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四

北涼沙門釋道龔譯

阿蘭若比丘品第五

爾時摩訶迦葉。白佛言。

世尊。若有比丘。自言阿蘭若比丘。

世尊。齊幾所名。阿蘭若比丘。齊幾所名。乞食比丘。齊幾所名。畜糞掃衣比丘。齊幾所名。樹下比丘。齊幾所名。塚間比丘。齊幾所名。露處比丘。

佛告迦葉。

阿蘭若比丘。必樂阿蘭若處。住阿蘭若處。

迦葉。若阿蘭若處。所謂。無大聲。無眾閙聲。離麞鹿虎狼。及諸飛鳥。遠諸賊盜。及牧牛羊者。順沙門行處。如是阿蘭若處。應於中修行。

彼比丘。若欲至阿蘭若處。應當思惟八法。

何等八。

一者。我當捨身。二者。應當捨命。三者。當捨利養。四者。離於一切。所愛樂處。五者。於山間死。當如鹿死。六者。阿蘭若處。當受阿蘭若行。七者。當以法自活。八者。非以煩惱自活。

迦葉。是名八法。阿蘭若比丘。所應思惟。思惟已當。至阿蘭若處。

迦葉。阿蘭若比丘。至阿蘭若處已。行阿蘭若法。以八行行慈。於一切眾生生慈心。

何等八。

一者。以慈利益。二者。以慈樂。三者。無恚慈。四者。正慈。五者。無異慈。六者。順慈。七者。觀一切法慈。八者。淨如虛空慈。

迦葉。以如是八行。於諸眾生生慈心。

迦葉。阿蘭若比丘。至阿蘭若處已。應如是思惟。

我雖至遠處。獨無伴侶。若我行善。若行不善。無人教呵。

復作是念。

此有諸天龍鬼神。諸佛世尊。知我專心。彼為我證。我今在此。行阿蘭若法。我不善心。不得自在。若我至此。極遠之處。獨無伴侶。無親近者。無我所有。我今當覺。欲覺。恚覺。惱覺。餘不善法。亦應當覺。我今不應。不異於樂眾者。亦不應不異。近聚落人。若如是不異。我即為誑。諸天龍鬼神已。諸佛見我。亦不歡悅。我今若如。阿蘭若法。則諸天龍鬼神。不見呵責。諸佛見我。即亦歡悅。

迦葉。阿蘭若比丘。住阿蘭若處。行阿蘭若法。一心堅持。解脫禁戒。善護戒眾。淨身口意。無諛諂行。淨於正命。心向諸定。如所聞法。應憶念之。勤正思惟。趣向離欲。寂滅涅槃。畏於生死。

觀五陰如怨家。觀四大如毒蛇。觀六入如空聚。善知方便。觀十二因緣。離斷常見。觀無眾生。無我。無人。無命。

解法空相。行於無相。漸損所作。而行無作。心常驚畏。於三界行。常勤修行。如救頭然。常行精進。終不退轉。

觀身實相。應生如是心。觀如是法。當知苦本。斷一切集。證於滅盡。勤修於道。行於慈心。

安住四念處。離不善法。入善法門。安住四正勤。入四如意足。護五善根。於五力中。而得自在。覺七菩提分。勤行八聖善道分。受持禪定。以慧分別。諸法之相。

迦葉。說如是法。以嚴飾阿蘭若比丘。作是嚴飾已。住於山林。初夜後夜。勤修諸行。不應睡眠。常念欲得。出世之法。

迦葉。阿蘭若比丘。凡所住處。常修行道。不自嚴身。及諸衣服。拾乾枯草。以用敷坐。自用坐具。離常住僧。及招提僧物。於阿蘭若處。衣服知足。趣得覆身。為行聖道故。

迦葉。阿蘭若比丘。若為乞食。至城邑聚落。應作是念。

我從阿蘭若處。至是城邑聚落。若得食。若不得。心無憂喜。

若不得食者。應生喜心。念宿業報。

我今當勤。修習福業。

又念如來乞食。亦不得。

彼阿蘭若比丘。入於城邑。聚落乞食。應以法莊嚴。法莊嚴已。然後乞食。

云何法莊嚴。

若見適意色。不應染著。見不適意色。亦不生瞋。

若聞適意聲。不適意聲。若嗅適意香。不適意香。適意味。不適意味。適意觸。不適意觸。適意法。不適意法。心無染著。亦不生瞋。攝護根門。諦視一尋。調伏其心。本所思法。不令離心。不以食污心。而行乞食。應次第乞食。若得食處。不應生著。不得食處。不應生瞋。

