。沸屎地獄。劍樹地獄。熱鐵丸地獄。
如是比十六隔子。不可稱量。使彼眾生。生地獄中。
彼或有眾生。毀正見者。誹謗正法。而遠離之。命終之後。皆生還活地獄中。
諸有眾生。好喜殺生。便生黑繩地獄中。
其有眾生。屠殺牛羊。及種種類。命終之後。生等害地獄中。
其有眾生。不與取。竊他物者。便生涕哭地獄中。
其有眾生。常喜淫泆。有復妄語。命終之後。生大涕哭地獄中。
其有眾生。殺害父母。破壞神寺。鬪亂聖眾。誹謗聖人。習倒邪見。命終之後。生阿鼻地獄中。
其有眾生。此間聞語。復傳來至彼。設彼間聞。復傳來至此。求人方便。彼人命終之後。生炎地獄中。
其有眾生。鬪亂彼此。貪著他物。興起慳疾。意懷猶豫。命終之後。生大炎地獄中。
其有眾生。造諸雜業。命終之後。生十六隔子中。
是時獄卒。役彼眾生。苦痛難量。或斷手。或斷脚。或斷手脚。或截鼻。或斷耳。或斷耳鼻。或取材木押之。或以草著其腹。或取髮懸之。或剝其皮。割其肉。或分為二分。或還縫合之。或取五刖之。或取火側炙之。或融鐵灑之。或五磔之。或長其身。或以利斧。而梟其首。尋復還生。要當人中罪畢。然後乃生。
是時獄卒。取彼眾生。大椎碎其形體。或取脊脈剝之。復驅逐。使上劍樹。復驅使使下。是時有鐵[口*(隹/乃)]烏。尋復食之。復取五繫之。不得動轉。尋復舉著。大鑊湯中。加以鐵叉。而害其身。風吹其身。復還生如故。
是時獄卒。復使眾生。上刀山。火山。不令停住。其中受苦。不可稱計。要當人中。所作罪畢。然後乃出。
是時罪人。不堪受此苦痛。復求入熱灰地獄中。受苦無量。
復從中出。入逆刺地獄。其中風吹。痛不可計。
復從中出。入熱屎地獄中。是時。熱屎地獄中。有濡細虫。噉彼骨肉。
是時眾生。不堪受苦痛。復移至劍樹地獄。傷壞形體。痛不可忍。
是時獄卒。語彼眾生曰。
汝等為從何來。
是時。罪人報曰。
我曹亦復。不知為從何來。
又問。
為從何去。
報曰。
亦復不知。當何所至。
又問。
今欲求何等。
報曰。
吾等極患飢渴。
是時獄卒。以熱鐵丸。著彼罪人口中。燒爛身體。痛不可堪。要當畢其罪本。然後乃命終。
是時罪人。復還歷經。爾許地獄。於中受苦。數千萬歲。然後乃出。
比丘當知。閻羅王。便作是念。
諸有眾生。身口意行惡。盡當受如是之罪。諸有眾生。身口意行善者。如是之比。皆當生光音天。
是時世尊。便說此偈。
愚者常歡喜。
如彼光音天。
智者常懷懼。
猶如處地獄。
是時比丘。聞閻羅王。作是教令。
我今何日。當滅昔所作罪。於此命終。得受人形。生中國之中。與善知識共會。父母篤信佛法。於如來眾中。得出家學道。於現法中。得盡有漏。成無漏。我今重苦汝。勤加用意。去離八難處。得生中國。與善知識相遇。得修梵行。所願成果。不失本誓。
是故。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欲離八大地獄。及十六隔子者。當求方便。修八正道。
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毘舍離。㮈祇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漸漸復在。人中遊化。
是時世尊。還顧觀毘舍離城。尋時便說此偈。
今觀毘舍離。
更後不復覩。
亦復更不入。
於是當別去。
是時。毘舍離城中人民。聞說此偈。普懷愁憂。從世尊後。
各各墮淚。自相謂曰。
如來滅度。將在不久。世間當失光明。
世尊告曰。
止止。諸人勿懷愁憂。應壞之物。欲使不壞者。終無此理。吾先以有。四事之教。由此得作證。亦復以四部之眾。說此四事之教。云何為四。
一切行無常。是謂一法。
一切行苦。是謂二法。
一切行無我。是謂三法。
涅槃為滅盡。是謂第四法之本。
如是。不久如來。當取滅度。汝等當知。四法之本。普與一切眾生。而說其義。
爾時世尊。欲使毘舍離城人民。還歸。即化作大坑。如來將諸比丘眾。在彼岸。國土人民。而在此岸。是時世尊。即擲己鉢。在虛空中。與彼人民。
