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七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四諦品第二十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當修行四諦之法。
云何為四。所謂。初苦諦。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
第二者。苦習諦。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
第三者。苦盡諦。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
第四者。苦出要諦。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
彼云何名為苦諦。所謂。苦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別離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謂名為苦諦。
彼云何名為苦習諦。所謂。習諦者。愛與欲相應。心恒染著。是謂名為苦習諦。
彼云何名為苦盡諦。所謂。盡諦者。欲愛永盡無餘。不復更造。是謂名為苦盡諦。
彼云何名為。苦出要諦。所謂。苦出要諦者。謂賢聖八品道。所謂。正見。正治。正語。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謂名為。苦出要諦。
如是。比丘。有此四諦。實有不虛。世尊之所說。故名為諦。
諸有眾生。二足。三足。四足。欲者。色者。無色者。有想。無想者。如來最上。然成此四諦。故名為四諦。
是謂。比丘。有此四諦。然不覺知。長處生死。輪轉五道。我今以得此四諦。從此岸。至彼岸。成就此義。斷生死根本。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今有四諦法。
如實而不知。
輪轉生死中。
終不有解脫。
如今有四諦。
以覺以曉了。
以斷生死根。
更亦不受有。
若有四部之眾。不得此諦。不覺不知。便隨五道。
是故。諸比丘。當作方便。成此四諦。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此四法。多饒益人。云何為四。
第一法者。當親近善知識。第二者。當聞法。第三者。當知法。第四者。當法法相明。
是謂。比丘。有此四法。多饒益人。
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成此四法。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
若如來出現於世時。便有四未曾有法。出現於世。云何為四。
此眾生類。多有所著。若說不染著法時。亦復承受。念修行之。心不遠離。若如來出現於世時。有此四未曾有法。出現於世。是謂初未曾有法。出現於世。
復次。阿難。輪轉不住。恒在五道。正使欲說法時。亦復承受。心不遠離。若如來出現世時。有此二未曾有法。出現於世。
復次。阿難。此眾生類。恒懷憍慢。不去心首。若使說法。亦復承受。心不遠離。
然復。阿難。此眾生類。恒懷憍慢。不去須臾。設復說法時。亦復承受。是謂第三。未曾有法。出現於世。
復次。阿難。此眾生類。無明所覆。設復說有明法時。亦復承受。而不忘失。
若復。阿難。說此有明。無明法時。而心意柔和。恒喜修行。
是謂。阿難。若如來出現世時。便有此四未曾有法。出現於世。若有多薩阿竭現在時。便有此四未曾有法。出現於世。
是故。阿難。當發喜心。向如來所。
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擔。亦當說持擔人。亦當說擔因緣。亦當說捨擔。汝等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今當說。
諸比丘對曰。
如是。世尊。
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
彼云何名為擔。所謂。五盛陰是。
云何為五。所謂。色痛想行識陰。
是謂名為擔。
彼云何名為。持擔人。所謂。持擔人者。人身是也。字某。名某。如是生。食如是食。受如是苦樂。壽命長短。是謂名為。持擔人。
彼云何名為。擔因緣。所謂。擔因緣者。愛著因緣是。與欲共俱。心不遠離。是謂名為。擔因緣。
彼云何名為。當捨離擔。所謂。能使彼愛。永盡無餘。已除。已吐。
是謂。比丘。名捨離擔。
如是。比丘。我今已說擔。已說擔因緣。已說持擔人。已說捨擔。然諸如來。所應行者。我今已辦。若樹下。空處。露坐。常念坐禪。莫行放逸。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當念捨重擔。
更莫造新擔。
擔是世間病。
捨擔第一樂。
亦當除愛結。
及捨非法行。
盡當捨離此。
更不復受愛。
是故。諸比丘。當作方便。捨離於擔。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此四生。
