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積經卷第四十一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七

四無量品第五

爾時佛告舍利子。

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清淨信已。佛薄伽梵。知是菩薩摩訶薩。為菩薩藏。法門之器。知是諸佛。正法器已。躬往其所。開發顯示。菩薩之道。

舍利子。汝今當知。如是法門。差別之相。所謂。菩薩摩訶薩。安住淨信。佛薄伽梵。知是菩薩。為菩薩藏。法門之器。知是諸佛。正法器已。躬往其所。開菩薩道。

舍利子。如彼往昔。超越無數。廣大無量。不可思議。阿僧企耶劫。爾時有佛。出現於世。名為大蘊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住自作證。具足神通。為諸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阿素洛等。無量大眾。宣說妙法。開示演暢。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滿清白。隨順梵行。

舍利子。爾時大蘊如來。應。正等覺。有七十二。那庾多聲聞弟子。共會說法。皆是大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乃至心得自在。到於第一。究竟彼岸。

舍利子。是時有王。名最勝壽。如法治世。號持政王。所治大城。名最勝幢。廣博嚴麗。安隱豐樂。甚可愛樂。人物充滿。諠譁熾盛。

舍利子。時勝壽王有子。名精進行。年居童幼。形貌端嚴。成就第一。圓滿淨色。為諸眾生。之所樂見。已曾供養。承事拘胝。那庾多百千諸佛。親覲奉敬。殖諸善本。

舍利子。爾時精進行童子。與諸內宮。出遊園觀。

時大蘊如來。應。正等覺。知是童子。為菩薩藏。法門之器。又是諸佛。正法之器。便往彼園。精進行所。既到彼已。上住空中。為是童子。開菩薩道。

又復讚說。三世諸佛。

童子當知。云何名為。菩薩道耶。

所謂。菩薩摩訶薩。於諸有情。精勤修習。四無量心。

何等為四。

所謂。大慈波羅蜜。大悲波羅蜜。大喜波羅蜜。大捨波羅蜜。又勤精進。於諸攝法。隨順修學。

童子。若有菩薩。如是修行。是名開菩薩道。

復次童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於諸眾生。精勤修學。大慈無量波羅蜜。

所謂。菩薩摩訶薩。行菩薩道。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盡眾生界。慈心遍滿。

以何等量。為眾生界。

所謂。盡虛空界。是眾生量。

童子當知。如虛空界。無所不遍。如是菩薩摩訶薩。大慈無量。亦復如是。無有眾生。含識種類。而不充遍。

童子當知。如眾生界。無有限量。如是菩薩摩訶薩。所修之慈。亦無限量。空無邊故。眾生無邊。眾生無邊故。慈亦無邊。

童子當知。眾生界多。非大地界。又非水界。火界風界。吾今為汝。廣說譬喻。令汝了知。諸眾生界。無限量義。

童子當知。假使十方。各如殑伽河沙等。世界數量。一切同時。合成大海。滿其中水。

復有如上。殑伽河沙等眾生。同共集會。析一毛端。為百五十分。共以一分。霑取海中。第一滴水。

復有餘殑伽河沙等眾生。如前同會。取一分毛。霑取海中。第二滴水。

復有餘殑伽河沙等眾生。如前同會。取一分毛。霑取海中。第三滴水。

童子當知。假使以是。毛滴方便。尚可霑盡。此大海水。而眾生性。邊量無盡。

是故當知。眾生之性。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而菩薩慈。悉皆遍滿。

童子。於汝意云何。如是無量。無邊修慈善根。頗有能得。其邊際不。

精進行童子。白佛言。

不也。世尊。

佛言。

如是如是。童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修慈善根。遍眾生界。為無限量。

復次童子。我今更說。大慈之相。

童子當知。此慈無量。能護自身。此慈如是。發起他利。於無諍論。慈最第一。慈能除斷。忿恚根栽。慈能永滅。一切過失。慈能遠離。諸有愛纏。

此慈如是。但見眾生。清淨勝德。而不見彼。有諸愆犯。慈能超越。熱惱所侵。慈能生長。身語心樂。慈力如是。不為一切。他所惱害。慈性安隱。離諸怖畏。慈善根力。隨順聖道。慈能令彼。多瞋暴惡。不忍眾生。發清淨信。慈能濟拔。諸眾生聚。

