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詔譯
三律儀會第一之三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白佛言。
甚奇世尊。如是人等。聞此等經。不生厭離。
佛告大迦葉言。
若有眾生。成就四法。聞說此經。不生厭離。
云何為四。
多放逸故。不能深信。業異熟故。亦不深信。大地獄故。不能審信。我當死故。
若人成就。如是四法。不生厭離。
迦葉。復有眾生。成就四法。不生厭離。
何等為四。
年盛壯時。自恃強力。耽著欲樂。貪嗜諸酒。不能了知。明思惟觀。
若人成就。如是四法。不生厭離。
迦葉。若有比丘。成就四法。謗佛菩提。
何等為四。
本造惡業。已成就故。毀壞正法。如是比丘。不自發露。不善異熟。諸惡業故。於比丘尼。行穢欲故。彼有和上。或阿闍梨。多人所敬。謗佛菩提。如是弟子。隨學於師。亦生誹謗。是寡聞者。由嫉妬故。謗毀諸佛。比丘成就。如是四法。謗佛菩提。
迦葉。若有一法。得成沙門。及婆羅門。
何者為一。
於一切法。心無所住。如是一法。得成沙門。及婆羅門。
譬如有人。墮高山頂。謂無大地。樹木叢林。唯起空想。出入息斷。
迦葉。著諸法者。亦復如是。若執眼想。及以眼相。執耳鼻舌身意想。乃至意相。若執色受想。行識想。執淨持戒。多聞慚愧。經行往來。得菩提想。如此等法。皆悉非作。
沙門婆羅門。若起想者。則為所害。為誰所害。謂貪瞋癡。
若執眼相。由著可愛。不可愛色相故。為眼所害。如是執著。耳鼻舌身意相。乃至由著。可愛。不可愛法相故。乃至為意所害。若被害者。則於地獄。畜生餓鬼。人天界中。極為所害。何緣被害。由想執著。
何名想著。謂執我想。及我所想。女想男想。地水火風想。骨想。壞想。青瘀想。血塗想。色變想。離散想。勝解脫想。彼有少分。得勝解脫想。此有少分。不得勝解脫想。有無量種。宿住隨念。現證作想。我隨念想。異於過去。異於現在。我是過去。我是現在。於諸法中。起想執著。乃至涅槃想。我得涅槃想。
迦葉。以要言之。諸執著者。處處起想。乃至於空性中。起一切想。皆悉非作。沙門。婆羅門法。非沙門行。非婆羅門行。
迦葉。如來說言。沙門。婆羅門法者。譬如虛空。及以大地。
何以故。虛空之法。終不念言。我是虛空。
如是迦葉。沙門。婆羅門者。終不自謂。我是沙門。是婆羅門。是故諸法。亦不自謂。是作沙門。婆羅門法。沙門法者。不作不除。是為沙門。及婆羅門。
迦葉。譬如有人。於夜闇中。掉弄手臂。搖動面目。作如是言。
我弄世間。我弄世間。
於意云何。彼為弄誰。
迦葉白言。
世尊。是人自弄。
何以故。於中無人。為可弄故。
佛告大迦葉言。
如是如是。若有比丘。至阿蘭若。或至樹下。空室露處。作如是想。
眼是無常。耳鼻舌身意。悉是無常。
復作思惟。
色是無常。聲香味觸法。亦悉無常。
作是思惟。
我趣涅槃。
如是等類。為自劬勞。非沙門行。
何以故。以有若干。諸邪執故。知眼相已。為滅眼故。勤勞修習。如是能知。耳鼻舌身意相已。乃至為滅意故。勤修習之。若於三處。了知信受。則於三處。而生分別。若於諸見。起分別者。云何能得。心一境性。
迦葉。甚深菩提。難入難趣。難具資糧。心一境性者。為以幾何名。心一境性。周遍推求。乃至一法。亦不可得。所謂於眼。不可得實。於耳鼻舌身意。亦不得實。於一切法。皆不得實。
何以故。本性如是。心性不生。一切諸法。無實可得。是故彼心。不可得也。若過去未來現在。無所得故。無所作故。是謂無所作。何名無所作。若新若故。俱不可作。名無所作。是中過去。心不解脫。現在心不解脫。未來心不解脫。隨所有心。無所得者。是為心一境性。此即名入。心之數也。
迦葉。未來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執著眼等。說為滅壞。於諸蘊中。起於物想。如來說蘊。猶如於夢。然彼說言。夢為實有。由世間中。說有是夢。若無夢者。我等不應。有夢想事。以有表示。是故我等。於其眠夢。起於夢想。如是如是。蘊有所因。故說如夢。若無蘊者。不應說蘊。猶如於夢。彼諸愚夫。謂夢為實。聞是等經。便生誹謗。於中當有。比丘尼等。於施主家。妄稱我是。阿羅漢果。或依淺智。說現證得。若優婆塞。優婆夷等。聞經律頌。說我現證。
迦葉。當於爾時。若有比丘。或二十年。三十年中。常樂居止。阿蘭若處。精勤修習。為佛法故。來詣初信。一日優婆塞邊。唯以空言。互相唱說。言空空故。我已遍知。我已遍知。或有比丘。聞是經等。相向談說。有人聞之。便生怖畏。
復作是言。
若諸在家。出家人等。不應親近。應當遠離。此非教師。
何以故。彼等所知。不相親附。
復有宣說。甚深法者。為諸在家。出家人等。棄捨輕賤。
何以故。我今宣說。勝妙梵行。尚少知者。況未來世。乃至最少知者。亦皆滅沒。當爾之世。說法比丘。千人之中。能如實解。信入法者。一亦難有。乃至二千。亦復如是。於中或有。餘比丘等。下至不能。暫發言詞。況能解了。
迦葉。當於爾時。在家出家。共輕此教。若有比丘。發勤精進。為滅不善。生善法故。初夜後夜。減省睡眠。精進修學。則為他人。譏嫌棄捨。或斷命根。如是等經。即當毀滅。住法比丘。亦皆滅盡。於中智者。深勝無染。解了之者。應當尊重。深心恭敬。共集會已。住阿蘭若。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我所說善法。
第一義相應。
言蘊無堅實。
應觀察如夢。
爾時諸比丘。
鬪諍心紛擾。
無禮別尊卑。
唯有空名相。
比丘所發言。
俗亦如是說。
如斯之教法。
道俗語皆同。
比丘謂俗言。
汝解法希有。
是謂佛菩提。
已發初地果。
彼心謂見法。
親近在家人。
數奉施比丘。
與其最上供。
如斯比丘說。
無異語皆真。
與彼共相親。
言我能見法。
生於彼時者。
為施故出家。
不住正法中。
毀壞菩提道。
我示汝道者。
近我勿親餘。
不久汝得之。
還如我所得。
此最寂靜位。
共汝相向言。
和合大眾中。
毀壞我教法。
猶如劫村賊。
性懷兇險心。
破壞諸國城。
及以大聚落。
比丘亦如是。
無智多愚癡。
少慧起諸非。
著命數取趣。
離我所說教。
依止諸見心。
說是羅漢人。
盡懷增上慢。
於大和合會。
諸比丘眾前。
說已慧名聞。
於中一難得。
或時有比丘。
安住如實者。
被說惡名聞。
言非佛弟子。
法王大菩提。
于時被誹謗。
天眾懷憂慼。
相向數悲啼。
對彼信心天。
身自投于地。
觀斯釋師子。
無上法輪摧。
嗟歎佛如來。
快哉所說法。
奇特福田僧。
佛之所愛子。
我等不復聞。
法王之所說。
牟尼今滅度。
無覺抱迷心。
地居天次後。
出于大音聲。
唱令告諸天。
法炬今將滅。
汝等得聞佛。
不親近如來。
勿致後天龍。
而當懷悔恨。
經於無數劫。
為自及為他。
遍受於眾苦。
爾乃方成佛。
此是諸世尊。
為諸眾生類。
所說善法門。
今皆當隱沒。
矯亂人興世。
可畏造諸非。
魔使及惡魔。
恣情惡言說。
諂詐多癡鈍。
誑惑劣愚夫。
若瞋與不瞋。
毀師及勝教。
聞地天聲已。
上天皆慘然。
人及四王天。
悉亦懷憂惱。
夜叉眾來集。
阿吒筏底城。
皆發可畏聲。
滿面流悲淚。
天居眾寶飾。
城郭妙莊嚴。
皆悉失光暉。
猶如於聚土。
國城非似本。
堪生愛樂心。
今見寶嚴城。
須臾不可樂。
諸天同詣彼。
善逝本生國。
躄踊而號咷。
轉增大悲苦。
我從天降地。
往詣諸國城。
真法盡沈淪。
遍觀皆不見。
下至閻浮境。
見法大崩摧。
逼惱諸出家。
