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雨法門經卷第二

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十種法。得忍圓滿。何等為十。

一者。內忍圓滿。二者。外忍圓滿。三者。法忍圓滿。四者。隨佛教忍圓滿。五者。無分限忍圓滿。六者。無分別忍圓滿。七者。不待事忍圓滿。八者。無恚忍圓滿。九者。悲忍圓滿。十者。誓願忍圓滿。

云何菩薩。內忍圓滿。

善男子。謂諸菩薩。於內所有。憂悲苦惱。能安忍住。心無逼迫。是名菩薩。內忍圓滿。

云何菩薩。外忍圓滿。善男子。謂諸菩薩。聞他麁言。罵詈毀呰。父母親屬。阿遮利耶。鄔波馱耶。及聞誹謗。佛法僧寶。菩薩聞已。不起瞋恨。反報毀呰。亦不為彼。瞋恚隨眠。之所隨逐。堪忍彼惱。能安隱住。是名菩薩。外忍圓滿。

云何菩薩。法忍圓滿。謂諸菩薩。於佛所說。素怛纜中。一切甚深。微妙法義。無來無去。自性寂靜。離分別取。自性涅槃。

菩薩聞已。不驚不怖。作是思惟。

我若不了。諸深妙法。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由是因緣。攝取諸法。思惟修習。心生信解。是名菩薩。法忍圓滿。

云何菩薩。隨佛教忍圓滿。

謂諸菩薩。若起瞋恚。為損害時。菩薩自應。如是思惟。

而此瞋恚。從何而起。從何而滅。是誰所起。云何而起。有所緣耶。

菩薩如是思惟。

彼能起之因。了不可得。能滅之因。亦不可得。能起既無。所起非有。乃至所緣。皆不可得。

由是菩薩。安忍而住。瞋無緣起。是名菩薩。隨佛教忍圓滿。

云何菩薩。無分限忍圓滿。謂諸菩薩。非晝分忍。夜分不忍。非夜分忍。晝分不忍。非自國忍。他國不忍。非他國忍。自國不忍。非於名聞者忍。無名聞者不忍。非於無名聞者忍。有名聞者不忍。由是菩薩。於一切時。及一切國。名聞有無。皆悉能忍。是名菩薩。無分限忍圓滿。

云何菩薩。無分別忍圓滿。謂諸菩薩。非惟父母。妻子親屬。於是處忍。餘所不忍。是故菩薩。下至旃荼羅等。亦能行忍。是名菩薩。無分別忍圓滿。

云何菩薩。不待事忍圓滿。謂諸菩薩。修忍辱時。不為財物。不為驚怖。不為行恩。不為順世。及羞恥故。如是菩薩。自性常忍。是名菩薩。不待事忍圓滿。

云何菩薩。得無恚忍圓滿。謂諸菩薩。設未遇彼。瞋恚因緣。及未遇他瞋。心常安忍。若遇因緣。及遇他瞋。或復輕欺。拳打手搏。刀杖損害。麁言毀責。

菩薩遇已。作是思惟。

被輕毀業。是我所造。我今應受。定非父母。親屬所造。是故我今。歡喜忍受。亦非內。外地界所受。水火風界。亦復如是。

菩薩由是。無倒觀察。遇因緣時。於瞋不瞋。二俱能忍。是名菩薩。得無恚忍圓滿。

云何菩薩。悲忍圓滿。謂諸菩薩。於彼貧苦。一切有情。為作君主。若王小王。有大財寶。多諸資具。若為一切。貧苦有情。罵詈呵責。惱亂之時。終無恚恨。損害之心。亦不自高。現主威勢。

但起思惟。

此諸有情。是我所攝。我應養育。而守護之。

由是菩薩。不生損害。以是因緣。起大悲心。忍受安住。是名菩薩。悲忍圓滿。

云何菩薩。誓願忍圓滿。

謂諸菩薩。如是思惟。

我曾於彼。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所。作師子吼。誓修菩提。成正覺已。於生死海。煩惱泥中。濟拔一切。諸有情等。菩薩由是。不生瞋惱。是故我應。精勤修習。為拔濟故。為成熟故。為欲調伏。安樂有情。若自起瞋。及損害彼。即不含容。云何而能。生於悲忍。拔濟有情。

