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阿含經卷第二十一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三災品第九

佛告比丘。

有四事長久。無量無限。不可以日月歲數。而稱計也。云何為四。

一者。世間災漸起。壞此世時。中間長久。無量無限。不可以日月歲數。而稱計也。

二者。此世間壞已。中間空曠。無有世間。長久逈遠。不可以日月歲數。而稱計也。

三者。天地初起。向欲成時。中間長久。不可以日月歲數。而稱計也。

四者。天地成已。久住不壞。不可以日月歲數。而稱計也。

是為四事長久。無量無限。不可以日月歲數。而計量也。

佛告比丘。

世有三災。云何為三。

一者。火災。二者。水災。三者。風災。

有三災上際。云何為三。

一者。光音天。二者。遍淨天。三者。果實天。

若火災起時。至光音天。光音天為際。

若水災起時。至遍淨天。遍淨天為際。

若風災起時。至果實天。果實天為際。

云何為火災。火災始欲起時。此世間人。皆行正法。正見不倒。修十善行。行此法時。有人得第二禪者。即踊身上。昇於虛空中。住聖人道。天道。梵道。

高聲唱言。

諸賢。當知無覺無觀。第二禪樂。第二禪樂。

時世間人。聞此聲已。仰語彼言。

善哉善哉。唯願為我。說無覺無觀。第二禪道。

時空中人。聞其語已。即為說無覺無觀。第二禪道。此世間人。聞彼說已。即修無覺無觀。第二禪道。身壞命終。生光音天。

是時地獄眾生。罪畢命終。來生人間。復修無覺無觀。第二禪。身壞命終。生光音天。

畜生。餓鬼。阿須倫。四天王。忉利天。炎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梵天。眾生命終。來生人間。修無覺無觀。第二禪。身壞命終。生光音天。

由此因緣。地獄道盡。畜生。餓鬼。阿須倫。乃至梵天皆盡。

當於爾時。先地獄盡。然後畜生盡。

畜生盡已。餓鬼盡。

餓鬼盡已。阿須倫盡。

阿須倫盡已。四天王盡。

四天王盡已。忉利天王盡。

忉利天王盡已。炎摩天盡。

炎摩天盡已。兜率天盡。

兜率天盡已。化自在天盡。

化自在天盡已。他化自在天盡。

他化自在天盡已。梵天盡。

梵天盡已。然後人盡。

無有遺餘。人盡無餘已。此世敗壞。乃成為災。其後天不降雨。百穀草木。自然枯死。

佛告比丘。

以是當知。一切行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有為諸法。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

其後久久。有大黑風暴起。吹大海水。海水深八萬四千由旬。吹使兩披。取日宮殿。置於須彌山半。去地四萬。二千由旬。安日道中。緣此世間。有二日出。二日出已。令此世間。所有小河。汱澮渠流。皆悉乾竭。

佛告比丘。

以是當知。一切行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

其後久久。有大黑風暴起。海水深八萬四千由旬。吹使兩披。取日宮殿。置於須彌山半。去地四萬。二千由旬。安日道中。緣此世間。有三日出。三日出已。此諸大水。恒河。耶婆那河。婆羅河。阿夷羅婆提河。阿摩怯河。辛陀河。故舍河。皆悉乾竭。無有遺餘。

以是當知。一切行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

其後久久。有大黑風暴起。海水深八萬四千由旬。吹使兩披。取日宮殿。置於須彌山半。安日道中。緣此世間。有四日出。四日出已。此諸世間。所有泉源淵池。善見大池。阿耨大池。四方陀延池。優鉢羅池。拘物頭池。分陀利池。離池。縱廣五十由旬。皆盡乾竭。

以是故知。一切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

其後久久。有大黑風暴起。吹大海水。使令兩披。取日宮殿。置於須彌山半。安日道中。緣此世間。有五日出。五日出已。大海水稍。減百由旬。至七百由旬。

以是可知。一切行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

是時大海稍盡。餘有七百由旬。六百由旬。五百由旬。四百由旬。乃至百由旬在。

以是可知。一切行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

時大海水。稍稍減盡。至七由旬。六由旬。五由旬。乃至一由旬在。

佛告比丘。

以是當知。一切行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

其後海水稍盡。至七多羅樹。六多羅樹。乃至一多羅樹。

佛告比丘。

以是當知。一切行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

其後海水轉淺。七人。六人。五人。四人。三人。二人。一人。至腰。至膝。至于𨄔踝。

佛告比丘。

以是當知。一切行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

其後海水。猶如春雨後。亦如牛跡中水。遂至涸盡。不漬人指。

佛告比丘。

以是當知。一切行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

其後久久。有大黑風暴起。吹海底沙。深八萬四千由旬。令著兩岸飃。取日宮殿。置於須彌山半。安日道中。緣此世間有六日出。六日出已。其四天下。及八萬天下諸山。大山。須彌山王。皆烟起燋燃。猶如陶家。初然陶時。六日出時。亦復如是。

