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積經卷第七十七

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富樓那會第十七之一

菩薩行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竹園中。與大比丘眾俱。及大菩薩摩訶薩。其數無量。

爾時。慧命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佛言。

世尊。我欲少有所問。唯願如來。垂愍聽許。

佛告富樓那。

隨意所問。吾當解說。令汝歡喜。

富樓那言。

我今為諸。行上功德。名聞高遠。常為眾生。求安樂者。諸菩薩摩訶薩故。有所諮請。

爾時富樓那。以偈頌曰。

行最上功德。
名稱極高遠。
淨戒樂法者。
我問其所行。

云何修治心。
云何廣行施。
云何度眾生。
喜心常行道。

富樓那。白佛言。

世尊。我今為是。諸大士故。問如是事。菩薩云何。修集多聞。猶如大海。不可竭盡。云何能集。多聞寶藏。能於諸法。得決定義。於諸語言。善了章句。

而說偈言。

菩薩云何求。
多聞如大海。
於法得定義。
能善知佛道。

云何於一言。
而解無量義。
能以智慧力。
通達一切法。

多聞無窮盡。
問難心不動。
慈愍故說法。
以斷眾生疑。

富樓那。白佛言。

世尊。我今隨地智力。請問如來。諸菩薩摩訶薩。云何能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

而說偈言。

云何離眾難。
得值遇諸佛。
得值諸佛已。
速得清淨信。

得無上信已。
難捨而能捨。
棄捨一切已。
力行無礙道。

云何樂出家。
閑靜修空智。
云何不逆法。
願具答是事。

富樓那。白佛言。

世尊。我等悉知。佛已具足。一切智慧。已度一切。神通彼岸。於三界中。第一高尊。得無有比。微妙大智。於諸法中。行無障礙。是故我今。請問是事。

以偈讚曰。

佛住上功德。
已度神通岸。
得無障礙智。
我為勇猛問。

善學一切法。
功德最高勝。
破闇生慧明。
令眾悉歡喜。

怨親無憎愛。
無憂無欺誑。
大戰勝死王。
摧破魔軍眾。

不執於刀杖。
降伏諸怨敵。
常有慈悲心。
堅住清淨戒。

世尊無諂曲。
無慢無戲調。
得證明解脫。
功德中最勝。

如本所行道。
所得勝智慧。
願今為我說。
云何行得佛。

爾時佛告。富樓那言。

善哉善哉。汝能諮問。如來是事。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諸菩薩發心所行。修集一切。無量佛法。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我今說菩薩。
初發菩提心。
常以勇猛力。
樂行菩薩道。

諸菩薩所行。
種種深心行。
於佛得受記。
是事當略說。

深心樂法心。
無量無有邊。
種種現諸行。
不以一事成。

喜心內充滿。
而行於布施。
施已心無悔。
其意益歡悅。

菩薩作是念。
眾生常貧窮。
無有多聞財。
我當為求之。

眾生常貧窮。
皆由於懈怠。
我當勤精進。
從是得菩提。

我當為眾生。
加心行忍辱。
惡言罵捶打。
默受而不報。

當念誰罵我。
罵者不可得。
罵詈瞋恨者。
皆悉是空事。

如是思惟已。
心無有瞋恨。
常修行忍辱。
從是成佛道。

眾生無善心。
當為作世燈。
令其得歸趣。
無財足以財。

眾生可愍傷。
皆共行邪道。
我當度脫之。
令住於涅槃。

眾生皆貧窮。
無有智慧財。
我得一切智。
令其得充足。

如是諸菩薩。
為度眾生故。
發心求菩提。
行如是等願。

佛告富樓那。

諸菩薩摩訶薩。種種因緣。示現其心。不住一法。

所以者何。諸菩薩。學一切法。然後得道。菩薩有四。大希有事。不見餘法。勝此事者。

何等四。

菩薩能於。懈怠眾生。勤行精進。是名希有。

能於強梁。瞋恚眾中。修行忍辱。是名希有。

見諸眾生。行於邪道。自勤正道。是名希有。

為度眾生。轉生死故。而以深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希有。

富樓那。此四希有。是名菩薩。最大希有。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見懈怠眾生。
勤心發精進。
我不應效彼。
行諸非法事。

不應效瞋恚。
瞋恚非佛道。
常修慈悲心。
菩提從是生。

眾生樂邪徑。
依止於邪徑。
菩薩求正道。
令眾住正道。

見生死過患。
一心求佛智。
我得無上財。
當度諸眾生。

如是希有事。
餘更無勝者。
以是故當知。
得離障礙法。

設使燒身衣。
頭然猶不救。
懈怠心若生。
即應速除滅。

佛告富樓那。

菩薩有四法。能生喜心。

何等四。

見諸眾生。安處生死。不能精進。自見其身。在於佛道。修行精進。便生喜心。

見諸眾生。心常懈怠。自見其身。在於佛法。勤行精進。便生喜心。

見諸眾生。瞋恨嫉妬。自見其身。無有恚嫉。常懷慈悲。便生喜心。

不見餘人。勤行佛法。與我等者。便生喜心。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見眾生懈怠。
已身行精進。
是故此菩薩。
自得歡喜心。

