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積經卷第九十九
元魏三藏法師。佛陀扇/多譯
無畏德菩薩會第三十二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住王舍大城。耆闍崛山中。與五百比丘眾俱。菩薩摩訶薩。無量無邊。
復有八千。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皆得三昧。及陀羅尼。善入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善巧諸通。得無生法忍。
所謂。彌樓菩薩。大彌樓菩薩。常入定菩薩。常精進菩薩。寶手菩薩。常喜根菩薩。跋陀波羅菩薩。寶相菩薩。羅睺菩薩。釋天菩薩。水天菩薩。上意菩薩。勝意菩薩。增上意菩薩摩訶薩。八千人等。而為上首。
爾時婆伽婆。依王舍城住。若王王子。諸婆羅門。長者居士。尊重讚歎。而供養佛。
爾時世尊。具有無量。百千萬眾。恭敬圍遶。而為說法。
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大迦葉。尊者須菩提。尊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尊者離波多。尊者阿濕卑。尊者優波離。尊者羅睺羅。尊者阿難。如是等無量聲聞。於其晨朝。整衣持鉢。入王舍城。從家至家。如法乞食。更無餘緣。
時諸聲聞。如是乞食。漸漸遂到。阿闍世王。所住宮殿。至王所已。卻立一面。默然而住。不言乞食。及不乞食。
爾時阿闍世王。有女名無畏德。端正無比。無匹無雙。無竝無類。成就最勝。殊妙功德。年始十二。在其父王。堂閣之上。著金寶屐。彼處而坐。
時無畏德。見諸聲聞。不起不迎。默然而住。不共問答。不迎不禮。不讓床座。
阿闍世王。見無畏德。默然而住。即告之言。
汝豈不知。此等皆是。釋迦如來。上足弟子。成就大法也。世間福田耶。以為愍念。諸眾生故。而作乞食。汝今既見。何故不起。不迎不禮。不共相問。復不讓坐。汝今者覩。見何事故。而不起迎。
爾時無畏德。白父王言。
不審大王。頗見頗聞。轉輪聖王。見諸小王。而起迎不。
王言。
不也。
復言。
大王。頗見頗聞。師子獸王。見野干時。為起迎不。
王言。
不也。
復言。
大王。頗見頗聞。帝釋天王。迎餘天不。大梵天王。有曾禮敬。餘天眾不。
王言。
不也。
復言。
大王。頗見頗聞。大海之神。禮敬江河。池等神不。
王言。
不也。
復言。
大王。頗見頗聞。須彌山王。禮敬諸餘。小山王不。
王言。
不也。
復言。
大王。頗見頗聞。日月光神。有曾禮敬。螢火虫不。
王言。
不也。
女言。
大王。如是菩薩。發心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輪聖王。以大慈悲。初發心已。云何禮敬。離大慈悲。小乘聲聞。
大王。頗見已求。無上正真。正覺之道。師子獸王。而禮小乘。野干人耶。
大王。頗有已求。大梵道處。而發進者。而當親近。微少善根。聲聞人耶。
大王。頗有欲到。大智之海。欲求善知。大法之聚。而求牛跡。聲聞人耶。以彼從他。聞音聲故。
大王。頗有欲至。佛須彌山。為求如來。無邊色身。而欲更求。小芥子中。空三昧力。諸聲聞人。而禮敬耶。
大王。頗有得聞。諸佛如來。功德智慧。如日月光。如是聞已。方乃禮敬。諸聲聞人。螢火虫耶。以諸聲聞。唯能自潤自照。從他聞聲。而得解故。
大王。佛入涅槃。尚不禮敬。諸聲聞人。何況今者。世尊在世。
何以故。大王。若有親近。聲聞人者。是人即發。聲聞之心。
若人親近。緣覺人者。是人即發。緣覺之心。
若有親近。正真正覺。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無畏德女。如是說已。以偈報父。阿闍世言。
譬如人至海。
而取一文錢。
我見諸聲聞。
所行亦如是。
至大法海已。
捨大乘寶聚。
而起狹劣心。
修行小乘道。
如人親近王。
出入無障礙。
從王乞一錢。
彼人徒親王。
敬心近輪王。
從乞百千財。
潤無量貧窮。
是名善親王。
如人求一錢。
聲聞亦如是。
不求真解脫。
而取小涅槃。
若起狹劣心。
自度不度他。
猶如小醫師。
唯自治己身。
譬如大醫王。
療治眾多人。
善起慈悲心。
得恭敬名稱。
彼醫得世利。
以達醫方故。
自度不度他。
智者不恭敬。
如善巧醫王。
通達眾方已。
救無量千億。
病苦諸眾生。
彼醫得世間。
恭敬及名稱。
發菩提心者。
普治煩惱病。
大王蓖麻林。
花香影不妙。
聲聞如蓖麻。
不救世發心。
如至樹王所。
多眾得利益。
諸菩薩亦爾。
能益一切眾。
不以秋陽焰。
能竭諸小水。
至於大海已。
能潤無量眾。
聲聞道狹劣。
猶如牛蹄跡。
不能滅眾生。
所有諸煩惱。
非上諸小山。
而現金色身。
唯昇須彌山。
悉見金色身。
大王諸菩薩。
亦如須彌山。
以彼住世故。
世間得解脫。
皆是一色身。
一切智具足。
聲聞智不爾。
其猶如朝露。
不能潤於世。
以不證法故。
如地多增長。
潤益無量眾。
聲聞如花露。
菩薩如大雨。
親近得大法。
如海之潤勢。
猶如躑躅花。
無彼微妙香。
男女所不樂。
唯喜薝蔔花。
如求青蓮花。
花香甚奇妙。
躑躅如聲聞。
彼智不潤眾。
猶如薝蔔花。
諸菩薩亦爾。
愍念眾生故。
能化眾生眾。
大王頗曾知。
何者大奇特。
一人在曠野。
如利多人是。
若欲善安隱。
度無量眾生。
應發菩提心。
勿取二乘道。
世間曠野中。
能濟失道眾。
如彼善導師。
諸菩薩亦爾。
大王頗曾見。
小栰度大海。
唯乘彼大舶。
能度無量眾。
大王聲聞栰。
菩薩如大舶。
修道法薰已。
令渡飢渴海。
大王頗曾見。
乘驢堪入陣。
唯見乘象馬。
鬪戰便得勝。
聲聞如驢乘。
菩薩如龍象。
降魔坐道樹。
度無量眾生。
猶如夜虛空。
見諸星不現。
滿月顯現故。
能照閻浮提。
聲聞如星宿。
菩薩如滿月。
愍念眾生故。
示現涅槃道。
不以螢火光。
能令有所作。
日光照閻浮。
令作種種事。
聲聞如螢火。
不能多利益。