云何為四。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彼云何名為卵生。所謂。卵生者。鷄雀烏鵲。孔雀蛇魚。蟻子之屬。皆是卵生。是謂名為卵生。
彼云何名為胎生。所謂。人及畜生。至二足蟲。是謂名為胎生。
彼云何名為因緣生。所謂。腐肉中虫。廁中虫。如尸中虫。如是之屬。皆名為因緣生。
彼云何名為化生。所謂。諸天。大地獄。餓鬼。若人。若畜生。是謂名為化生。
是謂。比丘。有此四生。諸比丘。捨離此四生。當求方便。成四諦法。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尊者舍利弗。尊者目揵連。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
爾時舍利弗。告諸比丘。
世間有此四人。
云何為四。所謂。第一人者。與結相隨。然內有結。而不知。或有一人。與結相隨。然內有結。如實知之。或有一人。不與結相隨。然內無結。如實而不知。或有一人。不與結相隨。然內無結。如實知之。
諸賢當知。第一人者。與結相隨。然內有結。而不知。此二有結人中。此人最為下賤。
所謂。彼第二人。與結相隨。內有結。如實知之。此人極為妙。
彼第三人。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而不知。此人。於二無結人中。此人最為下賤。
所謂。彼第四人。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知之。此人於無結人中。最為第一。
諸賢當知。世間有此四人。
是時尊者目連。問舍利弗曰。
有何因緣。有結相隨人。一人下賤。一人最妙。
復有何因緣。此二無結人相隨。一人下賤。一人最妙。
舍利弗對曰。
彼與結相隨。內有結。如實不知。
彼人作是念。
我當作淨想。
彼便思惟作淨想。當作淨想時。便起欲心。以起欲心已。便有貪欲。瞋恚癡心。而命終。
爾時不求方便。滅此欲心。便有瞋恚。愚癡之心。而命終。
目連當知。猶如有人。詣市買得銅器。塵土垢坌。極為不淨。彼人不隨時摩抆。不隨時淨洗。然彼銅器。倍更生垢。極為不淨。此第一人。亦復如是。與垢相隨。內有結。如實不知。
彼便作是念。
我當思惟淨想。
已思惟淨想。便生欲心。已生欲心。則有貪欲。瞋恚愚癡。而命終。不求方便。滅此欲心。
彼第二人。與結相隨。內有結。如實知。
我今可捨淨想。思惟不淨想。
彼已捨淨想。思惟不淨想。彼以思惟不淨想。便不生欲心。求方便。不得者得。不獲者獲。不及者及。便無貪欲。瞋恚愚癡。亦復無結。而命終。
猶如有人。從市中。買得銅器。塵垢所染。彼人隨時修治。洗蕩使淨。此人亦復如是。與結相隨。內有結。如實知之。彼人便捨淨想。思惟不淨想。彼思惟不淨想。更求方便。不得者得。不獲者獲。不作證者。教令得證。已無欲心。無瞋恚愚癡。而命終。
是謂。目連。有此二人。與結相隨。一人下賤。一人最妙。
目連曰。
復以何因緣。使此二人。不與結相隨。一人下賤。一人最妙。
舍利弗曰。
彼第三人。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而不知。彼便作是思惟。我不求方便思惟。不得者得。不獲者獲。不作證者。而作證。彼人有欲心。瞋恚愚癡所縛。而命終。
猶如有人。詣市買銅器。塵垢所染。然不隨時洗治。亦不隨時修治。此第三人。亦復如是。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不知。亦不作是學。我當求方便。滅此諸結。而有貪欲瞋恚。愚癡之心。而命終。
彼第四人。不與結俱。內無結。如實知之。彼便作是思惟。求方便。不得者得。不獲者獲。不作證者。令作證。彼以無此結。而命終。
猶如有人詣市。得好銅器。極淨潔。復加隨時修治。磨洗其器。爾時彼器。倍復淨好。
此第四人。亦復如是。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知之。彼便作是思惟。求方便。不獲者獲。不得者得。不作證者。而作證。彼便無結使。貪欲。瞋恚。愚癡。身壞命終。
是謂。目連。有此二人。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知之。一人為上。一人下賤。
是時尊者目連。問舍利弗曰。
何以故名曰結。
舍利弗曰。
目連當知。惡不善法。起諸邪見。故名為結。或復有人。而作是念。
如來問我義已。然後與諸比丘說法。不問餘比丘義。而如來。與比丘說法。
或復有是時。世尊語餘比丘。而說法。然不語彼比丘。如來說法。
如來不語我。與比丘說法。
或有不善。或有貪欲。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
我恒在諸比丘前。而入村乞食。不使餘比丘。在比丘前。而入村乞食。
或有是時。餘比丘在前。而入村乞食。不使彼比丘。在比丘前。而入村乞食。
我不在比丘前。而入村乞食。
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目連當知。或復有是時。比丘作是念。
