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詔譯。

菩薩身密品第一之一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王舍城。鷲峯山中。與大苾芻眾。四萬二千人俱。菩薩八萬四千。

皆是已得。神通妙智。諸大菩薩摩訶薩眾。悉從他方。諸佛剎中。來此集會。已得忍。不退轉。一生補處。獲諸總持。及三摩地。具無礙辯。能善超度。無邊佛剎。善於十方。無邊一切。諸佛剎中。建立示現。以神通智。遊戲自在。降伏眾魔。制諸異論。了知一切眾生。心意所行。復以勝智。善別他根。解入一切。波羅蜜多。理教法門。具善巧方便。到於究竟。最上彼岸。為一切佛。共所稱讚。於無量無邊。百千俱胝。那庾多劫中。積集畢竟。菩提道行。其心平等。如地水火風。緣虛空無邊。善修慈觀。如理相應。所起一切。住著障礙。悉能超越。獲那羅延。妙好身相。具金剛堅固。不壞之身。能師子吼。宣演法音。善於一切。大眾會中。得勝無畏。有大光明。映蔽日月。已得諸法。如其所說。三世平等。以決定智。善說最上。甚深法要。深入一切。緣生法門。遠離斷常。二種邊見。於禪定。解脫。三摩地。三摩鉢底。若入若起。而悉能知。功德智慧。名聞十方。任持最上。正法寶王。能使不斷。三寶聖種。如是等積集無量。福智勝行。

其名曰。寶上菩薩。月幢菩薩。清涼幢菩薩。光幢菩薩。吉祥光菩薩。吉祥峯菩薩。吉祥密菩薩。那羅延天菩薩。龍喜菩薩。龍上菩薩。龍樹菩薩。持妙色菩薩。高天菩薩。德光王菩薩。光明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寶印手菩薩。寶手菩薩。普光菩薩。星王菩薩。金剛手菩薩。金剛慧菩薩。金剛大慧菩薩。金剛步菩薩。不動跡步菩薩。三界跡步菩薩。無邊步菩薩。無邊慧菩薩。精妙慧菩薩。堅固慧菩薩。天慧菩薩。炎熾慧菩薩。最勝慧菩薩。增長慧菩薩。常慘菩薩。常喜菩薩。喜根菩薩。滅惡趣菩薩。除蓋障菩薩。自相持無垢光菩薩。勇猛精進菩薩。慧積菩薩。常觀察菩薩。觀自在菩薩。得大勢菩薩。高峯菩薩。虛空藏菩薩。不瞬菩薩。無悕望菩薩。寶上菩薩。寶思惟菩薩。善思惟菩薩。善思義菩薩。決定義菩薩。總持自在王菩薩。持地菩薩。莊嚴王菩薩。剎土莊嚴菩薩。寶積菩薩。祕密巖菩薩。帝釋天菩薩。水天菩薩。梵網菩薩。明網菩薩。天冠菩薩。妙臂菩薩。妙眼菩薩。香象菩薩。象中香象菩薩。師子幢菩薩。成義慧菩薩。海慧菩薩。善調御菩薩。寂慧菩薩。慈氏菩薩。妙吉祥童真菩薩。

如是等八萬四千。諸大菩薩摩訶薩眾。及此三千大千世界。梵王帝釋。護世天等。并餘大威德。諸天王眾。或龍王眾。夜叉王眾。阿修羅王眾。迦樓羅王眾。緊那羅王眾。摩睺羅伽王眾。乾闥婆王眾。如是等眾。悉來集會。

所謂。阿那婆達多龍王。娑伽羅龍王。嚩嚕拏龍王。摩那斯龍王。得叉迦龍王。金色龍王。無邊色龍王。蘇尸摩龍王。是等龍王。與多百千。諸龍眷屬。來此集會。親近世尊。瞻禮聽法。

復次阿修羅王眾。所謂。羅睺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妙臂阿修羅王。娑羅阿修羅王。多羅阿修羅王。淨戒阿修羅王。大笑阿修羅王。廣腹阿修羅王。盡邊阿修羅王。是等阿修羅王。與多百千。諸阿修羅眷屬。來此集會。親近世尊。瞻禮聽法。