佛具解脫光。
愍念一切眾。
不以野干聲。
能令獸王恐。
唯有師子王。
一吼飛鳥落。
大王諸聲聞。
不發菩提心。
不為益眾生。
除一切煩惱。
大王見此故。
不發聲聞心。
既發大心已。
云何得發小。
大王善得身。
能發無上心。
救拔一切眾。
棄捨小乘道。
善得世間身。
復得世間利。
善來在世間。
而發無上心。
悕求無上道。
救拔諸眾生。
若能自他利。
彼人善可歎。
亦得世名稱。
及得究竟道。
以是故我今。
不禮敬聲聞。
爾時阿闍世王。語無畏德女言。
汝大我慢。云何而見。諸大聲聞。而不奉迎。
女言。
大王。勿作此語。大王亦慢。云何不迎。王舍城內。諸貧窮者。
王語女言。
彼非我類。我云何迎。
女言。
大王。初心菩薩。亦復如是。一切聲聞。緣覺非類。
王語女言。
汝豈不見。諸菩薩等。皆悉禮敬。一切眾生。
女言。
大王。菩薩為度。憍慢瞋惱。諸眾生等。令彼得起。迴向之心。是故禮敬。一切眾生。為長眾生。諸善根本。是故菩薩。禮敬眾生。而諸聲聞。無瞋恨心。又復不能。增長善根。
大王。假使百千。諸佛如來。為說妙法。而彼所得。戒定三昧。無有增益。
大王。聲聞如琉璃。菩薩如寶器。
大王。譬如瓶滿。天降雨時。而不受一滴。如是大王。諸聲聞等。假使百千。諸佛如來。為說妙法。而無受潤。不能增益。戒定慧等。亦不能令。眾生發心。至一切智。
大王。譬如大海。能受諸河。及雲雨等。
何以故。以大海是。無量器故。
大王。諸大菩薩摩訶薩等。演說法時。隨所聞者。得大福利。增長一切。諸善根本。
何以故。以諸菩薩。皆是無邊。言說器故。
爾時阿闍世王。聞女語已。默然而住。
爾時尊者舍利弗。作如是念。
此無畏德女。得大辯才。而能如是。無盡言說。我於今者。前至其所。少少問之。我且問之。
汝得忍不。
作是念已。前問女言。
汝今為住。聲聞乘耶。
答言。
不也。
汝今為住。緣覺乘耶。
答言。
不也。
汝今為住。大乘心耶。
答言。
不也。
舍利弗言。
若如是者。為住何乘。而能如是。師子吼耶。
女答尊者舍利弗言。
若使我今。有所住者。則不能作。師子吼也。我無所住。是故我能。作師子吼。
而舍利弗。作如是言。
為住何乘。
如舍利弗。所證得法。彼法豈有。乘分別耶。此是聲聞。緣覺之乘。至大乘耶。
舍利弗言。
汝聽我說。我所證法。無乘非乘。差別之相。以一相故。所謂無相。
無畏女言。
尊者舍利弗。若法無相。云何可求。
舍利弗言。
無畏德女。諸佛之法。與凡夫法。有何勝負。差別之相。
女語尊者舍利弗言。
空與寂靜。有何差別。
舍利弗言。
無差別也。
無畏德言。
舍利弗。如空寂靜。無有差別。勝負之相。諸佛之法。與凡夫法。無有勝負。差別之相。
又舍利弗。亦如虛空。能受諸色。而無差別。諸佛之法。與凡夫法。無有差別。亦無異相。
爾時。尊者大目犍連。語無畏德女言。
汝見佛法。與聲聞法。有何差別。而見如是諸大聲聞。不起奉迎。不與詶對。不讓床坐。
無畏德女。答目連言。
假使星宿。遍滿三千。不能照了。聲聞亦爾。以入定智。而能照知。若不入定。則不覺知。
大目連言。
若不入定。則不能知。眾生之心。
女言目連。
佛不入定。而於恒河。沙等世界。如應說法。度諸眾生。善知心故。何況微少。星宿光明。諸聲聞耶。此是諸佛。如來勝事。
又大目連。一切聲聞。頗有能知。幾世界成。幾世界壞。
大目連言。
不能知也。
女言目連。
聲聞頗知。幾數諸佛。已入涅槃。幾數諸佛。未來當入。幾數諸佛。現在今入。
目連答言。
不能知也。
女言目連。
聲聞頗知。幾數眾生。多貪欲者。幾數眾生。多瞋恚者。幾數眾生。多愚癡者。幾數眾生。等分行者。
目連答言。
不能知也。
女言目連。
聲聞頗知。幾數眾生。受聲聞乘。幾數眾生。受緣覺乘。幾數眾生。受於佛乘。
目連答言。
不能知也。
女言目連。
聲聞頗知。幾數眾生。聲聞度之。幾數眾生。緣覺度之。幾數眾生。佛能度之。
目連答言。
不能知也。
女言目連。
聲聞頗知。幾數眾生。在於定聚。是正見者。幾數眾生。住邪定聚。
目連答言。
不能知也。
女言目連。
唯有如來。正真正覺。如實善知。諸眾生界。而為說法。如是之事。非諸聲聞。緣覺境界。況餘眾生。
目連。當知此是。如來殊勝之事。如來具得。一切智故。一切聲聞。緣覺所無。
時無畏女。復語尊者大目連言。
世尊常記。大目犍連。於神通中。最為第一。目連神通。能知能至。香象世界。知彼世界。一切諸樹。皆出上妙。栴檀香不。
目連答言。
今始得聞。彼世界名。云何能往。至彼世界。
目連問女。
彼佛何名。而在彼處。世界說法。
女即答言。
彼佛號曰。放香光明如來。應。正遍知。在彼說法。
目連語女。
今者云何。得見彼佛。
時無畏女。不起于座。不動威儀。而作誓願。
若使菩薩。初發心時。能過一切。聲聞緣覺。以此誓願。願彼放香光明如來。現身於此。令諸聲聞。緣覺見彼。香象世界。及嗅上妙。栴檀香樹。
時無畏女。發此誓已。於是放香光明如來。從身放光。以放光故。時諸聲聞。皆得見彼。香象世界。及佛菩薩。諸眾圍遶。羅網隱身。為眾說法。彼所說法。此處悉聞。佛神力故。復得嗅彼。諸樹微妙。栴檀之香。
彼世界佛。作如是言。
如是如是。如無畏女。之所說也。菩薩如是。初發心時。已過聲聞。緣覺境界。
說此法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
世尊。彼妙樹香。何因緣來。
佛言。
彌勒。是無畏女。共諸聲聞。如法論議。及發誓願。彼佛知已。故以神力。現如是香。及彼世界。而彼上妙。栴檀之香。遍此三千大千世界。
時無畏女。語目連曰。
若見如是。不可思議。諸勝功德。而能發起。狹劣小乘。聲聞之心。唯自度者。當知善根。甚為微少。誰見成就。無量功德。菩薩之事。而不發於。菩提之心。
目連。頗知彼佛世界。去此幾何。
答言。
不知。
女言。
目連。乘諸神通。經百千劫。能知能見。彼佛世界。無有是處。
譬如一切。竹葦叢林。不可算數。過如是等。諸佛世界。方乃有彼。香象世界。
爾時彼佛。卷攝光明。既攝光已。香象世界。及彼如來。忽然不現。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謂無畏言。
汝曾見彼。香象世界。及彼如來。應。正遍知耶。