發聲大號哭。
勝城七日內。
處處失光暉。
天亦七日中。
數悲數啼泣。
嗚呼大雄健。
昔曾親面奉。
何期今不見。
言說亦成空。
曾住舍衛城。
來已皆恭敬。
於其地界內。
數悲而數啼。
見佛所坐林。
言佛曾於此。
轉四諦法輪。
我等親聞聽。
世間還黑闇。
更互不相尊。
己造諸罪因。
往生三惡趣。
天眾多宮殿。
今者悉空虛。
贍部諸眾生。
無主無救護。
言佛經行處。
毀壞悉荒蕪。
法王已涅槃。
世間不可樂。
三十三天主。
帝釋立其中。
苦惱發憂愁。
高聲大悲慟。
諸忉利天等。
舉手共哀號。
適聞園苑中。
其次便馳走。
是等諸天眾。
恒歎佛如來。
自嗟離世尊。
曾為說法者。
不能食甘露。
亦絕歌樂聲。
如是等諸天。
心憂經六月。
阿修羅聞說。
教法空無主。
於是即相呼。
興師伐忉利。
贍部諸王等。
毀壞佛制多。
當於爾時中。
天與修羅戰。
多有諸比丘。
及多比丘尼。
生諸惡趣中。
備受眾苦毒。
在家犯諸罪。
近事壞尸羅。
互相揚惡名。
以之生苦趣。
女人行不善。
皆亦入三塗。
如是事興時。
世間不安靜。
或時行聚落。
或投竄山林。
人眾以波逃。
壽命便殀促。
多有賊盜起。
亦復有飢荒。
苗稼不時登。
蝗蟲起災暴。
若於飢饉世。
人有壽命終。
便生餓鬼中。
具受多辛苦。
所有施塔廟。
及與四方僧。
爾時諸比丘。
悉共分張取。
於我滅度後。
如是眾苦興。
應速發精勤。
勿復更迴顧。
諸有愚夫類。
而無智慧人。
愚夫業已成。
速生諸惡趣。
應樂讀誦說。
智慧從此生。
人修智慧心。
速能昇善趣。
常以智慧觀。
如我如是學。
永離眾繫縛。
速至於涅槃。
正法不久留。
應發堅精進。
我已如是說。
宜速正思惟。
此劫過去已。
滿於六十劫。
當不聞佛名。
何能生信樂。
若人相會遇。
饑餓苦所侵。
母子是時中。
互相食其肉。
彼時所生子。
慞惶行不安。
住在己家中。
猶生大怖畏。
見聞此事已。
知其生死燒。
誰有智慧人。
於中生愛樂。
無明是生根。
女人是欲根。
蘊為苦惱根。
是故應捨苦。
世有愚眾生。
耽著於女欲。
人能離癡者。
疾當得涅槃。
宣暢此法時。
不遭於惡果。
不說果有漏。
故墮惡趣中。
所有無漏法。
空空無所有。
寂靜本無堅。
宜應速了悟。
復次迦葉。若有比丘。或餘眾生。由能成就。此第一法。求無漏者。應作是言。於一切法。心無所住。
復次迦葉。菩薩應為。堅固修習。
云何堅固。云何修習。
言堅固者。謂堅固心。堅固精進。
何者名為。堅固之心。
菩薩念言。
乃至供養。恒河沙佛。然後乃發。一念之心。而求佛道。次後復經。恒河沙劫。一佛現世。以發恒河。沙等心故。一得人身。以恒河沙等人身。聞一句法。智慧光明。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大利益。
應發如是。堅固之心。又以種種。方便攝佛智慧。種種苦行。以為希求。種種苦行。攝受佛智。
復有如是。堅固之心。
復次迦葉。我今為汝。宣說譬喻。由此喻故。諸有智人。而能解了。爾所說義。由是種種。難行苦行。能得菩提。於恒河沙劫。不應休廢。若於恒河沙劫。學不休廢。則能現證。無上菩提。應發如是。堅固之心。以為勢力。以作策勤。終不捨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有如是。堅固之心。
迦葉。若有菩薩。發是心者。何以攝受。謂不取處。不取非處。何故不取。處非處耶。若有取於。處非處者。於無上覺。則為障礙。以不取於。處非處故。速得無上。正等菩提。
迦葉。譬如有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珍寶。持用布施。若有如是。種種經典。如來所說。隨順菩提。受持教法。以信安住。所生福聚。倍多於彼。
迦葉。菩薩復有。堅固之心。乃至堅固。心亦不可得。是故修行。不可休廢。言修習者。謂多修行。有幾多耶。隨有若干。多修習法。若起一心。不能解了。
何以故。彼法不可。為表示故。然是最勝。修習之法。謂堅固心性。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無心起心想。
當有大怖畏。
我當成不成。
是事為云何。
而常起尋伺。
住在於一邊。
誹謗於正道。
不可得菩提。
此是懈怠心。
非是菩提相。
斯人疑一切。
諸佛及聲聞。
不行而希望。
賢聖諸佛法。
非但由言說。
能成安樂果。
要有信樂心。
能成廣大法。
亦非唯心量。
能獲勝堪任。
由一法能成。
諸有所作事。
知其殊勝已。
為佛故應修。
復次迦葉。菩薩以能。成就此法。亦不親近。供養諸佛。而自記言。
我當得作。如來。應。正等覺。
迦葉。在家菩薩。有三種修。能於菩提。而作利益。何等為三。
為一切智。故深生愛樂。不墮本業。堅持五戒。具此三支。能成六法。
何等為六。
謂得聖處。不瘂。不吃。不聾。不失聰聽。身變端嚴。速得深信。於甚深法。不生怖畏。隨所聞法。不用功勞。而能領解。速得不退。於此六法。應當善知。有五障轉。
何等為五。
謂離間語。一切妄語。意樂不成。心懷嫉妬。耽著諸欲。如是五法。為障礙轉。
復有三法。應當修行。
何等為三。
謂常興心。欲出家故。於持戒沙門。婆羅門所。尊重恭敬。若非同類。說法之者。應遠離之。
何以故。菩薩不應。修學彼法。若修學者。如負芻草。
何以故。非佛道故。
若擔負者。即為執著。同諸愚癡。是故不應。修學彼法。
復次迦葉。菩薩又應。受學三法。
何等為三。
謂常隨順。諸佛如來。為他演說。勤自修行。於眾生所。修習慈心。於此三處。受已應學。
復次應當。親近三法。
何等為三。
謂離捶打。不毀他人。說云卑賤。於怖畏者。施其無畏。
應當親近。如是三法。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不親下劣人。
見不正直者。
見已當遠離。
猶如避毒蛇。
不應隨學他。
不禮應遠離。
猶如見惡狗。
以生惡趣中。
有懷執著人。
學之同惡趣。
聞說勝空法。
應生愛樂心。
及樂空比丘。
亦應起尊敬。
增長多聞道。
而生利智心。
親近勝菩提。
有情應敬禮。
疾行受其教。
速生諸善根。
增長智慧心。
如蓮生在水。
宜多聽受法。
所增善速增。
以增智慧心。
能斷於諸漏。
大威德無畏。
大智大精勤。
為欲利益他。
自身盛利益。
在家應捨離。
捶楚打眾生。
發趣求菩提。
於法得不退。
無病最端正。
人皆愛敬之。
若修習慈心。
捨離諸惡道。
三十三天上。
五欲自歡娛。
從天若命終。
不墮於三惡。
生處於人世。
種族豪貴家。
形貌最端嚴。
人無能毀者。
天龍所守護。
隨法正修行。
受於勝妙處。
為人所愛重。
善得安隱眠。
寤亦心安隱。
以為天擁護。
終無怖畏心。
此之廣大法。
有如是勝相。
在家或出家。
更有大饒益。
令發悟憶念。
多人諸善根。
怖者以施安。
趣向菩提果。
更不事餘天。
唯除一切智。
是人得正道。
諸智共相應。
以此諸善根。
捨離三惡趣。
得智獲三明。
善學於三學。
如所作功德。
如其所禮敬。
獨為眾生尊。
人多恭敬禮。
禮敬如來者。
眾中為最上。
住於在家地。
若發菩提心。
為彼說法言。
及餘汝當聽。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應成三法。
何等為三。
應離世間。嬉戲放逸。互相贈遺。及以選擇。良日吉辰。應常清潔。離多納受。復當精進。修學多聞。
菩薩應成。如是三法。