爾時摩伽陀國主。阿闍世王。與宮嬪眷屬。來此會中。親近世尊。瞻禮聽法。并餘四眾。苾芻。苾芻尼。優婆塞。優婆夷等。皆來集會。

復有地居諸天。欲色界天。淨居天等。諸天子眾。亦悉來會。親近世尊。瞻禮聽法。

爾時世尊。處大會中。有無數百千。天人大眾。恭敬圍遶。聽受說法。

佛告大眾。

我有正法。名普攝諸菩薩摩訶薩最上勝行。清淨妙門。此能圓滿。一切行故。

謂若菩薩。修布施行。即能成熟。一切有情。

若諸菩薩。修持戒行。即得一切。勝願圓滿。

若諸菩薩。修忍辱行。即得一切。相好具足。

若諸菩薩。修精進行。即能圓滿。一切佛法。

若諸菩薩。修禪定行。能令一切。調伏其心。

若諸菩薩。修智慧行。即能斷除。一切煩惱。

若諸菩薩。修說法行。即能成就。無礙辯才。

若諸菩薩。修勝福行。即能長養。一切有情。

若諸菩薩。修妙智行。即能成就。無礙之智。

若諸菩薩。修奢摩他行。即能令彼。心業調暢。

若諸菩薩。修妙觀行。即能遠離。一切分別。

若諸菩薩。修於慈行。即得一切。心無障礙。

若諸菩薩。修於悲行。即得身心。俱無懈倦。

若諸菩薩。修於喜行。即能遊戲。法喜園苑。

若諸菩薩。修於捨行。即能斷除。違順二法。

若諸菩薩。修聽法行。即能斷除。一切障累。

若諸菩薩。修出離行。即能捐棄。一切取著。

若諸菩薩。修住阿蘭若行。即得所作善法。皆無壞失。

若諸菩薩。修於念行。即能獲得。諸總持門。

若諸菩薩。修於慧行。即獲勝慧。善別諸法。

若諸菩薩。修於住行。即得一切。無能勝心。

若諸菩薩。修趣向行。即能隨知。一切義趣。

若諸菩薩。修四念處行。即能伺察。身受心法。

若諸菩薩。修四正斷行。即能斷除。諸不善法。圓滿一切善法。

若諸菩薩。修四神足行。即得身心。清淨輕安。

若諸菩薩。修五根行。即能善知。自他根性。

若諸菩薩。修五力行。即得不為。一切煩惱。之所屈伏。

若諸菩薩。修七覺支行。即於諸法。如實覺了。

若諸菩薩。修八正道行。即能超越。一切邪道。

若諸菩薩。修四諦行。即能成就。無動轉法。

若諸菩薩。修四無礙解行。即能斷除。一切有情。疑惑之心。

若諸菩薩。修歸趣行。即得自在之智。

若諸菩薩。修善知識行。即能積集。一切功德。

若諸菩薩。修意樂行。即與一切世間。不相違背。

若諸菩薩。修深心行。即得一切。所向最勝。

若諸菩薩。修相應行。即能勤勇。救拔出離。

若諸菩薩。修住僧坊行。即得隨所聞法。而無壞失。

若諸菩薩。修四攝法行。即能攝受。一切有情。

若諸菩薩。修攝受正法之行。即能不斷。三寶聖種。

若諸菩薩。善修迴向之行。即能嚴淨佛土。

若諸菩薩。修善巧方便之行。即能圓滿。一切智智。

世尊如是。宣說普攝諸菩薩摩訶薩最上勝行。清淨妙門。廣大正法。

當佛世尊。說是法時。金剛手大祕密主菩薩摩訶薩。現威神力。侍佛之右。是時金剛手菩薩摩訶薩。前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來善說。普攝諸菩薩摩訶薩最上勝行。清淨妙門。廣大正法。

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趣。如我所得。諸菩薩摩訶薩。一切勝行。皆從福智。二行中出。當知隨入。福智二行。