女即答言。
大迦葉。如來可見不。
如佛所說。
若以色見我。
及以聲求我。
彼盡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以諸如來。體即是法身。佛法非可見聞。云何可知見。隨何方便。眾生樂者。佛則示現。無障礙身。住方便故。
然大迦葉。謂我言曰。
見彼世界。及見彼佛。等正覺不。
我見彼佛。非肉眼見。以非肉眼。所覩色故。非天眼見。以無受故。非慧眼見。以離想故。非法眼見。離諸行故。非佛眼見。離識覩故。
大迦葉。我見如來。亦如尊者迦葉所見。以滅無明。愛見心故。
大迦葉。我見彼佛。亦如尊者迦葉所見。又復亦見。我我所等。
迦葉言女。
若法永無。云何而起。無明及愛。及我我相。所有眾生。不可見故。
女言。
大迦葉。如是一切。諸法永無。彼云何見。
大迦葉言。
若一切佛法。畢竟是無。云何可見。
女言。
大迦葉。見諸佛法。增長義不。
大迦葉言。
我尚不知。諸凡夫法。何況佛法。
無畏女言。
是故。尊者大迦葉。彼法不成就。云何有斷續。而不證者見。
大迦葉。諸法永無。不可示現。
是故。大迦葉。一切法皆無。若法本無。云何可見彼。清淨法界。
大迦葉。若欲見淨如來。彼善男子善女人。應淨自心。
時大迦葉。語無畏言。
云何善淨自心。
女言。
大迦葉。如自身真如。及一切法真如。若信彼者。不作不失。如是見自。心清淨故。
迦葉問言。
自心以何為體。
女言。
空為體。若證彼空。信自身故。即信真如空。以一切法。性寂靜故。
爾時尊者大迦葉。語無畏女言。
汝從何佛。聞如是法。而得正見。如佛所說。發正見者。有二因緣。
從他聞法。及內思惟。
女言。
大迦葉。藉彼外聲。聞外聲故。後內思惟。
大迦葉。菩薩大士。不假他說。不假音聲。云何而言。住於寂滅。
迦葉言女。
隨所聞法。而觀察故。名為觀行。
時大迦葉。復問女言。
菩薩云何。內自思惟。
女言。
大迦葉。若共諸菩薩。說法同事。而不起眾生相。菩薩如是內觀。是故名為。成就內觀。
大迦葉。一切諸法。具足本際。及中後際。以一切法。真如體故。一切法現。在真如體故。若是觀者。是菩薩名為。成就內觀。應知。
迦葉言女。
云何安此諸法。
女言。
大迦葉。如是應作。如彼真如。見無縛無解。
大迦葉言。
云何而見。名曰正見。
女言。
大迦葉。若離二邊見故。不作非不作。如是見而不見。是名正見。
大迦葉。法者唯有名字。而離名字故。以永不證故。
時大迦葉。復問女言。
云何得自見。
無畏女言。
如尊者大迦葉所見。
大迦葉言。
我不見自身。及見我所。
女語尊者大迦葉言。
應當如是。見一切法。以無我我所故。
說此法時。尊者須菩提。心大歡喜。語無畏女言。
善得大利。而能成就。如是辯才。
時無畏女。即語尊者須菩提言。
須菩提。法有可得。有不可得。而可求耶。而語我言。善得辯才。我有此辯。若我說無。有所覺知。若內若外。則有辯才。
時須菩提。即語女言。
汝何所證。何所得法。而有如是。快妙辯才。
女即答言。
不自知故。不從他知。所得善法。及不善法。差別之相。如是知法。不見染淨。有漏無漏。有為無為。世間出世間。及凡夫法。以不見故。以彼法體。是佛佛法。而得佛法。而不見佛。
須菩提。若如是者。無所覺見。有此辯才。
須菩提言。
云何辯才。
女言。
須菩提。如仁所得。如是除滅。
女語尊者舍利弗言。
如彼法體。無聞無得。而有所說。
女語尊者須菩提言。
法體可住不。復可增減不。而能有此辯才。
時須菩提。即語女言。
若證無漏及法。無有差別。及無辯說。以彼法體。不可說故。
女語尊者須菩提言。
於一切法。云何而生。如是念言。善得其利。得如是辯。
須菩提言女。
以得辯故說。為不得故說。
女語尊者須菩提言。
信如佛說。一切諸法。如響不耶。
須菩提言。
我信此事。
女言。
影響為有辯才。無辯才耶。
須菩提言。
以內聲故。而有外響。
女言須菩提。
以緣有聲。而有彼響。彼響為有。何性相耶。然彼響聲。無有性相。
何以故。若以緣生。彼無生義。
須菩提言。
一切法緣生。
無畏女言。
一切諸法。體性不生。
須菩提言。
若一切法。體性如是。畢竟無者。云何如來。作如是說。恒河沙等諸佛。當成正覺。
女言。
法界為可生不。
須菩提言。
不可生也。
無畏女言。
諸佛如來。一切皆是。法界性相。
須菩提言。
不見一切。諸法界也。
無畏女言。
諸有所說。言語無漏。而說恒河。沙等諸佛。當得正覺。此言何趣。
何以故。法界不生不滅故。一切說非說。以畢竟淨故。以彼非事。不可言說。離於實際。
須菩提言。
汝甚奇哉。既是在家。而能如是。善巧說法。
復有如是。無盡辯才。
無畏女言。
須菩提。菩薩無有。取以不取。聞以不聞。若在家若出家。而有辯才。
何以故。以心淨故。而令智顯。以智顯故。而顯辯才。
女語尊者須菩提言。
今可善說。菩薩之行。
須菩提言。
汝說我聽
無畏女言。
須菩提。菩薩成就。八種法行。故不得言。在家出家。
何等八法。須菩提。
一者。菩薩得身清淨。定信菩提。二者。成就大慈大悲。而不捨眾生。三者。成就大慈。悲故。善巧世間。一切諸事。四者。能捨身命分。及成就方便善巧。五者。善巧無量發願。六者。成就般若波羅蜜行。離一切見故。七者。大勇猛精進。以修諸善業。而無厭足故。八者。得無障智。以得無生法忍故。
須菩提。菩薩成就。如是八法。故不得言。在家出家。隨何威儀。住菩提中。無有障礙。
爾時尊者羅睺羅。語無畏女言。
此言乃是。不淨言說。汝蹈寶屐。復坐高床。而能如是。共諸聲聞。往復論義。汝豈不聞。為不病者。不得說法。及不得為。高床座人。而說法耶。
時無畏女。即語尊者羅睺羅言。
頗如實知。淨不淨耶。尊者羅睺羅。是世間淨不。
羅睺羅言。
無淨不淨。
無畏女言。
如來制戒。隨而受行。而犯彼戒。為淨不淨。若復有人。不犯彼戒。非淨不淨。
無畏女言。
且止且止。勿作是說。若如說法。若如制戒。而修行者。彼說不淨。
羅睺羅。以彼證得。無漏法故。彼則無有。犯以不犯。彼亦無有。淨與不淨。
何以故。以諸聲聞。過諸說法。過諸制戒。如來為諸。聲聞學者。來於三界。為彼故說。而彼聲聞。已過三界。以是義故。說過不過。諸界如是。以彼不能。覺知戒故。說淨不淨。而虛空者。唯有言說。唯智力見。是故得說。淨不淨也。