見生死過患。
而生厭離心。
怖畏三界獄。
勤心求捨離。

眾生樂瞋恨。
自住慈悲心。
是故此菩薩。
生歡喜悅樂。

眾生所可作。
皆所不應作。
是故我當求。
無有上佛道。

是名真實智。
諸佛所稱歎。
我當學是智。
眾生得歸趣。

是故此菩薩。
常得歡喜心。
從有無空偽。
當生真實法。

佛告富樓那。

菩薩有四法。得離諸難。值無難處。值已不失。能修佛法。

何等四。

一者。菩薩謙遜。其心柔軟。凡見眾生。常言善來。和顏悅色。先意問訊。與之共語。言常含笑。

二者。一心求法。常樂諮問。勤求善利。無有厭足。

三者。當樂空閑。遠離獨處。

四者。自身安住。佛菩提道。亦化眾生。令住佛道。

菩薩有是四法。得離諸難。值無難處。值已不失。能修佛法。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具足柔軟心。
常樂行慈悲。
若與眾生語。
謙下心和悅。

常求佛所歎。
甚深微妙法。
常持清淨戒。
樂行頭陀事。

雖行頭陀法。
亦行深妙智。
是故此菩薩。
離難值無難。

常於諸佛所。
諮問諸深法。
是故智增長。
不生諸難處。

常樂在空閑。
清淨行頭陀。
是故此菩薩。
離難值無難。

諸有智慧者。
親近此四法。
能離一切難。
得值遇諸佛。

得值諸佛已。
具足不壞信。
能發上精進。
以求於佛智。

是故求智者。
應當學正法。
若能學正法。
得佛道不難。

多聞品第二

佛告富樓那。

菩薩有四法。則能修集多聞。猶如大海。不可竭盡。常能修集。多聞寶藏。能於諸法。得決定義。於諸語言。善了章句。

何等四。

菩薩求法。所謂。十二部經。脩多羅。祇夜。受記經。伽陀。憂陀那。尼陀那。如是諸經。本生經。方廣經。未曾有經。阿波陀那。論議經。求已誦讀。誦讀已。正憶念。正憶念已。如所說行。

富樓那。菩薩有此初法。則能修集多聞。猶如大海。不可竭盡。常能修集。多聞寶藏。能於諸法。得決定義。於諸語言。善了章句。

復次。富樓那。菩薩於一切法中。無所依止。雖入禪定。而無所依。無所依故。於諸法中。得不住智。得不住智已。於諸法中。得無礙知見。

何以故。富樓那。無法可貪。作障礙者。

菩薩有此三法。則能修集多聞。猶如大海。不可竭盡。能常修集。多聞寶藏。能於諸法。得決定義。於諸語言。善了章句。

復次。富樓那。菩薩以法因緣。念佛。及念佛法。是人以法因緣。念佛。念佛法時。不見有法。可貪受者。是人不貪受故。於一切法。心無所著。是人於一切法。無所著故。於諸問難。隨所問答。而無有礙。

菩薩有此三法。則能修集多聞。猶如大海。不可竭盡。能常修集。多聞寶藏。能於諸法。得決定義。於諸語言。善了章句。

復次。富樓那。菩薩成就。無所得慈。於行無礙。無所得慈者。不受諸事。

何以故。富樓那。住此相者。或生貪欲。或生瞋恚。或生愚癡。住彼相者。亦或生貪欲。或生瞋恚。或生愚癡。住事相。物相。陰相。入相。界相。法相。非法相者。亦或生貪欲。或生瞋恚。或生愚癡。

是故。富樓那。所有受相。皆名邪見。菩薩悉滅。一切諸相。修集慈心。眾生敗壞故。相亦敗壞。相敗壞故。事亦敗壞。事敗壞故。見亦敗壞。菩薩爾時。壞一切法。修集於慈。如是慈者。名為無所得慈。如是無所得慈。名為法慈。如是法慈。名為佛慈。

富樓那。何名佛慈。無作無壞。是名佛慈。

復次。富樓那。如實通達。一切諸法。是名佛慈。

世尊。云何名為。如實通達。一切諸法。

佛告富樓那。

所通達者。不言是法。不言非法。

何以故。富樓那。若言有法。即是非法。若有無法。無有非法。則於其中。無有戲論。若無戲論。是名涅槃。汝具觀之。極遠極近。

富樓那言。

不遠不近。

何以故。世尊。如是義者。無方無處。無內無外。

佛言。

如是富樓那。於法作數。

世尊。於何等法。為之作數。

富樓那。如諸凡夫。所著之法。如來不得。不修。不證。不通達。如是法者。為之作數。

富樓那。是諸法數。不為分別法故。

富樓那。今為汝說。如是第一寂滅法者。能攝佛道。

富樓那。當來有人。欣赴世利。若聞此經。不樂聽受。

富樓那。我此菩提。汝等但以。音聲章句。少知之耳。其中義趣。汝所不知。此義玄遠。不可言宣。唯有智者。可以內知。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不能知義者。
聞佛法憂苦。
若能知義者。
如來為作師。