何以故。諸菩薩修福行故。能令一切有情。離諸障礙。若修智行。能為一切有情。善說法要。令生喜悅。

世尊。是故諸菩薩摩訶薩。福行智行。二應和合。

何以故。菩薩修福行故。即能圓滿。善巧方便。波羅蜜多。修智行故。即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故此二行。即是菩薩。二種聖道。普攝一切道行。菩薩住是道者。即能降伏。難降伏者。諸業魔眾。菩薩已能。超出諸惡魔道。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此不退轉菩薩。能善開明。諸佛如來。甚深祕密。使不隱覆。

爾時會中。寂慧菩薩摩訶薩。前白金剛手大祕密主菩薩摩訶薩言。

大祕密主。汝常近侍。諸佛如來。汝能樂說。如來所有。祕密之法。願為發起。此非聲聞緣覺。所入境界。況餘凡夫。

如是言已。時金剛手大祕密主菩薩摩訶薩。默然而住。

爾時寂慧菩薩。知是事已。前白佛言。

惟願世尊。勅金剛手大祕密主菩薩摩訶薩。為此眾會。發明如來。祕密之法。令諸菩薩摩訶薩眾。聞已歡喜。廣大積集。菩提分法。成就如來。祕密之法。如理而行。

爾時世尊。告金剛手大祕密主菩薩摩訶薩言。

我今勸請於汝。汝應善為。此會大眾。宣說菩薩祕密。如來祕密。真實之法。此會大眾。而悉樂聞。

時金剛手大祕密主菩薩。承佛聖旨。前白佛言。

世尊。如佛教勅。我今宣說。菩薩祕密。如來祕密。真實之法。然此會中。若有少能。悟入之者。皆是世尊。威神建立。譬如夜中。冥暗所覆。燈光發明。普能照現。一切色像。今此眾會。亦復如是。於菩薩祕密。如來祕密。真實法中。若有聞已。少悟入者。當知皆是。如來威神。之所建立。

爾時金剛手大祕密主菩薩摩訶薩。告寂慧菩薩摩訶薩言。

善男子。今此眾會。於菩薩祕密。如來祕密。真實法中。若能聞已。不驚怖者。斯為甚善。

時寂慧菩薩摩訶薩。普告在會。諸大眾言。

諸仁者。如佛所說。有其四種。不可思議。何等為四。

一者。業不可思議。二者。龍不可思議。三者。定不可思議。四者。佛不可思議。

仁者當知。於此四中。唯佛如來。不可思議。最上第一。所有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由此四種。不可思議。共所成立。是故汝諸仁者。於諸菩薩。不思議法。如來不思議法。聞已。不驚不怖。不生畏怯。應生最上。廣大清淨。喜悅之心。

是時寂慧菩薩。以佛威神。加持力故。能知此會。一切大眾。悉於諸佛菩薩。祕密法中。信樂聽受。即時廣大。散布天花。雨集于膝。普伸供養。

爾時金剛手大祕密主菩薩摩訶薩。告寂慧菩薩摩訶薩言。

汝應諦聽。我今且說。菩薩祕密。真實之法。

寂慧當知。今我世尊。昔於然燈如來法中。居菩薩位。從彼佛所。得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從是以來。我常隨逐。釋迦菩薩。而是菩薩。所有身業。曾無異作。亦不見有。邪曲之相。語無異作。亦不曾聞。虛妄之言。心無異作。亦不曾知。愛著之失。隨其身業。現威儀相。但為成熟。一切有情。不自稱譽。由彼菩薩。身威儀相。無其邊際。乃至一切有情。諸威儀事。悉入菩薩。威儀相中。而菩薩不假勤力。亦無發悟。安然而住。

所謂。應以禪定。可度者。諸有情類。即現禪定。而為化度。

應以鼓樂絃歌。可度者。即現鼓樂絃歌。而為化度。

應以童男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

應以童女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

應以男子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

應以女人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

應以少年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

應以中年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

應以老年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

應以卑劣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

應以屠膾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

應以瘖瘂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

應以盲聾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

應以三惡趣相。及人趣身。可度者。即皆現之。而為化度。

應以天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

應以龍。及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身。可度者。即皆現之。而為化度。

應以帝釋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

應以梵王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

應以護世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

應以轉輪王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

應以苾芻。苾芻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可度者。即皆現之。而為化度。

應以聲聞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

應以緣覺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

應以菩薩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

應以如來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

非可現者。謂除無色。

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卷第一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