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臂菩薩所問經卷第二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傳教大師臣法天奉。詔譯
說金剛杵頻那夜迦分第四之餘
復次行人。於持誦時。及供養時。乃至護摩時。若不依法。及闕儀則。彼作障者。而得其便。
又復行人。心不決定。而有疑惑。
謂此真言。而可誦邪。謂彼真言。而可誦邪。
若作是念。彼作障者。即得其便。
又復行人。談說世俗閑事。至於農田。貨易之類。於自修行。無有義利。彼作障者。而得其便。
彼頻那夜迦。入行人身。步步相隨。伺求其短。作諸障難。令法不成。
譬如人行。沿彼河岸。身在岸上。影落水中。寸步相隨。不相棄捨。彼作障者。入行人身。不相棄捨。亦復如是。
或有頻那夜迦。於澡浴時。得便入身。
或有頻那夜迦。於念誦時。得便入身。
或有於睡眠時。得便入身。
或有於獻香花時。得便入身。
或有於護摩時。得便入身。
譬如日光。照於火珠。以因緣故。而得火生。彼頻那夜迦。在行人身。因得其短。令行人心亂。遂起貪瞋。無明之火。
若頻那夜迦。於澡浴時。伺得其短入行人身。遂令行人起。種種過患。忽覺飢渴思念飲食。或起懈怠。懶惰之念。或耽眠睡。或起瞋恚等事。
若頻那夜迦。於獻塗香時。伺得其短。入行人身。遂令行人。起諸過患。或思鄉國。生緣之處。或起懈怠之念。或起欲想。分別妙境。
若頻那夜迦。於燒香時。伺得其短。破地而出。入行人身。遂令行人。起諸過患。或生嫉妬。或發瞋恚。或起邪見。或思邪婬等事。
若頻那夜迦。於獻燈時。伺得其短。入行人身。遂令行人。而發心病。心悶痛苦。以至損心。
若頻那夜迦。於獻花時。伺得其短。入行人身。遂令行人。起諸過患。或身壯熱。或肢節疼痛。或與助伴相諍。以至離散。
若頻那夜迦。於念誦時。伺得其短。入行人身。遂令行人。起諸過患。或得病惱。身體疼痛。或患腹肚。下痢無恒。
又復諸頻那夜迦。悉入身中。遂令行人。起種種過患。魔既熾盛。心遂迷惑。不辯東西。見諸異相。或似念誦。語不分明。或無事緣。行往不定。或心不決。便起邪見。或說無有生天。亦無得罪。或言無有修行。定無聖力。虛念真言。妄受辛苦。無善無惡。無因無果。亂言綺語。種種無恒。
或手折草木。或弄土塊。或睡時齩齒。或妄起欲想。於彼女人。而生愛樂。彼之女人。不樂行人。或復彼樂。自心不順。竟其夜分。不能睡眠。
或復睡著。即得惡夢。乃見舍哩努。攞及師子。狼狗所趁。或見駝驢。猪豕猫兒。野干之類。又見鷲鳥鷺鷥。及獯狐等。飛怪之禽。
又復夢見。裸形外道。以乾濕骨。而為莊嚴。或夢短小。惡相之人。或夢身體。白癩之人。或夢赤髭。醜貌之人。或夢髑髏骨聚。枯井枯池。或夢破壞屋舍。人所捨棄。或夢惡人。手持槍劍。及諸器仗。欲來侵害。
若於夢中。見如是事。即定知彼等。諸頻那夜迦。而作障難。持誦行人。即作甘露軍拏利忿怒明王法。及念真言。以為護身。使如上頻那夜迦。諸魔障等。悉皆解脫。不能侵惱。若有常持。此真言者。一切魔障。無由得便。
復次。持誦行人。欲作法解除魔障。求解脫者。先請清淨。有威德阿闍梨。可就山中。或是池側。或林樹下。或是聚落。空閑之舍。或是清淨四衢之道。得是處已。然用五色粉。作曼拏羅。
五色者。即黃青赤白黑等。
其曼拏羅量。方四肘。作四門。中作坑。方二肘。於坑內。布吉祥草。於坑外四面。分布安置。真言主明王座位。
又於八方。粉作本方天神。以四寶瓶。或用四新瓦瓶。代之。其瓦瓶。不得用黑色。及太焦太生者。瓶內。盛五穀五寶。及香水令滿。兼以赤蓮花。及雜樹花枝等。插於瓶內。復以五色線纏瓶項。安於四方。為灌頂用。
安置已。然可請召。諸明王等。以上妙香花飲食。及供具等。而供養之。復以酒肉蘆蔔。蔬果之類。供養八方天神。及諸作障。頻那夜迦等。然後彼著障人。於壇中坑內。面東而坐。其阿闍梨。取四方瓶。誦甘露軍拏利忿怒明王真言百遍。加持彼瓶。
誦數滿已。及依法。作諸法事。然後以此瓶水。灌著障人頂。彼著障人。即得解脫。此曼拏羅。非獨解脫魔障。亦能滅一切罪。增無量福。若能依法修持。無不獲得果驗者。
分別悉地相分第五
爾時。彼持誦行人。被諸魔障。種種惱亂。欲令退心者。既知是魔。即須作法。而為除解。得除解已。身心安靜。無惱無垢。
譬如明月。得雲退散。離於障閉。朗然天際。住於空中。照耀無礙。彼之行人。持誦修行。獲離魔障。亦復如是。
又復持誦。不獲成就者。譬如種子。因地因時。風雨不愆。溉潤無失。乃可生芽。以至成熟。若或種子。不以其時。不植於地。使彼芽莖。無由得生。何況枝葉。及果實耶。
持誦行人。若不依法。又不清淨。於諸供養。曾無虔潔。於其所誦。真言文字。或有闕剩。至於呼吸。訛略不正。是以種種悉地。而不現前。不獲成就。亦復如是。