以慈力故。於彼刀杖性無執持。慈能將導。一切眾生。趣於解脫。是慈能滅。諸惡瞋恚。是慈遠離。詐現威儀。諛諂矯飾。逼切求索。而能增長。利養恭敬。名譽等事。

以慈力故。梵釋天王。之所禮敬。以慈嚴身。所有威德。行慈之人。為聰慧者。所共稱讚。慈能防護。一切愚夫。是慈力故。超過欲界。順梵天道。開解脫路。慈為大乘。最居前導。慈能攝御。一切諸乘。慈能積集。無染福聚。慈善之力。一切有依。諸福業事。所不能及。

慈能莊嚴。三十二相。及隨顯相。慈能離彼。鄙賤下劣。不具諸根。慈為坦路。善道涅槃。歸趣之所。是慈能遠。一切惡道。及諸八難。是慈力故。喜樂法樂。不貪一切。富貴王位。受用樂具。

是慈力故。於諸眾生。等心行施。是慈能離。種種妄想。慈為門路。一切尸羅。學之所由。慈能救濟。諸犯禁者。是慈能現。忍辱之力。慈能遠離。一切憍慢。矜伐自大。

慈能發起。無動精進。慈能令修。正方便行。速疾究竟。慈能為諸。靜慮解脫。及三摩地。三摩鉢底。之所根本。慈能令心。出離煩惱。諸有熾然。慈為一切。智慧生因。由慈無量。能聞持故。自他諸品。皆悉決定。

慈能除遣。順魔煩惱。是慈力故。同住安樂。慈能令人。起住坐臥。密護威儀。慈能損減。諸掉性欲。是慈猶如。妙香塗身。是慈能塗。慚愧衣服。是慈能遣。一切諸難。煩惱惡趣。慈能濟拔。一切眾生。大慈無量。捐捨自樂。能與一切眾生。安隱快樂。

如是無量。不可思議。大慈之相。吾今略說。

童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大慈無量波羅蜜。菩薩摩訶薩。由成就是。大慈無量故。觀諸眾生。常懷慈善。勤求正法。無有疲倦。

童子當知。諸聲聞慈。唯能自救。諸菩薩慈。畢竟度脫。一切眾生。

童子當知。眾生緣慈。初發大心。菩薩所得。法緣之慈。趣向聖行。菩薩所得。無緣之慈。證無生忍。菩薩所得。

童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大慈無量波羅蜜。若菩薩摩訶薩。安住大慈。波羅蜜故。則於一切眾生。慈心遍滿。

復次。精進行童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大悲無量波羅蜜。

童子當知。菩薩摩訶薩。為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應以大悲。而為導首。如人命根。出息入息。而為上首。

如是童子。證得大乘。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必以大悲。而為導首。

童子。如轉輪王。所有眾寶。要以金輪。而為前導。

如是童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所有一切。諸佛正法。皆以大悲。而為導首。

復次童子。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度諸眾生。行於大悲。畢竟不捨。一切眾生。

童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於眾生所。發起大悲。

童子。菩薩摩訶薩。行大悲時。觀諸眾生。虛偽身見。之所纏縛。為諸惡見。之所藏隱。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已。於諸眾生。發起大悲。

我當為彼。說微妙法。令其永斷。虛偽身見。種種纏縛。諸惡見等。

復次童子。菩薩摩訶薩。行大悲時。觀諸眾生。安住不實。虛偽顛倒。於無常中。妄起常想。於諸苦中。妄起樂想。於無我中。妄起我想。於不淨中。妄起淨想。

童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已。於諸眾生。發起大悲。我當為彼。說微妙法。令其永斷。虛妄不實。諸顛倒故。