若人佛為師。
是則求涅槃。
無有諍訟心。
能正思量法。

此中無法生。
亦無有法滅。
無生無有滅。
是諸法實相。

若法無有生。
即無有作起。
是非與一異。
此法中皆無。

是名為涅槃。
中無有滅者。
若言極遠近。
是二俱為空。

若能知空者。
即名知涅槃。
若知涅槃者。
是名我弟子。

富樓那。菩薩有此四法。則能修集多聞。猶如大海。而不竭盡。能常修集。多聞寶藏。能於諸法。得決定義。於諸語言。善了章句。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常欲求多聞。
諸佛所稱歎。
能得定實義。
是故如大海。

能於一字中。
及與一句義。
於千萬億劫。
說之而不盡。

故當求正法。
求已正思量。
勿貪取法相。
不貪佛所讚。

憶念諸如來。
及念於正法。
不以貪競心。
而求於導師。

常於諸眾生。
修行慈愍心。
而不著眾生。
散滅一切法。

大名稱菩薩。
修習如是法。
疾得陀羅尼。
多聞從是生。

猶如虛空性。
無增無有減。
法性亦如是。
無增無有減。

我以智慧力。
無量劫說法。
所說無央數。
猶亦不名說。

盡諸眾生性。
皆使得人身。
普共行出家。
多聞如阿難。

陀羅尼菩薩。
為是一切人。
千億劫說法。
智慧猶不盡。

佛智慧無等。
同虛空無量。
虛空無生起。
智慧亦如是。

如龍不取水。
而能雨大水。
是水無住處。
所雨無窮盡。

菩薩亦如是。
得此陀羅尼。
諸法無住處。
是緣說不盡。

故應求多聞。
求已正思惟。
以法緣念佛。
多聞從是生。

慈普覆眾生。
散滅眾生相。
亦滅諸法相。
多聞從是生。

不退品第三

佛告富樓那。

菩薩成就四法。能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

何等四。

菩薩聞未聞法。思量義理。不即言非。菩薩成就。此初法者。則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聞所未聞法。
其心逮不逆。
思量其義理。
不即言非法。

若聞於空法。
常求其義理。
是故智增長。
佛道從是生。

聞所未聞法。
應求其義理。
不退於菩提。
智慧得增長。

聞所未聞法。
不隨惡慢心。
不生於諂曲。
生則非菩提。

聞所未聞法。
應求解其義。
先雖未曾聞。
一心應思念。

是人求法時。
能得聞正法。
常值遇諸佛。
不退失菩提。

得見諸佛已。
則能正問難。
聲聞人得聞。
咸以為歡喜。

是人甚希有。
能作如是問。
我等尚無心。
況能聞是事。

聲聞稱希有。
天神皆歡喜。
諸佛稱其名。
此是多聞果。

若有所問時。
佛答其所問。
無量諸大眾。
皆得大饒益。

得聞是多聞。
菩薩所問答。
無量眾皆得。
無上之法眼。

佛告富樓那。

以是因緣。當知菩薩。聞未聞法。信受不逆。正心思量。不即言非。則能饒益。無量眾生。

富樓那。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一切功德光明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富樓那。是一切功德光明王佛。壽八十億歲。其佛一會。聲聞弟子。不受諸法。漏盡解脫。恒河沙數。此不可計。是諸阿羅漢。皆得共解脫。菩薩眾數。亦復如是。

富樓那。其佛滅後。法住六萬歲。欲涅槃時。百億菩薩。皆與神力。為護法故。悉遍百億。閻浮提內。一一閻浮提。各有一菩薩。

富樓那。一切功德光明王佛。滅度之後。諸弟子眾。漸皆懈怠。不復誦持。如是深經。諸法空經。淨戒頭陀經。漸皆滅盡。以其不能。讀誦說故。其法廣大。有八百四萬法藏。一一法藏。有六十八百萬億。那由他修多羅。一一修多羅中。有三萬六千憂陀那。一一憂陀那中。有七百六萬億偈。

富樓那。最後末世。法欲滅時。於此爾所。佛法藏中。餘但有一。修多羅憂陀那。

時有比丘法師。名那羅延。於此閻浮提中。佛與神力。為護法故。是那羅延法師。多聞廣博。善能說法。嚴飾文辭。義理明了。每常樂說。所未聞法。當說法時。多有人眾。違逆毀破。

那羅延法師。便作此念。

是諸人眾。所未聞法。聞不能信。不樂聽受。若聽不解。心不隨順。聞已違逆。破壞出過。而作是言。

此非佛語。非大師教。

所以者何。我等未曾。從師和上。聞如是經。又諸長老比丘。亦復不言。從師和上。展轉所聞。

今諸比丘。唯有一餘。修多羅憂陀那。我今何不。獨處閑靜。

富樓那。那羅延法師。作是念已。獨入深山。

爾時閻浮提中。從劫初來。有六萬八千大城。城長十二由旬。廣七由旬。莊挍嚴飾。街巷相當。人民充滿。豐樂安隱。其後續造。八十四億小城。有廣七由旬。或六。五。四。三。二由旬。其最小者。廣一由旬。