佛告比丘。

以是當知。一切行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

其後久久。有大黑風暴起。吹海底沙。八萬四千由旬。令著兩岸飄。取日宮殿。置於須彌山半。安日道中。緣此世間。有七日出。七日出已。此四天下。及八萬天下諸山。大山。須彌山王。皆悉洞然。猶如陶家。然竈焰起。七日出時。亦復如是。

佛告比丘。

以此當知。一切行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

此四天下。及八萬天下諸山。須彌山。皆悉洞然。一時四天王宮。忉利天宮。炎摩天宮。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梵天宮。亦皆洞然。

佛告比丘。

是故當知。一切行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法。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

此四天下。乃至梵天。火洞然已。風吹火焰。至光音天。

其彼初生天子。見此火焰。皆生怖畏言。

咄。此何物。

先生諸天。語後生天言。

勿怖畏也。彼火曾來。齊此而止。

以念前火光。故名光念天。此四天下。乃至梵天。火洞然已。須彌山王。漸漸頹落。百由旬。二百由旬。至七百由旬。

佛告比丘。

以是當知。一切行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

此四天下。乃至梵天。火洞然已。其後大地。及須彌山。盡無灰燼。

是故當知。一切行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

其此大地。火燒盡已。地下水盡。水下風盡。

是故當知。一切行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

佛告比丘。

火災起時。天不復雨。百穀草木。自然枯死。誰當信者。獨有見者。自當知耶。如是乃至。地下水盡。水下風盡。誰當信者。獨有見者。自當知耶。是為火災。

云何火劫還復。其後久久。有大黑雲。在虛空中。至光音天。周遍降雨。渧如車輪。如是無數。百千歲雨。其水漸長。高無數百千由旬。乃至光音天。時有四大風起。持此水住。何等為四。

一名。住風。二名。持風。三名。不動。四名。堅固。

其後此水稍減。百千由旬。無數百千萬由旬。

其水四面。有大風起。名曰僧伽。吹水令動。鼓蕩濤波。起沫積聚。風吹離水。在於空中。自然堅固。變成天宮。七寶校飾。由此因緣。有梵迦夷天宮。

其水轉減。至無數百千萬由旬。其水四面。有大風起。名曰僧伽。吹水令動。鼓蕩濤波。起沫積聚。風吹波離水。在於空中。自然堅固。變成天宮。七寶校飾。由此因緣。有他化自在天宮。

