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如來大祕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羅經卷第二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明教大師臣天息災奉。詔譯。
灌頂品第二
爾時。金剛手菩薩。白佛言。
世尊。我自知殊勝。福德圓滿。於微妙曼拏羅義。今已得之。
復次。何人可攝授。而為弟子。又弟子所生何國。而可攝授。於四大姓。剎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如是四姓。可攝授者。何姓為上。
佛言。
金剛手。阿彌陀佛。毘盧遮那佛。乃是三界中。祕密法主。大阿闍梨。無相無性。不生不滅。雖住祕密。無祕密相。後阿闍梨。亦須如是。分明了知。若了知已。乃是住三摩地。金剛蓮花主。具大悲心。有大力者。
金剛手。彼弟子生處。國土方所。我今說之。
若剎帝利。或婆羅門等。種姓之人。生舍衛國。摩伽陀國。支那國。三摩怛吒國。佉儞也國。囉荼國。儞鉢羅國。祖尼邪國。阿那多國。俱薩羅國。具尼迦國。摩羅邪國。捺囉尾拏國。如是諸國。所生之者。皆可攝授。
又若無如上中國人者。彼師子國人。及一切國人。亦可攝授。
又吉囉多國人。亦得攝授。緣彼國中。曾生最上牟尼。如上諸國。若剎帝利。及婆羅門。種姓生者。若依阿闍梨。稟受修行。為行人者。必獲圓滿。
又阿闍梨者。顏貌熙怡。端正圓滿。有慈悲心清淨心。信實無偽。降伏諸根。少貪少欲。具大辯才。
復有深智。所言善軟。亦復清爽。性不慳悋。好於布施。無妬無畏。遠離我慢。常樂供養。大阿闍梨。及眾賢聖。復能演說。真如之法。常行真言之行。不稱己美。恒讚他德。於諸悉地。所作所修。一切圓滿。於諸弟子。亦不嫌毀。
又於弟子。無所希望。以大悲心。告於賢聖。令諸弟子。依相應行。得入一切曼拏羅。復令弟子。依於儀軌。因果相應。而得解脫。
又以真言印契。真如之法。傳付弟子。
弟子白言。
阿闍梨。此真言印。契真如之法。云何而得。
阿闍梨言。
善哉善哉。佛子諦聽。佛說此真言。從真如圓滿智。以慧方便流出。於三界中。作化身佛。現精進力。勉喻示教。於初中後。其義深善。以此三摩地。依金剛蓮花行教。金剛薩埵等。我釋迦族。為悲愍一切有情。作大德阿闍梨。今於此族中。得成就真言陀羅尼。一百。或三百。隨所愛樂。依真如相應力。而得成就。可以書寫。傳付弟子。持誦修行。利樂有情。令不斷絕。
弟子得阿闍梨。傳付教授已。禮阿闍梨足。當以金銀珍寶。及象馬等。至於自身。皆虔心奉獻阿闍梨。及曼拏羅賢聖。
時阿闍梨。作金剛薩埵。相應之言。
子受此祕密之法。
時阿闍梨。為念證明伽陀。時彼明眾。為作此證。
今某甲。依法奉獻。此金銀珍寶。及象馬等。為求某事。為供養曼拏羅。
時阿闍梨。別作灌頂曼拏羅。令弟子於曼拏羅中。師子座上。跏趺而坐。自結金剛合掌印。安於當心而住。
時阿闍梨。復以本尊。明王真言。加持第一閼伽瓶。安置曼拏羅中。然後復誦。本族尊心真言加持。而與灌頂。更以前印安頂上。及安頸上。而與灌頂。
又阿闍梨。復稱弟子名。我今以此明。與某甲。願一切曼拏羅賢聖。哀愍納受。弟子復以。意所求事。自稱告於賢聖。
其阿闍梨。復結本尊根本印。加持弟子額及心。又與灌頂。又結本族尊四印。安頂上。更誦真言。而與灌頂。
阿闍梨言。
汝今後所有。一切世間。灌頂之法。汝已悉得。
又復。以金剛拳儀。則授金剛杵。與灌頂弟子。令常受持。先以所授金剛杵。安弟子心上。與灌頂。又安額。次安頂。而與灌頂。
如是灌頂已。其阿闍梨。告弟子言。
善男子。汝已於一切如來。及一切執金剛處。而得灌頂。汝已殊勝。是真出世間。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以金剛杵付弟子。而令受持。
阿闍梨言。
汝受此金剛杵。汝是入金剛三昧者。此成一切如來。最上金剛杵。汝恒受持。當得最上。金剛之智。
持金剛真言曰。
唵薩里嚩。怛他誐多悉地嚩日囉。
阿闍梨。授與弟子。祕密三昧者。發廣大心。不得慳悋。
何以故。為欲令一切有情。獲大智圓滿故。
又復。若有眾生。於阿闍梨。妄加毀謗者。汝當擁護。若有於法。生愛樂者。可以金剛。祕密三昧。及祕密曼拏羅印。而付授之。
又阿闍梨。告弟子言。
汝具菩提心。於祕密王。志心護持。