若至十家。若過十家。不得食者。不應生憂。應作是心。

此諸長者。及婆羅門。多有諸緣。不與我食。又此長者。諸婆羅門。乃至未曾。生心念我。況與我食。

迦葉。阿蘭若比丘。若能如是。於乞食中。不生驚畏。

迦葉。阿蘭若比丘。乞食時。若見眾生。若男若女。若童男童女。乃至畜生。應於是中。生慈悲心。

我行如是精進。作如是願。若眾生見我。及與我食者。皆生天上。

迦葉。阿蘭若比丘。若得麁食。若得細食。受是食已。應觀四方。此村邑中。誰貧窮者。當減此食。以施與之。若見貧人。所可乞食。即分半與。

若不見貧者。應生是心。

我眼所不見眾生。我所得食。於中好者。願施與之。我為施主。彼為受者。

迦葉。阿蘭若比丘乞食。得受食已。持至阿蘭若處。淨洗手足。淨沙門儀式具。一切淨法。如法取草已。結跏趺坐。坐已而食。心無愛著。亦無貢高。無有瞋心。無濁亂心。

臨欲食時。如是思惟。

今此身中有。八萬戶蟲。蟲得此食。皆悉安樂。我今以食。攝此諸蟲。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以法攝取。

迦葉。又時阿蘭若比丘。食或不足。應作是念。

我今身輕。能修忍辱。斷除諸惡。少大小便。得身輕已。亦得心輕。又得少睡。亦不起欲想。

應作如是思惟。

迦葉。阿蘭若比丘。若乞食得多。應生知足想。

應於食中。減取一摶。置淨石上。如是思惟。

有諸鳥獸。能噉食者。我以施之。彼為受者。

迦葉。阿蘭若比丘食已。洗鉢。漱口。洗手。淨滌應器。手拭令乾。舉僧伽梨。依阿蘭若處行。不離本所。思惟法相。

迦葉。阿蘭若比丘。行阿蘭若行時。若是凡夫。未得沙門果。或時虎狼。來至其所。若見不應生畏。作如是念。

我本來至。阿蘭若處時。已捨身命。我不應驚畏。應修慈心。離一切惡。亦離怖畏。若諸虎狼。斷我命根。噉我身肉。當生是念。我得大利。以不堅身。當得堅身。此諸虎狼。我不與食。今噉我肉已。身得安樂。

迦葉。阿蘭若比丘。行阿蘭若法。應如是捨身命。

迦葉。阿蘭若比丘。行阿蘭若法。若有非人。或作好色。或作惡色。來至其所。於此非人。不生愛心。不生瞋心。

迦葉。或有曾見佛。諸天來至。阿蘭若所。作諸問難。問難已。阿蘭若比丘。隨力所能。隨所學法。為諸天說。

或時諸天。有深問難。阿蘭若比丘。若不能答。不應生於。憍慢之心。應作是言。

我不多聞。汝莫輕我。我今當勤。修學佛法。或時我得。通佛法已。能一切答。

又應勸請諸天。

汝等今當。為我說法。我當聽受。

又應如是報謝言。

願勿嫌也。

復次迦葉。阿蘭若比丘。行阿蘭若法。善修阿蘭若想。猶如草木瓦石。無主無我。亦無所屬。此身亦爾。無我。無命。無人。無眾生。無諍訟。此法皆從。緣合而生。於此法中。若善思惟。我當得斷。一切諸見。常應思惟。空。無相。無作法。

迦葉。阿蘭若比丘。行阿蘭若法時。若草藥草。及諸樹林。云何和合。云何散滅。如此外物。無主無我。無有我所。亦無諍訟。自生自滅。無生滅者。

迦葉。如草木瓦石。無我無主。亦無所屬。此身亦爾。無我。無命。無人。無眾生。無諍訟。從眾緣生。緣離則滅。此如實中。無有一法。若生若滅。

迦葉。如是法。阿蘭若比丘。至阿蘭若處。所應修行。

迦葉。阿蘭若比丘。行如是法。若學聲聞乘。疾得沙門果。若有障法。現世不得。沙門果者。不過見一佛。二佛。三佛。必定得斷。一切諸漏。若學菩薩乘。現世得無生法忍。得無障法。必見未來諸佛。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說此阿蘭若品時。有五百比丘。斷一切漏。心得解脫。