富樓那。爾時閻浮提中。有一大城。名為安樂。中有長者。名為闍匿。有一子。名摩訶耐摩陀。

是長者子。在空閑處。有一天來。為說偈言。

汝當勤求法。
求已正思惟。
功德王如來。
已記汝作佛。

富樓那。天說偈已。忽然不現。

時長者子。即詣父所。頭面禮足。作如是言。

我欲出家。於一切功德光明王佛法中。修習梵行。

爾時闍匿長者。以偈答曰。

我家多財寶。
金銀無有量。
閻浮提所無。
我家悉具有。

我所求財寶。
為子受欲樂。
云何行出家。
為世所輕賤。

爾時長者子。偈答父言。

我樂常求法。
求已正思惟。
不樂受富樂。
當為世作佛。

不須家業寶。
我欲求少欲。
所出之法財。
今當行出家。

諸佛出世難。
佛說法亦難。
我今值佛法。
云何當捨離。

富樓那。時長者子。頭面禮父足。繞已而出。說此偈言。

設有一億父。
及有百億母。
猶尚不能遮。
今我出家心。

我捨身壽命。
父母親族財。
唯不捨佛法。
當行出家求。

富樓那。時長者子。說此偈已。出家為道。即詣那羅延法師。求欲聽法。

時那羅延法師。即為演說。所未聞經。

時摩訶耐摩陀比丘。聞所未聞經已。問那羅延法師言。

我於此經。先所未聞。如是諸經。誰讀誰誦。誰受持者。從何處聞。

那羅延言。

我以宿命。善根因緣故。亦以一切功德光明王佛。威神力故。如是深經。自然在心。

富樓那。是摩陀比丘。聞說此已。加心思念。智力即生。以大智慧。方便力故。難問那羅延法師。

那羅延。隨義答已。而作是言。

一切功德光明王佛時。有一比丘。問佛是事。如汝今問。佛如是答。時是比丘。聞已歡喜。

富樓那。是摩訶耐摩陀比丘。復問那羅延法師。

那羅延言。

一切功德光明王佛時。有一比丘。問如是事。如汝今問。佛如是答。時是比丘。聞已歡喜。

富樓那。時摩陀比丘。語那羅延法師言。

正士。昔日從佛聞如是。幾問答事。

那羅延言。

置此勿問。是事難信。餘人身未。證增上法。亦復難信。

第二第三。亦如是問。

摩訶耐摩陀問言。

正士。昔日從佛聞是。幾問答事。

那羅延言。

置此勿問。不得已者。今當為汝。譬喻解說。諸有智者。譬喻得解。

比丘。我於一切。功德光明王佛所。得聞眾生之性。多於地種。

比丘。假使一切。三千大千世界眾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皆盡其數。令得人身。有智慧力。一一眾生。於彈指頃。能起恒河沙等問。然其所問。各各不同。

比丘。如是展轉。乃至十方。無餘世界。一切眾生。若一劫。若過一劫。起此諸問。

復有一人。能彈指頃。起爾所人。一切諸問。差別各異。如是一人。復盡一切。無餘眾生。若一劫。若減一劫。起種種問。於汝意云何。是所起問。寧為多不。

答言。

甚多。非是譬喻。所能得及。

那羅延。語摩陀比丘言。

我今明了告汝。勿生疑悔。如彼一切。無餘眾生。若於一劫。若減一劫。所起疑問。我從佛聞。一法門中。所答多彼。如是二門。三。四。五門。十二。十三。四。五十。乃至百千萬億門。

比丘。我當略說一切所有。算數名字。無量無盡。不可思議。過是諸數。我盡誦持。

比丘。此諸答者。悉皆總在。一法門中。我悉知之。所謂。一切功德光明王如來。說是道句。門句。印句。本事句。金剛句。重句。不可動句。難得底句。

比丘。於一門中。攝一切法。謂無作門。一切諸法。一切諸句。是門為本。皆入是門。一切修多羅憂陀那。皆入門句。分別一字。能入多字。

比丘。如是能入。七萬八千。諸陀羅尼。是中有九萬二千。諸根差別。是眾生行門中。有八萬億形色。於諸道差別。是諸形色。我知其名。一一色中。我知百名。如是二百名字。三百名字。乃至知千名字。皆在閻浮提中。