羅睺羅言。
淨與不淨。有何差別。
無畏女言。
譬如真金。遠離諸垢。作莊嚴具。及不作者。色何差別。
羅睺羅言。
無有差別。
無畏女言。
淨與不淨。唯有名字。以為差別。無餘差別。
何以故。一切法性。離一切垢。無染無著。
女語尊者羅睺羅言。
坐高廣床。不應說法。一切菩薩。坐於草敷。勝坐高床。勝於聲聞。在於梵天。
羅睺羅言。
以何義故。
女言。
羅雲。頗見菩薩。坐於何座。而得菩提。
羅睺羅言。
坐於草座。
女言。
菩薩坐於草座。所有三千大千世界。釋梵護世。四天王等。及餘天子。乃至阿迦尼吒天等。悉來禮拜。合十指爪掌。至菩薩所。禮菩薩足。
羅睺羅言。
如是如是。
時無畏女。問羅雲言。
成就如是法。菩薩而坐草座。勝於坐彼。高廣大床。及勝聲聞。在於梵天。
爾時阿闍世王。語無畏女言。
汝可不知。此是釋迦。如來之子。於學戒中。最為第一耶。
時無畏女。語父王言。
且止大王。勿作是說。言羅睺羅。是如來子。
大王。頗見頗聞以不。師子之王。生野干不。
王言。
不見。
女言。
大王。頗見頗聞。轉輪聖王。禮敬諸餘。小王以不。
答言。
不見。
女言。
大王。如是如來。師子之王。轉大法輪。聲聞圍遶。
大王。若依王法而說。何者是為。如來真子。則應答言。諸菩薩是。
是故大王。不得說言。如來有子。如來無子。若說如來。有真子者。應言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是如來子。
說此法門時。阿闍世王宮內。二萬諸女。發菩提心。二萬天子。滿足彼法。聞此女師子吼已。發菩提心。
王復語言。
此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之子。離諸煩惱。學聲聞戒。云何真子。
爾時彼諸天子。以花散佛。遍王舍城。以為供養。無畏女故。
時無畏女。下彼床已。然後禮敬。諸大聲聞。而施種種。微妙飲食。若舐若嗅若唼。如法供養。
彼諸聲聞。供養已訖。作如是言。
不審尊者。諸大聲聞。何故晨朝。離如來所。而來至此。應聽法已。然後乞食。尊者且去。我正爾間。須臾到彼。
無畏德女。於晨朝時。共阿闍世王。并女之母。及王舍城。無量人眾。導從圍遶。至如來所。禮如來足。卻坐一面。彼諸聲聞。亦至佛所。禮佛足已。卻坐一面。
爾時尊者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此無畏德女。如是奇哉。得大福利。
佛語尊者舍利弗言。
此無畏女。已於過去。九十億佛。發菩提心。於彼佛所。種諸善根。為求無上。佛菩提故。
舍利弗言。
世尊。此女能轉。女身不耶。
佛言。
舍利弗。汝見彼女。豈是女耶。汝今不應。作如是見。
何以故。以是菩薩。發願力故。示現女身。為度眾生。
於是無畏德女。作是誓言。
若一切法。非男非女。令我今者。現丈夫身。令一切大眾。皆悉覩見。
說此語已。即滅女身。現丈夫身。昇於虛空。高七多羅樹。住而不下。
爾時世尊。即語尊者舍利弗言。
汝舍利弗。見彼無畏德菩薩不。在於虛空。住而不下。
舍利弗言。
已見。世尊。
佛言。
舍利弗。此無畏德菩薩。復過七千。阿僧祇劫。得成正覺。號曰離垢如來。應。正遍知。彼佛世界。名曰光明。佛壽百劫。正法十劫。純菩薩僧。三萬不退轉菩薩。
彼佛世界。淨琉璃地。八道莊嚴。蓮花所覆。無有一切。諸惡道名。天人充滿。
舍利弗。如兜率天。受微妙樂。及勝法味。彼諸天子。受如是樂。
爾時。無畏德菩薩母。號日月光。與阿闍世王。俱合十指爪掌。往至佛所。白言。
世尊。我得大利。我於九月。懷娠此子。然此善男子。今作如是。大師子吼。我今迴此善根。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過此已後。於彼離垢光世界。而成無上正真正覺。
於是佛告。尊者舍利弗言。
舍利弗。汝今見不。
答言。
已見。
佛言。
舍利弗。此月光女。捨是身已。生忉利天。號曰光明增上天子。若彌勒菩薩。得菩提時。是彼見王。上足之子。於彼供養。彌勒佛已。便即出家。
彼見王子。於彌勒佛。所說之法。初中後說。盡能憶持。次第皆見。賢劫諸佛。悉得供養。如是漸次。供養佛已。然後於彼。離垢如來。得菩提時。得作大王。具足七寶。號曰持地。
彼見王子。供養如是。諸如來已。亦乃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遍光如來。應。正遍知。具足成就。佛之世界。如上所說。
爾時月光夫人。歡喜踊躍。即脫價直。百千兩金。妙寶瓔珞。而供養佛。語大王已。受五百正戒。具修梵行。
爾時無畏德菩薩。在如來前。作如是言。
以此誓願。因緣力故。令我未來。得菩提時。諸菩薩。亦皆被法服。一切化生。以此誓願因緣故。願令如來。猶如年少。八臘比丘。
無畏德菩薩。如是現身。說此語已。被正法服。即成比丘。具足威儀。
爾時無畏德菩薩。語自父王。阿闍世言。
大王。一切諸法。皆如是。
即時忽化生相。離諸分別。所起之相。無諸顛倒。
大王。還即此時。復現女身。王見不也。
王言。
已見。而我非以。色身相見。我今現見。比丘身已。復見女身。
佛問王言。
何者是實。
大王。應當作如是學。住一切法中。正見一切。亦生煩惱所燒故。以不達法力故。以不達故。於非疑處。而生疑悔。當應數數。親近如來。及文殊師利童子菩薩。以彼菩薩。威德力故。而令大王。得受悔過。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
汝受持此。無畏德菩薩。受記法門。讀誦勿忘。
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具足七寶。施滿三千大千世界。諸佛如來。若復有人。能受持此。無畏德菩薩。受記法門。一句一偈。聞已受持。得福過彼。何況具足。若讀若誦。廣為人說。如法修行。
如來說此。無畏德菩薩。受記法門時。月光夫人。無畏德母。并諸天龍。阿修羅等。聞佛說已。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寶積經卷第九十九