又如興雲。降其雨澤。隨眾生福。而有多少。隨持誦人。所施功勤。獲得成就。亦復如是。
若是行人。獲其勝地。兼依法則。至於所制。亦無誤犯。黑業消滅。白業漸增。持誦所求。即趣成就。若其如是。一一無失。於諸成就。得獲無疑。
復次行人。於持誦之中。有所闕犯。或是間斷。本誦別持真言。或將所誦真言。授非同志。致其所誦。雖滿無成。便應復更虔心。倍前專注。
每日三時。如法供養。潔淨內外。不失儀則。更誦一洛叉。遍得數滿已。便可作護摩法。而為供養。當以大麥。或用稻花。或以脂麻。或白芥子。或是蓮花。隨用一物。以酥相和。數足四千。或七千。或八千。乃至十千。
又以憂曇鉢羅木。菩提樹木。白赤阿哩迦木。龍樹木。無憂樹木。吉祥木。爾虞嚕馱檐沒羅木。佉儞囉舍彌木。鉢羅叉木。阿波末里誐末度木。閻浮木。以如上木。隨取一木為柴。當使濕潤者。若乾枯蟲竅。或燒殘者。並不得用。其柴麁細如指。長十二指截已。以酥蜜酪搵兩頭。與稻花。或脂麻芥子等。隨取一物。同燒作護摩。
滿上數已。前所闕犯。還得清淨。然後方可。更求真言悉地。得無障難。
復次行人。所持真言明主。或有餘部。而相禁縛。或截斷。或破壞。使其所求。不得成就。即作本尊形像。置本部尊足下。面相對誦。諸部忿怒。大威真言。復以酥蜜酪。灌沐本尊。日日三時。如是十日。彼諸禁縛。自然解脫。
復次行人。於所持真言。所修行法。自審無闕。所求悉地。由不成者。必於其法。有所虧闕。然非自知。定得境界。但加精進。日夜不懈者。本尊自然。來於夢中。說其障因。感應可期。如海潮限。其實諸部。真言明主。定不相破。必無禁縛。
譬如二人。而作密友。約其一言。自今已去。勿往某舍。亦復與彼。不交言話。而彼友人。以相重故。終不往彼。及與言話。持誦之法。亦復如是。
是故行人。不得以真言明。而相破壞。亦復不應。互相禁縛。乃至護摩。作非善業。
又復行人。不應於真言曼拏羅。加減傳授。亦復不得。以此法彼法。而相迴換。亦復不應。無故打縛有情。不應護摩。損彼肢體。乃至致死。害於有情。亦復不應。摧滅鬼族。及治罰龍類。亦復不應。於一切鬼神星宿。妄作禁縛等事。亦復不應咒法。醫治嬰孩之病。而妨大事。
復次持明天。及持明諸宗。所說得成就義。具法不同。或說當具十法。乃得悉地。所謂。行人助伴。所成就物。精勤處所。勝地時節。本尊真言財力。具此十法。悉地乃成。
又餘宗說。具三種法。悉地得成。所謂真言。行人助伴。
又一宗說。四法得成。所謂精勤。好日好時。并及處所。
又一宗說。五法乃成。所謂。本尊真言。處所財力。所成就物。
又一宗說。當具十法。
又一宗說。當具八法。乃至或說。五法。四法。三法。二法。各於本宗。而說定量。
唯佛教本宗。我金剛族。當具二法。悉地乃成。
一者。行人。二者。真言。
一。行人者。具足戒德。正勤精進。不於他人。所有名利。而生貪嫉。於己財物。乃至身命。無所悋惜。
二。真言者。以所持誦。本部真言之時。當令文句。滿足聲相分明。所有欲求。成就之法。皆悉具足。不得闕少。
又須得諸佛菩薩。先所居處。得是處已。如法持誦。決定獲得。意願滿足。成是二法。定得悉地。
復次行人。持誦之法。喻若師子。為飢所逼。捉象而食。必先奮迅。全施力勢。或捉羊鹿。小獸之類。所展力勢。與象皆同。行人持誦。求彼成就。上中下事。必須精勤勇猛。如師子王。無有二相。亦復如是。
持誦行人。於持誦時。若住城隍。闤闠之處。當有蚤虱蚊虻。咂齧身體。又或見聞女人。裝嚴衣服。環釧瓔珞。種種之聲。
若住深山大林。即有寒熱無恒。或發病苦。逼惱身心。又復或有。猛惡之獸。欲來害人。使起驚怖。
若住海岸。即見風鼓海水。作大波濤。惡聲恐人。令生怕怖。
若住江河。陂池之側。即有蛇蟲。毒蠚害人之類。
持誦行人。若在如是之處。欲持誦者。必先了知。如是之事。皆為魔難。
若遇是事。當須可忍。勿使心緣。而有散亂。或可別求勝處。以進功行。不得因逢此境。而生退屈。便須更發。堅固勇猛之意。若或退心。恐起邪念。邪念若起。當被惡魔。而得其便。智者方便。與有情樂。勿令一切。有情之類。因斯獲罪。當受苦果。
復次。持誦之者。不得太急。亦勿遲緩。使聲和暢。勿高勿默。
又不得心緣異境。及與人雜語。令誦間斷。
又於真言文句。勿使闕失。文句闕失。義理乖違。悉地難成。因斯所致。喻如路人。背行求進。離此過失。速得靈驗。
又如川流。晝夜不息。持誦行人。亦復如是。日夜不間。功德增長。如彼江河。流奔大海。
又復行人。或是心觸染境。便起著想。遂成懈怠。覺是魔事。速須迴心。當瞑兩目。作於觀想。或緣真言文句。或觀本尊。繫束其心。令不散亂。後逢此境。心若不動。此之行人。得觀行成就。
又持誦行人。欲求悉地。要在攝心。定住一境。心若調伏。身自安住。身既無撓。心轉快樂。身心一如。名得三昧。
