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六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詔譯。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諸智具足。何等為十。

一者。人無我智。二者。法無我智。三者。無方分智。四者。知定境界智。五者。加持智。六者。不壞智。七者。善觀一切有情諸行智。八者。無發悟智。九者。善解一切法相智。十者。出世間智。

云何是人無我智。謂若菩薩。觀諸蘊生。及諸蘊滅。若蘊生時。觀法無實。虛妄不堅。若蘊滅時。觀法離散。亦無所至。

菩薩作是思惟。

此諸蘊中。無我人有情。壽者養者。而愚夫異生。執著於我。乃起是念。

蘊中有我邪。我中有蘊邪。我不是蘊邪。蘊不是我邪。

由是計執。不了真實。由不了故。如旋火輪。展轉生死。

菩薩於如是法。悉如實知。是為菩薩。人無我智。

云何是法無我智。謂若菩薩。若諸法成。若諸法壞。悉如實知。

菩薩作是思惟。

此於假法之中。分別建立。而彼諸法。無實自性。乃至文字。亦無自性。但唯憶想分別。世俗所行。不應於彼。而生取著。然其世俗。假借諸法。而亦非無。謂以諸法。藉緣而有。法從緣生。法從緣滅。

如是等法。菩薩悉知。是為菩薩。法無我智。

云何是無方分智。所謂菩薩。之智無局方分。非但一剎那中。智能隨轉。第二剎那。智不隨轉。

何以故。菩薩之智。於剎那中。普遍一切。隨轉隨現。是為菩薩。無方分智。

云何是知定境界智。謂若菩薩。能知聲聞。所修之定。知緣覺定。知菩薩定。知如來定。若聲聞所。修禪定境界。菩薩隨知。若緣覺所修。禪定境界。菩薩隨知。若菩薩所修。禪定境界。菩薩隨知。若如來所行。禪定境界。菩薩亦知。然非宿報所成。己之智力。而能了知。但以如來。威神力故。乃能知之。餘諸定法。以自智力。悉可了知。是為菩薩。知定境界智。

云何是加持之智。謂若菩薩。於聲聞所有。加持之法。如說能知。緣覺加持。如說能知。菩薩加持。如說能知。況復於餘。諸有情邪。是為菩薩。加持之智。

云何是不壞智。謂若菩薩。得不壞智已。諸魔外道。及一切聲聞緣覺。無能沮壞。是為菩薩不壞智。

云何是能觀一切。有情諸行智。謂若菩薩。以其無著無斷。清淨之智。普觀一切。有情界中。而悉能見。或有有情。發菩提心者。或有不發菩提心者。或有滿足。菩提行者。或有不滿足。菩提行者。或有住初地者。或有乃至。住十地者。或有現成正覺者。或有成正覺已。轉法輪者。或有廣作。一切化利事已。入大涅槃者。或有入聲聞乘涅槃者。或有入緣覺乘涅槃者。或有生於善趣之者。或有生於惡趣之者。此如是等。菩薩之智。悉能觀察。是為菩薩。觀一切有情諸行智。

云何是無發悟智。所謂菩薩。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悉無發悟。而菩薩之智。自然常轉。譬如人睡。俱無動作。而出入息。自然常轉。菩薩之智。亦復如是。於一切處。無礙而轉。是為菩薩。無發悟智。

云何是知。一切法智。謂若菩薩。善知一切法。平等之相。一相。種種相。如幻相。虛妄分別等相。悉如實知。是為菩薩。知一切法相智。

云何是出世間智。謂若菩薩。具無漏智。出過一切。世間之智。是為菩薩。出世間智。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諸智具足。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勝行如地。何等為十。

一者。如地廣大無量。二者。存濟一切有情。三者。遠離損惱。饒益等育有情。四者。普能容受。大法雲雨。五者。為諸有情。共所依止。六者。能生善法種子。七者。為大寶器。八者。為大妙藥。九者。不可傾動。十者。不生驚怖。

善男子。云何是如地。廣大無量。譬如大地。周遍廣大。無其限量。菩薩亦復如是。福智勝行。周遍廣大。無其限量。是為菩薩。如地廣大無量。

云何是存濟。一切有情。譬如大地。周給一切有情。彼彼所須。受用之物。菩薩亦復如是。以施戒忍精進。禪慧等法。及無數種。菩提行法。隨其所應。普能攝受。化度有情。是為菩薩。存濟一切有情。

云何是遠離損惱。饒益等育有情。譬如大地。損惱無戚。饒益無忻。無此二想。菩薩亦復如是。於諸有情。損惱無戚。饒益無忻。平等利樂。於一切處。不生忻戚。是為菩薩。遠離損惱。饒益等育有情。