善男子。如有良醫。善能針療。見有眾生。患目瞖者。作是思惟。

我應愍彼。為除眼瞖。令無暗障。

爾時良醫。起思惟已。自患眼暗。

善男子。汝意云何。而此醫師。堪能療彼。有情眼瞖。除暗障不。

止蓋菩薩。白佛言。

不也。世尊。

佛告止蓋菩薩言。

善男子。菩薩亦爾。作是思惟。

我今不應。以般若針。斷世間瞖。由自心有。無明暗障。如何能滅。他無明惑。

由是因緣。終不損害。修忍安住。是名菩薩。得誓願忍圓滿。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忍圓滿。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精進圓滿。何等為十。

一者。如金剛精進。二者。得無逮精進。三者。離二邊精進。四者。廣大精進。五者。熾盛精進。六者。性常精進。七者。清淨精進。八者。不共精進。九者。不輕賤精進。十者。不倨傲精進。

善男子。云何如金剛精進。謂諸菩薩。發起精進。勤修而住。諸有情界。未涅槃者。令證涅槃。未得度者。令其得度。未解脫者。令得解脫。未安隱者。令得安隱。未現等覺者。令現等覺。菩薩如是。勤修而住。

爾時天魔。伺求其短。將欲破壞。至菩薩所。作如是言。

善男子。汝勿作此。勤苦精進。

何以故。我曾如是。發起精進。勤修而住。諸有情界。未涅槃者。令證涅槃。未得度者。皆令得度。未解脫者。令得解脫。未安隱者。令得安隱。未現等覺者。令現等覺。如此精進。誑惑愚夫。皆為虛妄。非真實法。

善男子。如是勤修。起精進者。我未曾見。一有情能。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現等覺。

善男子。我知無量。俱胝有情。皆能證入。二乘涅槃。

善男子。汝徒精進。求虛妄法。速捨是心。離諸苦惱。

爾時菩薩。作是思惟。

決定是魔。惱壞於我。

菩薩悟已。知是魔說。而告之言。

汝惡思惟。欲破壞我。汝但自憂。勿憂我事。

世尊已說。

魔羅波旬。一切世間。各隨逐業。若自若共。而感生處。

魔羅汝今。亦隨逐業。亦自亦共。而感生處。汝應如是。隨業而往。莫惱亂我。無義利故。又於長夜。自受苦惱。

爾時魔羅。情智狹劣。自生慚恥。即捨惡心。隱沒不現。由是菩薩。若一切魔王。及諸魔眾。來惱亂時。欲求其短。故相破壞。而菩薩心。終不傾動。無下勇捍。堅固不退。是名菩薩。如金剛精進。

善男子。云何菩薩。得無逮精進。謂諸菩薩。發起如是。種種精進。諸餘菩薩。雖復久遠。積集淨業。安住真性。終不及此。發起種種。精進菩薩。數分不及。迦羅等分。乃至計喻。及鄔波尼殺曇分。亦不能及。何況一切聲聞緣覺。是中菩薩。發心精進力。能攝取一切佛法。復能捨離。一切罪業。諸不善法。是名菩薩。得無逮精進。

云何菩薩。離二邊精進。謂諸菩薩。常起精進。不增不減。

何以故。以極增上生倨傲故。以極下劣。生懈怠故。是故精進。常不增減。是名菩薩。離二邊精進。

云何菩薩。廣大精進。謂諸菩薩。發起精進。

願我如是。當得如來。妙色端嚴。諸佛所有。無見頂相。圓光隨好。微妙具足。

又復發起。如是精進。

願我當得。無量無礙。諸佛大智。及大威德。勝義性等。

是名菩薩。廣大精進。

善男子。云何菩薩。熾盛精進。謂諸菩薩。發起精進。永離一切。塵垢過患。如末尼珠。及紫金等。遠離一切。塵垢過患。光明炫曜。殊妙赫奕。菩薩精進。如是熾盛。永離一切。塵垢過患。何者名為。精進塵垢。何者名為。精進過患。所謂。懈怠嬾惰。不節飲食。不自知量。非理作意。起惡思惟。如是說名。精進塵垢。亦名過患。菩薩精進。永能捨離。是故精進。清淨無垢。鮮白熾盛。無復過患。是名菩薩。熾盛精進。

云何菩薩。性恒精進。謂諸菩薩。於諸威儀。能常發起。種種精進。性恒勤勇。無休廢時。若身若心。曾無懈倦。是名菩薩。性恒精進。

云何菩薩。清淨精進。謂諸菩薩。發起如是。恒常精進。所有眾罪。諸不善法。無利益事。障礙於道。乃至微細。極小不善。一念惡心。亦不發起。況復廣大。諸不善法。是故菩薩。皆悉除斷。順涅槃理。聖道資糧。趣菩提分。如是善法。菩薩修習。令增長廣大。圓滿菩提。是名菩薩。清淨精進。