其水轉減。至無數千萬由旬。其水四面。有大風起。名曰僧伽。吹水令動。鼓蕩濤波。起沫積聚。風吹離水。在虛空中。自然堅固。變成天宮。七寶校飾。由此因緣。有化自在天宮。

其水轉減。至無數百千由旬。有僧伽風。吹水令動。鼓蕩濤波。起沫積聚。風吹離水。在虛空中。自然堅固。變成天宮。七寶校飾。由此因緣。有兜率天宮。

其水轉減。至無數百千由旬。有僧伽風。吹水令動。鼓蕩濤波。起沫積聚。風吹離水。在虛空中。自然堅固。變成天宮。由此因緣。有炎摩天宮。

其水轉減。至無數百千由旬。水上有沫。深六十萬八千由旬。其邊無際。

譬如此間。穴泉流水。水上有沫。彼亦如是。

以何因緣。有須彌山。

有亂風起。吹此水沫。造須彌山。高六十萬八千由旬。縱廣八萬四千由旬。四寶所成。金。銀。水精。琉璃。

以何因緣。有四阿須倫宮殿。

其後亂風。吹大海水。吹大水沫。於須彌山四面。起大宮殿。縱廣各八萬由旬。自然變成。七寶宮殿。

復何因緣。有四天王宮殿。

其後亂風。吹大海水沫。於須彌山半。四萬二千由旬。自然變成。七寶宮殿。以是故名為。四天王宮殿。

以何因緣。有忉利天宮殿。

其後亂風。吹大水沫。於須彌山上。自然變成。七寶宮殿。

復以何緣。有伽陀羅山。

其後亂風。吹大水沫。去須彌山不遠。自然化成寶山。下根入地。四萬二千由旬。縱廣四萬二千由旬。其邊無際。雜色間廁。七寶所成。以是緣故。有伽陀羅山。

復以何緣。有伊沙山。

其後亂風。吹大水沫。去伽陀羅山不遠。自然變成伊沙山。高二萬一千由旬。縱廣二萬一千由旬。其邊無際。雜色參間。七寶所成。以是緣故。有伊沙山。

其後亂風。吹大水沫。去伊沙山不遠。自然變成。樹辰陀羅山。高萬二千由旬。縱廣萬二千由旬。其邊無際。雜色參間。七寶所成。以是因緣。有樹辰陀羅山。

其後亂風。吹大水沫。去樹辰陀羅山不遠。自然變成。阿般泥樓山。高六千由旬。縱廣六千由旬。其邊無際。雜色參間。七寶所成。以是緣故。有阿般尼樓山。

其後亂風。吹大水沫。去阿般尼樓山不遠。自然變成。彌隣陀羅山。高三千由旬。縱廣三千由旬。其邊無際。雜色參間。七寶所成。以是因緣。有尼隣陀羅山。

其後亂風。吹大水沫。去尼隣陀羅山不遠。自然變成。比尼陀山。高千二百由旬。縱廣千二百由旬。其邊無際。雜色參間。七寶所成。以是緣故。有比尼陀山。

其後亂風。吹大水沫。去比尼陀山不遠。自然變成。金剛輪山。高三百由旬。縱廣三百由旬。其邊無際。雜色參間。七寶所成。以是因緣。有金剛輪山。

何故有月。有七日宮殿。

其後亂風。吹大水沫。自然變成。一月宮殿。七日宮殿。雜色參間。七寶所成。為黑風所吹。還到本處。以是因緣。有日月宮殿。

其後亂風。吹大水沫。自然變成。四天下。及八萬天下。以是因緣。有四天下。及八萬天下。

其後亂風。吹大水沫。在四天下。及八萬天下。自然變成。大金剛輪山。高十六萬八千由旬。縱廣十六萬。八千由旬。其邊無限。金剛堅固。不可毀壞。以是因緣。有大金剛輪山。

其後久久。有自然雲。遍滿空中。周遍大雨。渧如車輪。其水彌漫。沒四天下。與須彌山等。

其後亂風。吹地為大坑。澗水盡入中。因此為海。以是因緣。有四大海水。

海水鹹苦。有三因緣。何等為三。

一者。有自然雲。遍滿虛空。至光音天。周遍降雨。洗濯天宮。滌蕩天下。從梵迦夷天宮。他化自在天宮。下至炎摩天宮。四天下。八萬天下。諸山。大山。須彌山王。皆洗濯滌蕩。其中諸處。有穢惡鹹苦。諸不淨汁。下流入海。合為一味。故海水鹹。

二者。昔有大仙人。禁咒海水。長使鹹苦。人不得飲。是故鹹苦。

三者。彼大海水。雜眾生居。其身長大。或百由旬。二百由旬。至七百由旬。呼哈吐納。大小便中。故海水鹹。

是為火災。

佛告比丘。

云何為水災。水災起時。此世間人。皆奉正法。正見。不邪見。修十善業。

修善行已。時有人得。無喜第三禪者。踊身上昇。於虛空中。住聖人道。天道。梵道。高聲唱言。

諸賢。當知無喜。第三禪樂。無喜第三禪樂。

時世間人。聞此聲已。仰語彼言。

善哉善哉。願為我說。是無喜第三禪道。

時空中人。聞此語已。即為演說。無喜第三禪道。此世間人。聞其說已。即修第三禪道。身壞命終。生遍淨天。

爾時地獄眾生。罪畢命終。來生人間。

復修第三禪道。身壞命終。生遍淨天。

畜生。餓鬼。阿須輪。四天王。忉利天。炎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梵天。光音天。眾生命終。來生人間。修第三禪道。身壞命終。生遍淨天。