又復過是。十方佛國。其中所有。各各緣。各各名字。我皆得知。

舉要言之。佛所有力。於諸法中。各各差別。問答差別。我皆知之。皆是一切功德光明王如來。威神之力。

富樓那。時摩陀比丘。語那羅延法師言。

唯願正士。還詣聚落城邑。隨轉一切功德光明王如來法輪。願受我請。我當衛護。為受法者。

那羅延言。

且置勿說。今世比丘。悉皆懈怠。集善法中。無有深欲。

摩陀復言。

我從今日。當於善法。深生欲心。為求是法。不敢懈怠。

富樓那。摩陀比丘。即請那羅延。還入聚落。令說正法。當隨衛護。諮聽未聞。

富樓那。爾時摩陀比丘。多為人眾。供養恭敬。

時人皆謂。持戒智慧。多聞最上。功德無量。

時摩陀比丘。入城邑聚落。稱讚那羅延法師。為令眾生。入於正法。又使佛法。普得流布。

富樓那。時摩陀比丘。多導人眾。使供養法。恭敬守護。那羅延法師。為聽法故。

富樓那。其後那羅延法師。為摩陀比丘。所守護已。後入城邑聚落。種種廣說。一切功德光明王如來。阿僧祇劫。所修菩提。令普流布。

如是。富樓那。摩陀比丘。於百歲中。常隨那羅延法師。所問諸法。常是新異。未曾重說。

富樓那。那羅延法師。得是摩陀比丘。所護助故。使無量眾生。住聖法中。無量眾生。住佛菩提。

富樓那。汝謂爾時。那羅延法師。守護法者。善說法者。豈異人乎。即彌勒菩薩是。

富樓那。摩陀比丘。守護法師。佐助勸請。以是福德力。命終之後。即生下方。第十世界。上眾佛所。於彼佛前。問斷一切眾生疑經。佛時稱讚。百千善哉。即為演說。斷一切眾生疑經。說是經時。無量眾生。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入必定。

富樓那。摩陀比丘。命終之後。復值須彌山佛。於彼佛前。問攝出一切法經。時佛稱讚。百千善哉。即為廣說。攝出一切法門經。說是經時。無量眾生。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命終之後。復值山王佛。於彼佛前。問諸法門經。時佛稱讚。百千善哉。即為廣說。一切法門經。說是經時。無量眾生。必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命終之後。復值梵音聲佛。於彼佛前。問請攝一切法經。佛時稱讚。百千善哉。即為廣說。攝一切法經。說是經時。無量眾生。必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富樓那。摩陀比丘。如是展轉。所值諸佛。值已問經。所度眾生。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若以劫。若以過劫。說諸佛名。眾生所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不可得盡。

富樓那。是摩陀比丘。凡所護持。諸佛正法。恒沙可數。是諸佛者。若現在世。若已滅度。不可稱計。

是故。富樓那。當知菩薩摩訶薩。聞未聞法。思惟義理。得如是等。大功德利。

富樓那。汝謂爾時。摩訶耐摩陀比丘。於那羅延法師所。聞未聞法。隨其義趣者。豈異人乎。即橋越兜菩薩是。

時摩訶耐摩陀比丘。守護正法。聞所未聞。隨其義趣。不著言辭。以是因緣。值無量佛。值已。聞諸深妙經。以是往昔。善根因緣。今於我所。亦問攝一切法大海法門經。我為說時。無量眾生。得大饒益。

爾時世尊。欲重明此事。而說偈言。

菩薩聞未聞。
應思其義理。
不應作是言。
我昔未曾聞。

聞所未聞法。
正念思其義。
是故慧增長。
如海受眾流。

多聞轉增上。
智慧亦復爾。
能問諸佛事。
廣利諸眾生。

集多聞如海。
智慧不可盡。
善能知章句。
差別中第一。

是故應當聞。
所未曾聞法。
求所未聞法。
得如是果報。

復次。富樓那。菩薩摩訶薩。於求多聞。深生欲心。於空閑處。深生樂心。一心勤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求已。為斷瞋恚。修集慈觀。為斷貪欲。修不淨觀。為斷愚癡。修因緣觀。

富樓那。何等是菩薩精進。菩薩云何。修集精進。

富樓那。若有菩薩。若於一劫。若減一劫。若行若坐。常發精進。

富樓那。如是不名。真實精進。有菩薩。若於一劫。若減一劫。修行淨戒。苦行難行。具足頭陀。隨所緣事。深生欲心。而離諸法實相。如是不名。真實精進。

富樓那。白佛言。

世尊。何者是菩薩。真實精進。諸佛所讚。世俗智者。所不譏嫌。

佛告富樓那。

菩薩於所未聞。應深空法。無有微相合第一義。如是深經。不違不逆。明了其義。勤發精進。心不退沒。聽受讀誦。為人解說。是名菩薩。真實精進。謂聞深經。通達其義。不違不逆。如是精進。諸佛所讚。世間智者。所不能訶。

是故。富樓那。菩薩應發。如是莊嚴。

世間眾生。不能得底。我於此中。當盡其底。世間眾生。所可沒處。我於此中。不應沈沒。世間眾生。所可畏處。我於此中。不應怖畏。

所以者何。我發莊嚴。不與世合。為離世法故。而發莊嚴。不以行世法故。而發莊嚴。為不行世法故。而發莊嚴。不為隨世法故。而發莊嚴。為轉世法故。而發莊嚴。

富樓那。是名菩薩摩訶薩。真實精進。菩薩成就。此第二法。則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求深法。
常勤發精進。
思量其義理。
不隨於音聲。

菩薩不隨言。
知皆是虛誑。
知諸法空故。
但求於善語。

若於千萬億。
無量諸劫數。
晝夜常行坐。
加心行苦行。

於所未聞經。
不信非精進。
能得深義底。
不名為懈怠。

如是精進者。
諸佛所稱歎。
世間不得底。
菩薩得其底。

世間所畏沒。
菩薩不畏沒。
勤心常欲求。
空寂真妙法。

空法中無畏。
亦無有退沒。
住我相法相。
故生怖畏沒。

散壞一切法。
名為菩提道。
勤心發精進。
疾成多聞海。

復次。富樓那。菩薩善知五陰。善知十二入。善知十八界。善知十二因緣。善知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故。則能成就。無依止智。得無依止智故。則於一切法。不念不分別。以不念不分別。為眾生說法。破一切見。令拔身見。菩薩成就。此第三法。則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菩薩知五陰。
十二入皆空。
分別十八界。
通達十二緣。