復有三法。應受修行。
何等為三。
於說法者。不為障礙。應當勸請。說法之人。恒然燈燭。常應作是。三種之行。
復次迦葉。有三種法。終不應作。若有作者。則受女身。
何等為三。
不應障母。聽聞正法。及見比丘。不應障妻。見諸比丘。及聞正法。乃至不應。於己妻所。犯其非路。
如是三法。終不應作。若有作者。便受女身。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常應以信心。
燃燈燭光曜。
便獲無塵垢。
清淨之佛眼。
由依此眼故。
了諸所知法。
若能了所知。
以知過去法。
知現在亦然。
不分別未來。
無有三種相。
有斯二種相。
捨離於第三。
相即名無相。
皆同為一義。
佛所說諸根。
然法無根本。
於斯起分別。
便失勝菩提。
淨修佛眼已。
現證一切法。
此句即菩提。
如上所開示。
法無有能示。
亦無能毀者。
諸法如虛空。
是故說開示。
導師宣此義。
以為在家人。
常燃燈燭光。
得佛眼明了。
不斷他說法。
釋師子之教。
終不往三塗。
不受生盲果。
能常勸請他。
宣揚最勝教。
以此善根力。
轉無上法輪。
若人於母所。
為作法留難。
受鄙陋女身。
盲傴多眾罪。
不曾覩眾色。
亦不少聞聲。
住於幽闇間。
猶如蝙蝠類。
於妻生妬忌。
與作障法緣。
從茲速命終。
當為極陋女。
髮黃眼睛綠。
黧黯目盲冥。
足跛懷毒心。
耳聾多口舌。
如斯種類處。
速受眾惡身。
常為欲因緣。
丈夫生嫉妬。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有三種法。所不應作。
何等為三。
若他施物。設有微少。蘇醍醐等。乃至或多。難施之物。主若不請。不應行施。他欲出家。不應留難。未出家者。應當勸喻。令使出家。見有建立。如來塔廟。當助修營。不應緣此。取其財物。
如是三法。在家菩薩。所不應作。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他施功德財。
不應與非處。
於重便獲罪。
所施不能遮。
信者詣施前。
合掌儼然立。
於中人力少。
樂欲給侍僧。
應隨施主言。
助其少人力。
水漿湯飲等。
及餘輕物類。
無違施主心。
不令他怨恨。
若有欲出家。
或子或親屬。
菩薩於是中。
不應作留難。
願有情安樂。
願得證涅槃。
我勝意樂然。
願說無上法。
知其過失已。
不應穢自身。
勿長夜憂嗟。
為煩惱所染。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有三種法。不應修行。
何等為三。
不應販賣。男子女人。又亦不應。與他非藥。若有作者。不應親近。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應離販賣男。
亦離販賣女。
非藥勿與他。
若與者應離。
為苦眾生故。
天等所同訶。
隨趣諸方維。
憂箭所中害。
長夜增憂惱。
眾苦逼其身。
殀壽自銷亡。
是故不應作。
此過及餘失。
我悉了其因。
為諸菩薩等。
略說其少分。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有三種法。所不應作。
何等為三。
不應往彼。婬女之家。不應親近。諸媒媾者。不住屠殺。牛羊等處。
如是三法。所不應作。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不至婬女家。
專行穢欲者。
速致世譏嫌。
親近下欲故。
尊者知其往。
便即起嫌訶。
招疾害其身。
以之令壽盡。
常不應親近。
媒媾男女人。
他娶女為婚。
近之被誹謗。
亦不應往詣。
諸為屠宰家。
菩薩勝依人。
皆所不稱讚。
此諸深過患。
如來悉了知。
為不正行人。
我今如實說。
世尊所有教。
我弟子能知。
斯人於佛前。
能詣所行處。
眾生住聖道。
將速至涅槃。
佛為如是人。
非為惡行說。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應成三法。
何等為三。
住在家中。觀己身命。如客使想。於己施物。起積聚想。於未施者。如遠離我。百由旬想。不為妻子。作積聚想。
在家菩薩。應當成就。如是三法。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常修於死想。
我命速當終。
於其所積財。
應修取堅實。
財不為妻子。
亦不為己身。
速疾得堅牢。
身命及財物。
慇重求佛道。
不起貢高心。
若捨饒益門。
常遭諸損害。
猶如於戲童。
少嘗非飽足。
法味尚輕微。
雖信非堪保。
修行非猛勵。
相去實全遙。
弘揚若不休。
名為究竟法。
迦葉我今說。
如斯諸法門。
人能解了之。
名為一切智。
以智善觀察。
於身生厭離。
常自正思惟。
想之如對我。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成就三法。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等為三。
父母不信。令其住信。父母毀戒。勸令住戒。父母慳貪。勸令住捨。讚歎無上。正等菩提。為他說法。
是為第一。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知可供養。不可供養。可供養者。而供養之。若不可者。即不供養。然於彼所。修習慈心。由成如是。第二法故。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勤苦積財。不令虛費。無令散失。不浪與他。宜堅舉置。而於淨戒。沙門。婆羅門。諸眾生所。平等施之。與同法者。無所障礙。由成如是。第三法故。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若在家菩薩。
求無上菩提。
生三根本慧。
此為最上覺。
若父及與母。
惡慧無信心。
勸令生信樂。
令其住勝法。
慳犯住戒捨。
無慧教令慧。
亦常勸於是。
為菩提勝法。
應往於四方。
遍求說法者。
法施以教人。
由斯增智慧。
犯戒令住戒。
無信令信心。
無慧教令慧。
得成不退轉。
若逢慧比丘。
持戒多聞者。
恭敬親近之。
數往而諮問。
在家由此法。
得不退菩提。
知彼勝德人。
多聞具諸智。
慧解堪尊重。
可持身肉施。
此為信心相。
如我前所言。
無信則不能。
發大菩提意。
聰明見勝事。
速成深利益。
於諸殊妙法。
取證不為難。
知自及與他。
如斯勝饒益。
與出離相應。
是故增智慧。
本來恒積集。
所有諸資財。
為與持戒俱。
共貯當來物。
是無有異語。
彼亦不虛言。
勇進堅施成。
當證如來果。
持戒易共住。
勇健獲深慈。
布施攝眾生。
如先後無異。
清淨最上施。
無所有希求。
若金若與銀。
無有不施者。
勇猛施一切。
宿世所行檀。
希求無上乘。
甚深最勝位。
非法而供養。
一切諸天人。
不如能順法。
供養一眾生。
勇健為法求。
以法能了法。
聰明由勝道。
獲無上菩提。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成就三法。於聲聞乘。而般涅槃。
何等為三。
此有一類。怖三惡道。於大菩提。起重擔想。已集善根。不專思念。不好善求。為心所害。便生苦想。以成如是。第一法故。退失菩提。於聲聞乘。而般涅槃。