由此因緣。地獄道盡。畜生。餓鬼。阿須倫。四天王。乃至光音。天趣皆盡。

當於爾時。先地獄盡。然後畜生盡。

畜生盡已。餓鬼盡。

餓鬼盡已。阿須倫盡。

阿須倫盡已。四天王盡。

四天王盡已。忉利天盡。

忉利天盡已。炎摩天盡。

炎摩天盡已。兜率天盡。

兜率天盡已。化自在天盡。

化自在天盡已。他化自在天盡。

他化自在天盡已。梵天盡。

梵天盡已。光音天盡。

光音天盡已。然後人盡無餘。

人盡無餘已。此世間敗壞。乃成為災。

其後久久。有大黑雲暴起。上至遍淨天。周遍大雨。純雨熱水。其水沸湧。煎熬天上。諸天宮殿。皆悉消盡。無有遺餘。猶如酥油。置於火中。煎熬消盡。無有遺餘。光音天宮。亦復如是。

以此可知。一切行無常。為變易法。不可恃怙。有為諸法。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

其後此雨。復浸梵迦夷天宮。煎熬消盡。無有遺餘。猶如酥油。置於火中。無有遺餘。梵迦夷宮。亦復如是。

其後此雨。復浸他化自在天。化自在天。兜率天。炎摩天宮。煎熬消盡。無有遺餘。猶如酥油。置於火中。無有遺餘。彼諸天宮。亦復如是。

其後此雨。復浸四天下。及八萬天下諸山。大山。須彌山王。煎熬消盡。無有遺餘。猶如酥油。置於火中。煎熬消盡。無有遺餘。彼亦如是。

是故當知。一切行無常。為變易法。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

其後此水。煎熬大地。盡無餘已。地下水盡。水下風盡。

是故當知。一切行無常。為變易法。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

佛告比丘。

遍淨天宮。煎熬消盡。誰當信者。獨有見者。乃能知耳。梵迦夷宮。煎熬消盡。乃至地下水盡。水下風盡。誰當信者。獨有見者。乃當知耳。是為水災。

云何水災還復。

其後久久。有大黑雲。充滿虛空。至遍淨天。周遍降雨。渧如車輪。如是無數百千萬歲。其水漸長。至遍淨天。有四大風。持此水住。何等為四。

一名。住風。二名。持風。三名。不動。四名。堅固。

其後此水。稍減無數百千由旬。四面有大風起。名曰僧伽。吹水令動。鼓蕩濤波。起沫積聚。風吹離水。在虛空中。自然變成。光音天宮。七寶校飾。由此因緣。有光音天宮。

其水轉減。無數百千由旬。彼僧伽風。吹水令動。鼓蕩濤波。起沫積聚。風吹離水。在虛空中。自然變成。梵迦夷天宮。七寶校飾。如是乃至。海水一味鹹苦。亦如火災復時。是為水災。

佛告比丘。

云何為風災。風災起時。此世間人。皆奉正法。正見。不邪見。修十善業。

修善行時。時有人得清淨。護念第四禪。於虛空中。住聖人道。天道。梵道。高聲唱言。

諸賢。護念清淨。第四禪樂。護念清淨。第四禪樂。

時此世人。聞其聲已。仰語彼言。

善哉善哉。願為我說。護念清淨。第四禪道。

時空中人。聞此語已。即為說第四禪道。此世間人。聞其說已。即修第四禪道。身壞命終。生果實天。

爾時地獄眾生。罪畢命終。來生人間。復修第四禪。身壞命終。生果實天。

畜生。餓鬼。阿須倫。四天王乃至遍淨天。眾生命終。來生人間。修第四禪。身壞命終。生果實天。

由此因緣。地獄道盡。畜生。餓鬼。阿須倫。四天王。乃至遍淨。天趣皆盡。

爾時地獄先盡。然後畜生盡。

畜生盡已。餓鬼盡。

餓鬼盡已。阿須倫盡。

阿須倫盡已。四天王盡。

四天王盡已。如是展轉。至遍淨天盡。

遍淨天盡已。然後人盡無餘。

人盡無餘已。此世間敗壞。乃成為災。

其後久久。有大風起。名曰大僧伽。乃至果實天。

其風四布。吹遍淨天宮。光音天宮。使宮宮相拍。碎若粉塵。猶如力士。執二銅杵。杵杵相拍。碎盡無餘。二宮相拍。亦復如是。

以是當知。一切行無常。為變易法。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

其後此風。吹梵迦夷天宮。他化自在天宮。宮宮相拍。碎如粉塵。無有遺餘。猶如力士。執二銅杵。杵杵相拍。碎盡無餘。二宮相拍。亦復如是。

以是當知。一切行無常。為變易法。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

其後此風。吹化自在天宮。兜率天宮。炎摩天宮。宮宮相拍。碎若粉塵。無有遺餘。猶如力士。執二銅杵。杵杵相拍。碎盡無餘。彼宮如是。碎盡無餘。

以是當知。一切行無常。為變易法。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

其後此風。吹四天下。及八萬天下諸山。大山。須彌山王。置於虛空。高百千由旬。山山相拍。碎若粉塵。猶如力士。手執輕糠。散於空中。彼四天下。須彌諸山。碎盡分散。亦復如是。