元魏三藏法師。佛陀扇/多譯
無畏德菩薩會第三十二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住王舍大城。耆闍崛山中。與五百比丘眾俱。菩薩摩訶薩。無量無邊。
復有八千。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皆得三昧。及陀羅尼。善入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善巧諸通。得無生法忍。
所謂。彌樓菩薩。大彌樓菩薩。常入定菩薩。常精進菩薩。寶手菩薩。常喜根菩薩。跋陀波羅菩薩。寶相菩薩。羅睺菩薩。釋天菩薩。水天菩薩。上意菩薩。勝意菩薩。增上意菩薩摩訶薩。八千人等。而為上首。
爾時婆伽婆。依王舍城住。若王王子。諸婆羅門。長者居士。尊重讚歎。而供養佛。
爾時世尊。具有無量。百千萬眾。恭敬圍遶。而為說法。
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大迦葉。尊者須菩提。尊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尊者離波多。尊者阿濕卑。尊者優波離。尊者羅睺羅。尊者阿難。如是等無量聲聞。於其晨朝。整衣持鉢。入王舍城。從家至家。如法乞食。更無餘緣。
時諸聲聞。如是乞食。漸漸遂到。阿闍世王。所住宮殿。至王所已。卻立一面。默然而住。不言乞食。及不乞食。
爾時阿闍世王。有女名無畏德。端正無比。無匹無雙。無竝無類。成就最勝。殊妙功德。年始十二。在其父王。堂閣之上。著金寶屐。彼處而坐。
時無畏德。見諸聲聞。不起不迎。默然而住。不共問答。不迎不禮。不讓床座。
阿闍世王。見無畏德。默然而住。即告之言。
汝豈不知。此等皆是。釋迦如來。上足弟子。成就大法也。世間福田耶。以為愍念。諸眾生故。而作乞食。汝今既見。何故不起。不迎不禮。不共相問。復不讓坐。汝今者覩。見何事故。而不起迎。
爾時無畏德。白父王言。
不審大王。頗見頗聞。轉輪聖王。見諸小王。而起迎不。
王言。
不也。
復言。
大王。頗見頗聞。師子獸王。見野干時。為起迎不。
王言。
不也。
復言。
大王。頗見頗聞。帝釋天王。迎餘天不。大梵天王。有曾禮敬。餘天眾不。
王言。
不也。
復言。
大王。頗見頗聞。大海之神。禮敬江河。池等神不。
王言。
不也。
復言。
大王。頗見頗聞。須彌山王。禮敬諸餘。小山王不。
王言。
不也。
復言。
大王。頗見頗聞。日月光神。有曾禮敬。螢火虫不。
王言。
不也。
女言。
大王。如是菩薩。發心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輪聖王。以大慈悲。初發心已。云何禮敬。離大慈悲。小乘聲聞。
大王。頗見已求。無上正真。正覺之道。師子獸王。而禮小乘。野干人耶。
大王。頗有已求。大梵道處。而發進者。而當親近。微少善根。聲聞人耶。
大王。頗有欲到。大智之海。欲求善知。大法之聚。而求牛跡。聲聞人耶。以彼從他。聞音聲故。
大王。頗有欲至。佛須彌山。為求如來。無邊色身。而欲更求。小芥子中。空三昧力。諸聲聞人。而禮敬耶。
大王。頗有得聞。諸佛如來。功德智慧。如日月光。如是聞已。方乃禮敬。諸聲聞人。螢火虫耶。以諸聲聞。唯能自潤自照。從他聞聲。而得解故。
大王。佛入涅槃。尚不禮敬。諸聲聞人。何況今者。世尊在世。
何以故。大王。若有親近。聲聞人者。是人即發。聲聞之心。
若人親近。緣覺人者。是人即發。緣覺之心。
若有親近。正真正覺。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無畏德女。如是說已。以偈報父。阿闍世言。
譬如人至海。
而取一文錢。
我見諸聲聞。
所行亦如是。
至大法海已。
捨大乘寶聚。
而起狹劣心。
修行小乘道。
如人親近王。
出入無障礙。
從王乞一錢。
彼人徒親王。
敬心近輪王。
從乞百千財。
潤無量貧窮。
是名善親王。
如人求一錢。
聲聞亦如是。
不求真解脫。
而取小涅槃。
若起狹劣心。
自度不度他。
猶如小醫師。
唯自治己身。
譬如大醫王。
療治眾多人。
善起慈悲心。
得恭敬名稱。
彼醫得世利。
以達醫方故。
自度不度他。
智者不恭敬。
如善巧醫王。
通達眾方已。
救無量千億。
病苦諸眾生。
彼醫得世間。
恭敬及名稱。
發菩提心者。
普治煩惱病。
大王蓖麻林。
花香影不妙。
聲聞如蓖麻。
不救世發心。
如至樹王所。
多眾得利益。
諸菩薩亦爾。
能益一切眾。
不以秋陽焰。
能竭諸小水。
至於大海已。
能潤無量眾。
聲聞道狹劣。
猶如牛蹄跡。
不能滅眾生。
所有諸煩惱。
非上諸小山。
而現金色身。
唯昇須彌山。
悉見金色身。
大王諸菩薩。
亦如須彌山。
以彼住世故。
世間得解脫。
皆是一色身。
一切智具足。
聲聞智不爾。
其猶如朝露。
不能潤於世。
以不證法故。
如地多增長。
潤益無量眾。
聲聞如花露。
菩薩如大雨。
親近得大法。
如海之潤勢。
猶如躑躅花。
無彼微妙香。
男女所不樂。
唯喜薝蔔花。
如求青蓮花。
花香甚奇妙。
躑躅如聲聞。
彼智不潤眾。
猶如薝蔔花。
諸菩薩亦爾。
愍念眾生故。
能化眾生眾。
大王頗曾知。
何者大奇特。
一人在曠野。
如利多人是。
若欲善安隱。
度無量眾生。
應發菩提心。
勿取二乘道。
世間曠野中。
能濟失道眾。
如彼善導師。
諸菩薩亦爾。
大王頗曾見。
小栰度大海。
唯乘彼大舶。
能度無量眾。
大王聲聞栰。
菩薩如大舶。
修道法薰已。
令渡飢渴海。
大王頗曾見。
乘驢堪入陣。
唯見乘象馬。
鬪戰便得勝。
聲聞如驢乘。
菩薩如龍象。
降魔坐道樹。
度無量眾生。
猶如夜虛空。
見諸星不現。
滿月顯現故。
能照閻浮提。
聲聞如星宿。
菩薩如滿月。
愍念眾生故。
示現涅槃道。
不以螢火光。
能令有所作。
日光照閻浮。
令作種種事。
聲聞如螢火。
不能多利益。
佛具解脫光。
愍念一切眾。
不以野干聲。
能令獸王恐。
唯有師子王。
一吼飛鳥落。
大王諸聲聞。
不發菩提心。