持誦行人。得斯定念。過現之罪。悉皆消滅。得罪滅已。身心轉淨。所作事業。成就無疑。
佛佛所言。一切諸法。心為根本。心不清淨。當感貧窮。醜陋之果。或墮地獄畜生。若心清淨。當得生天。及生人中。受於快樂。乃至遠離。地水火風。生老病死。無常無我。敗壞之樂。後得解脫。寂滅涅盤之樂。
又復諸法。從心所生。非自然有。亦非時節。非自在天生。非無因緣。但緣無明。輪迴生死。四大和合。假名為色。色非有我。我非有色。色無我所。我無色所。如是四蘊。畢竟皆空。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及行識。如焰幻等。若能於法。得如是見。名為正見。若起異見。名為邪見。
復次。持誦行人。所持真言。若得數足。爭知所修。近於悉地。若於睡時。必得好夢。
若是夢見自身。得幢幡寶蓋。引入上妙宮殿。或登樓閣。或上高山。或昇大樹。
又或夢騎。師子白象。白馬白牛。或犀牛黃。牛舍里努羅等。
又或夢聞空中。作大雷聲。
又或夢中。得人歡喜。授與馨香花鬘。鮮潔衣服。或得水生果子。或五色蓮花。或得佛像。或得佛設利羅。或得大乘經典。或見自身。處大會中。與佛菩薩。同坐而食。
又或見自身。入於塔寺。或入僧房。或見如來。處於寶座。為天龍八部說法。自入會中。亦坐聽法。
或見辟支佛。說十二因緣法。或見聲聞僧。說四果證法。或見菩薩。說六波羅蜜法。或見諸天。說天上快樂。或見優婆塞。說厭離家法。或見優婆夷。說厭女人法。
或見國王。或見淨行婆羅門。或見殊異丈夫。或見端嚴女人。或見大富長者。或見苦行仙人。或見持明諸仙。或見妙持誦人。或見自身。吞納日月。或見身渡大海。及江河泉池。或即飲如上水。都盡無餘。
或見頭上火出。或見入大火聚。又復夢見。大車滿中載物。有牛及犢。而共牽駕。或夢得白拂。或得革屣。或得刀劍。或得妙扇。或得金寶𤥭璖。真珠瓔珞。又復或見。己之父母。或見端正童女。眾寶嚴身。乃至或得。上妙飲食。
若或得此。如上吉祥好夢。應須策勤精進。歡喜勇猛。
何以故。應知或於。一月半月。或一日。或一剎那間。必定獲得。廣大悉地。
知近悉地分第六
復次行人。自審持誦有力。倍生愛樂。於其染境。心不攀緣。於諸違犯。罪不生起。自無寒熱飢渴。苦惱等事。至於蚊虻飛蟲。乃至毒蛇。血食之類。皆不能害。
又復餓鬼。毘舍左。羯吒布單曩等。皆亦不敢侵近。行人之影。行人所有言教。一一信受。又復倍覺。聰明智慧。善解文字。書疏言義。唯樂一切善法。策勤精進。
又復得見。地中寶藏。如無障隔。身體無病。塵垢不染。身出香氣。一切愛樂。見者聞者。悉皆歡喜。
又復無諸。樂欲女人。來相媚惑。以其身心清淨。得聞空中。諸天言語。或得見彼天身。乃至得見。阿修羅。乾闥婆。夜叉之類。
持誦行人。若得如是。吉祥相現。便應喜慶。自知已近。真言悉地。便須備辦。成就法事。
復次行人。欲起首悉地。先須具持八戒。四日。或三日。或二晝夜。仍須斷食。方求悉地。
爾時妙臂菩薩。聞金剛手菩薩。如是言已。須臾默然。即白金剛手菩薩言。
菩薩先言。不由斷食。而得清淨。云何今日。言令斷食。
又如佛言。
人之喫食。由如膏車。車或不膏。難以前進。
其事云何。
時金剛手菩薩。以如雷音。作如是言。
我今不為。令心淨故。而有是說。但為有情。身本非淨。稟於精血。為骨為髓。為肉為皮。頭髮身毛。面目耳鼻。脂肪脾胃。涎沫唾洟。乃至大小便利。九漏交流。如是身分。種種垢穢。皆依地水火風。流轉變化。
若求悉地。先當清淨。不欲於成就時。令彼大小便利。而有流出。故說斷食。而求清淨。非為妨道。說如是事。如是清淨。身得安樂。於成就時。免其薰污。
又復行人。於此之時。忽生煩惱。而有貪欲。便須以慧。作其觀想。乃謂此身。不淨所成。復假食味。以為資持。
若作如是想時。前所起念。當時消滅。乃至於身命財。全無悋惜。
譬如夜分。無量黑暗。日光出時。一切都盡。亦復如是。行者若是。修持到此。應當自知。悉地不遠。
復次。如是知已。於白月八日。或十四日。或十五日。取淨土。及新淨衢摩夷。相和塗地。次用香塗地潔淨。作賢聖位清淨訖。以彼賢聖。皆面東坐。以香花燈。塗飲食等。次第奉獻。先獻佛。次獻大金剛族。本部明主。次獻所持真言主。
如是次第。佛及菩薩。乃至明主。一一供養讚歎已。復更發起。大菩提心。大慈悲心。為度一切。生老病死。苦惱眾生。
作是念已。復更轉讀。摩賀三摩惹經。及吉祥伽陀如來祕密大智燈經。及轉最上法輪經。如是經等。或遍轉讀。或隨讀一經。然後結八方界。地界。及虛空界等。彼界如世人。住處外牆。用遮其惡。結界防魔。亦復如是。當令惡心。作障天魔。阿修羅。乃至一切鬼神等。皆不得近。兼復念被甲真言。用護自身。
我先已說。種種曼拏羅法。當以五色。粉隨作一曼拏羅。作已。先隨意作。一護八方神。彼神能摧諸。作障難者。