又告之曰。
汝等。好供養此鉢。亦當供養。高才法師。長夜之中。獲福無量。
是時世尊。與彼鉢已。即時詣拘尸那竭國。
是時。拘尸那竭國人民。五百餘力士。集在一處。各作此論。
我同共造。奇特之事。使後命終之時。名稱遠布。子孫共傳。
昔日拘尸那竭。力士勢叵及。
斯須。復作是念。
當造立何功德。
爾時去拘尸那竭國。不遠有大方石。長百二十步。廣六十步。我等當共竪之。
盡其筋力。欲得竪立。而不剋獲。亦不動搖。何況能舉乎。
是時世尊。便往至彼所。而告之曰。
諸童子。欲何所施為。
時諸童子。白佛言。
我向者。各作此論。欲移此石。使世世。稱傳其名。施功已來。乃經七日。然不能令。此石移轉。
佛告諸童子。
卿等欲使如來。竪此石乎。
童子報言。
今正是時。唯願世尊。當安此石。
是時世尊。以右手。摩抆此石。舉著左手中。擲著虛空中。是時彼石。乃至梵天上。
是時。拘尸那竭力士。不見此石。而白世尊曰。
此石今何所至。我等今日。咸共不見。
世尊告曰。
此石。今乃至梵天上。
童子。白佛言。
此石何時當來。閻浮利地上。
世尊告曰。
我今當引譬喻。智者。以譬喻自解。
設復有人。往梵天上。取此石。投閻浮地者。十二年乃到。然今如來。威神所感。正爾當還。
如來說此語已。是時彼石。尋時還來。虛空之中。雨諸天華。若干百種。
是時彼童子。五百餘人。遙見石來。各各馳散。不安本處。
佛告童子。
勿懷恐懼。如來自當知時。
爾時世尊。舒左手。遙接彼石。著右手中而竪之。是時三千大千剎土。六變震動。虛空之中。神妙之天。散種種憂鉢蓮華。
是時五百童子。皆嘆未曾有。
甚奇甚特。如來威神。實不可及。此石今長。百二十步。廣六十步。然以一手。而安處之。
是時五百童子。白佛言。
如來以何力。移動此石。為神足之力。為用智慧之力。安處此石乎。
佛告童子曰。
吾亦不用。神足之力。亦復不用。智慧之力。吾今用父母之力。安處此石。
諸童子白佛。
不審如來。用父母之力。其事云何。
世尊告曰。
吾今當與汝引譬。智者。以譬喻自解。
童子當知。十駱駝之力。不如一凡象力。
又復十駱駝。及一凡象之力。不如一迦羅勒象力。
又復十駱駝。及一凡象力。并迦羅勒象力。不如一鳩陀延象力也。
正使十駱駝。一凡象力。乃至鳩陀延象力。不如一婆摩那象力也。
復計此象之力。不如一迦泥留象力也。
復計諸象之力。復不如一。優鉢象力也。
復計爾許象之力。復不如一。鉢頭摩象力也。
復計挍爾許象力。復不如一。拘牟陀象力也。
復取計挍之。復不如一。分陀利象力也。
復取計挍。復不如一。香象之力。
復取計挍之。復不如一。摩呵那極之力。
復計挍之。復不如一。那羅延之力。
復取計挍之。復不如一。轉輪聖王之力。
復取計挍之。不如一。阿維越致之力。
復取計挍之。不如一。補處菩薩之力。
復取計挍之。復不如一。道樹下坐菩薩之力。
復取計挍之。復不如一如來。父母遺體之力。
吾今以父母之力。安處此石。
爾時五百童子。復白世尊言。
如來神足力者。其事云何。
世尊告曰。
吾昔有弟子。名目犍連。神足之中。最為第一。爾時共遊。在毘羅若。竹園村中。
爾時國土至儉。人民相食。白骨盈路。然出家學士。乞求難得。聖眾羸瘦。氣力虛竭。又復村中。生民之類。皆懷飢色。無復聊賴。
是時大目犍連。來至我所。而白我言。
今此毘羅若。極為飢儉。乞求無處。生民困悴。無復生路。
我亦躬從如來。受此言教。
今此地下。有自然地肥。極為香美。
唯願世尊。聽許弟子。反此地肥。令在上。使此人民。得食噉之。又使聖眾。得充氣力。
我爾時。告目連曰。
諸地中。蠕動之虫。欲安處何所。
目連白言。
當化一手。似此地形。又以一手。反此地肥。使蠕動之虫。各安其所。
我爾時。復告目連曰。
汝當有何心識。欲反此地。
目連白言。
我今反此地形。猶如力人。反一樹葉。而無疑難也。
我爾時。復語目連曰。
止止。目連。不須反此地肥。