乞食比丘品第六

佛告迦葉。

云何比丘乞食。

迦葉。若有比丘。先安住本誓。

我依乞食出家。我今住先誓。

彼比丘專念。無有諛諂。離一切請食。離一切僧中供養。堅自莊嚴。乞食比丘。於一切味中。不應生好味想。

又於上妙食中。自勸其心。生如是想。

我如旃陀羅。應淨身心。不應淨飲食。

何以故。食好食已。一切為糞。臭穢不淨故。我不應求好食。

如是調伏心已。若入城邑聚落。次第乞食。不應生如是想。

男子與我食。非女人。女人與我食。非男子。童男與我食。非童女。童女與我食。非童男。應得細食。非麁食。應得美食。非不美食。時應故與食。非不故。應易得食。非不易。應速得食。非不速。若入人村。應得恭敬。非不恭敬。應得新食。非宿食。應得富家食。非貧家食。男子女人眾。應來迎我。

迦葉。乞食比丘。如是不善法。不應思惟。

迦葉。乞食比丘。應如是自莊嚴。此是乞食。常所行法。若乞食時。得與不得。無有憂喜。不應生於。麁細食想。

何以故。多有眾生。貪著美味。由著味故。作諸惡業。惡業因緣故。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知足者。不貪美味。應捨細食。受取麁食。除舌著味。其心知足。得極麁食。亦當知足。彼若命終。生於天上。或生人中。生天上已。食天美食。

迦葉。如是乞食比丘。離於味愛。以調伏心。若七日噉豆。亦不生憂。

何以故。趣活身故。我今食已。足以修道。以是故食。

迦葉。乞食比丘。得此食分。墮鉢中者。如法所得。如法利養。應與梵行比丘。共食此食。

迦葉。乞食比丘。或時有病。無有使人。不能乞食。此應如是。調伏其心。

我獨無侶。一身出家。法是我伴。我應念法。今我病苦。如世尊說。諸比丘應念於法。我所聞法。應善思惟。云何善思惟。如實觀身。如實觀身已。有智慧者。若獨一心。能得初禪。則有是處。得初禪樂。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以禪為食。其心歡悅。

迦葉。乞食比丘。行如是法。若不得禪。應如是勤行。安住善法中。有多人所知。諸天龍神。送食與之。此是離扼報故。

迦葉。或乞食比丘。值天大雨。或大風塵。不能乞食。爾時以慈為食。而自莊嚴。於所行法。安住思惟。

若二夜三夜。不得食者。應生是念。

有多眾生。墮餓鬼中。作惡業故。苦惱所切。乃至百歲。不得一唾。我今安住。諸法門中。應生是念。身心羸劣。今我堪忍飢渴。勤修聖道。不應退轉。

迦葉。乞食比丘。不應親近。在家之人。男子女人。童男童女。

迦葉。若乞食比丘。令在家人。擇去食中。諸不淨物。於坐處坐。應為說法。乃至食淨。還受食已。從坐起去。

迦葉。乞食比丘。不應自現諛諂。

云何自現諛諂。

若為他人。說如是言。

我今乞得。麁惡之食。又復不足。與多眾共食。我食少。我今飢渴。身力羸劣。

迦葉。是名自現諛諂。

迦葉。乞食比丘。如是之事。應當遠離。

迦葉。乞食比丘。於一切事。應生捨心。若食墮鉢中。若麁若細。若少若多。若淨若不淨。一切應受。心無憂喜。常應淨心。觀諸法相。趣得活身。為行聖道。是故受食。

迦葉。乞食比丘。或時入於。城邑聚落。次第乞食。若不得食。空鉢而出。應念如來。有大威德。捨轉輪王位。而行出家。斷一切惡法。成一切善法。入村乞食。尚空鉢出。況我薄福。不種善根。不空鉢還也。是故不應生憂。