云何是普能容受。大法雲雨。譬如大地。大雲含潤。一切悉能。容受任持。菩薩亦復如是。如來興大密雲。注大法雨。如其所說。悉能容受。亦悉任持。是為菩薩。普能容受。大法雲雨。

云何是為諸有情。共所依止。譬如大地。一切有情。若行若止。悉依於地。菩薩亦復如是。一切有情。依止菩薩故。生於善趣。向涅槃道。是為菩薩。為諸有情。共所依止。

云何是能生。善法種子。譬如大地。一切種子。依地而植。依地而生。菩薩亦復如是。一切有情。善法種子。悉依菩薩。種植生長。是為菩薩。能生善法種子。

云何是為大寶器。譬如大地。種種珍寶。由地而生。是故地者。即大寶器。菩薩亦復如是。種種功德。智寶皆由。菩薩所現。是故菩薩。即大寶器。是為菩薩。為大寶器。

云何是為大妙藥。譬如大地。世間所有。一切藥草。悉依地生。而能治療。種種病苦。菩薩亦復如是。現大法藥。普療世間。一切有情。諸煩惱病。是為菩薩。為大法藥。

云何是不傾動。譬如大地。一切蚊蚋虻蟲。濕生等類。及彼大風。不能傾動。菩薩亦復如是。一切有情。所起內外諸緣。苦惱等事。悉不能動。是為菩薩。不可傾動。

云何是不生驚怖。譬如大地。一切龍王鹿王。哮吼震響。聞已皆悉。不生驚怖。菩薩亦復如是。聞諸魔外道聲已。不生驚怖。是為菩薩。不生驚怖。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如地。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如水。何等為十。

一者。善法如水。流潤赴下。二者。種植諸善法種。三者。信樂歡喜。四者。漬壞諸煩惱根。五者。自體無雜清淨。六者。息除煩惱炎熾。七者。能止諸欲渴愛。八者。深廣無涯。九者。高下充滿。十者。息諸煩惱塵坌。

云何是善法。流潤赴下。譬如大水。奔流赴下。潤澤滋長。菩薩亦復如是。所修善法。流潤赴下。滋長有情。是為菩薩。善法如水。流潤赴下。

云何是種植。諸善法種。譬如大地。種植一切。樹林藥草。由水滋溉。增長成結。菩薩亦復如是。廣植一切。菩提分法種子。定水滋溉。數數增長。乃至得成。一切智樹。以其一切智樹。獲成立故。種種佛法。果實繁茂。普為一切有情。存濟慧命。是為菩薩。種植諸善法種。

云何是信樂歡喜。譬如大水。自性流潤。復潤於他。菩薩亦復如是。自性愛樂。淨信歡喜。復能令他。一切有情。愛樂淨信歡喜。愛樂者。所謂樂求。出世間法。淨信者。信佛法僧。歡喜者。心得清淨。是為菩薩。信樂歡喜。

云何是漬壞。諸煩惱根。譬如大地。樹林草木。為水浸漬。而悉潰壞。菩薩亦復如是。以其所修。禪定之水。浸漬一切有情。煩惱根種。以潰壞故。煩惱根種。不相續生。穢惡習氣。亦悉除滅。是為菩薩。漬壞諸煩惱根。

云何是自體。無雜清淨。譬如大水。自體無雜。而復清淨。菩薩亦復如是。自體無雜。本性清淨。自體者。為離所起。隨煩惱等。無雜者。不雜貪瞋癡法。清淨者。守護諸根。極善清淨。是為菩薩。自體無雜清淨。

云何是息除。煩惱炎熾。譬如夏月。地極炎熾人。亦煩熱。水能除解。悉得清涼。菩薩亦復如是。以其法水。息除一切。有情界中。煩惱炎熾。逼迫之苦。是為菩薩。息除煩惱炎熾。

云何是能止。諸欲渴愛。如世間人。渴愛所逼。水能解除。菩薩亦復如是。一切有情。為諸塵境。渴愛所逼。菩薩雨大法雨。悉為解除。離諸渴愛。是為菩薩。能止諸欲渴愛。

云何是深廣無涯。譬如大水。眾流合會。深廣無涯。菩薩亦復如是。勝智積集。深廣無涯。諸魔外道。而悉不能。得其涯涘。是為菩薩。深廣無涯。

云何是高下充滿。譬如大水。無礙流注。一切地方。而悉充滿。雖復滿已。亦不損惱。一切有情。菩薩亦復如是。注大法雨。普潤一切。有情界中。高下充滿。雖復滿已。亦不損惱。一切有情。