以是可知。一切行無常。為變易法。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

其後風。吹大地盡。地下水盡。水下風盡。

是故當知。一切行無常。為變易法。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

佛告比丘。

遍淨天宮。光音天宮。宮宮相拍。碎若粉塵。誰當信者。獨有見者。乃能知耳。如是乃至。地下水盡。水下風盡。誰能信者。獨有見者。乃能信耳。

是為風災。

云何風災還復。

其後久久。有大黑雲。周遍虛空。至果實天。而降大雨。渧如車輪。霖雨無數。百千萬歲。其水漸長。至果實天。時有四風。持此水住。何等為四。

一名。住風。二名。持風。三名。不動。四名。堅固。

其後此水。漸漸稍減。無數百千由旬。

其水四面。有大風起。名曰僧伽。吹水令動。鼓蕩濤波。起沫積聚。風吹離水。在於空中。自然變成。遍淨天宮。雜色參間。七寶所成。以此因緣。有遍淨天宮。

其水轉減。無數百千由旬。彼僧伽風。吹水令動。鼓蕩濤波。起沫積聚。風吹離水。在於空中。自然變成。光音天宮。雜色參間。七寶所成。乃至海水。一味鹹苦。亦如火災復時。

是為風災。

是為三災。是為三復。

戰鬪品第十

佛告比丘。

昔者諸天。與阿須倫共鬪。

時釋提桓因。命忉利諸天。而告之曰。

汝等今往。與彼共戰。若得勝者。捉毘摩質多羅阿須倫。以五繫繫縛。將詣善法講堂。吾欲觀之。

時忉利諸天。受帝釋教已。各自莊嚴。

時毘摩質多羅阿須倫。命諸阿須倫。而告之曰。

汝等今往。與彼共戰。若得勝者。捉釋提桓因。以五繫繫縛。將詣七葉講堂。吾欲觀之。

時諸阿須倫。受毘摩質多阿須倫教已。各自莊嚴。

於是諸天。阿須倫眾。遂共戰鬪。諸天得勝。阿須倫退。

時忉利諸天。捉阿須倫王。以五繫繫縛。將詣善法堂所。示天帝釋。

時阿須倫王。見天上快樂。生慕樂心。即自念言。

此處殊勝。即可居止。用復還歸。阿須倫宮為。

發此念時。五繫即得解。五樂在前。

若阿須倫生念。欲還詣本宮殿。五繫還縛。五樂自去。

時阿須倫。所被繫縛。轉更牢固。魔所繫縛。復過於是。計吾我人。為魔所縛。不計吾我人。魔縛得解。愛我為縛。愛愛為縛。我當有為縛。我當無為縛。有色為縛。無色為縛。有色無色為縛。我有想為縛。無想為縛。有想無想為縛。我為大患。為癰。為刺。

是故。賢聖弟子。知我為大患。為癰。為刺。捨吾我想。修無我行。觀彼我為重擔。為放逸。為有。當有我。是有為。當有無我。是有為。有色。是有為。無色是有為。有色無色。是有為。有想。是有為。無想。是有為。有想無想。是有為。有為為大患。為刺。為瘡。