云何菩薩。不共精進。謂諸菩薩。如是思惟。

設使十方。殑伽沙界。火聚遍滿。如阿鼻獄。過彼世界。有一眾生。受諸苦惱。無歸無依。及無怙恃。菩薩哀愍。彼一有情。度猛火聚。往彼教化。尚不辭勞。況多有惱。而不救濟。

菩薩如是。大悲精進。外道二乘。所不能及。是名菩薩。不共精進。

云何菩薩。不輕賤精進。謂諸菩薩。終不起心。

以我精進。微弱下劣。及懈怠故。修習菩提。自謂難得。

又復不作。如是思惟。

我亦不能。荷擔如是。於無量劫。及千萬劫。積集苦行。如救頭然。方證菩提。

不作如是。退屈之心。由是菩薩。發如是心。

所有過去。如來。應。正等覺。現在如來。應。正等覺。未來如來。應。正等覺。彼諸如來。於無量劫。精進修行。皆現等覺。由是諸佛。非不多時。修行精進。得有如是。現正等覺。我亦如是。理應多劫。修種種行。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三世如來。同行精進。已成佛故。又我寧為。一切有情。精勤修習。而處地獄。終不為己。修行精進。而證涅槃。

是名菩薩。不輕賤精進。

云何菩薩。不倨傲精進。謂此菩薩。起精進時終不味著。自倨輕他。誰有智者。希他恩念。而行精進。是名菩薩。不倨傲精進。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能成就此。十種法故。得精進圓滿。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靜慮圓滿。何等為十。

一者。積集福德。二者。能多厭離。三者。勤修精進。四者。具足多聞。五者。得不顛倒。勤修領受。六者。法隨法行。七者。成利根性。八者。得心善巧。九者。得奢摩他。毘鉢舍那善巧。十者。得不執著。

云何菩薩。積集福德。謂諸菩薩。愛樂大乘。復能積集。一切善根。所生之處。攝善知識。而能修習。種種妙行。又常願生。大婆羅門家。剎帝利家。大居士家。所生之處。恒得正信。由是因緣。增長無量。廣大善根。為常不離。善知識故。善知識者。所謂諸佛。一切菩薩。由是菩薩。串習善根。增長熾盛。觀察世間。苦惱逼迫。眾病所集。愚暗所蔽。無所安住。

何以故。以欲因緣故。

云何菩薩。能多厭離。謂諸菩薩。由前因緣。

我今不應。於此世間。行於貪欲。以彼貪欲。但由妄情。分別生故。諸佛廣說。一切貪欲。種種過患。所謂。欲如尖摽。如鑹如劍。亦如利刀。又如毒蛇。如水聚沫。如肉腐敗。臭穢可惡。

由是菩薩。起厭離心。剃除鬚髮。而披法服。出家正信。趣於非家。

云何菩薩。勤修精進。謂此菩薩。既出家已。發大精進。未得令得。未解令解。未證令證。

云何菩薩。具足多聞。謂此菩薩。由前因緣。多聞領受。於世俗諦。及勝義諦。深妙理中。善能宣說。

云何菩薩。得不顛倒。勤修領受。謂此菩薩。於諸諦理。領納於心。精勤修習。無倒善巧。

云何菩薩。法隨法行。謂此菩薩。得善巧已。法隨法行。所謂。正語。正業。正命。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見。是為菩薩。修習道支。

云何菩薩。而得利根。謂此菩薩。習道支已。利根明悟。能正了知。菩薩由此。安住寂靜。遠離執著。一切憒閙。不樂多言。復能捨離。欲尋。恚尋。害尋。及不死尋。遠離眷屬。名稱利養。