所以然者。眾生覩此。當懷恐怖。衣毛皆竪。諸佛神寺。亦當毀壞。
是時目連。前白佛言。
唯願世尊。聽許聖眾。詣欝單曰乞食。
佛告目連。
此大眾中。無神足者。當云何詣彼乞食。
目連。白佛言。
其無神足者。我當接詣彼土。
佛告目連。
止止。目連。何須聖眾。詣彼乞食。
所以然者。將來之世。亦當如是飢儉。乞求難得。人無顏色。
爾時諸長者。婆羅門。當語比丘言。
汝等何不。詣欝單越乞食。昔日釋種弟子。有大神足。遇此饑儉。皆共詣欝單曰乞食。而自存濟。今日釋迦弟子。無有神足。亦無威神。沙門之行。
便輕易比丘。使彼長者居士。普懷憍慢之心。受罪無量。
目連當知。以此因緣。諸比丘眾。不宜盡往。詣彼乞食。
諸童子當知。目連神足。其德如是。計目連神足之力。遍三千大千剎土。無空缺處。不如世尊。神足之力。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不可以譬喻為比。如來神足。其德不可量也。
諸童子。白佛言。
如來智慧力者。何者是乎。
世尊告曰。
我昔亦有弟子。名舍利弗。智慧之中。最為第一。
如大海水。縱橫八萬四千由旬。水滿其中。又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入水亦如是。然閻浮里地。南北二萬一千由旬。東西七千由旬。今取較之。以四大海水為墨。以須彌山為樹皮。現閻浮地草木作筆。復使三千大千剎土人民。盡能書。欲寫舍利弗比丘。智慧之業。
然童子當知。四大海水。墨。筆。人之漸漸命終。不能使舍利弗比丘。智慧竭盡。
如是。童子。我弟子之中。智慧第一。不出舍利弗。智慧之上。計此舍利弗比丘。遍滿三千大千剎土。無空缺處。欲比如來之智慧。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不可以譬喻為比。如來智慧力者。其事如是。
是時童子。復白佛言。
頗更有力。出此力者乎。
世尊告曰。
亦有此力。出諸力之上。何者是。所謂。無常力是。
今日如來。夜半在雙樹間。為無常力所牽。當取滅度。
爾時諸童子。咸共墮淚。
如來取滅度。何其速哉。世喪眼目。
爾時君荼羅繫頭比丘尼。是婆羅陀長者女。
此比丘尼。便作是念。
吾聞世尊。取滅度不久。然日數已盡。今宜可往。至世尊所。親覲問訊。
是時彼比丘尼。即出毘舍離城。往至世尊所。遙見如來。徑將諸比丘眾。及五百童子。欲詣雙樹間。
爾時比丘尼。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言。
我聞世尊。取滅度。將在不久。
世尊告曰。
如來取滅度。正在今日夜半耳。
是時比丘尼。白佛言。
我今所以。出家學道。又不果所願。然世尊。捨我滅度。唯願說微妙之法。使果其願。
世尊告曰。
汝今當思惟。苦之原本。
比丘尼。復白佛言。
實苦。世尊。實苦。如來。
世尊告曰。
汝觀何等義。而言苦乎。
比丘尼。白佛言。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別離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
如是。世尊。我觀此義已。故言謂苦。
是時比丘尼。思惟義已。即於座上。得三達智。
是時比丘尼。白佛言。
我不堪。見世尊。取滅度。唯願聽許。先取滅度。
是時世尊。默然可之。
是時比丘尼。即從座起。禮世尊足。尋於佛前。身飛虛空。作十八變。或行。或坐。或復經行。身放烟火。踊沒自由。無所觸礙。或出水火。遍滿空中。是時比丘尼。作無央數之變已。即於無餘涅槃界。而取滅度。是時。當取滅度之日。八萬天子。得法眼清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智慧捷疾者。所謂。君荼羅比丘尼是也。
是時世尊。告阿難曰。