何以故。不種善根。能得麁食細食。無有是處。

我不得食。或自有魔。或魔所使。或魔覆蔽。諸婆羅門居士。令我乞食不得。我當勤修。離於四魔。斷一切煩惱。若我勤修。如是道已。非魔波旬。非魔所使。能作留難。

迦葉。乞食比丘。應如是受持聖種。

糞掃衣比丘品第七

佛告迦葉。

畜糞掃衣比丘。拾糞掃物。作如是想。

為慚愧故。非以衣自嚴飾故。為障風吹日曝。蚊虻蟇子。諸惡觸故。安住佛教故。非求淨好故。於糞掃中。拾取棄物。

取時。應生二種想。

何等二。

一者。知足想。二者。易養想。

復生二想。

一者。無慢想。二者。持聖種想。

復生二想。

一者。不以嚴身。二者。令心淨故。

迦葉。畜糞掃衣比丘。於糞掃中。拾取棄物時。若於是處。見諸親族知識。

見已。即止不取。而作是念。

此諸人輩。或呵責我言。

汝是不淨人。

迦葉。我說是比丘。不得淨行。

何以故。畜糞掃衣比丘。心堅如石。外物不入。亦不能動故。

迦葉。畜糞掃衣比丘。拾糞掃中物。應淨浣濯。令無垢膩。浣已好染。染已。作僧伽梨。善合善綴。善縫善受。受已應著。莫令綻壞。

迦葉。畜糞掃衣比丘。安住不淨觀中。著糞掃衣。為離欲故。

慈心著糞掃衣。為離瞋恚故。

觀十二因緣。著糞掃衣。為離癡故。

正思惟著糞掃衣。為斷一切煩惱故。

攝護諸根。著糞掃衣。為知六入故。

不諛諂著糞掃衣。為令諸天。龍神喜悅故。

迦葉。何故名糞掃衣。

迦葉。譬如死灰。人所不貪。不生我所心。法應除棄。

迦葉。如是糞掃衣。非我非我所。是易得。非邪命。不求他。不觀他顏色。捨棄之物。糞掃無異。亦無所屬。是故名糞掃衣。

迦葉。糞掃衣是法幢。以大仙人故。是姓。以聖人故。是安住。以聖種故。是專念。以善法儀式故。是善護。以戒眾故。是向門。以定眾故。是安住。以慧眾故。是身。以解脫眾故。是順法。以解脫知見眾故。

迦葉。如是畜糞掃衣。得大福德。無所希求。無所貪著。能離慢心。能捨重擔。

迦葉。若有比丘。畜糞掃衣。以知足故。諸天龍鬼神。貪樂欲見。

迦葉。畜糞掃衣比丘。若入禪定。釋梵四天王。長跪合掌。頭面作禮。況餘小天。

迦葉。若有惡比丘。勤求衣服。以嚴飾身。外現淨行。而內具足。貪欲恚癡。雖作如是。好嚴飾身。而諸天龍神。不至其所。禮敬供養。

何以故。知此比丘。勤求衣服。以嚴飾身。不除心。心數法垢。諸天知故。則遠捨去。

迦葉。汝見周那沙彌。拾不淨臭穢。糞掃中物。乞食已。至阿耨大池。欲浣濯之。爾時池邊。有常住諸天。皆遠奉迎。頭面作禮。彼諸天等。皆樂淨潔。而取周那沙彌。所捉不淨糞掃衣。而為浣之。令無垢穢。又取浣汁。自以洗身。諸天知周那。能持淨戒。入諸禪定。有大威德。是故奉迎。恭敬作禮。

迦葉。汝見須跋陀梵志。著淨潔衣。乞食已。欲至阿耨大池時。常住諸天。於池四面。面各五里。遙遮梵志。不令近池。恐以不淨食。及以殘食。污此大池。

迦葉。汝今現見此事。以聖人正行威德。故得是果。周那沙彌。所有不淨糞掃中物。而諸天取之為浣。亦以浣汁。自洗其身。須跋陀梵志。去池五里。不令近之。

迦葉。誰聞是已。於聖法中。不勤修學。彼諸聖人。諸天世人。皆來頭面。禮敬供養。

迦葉。欲求如是聖德故。畜糞掃衣。

迦葉。畜糞掃衣比丘。安住聖種。不應生憂。於糞掃衣。應生塔想。應生世尊想。應生出世想。應生無我。無我所想。如是觀已。著糞掃衣。應如是調伏其心。由心淨故。得身淨。非身淨故。得心淨。