何以故。菩薩大悲心故。是為菩薩。法雨流注。高下充滿。

云何是息諸塵坌。譬如大水。流潤一切。塵坌所覆。澁惡地方。悉使潤澤。息諸塵坌。菩薩亦復如是。普為一切。麁惡心者。悉令發起。柔軟之心。乃以勝慧所依。定愛之水。流潤一切有情。息諸塵坌。是為菩薩。息諸煩惱塵坌。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如水。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如火。何等為十。

一者。能燒煩惱之薪。二者。成熟佛法。三者。能乾一切煩惱淤泥。四者。如大火聚。五者。作光明照。六者。能使驚怖。七者。能作安慰。八者。隨所得利。與諸有情共之。九者。人所供養。十者。人不輕慢。

善男子。云何是能燒。煩惱之薪。譬如大火。能燒大地。藥草叢林。雜類等物。菩薩亦復如是。以智慧火。能燒所起。貪瞋癡等。及隨煩惱。是為菩薩。能燒煩惱之薪。

云何是成熟佛法。譬如大火。依地所生。一切種子。及諸藥等。悉能成熟。菩薩亦復如是。以智慧火。內能成熟。一切佛法。如所成熟。隨得不壞。是為菩薩。成熟佛法。

云何是能乾一切。煩惱淤泥。譬如大火。能乾一切濕物。及淤泥等。菩薩亦復如是。以智慧火。能乾一切。有漏淤泥。是為菩薩。能乾一切。煩惱淤泥。

云何是如大火聚。譬如寒苦。諸有情類。得大火聚。而能溫煖。菩薩亦復如是。以智慧火。悉能溫煖。煩惱寒病。所逼有情。是為菩薩。如大火聚。

云何是作光明照。譬如有人。於雪山頂。或民陀山頂燃大火。聚其火光明。周一由旬。或二三由旬。普遍照耀。菩薩亦復如是。以智光明。周遍照耀。廣一由旬。或百或千。乃至無量。無數世界。智光普照。一切有情。智光照故。而諸有情。無智暗冥。悉得破散。是為菩薩。作光明照。

云何是能使驚怖。譬如大火。所有惡獸。或惡獸王。見彼火聚。而悉驚怖。四散馳走。離其窟穴。菩薩大智威德。亦復如是。若魔若天。見菩薩已。悉生驚怖。棄自所有。劣弱威光。離彼地方。遠遠而去。永不得聞。菩薩名字。況復見身。是為菩薩。能使驚怖。

云何是能作安慰。譬如有人。或於曠野。險難之中。迷失方所。若見火聚。知有聚落。或牧放處。即詣其所。心得安慰。離諸驚怖。菩薩亦復如是。一切有情。處於生死。曠野險難之中。見菩薩已。心得安慰。悉離一切。煩惱恐怖。是為菩薩。能作安慰。

云何是隨所得利。與一切有情共之。譬如大火。一切有情。共所受用。若王。若旃陀羅童子。等無有差。菩薩亦復如是。隨得利養。受用資具。悉與一切。有情共之。若王。若旃陀羅童子。等無有差。是為菩薩。隨所得利。悉與一切。有情共之。

云何是人所供養。如世間火。諸婆羅門。剎帝利。或民庶等。皆悉奉事。而為供養。菩薩亦復如是。世間一切。天。人。阿修羅等。皆悉奉事。作諸供養。如諸佛想。是為菩薩。人所供養。

云何是人不輕慢。如微小火。人不敢輕。

何以故。以能燒故。菩薩亦復如是。若信解行住。菩薩於大乘中。初始發心。雖未具力。能世間天。人。阿修羅等。不敢輕慢。

何以故。是諸天人。阿修羅等。知彼菩薩。不久當坐道場。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是為菩薩。人不輕慢。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如火。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如風。何等為十。

一者。如風無礙行故。二者。所行境界。無邊際故。三者。如風破散。墜墮有情。高慢山故。四者。吹布廣大。法雲雨故。五者。息除一切世間。煩惱炎熾故。六者。不動一切。有情善法。濟命長養故。七者。無量法雲。含潤任持。大法雨故。八者。大法種種。莊嚴樓閣。布飾妙好故。九者。一切眾會。劫樹莊嚴。決定常出。正妙法音。雨華悅意故。十者。阿僧祇劫。潔白聖會。建立積集。三摩地。解脫。總持門海。布妙高山。日月光明。法教叢林。善妙宮殿。輪圍山等。及一切有情。成熟調伏莊嚴。善住無上。無身依止。隨轉智風。曼拏羅。解脫因故。

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六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