復次迦葉。此有一類。於所行施。不生喜心。行布施已。便生追悔。復不迴向。佛之智慧。由成如是。第二法故。退失菩提。速於聲聞乘。而般涅槃。
復次迦葉。此有一類。不勤精進。專求多聞。以下劣善根。速般涅槃。由成如是。第三法故。退失菩提。速趣聲聞乘。而般涅槃。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發菩提心已。
不正隨順行。
退失於佛乘。
入於聲聞道。
菩提非不信。
及以懈怠心。
無智守慳貪。
則為有障礙。
知恩住淨戒。
常樂廣行檀。
菩提不難得。
由心造諸惡。
心亦善行檀。
眾生心若堅。
當為世間塔。
若能離三法。
心趣大菩提。
當為世間尊。
成無上應供。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由成三法。退失菩提。於獨覺乘。而般涅槃。
何等為三。
此有一類。雖已發趣。大菩提心。於法慳悋。
復有一類。耽著觀望。及取世間。吉凶之相。
復有一類。發菩提心。以懈怠故。不能遍求。菩提分法。
由成如是。三種法故。一一皆能。退失菩提。於獨覺乘。而般涅槃。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慳悋於正法。
不教誨他人。
得獨覺菩提。
退失無上道。
由斯二種義。
失利眾苦生。
親近而修行。
疑惑菩提道。
思惟大乘法。
就吉以避凶。
此非正信心。
為佛所棄捨。
有能專意樂。
堅固向菩提。
終不禮餘尊。
唯除世間塔。
若有淨信心。
不事餘天等。
是為成最上。
號曰天中天。
若有樂菩提。
不事餘天等。
在在所生中。
色力恒具足。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由成三法。受身黑闇。
何等為三。
如來塔所。取其燈明。於他諍訟。而現瞋恚。於他黑人。不預己事。橫加毀呰。
由此三法。其身黑闇。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塔所燃燈明。
斷取是光焰。
身便為黑闇。
猶如烏毯毛。
毀呰於黑人。
我白汝身黑。
由其輕毀他。
受身便黑闇。
宜善護其語。
業終不敗亡。
隨其所造業。
當為彼業器。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由成三業。生工匠家。
何等為三。
菩薩自身。能持五戒。若有親屬。從遠而來。與酒令飲。或勸他人。而令飲酒。即當生彼。工匠之家。名第一法。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自修梵行。和合他人。令行穢欲。緣造此業。積集成故。而當生彼。工匠之家。名第二法。
復次迦葉。菩薩見他。精勤讀誦。然己家內。起作興功。
尋語彼言。
汝且休廢。讀誦之業。宜時為我。營辦所成。
以是業緣。積集成故。而當生彼。工匠之家。名第三法。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持酒勸他人。
及與諸親屬。
以成狂飲故。
便為饒語匠。
不解作刀鍼。
及餘工巧處。
唯能坐搖手。
爐前鼓槖囊。
自能修梵行。
為他稱讚婬。
此業異熟時。
當為饒語匠。
不解作刀鍼。
不能鼓風槖。
唯解奮長槌。
碪前而鍛鐵。
令他棄捨法。
從茲而命終。
速生工巧家。
稟識常愚闇。
初不見囊槖。
亦不見鉗槌。
其業報應然。
悉破壞眾器。
迦葉應防意。
及善護其言。
永勿教他人。
一切不善法。
輪迴生死苦。
由愛故增生。
善法可勤修。
應訶諸不善。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成就三法。當生剎利。豪族之家。眾同分中。顏貌端嚴。人所愛敬。聰慧巧便。不為嬾惰。
何等為三。
謂覩未曾見。沙門。婆羅門。即生信心。供養禮敬。言是福田。以清淨心。延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所須。在家菩薩。成此初法。當生剎利。豪族之家。眾同分中。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堅住本誓。如說修行。終不妄語。成就如是。第二法故。當生剎利。豪族之家。眾同分中。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於具戒蘊。沙門。婆羅門所。修供養時。而能攝受。堅固之法。由成如是。第三法故。當生剎利。豪族之家。眾同分中。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諸有智慧等。
見持戒多聞。
應生歡喜心。
往彼而請命。
既為請命已。
如法供養之。
無有厭悔心。
所施無罣閡。
是取堅牢法。
所為親近者。
種種智相應。
於難而速得。
如斯深信意。
趣向大菩提。
是智之所行。
佛道非難證。
恒為上活命。
應受最勝財。
希求殊妙法。
證無上涅槃。
當生豪族家。
顏貌甚端嚴。
得上妙衣服。
證最上涅槃。
如佛所稱譽。
行於最上乘。
以佛乘能證。
清涼妙涅槃。
是為最勝果。
如其所造業。
獲果亦等流。
設經百億劫。
是業終無壞。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成就三法。種諸善根。乃至證得。無上菩提。終不受於。五欲世樂。
何等為三。
在家菩薩。受持五戒。不向他人。讚五欲樂。勤修自業。不使女人。及發是心。
我止親近。一切女人。乃至證得。無上菩提。願我不逢。五欲世樂。
由成如是。最初法故。乃至菩提。不受五欲。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聞是等經。而生深信。求趣涅槃。雖復受持。如是等教。隱蔽不行。有能演說。及發起者。
若人聞已。即當捨離。諸惡作處。以此善根。得無礙辯。得無著辯。若於現在。及命終時。速得見佛。命終之後。往生天上。不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由成如是。第二法故。乃至菩提。不受五欲。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所有善根。悉皆迴向。無上菩提。不樂色聲。香味觸法。財封尊貴。不愛眷屬。以無為心。無為果報。速證無上。正等菩提。由成如是。第三法故。乃至菩提。不受五欲。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在家修五戒。
堅守善護持。
不親近女人。
於中生厭惡。
如是等法門。
勤求無厭足。
所有惡作處。
應速捨離之。
一切諸善法。
悉迴向菩提。
以此諸善根。
速離於五欲。
常獲勝多聞。
為眾生說法。
發生大慈意。
求無上菩提。
是故聞此利。
應生賢善心。
不近於諸欲。
速疾轉法輪。
爾時大迦葉。白佛言。
世尊。今此經法。以何為名。我等今者。云何奉持。
佛告迦葉。
是經名曰。說三律儀。亦名宣說菩薩禁戒。亦名同入一切諸法。
佛說此經已。尊者大迦葉。及諸大眾。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詔譯