又於曼拏羅四維。畫金剛杵。三股叉等。然後誦獻師子座。明咒茅座。安曼拏羅。中心以所成就物。先用三菩提葉盛。後用四菩提葉覆蓋。安於座上。然用咒。咒香水。灑之。以除魔障。
然自坐左邊。誦相應真言。須臾間復用。香水灑淨。然後復以相應法。護摩一千遍。專心誦持。不得間斷。直至三種相現。是為得法成就。
三種相者。所謂。熱相。煙相。焰相。
若得熱相者。當得世間。一切愛重。
若得煙相者。當得隱身。
若得焰相者。當得變成。微妙之身。成持明仙。飛行虛空。壽命長遠。
得悉地相。如人至死。冷觸入身。周遍其體。
又如中陰。至於胎藏。孕者自覺。
又如世間。諸有香氣。人忽聞者。香雖可得。無有形影。
又如火珠。照以日光。日光入故。火遂流出。諸有行人。悉地入身。亦復如是。
前所成就。是外諸物像。或是內心。求成就者。別有所表。彼持誦行人。專注不間。必感靈驗。
得悉地者。或見所供養像。而得振動。或得像面。毫光照耀。或得像身振動。或得空中降花。或時無雲。降微細雨。或降妙香。或感地動。或聞天鼓。自然之音。或見天人。阿修羅等。住虛空中。或聞諸天人等。言語之音。或聞種種。大莊嚴具。瓔珞環釧之響。或見燈焰增長。明淨金色。或其油盡。燈焰轉熾。或聞空中有聲。令說所求之願。或覺身毛。一切皆竪。
或現如是相已。定審所求。悉地成就。當以上妙淨器。盛滿生花。及磨諸香水。并著五寶和合。作閼伽水。䠆跪奉獻本尊。及誦真言。乃至以妙伽陀。而伸讚歎。當發歡喜。正信之心。精進不懈。禮拜供養。
如是作已。將所求事。一一言說。聖心不間。有求必應。
得如願已。一心專注。而於本尊。信樂讚歎。再以閼伽。奉獻供養。更念本尊真言。又念諸部。發遣真言。當依儀軌。
誦真言已。禮拜請諸賢聖。各還本位。
說成就分第七
復次行人。專注持誦。精勤不懈。雖得如願。所作成就。但一切時。恒須用意。
何以故。緣彼一切。極惡鬼神。以惡業故。於諸行人。不欲成就。若其成就。彼真言力。威德及處。或百由旬。或千由旬。諸魔鬼神。不敢侵近。
彼作是念。
此之行人。今世後世。而於我所。無饒益故。
由是行人。常須在意。
譬如有人。被甲乘象。復持弓箭。及諸器仗。上大戰陣。彼諸怨敵。見此威猛。退散遠避。無敢當者。持誦行人。若常持誦。於法無闕。乃至戒律。無少違犯。戒喻於甲。真言喻弓箭。勇猛如乘象。若具如是。惡魔鬼神。不敢侵近。亦復如是。
復次行人。求吠多拏成就者。於屍陀林中。求不壞者。其屍仍須。身分具足。全丈夫相。
又不得用。背傴攣躄。痤陋之者。亦復不用。極肥極瘦。諸不圓滿。乃至無上中品相人屍。皆不堪用。若是選得。具上品相者。最為第一。
又復不得。用因患氣患瘧。及患痢病。及患惡瘡。乃至因被水中。陸地蛇蟲所蠚。行毒遍身。吐沫死者。如是之類。皆不堪用。
若是選得屍已。便須令助伴人。執棒守護。盡日直至夜分。或只就屍林。或別求空舍。或獨樹下。或四衢道。或泉池側。或寶山中。若得如是。上勝之地。彼吠多拏。必能速疾。可得成就。如上勝地。隨求一處。可愛樂地。
其地如儀。得清淨已。復以淨土。及衢摩夷。相和塗地。地清淨已。用青赤白黑。及黃五色。上妙之粉。作三昧曼拏羅。
其曼拏羅。種種名字。我已先說。於諸曼拏羅中。隨作一種曼拏羅。於曼拏羅中。排四賢瓶。瓶中添水。各各令滿。或用苦水。然求隨時蔓花。或種種異花。插於瓶內。
於曼拏羅。如是作已。令彼助伴。發勇猛心。不得怖畏。先與屍淨髮。復用賢瓶水。沐浴令淨。然後用油塗摩。塗訖。又用上好。白衣裝裹。
如是畢已。然於所作。曼拏羅中。鋪吉祥草。散種種花。令彼助伴。同舁此屍。安曼拏羅中。或頭東。或頭北。如法安置。後以塗香燒香。名花花鬘。乃至酒肉。種種之食。而為供養。如不能廣辦。但隨力分亦得。然取與此曼拏羅。相應之族。本部真言。而為咒誦。
又復於此。本族真言明主。當起信心。精虔奉重。依於儀軌。專注持誦。以求成就。
復有一切。潛行作障。部多及龍。必里多等。行人復以。供養物等。先散四方四維。乃至上下。施彼作障。部多及龍。必里多等。及先誦真言。而自擁護。并護助伴。令彼障等。不能侵近。然後持誦。以求成就。
於持誦時。若是屍立。現諸惡相。即知是魔。種種作障之類。行人審知是已。取白芥子和灰。誦佛頂王真言。擲彼屍面。以真言大威力故。諸作障者。馳散四方。障魔去已。屍臥如初。若是屍立。無諸惡相。即知是真言功力。所求成就。決定無疑。若得如是。便須自心決定。
凡是行人。先所求願。而於此時。一一皆說。或求示於伏藏。或求入修羅窟。取聖藥。或欲乘劍。或求眼藥。及降鬼神。乃至求囉惹愛重。
如是諸事。並可成就。行人常時。當須行最上行。用大真言力。為自擁護。方得成就。吠多拏法。
何故如是。譬如猛獸。雖猛少智。而被惡人。之所傷害。行人若是。不起上行。不自擁護。當被諸惡魔障。而得其便。亦復如是。