復次童子。菩薩摩訶薩。行大悲時。觀諸眾生。愚癡顛倒。耽嗜愛欲。於母姊妹。尚生陵逼。況復於彼。餘眾生等。

菩薩摩訶薩。觀是事已。作如是念。

苦哉世間。乃能容止。非聖之聚。惡業無愧。充滿其中。

復作是念。

咄哉苦哉。如是眾生。曾處母胎。臥息停止。生由產門。如何無恥。共行斯事。如是眾生。深為大失。極可憐愍。種種過患。極可訶責。

何以故。為貪瞋癡。之所害故。

又為無智。所加害故。捨離正法。安住非法。修行惡法。墮在地獄。畜生。焰魔鬼趣。如是眾生。惡業引故。所往之處。行於非道。

童子。譬如野干。於彼塚間。為諸群狗。之所搏逐。逃迸走避。臨大峻崖。窮途所逼。夜中嘷叫。

如是童子。彼諸眾生。亦復如是。同於野干。

復次童子。譬如生盲。群狗逼逐。臨大坑澗。

如是童子。彼諸眾生。亦復如是。同於生盲。

復次童子。譬如圂猪。行處糞穢。兼又食噉。初無厭惡。

如是童子。彼諸眾生。亦復如是。同於圂猪。如是眾生。極可憐愍。婬惱所逼。於親非親。為諸煩惱。之所加害。行魔徒黨。魔羂所縛。纏裹惑網。陷沒欲泥。

童子。菩薩摩訶薩。觀是事已。於彼眾生。發起大悲。我當為彼。宣說妙法。令其永斷。諸欲煩惱故。

復次童子。菩薩摩訶薩。行大悲時。觀諸眾生。五蓋所覆。欲箭所中。貪著六處。眼見色已。執著像貌。不能捨離。如是耳所聞聲。鼻所嗅香。舌所嘗味。身所覺觸。執著形相。皆不能捨。是諸眾生。多於瞋恚。互相怨讐。

若得義利。稱我善友。得非義利。便相加害。是諸眾生。多於惛沈。及以眠睡。羸劣愚鈍。為無智膜。之所覆障。是諸眾生。不善掉悔。之所纏縛。常為種種。諸惡煩惱。染污其心。是諸眾生。疑網纏裹。於甚深法。不能決定。

童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已。於諸眾生。發起大悲。我當為彼。說微妙法。令其永斷。諸廕蓋故。

復次童子。菩薩摩訶薩。行大悲時。觀諸眾生。為慢所害。過慢所害。我慢所害。增上慢所害。邪慢所害。於諸下劣。計我為勝。於彼等者。計我最勝。或有眾生。計色為我。或復乃至。計識為我。於所未證。計我已證。由恃此故。應可問訊。而不問訊。應可禮拜。而不禮拜。於諸長宿。心無敬順。於尊重師。不加祇仰。於聰叡者。而不請問。何等為善。何等不善。

何等應修。何等不修。何等應作。何等不作。何等有罪。何等無罪。何等為道。何等為三摩地。何等為解脫。

如是等法。曾未明了。但自計我。為勝為尊。

童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已。於諸眾生。發起大悲。我當為彼。說微妙法。令其永斷。一切憍慢種故。

復次童子。菩薩摩訶薩。行大悲時。觀諸眾生。愛縛所縛。為愛僮僕。妻妾男女。所共纏裹。為無義利。之所圍遶。為諸衰禍。之所繫縛。生死關鍵。之所遮礙。不能出離。地獄傍生。焰魔鬼道。為彼有縛。之所拘撿。而不能得。縱任自在。

童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已。於諸眾生。發起大悲。我當為彼。說微妙法。令其獲得。縱任自在。隨欲而行。趣涅槃故。

復次童子。菩薩摩訶薩。行大悲時。觀諸眾生。遠離善友。為惡知識。之所纏執。由彼昵近。諸惡友故。耽著一切。不善之業。所謂。殺生。偷盜。邪行。妄語。離間。麁獷。綺語。貪。恚。邪見。諸如是等。無量惡業。熾然建立。

童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已。於諸眾生。發起大悲。我當為彼。說微妙法。令其為諸。善友所攝。捨棄十種。不善業道。令具受持。十善業故。

復次童子。菩薩摩訶薩。行大悲時。觀諸眾生。為諸愚癡。之所覆蔽。無明暗暯。之所翳障。顛倒執著。於其自體。有情命者。生者。人者。少年。丈夫。及數取者。作者。受者。我及我所。如是諸見。無邊無量。堅執不捨。

童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已。於諸眾生。發起大悲。我當為彼。說微妙法。令聖慧眼。得清淨故。又令永斷。一切見故。

復次童子。菩薩摩訶薩。行大悲時。觀諸眾生。樂著生死。流轉不息。五蘊魁膾。常恒尋逐。三界囹圄。曾無遠離。桎梏枷鎖。不思開釋。

菩薩摩訶薩。觀見是已。於諸眾生。發起大悲。我當為彼。說微妙法。令彼解脫。五蘊魁膾。又令越度。生死曠野。及以出離。三界牢獄。諸繫縛故。

復次童子。菩薩摩訶薩。行大悲時。觀諸含識。從不善生。如毱如輪。轉圓不定。由此業故。從此世間。至彼世間。又從彼世間。至此世間。迅速流轉。馳向五趣。背涅槃道。

童子。菩薩摩訶薩。觀是事已。於諸眾生。發起大悲。我應為彼。說微妙法。當為開闢。涅槃宮門。令其趣入。

如是童子。菩薩摩訶薩。行大悲時。觀眾生性。發起十種。大悲無量。

復次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十種。大悲轉相。所謂。如是大悲。由於不諂。而得生起。