三律儀會第一之三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白佛言。
甚奇世尊。如是人等。聞此等經。不生厭離。
佛告大迦葉言。
若有眾生。成就四法。聞說此經。不生厭離。
云何為四。
多放逸故。不能深信。業異熟故。亦不深信。大地獄故。不能審信。我當死故。
若人成就。如是四法。不生厭離。
迦葉。復有眾生。成就四法。不生厭離。
何等為四。
年盛壯時。自恃強力。耽著欲樂。貪嗜諸酒。不能了知。明思惟觀。
若人成就。如是四法。不生厭離。
迦葉。若有比丘。成就四法。謗佛菩提。
何等為四。
本造惡業。已成就故。毀壞正法。如是比丘。不自發露。不善異熟。諸惡業故。於比丘尼。行穢欲故。彼有和上。或阿闍梨。多人所敬。謗佛菩提。如是弟子。隨學於師。亦生誹謗。是寡聞者。由嫉妬故。謗毀諸佛。比丘成就。如是四法。謗佛菩提。
迦葉。若有一法。得成沙門。及婆羅門。
何者為一。
於一切法。心無所住。如是一法。得成沙門。及婆羅門。
譬如有人。墮高山頂。謂無大地。樹木叢林。唯起空想。出入息斷。
迦葉。著諸法者。亦復如是。若執眼想。及以眼相。執耳鼻舌身意想。乃至意相。若執色受想。行識想。執淨持戒。多聞慚愧。經行往來。得菩提想。如此等法。皆悉非作。
沙門婆羅門。若起想者。則為所害。為誰所害。謂貪瞋癡。
若執眼相。由著可愛。不可愛色相故。為眼所害。如是執著。耳鼻舌身意相。乃至由著。可愛。不可愛法相故。乃至為意所害。若被害者。則於地獄。畜生餓鬼。人天界中。極為所害。何緣被害。由想執著。
何名想著。謂執我想。及我所想。女想男想。地水火風想。骨想。壞想。青瘀想。血塗想。色變想。離散想。勝解脫想。彼有少分。得勝解脫想。此有少分。不得勝解脫想。有無量種。宿住隨念。現證作想。我隨念想。異於過去。異於現在。我是過去。我是現在。於諸法中。起想執著。乃至涅槃想。我得涅槃想。
迦葉。以要言之。諸執著者。處處起想。乃至於空性中。起一切想。皆悉非作。沙門。婆羅門法。非沙門行。非婆羅門行。
迦葉。如來說言。沙門。婆羅門法者。譬如虛空。及以大地。
何以故。虛空之法。終不念言。我是虛空。
如是迦葉。沙門。婆羅門者。終不自謂。我是沙門。是婆羅門。是故諸法。亦不自謂。是作沙門。婆羅門法。沙門法者。不作不除。是為沙門。及婆羅門。
迦葉。譬如有人。於夜闇中。掉弄手臂。搖動面目。作如是言。
我弄世間。我弄世間。
於意云何。彼為弄誰。
迦葉白言。
世尊。是人自弄。
何以故。於中無人。為可弄故。
佛告大迦葉言。
如是如是。若有比丘。至阿蘭若。或至樹下。空室露處。作如是想。
眼是無常。耳鼻舌身意。悉是無常。
復作思惟。
色是無常。聲香味觸法。亦悉無常。
作是思惟。
我趣涅槃。
如是等類。為自劬勞。非沙門行。
何以故。以有若干。諸邪執故。知眼相已。為滅眼故。勤勞修習。如是能知。耳鼻舌身意相已。乃至為滅意故。勤修習之。若於三處。了知信受。則於三處。而生分別。若於諸見。起分別者。云何能得。心一境性。
迦葉。甚深菩提。難入難趣。難具資糧。心一境性者。為以幾何名。心一境性。周遍推求。乃至一法。亦不可得。所謂於眼。不可得實。於耳鼻舌身意。亦不得實。於一切法。皆不得實。
何以故。本性如是。心性不生。一切諸法。無實可得。是故彼心。不可得也。若過去未來現在。無所得故。無所作故。是謂無所作。何名無所作。若新若故。俱不可作。名無所作。是中過去。心不解脫。現在心不解脫。未來心不解脫。隨所有心。無所得者。是為心一境性。此即名入。心之數也。
迦葉。未來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執著眼等。說為滅壞。於諸蘊中。起於物想。如來說蘊。猶如於夢。然彼說言。夢為實有。由世間中。說有是夢。若無夢者。我等不應。有夢想事。以有表示。是故我等。於其眠夢。起於夢想。如是如是。蘊有所因。故說如夢。若無蘊者。不應說蘊。猶如於夢。彼諸愚夫。謂夢為實。聞是等經。便生誹謗。於中當有。比丘尼等。於施主家。妄稱我是。阿羅漢果。或依淺智。說現證得。若優婆塞。優婆夷等。聞經律頌。說我現證。
迦葉。當於爾時。若有比丘。或二十年。三十年中。常樂居止。阿蘭若處。精勤修習。為佛法故。來詣初信。一日優婆塞邊。唯以空言。互相唱說。言空空故。我已遍知。我已遍知。或有比丘。聞是經等。相向談說。有人聞之。便生怖畏。
復作是言。
若諸在家。出家人等。不應親近。應當遠離。此非教師。
何以故。彼等所知。不相親附。
復有宣說。甚深法者。為諸在家。出家人等。棄捨輕賤。
何以故。我今宣說。勝妙梵行。尚少知者。況未來世。乃至最少知者。亦皆滅沒。當爾之世。說法比丘。千人之中。能如實解。信入法者。一亦難有。乃至二千。亦復如是。於中或有。餘比丘等。下至不能。暫發言詞。況能解了。
迦葉。當於爾時。在家出家。共輕此教。若有比丘。發勤精進。為滅不善。生善法故。初夜後夜。減省睡眠。精進修學。則為他人。譏嫌棄捨。或斷命根。如是等經。即當毀滅。住法比丘。亦皆滅盡。於中智者。深勝無染。解了之者。應當尊重。深心恭敬。共集會已。住阿蘭若。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我所說善法。
第一義相應。
言蘊無堅實。
應觀察如夢。
爾時諸比丘。
鬪諍心紛擾。
無禮別尊卑。
唯有空名相。
比丘所發言。
俗亦如是說。
如斯之教法。
道俗語皆同。
比丘謂俗言。
汝解法希有。
是謂佛菩提。
已發初地果。
彼心謂見法。
親近在家人。
數奉施比丘。
與其最上供。
如斯比丘說。
無異語皆真。
與彼共相親。
言我能見法。
生於彼時者。
為施故出家。
不住正法中。
毀壞菩提道。
我示汝道者。
近我勿親餘。
不久汝得之。
還如我所得。
此最寂靜位。
共汝相向言。
和合大眾中。
毀壞我教法。
猶如劫村賊。
性懷兇險心。
破壞諸國城。
及以大聚落。
比丘亦如是。
無智多愚癡。
少慧起諸非。
著命數取趣。
離我所說教。
依止諸見心。
說是羅漢人。
盡懷增上慢。
於大和合會。
諸比丘眾前。
說已慧名聞。
於中一難得。
或時有比丘。
安住如實者。
被說惡名聞。
言非佛弟子。
法王大菩提。
于時被誹謗。
天眾懷憂慼。
相向數悲啼。
對彼信心天。
身自投于地。
觀斯釋師子。
無上法輪摧。
嗟歎佛如來。
快哉所說法。
奇特福田僧。
佛之所愛子。
我等不復聞。
法王之所說。
牟尼今滅度。
無覺抱迷心。
地居天次後。
出于大音聲。
唱令告諸天。
法炬今將滅。
汝等得聞佛。
不親近如來。
勿致後天龍。
而當懷悔恨。
經於無數劫。
為自及為他。
遍受於眾苦。
爾乃方成佛。
此是諸世尊。
為諸眾生類。
所說善法門。
今皆當隱沒。
矯亂人興世。
可畏造諸非。
魔使及惡魔。
恣情惡言說。
諂詐多癡鈍。
誑惑劣愚夫。
若瞋與不瞋。
毀師及勝教。
聞地天聲已。
上天皆慘然。
人及四王天。
悉亦懷憂惱。
夜叉眾來集。
阿吒筏底城。
皆發可畏聲。
滿面流悲淚。
天居眾寶飾。
城郭妙莊嚴。
皆悉失光暉。
猶如於聚土。
國城非似本。
堪生愛樂心。
今見寶嚴城。
須臾不可樂。
諸天同詣彼。
善逝本生國。
躄踊而號咷。
轉增大悲苦。
我從天降地。
往詣諸國城。
真法盡沈淪。
遍觀皆不見。
下至閻浮境。
見法大崩摧。
逼惱諸出家。
發聲大號哭。
勝城七日內。
處處失光暉。
天亦七日中。
數悲數啼泣。
嗚呼大雄健。
昔曾親面奉。
何期今不見。