不隨於五陰。
知身是虛誑。
於諸內外入。
悉知其性空。

如是知諸法。
知已為人說。
是故此菩薩。
智慧轉高大。

復次。富樓那。菩薩摩訶薩。如所結戒。如所說戒。善能隨學。無所缺犯。

何等是菩薩學戒。

學一切法。是菩薩學戒。

何以故。富樓那。菩薩學一切法。得一切法智。以是法智。得無分別慧。以是無分別慧。能知一切事。

云何知一切事。

菩薩悉知。一切內事。一切外事。一切內外事。

富樓那。何故名內。

內名凡所有受。可貪著處。謂是內身。從十二因緣生。是中但有。世俗假名。所謂。此眼。此耳。此鼻。此舌。此身。此意。

富樓那。是名為內。是法凡夫。所貪著故。名之為內。作是言。

我當得如是眼。不作如是眼。得如是耳鼻舌身意。不作如是。耳鼻舌身意。

是中但以。所起業緣。有果報生。是故名內。其中差別。凡夫貪著。謂是眼。是耳身鼻舌意。皆名為內。

復次。富樓那。內名為二。此事虛誑。諸凡夫人。貪著受取。而生諍訟。

富樓那。如來於此。從本已來。如實知之。而不貪著。

云何如來。如實知之。而不貪著。

如來於此法中。不作歸。誰不作歸。謂是愛結。此眼不作歸。離眼不作歸。耳鼻舌身意不作歸。離意不作歸。

何以故。富樓那。如來於法。不得內。不得外。是故如來。於此法中。不作歸。

如來是實語者。作是言。

比丘。眼非汝等。亦非他人。

何以故。本體不可得故。何法是眼。是眼屬誰。何法是耳鼻舌身意。是意屬誰。

何以故。本體不可得故。

富樓那。眼者今當推撿。耳鼻舌身意。今當推撿。於法無所貪受。

何以故。若有受法。則生苦惱。苦惱生故。則無有樂。

是故。富樓那。於法有受。皆受苦惱。若受苦惱。則不離苦。

富樓那。是名推撿眼。推撿耳鼻舌身意。無有入處。

何以故。富樓那。若有入處。則有出處。是故如來。於經中說。眼是空。無我。無我所。本性自爾。耳鼻舌身意。是空。無我。無我所。本性自爾。是性無性。如是無性。無作無壞。

富樓那。如是法性。若諸佛生。若佛不生。是性常住。如來於諸法生。知是不生。

是故如來。是實語者。作是言。

若有佛生。若佛不生。是性常住。

富樓那。云何名無生。云何名無生智。

富樓那。諸法平等。名為無生。道名無生智。苦盡名無生。道名無生智。是名如來。說有二諦。謂世諦。第一義諦。

富樓那。如來所說苦相。即是說無相。

云何名苦相。

謂是無為相。無為即是無相。智者知無為是無相。

富樓那。智者云何知。無為是無相。謂知無為法空。知是寂滅。知是歸處。知第一利。知無熱惱。智者如是知無為。於是智中。亦不生相。

富樓那。智者離諸相得第一義利。無作無壞。

富樓那。若人有作。即是壞。若無作。則無壞。無壞相是空。無壞相。是無相。無壞相。是無願。

富樓那。空法。無有人作。無有人壞。無相無願。無有人作。無有人壞。

富樓那。是名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壞相。

何等是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謂諸如來。所不得是。

富樓那。白佛言。

世尊。何等法是。諸如來所不得。

佛言。

富樓那。一切法。是諸如來所不得。

世尊。以是故一切法。是諸佛菩提耶。

佛言。

如是。富樓那。一切法是。諸佛菩提。而是菩提。不名一切法。言一切法。是諸佛菩提者。但是世俗假。名言而說。不精進者。難解難知。

所以者何。不精進者。不能修習。諸法平等。若不平等。則與佛諍。

富樓那。何人不能。修行平等。

富樓那。一切世間。行不平等。諸佛菩提。是中無等。亦無不等。

富樓那。我以是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因緣。我經中說。一切諸法。於正位中。皆入必定。是名必定。入菩提門。

是故。富樓那。一切法。皆是菩提。

爾時富樓那。白佛言。

希有世尊。是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定亦不定。亦入文字。亦不入文字。亦入語言。亦不入語言。

何以故。世尊。我今從佛。聞說是經。於諸法中。普得決定光明。

世尊。我今如是。於諸法中。得決定光明。於一事中。知一切事。知一切事中。知一事。

爾時佛讚。富樓那言。

善哉善哉。富樓那。汝能如是。疾入諸佛。一切法利。當知汝已。曾於過去世。供養諸佛。種諸善根。親近諮問。

富樓那。我念過去。於此土地。虛空分中。汝已曾於。六萬八千諸佛所。得聞是經。以是善根。功德因緣。汝於諸法。普得決定光明。

世尊。若我已於。若千佛所。得聞是經。我何故乃。不以一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富樓那。