云何菩薩。得心善巧。

謂此菩薩。由前因緣。得心善巧。身常寂靜。觀察其心。於善不善。及與無記。自念。

我今心住何性。

若住勝善。清淨心生。信樂歡喜。云何勝善。謂三十七菩提分法。若住不善。應當厭離。發起精進。便能永斷。諸不善法。云何名為。諸不善法。謂貪瞋癡。貪有三種。謂上中下。云何上貪。謂此貪欲。遍滿身心。隨順下劣。心常染著。於一切時。無有慚愧。云何無慚。謂貪欲者。恒起思惟。尋求欲境。心生愛重。耽著讚美。是名無慚。云何無愧。謂貪欲者。為欲因緣。能於父母。及餘尊者。起於諍論。輕欺損害。重彼貪欲。是名無愧。謂貪欲者。由是因緣。生於惡處。是故說名。增上貪欲。云何中貪。謂貪欲者。行貪欲已。即生厭離。起變悔心。不復隨順。是名中貪。云何下貪。謂貪欲者。起貪欲時。或摩觸身。纔共語言。或時見已。欲心便息。是名下貪。所有一切。活命資具。心若執著。總說名貪。云何名瞋。是瞋應知。亦有三種。謂上中下。云何上瞋。謂瞋恚者。起種種瞋。於五無間。隨造一業。或謗正法。謗正法者。其罪過彼。五無間業。數分不及。迦羅分不及。乃至計喻。鄔波尼殺曇分。亦所不及。由是因緣。生捺洛迦。若生人中。形貌慘黑。眼目恒赤。為人暴惡。常行損害。由是因緣。生捺洛迦。是名上瞋。云何中瞋。謂瞋恚者。造罪業已。速能改悔。即起對除。是名中瞋。云何下瞋。謂瞋恚者。由起瞋故。出麁惡言。輕調譏嫌。集不善業。經一剎那。及一臘縛。一牟呼栗多。即能改悔。修習對除。是名下瞋。是癡應知。亦有三種。謂上中下。云何上癡。謂愚癡者。恒住貪瞋。曾無憂悔。是名上癡。云何中癡。謂愚癡者。起少不善。即能於彼。梵行者前。發露懺悔。不見惡業。可受重故。是名中癡。云何下癡。謂愚癡者。於佛所制。非性戒中。少有毀犯。或一二三。便能捨離。是名下癡。菩薩於彼。貪瞋癡法。皆能遮止。由心善巧。得善巧已。終無喜樂。於彼染著。

何以故。得心善巧故。若住無記。即勤觀察。惟起正念。云何無記。謂起心時。心不在內。亦不在外。非住於善。非住不善。不住毘鉢舍那。亦復不住。於奢摩他。而心下劣。引起睡眠。令心昧略。猶如士夫。極重睡眠。初覺之時。根識惛昧。不能明了。住無記心。亦復如是。以無記心。不明了故。菩薩於中。心精勇銳。安住歡喜。是名菩薩。得心善巧。

云何菩薩。得奢摩他。毘鉢舍那善巧。謂此菩薩。心善巧已。觀察諸法。如幻如夢。思惟諸法。

此是善法。此非善法。此出離法。此不出離法。

謂諸菩薩。觀一切法。皆依於心。心為自性。心為上首。能攝受心。善調伏心。善了知心。故能攝此。一切諸法。既善調伏。又善了知。由此因緣。便能修習。奢摩他法。如是繫心。如是止心。及安住心。勤修如是。奢摩他故。便能安住。心一境性。菩薩住心。一境性已。入定觀察。得離生喜樂。心得喜已。遠離欲界。惡不善法。及有尋有伺。是名修行。住初靜慮。又離尋伺。不味喜樂。觀無常已。出初靜慮。住內等淨。得定生喜樂。是名菩薩。入第二靜慮。次厭離喜。及觀苦已。住捨正念。正知及樂。心安正受。

佛說。

成就住捨念樂。入第三靜慮。修行而住。

作空解已。入第四靜慮。便捨我執。捨我執故。苦樂亦斷。憂喜滅故。住不苦樂。捨念清淨。是名修習。第四靜慮。

又菩薩觀身。與虛空等。既信解已。捨諸色想。滅有對想。離種種想。捨色想故。滅有對想。離異想故。入無邊空。是謂修習。空無邊處。超過一切。空無邊已。有識等生。入無邊識。是謂修住。識無邊處。超過一切。識無邊已。入無所有。是謂修住。無所有處。超無所有。修習而住。非想非非想處。

又諸菩薩。遠離能緣。想受心故。名住滅定。雖入彼定。終不樂著。出彼定已。與慈心俱。捨怨憎心。遠損害想。廣大無量。平等無二。極善修習。於一方面。意解遍滿。入定而住。諸餘三方。四維上下。周遍世間。與悲心俱。捨怨憎心。離損害意。廣大無量。平等無二。極善修習。於一方面。無邊世界。意解遍滿。入定而住。諸餘三方。四維上下。周遍世間。菩薩與喜心俱。捨怨憎心。離損害意。廣大無量。平等無二。極善修習。於一方面。意解周遍。入定而住。諸餘三方。四維上下。周遍世間。菩薩與捨心俱。離怨憎心。捨損害意。廣大無量。平等無二。極善修習。於一方面。意解周遍。入定而住。諸餘三方。四維上下。周遍世間。