言說亦成空。
曾住舍衛城。
來已皆恭敬。
於其地界內。
數悲而數啼。
見佛所坐林。
言佛曾於此。
轉四諦法輪。
我等親聞聽。
世間還黑闇。
更互不相尊。
己造諸罪因。
往生三惡趣。
天眾多宮殿。
今者悉空虛。
贍部諸眾生。
無主無救護。
言佛經行處。
毀壞悉荒蕪。
法王已涅槃。
世間不可樂。
三十三天主。
帝釋立其中。
苦惱發憂愁。
高聲大悲慟。
諸忉利天等。
舉手共哀號。
適聞園苑中。
其次便馳走。
是等諸天眾。
恒歎佛如來。
自嗟離世尊。
曾為說法者。
不能食甘露。
亦絕歌樂聲。
如是等諸天。
心憂經六月。
阿修羅聞說。
教法空無主。
於是即相呼。
興師伐忉利。
贍部諸王等。
毀壞佛制多。
當於爾時中。
天與修羅戰。
多有諸比丘。
及多比丘尼。
生諸惡趣中。
備受眾苦毒。
在家犯諸罪。
近事壞尸羅。
互相揚惡名。
以之生苦趣。
女人行不善。
皆亦入三塗。
如是事興時。
世間不安靜。
或時行聚落。
或投竄山林。
人眾以波逃。
壽命便殀促。
多有賊盜起。
亦復有飢荒。
苗稼不時登。
蝗蟲起災暴。
若於飢饉世。
人有壽命終。
便生餓鬼中。
具受多辛苦。
所有施塔廟。
及與四方僧。
爾時諸比丘。
悉共分張取。
於我滅度後。
如是眾苦興。
應速發精勤。
勿復更迴顧。
諸有愚夫類。
而無智慧人。
愚夫業已成。
速生諸惡趣。
應樂讀誦說。
智慧從此生。
人修智慧心。
速能昇善趣。
常以智慧觀。
如我如是學。
永離眾繫縛。
速至於涅槃。
正法不久留。
應發堅精進。
我已如是說。
宜速正思惟。
此劫過去已。
滿於六十劫。
當不聞佛名。
何能生信樂。
若人相會遇。
饑餓苦所侵。
母子是時中。
互相食其肉。
彼時所生子。
慞惶行不安。
住在己家中。
猶生大怖畏。
見聞此事已。
知其生死燒。
誰有智慧人。
於中生愛樂。
無明是生根。
女人是欲根。
蘊為苦惱根。
是故應捨苦。
世有愚眾生。
耽著於女欲。
人能離癡者。
疾當得涅槃。
宣暢此法時。
不遭於惡果。
不說果有漏。
故墮惡趣中。
所有無漏法。
空空無所有。
寂靜本無堅。
宜應速了悟。
復次迦葉。若有比丘。或餘眾生。由能成就。此第一法。求無漏者。應作是言。於一切法。心無所住。
復次迦葉。菩薩應為。堅固修習。
云何堅固。云何修習。
言堅固者。謂堅固心。堅固精進。
何者名為。堅固之心。
菩薩念言。
乃至供養。恒河沙佛。然後乃發。一念之心。而求佛道。次後復經。恒河沙劫。一佛現世。以發恒河。沙等心故。一得人身。以恒河沙等人身。聞一句法。智慧光明。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大利益。
應發如是。堅固之心。又以種種。方便攝佛智慧。種種苦行。以為希求。種種苦行。攝受佛智。
復有如是。堅固之心。
復次迦葉。我今為汝。宣說譬喻。由此喻故。諸有智人。而能解了。爾所說義。由是種種。難行苦行。能得菩提。於恒河沙劫。不應休廢。若於恒河沙劫。學不休廢。則能現證。無上菩提。應發如是。堅固之心。以為勢力。以作策勤。終不捨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有如是。堅固之心。
迦葉。若有菩薩。發是心者。何以攝受。謂不取處。不取非處。何故不取。處非處耶。若有取於。處非處者。於無上覺。則為障礙。以不取於。處非處故。速得無上。正等菩提。
迦葉。譬如有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珍寶。持用布施。若有如是。種種經典。如來所說。隨順菩提。受持教法。以信安住。所生福聚。倍多於彼。
迦葉。菩薩復有。堅固之心。乃至堅固。心亦不可得。是故修行。不可休廢。言修習者。謂多修行。有幾多耶。隨有若干。多修習法。若起一心。不能解了。
何以故。彼法不可。為表示故。然是最勝。修習之法。謂堅固心性。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無心起心想。
當有大怖畏。
我當成不成。
是事為云何。
而常起尋伺。
住在於一邊。
誹謗於正道。
不可得菩提。
此是懈怠心。
非是菩提相。
斯人疑一切。
諸佛及聲聞。
不行而希望。
賢聖諸佛法。
非但由言說。
能成安樂果。
要有信樂心。
能成廣大法。
亦非唯心量。
能獲勝堪任。
由一法能成。
諸有所作事。
知其殊勝已。
為佛故應修。
復次迦葉。菩薩以能。成就此法。亦不親近。供養諸佛。而自記言。
我當得作。如來。應。正等覺。
迦葉。在家菩薩。有三種修。能於菩提。而作利益。何等為三。
為一切智。故深生愛樂。不墮本業。堅持五戒。具此三支。能成六法。
何等為六。
謂得聖處。不瘂。不吃。不聾。不失聰聽。身變端嚴。速得深信。於甚深法。不生怖畏。隨所聞法。不用功勞。而能領解。速得不退。於此六法。應當善知。有五障轉。
何等為五。
謂離間語。一切妄語。意樂不成。心懷嫉妬。耽著諸欲。如是五法。為障礙轉。
復有三法。應當修行。
何等為三。
謂常興心。欲出家故。於持戒沙門。婆羅門所。尊重恭敬。若非同類。說法之者。應遠離之。
何以故。菩薩不應。修學彼法。若修學者。如負芻草。
何以故。非佛道故。
若擔負者。即為執著。同諸愚癡。是故不應。修學彼法。
復次迦葉。菩薩又應。受學三法。
何等為三。
謂常隨順。諸佛如來。為他演說。勤自修行。於眾生所。修習慈心。於此三處。受已應學。
復次應當。親近三法。
何等為三。
謂離捶打。不毀他人。說云卑賤。於怖畏者。施其無畏。
應當親近。如是三法。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不親下劣人。
見不正直者。
見已當遠離。
猶如避毒蛇。
不應隨學他。
不禮應遠離。
猶如見惡狗。
以生惡趣中。
有懷執著人。
學之同惡趣。
聞說勝空法。
應生愛樂心。
及樂空比丘。
亦應起尊敬。
增長多聞道。
而生利智心。
親近勝菩提。
有情應敬禮。
疾行受其教。
速生諸善根。
增長智慧心。
如蓮生在水。
宜多聽受法。
所增善速增。
以增智慧心。
能斷於諸漏。
大威德無畏。
大智大精勤。
為欲利益他。
自身盛利益。
在家應捨離。
捶楚打眾生。
發趣求菩提。
於法得不退。
無病最端正。
人皆愛敬之。
若修習慈心。
捨離諸惡道。
三十三天上。
五欲自歡娛。
從天若命終。
不墮於三惡。
生處於人世。
種族豪貴家。
形貌最端嚴。
人無能毀者。
天龍所守護。
隨法正修行。
受於勝妙處。
為人所愛重。
善得安隱眠。
寤亦心安隱。
以為天擁護。
終無怖畏心。
此之廣大法。
有如是勝相。
在家或出家。
更有大饒益。
令發悟憶念。
多人諸善根。
怖者以施安。
趣向菩提果。
更不事餘天。
唯除一切智。
是人得正道。
諸智共相應。
以此諸善根。
捨離三惡趣。
得智獲三明。
善學於三學。
如所作功德。
如其所禮敬。
獨為眾生尊。
人多恭敬禮。
禮敬如來者。
眾中為最上。
住於在家地。
若發菩提心。
為彼說法言。
及餘汝當聽。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應成三法。
何等為三。
應離世間。嬉戲放逸。互相贈遺。及以選擇。良日吉辰。應常清潔。離多納受。復當精進。修學多聞。
菩薩應成。如是三法。
復有三法。應受修行。
何等為三。
於說法者。不為障礙。應當勸請。說法之人。恒然燈燭。常應作是。三種之行。