譬如虛空。永出離故。如是大悲。由於不誑。而得生起。從增上意。而出離故。

如是大悲。非由詐妄。而得發起。從如實道。質直其心。而出離故。

如是大悲。由於不曲。而得生起。極善安住。無曲之心。而出離故。

如是大悲。由彼無有。憍高怯下。而得生起。一切有情。高慢退屈。善出離故。

如是大悲。由護彼故。而得生起。從自心淨。而出離故。

如是大悲。由堅固慧。而得生起。永離一切。動不動心。妙住其心。善出離故。

如是大悲。由捨自樂。而得生起。授與他樂。善出離故。

如是大悲。為欲荷負。諸眾生故。而得生起。堅固精進。善出離故。

復次童子。菩薩摩訶薩。大悲無量。

復有如是。十種轉相。所謂一切。大乘出離。皆因大悲。而得出離。以是因故。說名大悲。

如是大悲。建立一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智慧。由是因故。說名大悲。

如是大悲。建立念處。正斷。神足。

如是大悲。建立根力覺支。隨念。共法覺支。及與道支。歡喜本業。諸定次第。十善業道。乃至諸相。皆如是說。

以是因故。說名大悲。如是大悲。建立如來。自然智慧。以是因故。名為大悲。

童子當知。如是大悲。作自所作。善作所作。不變異作。為諸眾生。作所應作。如是大悲。一切眾生。如意圓滿。

童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大悲無量波羅蜜。由成就是大悲。波羅蜜故。菩薩摩訶薩。觀諸眾生。處如是位。復於彼所。重興悲愍。

復次。精進行童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大喜無量波羅蜜。

童子當知。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修行大喜。如是喜者。有無量相。

童子當知。菩薩喜者。名諸善法。憶念歡悅。清淨妙喜。

何以故。於諸善法。無下慼性。無退屈性。無疲倦性故。是喜名為。遠離一切。樂世間性。

何以故。安住一切。樂法樂性故。

是喜能令。內以歡悅。身力勇銳。

何以故。慧覺怡暢。心意踊躍故。

是喜樂於。如來之身。

何以故。樂求相好。好莊嚴故。

是喜聞法。無有厭倦。

何以故。欣樂依法。能正行故。

由斯喜故。於法欣勇。於諸眾生。心無損害。喜樂菩提。於廣大法。悉能信解。發起遠離。少分乘心。是喜名為。制伏慳喜。

何以故。於諸求者。行必施故。

由斯喜故。於諸犯戒。愛心攝受。於諸持戒。心常清淨。又復能令。自尸羅淨。是喜名為。超過一切。惡道怖畏。安隱之喜。是喜名為。忍受他人。諸惡言詞。鄙語路喜。

是喜名為。無返報喜。

何以故。若遇挑眼。截手刖足。斬支節時。心堪忍受。

是喜名為。敬尊重喜。

何以故。於諸長宿。具修威儀。曲躬恭敬。跪拜尊嚴故。

是喜名為。恒舒顏喜。

何以故。心志和泰。遠離嚬蹙。先言問訊故。

是喜名為。遠離一切。詐現威儀。諛諂矯誑。逼求之喜。

何以故。是喜趣向。堅實正法。之道路故。由此喜故。

於諸菩薩。起深愛樂。猶如大師。

於正法所。起愛樂心。如自己身。

於如來所。起愛樂心。如自己命。

於尊重師。起愛樂心。猶如父母。

於諸眾生。起愛樂心。視如一子。

於阿遮利耶。受教師所。起愛樂心。敬如眼目。

於諸正行。起愛樂心。猶如身首。

於波羅蜜。起愛樂心。猶如手足。

於說法師。起愛樂心。如眾重寶。

所求正法。起愛樂心。猶如良藥。

於能舉罪。及憶念者。起愛樂心。猶如良醫。

如是童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大喜無量。波羅蜜。諸菩薩摩訶薩。住是大喜。波羅蜜故。行菩薩行。常懷歡喜。勤求正法。無有厭倦。