妙臂菩薩所問經卷第二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傳教大師臣法天奉。詔譯
說金剛杵頻那夜迦分第四之餘
復次行人。於持誦時。及供養時。乃至護摩時。若不依法。及闕儀則。彼作障者。而得其便。
又復行人。心不決定。而有疑惑。
謂此真言。而可誦邪。謂彼真言。而可誦邪。
若作是念。彼作障者。即得其便。
又復行人。談說世俗閑事。至於農田。貨易之類。於自修行。無有義利。彼作障者。而得其便。
彼頻那夜迦。入行人身。步步相隨。伺求其短。作諸障難。令法不成。
譬如人行。沿彼河岸。身在岸上。影落水中。寸步相隨。不相棄捨。彼作障者。入行人身。不相棄捨。亦復如是。
或有頻那夜迦。於澡浴時。得便入身。
或有頻那夜迦。於念誦時。得便入身。
或有於睡眠時。得便入身。
或有於獻香花時。得便入身。
或有於護摩時。得便入身。
譬如日光。照於火珠。以因緣故。而得火生。彼頻那夜迦。在行人身。因得其短。令行人心亂。遂起貪瞋。無明之火。
若頻那夜迦。於澡浴時。伺得其短入行人身。遂令行人起。種種過患。忽覺飢渴思念飲食。或起懈怠。懶惰之念。或耽眠睡。或起瞋恚等事。
若頻那夜迦。於獻塗香時。伺得其短。入行人身。遂令行人。起諸過患。或思鄉國。生緣之處。或起懈怠之念。或起欲想。分別妙境。
若頻那夜迦。於燒香時。伺得其短。破地而出。入行人身。遂令行人。起諸過患。或生嫉妬。或發瞋恚。或起邪見。或思邪婬等事。
若頻那夜迦。於獻燈時。伺得其短。入行人身。遂令行人。而發心病。心悶痛苦。以至損心。
若頻那夜迦。於獻花時。伺得其短。入行人身。遂令行人。起諸過患。或身壯熱。或肢節疼痛。或與助伴相諍。以至離散。
若頻那夜迦。於念誦時。伺得其短。入行人身。遂令行人。起諸過患。或得病惱。身體疼痛。或患腹肚。下痢無恒。
又復諸頻那夜迦。悉入身中。遂令行人。起種種過患。魔既熾盛。心遂迷惑。不辯東西。見諸異相。或似念誦。語不分明。或無事緣。行往不定。或心不決。便起邪見。或說無有生天。亦無得罪。或言無有修行。定無聖力。虛念真言。妄受辛苦。無善無惡。無因無果。亂言綺語。種種無恒。
或手折草木。或弄土塊。或睡時齩齒。或妄起欲想。於彼女人。而生愛樂。彼之女人。不樂行人。或復彼樂。自心不順。竟其夜分。不能睡眠。
或復睡著。即得惡夢。乃見舍哩努。攞及師子。狼狗所趁。或見駝驢。猪豕猫兒。野干之類。又見鷲鳥鷺鷥。及獯狐等。飛怪之禽。
又復夢見。裸形外道。以乾濕骨。而為莊嚴。或夢短小。惡相之人。或夢身體。白癩之人。或夢赤髭。醜貌之人。或夢髑髏骨聚。枯井枯池。或夢破壞屋舍。人所捨棄。或夢惡人。手持槍劍。及諸器仗。欲來侵害。
若於夢中。見如是事。即定知彼等。諸頻那夜迦。而作障難。持誦行人。即作甘露軍拏利忿怒明王法。及念真言。以為護身。使如上頻那夜迦。諸魔障等。悉皆解脫。不能侵惱。若有常持。此真言者。一切魔障。無由得便。
復次。持誦行人。欲作法解除魔障。求解脫者。先請清淨。有威德阿闍梨。可就山中。或是池側。或林樹下。或是聚落。空閑之舍。或是清淨四衢之道。得是處已。然用五色粉。作曼拏羅。
五色者。即黃青赤白黑等。
其曼拏羅量。方四肘。作四門。中作坑。方二肘。於坑內。布吉祥草。於坑外四面。分布安置。真言主明王座位。
又於八方。粉作本方天神。以四寶瓶。或用四新瓦瓶。代之。其瓦瓶。不得用黑色。及太焦太生者。瓶內。盛五穀五寶。及香水令滿。兼以赤蓮花。及雜樹花枝等。插於瓶內。復以五色線纏瓶項。安於四方。為灌頂用。
安置已。然可請召。諸明王等。以上妙香花飲食。及供具等。而供養之。復以酒肉蘆蔔。蔬果之類。供養八方天神。及諸作障。頻那夜迦等。然後彼著障人。於壇中坑內。面東而坐。其阿闍梨。取四方瓶。誦甘露軍拏利忿怒明王真言百遍。加持彼瓶。
誦數滿已。及依法。作諸法事。然後以此瓶水。灌著障人頂。彼著障人。即得解脫。此曼拏羅。非獨解脫魔障。亦能滅一切罪。增無量福。若能依法修持。無不獲得果驗者。
分別悉地相分第五
爾時。彼持誦行人。被諸魔障。種種惱亂。欲令退心者。既知是魔。即須作法。而為除解。得除解已。身心安靜。無惱無垢。
譬如明月。得雲退散。離於障閉。朗然天際。住於空中。照耀無礙。彼之行人。持誦修行。獲離魔障。亦復如是。
又復持誦。不獲成就者。譬如種子。因地因時。風雨不愆。溉潤無失。乃可生芽。以至成熟。若或種子。不以其時。不植於地。使彼芽莖。無由得生。何況枝葉。及果實耶。
持誦行人。若不依法。又不清淨。於諸供養。曾無虔潔。於其所誦。真言文字。或有闕剩。至於呼吸。訛略不正。是以種種悉地。而不現前。不獲成就。亦復如是。
又如興雲。降其雨澤。隨眾生福。而有多少。隨持誦人。所施功勤。獲得成就。亦復如是。