不為益眾生。
除一切煩惱。
大王見此故。
不發聲聞心。
既發大心已。
云何得發小。
大王善得身。
能發無上心。
救拔一切眾。
棄捨小乘道。
善得世間身。
復得世間利。
善來在世間。
而發無上心。
悕求無上道。
救拔諸眾生。
若能自他利。
彼人善可歎。
亦得世名稱。
及得究竟道。
以是故我今。
不禮敬聲聞。
爾時阿闍世王。語無畏德女言。
汝大我慢。云何而見。諸大聲聞。而不奉迎。
女言。
大王。勿作此語。大王亦慢。云何不迎。王舍城內。諸貧窮者。
王語女言。
彼非我類。我云何迎。
女言。
大王。初心菩薩。亦復如是。一切聲聞。緣覺非類。
王語女言。
汝豈不見。諸菩薩等。皆悉禮敬。一切眾生。
女言。
大王。菩薩為度。憍慢瞋惱。諸眾生等。令彼得起。迴向之心。是故禮敬。一切眾生。為長眾生。諸善根本。是故菩薩。禮敬眾生。而諸聲聞。無瞋恨心。又復不能。增長善根。
大王。假使百千。諸佛如來。為說妙法。而彼所得。戒定三昧。無有增益。
大王。聲聞如琉璃。菩薩如寶器。
大王。譬如瓶滿。天降雨時。而不受一滴。如是大王。諸聲聞等。假使百千。諸佛如來。為說妙法。而無受潤。不能增益。戒定慧等。亦不能令。眾生發心。至一切智。
大王。譬如大海。能受諸河。及雲雨等。
何以故。以大海是。無量器故。
大王。諸大菩薩摩訶薩等。演說法時。隨所聞者。得大福利。增長一切。諸善根本。
何以故。以諸菩薩。皆是無邊。言說器故。
爾時阿闍世王。聞女語已。默然而住。
爾時尊者舍利弗。作如是念。
此無畏德女。得大辯才。而能如是。無盡言說。我於今者。前至其所。少少問之。我且問之。
汝得忍不。
作是念已。前問女言。
汝今為住。聲聞乘耶。
答言。
不也。
汝今為住。緣覺乘耶。
答言。
不也。
汝今為住。大乘心耶。
答言。
不也。
舍利弗言。
若如是者。為住何乘。而能如是。師子吼耶。
女答尊者舍利弗言。
若使我今。有所住者。則不能作。師子吼也。我無所住。是故我能。作師子吼。
而舍利弗。作如是言。
為住何乘。
如舍利弗。所證得法。彼法豈有。乘分別耶。此是聲聞。緣覺之乘。至大乘耶。
舍利弗言。
汝聽我說。我所證法。無乘非乘。差別之相。以一相故。所謂無相。
無畏女言。
尊者舍利弗。若法無相。云何可求。
舍利弗言。
無畏德女。諸佛之法。與凡夫法。有何勝負。差別之相。
女語尊者舍利弗言。
空與寂靜。有何差別。
舍利弗言。
無差別也。
無畏德言。
舍利弗。如空寂靜。無有差別。勝負之相。諸佛之法。與凡夫法。無有勝負。差別之相。
又舍利弗。亦如虛空。能受諸色。而無差別。諸佛之法。與凡夫法。無有差別。亦無異相。
爾時。尊者大目犍連。語無畏德女言。
汝見佛法。與聲聞法。有何差別。而見如是諸大聲聞。不起奉迎。不與詶對。不讓床坐。
無畏德女。答目連言。
假使星宿。遍滿三千。不能照了。聲聞亦爾。以入定智。而能照知。若不入定。則不覺知。
大目連言。
若不入定。則不能知。眾生之心。
女言目連。
佛不入定。而於恒河。沙等世界。如應說法。度諸眾生。善知心故。何況微少。星宿光明。諸聲聞耶。此是諸佛。如來勝事。
又大目連。一切聲聞。頗有能知。幾世界成。幾世界壞。
大目連言。
不能知也。
女言目連。
聲聞頗知。幾數諸佛。已入涅槃。幾數諸佛。未來當入。幾數諸佛。現在今入。
目連答言。
不能知也。
女言目連。
聲聞頗知。幾數眾生。多貪欲者。幾數眾生。多瞋恚者。幾數眾生。多愚癡者。幾數眾生。等分行者。
目連答言。
不能知也。
女言目連。
聲聞頗知。幾數眾生。受聲聞乘。幾數眾生。受緣覺乘。幾數眾生。受於佛乘。
目連答言。
不能知也。
女言目連。
聲聞頗知。幾數眾生。聲聞度之。幾數眾生。緣覺度之。幾數眾生。佛能度之。
目連答言。
不能知也。
女言目連。
聲聞頗知。幾數眾生。在於定聚。是正見者。幾數眾生。住邪定聚。
目連答言。
不能知也。
女言目連。
唯有如來。正真正覺。如實善知。諸眾生界。而為說法。如是之事。非諸聲聞。緣覺境界。況餘眾生。
目連。當知此是。如來殊勝之事。如來具得。一切智故。一切聲聞。緣覺所無。
時無畏女。復語尊者大目連言。
世尊常記。大目犍連。於神通中。最為第一。目連神通。能知能至。香象世界。知彼世界。一切諸樹。皆出上妙。栴檀香不。
目連答言。
今始得聞。彼世界名。云何能往。至彼世界。
目連問女。
彼佛何名。而在彼處。世界說法。
女即答言。
彼佛號曰。放香光明如來。應。正遍知。在彼說法。
目連語女。
今者云何。得見彼佛。
時無畏女。不起于座。不動威儀。而作誓願。
若使菩薩。初發心時。能過一切。聲聞緣覺。以此誓願。願彼放香光明如來。現身於此。令諸聲聞。緣覺見彼。香象世界。及嗅上妙。栴檀香樹。
時無畏女。發此誓已。於是放香光明如來。從身放光。以放光故。時諸聲聞。皆得見彼。香象世界。及佛菩薩。諸眾圍遶。羅網隱身。為眾說法。彼所說法。此處悉聞。佛神力故。復得嗅彼。諸樹微妙。栴檀之香。
彼世界佛。作如是言。
如是如是。如無畏女。之所說也。菩薩如是。初發心時。已過聲聞。緣覺境界。
說此法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
世尊。彼妙樹香。何因緣來。
佛言。
彌勒。是無畏女。共諸聲聞。如法論議。及發誓願。彼佛知已。故以神力。現如是香。及彼世界。而彼上妙。栴檀之香。遍此三千大千世界。
時無畏女。語目連曰。
若見如是。不可思議。諸勝功德。而能發起。狹劣小乘。聲聞之心。唯自度者。當知善根。甚為微少。誰見成就。無量功德。菩薩之事。而不發於。菩提之心。
目連。頗知彼佛世界。去此幾何。
答言。
不知。
女言。
目連。乘諸神通。經百千劫。能知能見。彼佛世界。無有是處。
譬如一切。竹葦叢林。不可算數。過如是等。諸佛世界。方乃有彼。香象世界。
爾時彼佛。卷攝光明。既攝光已。香象世界。及彼如來。忽然不現。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謂無畏言。
汝曾見彼。香象世界。及彼如來。應。正遍知耶。
女即答言。
大迦葉。如來可見不。
如佛所說。
若以色見我。
及以聲求我。