我當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不使餘比丘。先比丘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
或復有時。餘比丘。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不使彼比丘。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
我不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
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
我食已。與檀越說法。不使餘比丘食訖。與檀越說法。
或復有時。餘比丘食竟。與檀越說法。不使彼比丘食竟。與檀越說法。
不使我食竟。與檀越說法。
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
我當至園中。與長者。婆羅門。說法。不使餘比丘。至園中。與長者。婆羅門。說法。
或復有時。餘比丘。至園中。與長者。婆羅門。說法。不使餘比丘。至園中。與長者。婆羅門。說法。
不使我至園中。與長者。婆羅門。說法。
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
我今犯戒。使諸比丘。不知我犯戒。
或復有時。彼比丘犯戒。諸比丘。知此比丘犯戒。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
我今犯戒。不使餘比丘。語我言犯戒。
或復有時。彼比丘犯戒。餘比丘。語言犯戒。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彼比丘作是念。
我今犯戒。使清淨比丘告我。不使不清淨比丘告我。
或復有時。不清淨比丘。告彼比丘言。
彼比丘犯戒。
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
我今犯戒。若有比丘告我者。當在屏處。不在大眾之中。
或復有時。彼比丘犯戒。在大眾中告語。不在屏處。
比丘復作是念。
此諸比丘。在大眾中告我。不在屏處。
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目連當知。此諸法之本。興起此行者。名為結使。
目連。復知諸有。四部之眾。犯此行者。皆共聞知。雖言我行阿練若。在閑靜之處。正使著五納衣。恒行乞食。不擇貧富。行不卒暴。往來住止。坐起動靜。言語默然。
彼比丘作是念。
使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斯。諸梵行者。恒來供養我。
彼比丘。雖有是念。然四部眾。亦不隨時供養。
所以然者。以彼比丘。惡不善行。未除故。見聞念知。
猶如有人。一銅器。極為清淨。復以不淨。盛著銅器中。復以餘器。蓋其上。持行詣國界。
眾人見已。問彼人曰。
君所持者。是何物乎。我等欲得觀見。
是時眾人。素既飢儉。謂呼。
是好飲食。
尋發器蓋。然是不淨。皆共得見。此比丘。亦復如是。雖有阿練若行。隨時乞食。著五納衣。正身正意。繫念在前。
彼雖生此念。
欲使諸梵行者。隨時來供養。
然復諸梵行人。不隨時供養。
所以然者。以彼比丘。惡不善法。結使未盡故。
目連當知。諸有比丘。無此惡不善法。結使已盡。見聞念知。雖在城傍行。猶是持法之人。或受人請。或受長者供養。彼比丘。無此貪欲之想。是時。四部之眾。及諸梵行者。皆來供養。
所以然者。以彼比丘。行清淨故。皆見聞念知。
猶如有人。有好銅器。盛好飲食。氣味極香。復以物蓋其上。持行詣國界。
眾人見已。問彼人曰。
此是何物。我等欲得觀見。
時尋發看。見是飲食。皆共取食。此亦如是。比丘見聞念知。雖在城傍行。受長者供養。
彼不作是念。
使諸梵行者。來供養我。
然復諸梵行者。皆來供養之。
所以然者。以彼比丘。惡不善行。以除盡故。
是故。目連。以此諸行故。名為結使。
是時。尊者大目揵連歎曰。
善哉善哉。舍利弗。
所以然者。我昔遊此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到時。著衣持鉢。入羅閱城乞食。至彼車師舍。在門外。默然而立。
是時彼工師。手執斧。而斫材。是時。更有長老工師。有少事緣。來至此工師舍。是時彼工師。修治材板。
是時彼老工師。而生此念。
此小工師斫材。如我意不。我今當觀之。
是時彼工師。所嫌之處。彼工師盡取斫之。
是時彼老工師。甚懷歡喜。而作是念。
善哉善哉。卿所斫材。盡如我意。
此亦如是。諸有比丘。心不柔和。捨沙門行。心懷姦偽。不從沙門之法。性行麁踈。不知慚愧。強顏耐辱。為卑賤行。無有勇猛。或喜多忘失。不憶所行。心意不定。所作錯亂。諸根不定。然今尊者舍利弗。觀察性行已。而修治之。
諸有族姓子。以信堅固。出家學道。甚恭敬戒。不捨沙門。賢聖之法。無有幻偽。不行卒暴。心意柔和。言常含笑。不傷人意。心恒一定。無有是非。諸根不亂。彼聞尊者舍利弗語已。便自承受。亦不忘失。
猶如。若男若女。端正無雙。極自沐浴。著好新衣。用香塗身。若復有人。復加以優鉢華。持用奉上。彼人得已。即著頭上。歡喜踊躍。不能自勝。此亦如是。