是故。賢聖弟子。知有為。為大患。為刺。為瘡故。捨有為。為無為行。

佛告比丘。

昔者諸天子。與阿須倫共鬪。

時釋提桓因。命忉利天。而告之曰。

汝等今往。與阿須倫共鬪。若得勝者。捉毘摩質多羅阿須倫。以五繫繫縛。將詣善法講堂。吾欲觀之。

時忉利諸天。受帝釋教已。各即自莊嚴。

時毘摩質多阿須倫。復命諸阿須倫。而告之曰。

汝等今往。與彼共戰。若得勝者。捉釋提桓因。以五繫繫縛。將詣七葉講堂。吾欲觀之。

時諸阿須倫。受毘摩質多阿須倫教已。各自莊嚴。

於是諸天。阿須倫眾。遂共戰鬪。諸天得勝。阿須倫退。忉利諸天。捉阿須倫。以五繫繫縛。將詣善法堂所。示天帝釋。

彷徉遊善法堂上。阿須倫王。遙見帝釋。於五繫中。惡口罵詈。

時天帝侍者。於天帝前。即說偈言。

天帝何恐怖。
自現己劣弱。
須質面毀呰。
默聽其惡言。

時天帝釋。即復以偈。答侍者曰。

彼亦無大力。
我亦不恐畏。
如何大智士。
與彼無智諍。

爾時侍者。復作偈頌。白帝釋言。

今不折愚者。
恐後轉難忍。
宜加以杖捶。
使愚自改過。

時天帝釋。復作偈頌。答侍者曰。

我常言智者。
不應與愚諍。
愚罵而智默。
即為信勝彼。

爾時侍者。復作偈頌。白帝釋言。

天王所以默。
恐損智者行。
而彼愚騃人。
謂王懷怖畏。

愚不自忖量。
謂可與王敵。
沒死來觸突。
欲王如牛退。

時天帝釋。復作偈頌。答侍者曰。

彼愚無知見。
謂我懷恐怖。
我觀第一義。
忍默為最上。

惡中之惡者。
於瞋復生瞋。
能於瞋不瞋。
為戰中最上。

夫人有二緣。
為己亦為他。
眾人諍有訟。
不報者為勝。

夫人有二緣。
為己亦為他。
見無諍訟者。
乃謂為愚騃。

若人有大力。
能忍無力者。
此力為第一。
於忍中最上。

愚自謂有力。
此力非為力。
如法忍力者。
此力不可沮。

佛告比丘。

爾時天帝釋。豈異人乎。勿造斯觀。時天帝釋。即我身是也。

我於爾時。修習忍辱。不行卒暴。常亦稱讚。能忍辱者。若有智之人。欲弘吾道者。當修忍默。勿懷忿諍。

佛告比丘。

昔者忉利諸天。與阿須倫共鬪。

時釋提桓因。語質多阿須倫言。

卿等何為。嚴飾兵仗。懷怒害心。共戰諍為。今當共汝。講論道義。知有勝負。

彼質多阿須倫。語帝釋言。

正使捨諸兵仗。止於諍訟論義者。誰知勝負。

帝釋教言。

但共論議。今汝眾中。我天眾中。自有智慧。知勝負者。

時阿須倫。語帝釋言。

汝先說偈。

帝釋報言。

汝是舊天。汝應先說。

爾時質多阿須倫。即為帝釋。而作頌曰。

今不折愚者。
恐後轉難忍。
宜加以杖捶。
使愚自改過。

時阿須倫。說此偈已。阿須倫眾。即大歡喜。高聲稱善。唯諸天眾。默然無言。

時阿須倫王。語帝釋言。

汝次說偈。

爾時帝釋。即為阿須倫。而說偈言。

我常言智者。
不應與愚諍。
愚罵而智默。
即為勝彼愚。

時天帝釋。說此偈已。忉利諸天。皆大歡喜。舉聲稱善。

時阿須倫眾。默然無言。

爾時天帝。語阿須倫言。

汝次說偈。

時阿須倫。復說偈言。

天王所以默。
恐損智者行。
而彼愚騃人。
謂王懷怖畏。

愚不自忖量。
謂可與王敵。
沒死來觸突。
欲王如牛退。

時阿須倫王。說此偈已。阿須倫眾。踊躍歡喜。舉聲稱善。時忉利天眾。默然無言。

時阿須倫王。語帝釋言。

汝次說偈。

時天帝釋。為阿須倫。而說偈言。

彼愚無知見。
謂我懷恐畏。
我觀第一義。
忍默為最上。

惡中之惡者。
於瞋復生瞋。
能於瞋不瞋。
為戰中最勝。

夫人有二緣。
為己亦為他。
眾人為諍訟。
不報者為勝。

夫人有二緣。
為己亦為他。
見無諍訟者。
不謂為愚騃。

若人有大力。
能忍無力者。
此力為第一。
於忍中最上。

愚自謂有力。
此力非為力。
如法忍力者。
此力不可沮。

釋提桓因。說此偈已。忉利天眾。踊躍歡喜。舉聲稱善。阿須倫眾。默然無言。

時天眾。阿須倫眾。各小退卻。自相謂言。

阿須倫王。所說偈頌。有所觸犯。起刀劍讐。生鬪訟根。長諸怨結。樹三有本。天帝釋。所說偈者。無所觸嬈。不起刀劍。不生鬪訟。不長怨結。絕三有本。天帝所說為善。阿須倫所說不善。諸天為勝。阿須倫負。