云何菩薩。得不執著。謂此菩薩。得五神通。亦不執著。常能希求。菩提資糧。諸法圓滿。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此十種法故。得靜慮圓滿。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般若圓滿。何等為十。

一者。無我善巧。二者。業果善巧。三者。有為善巧。四者。生死流轉善巧。五者。捨離生死善巧。六者。得二乘善巧。七者。大乘善巧。八者。捨離魔業善巧。九者。得不顛倒般若。十者。得無等般若。

善男子。云何菩薩。得無我善巧。謂諸菩薩。學般若故。能正觀色。受想行識。觀察色時。生不可得。集不可得。滅不可得。如是觀察。受想行識。生集滅法。俱不可得。以勝義中。不可得故。非於世俗。勝義世俗。諸法自性。但有言說。實無可得。由是因緣。菩薩長時。不捨精進。為欲利益。諸有情故。如救頭然。由是菩薩。得無我善巧。

云何菩薩。得業果善巧。

謂諸菩薩。如是思惟。

一切世間。自性皆空。如戲場處。健達縛城。一切有情。雖非實有。然執著我。由是不能。通達聖道。

是諸有情。如是思惟。

若無有我。及無有情。命者生者。意生士夫。若補特伽羅。摩納縛迦。若養育者。即無善惡。業異熟果。體性可得。

以正般若。如實了知。是名菩薩。得業果善巧。

云何菩薩。得有為善巧。

謂諸菩薩。以正般若。了知一切。諸有為法。如是思惟。

諸有為法。念念遷謝。無久住相。猶如危露。譬若瀑流。云何如是法中。而生貪著。即懷憂惱。若起執著。易壞諸法。何名智者。

由是因緣。於滅壞法。不樂執著。起厭離心。是名菩薩。得有為善巧。

云何菩薩。得生死流轉善巧。

謂諸菩薩。如是思惟。

一切世間。無明所覆。常處生死。為愛羂縛。由愛為因。而生於取。由取為因。生善惡業。由生業故。令有相續。由有為因。而起於生。由生為因。故有老死。憂悲苦惱。眾苦集故。如是展轉。相續不斷。如汲灌輪。上下迴轉。生死相續。亦復如是。

由此菩薩。以正般若。如實了知。是名菩薩。得生死流轉善巧。

云何菩薩。得捨離生死善巧。

謂諸菩薩。如是思惟。

離無明故。不著諸行。捨諸行故。則無有愛。遠離愛故。則無有取。能離取故。有不相續。捨彼有故。則無有生。能離生故。永斷老死。憂悲苦惱。

由是菩薩。以正般若。如實了知。是名菩薩。得捨離生死善巧。

云何菩薩。得二乘善巧。

謂諸菩薩。如是思惟。

此法能得。預流一來。及不還果。阿羅漢故。永盡諸漏。斷諸結習。無復相續。生死流轉。遊履涅槃。思惟此法。得辟支佛。如犀角喻。獨一而行。一切菩薩。以正般若。了知此法。終不取證。

何以故。若諸菩薩。如是思惟。

我為利益。諸有情界。作師子吼。我當拔濟。住於生死。諸有情類。發大誓願。終不獨一。出離生死。

是名菩薩。得二乘善巧。

云何菩薩。得大乘善巧。謂諸菩薩。於學戒中。觀學者不可得。所學亦不可得。戒所得果。亦不可得。然不執空。墮於斷見。是名菩薩。大乘善巧。

云何菩薩。而得捨離。魔業善巧。謂諸菩薩。遠離一切。不善丈夫。亦不住彼。惡國之中。又能遠離。隨世俗見。修習咒術。而求利養。及尊重供養。復能遠離。障菩提法。諸煩惱等。而能修習。諸對除道。是名捨離。魔業善巧。

云何菩薩。得不顛倒般若。謂諸菩薩。修習般若。於諸世間。經書咒術。工巧處中。常為教化。諸有情故。終不為已。求知解故。亦不為身。得名聞故。又復不為。得利養故。為開演聖教。大威德故。終不欲為。顯己德故。專起思惟。殊勝正教。於如來制。毘奈耶中。示現功德。終不墮於。異道諸見。是名菩薩。得不顛倒善巧。

云何菩薩。得無等般若。謂諸菩薩。所學般若超過二乘。一切世間。天。魔。梵。世。及諸外道。婆羅門等。八部諸眾。一切有情。而無等於。菩薩般若。惟除如來。應。正等覺。是名菩薩。無等般若。

善男子。菩薩能成就。此十種法。得般若圓滿。

寶雨法門經卷第二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