若有族姓子。以信堅固。出家學道。恭敬於戒。不失沙門之法。無有幻偽。不行卒暴。心意柔和。言常含笑。不傷人意。心恒一定。無有是非。諸根不亂。彼從尊者舍利弗。聞是語已。甚懷歡喜。不能自勝。而受其教。如此諸族姓子。說此法教。
爾時諸賢。各各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此四果。
云何為四。或有果生而似熟。或有果熟而似生。或有果熟而似熟。或有果生而似生。
是謂。比丘。世間有此四果。世間有此四人。亦復如是。
云何為四。或有人熟而像生。或有人生而像熟。或有人生而似生。或有人熟而似熟。
何等人生而似熟。或有人往來行步。不行卒暴。眼目視瞻。恒隨法教。著衣持鉢。亦復隨法行步。視地不左右顧望。然復犯戒。不隨正行。實非沙門。而似沙門。不行梵行。而自言行梵行。盡壞敗正法。根敗之種。是謂此人。生而像熟。
彼人云何。熟而像生。或有比丘。性行似踈。視瞻不端。亦不隨法行。喜左右顧視。然復精進多聞。修行善法。恒持戒律。不失威儀。見少非法。便懷恐懼。是謂此人。熟而像生。
彼云何人。生而像生。或有比丘。不持禁戒。不知行步禮節。亦復不知。出入行來。亦復不知。著衣持鉢。諸根錯亂。心著色聲香味。細滑之法。彼犯禁戒。不行正法。不是沙門。而似沙門。不行梵行。而似梵行。根敗之人。不可修飾。是謂此人。生而似生。
彼云何有人。熟而似熟。或有比丘。持戒禁限。出入行步。不失時節。看視不失威儀。然極精進。修行善法。威儀禮節。皆悉成就。見小非法。便懷恐怖。況復大者。是謂此人。熟而似熟。
是謂。比丘。世間有此。四果之人。當學熟果之人。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今日空中。有隨嵐風。設復有飛鳥。至彼者。若鳥鵲鴻鵠。值彼風者。頭腦羽翼。各在一處。此間一比丘。亦復如是。捨禁戒已。作白衣行。是時三衣。鉢器。鍼筩。六物之屬。各在一處。猶隨嵐之風。吹殺彼鳥。
是故。諸比丘。當修行梵行。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比丘當知。有此四鳥。
云何為四。或有鳥聲好。而形醜。或有鳥形好。而聲醜。或有鳥聲醜。形亦醜。或有鳥形好。聲亦好。
彼云何鳥聲好。而形醜。拘翅羅鳥是也。是謂此鳥聲好。而形醜。
彼云何鳥形好。而聲醜。所謂。鷙鳥是也。是謂此鳥形好。而聲醜。
彼云何鳥聲醜。形亦醜。所謂。兔梟是也。是謂此鳥聲醜。形亦醜。
復有何鳥聲好。形亦好。所謂。孔雀鳥是也。是謂此鳥聲好。形亦好。
是謂。比丘。有此四鳥。當共覺知。
此亦如是。世間亦有。四人似鳥。當共覺知。云何為四。
於是。或有比丘。顏貌端政。出入行來。著衣持鉢。屈申俯仰。威儀成就。亦復不能。有所諷誦。諸所有法。初善。中善。竟善。不能承法之教。亦復不能。善諷誦讀。是謂此人。形好而聲不好。
復有何等人。聲好而形醜。或有一比丘。出入行來。屈申俯仰。著衣持鉢。威儀不成就。恒好廣說。然復彼人。精進持戒。聞法能知。所學多聞。諸所有法。初善。中善。竟善。義理深邃。具足修梵行。然復彼法。善持善誦。是謂此人。聲好而形醜。
彼復有何等人。聲醜形亦醜。或有一人犯戒。不精進。不多聞。所聞便失。彼於此法。應具足行梵行。然不肯承受。是謂此人。聲亦醜。形亦醜。
彼何等人。聲亦好。形亦好。或有比丘。顏貌端政。出入行來。著衣持鉢。不左右顧視。然復精進。修行善法。然戒律具足。見小非法。尚懷恐懼。何況大者。亦復多聞。所受不忘。諸所有法。初善。中善。竟善。修其善行。如此之法。善諷誦讀。是謂此人。聲好。形亦好。
是謂世間。有此四人。在世間者。當共覺知。
是故。諸比丘。當學聲好。形亦好。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四種雲。
云何為四。或有雲雷而不雨。或有雲雨而不雷。或有雲。亦雨亦雷。或有雲。亦不雨。亦不雷。是謂四種雲。
世間四種人而像雲。
何等四人。或有比丘。雷而不雨。或有比丘。雨而不雷。或有比丘。亦不雨。亦不雷。或有比丘。亦雨亦雷。
彼云何比丘。雷而不雨。或有比丘。高聲誦習。所謂。契經。祇夜。受決。偈。本末。因緣。已說。生經。頌。方等。未曾有法。譬喻。如是諸法。善諷誦讀。不失其義。不廣與人說法。是謂此人。雷而不雨。
彼云何人。雨而不雷。或比丘。有顏色端政。出入行來。進止之宜。皆悉具知。修諸善法。無毫釐之失。然不多聞。亦不高聲誦習。復不修行。契經。本末。授決。偈。因緣。譬喻。生經。方等。未曾有法。然從他承受。亦不忘失。好與善知識相隨。亦好與他說法。是謂此人。雨而不雷。
彼何等人。亦不雨。亦復不雷。或有一人。顏色不端政。出入行來。進止之宜。皆悉不具。不修諸善法。然不多聞。亦不高聲誦習讀。復不修行契經。至方等。亦復不與他說法。是謂此人。亦不雨。亦不雷。
復有何等人。亦雨亦雷。或有一人。顏色端政。出入行來。進止之宜。亦悉具知。好喜學問。所受不失。亦好與他說法。勸進他人。令使承受。是謂此人。亦雷亦雨。
是謂。比丘。世間有此四人。
是故。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諦饒益阿難。
重擔四生結。
四果隨嵐風。