佛告比丘。

爾時釋提桓因。豈異人乎。勿造斯觀。

所以者何。即我身是。

我於爾時。以柔濡言。勝阿須倫眾。

佛告比丘。

昔者諸天。復與阿須倫共鬪。

時阿須倫勝。諸天不如。

時釋提桓因。乘千輻寶車。怖懼而走。中路見晱婆羅樹。上有一巢。巢有兩子。

即以偈頌。告御者言。頌曰。

此樹有二鳥。
汝當迴車避。
正使賊害我。
勿傷二鳥命。

爾時御者。聞帝釋偈已。尋便住車迴避鳥。

爾時車頭。向阿須倫。阿須倫眾。遙見寶車迴向其軍。即相謂言。

今天帝釋。乘千輻寶車。迴向我眾。必欲還鬪。不可當也。

阿須倫眾。即便退散。諸天得勝。阿須倫退。

佛告比丘。

爾時帝釋者。豈異人乎。勿造斯觀。

所以者何。即我身是也。

我於爾時。於諸眾生。起慈愍心。

諸比丘。汝等於我法中。出家修道。宜起慈心。哀愍黎庶。

佛告比丘。

昔者諸天。與阿須倫共鬪。

爾時諸天得勝。阿須倫退。時天帝釋。戰勝還宮。更造一堂。名曰最勝。東西長百由旬。南北廣六十由旬。其堂百間。間間有七交露臺。一一臺上。有七玉女。一一玉女。有七使人。釋提桓因。亦不憂供給。諸玉女。衣被飲食。莊嚴之具。隨本所造。自受其福。以戰勝阿須倫。因歡喜心。而造此堂。故名最勝堂。又千世界中。所有堂觀。無及此堂。故名最勝。

佛告比丘。

昔者阿須倫。自生念言。

我有大威德。神力不少。而忉利天。日月諸天。常在虛空。於我頂上。遊行自在。今我寧可。取彼日月。以為耳璫。自在遊行耶。

時阿須倫王。瞋恚熾盛。即念捶打阿須倫。

捶打阿須倫。即復念言。

今阿須倫王念我。我等當速莊嚴。

即勅左右。備具兵仗。駕乘寶車。與無數阿須倫眾。前後導從。詣阿須倫王前。於一面立。

時王復念。舍摩梨阿須倫。

舍摩梨阿須倫。復自念言。

今王念我。我等宜速莊嚴。

即勅左右。備具兵仗。駕乘寶車。與無數阿須倫眾。前後導從。詣阿須倫王前。在一面立。

時王復念。毘摩質多阿須倫。

毘摩質多阿須倫。復自念言。

今王念我。我等宜速莊嚴。

即勅左右。備具兵仗。駕乘寶車。與無數阿須倫眾。前後導從。往詣王前。在一面立。

時王復念。大臣阿須倫。

大臣阿須倫。即自念言。

今王念我。我等宜速莊嚴。

即勅左右。備具兵仗。駕乘寶車。與無數阿須倫眾。前後導從。往詣王前。於一面立。

時王復念。諸小阿須倫。

諸小阿須倫。復自念言。

今王念我。我等宜速莊嚴。

即自莊嚴。備具兵仗。與無數眾相隨。往詣王前。於一面立。

時羅呵阿須倫王。即自莊嚴。身著寶鎧。駕乘寶車。與無數百千。阿須倫眾。兵仗嚴事。前後圍遶。出其境界。欲往與諸天共鬪。

爾時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以身纏遶。須彌山七匝。震動山谷。薄布微雲。渧渧稍雨。以尾打大海水。海水波涌。至須彌山頂。