迦葉。是故當淨其心。莫嚴飾身。

何以故。由心淨故。於佛法中。得名梵行。

迦葉。如是畜糞掃衣比丘。能如是學。則為學我。亦學於汝。

迦葉。若汝能畜。如是麁衣。則便知足。行於聖種。

迦葉。汝僧伽梨。若著床上。若在坐處。著憂多羅僧經行。則有千萬諸天。禮汝僧伽梨。此僧伽梨。是戒定慧所薰者。覆身之衣。

迦葉。當知汝衣。尚得如是。尊重禮敬。況汝身耶。

迦葉。我捨轉輪王位。出家學道。先所著好。上妙繒衣。頭羅衣。好細疊衣。諸上妙衣。一切著已。我今知足。行於聖種。為餘人故。身捨好服。畜塚間衣。若當來比丘。聞我此法。即得學我。

迦葉。汝本有金縷上衣。我從汝索。汝持與我。

迦葉。我愍汝故。即為汝受。非以貪故。非以嚴身故。

迦葉。有惡比丘。不能學我。亦不學汝。為貪所覆。多畜衣鉢。積聚飲食。藏舉不捨。亦畜金銀琉璃。穀米牛羊。鷄猪驢馬。車乘犁具。家業所須。皆求畜之。

迦葉。有智之人。雖在於家。能增善法。非癡人出家。得是善分。

云何智人在家。能增長善法。

迦葉。若有出家。以袈裟遶項。無沙門行。多有緣事。種種繫縛。求好衣食。著袈裟已。在家人見。禮敬給施。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來去迎送。

迦葉。在家之人。得如是善法。彼出家人。無有是事。

何以故。彼出家人。多求所須。不能施他故。

迦葉。當來有比丘。多畜衣鉢。多有諸物。時彼比丘。多為諸在家人。所見禮敬。尊重讚歎。

何以故。謂是比丘。多受他施。或持與我。我有所須。能時時與。

迦葉。或有比丘持戒。見世過患。勤修善法。離一切漏。如救頭然。其心知足。少諸緣事。勤修自利。離於一切。習惡緣者。而彼比丘。無人往至其所。無親近者。無禮敬尊重讚歎者。

何以故。彼在家人。輕躁淺薄。見現世利。不見後世利。

彼在家人。生如是心。

此比丘邊。不得利益。用親近為。用禮敬尊重讚歎為。

除貧窮人。少善根者。宿緣應敬者。

迦葉。如是人等。親近禮敬。尊重讚歎。持戒比丘。以為善知識。

迦葉。如是說已。稱可二種人意。

何等二。

一者。若見四聖諦。二者。若見生死過患。

復有二。

一者。勤行欲離四扼。二者。欲得沙門果。

復有二。

一者。專念業報。二者。欲知諸法相義。

迦葉。我今閉塞。一切懈怠者門。所謂。不知業。不知業報者。離善儀式者。不見後世過惡。喻如金剛。見現世利。不見後世利。不生一念。向解脫門者。

迦葉。我今說彼惡比丘。不應希望。若說如是法。若遇如是法。聞如是法。已自知所行。不解深法。而誹謗之。謂非佛說。是論師作。或魔所說。用教餘人。彼惡比丘。如是自害。亦復害他。自染垢污。亦垢污他。是惡比丘。不能自利。亦不利他。

爾時摩訶迦葉。白佛言。

世尊。如諸佛大悲故。說專行比丘。於諸法中。得自在者。如來於此經中。已廣說竟。

世尊。若有眾生。聞此經已。信解讀誦。向如實法。當知是諸眾生。已為諸佛。之所攝取。

爾時佛告阿難。

若有受持是經者。已於先佛。種諸善根故。今欲得此經。讀誦通利。欲得解脫。所謂。善男子善女人。若出家學。若在家學。此法門。能斷諸漏。亦得涅槃。

阿難。白佛言。

世尊。我欲受持此經。當何名此經。云何受持。

佛告阿難。

此經名選擇一切法寶。亦名安住聖種儀式。亦名攝取持戒者。亦名節解破戒者。亦名寶梁。亦名寶取。亦名寶藏。亦名諸寶法門。

摩訶迦葉問大乘寶梁經竟。

諸比丘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四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