四鳥雷在後。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七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四諦品第二十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當修行四諦之法。
云何為四。所謂。初苦諦。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
第二者。苦習諦。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
第三者。苦盡諦。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
第四者。苦出要諦。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
彼云何名為苦諦。所謂。苦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別離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謂名為苦諦。
彼云何名為苦習諦。所謂。習諦者。愛與欲相應。心恒染著。是謂名為苦習諦。
彼云何名為苦盡諦。所謂。盡諦者。欲愛永盡無餘。不復更造。是謂名為苦盡諦。
彼云何名為。苦出要諦。所謂。苦出要諦者。謂賢聖八品道。所謂。正見。正治。正語。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謂名為。苦出要諦。
如是。比丘。有此四諦。實有不虛。世尊之所說。故名為諦。
諸有眾生。二足。三足。四足。欲者。色者。無色者。有想。無想者。如來最上。然成此四諦。故名為四諦。
是謂。比丘。有此四諦。然不覺知。長處生死。輪轉五道。我今以得此四諦。從此岸。至彼岸。成就此義。斷生死根本。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今有四諦法。
如實而不知。
輪轉生死中。
終不有解脫。
如今有四諦。
以覺以曉了。
以斷生死根。
更亦不受有。
若有四部之眾。不得此諦。不覺不知。便隨五道。
是故。諸比丘。當作方便。成此四諦。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此四法。多饒益人。云何為四。
第一法者。當親近善知識。第二者。當聞法。第三者。當知法。第四者。當法法相明。
是謂。比丘。有此四法。多饒益人。
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成此四法。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
若如來出現於世時。便有四未曾有法。出現於世。云何為四。
此眾生類。多有所著。若說不染著法時。亦復承受。念修行之。心不遠離。若如來出現於世時。有此四未曾有法。出現於世。是謂初未曾有法。出現於世。
復次。阿難。輪轉不住。恒在五道。正使欲說法時。亦復承受。心不遠離。若如來出現世時。有此二未曾有法。出現於世。
復次。阿難。此眾生類。恒懷憍慢。不去心首。若使說法。亦復承受。心不遠離。
然復。阿難。此眾生類。恒懷憍慢。不去須臾。設復說法時。亦復承受。是謂第三。未曾有法。出現於世。
復次。阿難。此眾生類。無明所覆。設復說有明法時。亦復承受。而不忘失。
若復。阿難。說此有明。無明法時。而心意柔和。恒喜修行。
是謂。阿難。若如來出現世時。便有此四未曾有法。出現於世。若有多薩阿竭現在時。便有此四未曾有法。出現於世。
是故。阿難。當發喜心。向如來所。
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擔。亦當說持擔人。亦當說擔因緣。亦當說捨擔。汝等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今當說。
諸比丘對曰。
如是。世尊。
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
彼云何名為擔。所謂。五盛陰是。
云何為五。所謂。色痛想行識陰。
是謂名為擔。
彼云何名為。持擔人。所謂。持擔人者。人身是也。字某。名某。如是生。食如是食。受如是苦樂。壽命長短。是謂名為。持擔人。
彼云何名為。擔因緣。所謂。擔因緣者。愛著因緣是。與欲共俱。心不遠離。是謂名為。擔因緣。
彼云何名為。當捨離擔。所謂。能使彼愛。永盡無餘。已除。已吐。
是謂。比丘。名捨離擔。
如是。比丘。我今已說擔。已說擔因緣。已說持擔人。已說捨擔。然諸如來。所應行者。我今已辦。若樹下。空處。露坐。常念坐禪。莫行放逸。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當念捨重擔。
更莫造新擔。
擔是世間病。
捨擔第一樂。
亦當除愛結。
及捨非法行。
盡當捨離此。
更不復受愛。
是故。諸比丘。當作方便。捨離於擔。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此四生。