時忉利天。即生念言。

今薄雲微布。渧渧稍雨。海水波涌。乃來至此。將是阿須倫。欲來戰鬪。故有此異瑞耳。

爾時海中。諸龍兵眾。無數巨億。皆持戈鉾。弓矢刀劍。重被寶鎧。器仗嚴整。逆與阿須倫共戰。若龍眾勝時。即逐阿須倫。入其宮殿。

若龍眾退。龍不還宮。即𩣺趣伽樓羅鬼神所。而告之曰。

阿須倫眾。欲與諸天共戰。我往逆鬪。彼今得勝。汝等當備諸兵仗。眾共併力。與彼共戰。

時諸鬼神。聞龍語已。即自莊嚴。備諸兵仗。重被寶鎧。與諸龍眾。共阿須倫鬪。得勝時。即逐阿須倫。入其宮殿。

若不如時。不還本宮。即退走𩣺。持華鬼神界。而告之言。

阿須倫眾。欲與諸天共鬪。我等逆戰。彼今得勝。汝等當備諸兵仗。眾共併力。與彼共戰。

諸持華鬼神。聞龍語已。即自莊嚴。備諸兵仗。重被寶鎧。眾共併力。與阿須倫鬪。若得勝時。即逐阿須倫。入其宮殿。

若不如時。不還本宮。即退走𩣺。常樂鬼神界。而告之言。

阿須倫眾。欲與諸天共鬪。我等逆戰。彼今得勝。汝等當備諸兵仗。與我併力。共彼戰鬪。

時諸常樂鬼神。聞是語已。即自莊嚴。備諸兵仗。重被寶鎧。眾共併力。與阿須倫鬪。若得勝時。即逐阿須倫。入其宮殿。

若不如時。不還本宮。即退走𩣺。四天王。而告之曰。

阿須倫眾。欲與諸天共鬪。我等逆戰。彼今得勝。汝等當備諸兵仗。眾共併力。與彼共戰。

時四天王。聞此語已。即自莊嚴。備諸兵仗。重被寶鎧。眾共併力。與阿須倫共鬪。若得勝時。即逐阿須倫。入其宮殿。

若不如者。四天王。即詣善法講堂。白天帝釋。及忉利諸天言。

阿須倫。欲與諸天共鬪。今忉利諸天。當自莊嚴。備諸兵仗。眾共併力。往共彼戰。

時天帝釋。命一侍天。而告之曰。

汝持我聲。往告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子言。

阿須倫。與無數眾。欲來戰鬪。今者諸天。當自莊嚴。備諸兵仗。助我鬪戰。

時彼侍天。受帝教已。即詣焰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持天帝釋聲。而告之曰。

彼阿須倫。無數眾來戰鬪。今者諸天。當自莊嚴。備諸兵仗。助我戰鬪。

時焰摩天子。聞此語已。即自莊嚴。備諸兵仗。重被寶鎧。駕乘寶車。與無數巨億。百千天眾。前後圍遶。在須彌山東面住。

時兜率天子。聞此語已。即自莊嚴。備諸兵仗。重被寶鎧。駕乘寶車。與無數巨億。百千天眾圍遶。在須彌山南面住。

時化自在天子。聞此語已。亦嚴兵眾。在須彌山西面住。

時他化自在天子。聞此語已。亦嚴兵眾。在須彌山北住。

時天帝釋。即念三十三天忉利天。

三十三天。忉利天。即自念言。

今帝釋念我。我等宜速莊嚴。

即勅左右。備諸兵仗。駕乘寶車。與無數巨億諸天眾。前後圍遶。詣天帝釋前。於一面立。

時天帝釋。復念餘忉利諸天。

餘忉利諸天。即自念言。

今帝釋念我。我等宜速莊嚴。

即勅左右。備諸兵仗。駕乘寶車。與無數巨億諸天眾。前後圍遶。詣帝釋前。於一面立。

時帝釋。復念妙匠鬼神。

妙匠鬼神。即自念言。

今帝釋念我。我宜速莊嚴。

即勅左右。備諸兵仗。駕乘寶車。無數千眾。前後圍遶。詣帝釋前立。

時帝釋。復念善住龍王。

善住龍王。即自念言。

今天帝釋念我。我今宜往。

即詣帝釋前立。

時帝釋。即自莊嚴。備諸兵仗。身被寶鎧。乘善住龍王頂上。與無數諸天鬼神。前後圍遶。自出天宮。與阿須倫往鬪。所謂。嚴兵仗。刀劍。鉾矟。弓矢。斲釿。鉞斧。旋輪。羂索。兵仗鎧器。以七寶成。

復以鋒刃。加阿須倫身。其身不傷。但刃觸而已。阿須倫眾。執持七寶刀劍。鉾矟。弓矢。斲釿。鉞斧。旋輪。羂索。以鋒刃。加諸天身。但觸而已。不能傷損。

如是欲行。諸天共阿須倫鬪。欲因欲是。

長阿含經卷第二十一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