若是行人。獲其勝地。兼依法則。至於所制。亦無誤犯。黑業消滅。白業漸增。持誦所求。即趣成就。若其如是。一一無失。於諸成就。得獲無疑。
復次行人。於持誦之中。有所闕犯。或是間斷。本誦別持真言。或將所誦真言。授非同志。致其所誦。雖滿無成。便應復更虔心。倍前專注。
每日三時。如法供養。潔淨內外。不失儀則。更誦一洛叉。遍得數滿已。便可作護摩法。而為供養。當以大麥。或用稻花。或以脂麻。或白芥子。或是蓮花。隨用一物。以酥相和。數足四千。或七千。或八千。乃至十千。
又以憂曇鉢羅木。菩提樹木。白赤阿哩迦木。龍樹木。無憂樹木。吉祥木。爾虞嚕馱檐沒羅木。佉儞囉舍彌木。鉢羅叉木。阿波末里誐末度木。閻浮木。以如上木。隨取一木為柴。當使濕潤者。若乾枯蟲竅。或燒殘者。並不得用。其柴麁細如指。長十二指截已。以酥蜜酪搵兩頭。與稻花。或脂麻芥子等。隨取一物。同燒作護摩。
滿上數已。前所闕犯。還得清淨。然後方可。更求真言悉地。得無障難。
復次行人。所持真言明主。或有餘部。而相禁縛。或截斷。或破壞。使其所求。不得成就。即作本尊形像。置本部尊足下。面相對誦。諸部忿怒。大威真言。復以酥蜜酪。灌沐本尊。日日三時。如是十日。彼諸禁縛。自然解脫。
復次行人。於所持真言。所修行法。自審無闕。所求悉地。由不成者。必於其法。有所虧闕。然非自知。定得境界。但加精進。日夜不懈者。本尊自然。來於夢中。說其障因。感應可期。如海潮限。其實諸部。真言明主。定不相破。必無禁縛。
譬如二人。而作密友。約其一言。自今已去。勿往某舍。亦復與彼。不交言話。而彼友人。以相重故。終不往彼。及與言話。持誦之法。亦復如是。
是故行人。不得以真言明。而相破壞。亦復不應。互相禁縛。乃至護摩。作非善業。
又復行人。不應於真言曼拏羅。加減傳授。亦復不得。以此法彼法。而相迴換。亦復不應。無故打縛有情。不應護摩。損彼肢體。乃至致死。害於有情。亦復不應。摧滅鬼族。及治罰龍類。亦復不應。於一切鬼神星宿。妄作禁縛等事。亦復不應咒法。醫治嬰孩之病。而妨大事。
復次持明天。及持明諸宗。所說得成就義。具法不同。或說當具十法。乃得悉地。所謂。行人助伴。所成就物。精勤處所。勝地時節。本尊真言財力。具此十法。悉地乃成。
又餘宗說。具三種法。悉地得成。所謂真言。行人助伴。
又一宗說。四法得成。所謂精勤。好日好時。并及處所。
又一宗說。五法乃成。所謂。本尊真言。處所財力。所成就物。
又一宗說。當具十法。
又一宗說。當具八法。乃至或說。五法。四法。三法。二法。各於本宗。而說定量。
唯佛教本宗。我金剛族。當具二法。悉地乃成。
一者。行人。二者。真言。
一。行人者。具足戒德。正勤精進。不於他人。所有名利。而生貪嫉。於己財物。乃至身命。無所悋惜。
二。真言者。以所持誦。本部真言之時。當令文句。滿足聲相分明。所有欲求。成就之法。皆悉具足。不得闕少。
又須得諸佛菩薩。先所居處。得是處已。如法持誦。決定獲得。意願滿足。成是二法。定得悉地。
復次行人。持誦之法。喻若師子。為飢所逼。捉象而食。必先奮迅。全施力勢。或捉羊鹿。小獸之類。所展力勢。與象皆同。行人持誦。求彼成就。上中下事。必須精勤勇猛。如師子王。無有二相。亦復如是。
持誦行人。於持誦時。若住城隍。闤闠之處。當有蚤虱蚊虻。咂齧身體。又或見聞女人。裝嚴衣服。環釧瓔珞。種種之聲。
若住深山大林。即有寒熱無恒。或發病苦。逼惱身心。又復或有。猛惡之獸。欲來害人。使起驚怖。
若住海岸。即見風鼓海水。作大波濤。惡聲恐人。令生怕怖。
若住江河。陂池之側。即有蛇蟲。毒蠚害人之類。
持誦行人。若在如是之處。欲持誦者。必先了知。如是之事。皆為魔難。
若遇是事。當須可忍。勿使心緣。而有散亂。或可別求勝處。以進功行。不得因逢此境。而生退屈。便須更發。堅固勇猛之意。若或退心。恐起邪念。邪念若起。當被惡魔。而得其便。智者方便。與有情樂。勿令一切。有情之類。因斯獲罪。當受苦果。
復次。持誦之者。不得太急。亦勿遲緩。使聲和暢。勿高勿默。
又不得心緣異境。及與人雜語。令誦間斷。
又於真言文句。勿使闕失。文句闕失。義理乖違。悉地難成。因斯所致。喻如路人。背行求進。離此過失。速得靈驗。
又如川流。晝夜不息。持誦行人。亦復如是。日夜不間。功德增長。如彼江河。流奔大海。
又復行人。或是心觸染境。便起著想。遂成懈怠。覺是魔事。速須迴心。當瞑兩目。作於觀想。或緣真言文句。或觀本尊。繫束其心。令不散亂。後逢此境。心若不動。此之行人。得觀行成就。
又持誦行人。欲求悉地。要在攝心。定住一境。心若調伏。身自安住。身既無撓。心轉快樂。身心一如。名得三昧。
持誦行人。得斯定念。過現之罪。悉皆消滅。得罪滅已。身心轉淨。所作事業。成就無疑。