彼盡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以諸如來。體即是法身。佛法非可見聞。云何可知見。隨何方便。眾生樂者。佛則示現。無障礙身。住方便故。
然大迦葉。謂我言曰。
見彼世界。及見彼佛。等正覺不。
我見彼佛。非肉眼見。以非肉眼。所覩色故。非天眼見。以無受故。非慧眼見。以離想故。非法眼見。離諸行故。非佛眼見。離識覩故。
大迦葉。我見如來。亦如尊者迦葉所見。以滅無明。愛見心故。
大迦葉。我見彼佛。亦如尊者迦葉所見。又復亦見。我我所等。
迦葉言女。
若法永無。云何而起。無明及愛。及我我相。所有眾生。不可見故。
女言。
大迦葉。如是一切。諸法永無。彼云何見。
大迦葉言。
若一切佛法。畢竟是無。云何可見。
女言。
大迦葉。見諸佛法。增長義不。
大迦葉言。
我尚不知。諸凡夫法。何況佛法。
無畏女言。
是故。尊者大迦葉。彼法不成就。云何有斷續。而不證者見。
大迦葉。諸法永無。不可示現。
是故。大迦葉。一切法皆無。若法本無。云何可見彼。清淨法界。
大迦葉。若欲見淨如來。彼善男子善女人。應淨自心。
時大迦葉。語無畏言。
云何善淨自心。
女言。
大迦葉。如自身真如。及一切法真如。若信彼者。不作不失。如是見自。心清淨故。
迦葉問言。
自心以何為體。
女言。
空為體。若證彼空。信自身故。即信真如空。以一切法。性寂靜故。
爾時尊者大迦葉。語無畏女言。
汝從何佛。聞如是法。而得正見。如佛所說。發正見者。有二因緣。
從他聞法。及內思惟。
女言。
大迦葉。藉彼外聲。聞外聲故。後內思惟。
大迦葉。菩薩大士。不假他說。不假音聲。云何而言。住於寂滅。
迦葉言女。
隨所聞法。而觀察故。名為觀行。
時大迦葉。復問女言。
菩薩云何。內自思惟。
女言。
大迦葉。若共諸菩薩。說法同事。而不起眾生相。菩薩如是內觀。是故名為。成就內觀。
大迦葉。一切諸法。具足本際。及中後際。以一切法。真如體故。一切法現。在真如體故。若是觀者。是菩薩名為。成就內觀。應知。
迦葉言女。
云何安此諸法。
女言。
大迦葉。如是應作。如彼真如。見無縛無解。
大迦葉言。
云何而見。名曰正見。
女言。
大迦葉。若離二邊見故。不作非不作。如是見而不見。是名正見。
大迦葉。法者唯有名字。而離名字故。以永不證故。
時大迦葉。復問女言。
云何得自見。
無畏女言。
如尊者大迦葉所見。
大迦葉言。
我不見自身。及見我所。
女語尊者大迦葉言。
應當如是。見一切法。以無我我所故。
說此法時。尊者須菩提。心大歡喜。語無畏女言。
善得大利。而能成就。如是辯才。
時無畏女。即語尊者須菩提言。
須菩提。法有可得。有不可得。而可求耶。而語我言。善得辯才。我有此辯。若我說無。有所覺知。若內若外。則有辯才。
時須菩提。即語女言。
汝何所證。何所得法。而有如是。快妙辯才。
女即答言。
不自知故。不從他知。所得善法。及不善法。差別之相。如是知法。不見染淨。有漏無漏。有為無為。世間出世間。及凡夫法。以不見故。以彼法體。是佛佛法。而得佛法。而不見佛。
須菩提。若如是者。無所覺見。有此辯才。
須菩提言。
云何辯才。
女言。
須菩提。如仁所得。如是除滅。
女語尊者舍利弗言。
如彼法體。無聞無得。而有所說。
女語尊者須菩提言。
法體可住不。復可增減不。而能有此辯才。
時須菩提。即語女言。
若證無漏及法。無有差別。及無辯說。以彼法體。不可說故。
女語尊者須菩提言。
於一切法。云何而生。如是念言。善得其利。得如是辯。
須菩提言女。
以得辯故說。為不得故說。
女語尊者須菩提言。
信如佛說。一切諸法。如響不耶。
須菩提言。
我信此事。
女言。
影響為有辯才。無辯才耶。
須菩提言。
以內聲故。而有外響。
女言須菩提。
以緣有聲。而有彼響。彼響為有。何性相耶。然彼響聲。無有性相。
何以故。若以緣生。彼無生義。
須菩提言。
一切法緣生。
無畏女言。
一切諸法。體性不生。
須菩提言。
若一切法。體性如是。畢竟無者。云何如來。作如是說。恒河沙等諸佛。當成正覺。
女言。
法界為可生不。
須菩提言。
不可生也。
無畏女言。
諸佛如來。一切皆是。法界性相。
須菩提言。
不見一切。諸法界也。
無畏女言。
諸有所說。言語無漏。而說恒河。沙等諸佛。當得正覺。此言何趣。
何以故。法界不生不滅故。一切說非說。以畢竟淨故。以彼非事。不可言說。離於實際。
須菩提言。
汝甚奇哉。既是在家。而能如是。善巧說法。
復有如是。無盡辯才。
無畏女言。
須菩提。菩薩無有。取以不取。聞以不聞。若在家若出家。而有辯才。
何以故。以心淨故。而令智顯。以智顯故。而顯辯才。
女語尊者須菩提言。
今可善說。菩薩之行。
須菩提言。
汝說我聽
無畏女言。
須菩提。菩薩成就。八種法行。故不得言。在家出家。
何等八法。須菩提。
一者。菩薩得身清淨。定信菩提。二者。成就大慈大悲。而不捨眾生。三者。成就大慈。悲故。善巧世間。一切諸事。四者。能捨身命分。及成就方便善巧。五者。善巧無量發願。六者。成就般若波羅蜜行。離一切見故。七者。大勇猛精進。以修諸善業。而無厭足故。八者。得無障智。以得無生法忍故。
須菩提。菩薩成就。如是八法。故不得言。在家出家。隨何威儀。住菩提中。無有障礙。
爾時尊者羅睺羅。語無畏女言。
此言乃是。不淨言說。汝蹈寶屐。復坐高床。而能如是。共諸聲聞。往復論義。汝豈不聞。為不病者。不得說法。及不得為。高床座人。而說法耶。
時無畏女。即語尊者羅睺羅言。
頗如實知。淨不淨耶。尊者羅睺羅。是世間淨不。
羅睺羅言。
無淨不淨。
無畏女言。
如來制戒。隨而受行。而犯彼戒。為淨不淨。若復有人。不犯彼戒。非淨不淨。
無畏女言。
且止且止。勿作是說。若如說法。若如制戒。而修行者。彼說不淨。
羅睺羅。以彼證得。無漏法故。彼則無有。犯以不犯。彼亦無有。淨與不淨。
何以故。以諸聲聞。過諸說法。過諸制戒。如來為諸。聲聞學者。來於三界。為彼故說。而彼聲聞。已過三界。以是義故。說過不過。諸界如是。以彼不能。覺知戒故。說淨不淨。而虛空者。唯有言說。唯智力見。是故得說。淨不淨也。
羅睺羅言。
淨與不淨。有何差別。
無畏女言。
譬如真金。遠離諸垢。作莊嚴具。及不作者。色何差別。