復次迦葉。有三種法。終不應作。若有作者。則受女身。
何等為三。
不應障母。聽聞正法。及見比丘。不應障妻。見諸比丘。及聞正法。乃至不應。於己妻所。犯其非路。
如是三法。終不應作。若有作者。便受女身。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常應以信心。
燃燈燭光曜。
便獲無塵垢。
清淨之佛眼。
由依此眼故。
了諸所知法。
若能了所知。
以知過去法。
知現在亦然。
不分別未來。
無有三種相。
有斯二種相。
捨離於第三。
相即名無相。
皆同為一義。
佛所說諸根。
然法無根本。
於斯起分別。
便失勝菩提。
淨修佛眼已。
現證一切法。
此句即菩提。
如上所開示。
法無有能示。
亦無能毀者。
諸法如虛空。
是故說開示。
導師宣此義。
以為在家人。
常燃燈燭光。
得佛眼明了。
不斷他說法。
釋師子之教。
終不往三塗。
不受生盲果。
能常勸請他。
宣揚最勝教。
以此善根力。
轉無上法輪。
若人於母所。
為作法留難。
受鄙陋女身。
盲傴多眾罪。
不曾覩眾色。
亦不少聞聲。
住於幽闇間。
猶如蝙蝠類。
於妻生妬忌。
與作障法緣。
從茲速命終。
當為極陋女。
髮黃眼睛綠。
黧黯目盲冥。
足跛懷毒心。
耳聾多口舌。
如斯種類處。
速受眾惡身。
常為欲因緣。
丈夫生嫉妬。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有三種法。所不應作。
何等為三。
若他施物。設有微少。蘇醍醐等。乃至或多。難施之物。主若不請。不應行施。他欲出家。不應留難。未出家者。應當勸喻。令使出家。見有建立。如來塔廟。當助修營。不應緣此。取其財物。
如是三法。在家菩薩。所不應作。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他施功德財。
不應與非處。
於重便獲罪。
所施不能遮。
信者詣施前。
合掌儼然立。
於中人力少。
樂欲給侍僧。
應隨施主言。
助其少人力。
水漿湯飲等。
及餘輕物類。
無違施主心。
不令他怨恨。
若有欲出家。
或子或親屬。
菩薩於是中。
不應作留難。
願有情安樂。
願得證涅槃。
我勝意樂然。
願說無上法。
知其過失已。
不應穢自身。
勿長夜憂嗟。
為煩惱所染。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有三種法。不應修行。
何等為三。
不應販賣。男子女人。又亦不應。與他非藥。若有作者。不應親近。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應離販賣男。
亦離販賣女。
非藥勿與他。
若與者應離。
為苦眾生故。
天等所同訶。
隨趣諸方維。
憂箭所中害。
長夜增憂惱。
眾苦逼其身。
殀壽自銷亡。
是故不應作。
此過及餘失。
我悉了其因。
為諸菩薩等。
略說其少分。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有三種法。所不應作。
何等為三。
不應往彼。婬女之家。不應親近。諸媒媾者。不住屠殺。牛羊等處。
如是三法。所不應作。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不至婬女家。
專行穢欲者。
速致世譏嫌。
親近下欲故。
尊者知其往。
便即起嫌訶。
招疾害其身。
以之令壽盡。
常不應親近。
媒媾男女人。
他娶女為婚。
近之被誹謗。
亦不應往詣。
諸為屠宰家。
菩薩勝依人。
皆所不稱讚。
此諸深過患。
如來悉了知。
為不正行人。
我今如實說。
世尊所有教。
我弟子能知。
斯人於佛前。
能詣所行處。
眾生住聖道。
將速至涅槃。
佛為如是人。
非為惡行說。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應成三法。
何等為三。
住在家中。觀己身命。如客使想。於己施物。起積聚想。於未施者。如遠離我。百由旬想。不為妻子。作積聚想。
在家菩薩。應當成就。如是三法。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常修於死想。
我命速當終。
於其所積財。
應修取堅實。
財不為妻子。
亦不為己身。
速疾得堅牢。
身命及財物。
慇重求佛道。
不起貢高心。
若捨饒益門。
常遭諸損害。
猶如於戲童。
少嘗非飽足。
法味尚輕微。
雖信非堪保。
修行非猛勵。
相去實全遙。
弘揚若不休。
名為究竟法。
迦葉我今說。
如斯諸法門。
人能解了之。
名為一切智。
以智善觀察。
於身生厭離。
常自正思惟。
想之如對我。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成就三法。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等為三。
父母不信。令其住信。父母毀戒。勸令住戒。父母慳貪。勸令住捨。讚歎無上。正等菩提。為他說法。
是為第一。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知可供養。不可供養。可供養者。而供養之。若不可者。即不供養。然於彼所。修習慈心。由成如是。第二法故。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勤苦積財。不令虛費。無令散失。不浪與他。宜堅舉置。而於淨戒。沙門。婆羅門。諸眾生所。平等施之。與同法者。無所障礙。由成如是。第三法故。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若在家菩薩。
求無上菩提。
生三根本慧。
此為最上覺。
若父及與母。
惡慧無信心。
勸令生信樂。
令其住勝法。
慳犯住戒捨。
無慧教令慧。
亦常勸於是。
為菩提勝法。
應往於四方。
遍求說法者。
法施以教人。
由斯增智慧。
犯戒令住戒。
無信令信心。
無慧教令慧。
得成不退轉。
若逢慧比丘。
持戒多聞者。
恭敬親近之。
數往而諮問。
在家由此法。
得不退菩提。
知彼勝德人。
多聞具諸智。
慧解堪尊重。
可持身肉施。
此為信心相。
如我前所言。
無信則不能。
發大菩提意。
聰明見勝事。
速成深利益。
於諸殊妙法。
取證不為難。
知自及與他。
如斯勝饒益。
與出離相應。
是故增智慧。
本來恒積集。
所有諸資財。
為與持戒俱。
共貯當來物。
是無有異語。
彼亦不虛言。
勇進堅施成。
當證如來果。
持戒易共住。
勇健獲深慈。
布施攝眾生。
如先後無異。
清淨最上施。
無所有希求。
若金若與銀。
無有不施者。
勇猛施一切。
宿世所行檀。
希求無上乘。
甚深最勝位。
非法而供養。
一切諸天人。
不如能順法。
供養一眾生。
勇健為法求。
以法能了法。
聰明由勝道。
獲無上菩提。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成就三法。於聲聞乘。而般涅槃。
何等為三。
此有一類。怖三惡道。於大菩提。起重擔想。已集善根。不專思念。不好善求。為心所害。便生苦想。以成如是。第一法故。退失菩提。於聲聞乘。而般涅槃。
復次迦葉。此有一類。於所行施。不生喜心。行布施已。便生追悔。復不迴向。佛之智慧。由成如是。第二法故。退失菩提。速於聲聞乘。而般涅槃。