佛佛所言。一切諸法。心為根本。心不清淨。當感貧窮。醜陋之果。或墮地獄畜生。若心清淨。當得生天。及生人中。受於快樂。乃至遠離。地水火風。生老病死。無常無我。敗壞之樂。後得解脫。寂滅涅盤之樂。
又復諸法。從心所生。非自然有。亦非時節。非自在天生。非無因緣。但緣無明。輪迴生死。四大和合。假名為色。色非有我。我非有色。色無我所。我無色所。如是四蘊。畢竟皆空。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及行識。如焰幻等。若能於法。得如是見。名為正見。若起異見。名為邪見。
復次。持誦行人。所持真言。若得數足。爭知所修。近於悉地。若於睡時。必得好夢。
若是夢見自身。得幢幡寶蓋。引入上妙宮殿。或登樓閣。或上高山。或昇大樹。
又或夢騎。師子白象。白馬白牛。或犀牛黃。牛舍里努羅等。
又或夢聞空中。作大雷聲。
又或夢中。得人歡喜。授與馨香花鬘。鮮潔衣服。或得水生果子。或五色蓮花。或得佛像。或得佛設利羅。或得大乘經典。或見自身。處大會中。與佛菩薩。同坐而食。
又或見自身。入於塔寺。或入僧房。或見如來。處於寶座。為天龍八部說法。自入會中。亦坐聽法。
或見辟支佛。說十二因緣法。或見聲聞僧。說四果證法。或見菩薩。說六波羅蜜法。或見諸天。說天上快樂。或見優婆塞。說厭離家法。或見優婆夷。說厭女人法。
或見國王。或見淨行婆羅門。或見殊異丈夫。或見端嚴女人。或見大富長者。或見苦行仙人。或見持明諸仙。或見妙持誦人。或見自身。吞納日月。或見身渡大海。及江河泉池。或即飲如上水。都盡無餘。
或見頭上火出。或見入大火聚。又復夢見。大車滿中載物。有牛及犢。而共牽駕。或夢得白拂。或得革屣。或得刀劍。或得妙扇。或得金寶𤥭璖。真珠瓔珞。又復或見。己之父母。或見端正童女。眾寶嚴身。乃至或得。上妙飲食。
若或得此。如上吉祥好夢。應須策勤精進。歡喜勇猛。
何以故。應知或於。一月半月。或一日。或一剎那間。必定獲得。廣大悉地。
知近悉地分第六
復次行人。自審持誦有力。倍生愛樂。於其染境。心不攀緣。於諸違犯。罪不生起。自無寒熱飢渴。苦惱等事。至於蚊虻飛蟲。乃至毒蛇。血食之類。皆不能害。
又復餓鬼。毘舍左。羯吒布單曩等。皆亦不敢侵近。行人之影。行人所有言教。一一信受。又復倍覺。聰明智慧。善解文字。書疏言義。唯樂一切善法。策勤精進。
又復得見。地中寶藏。如無障隔。身體無病。塵垢不染。身出香氣。一切愛樂。見者聞者。悉皆歡喜。
又復無諸。樂欲女人。來相媚惑。以其身心清淨。得聞空中。諸天言語。或得見彼天身。乃至得見。阿修羅。乾闥婆。夜叉之類。
持誦行人。若得如是。吉祥相現。便應喜慶。自知已近。真言悉地。便須備辦。成就法事。
復次行人。欲起首悉地。先須具持八戒。四日。或三日。或二晝夜。仍須斷食。方求悉地。
爾時妙臂菩薩。聞金剛手菩薩。如是言已。須臾默然。即白金剛手菩薩言。
菩薩先言。不由斷食。而得清淨。云何今日。言令斷食。
又如佛言。
人之喫食。由如膏車。車或不膏。難以前進。
其事云何。
時金剛手菩薩。以如雷音。作如是言。
我今不為。令心淨故。而有是說。但為有情。身本非淨。稟於精血。為骨為髓。為肉為皮。頭髮身毛。面目耳鼻。脂肪脾胃。涎沫唾洟。乃至大小便利。九漏交流。如是身分。種種垢穢。皆依地水火風。流轉變化。
若求悉地。先當清淨。不欲於成就時。令彼大小便利。而有流出。故說斷食。而求清淨。非為妨道。說如是事。如是清淨。身得安樂。於成就時。免其薰污。
又復行人。於此之時。忽生煩惱。而有貪欲。便須以慧。作其觀想。乃謂此身。不淨所成。復假食味。以為資持。
若作如是想時。前所起念。當時消滅。乃至於身命財。全無悋惜。
譬如夜分。無量黑暗。日光出時。一切都盡。亦復如是。行者若是。修持到此。應當自知。悉地不遠。
復次。如是知已。於白月八日。或十四日。或十五日。取淨土。及新淨衢摩夷。相和塗地。次用香塗地潔淨。作賢聖位清淨訖。以彼賢聖。皆面東坐。以香花燈。塗飲食等。次第奉獻。先獻佛。次獻大金剛族。本部明主。次獻所持真言主。
如是次第。佛及菩薩。乃至明主。一一供養讚歎已。復更發起。大菩提心。大慈悲心。為度一切。生老病死。苦惱眾生。
作是念已。復更轉讀。摩賀三摩惹經。及吉祥伽陀如來祕密大智燈經。及轉最上法輪經。如是經等。或遍轉讀。或隨讀一經。然後結八方界。地界。及虛空界等。彼界如世人。住處外牆。用遮其惡。結界防魔。亦復如是。當令惡心。作障天魔。阿修羅。乃至一切鬼神等。皆不得近。兼復念被甲真言。用護自身。
我先已說。種種曼拏羅法。當以五色。粉隨作一曼拏羅。作已。先隨意作。一護八方神。彼神能摧諸。作障難者。
又於曼拏羅四維。畫金剛杵。三股叉等。然後誦獻師子座。明咒茅座。安曼拏羅。中心以所成就物。先用三菩提葉盛。後用四菩提葉覆蓋。安於座上。然用咒。咒香水。灑之。以除魔障。