復次。精進行童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大捨無量波羅蜜。

童子當知。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當行大捨。當知是捨。有於三種。

何等為三。

謂捨煩惱捨。護自他捨。時非時捨。

何等名為。捨煩惱捨。

童子當知。菩薩摩訶薩。於敬事所。其心不高。

於不敬事。心無卑下。

若受利養。心不憍高。

不得利養。心無紆欝。

於彼持戒。及犯戒所。起平等覺。

得勝名譽。心不悕樂。

被諸毀謗。情無憂慼。

若致譏訶。志無貶退。

於稱讚所。善住法性。

於諸苦事。有擇慧力。

於諸樂事。有無常苦。觀解之力。棄捨愛欲。斷諸瞋恚。

於怨親所。其心平等。

於善作惡作。其心無二。

於有愛不愛。情無所觀。

於善聞惡聞。不生執著。

於善說惡說。心無愛恚。

於諸欲味。及過患所。平等稱量。

於我自身。及他眾生。起於平等。信欲之意。

於身命所。情無顧戀。

於下中上。諸眾生所。起平等照。

於隱顯法。起平等性。

於諦非諦。自體清淨。

如是童子。菩薩摩訶薩。若能自然。起勝對治。是名菩薩摩訶薩。捨煩惱捨。

復次童子。何等名為。護自他捨。

童子當知。菩薩摩訶薩。若被他人。節節支解。割皮肉時。常自觀心。住於大捨。雖復支解。割其身肉。然其內心。唯住於捨。無所希望。及以追求。縱於身語。起諸變異。俱能堪忍。是則名為。護自他捨。

爾時菩薩。又觀二種。心無損害。

何等為二。

所謂。不由眼相。及以色相。乃至不由意相。及以法相。心生損害。而住於捨。

何以故。無損無害。是乃名為。護自他捨。

復次。何等名為。護自他捨。被他所損。不加報故。於自於他。俱能忍受。是名為捨。於諸有恩。及無恩所。平等方便。是名為捨。是捨名為。無諍極捨。滅自心捨。觀自體捨。不害他捨。於諸定事。菩薩能捨。然佛世尊。非所聽許。諸菩薩等。唯修於捨。

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尚應修習。諸行作用。日夜常念。發起精進。求諸善法。於時非時。乃應修捨。

復次童子。何等名為。時非時捨。

童子當知。菩薩摩訶薩。具大智慧。善能修習。時與非時。謂非法器。諸眾生所。應起於捨。不恭敬所。應起於捨。於無利益。譏毀苦惱。應起於捨。於聲聞乘。趣正決定。應起於捨。於修施時。應捨修戒。於修戒時。應捨修施。於修忍時。應捨牽引。施戒精進。修精進時。應捨修戒。修靜慮時。應捨施度。修習慧時。應捨緣發。五波羅蜜多。

童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時非時捨。

何以故。由所不應作。法無造作性故。

是故菩薩。深知非益。而行於捨。

若有菩薩摩訶薩。安住大捨波羅蜜。行菩薩行。則於一切。惡不善法。能興大捨。

童子。如是等相。是名菩薩摩訶薩。大慈大悲。大喜大捨。

若諸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四無量波羅蜜者。當知是則。為菩薩藏。法門之器。又是諸佛。正法之器。

如是。舍利子。此薄伽梵。大蘊如來。為精進行童子。廣開示此。四無量已。復為開解。六波羅蜜多。及諸攝法。令是童子。隨順修學。

舍利子。是精進行童子。精勤修習。如所聞法。廣如後說。

陀那波羅蜜多品第六

爾時佛告舍利子。

云何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精勤修習。諸波羅蜜多。行菩薩行。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菩薩行者。即於如是。六波羅蜜多。精勤修學。是則名為。行菩薩行。

舍利子。何等名為。六波羅蜜多。

舍利子。所謂。柁那波羅蜜多。尸羅波羅蜜多。羼底波羅蜜多。毘利耶波羅蜜多。靜慮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

舍利子。如是名為。六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依如是六波羅蜜多故。行菩薩道。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依柁那波羅蜜多。行菩薩行。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度眾生故。行柁那波羅蜜多時。為諸眾生。而作施主。

若沙門。婆羅門等。有來求者。悉皆施與。須食與食。須飲與飲。珍異餚膳。無不盡施。

如是。或求車乘。衣服華鬘。塗香末香。或求坐臥依倚。床席敷具。病藥燈明。音樂奴婢。或求金銀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等寶。或求象馬車輅。園林池苑。男女妻妾。財穀庫藏。或求四大有洲。自在之王。一切樂具。及諸嬉戲。娛樂之物。或有來求。手足耳鼻。頭目肉血。骨髓身分。菩薩摩訶薩。見來求者。悉能一切。歡喜施與。

舍利子。以要言之。一切世間。所須之物。菩薩摩訶薩。行大施故。但見來求。無不施與。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柁那波羅蜜多故。復有十種。清淨施法。