復次迦葉。此有一類。不勤精進。專求多聞。以下劣善根。速般涅槃。由成如是。第三法故。退失菩提。速趣聲聞乘。而般涅槃。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發菩提心已。
不正隨順行。
退失於佛乘。
入於聲聞道。
菩提非不信。
及以懈怠心。
無智守慳貪。
則為有障礙。
知恩住淨戒。
常樂廣行檀。
菩提不難得。
由心造諸惡。
心亦善行檀。
眾生心若堅。
當為世間塔。
若能離三法。
心趣大菩提。
當為世間尊。
成無上應供。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由成三法。退失菩提。於獨覺乘。而般涅槃。
何等為三。
此有一類。雖已發趣。大菩提心。於法慳悋。
復有一類。耽著觀望。及取世間。吉凶之相。
復有一類。發菩提心。以懈怠故。不能遍求。菩提分法。
由成如是。三種法故。一一皆能。退失菩提。於獨覺乘。而般涅槃。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慳悋於正法。
不教誨他人。
得獨覺菩提。
退失無上道。
由斯二種義。
失利眾苦生。
親近而修行。
疑惑菩提道。
思惟大乘法。
就吉以避凶。
此非正信心。
為佛所棄捨。
有能專意樂。
堅固向菩提。
終不禮餘尊。
唯除世間塔。
若有淨信心。
不事餘天等。
是為成最上。
號曰天中天。
若有樂菩提。
不事餘天等。
在在所生中。
色力恒具足。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由成三法。受身黑闇。
何等為三。
如來塔所。取其燈明。於他諍訟。而現瞋恚。於他黑人。不預己事。橫加毀呰。
由此三法。其身黑闇。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塔所燃燈明。
斷取是光焰。
身便為黑闇。
猶如烏毯毛。
毀呰於黑人。
我白汝身黑。
由其輕毀他。
受身便黑闇。
宜善護其語。
業終不敗亡。
隨其所造業。
當為彼業器。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由成三業。生工匠家。
何等為三。
菩薩自身。能持五戒。若有親屬。從遠而來。與酒令飲。或勸他人。而令飲酒。即當生彼。工匠之家。名第一法。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自修梵行。和合他人。令行穢欲。緣造此業。積集成故。而當生彼。工匠之家。名第二法。
復次迦葉。菩薩見他。精勤讀誦。然己家內。起作興功。
尋語彼言。
汝且休廢。讀誦之業。宜時為我。營辦所成。
以是業緣。積集成故。而當生彼。工匠之家。名第三法。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持酒勸他人。
及與諸親屬。
以成狂飲故。
便為饒語匠。
不解作刀鍼。
及餘工巧處。
唯能坐搖手。
爐前鼓槖囊。
自能修梵行。
為他稱讚婬。
此業異熟時。
當為饒語匠。
不解作刀鍼。
不能鼓風槖。
唯解奮長槌。
碪前而鍛鐵。
令他棄捨法。
從茲而命終。
速生工巧家。
稟識常愚闇。
初不見囊槖。
亦不見鉗槌。
其業報應然。
悉破壞眾器。
迦葉應防意。
及善護其言。
永勿教他人。
一切不善法。
輪迴生死苦。
由愛故增生。
善法可勤修。
應訶諸不善。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成就三法。當生剎利。豪族之家。眾同分中。顏貌端嚴。人所愛敬。聰慧巧便。不為嬾惰。
何等為三。
謂覩未曾見。沙門。婆羅門。即生信心。供養禮敬。言是福田。以清淨心。延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所須。在家菩薩。成此初法。當生剎利。豪族之家。眾同分中。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堅住本誓。如說修行。終不妄語。成就如是。第二法故。當生剎利。豪族之家。眾同分中。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於具戒蘊。沙門。婆羅門所。修供養時。而能攝受。堅固之法。由成如是。第三法故。當生剎利。豪族之家。眾同分中。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諸有智慧等。
見持戒多聞。
應生歡喜心。
往彼而請命。
既為請命已。
如法供養之。
無有厭悔心。
所施無罣閡。
是取堅牢法。
所為親近者。
種種智相應。
於難而速得。
如斯深信意。
趣向大菩提。
是智之所行。
佛道非難證。
恒為上活命。
應受最勝財。
希求殊妙法。
證無上涅槃。
當生豪族家。
顏貌甚端嚴。
得上妙衣服。
證最上涅槃。
如佛所稱譽。
行於最上乘。
以佛乘能證。
清涼妙涅槃。
是為最勝果。
如其所造業。
獲果亦等流。
設經百億劫。
是業終無壞。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成就三法。種諸善根。乃至證得。無上菩提。終不受於。五欲世樂。
何等為三。
在家菩薩。受持五戒。不向他人。讚五欲樂。勤修自業。不使女人。及發是心。
我止親近。一切女人。乃至證得。無上菩提。願我不逢。五欲世樂。
由成如是。最初法故。乃至菩提。不受五欲。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聞是等經。而生深信。求趣涅槃。雖復受持。如是等教。隱蔽不行。有能演說。及發起者。
若人聞已。即當捨離。諸惡作處。以此善根。得無礙辯。得無著辯。若於現在。及命終時。速得見佛。命終之後。往生天上。不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由成如是。第二法故。乃至菩提。不受五欲。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所有善根。悉皆迴向。無上菩提。不樂色聲。香味觸法。財封尊貴。不愛眷屬。以無為心。無為果報。速證無上。正等菩提。由成如是。第三法故。乃至菩提。不受五欲。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在家修五戒。
堅守善護持。
不親近女人。
於中生厭惡。
如是等法門。
勤求無厭足。
所有惡作處。
應速捨離之。
一切諸善法。
悉迴向菩提。
以此諸善根。
速離於五欲。
常獲勝多聞。
為眾生說法。
發生大慈意。
求無上菩提。
是故聞此利。
應生賢善心。
不近於諸欲。
速疾轉法輪。
爾時大迦葉。白佛言。
世尊。今此經法。以何為名。我等今者。云何奉持。
佛告迦葉。
是經名曰。說三律儀。亦名宣說菩薩禁戒。亦名同入一切諸法。
佛說此經已。尊者大迦葉。及諸大眾。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寶積經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