然自坐左邊。誦相應真言。須臾間復用。香水灑淨。然後復以相應法。護摩一千遍。專心誦持。不得間斷。直至三種相現。是為得法成就。
三種相者。所謂。熱相。煙相。焰相。
若得熱相者。當得世間。一切愛重。
若得煙相者。當得隱身。
若得焰相者。當得變成。微妙之身。成持明仙。飛行虛空。壽命長遠。
得悉地相。如人至死。冷觸入身。周遍其體。
又如中陰。至於胎藏。孕者自覺。
又如世間。諸有香氣。人忽聞者。香雖可得。無有形影。
又如火珠。照以日光。日光入故。火遂流出。諸有行人。悉地入身。亦復如是。
前所成就。是外諸物像。或是內心。求成就者。別有所表。彼持誦行人。專注不間。必感靈驗。
得悉地者。或見所供養像。而得振動。或得像面。毫光照耀。或得像身振動。或得空中降花。或時無雲。降微細雨。或降妙香。或感地動。或聞天鼓。自然之音。或見天人。阿修羅等。住虛空中。或聞諸天人等。言語之音。或聞種種。大莊嚴具。瓔珞環釧之響。或見燈焰增長。明淨金色。或其油盡。燈焰轉熾。或聞空中有聲。令說所求之願。或覺身毛。一切皆竪。
或現如是相已。定審所求。悉地成就。當以上妙淨器。盛滿生花。及磨諸香水。并著五寶和合。作閼伽水。䠆跪奉獻本尊。及誦真言。乃至以妙伽陀。而伸讚歎。當發歡喜。正信之心。精進不懈。禮拜供養。
如是作已。將所求事。一一言說。聖心不間。有求必應。
得如願已。一心專注。而於本尊。信樂讚歎。再以閼伽。奉獻供養。更念本尊真言。又念諸部。發遣真言。當依儀軌。
誦真言已。禮拜請諸賢聖。各還本位。
說成就分第七
復次行人。專注持誦。精勤不懈。雖得如願。所作成就。但一切時。恒須用意。
何以故。緣彼一切。極惡鬼神。以惡業故。於諸行人。不欲成就。若其成就。彼真言力。威德及處。或百由旬。或千由旬。諸魔鬼神。不敢侵近。
彼作是念。
此之行人。今世後世。而於我所。無饒益故。
由是行人。常須在意。
譬如有人。被甲乘象。復持弓箭。及諸器仗。上大戰陣。彼諸怨敵。見此威猛。退散遠避。無敢當者。持誦行人。若常持誦。於法無闕。乃至戒律。無少違犯。戒喻於甲。真言喻弓箭。勇猛如乘象。若具如是。惡魔鬼神。不敢侵近。亦復如是。
復次行人。求吠多拏成就者。於屍陀林中。求不壞者。其屍仍須。身分具足。全丈夫相。
又不得用。背傴攣躄。痤陋之者。亦復不用。極肥極瘦。諸不圓滿。乃至無上中品相人屍。皆不堪用。若是選得。具上品相者。最為第一。
又復不得。用因患氣患瘧。及患痢病。及患惡瘡。乃至因被水中。陸地蛇蟲所蠚。行毒遍身。吐沫死者。如是之類。皆不堪用。
若是選得屍已。便須令助伴人。執棒守護。盡日直至夜分。或只就屍林。或別求空舍。或獨樹下。或四衢道。或泉池側。或寶山中。若得如是。上勝之地。彼吠多拏。必能速疾。可得成就。如上勝地。隨求一處。可愛樂地。
其地如儀。得清淨已。復以淨土。及衢摩夷。相和塗地。地清淨已。用青赤白黑。及黃五色。上妙之粉。作三昧曼拏羅。
其曼拏羅。種種名字。我已先說。於諸曼拏羅中。隨作一種曼拏羅。於曼拏羅中。排四賢瓶。瓶中添水。各各令滿。或用苦水。然求隨時蔓花。或種種異花。插於瓶內。
於曼拏羅。如是作已。令彼助伴。發勇猛心。不得怖畏。先與屍淨髮。復用賢瓶水。沐浴令淨。然後用油塗摩。塗訖。又用上好。白衣裝裹。
如是畢已。然於所作。曼拏羅中。鋪吉祥草。散種種花。令彼助伴。同舁此屍。安曼拏羅中。或頭東。或頭北。如法安置。後以塗香燒香。名花花鬘。乃至酒肉。種種之食。而為供養。如不能廣辦。但隨力分亦得。然取與此曼拏羅。相應之族。本部真言。而為咒誦。
又復於此。本族真言明主。當起信心。精虔奉重。依於儀軌。專注持誦。以求成就。
復有一切。潛行作障。部多及龍。必里多等。行人復以。供養物等。先散四方四維。乃至上下。施彼作障。部多及龍。必里多等。及先誦真言。而自擁護。并護助伴。令彼障等。不能侵近。然後持誦。以求成就。
於持誦時。若是屍立。現諸惡相。即知是魔。種種作障之類。行人審知是已。取白芥子和灰。誦佛頂王真言。擲彼屍面。以真言大威力故。諸作障者。馳散四方。障魔去已。屍臥如初。若是屍立。無諸惡相。即知是真言功力。所求成就。決定無疑。若得如是。便須自心決定。
凡是行人。先所求願。而於此時。一一皆說。或求示於伏藏。或求入修羅窟。取聖藥。或欲乘劍。或求眼藥。及降鬼神。乃至求囉惹愛重。
如是諸事。並可成就。行人常時。當須行最上行。用大真言力。為自擁護。方得成就。吠多拏法。
何故如是。譬如猛獸。雖猛少智。而被惡人。之所傷害。行人若是。不起上行。不自擁護。當被諸惡魔障。而得其便。亦復如是。
妙臂菩薩所問經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