云何為四。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彼云何名為卵生。所謂。卵生者。鷄雀烏鵲。孔雀蛇魚。蟻子之屬。皆是卵生。是謂名為卵生。
彼云何名為胎生。所謂。人及畜生。至二足蟲。是謂名為胎生。
彼云何名為因緣生。所謂。腐肉中虫。廁中虫。如尸中虫。如是之屬。皆名為因緣生。
彼云何名為化生。所謂。諸天。大地獄。餓鬼。若人。若畜生。是謂名為化生。
是謂。比丘。有此四生。諸比丘。捨離此四生。當求方便。成四諦法。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尊者舍利弗。尊者目揵連。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
爾時舍利弗。告諸比丘。
世間有此四人。
云何為四。所謂。第一人者。與結相隨。然內有結。而不知。或有一人。與結相隨。然內有結。如實知之。或有一人。不與結相隨。然內無結。如實而不知。或有一人。不與結相隨。然內無結。如實知之。
諸賢當知。第一人者。與結相隨。然內有結。而不知。此二有結人中。此人最為下賤。
所謂。彼第二人。與結相隨。內有結。如實知之。此人極為妙。
彼第三人。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而不知。此人。於二無結人中。此人最為下賤。
所謂。彼第四人。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知之。此人於無結人中。最為第一。
諸賢當知。世間有此四人。
是時尊者目連。問舍利弗曰。
有何因緣。有結相隨人。一人下賤。一人最妙。
復有何因緣。此二無結人相隨。一人下賤。一人最妙。
舍利弗對曰。
彼與結相隨。內有結。如實不知。
彼人作是念。
我當作淨想。
彼便思惟作淨想。當作淨想時。便起欲心。以起欲心已。便有貪欲。瞋恚癡心。而命終。
爾時不求方便。滅此欲心。便有瞋恚。愚癡之心。而命終。
目連當知。猶如有人。詣市買得銅器。塵土垢坌。極為不淨。彼人不隨時摩抆。不隨時淨洗。然彼銅器。倍更生垢。極為不淨。此第一人。亦復如是。與垢相隨。內有結。如實不知。
彼便作是念。
我當思惟淨想。
已思惟淨想。便生欲心。已生欲心。則有貪欲。瞋恚愚癡。而命終。不求方便。滅此欲心。
彼第二人。與結相隨。內有結。如實知。
我今可捨淨想。思惟不淨想。
彼已捨淨想。思惟不淨想。彼以思惟不淨想。便不生欲心。求方便。不得者得。不獲者獲。不及者及。便無貪欲。瞋恚愚癡。亦復無結。而命終。
猶如有人。從市中。買得銅器。塵垢所染。彼人隨時修治。洗蕩使淨。此人亦復如是。與結相隨。內有結。如實知之。彼人便捨淨想。思惟不淨想。彼思惟不淨想。更求方便。不得者得。不獲者獲。不作證者。教令得證。已無欲心。無瞋恚愚癡。而命終。
是謂。目連。有此二人。與結相隨。一人下賤。一人最妙。
目連曰。
復以何因緣。使此二人。不與結相隨。一人下賤。一人最妙。
舍利弗曰。
彼第三人。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而不知。彼便作是思惟。我不求方便思惟。不得者得。不獲者獲。不作證者。而作證。彼人有欲心。瞋恚愚癡所縛。而命終。
猶如有人。詣市買銅器。塵垢所染。然不隨時洗治。亦不隨時修治。此第三人。亦復如是。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不知。亦不作是學。我當求方便。滅此諸結。而有貪欲瞋恚。愚癡之心。而命終。
彼第四人。不與結俱。內無結。如實知之。彼便作是思惟。求方便。不得者得。不獲者獲。不作證者。令作證。彼以無此結。而命終。
猶如有人詣市。得好銅器。極淨潔。復加隨時修治。磨洗其器。爾時彼器。倍復淨好。
此第四人。亦復如是。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知之。彼便作是思惟。求方便。不獲者獲。不得者得。不作證者。而作證。彼便無結使。貪欲。瞋恚。愚癡。身壞命終。
是謂。目連。有此二人。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知之。一人為上。一人下賤。
是時尊者目連。問舍利弗曰。
何以故名曰結。
舍利弗曰。
目連當知。惡不善法。起諸邪見。故名為結。或復有人。而作是念。
如來問我義已。然後與諸比丘說法。不問餘比丘義。而如來。與比丘說法。
或復有是時。世尊語餘比丘。而說法。然不語彼比丘。如來說法。
如來不語我。與比丘說法。
或有不善。或有貪欲。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
我恒在諸比丘前。而入村乞食。不使餘比丘。在比丘前。而入村乞食。
或有是時。餘比丘在前。而入村乞食。不使彼比丘。在比丘前。而入村乞食。
我不在比丘前。而入村乞食。
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目連當知。或復有是時。比丘作是念。