汝往雙樹間。與如來敷座。使頭北首。
對曰。
如是。世尊。
即受佛教。往雙樹間。與如來敷座。還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曰。
敷座已訖。使頭北首。宜知是時。
即時世尊。往彼樹間。就所敷座。
是時尊者阿難。白世尊言。
有何因緣。如來敷座。言頭北向。
佛告阿難。
吾滅度後。佛法當在北天竺。以此因緣故。使敷座北向。
是時世尊。分別三衣。
爾時。阿難白佛。
以何等故。如來今日。分別三衣。
佛告阿難。
我以當來之世。檀越施主故。分別此衣耳。欲使彼人受其福。故分別衣爾。
是時世尊。須臾之頃。口出五色光。遍照方域。
爾時阿難。復白佛言。
復以何因緣。如來今日。口出五色光。
世尊告曰。
我向作是念。
本未成道時。長處地獄。吞熱鐵丸。或食草木。長此四大。或作騾驢駱駝。象馬猪羊。或作餓鬼。長四大形。有受胎之厄。或受天福。食自然甘露。我今以成如來。以根力覺道。成如來身。
由此因緣故。口出五色光爾。
是時。須臾之間。口出微妙之光。勝於前光。
是時阿難。白世尊言。
復以何因緣。如來重出光。勝於前者。
世尊告曰。
我向者。作是念。
過去諸佛世尊。取滅度。遺法不久存於世。
我復重思惟。
以何方便。使我法。得久存在世。如來身者。金剛之數。意欲碎此身。如芥子許。流布世間。使將來之世。信樂檀越。不見如來形像者。取供養之因。緣是福祐。當生四姓家。四天王家。三十三天。豔天。兜術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因此福祐。當生欲界。色界。無色界。或復有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辟支佛道。若成佛道。
由此因緣故。出斯光明爾。
是時世尊。躬自襞僧伽梨四疊。右脇著地。脚脚相累。
是時尊者阿難。悲泣涕零。不能自勝。又自考責。
既未成道。為結所縛。然今世尊。捨我滅度。當何恃怙。
是時世尊。知而告諸比丘曰。
阿難比丘。今為所在。
諸比丘對曰。
阿難比丘。今在如來床後。悲號墮淚。不能自勝。又自考責。
既不成道。又不斷結使。然今世尊。捨我涅槃。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
止止。阿難。無為愁憂。夫物處世。應當壞敗。欲使不變易者。此事不然。勤加精進。念修正法。如是不久。亦當盡苦際。成無漏行。
過去世時。多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亦有如此侍者。正使將來。恒沙諸佛。亦當有此侍者。如阿難比。
轉輪聖王。有四未曾有法。云何為四。
於是。轉輪聖王。欲出國界時。人民見者。莫不喜悅。
爾時轉輪聖王。有所言教。其有聞者。靡不喜悅。聞其言教。乃無厭足。
爾時。轉輪聖王默然。正使人民。見王默然。亦復歡喜。
是謂。比丘。轉輪聖王。有此四未曾有之法。
比丘當知。阿難今日。亦有四未曾有法。云何為四。
正使阿難比丘默然。至大眾中。其有見者。莫不喜悅。
正使阿難比丘。有所說者。其聞語者。皆共歡喜。假使默然。亦復如是。
正使阿難比丘。至四部眾中。剎利。婆羅門眾中。入國王。居士眾中。皆悉歡悅。興恭敬心。視無厭足。
正使阿難比丘。有所說者。其聞法教。受無厭足。
是謂。比丘。有此四未曾有之法。
是時阿難。白世尊曰。
當云何與。女人從事。然今比丘到時。著衣持鉢。家家乞食。福度眾生。
佛告阿難。
莫與相見。設相見。莫與共語。設共語者。當專心意。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莫與女交通。
亦莫共言語。
有能遠離者。
則離於八難。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