何等為十。

一者。菩薩摩訶薩。無有不正求財。而行布施。二者。菩薩摩訶薩。不逼迫眾生。而行布施。三者。菩薩摩訶薩。不以恐怖。而行布施。四者。菩薩摩訶薩。不棄捨邀請。而行布施。五者。菩薩摩訶薩。不觀顏面。而行布施。六者。菩薩摩訶薩。於諸眾生。情無異想。而行布施。七者。菩薩摩訶薩。無貪愛心。而行布施。八者。菩薩摩訶薩。無起瞋恚。而行布施。九者。菩薩摩訶薩。不求剎土。而行布施。十者。菩薩摩訶薩。於諸眾生。起福田想。不以輕蔑。而行布施。

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十種。清淨之施。為滿柁那波羅蜜多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柁那波羅蜜多時。復有十種。清淨行施。

何等為十。

一者。菩薩摩訶薩。不毀業報。而行布施。二者。菩薩摩訶薩。不以邪意。而行布施。三者。菩薩摩訶薩。無不信解。而行布施。四者。菩薩摩訶薩。無有厭倦。而行布施。五者。菩薩摩訶薩。無有現相。而行布施。六者。菩薩摩訶薩。勇勵熾然。而行布施。七者。菩薩摩訶薩。無有變悔。而行布施。八者。菩薩摩訶薩。於持戒者。不以偏敬。而行布施。九者。菩薩摩訶薩。於犯戒所。不以輕鄙。而行布施。十者。菩薩摩訶薩。不希果報。而行布施。

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十種。清淨之施。為欲滿足。柁那波羅蜜多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柁那波羅蜜多時。復有十種。行清淨施。

何等為十。

一者。菩薩摩訶薩。不以毀呰。而行布施。二者。菩薩摩訶薩。不以背面。而行布施。三者。菩薩摩訶薩。無不清淨。而行布施。四者。菩薩摩訶薩。不現忿相。而行布施。五者。菩薩摩訶薩。不現嫉相。而行布施。六者。菩薩摩訶薩。不現恚相。而行布施。七者。菩薩摩訶薩。無不殷重。而行布施。八者。菩薩摩訶薩。無不自手。而行布施。九者。菩薩摩訶薩。不以許多。後便與少。而行布施。十者。菩薩摩訶薩。不求來生。而行布施。

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十種。清淨之施。為欲滿足。柁那波羅蜜多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柁那波羅蜜多時。復有十種。行清淨施。

何等為十。

一者。菩薩摩訶薩。無不常施。二者。菩薩摩訶薩。無繫屬施。三者。菩薩摩訶薩。無差別施。四者。菩薩摩訶薩。無他緣施。五者。菩薩摩訶薩。無微劣施。六者。菩薩摩訶薩。不希財色。及以自在。而行布施。七者。菩薩摩訶薩。無求生於。釋梵護世。諸大天故。而行布施。八者。菩薩摩訶薩。無有迴向。聲聞獨覺地故。而行布施。九者。菩薩摩訶薩。無為聰慧。所譏訶故。而行布施。十者。菩薩摩訶薩。無不迴向。薩伐若故。而行布施。

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於十種。清淨之施。皆為滿足。柁那波羅蜜多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柁那波羅蜜多時。復有十種。行清淨施。

何等為十。

謂如前說。十種法中。出離有為。證得無為。

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行施。能得十種。稱讚利益。上妙功德。

何等為十。

一者。菩薩摩訶薩。由施食故。獲得長壽才辯。安樂妙色。雄力勇健。無不具足。

二者。菩薩摩訶薩。由施飲故。獲得永離。一切煩惱渴愛。無不具足。

三者。菩薩摩訶薩。由施諸乘故。獲得一切利益。安樂眾事。無不具足。

四者。菩薩摩訶薩。由施衣服故。獲得成就慚愧。皮膚清淨。猶如金色。無不具足。

五者。菩薩摩訶薩。由施香鬘故。獲得淨戒多聞。諸三摩地。塗香聖行。無不具足。

六者。菩薩摩訶薩。由以末香。塗香施故。當得遍體香潔。妙香聖行。無不具足。

七者。菩薩摩訶薩。由施上味故。獲得甘露上味。大丈夫相。無不具足。

八者。菩薩摩訶薩。由以舍宅。房宇施故。當得與諸眾生。為舍為宅。為救為洲。為歸為趣。無不具足。

九者。菩薩摩訶薩。由愍病者。施醫藥故。當得無老病死。圓滿甘露。不死妙藥。無不具足。

十者。菩薩摩訶薩。由以種種資生。眾具施故。感得一切。圓滿眾具。菩提分法。無不具足。

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為得菩提。修行是施。獲得如是十種。稱讚利益。上妙功德。皆為滿於。柁那波羅蜜多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柁那波羅蜜多。時修行布施。又復獲得。十種稱讚利益。上妙功德。