我念過去世。汝曾一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雜餘心。而還退失。以是福德因緣。我今說汝。於諸法師。為最第一。

富樓那。白佛言。

世尊。我本作何罪障。於一劫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還退失。

佛言。

富樓那。隨逐依止。惡知識故。又不能廣。流布法故。汝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還退失。

富樓那。有四法。退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聲聞乘。

何等四。

菩薩親近。惡知識故。能於善根。增惡遠離。作是言。

何用如是。發菩提心。生死長遠。苦惱無量。往來五道。值無難難。值諸佛難。淨信復難。雖得值佛。出家復難。汝今得值無難。勿復還失。汝於諸佛。未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善根未定。不得涅槃。輪轉五道。

是人聞說是已。心則退沒。於菩提道。懈怠不樂。

富樓那。菩薩有是初法。退失菩提。成聲聞乘。

復次。富樓那。菩薩不聞。應菩薩經。謂菩薩藏經。發菩薩心經。攝菩薩事經。應六波羅蜜經。以不聞故。不如說行。不如說學。是人不知菩薩。何法應親近。何法應遠離。何法應受。何法不應受。何法是菩薩法。何法是聲聞法。

如是不知。不分別故。應親近法。而不親近。不應親近法。而反親近。是人應親近法。而不親近。不應親近法。而親近故。則便退失。諸佛菩提。心弱懈厭。廢捨本願。

富樓那。菩薩有此二法。退失菩提。成聲聞乘。

復次。富樓那。菩薩計得諸法。貪著吾我。行於邪見。墮在邊見。沒在惡邪。難可拔出。得聞深經。應第一義。無有微相。違逆不信。不能通達。起破法罪。以是因緣。生在難處。不得值佛。不得聞法。不值諸佛。所教化法。不得善知識。

是人不見佛故。不聞法。不聞法故。不值諸佛。所教導法。不值諸佛。所教導法故。不得善知識。不得善知識故。失無難處。生在難處。在難處故。離善知識。遇惡知識。與惡知識。共從事故。忘失本念。是人失本念故。捨菩薩心。捨菩薩乘。而便退轉。永失菩提念。但行生死法。不能修習。大乘行法。

富樓那。菩薩有此第三法。退失菩提。成聲聞乘。

復次。富樓那。菩薩得聞。如是等經。不能深心。教化他人。其心退沒。但樂獨行。慳悋惜法。心不欲說。不能以法。廣攝人眾。以是不善。根因緣故。失智慧念。失智慧念已。不共他人。讀誦經法。不能以法。與他共同。是人轉身。失菩薩心。忘菩薩念。

富樓那。菩薩有此第四法。退失菩提。成聲聞乘。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事。而說偈言。

親近惡知識。
懈怠於菩提。
以是因緣故。
失上菩提心。

深生惡我見。
墮在邊邪見。
而起破法罪。
生在於難處。

生於難處已。
則斷菩提心。
忘失本憶念。
是故失菩提。

是人不得聞。
生菩提心法。
是心若增長。
能成於菩提。

得廣大妙法。
慳悋不欲說。
以是因緣故。
退失於菩提。

求大乘菩薩。
應知是四法。
若知此四法。
菩提得以生。

是故應遠離。
如此四惡法。
勤修行空法。
得近善知識。

得如是經已。
不應慳悋惜。
勤心為人說。
從是生菩提。

佛告富樓那。

菩薩成就四法。隨迴向菩提。心不退失。隨迴向諸善根。亦不退失。

何等四。

菩薩持戒清淨。憶念成就。有念安慧。勤心精進。而不懈退。成就多聞生慧。

富樓那。菩薩有此四法。隨迴向菩提。心不退失。隨迴向諸善根。亦不退失。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具持戒。
所憶念深遠。
勤心當精進。
多聞莊嚴慧。

菩薩常親近。
如是之四法。
隨心所起事。
皆能得成就。

是故應常持。
淨戒勤精進。
不斷憶念法。
常勤求多聞。

持戒淨生處。
憶念能淨智。
精進淨佛法。
多聞生大慧。

是故諸菩薩。
當學是上法。
學是上法已。
當轉無上輪。

復次。富樓那。菩薩有四法。則能利益菩提。

持戒則是。利菩提法。忍辱則是。利菩提法。精進則是。利菩提法。多聞則是。利菩提法。

富樓那。是名四法。利益菩提。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淨持戒。
利益於菩提。
精進及忍辱。
多聞亦如是。

清淨持戒者。
所願皆得成。
戒淨多利益。
菩提不為難。

菩薩行忍辱。
身相智慧成。
是故當行忍。
求佛相智慧。

精進亦復能。
多利益菩提。
常行精進者。
菩提則不難。

多聞亦能利。
聞已得近法。
遠離於非法。
菩提則不難。

四法是種子。
從是生菩提。
是故諸菩薩。
應近是利法。

復次。富樓那。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則得身色具足。財物具足。眷屬具足。終常不生。諸惡難處。常值諸佛。諸佛所讚。