羅睺羅言。
無有差別。
無畏女言。
淨與不淨。唯有名字。以為差別。無餘差別。
何以故。一切法性。離一切垢。無染無著。
女語尊者羅睺羅言。
坐高廣床。不應說法。一切菩薩。坐於草敷。勝坐高床。勝於聲聞。在於梵天。
羅睺羅言。
以何義故。
女言。
羅雲。頗見菩薩。坐於何座。而得菩提。
羅睺羅言。
坐於草座。
女言。
菩薩坐於草座。所有三千大千世界。釋梵護世。四天王等。及餘天子。乃至阿迦尼吒天等。悉來禮拜。合十指爪掌。至菩薩所。禮菩薩足。
羅睺羅言。
如是如是。
時無畏女。問羅雲言。
成就如是法。菩薩而坐草座。勝於坐彼。高廣大床。及勝聲聞。在於梵天。
爾時阿闍世王。語無畏女言。
汝可不知。此是釋迦。如來之子。於學戒中。最為第一耶。
時無畏女。語父王言。
且止大王。勿作是說。言羅睺羅。是如來子。
大王。頗見頗聞以不。師子之王。生野干不。
王言。
不見。
女言。
大王。頗見頗聞。轉輪聖王。禮敬諸餘。小王以不。
答言。
不見。
女言。
大王。如是如來。師子之王。轉大法輪。聲聞圍遶。
大王。若依王法而說。何者是為。如來真子。則應答言。諸菩薩是。
是故大王。不得說言。如來有子。如來無子。若說如來。有真子者。應言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是如來子。
說此法門時。阿闍世王宮內。二萬諸女。發菩提心。二萬天子。滿足彼法。聞此女師子吼已。發菩提心。
王復語言。
此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之子。離諸煩惱。學聲聞戒。云何真子。
爾時彼諸天子。以花散佛。遍王舍城。以為供養。無畏女故。
時無畏女。下彼床已。然後禮敬。諸大聲聞。而施種種。微妙飲食。若舐若嗅若唼。如法供養。
彼諸聲聞。供養已訖。作如是言。
不審尊者。諸大聲聞。何故晨朝。離如來所。而來至此。應聽法已。然後乞食。尊者且去。我正爾間。須臾到彼。
無畏德女。於晨朝時。共阿闍世王。并女之母。及王舍城。無量人眾。導從圍遶。至如來所。禮如來足。卻坐一面。彼諸聲聞。亦至佛所。禮佛足已。卻坐一面。
爾時尊者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此無畏德女。如是奇哉。得大福利。
佛語尊者舍利弗言。
此無畏女。已於過去。九十億佛。發菩提心。於彼佛所。種諸善根。為求無上。佛菩提故。
舍利弗言。
世尊。此女能轉。女身不耶。
佛言。
舍利弗。汝見彼女。豈是女耶。汝今不應。作如是見。
何以故。以是菩薩。發願力故。示現女身。為度眾生。
於是無畏德女。作是誓言。
若一切法。非男非女。令我今者。現丈夫身。令一切大眾。皆悉覩見。
說此語已。即滅女身。現丈夫身。昇於虛空。高七多羅樹。住而不下。
爾時世尊。即語尊者舍利弗言。
汝舍利弗。見彼無畏德菩薩不。在於虛空。住而不下。
舍利弗言。
已見。世尊。
佛言。
舍利弗。此無畏德菩薩。復過七千。阿僧祇劫。得成正覺。號曰離垢如來。應。正遍知。彼佛世界。名曰光明。佛壽百劫。正法十劫。純菩薩僧。三萬不退轉菩薩。
彼佛世界。淨琉璃地。八道莊嚴。蓮花所覆。無有一切。諸惡道名。天人充滿。
舍利弗。如兜率天。受微妙樂。及勝法味。彼諸天子。受如是樂。
爾時。無畏德菩薩母。號日月光。與阿闍世王。俱合十指爪掌。往至佛所。白言。
世尊。我得大利。我於九月。懷娠此子。然此善男子。今作如是。大師子吼。我今迴此善根。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過此已後。於彼離垢光世界。而成無上正真正覺。
於是佛告。尊者舍利弗言。
舍利弗。汝今見不。
答言。
已見。
佛言。
舍利弗。此月光女。捨是身已。生忉利天。號曰光明增上天子。若彌勒菩薩。得菩提時。是彼見王。上足之子。於彼供養。彌勒佛已。便即出家。
彼見王子。於彌勒佛。所說之法。初中後說。盡能憶持。次第皆見。賢劫諸佛。悉得供養。如是漸次。供養佛已。然後於彼。離垢如來。得菩提時。得作大王。具足七寶。號曰持地。
彼見王子。供養如是。諸如來已。亦乃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遍光如來。應。正遍知。具足成就。佛之世界。如上所說。
爾時月光夫人。歡喜踊躍。即脫價直。百千兩金。妙寶瓔珞。而供養佛。語大王已。受五百正戒。具修梵行。
爾時無畏德菩薩。在如來前。作如是言。
以此誓願。因緣力故。令我未來。得菩提時。諸菩薩。亦皆被法服。一切化生。以此誓願因緣故。願令如來。猶如年少。八臘比丘。
無畏德菩薩。如是現身。說此語已。被正法服。即成比丘。具足威儀。
爾時無畏德菩薩。語自父王。阿闍世言。
大王。一切諸法。皆如是。
即時忽化生相。離諸分別。所起之相。無諸顛倒。
大王。還即此時。復現女身。王見不也。
王言。
已見。而我非以。色身相見。我今現見。比丘身已。復見女身。
佛問王言。
何者是實。
大王。應當作如是學。住一切法中。正見一切。亦生煩惱所燒故。以不達法力故。以不達故。於非疑處。而生疑悔。當應數數。親近如來。及文殊師利童子菩薩。以彼菩薩。威德力故。而令大王。得受悔過。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
汝受持此。無畏德菩薩。受記法門。讀誦勿忘。
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具足七寶。施滿三千大千世界。諸佛如來。若復有人。能受持此。無畏德菩薩。受記法門。一句一偈。聞已受持。得福過彼。何況具足。若讀若誦。廣為人說。如法修行。
如來說此。無畏德菩薩。受記法門時。月光夫人。無畏德母。并諸天龍。阿修羅等。聞佛說已。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寶積經卷第九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