我當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不使餘比丘。先比丘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
或復有時。餘比丘。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不使彼比丘。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
我不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
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
我食已。與檀越說法。不使餘比丘食訖。與檀越說法。
或復有時。餘比丘食竟。與檀越說法。不使彼比丘食竟。與檀越說法。
不使我食竟。與檀越說法。
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
我當至園中。與長者。婆羅門。說法。不使餘比丘。至園中。與長者。婆羅門。說法。
或復有時。餘比丘。至園中。與長者。婆羅門。說法。不使餘比丘。至園中。與長者。婆羅門。說法。
不使我至園中。與長者。婆羅門。說法。
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
我今犯戒。使諸比丘。不知我犯戒。
或復有時。彼比丘犯戒。諸比丘。知此比丘犯戒。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
我今犯戒。不使餘比丘。語我言犯戒。
或復有時。彼比丘犯戒。餘比丘。語言犯戒。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彼比丘作是念。
我今犯戒。使清淨比丘告我。不使不清淨比丘告我。
或復有時。不清淨比丘。告彼比丘言。
彼比丘犯戒。
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
我今犯戒。若有比丘告我者。當在屏處。不在大眾之中。
或復有時。彼比丘犯戒。在大眾中告語。不在屏處。
比丘復作是念。
此諸比丘。在大眾中告我。不在屏處。
既有不善。又有貪欲。此二俱不善。
目連當知。此諸法之本。興起此行者。名為結使。
目連。復知諸有。四部之眾。犯此行者。皆共聞知。雖言我行阿練若。在閑靜之處。正使著五納衣。恒行乞食。不擇貧富。行不卒暴。往來住止。坐起動靜。言語默然。
彼比丘作是念。
使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斯。諸梵行者。恒來供養我。
彼比丘。雖有是念。然四部眾。亦不隨時供養。
所以然者。以彼比丘。惡不善行。未除故。見聞念知。
猶如有人。一銅器。極為清淨。復以不淨。盛著銅器中。復以餘器。蓋其上。持行詣國界。
眾人見已。問彼人曰。
君所持者。是何物乎。我等欲得觀見。
是時眾人。素既飢儉。謂呼。
是好飲食。
尋發器蓋。然是不淨。皆共得見。此比丘。亦復如是。雖有阿練若行。隨時乞食。著五納衣。正身正意。繫念在前。
彼雖生此念。
欲使諸梵行者。隨時來供養。
然復諸梵行人。不隨時供養。
所以然者。以彼比丘。惡不善法。結使未盡故。
目連當知。諸有比丘。無此惡不善法。結使已盡。見聞念知。雖在城傍行。猶是持法之人。或受人請。或受長者供養。彼比丘。無此貪欲之想。是時。四部之眾。及諸梵行者。皆來供養。
所以然者。以彼比丘。行清淨故。皆見聞念知。
猶如有人。有好銅器。盛好飲食。氣味極香。復以物蓋其上。持行詣國界。
眾人見已。問彼人曰。
此是何物。我等欲得觀見。
時尋發看。見是飲食。皆共取食。此亦如是。比丘見聞念知。雖在城傍行。受長者供養。
彼不作是念。
使諸梵行者。來供養我。
然復諸梵行者。皆來供養之。
所以然者。以彼比丘。惡不善行。以除盡故。
是故。目連。以此諸行故。名為結使。
是時。尊者大目揵連歎曰。
善哉善哉。舍利弗。
所以然者。我昔遊此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到時。著衣持鉢。入羅閱城乞食。至彼車師舍。在門外。默然而立。
是時彼工師。手執斧。而斫材。是時。更有長老工師。有少事緣。來至此工師舍。是時彼工師。修治材板。
是時彼老工師。而生此念。
此小工師斫材。如我意不。我今當觀之。
是時彼工師。所嫌之處。彼工師盡取斫之。
是時彼老工師。甚懷歡喜。而作是念。
善哉善哉。卿所斫材。盡如我意。
此亦如是。諸有比丘。心不柔和。捨沙門行。心懷姦偽。不從沙門之法。性行麁踈。不知慚愧。強顏耐辱。為卑賤行。無有勇猛。或喜多忘失。不憶所行。心意不定。所作錯亂。諸根不定。然今尊者舍利弗。觀察性行已。而修治之。
諸有族姓子。以信堅固。出家學道。甚恭敬戒。不捨沙門。賢聖之法。無有幻偽。不行卒暴。心意柔和。言常含笑。不傷人意。心恒一定。無有是非。諸根不亂。彼聞尊者舍利弗語已。便自承受。亦不忘失。
猶如。若男若女。端正無雙。極自沐浴。著好新衣。用香塗身。若復有人。復加以優鉢華。持用奉上。彼人得已。即著頭上。歡喜踊躍。不能自勝。此亦如是。