何等四。

菩薩行慈。不瞋不惱。一切眾生。

富樓那。何謂菩薩。行慈不瞋不惱。一切眾生。

菩薩行慈。於諸眾生。起我救慈。見諸眾生。身苦心苦。當作是念。

我當勤行精進。度是眾生。於生死苦。是諸眾生。我應與樂。我應拔濟。離生死苦。

於諸眾生。應發是心。發是心已。勤行精進。修習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富樓那。菩薩因般若波羅蜜。得具足六波羅蜜。

何等為菩薩。般若波羅蜜。

菩薩云何。因般若波羅蜜。勤發精進。

富樓那。菩薩作是思量。

何法名我。何法名我所。

如是思量時。不見法是我。不見法是我所。

作是念。

作是念已。於此法中。無我法。無我所法。

菩薩離我我所。故知身空。身空故。眾生空。

何以故。諸法中。我我所尚空。何況眾生。

菩薩如是。離我我所。故知眾生空。眾生空故。知色陰空。色陰空故。受想行識陰空。

菩薩如是。離我我所。故知身空。身空故。知眾生空。眾生空故。知諸陰空。諸陰空故。知種亦空。謂地水火風。虛空識種。地種地種相空。水火風虛空識種。識種相空。是種無作者。無使作者。若無作者。是法即空。

富樓那。菩薩於此。離我我所。故知身空。身空故。知眾生空。眾生空故。知諸陰空。知諸陰空故。知諸種空。諸種空故。知諸入空。諸入空故。諸入相空。諸入無作者。無使作者。若法無作者。無使作者。是法即空。

富樓那。菩薩以是。觀一切法空。觀一切法空時。不見諸法。本體可生瞋處。

富樓那。是名菩薩摩訶薩大慈。知身空慈。眾生空慈。陰入種空慈。菩薩若能。行如是慈。是名行一切法空慈。

富樓那。是名菩薩。行於大慈。如是菩薩。離我我所心。深生欲心。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生大悲心。於諸眾生。

若有眾生。不知如是。諸法實相。為令知故。發大莊嚴。是名菩薩。行於大悲。我救故名慈。我作故名悲。菩薩成就。如是大慈。能為眾生。作救作歸。作舍作洲。能作究竟。

是故菩薩。應如是修行大慈。不貪著眾生。亦不生瞋恨。是名菩薩。眾生空慈。無有瞋恚。

富樓那。若菩薩。因慈因離因空。能入一切諸法。不生不滅。是名菩薩。常行大慈。菩薩如是。通達諸法。諸魔魔民。及魔所使。皆不能壞。菩薩成就。是初法者。能斷一切。功德中縛。斷功德縛故。得平等波羅蜜。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事。而說偈言。

菩薩常如是。
修慈而觀空。
知陰入界離。
是中無有我。

我我所二法。
決定不可得。
為不得諸法。
而修行慈心。

不依止諸法。
亦非不依止。
是名諸佛道。
諸不依止法。

能得無上忍。
忍諸法實相。
諸法無生滅。
能善通其理。

諸有大智者。
親近於是法。
常得妙身色。
亦得樂說辯。

常得值諸佛。
知諸法義利。
是故此菩薩。
得無為上道。

復次。富樓那。菩薩摩訶薩。精勤供養。諸佛塔寺。敬心以好。花香纓珞。塗香末香。幡蓋妓樂。種種供具。而以供養。菩薩成就。此第二法。能得具足。一切功德。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以上妙。
供養上智塔。
花香及幡蓋。
以求上智慧。

以此功德緣。
受身常端正。
饒財多寶珍。
眷屬具成就。

必定於菩提。
常安住於法。
在在所生處。
功德轉高增。

諸王所恭敬。
天龍神常念。
一切諸眾生。
亦皆共恭敬。

若人供養佛。
現在若滅後。
所生得供養。
常在無難處。

復次。富樓那。菩薩摩訶薩。常當勤心。供養於法。

云何名為法。云何名供養法。

名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四禪。五根。五力。七覺意。八聖道。止觀。明。解脫。三解脫門。盡智。無生智。是名為法。

云何供養。

於是法中。如所說行。隨順不逆。生欲精進。具足修習。是名供養法。

復次。富樓那。供養法。法名如是等經。信解思惟分別。隨順心不違逆。是名供養法。菩薩成就。此第三法。能得具足。一切功德。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義。而說偈言。

常勤供養法。
如所說中住。
聞深空妙法。
其心不違逆。

故身常端正。
亦得樂說辯。
如我所讚法。
以此轉高增。

復次。富樓那。菩薩摩訶薩。勤心供養。如來聖眾。若花若香。若以瓔珞。若以末香。若以塗香。若以幡蓋。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資生之物。若起僧坊。若立園林。若經行處。若以浴池。若以井泉。若以人使。如是等餘供養具。種種供養。如是聖眾。菩薩成就。此第四法。能得具足。一切功德。

爾時世尊。欲明了此義。而說偈言。

無上供養具。
供養如來眾。
以此功德緣。
所生多財寶。

身色常端正。
亦得樂說辯。
具足諸功德。
智慧轉高增。

供養正直心。
無我我所者。
以此智因緣。
生處得供養。

諸佛所稱讚。
四法常親近。
所生常尊貴。
功德轉高增。

大寶積經卷第七十七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