何等為十。

一者。菩薩摩訶薩。施燈明故。獲得如來。清淨五眼。無不具足。

二者。菩薩摩訶薩。施音樂故。獲得如來。清淨天耳。無不具足。

三者。菩薩摩訶薩。以諸金銀。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一切珍寶施故。感得圓滿。三十有二。大丈夫相。無不具足。

四者。菩薩摩訶薩。以種種雜寶。及眾名花施故。獲得圓滿。八十隨顯之相。無不具足。

五者。菩薩摩訶薩。以象馬車乘施故。獲得廣大徒眾。眷屬繁多。無不具足。

六者。菩薩摩訶薩。以園林臺觀施故。獲得成就。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鉢底。無不具足。

七者。菩薩摩訶薩。以財穀庫藏施故。獲得圓成。諸法寶藏。無不具足。

八者。菩薩摩訶薩。以奴婢僕使施故。獲得圓滿自在。身心閑豫。無不具足。

九者。菩薩摩訶薩。以男女妻妾施故。獲得圓滿。可愛可樂。可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不具足。

十者。菩薩摩訶薩。以四洲自在。一切王位施故。獲得一切。種微妙圓滿。一切智智。無不具足。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行施。名為攝受。十種稱讚利益。上妙功德。皆為滿足。柁那波羅蜜多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行柁那波羅蜜多時。所修布施。又得十種。稱讚利益。

何等為十。

一者。菩薩摩訶薩。以上妙五欲施故。獲得清淨。戒定慧聚。及以解脫。解脫智見聚。無不具足。

二者。菩薩摩訶薩。以上妙戲樂器施故。獲得清淨。遊戲法樂。無不具足。

三者。菩薩摩訶薩。以足施故。感得圓滿。法義之足。趣菩提座。無不具足。

四者。菩薩摩訶薩。以手施故。感得圓滿。清淨法手。拯濟眾生。無不具足。

五者。菩薩摩訶薩。以耳鼻施故。獲得諸根。圓滿成就。無不具足。

六者。菩薩摩訶薩。以支節施故。獲得清淨。無染威嚴佛身。無不具足。

七者。菩薩摩訶薩。以目施故。獲得觀視。一切眾生。清淨法眼。無有障礙。無不具足。

八者。菩薩摩訶薩。以血肉施故。獲得堅固身命。攝持長養。一切眾生。貞實善權。無不具足。

九者。菩薩摩訶薩。以髓腦施故。獲得圓滿。不可破壞。等金剛身。無不具足。

十者。菩薩摩訶薩。以頭施故。證得圓滿。超過三界。無上最上。一切智智之首。無不具足。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為得菩提。行如是施。攝受如是相貌。圓滿佛法。稱讚利益。上妙功德。皆為滿足。柁那波羅蜜多故。

復次。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訶薩。行柁那波羅蜜多時。其性聰叡。智慧甚深。無量方便。行於布施。以世間財。求於無上。正等菩提。眾聖王財。以生死財。而求甘露。不死仙財。以虛偽財。而求堅實。賢聖之財。由如是故。廣行布施。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為求無上菩提。及涅槃故。以世間財物。修行施時。一切世間。財物樂具。無不盡捨。

何以故。皆依無上。正等覺故。

舍利子。如世農夫。依彼犁牛。耕治地已。便下種子。如是農夫。依彼犁具。無量功力。展轉獲得。金銀末尼。一切寶物。及得種種。上妙衣服。

何以故。一切世間。無有財物。與穀等故。

如是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有時有分。依世間財。證覺無上。正等菩提。亦復如是。

復次。舍利子。譬如乳牛。或噉乾草。或噉濕草。或飲冷水。或飲煖水。而能出於。乳。酪。生蘇。熟蘇。及以醍醐。

如是。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於無上。正等菩提。行世財施。隨所樂欲。有能獲得。轉輪王報。及獲帝釋。梵王勝報。由成就是。三種報故。

菩薩十地。速得圓滿。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因是施故。速得圓滿。乃至具足。千業所起。十八不共佛法。

又具千業所起。六十種圓滿妙音。

又具百業所起。一一大丈夫相。

又具二百業所起。無見頂髻相。

又過此百倍。圓滿成就。如來大法螺相。

又過拘胝百千倍。成就如來。皓齒齊列。不缺不踈。平等之相。

如是等相。無量功業。之所合成。皆由如來。業果報相。施行所起。速得圓滿。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柁那波羅蜜多時。於乞者所。起大慈心。而行布施。此心續起。殑伽沙等。方得成滿。中無間絕。佛三摩地。