若有族姓子。以信堅固。出家學道。恭敬於戒。不失沙門之法。無有幻偽。不行卒暴。心意柔和。言常含笑。不傷人意。心恒一定。無有是非。諸根不亂。彼從尊者舍利弗。聞是語已。甚懷歡喜。不能自勝。而受其教。如此諸族姓子。說此法教。
爾時諸賢。各各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此四果。
云何為四。或有果生而似熟。或有果熟而似生。或有果熟而似熟。或有果生而似生。
是謂。比丘。世間有此四果。世間有此四人。亦復如是。
云何為四。或有人熟而像生。或有人生而像熟。或有人生而似生。或有人熟而似熟。
何等人生而似熟。或有人往來行步。不行卒暴。眼目視瞻。恒隨法教。著衣持鉢。亦復隨法行步。視地不左右顧望。然復犯戒。不隨正行。實非沙門。而似沙門。不行梵行。而自言行梵行。盡壞敗正法。根敗之種。是謂此人。生而像熟。
彼人云何。熟而像生。或有比丘。性行似踈。視瞻不端。亦不隨法行。喜左右顧視。然復精進多聞。修行善法。恒持戒律。不失威儀。見少非法。便懷恐懼。是謂此人。熟而像生。
彼云何人。生而像生。或有比丘。不持禁戒。不知行步禮節。亦復不知。出入行來。亦復不知。著衣持鉢。諸根錯亂。心著色聲香味。細滑之法。彼犯禁戒。不行正法。不是沙門。而似沙門。不行梵行。而似梵行。根敗之人。不可修飾。是謂此人。生而似生。
彼云何有人。熟而似熟。或有比丘。持戒禁限。出入行步。不失時節。看視不失威儀。然極精進。修行善法。威儀禮節。皆悉成就。見小非法。便懷恐怖。況復大者。是謂此人。熟而似熟。
是謂。比丘。世間有此。四果之人。當學熟果之人。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今日空中。有隨嵐風。設復有飛鳥。至彼者。若鳥鵲鴻鵠。值彼風者。頭腦羽翼。各在一處。此間一比丘。亦復如是。捨禁戒已。作白衣行。是時三衣。鉢器。鍼筩。六物之屬。各在一處。猶隨嵐之風。吹殺彼鳥。
是故。諸比丘。當修行梵行。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比丘當知。有此四鳥。
云何為四。或有鳥聲好。而形醜。或有鳥形好。而聲醜。或有鳥聲醜。形亦醜。或有鳥形好。聲亦好。
彼云何鳥聲好。而形醜。拘翅羅鳥是也。是謂此鳥聲好。而形醜。
彼云何鳥形好。而聲醜。所謂。鷙鳥是也。是謂此鳥形好。而聲醜。
彼云何鳥聲醜。形亦醜。所謂。兔梟是也。是謂此鳥聲醜。形亦醜。
復有何鳥聲好。形亦好。所謂。孔雀鳥是也。是謂此鳥聲好。形亦好。
是謂。比丘。有此四鳥。當共覺知。
此亦如是。世間亦有。四人似鳥。當共覺知。云何為四。
於是。或有比丘。顏貌端政。出入行來。著衣持鉢。屈申俯仰。威儀成就。亦復不能。有所諷誦。諸所有法。初善。中善。竟善。不能承法之教。亦復不能。善諷誦讀。是謂此人。形好而聲不好。
復有何等人。聲好而形醜。或有一比丘。出入行來。屈申俯仰。著衣持鉢。威儀不成就。恒好廣說。然復彼人。精進持戒。聞法能知。所學多聞。諸所有法。初善。中善。竟善。義理深邃。具足修梵行。然復彼法。善持善誦。是謂此人。聲好而形醜。
彼復有何等人。聲醜形亦醜。或有一人犯戒。不精進。不多聞。所聞便失。彼於此法。應具足行梵行。然不肯承受。是謂此人。聲亦醜。形亦醜。
彼何等人。聲亦好。形亦好。或有比丘。顏貌端政。出入行來。著衣持鉢。不左右顧視。然復精進。修行善法。然戒律具足。見小非法。尚懷恐懼。何況大者。亦復多聞。所受不忘。諸所有法。初善。中善。竟善。修其善行。如此之法。善諷誦讀。是謂此人。聲好。形亦好。
是謂世間。有此四人。在世間者。當共覺知。
是故。諸比丘。當學聲好。形亦好。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四種雲。
云何為四。或有雲雷而不雨。或有雲雨而不雷。或有雲。亦雨亦雷。或有雲。亦不雨。亦不雷。是謂四種雲。
世間四種人而像雲。
何等四人。或有比丘。雷而不雨。或有比丘。雨而不雷。或有比丘。亦不雨。亦不雷。或有比丘。亦雨亦雷。
彼云何比丘。雷而不雨。或有比丘。高聲誦習。所謂。契經。祇夜。受決。偈。本末。因緣。已說。生經。頌。方等。未曾有法。譬喻。如是諸法。善諷誦讀。不失其義。不廣與人說法。是謂此人。雷而不雨。
彼云何人。雨而不雷。或比丘。有顏色端政。出入行來。進止之宜。皆悉具知。修諸善法。無毫釐之失。然不多聞。亦不高聲誦習。復不修行。契經。本末。授決。偈。因緣。譬喻。生經。方等。未曾有法。然從他承受。亦不忘失。好與善知識相隨。亦好與他說法。是謂此人。雨而不雷。
彼何等人。亦不雨。亦復不雷。或有一人。顏色不端政。出入行來。進止之宜。皆悉不具。不修諸善法。然不多聞。亦不高聲誦習讀。復不修行契經。至方等。亦復不與他說法。是謂此人。亦不雨。亦不雷。
復有何等人。亦雨亦雷。或有一人。顏色端政。出入行來。進止之宜。亦悉具知。好喜學問。所受不失。亦好與他說法。勸進他人。令使承受。是謂此人。亦雷亦雨。
是謂。比丘。世間有此四人。
是故。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諦饒益阿難。
重擔四生結。
四果隨嵐風。
四鳥雷在後。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