舍利子。如來。應。正等覺。住此三摩地已。能於一一毛孔。而出百三摩地。猶如殑伽大河。流化不絕。而得自在。

是故當知。如來所有。一切神通變化。多由施行。而得成就。

舍利子。如是如來。所有佛法。皆由昔日。行菩薩行。世間財施。之所攝受。

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財施時。為求甘露。為求堅實。為求菩提。為求涅槃。應知如是。法門差別。所謂。菩薩摩訶薩。依世財施。而與柁那波羅蜜多相應。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柁那波羅蜜多時。其相無量。吾今當說。

往昔過去。無數廣大無量。不可思議。阿僧企耶劫。於彼時分。有佛出世。號旁耆羅私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

舍利子。彼佛住世。壽十千歲。與百千苾芻。大聲聞眾。同共集會。皆阿羅漢。離諸煩惱。具大勢力。乃至一切。心得自在。逮勝究竟。

舍利子。時彼世中。有紡績者。名織紡綫。形貌端正。眾所樂觀。彼作業處。去佛不遠。每日將晚。欲還家時。往詣佛所。常以一縷微綫。奉施如來。

因白佛言。

願薄伽梵。哀愍我故。受此縷綫。為攝受處。以此善根。於未來世。得成如來。應。正等覺。能攝一切。

時彼世尊。便為納受。如是日施一縷。滿千五百。為善攝受。由此福故。乃經十五。拘胝劫中。不墮惡趣。

又經千拘胝。反為轉輪王。又經千拘胝。反為天帝釋。以此善根。柔和微妙。欣愛等業。便得奉覲。千拘胝佛。於諸佛所。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又以諸花。塗香末香。及以香鬘。繒蓋幢旛。衣服飲食。坐臥之具。病緣醫藥。一切眾物。奉獻如來。

從是已後。又經一阿僧企耶劫。出現於世。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善攝受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

住壽世間。經二十拘胝歲。有二十拘胝那庾多。大聲聞眾。一切皆是。大阿羅漢。彼佛世尊。成立安住。五拘胝等。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演說妙法。利益安樂。無量無數。諸有情已。現入涅槃。

彼薄伽梵。滅度之後。正法住世。滿一千年。廣布舍利。流遍供養。亦如我今。涅槃之後。

舍利子。汝今當觀。由施微縷。發大心故。次第展轉。成滿佛法。

舍利子。當知此施。由心廣大。不由於縷。

何以故。若施廣大。不由心者。如向施主。以微縷施。不應得心。清淨究竟。

如是。舍利子。當觀菩薩摩訶薩。行柁那波羅蜜多時。依世財施。便得一切。圓滿功德。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柁那波羅蜜多時。其性聰叡。智慧甚深。因於少施。多有所作。由智力故。增上所作。由慧力故。廣大所作。迴向力故。無邊所作。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行施不求妙色財。
亦不願感天人趣。
為求無上勝菩提。
施微便感無量福。

行施不求名稱聲。
未曾為樂及徒眾。
亦不求諸生死報。
施微而獲於大果。

布施飲食及衣服。
不求諸有及諸趣。
為求開解甘露門。
施如毛端福無量。

既無掉動及高慢。
亦離諂誑慳嫉心。
懈怠諸緣皆悉捨。
唯勤行施利於世。

財穀王位及身命。
歡喜捨已心無變。
如斯善捨獲廣大。
菩提解脫未為難。

愛樂諸來乞求者。
如父如母如妻子。
所獲財物常行施。
見彼感財無妬心。

行施之時眾繁雜。
土塊杖木來加害。
雖見曾無忿恚心。
愛語如舊情欣悅。

若施彼怨猶若親。
於驚怖者施無畏。
凡所有物皆能捨。
而心未嘗生鄙悋。

恒樂正求無上法。
於世王位絕希求。
出離世間嚴飾處。
常勤奉行於法施。

除彼樂求穢欲者。
誰有能求天世王。
是故智者不貪樂。
諸欲王位生天樂。

大名稱者所行施。
恒求無上佛菩提。
捨捐身命及餘事。
速疾能感多安樂。

聰慧菩薩行諸施。
未曾遠離上菩提。
不求妙色世間財。
又不願樂生天樂。

雖求涅槃無所依。
遠離一切諸希願。
若能如是善修習。
則名知道開道者。

舍利子。聰慧菩薩摩訶薩。於是布施。具足成就。善能修行。菩薩妙行。無有疑惑。

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柁那波羅蜜多。若諸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精進修行。是菩薩行。一切眾魔。魔民天子。於此菩薩。不能嬈亂。又不為彼。異道他論。所能摧屈。

大寶積經卷第四十一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