復次。弟子如前得受。隨緣種種灌頂已。更可與五佛。灌頂之法。而與灌頂。其灌頂儀者。先須於灌頂。曼拏羅所。備辦香花燈塗。及以幡蓋。種種供養之具。
又一切儀式。不得少闕。然後令弟子。預潔身心方。入曼拏羅。其阿闍梨。為弟子作諸法事。然後結本尊印。誦本尊真言。與弟子灌頂。初中方毘盧遮那佛印。以二大指。二小指磔開。餘指。皆相著少屈。成印。安弟子頂。誦本尊真言。與灌頂。
真言曰。
唵薩里嚩。怛他誐多達里彌。濕嚩。囉伊難薩里嚩。怛他多怛吠。曩鼻詵左郝。
東方阿閦佛。結金剛薩埵印。以二手相叉作拳。竪二中指。相著如針。成印。安弟子額上。即誦真言。與灌頂。
真言曰。
唵薩里嚩。怛他誐多惹拏。曩鼻瑟計拏鼻詵左吽。
南方寶生佛印。用前金剛薩埵印。屈二中指如寶。安弟子右耳上。誦本尊真言。與灌頂。
真言曰。
唵薩里嚩。怛他誐多鼻瑟迦囉怛曩。鼻詵左怛囕。
西方觀自在王佛印。用前金剛薩埵印。屈二中指。如蓮花葉。成印。安弟子頂後。誦本尊真言。與灌頂。
真言曰。
唵薩里嚩。怛他誐多達里摩。鼻瑟計拏鼻詵左呬里。
北方不空成就佛印。用前金剛薩埵印。竪二小指。二中指。相著如針。成印。安弟子左耳上。誦本尊真言。與灌頂。
真言曰。
唵薩里嚩。怛他誐多鼻瑟計摩賀尾濕嚩。嚩日囉。鼻詵左惡。
次更與授。五佛髻鬘灌頂。如是得灌頂已。如同於一切智智。親授灌頂。從此與名。得稱為大上人。或稱為阿闍梨。悉受世間。最上勝妙供養。自在快樂。
阿闍梨品第三
復次。金剛手菩薩。白世尊言。
世尊。凡阿闍梨所。有供養曼拏羅賢聖。金銀摩尼。一切財物。乃至所施。象馬之類。其阿闍梨。受得之後。當何所用。願大牟尼。為我開說。
佛言。
金剛手。阿闍梨。應有一切所施。供養之物。彼阿闍梨受已。當分三分。第一分。奉於三寶。第二分。施與婆羅門。外道尼乾子等。第三分。又分作二半分。半分。與阿闍梨同學。半分。阿闍梨自用。
又前三寶之分。亦分為三分。
一。佛。二。法。三。僧。
如是分已。各各受用。佛分者。得造佛像。及塔廟等。其法分者。可用書寫。如來一切經法。僧分者。可造種種飲食。供於眾僧。
阿闍梨。若能如是。分別次第。互不侵損者。彼一切曼拏羅賢聖。悉皆歡喜。一切所求。皆得成就。
若阿闍梨。分分之後。或復有人。為其知事。心住慳悋。侵於三寶。不依阿闍梨所。有旨教者。以因果故。命終之後。當墮叫喚地獄。後生人間。以其餘業。生於犬中。
復次。金剛手。白世尊言。
一切智智。一切有情。恒在心念。惟願為我。說於一切。最上真言之行。云何大阿闍梨。知息災增益。及敬愛調伏等法。乃至持誦之人。修相應觀想。及曼拏羅。護摩之法者。彼阿闍梨。住智慧輪。滅一切罪者。
佛言。
金剛手。若阿闍梨。於真言中修行者。具大悲心。愍念一切婆羅門。外道尼乾等。以真實言。勸喻開發。令信甚深。祕密之法。而於同學。亦不謗毀。堅持五戒。復行甚深。十波羅蜜。圓滿大智。
又復。阿闍梨能。救度有情。能與除滅。一切罪障。
又自遠離殺生。及彼妄語。自不飲酒。亦不勸他。
何以故。以彼飲酒。是為一切。過失根本。若阿闍梨。行不真實。妄稱有德。
又復。執好俗間典籍。文字歌詠。又復。讚歎我執。人執。有情。阿闍梨。若如是者。決定墮於。地獄惡趣。
又金剛手白言。
若阿闍梨。受行世法。恒取快樂。恒食酒肉。葷辛之味。彼阿闍梨。云何度弟子。入曼拏羅。云何度弟子。免輪迴之難。云何可得。真言悉地。我今疑惑。其事云何。
佛言。
金剛手。無有阿闍梨。受行世法。恒取快樂。樂食酒肉。葷辛之味者。
若有阿闍梨。樂修相應之行者。乃真得名阿闍梨。
金剛手。汝聽菩薩之行。我今說之。
菩薩行者。奉持戒法。行菩薩道。深信堅固。志樂相應。住無分別。無礙之法。不行妄語。殺生飲酒。戲樂我人見等。如是奉戒。無有過失。此為阿闍梨。所行菩薩之行。若阿闍梨。於一切事。有所闕者。是於戒行。而闕於智。
金剛手菩薩。白世尊言。
云何名智。
佛言。
金剛手。對三界名智。
金剛手白言。
世尊。云何名為三界。
佛言。
金剛手。心即是三界。
金剛手白言。
云何名心。
佛言。
心者。本無色相。不可取捨。由無色相。遍行諸根。由行諸根。遂著境界。
譬如獼猴。遭於罥弶。心被境縛。亦復如是。
金剛手。復白佛言。
三界者云何說。
佛言。
金剛手。三界者。所謂。貪界。瞋界。癡界。
金剛手。彼若無心。即無貪。若無貪。即無瞋。若無瞋。即無癡。
復次。金剛手菩薩。心無色相。遍入六根。根境相緣。便成貪著。
金剛手。心行眼根。見於違順。於順起愛。於逆生瞋。以心生瞋故。即癡暗現前。不能分別。是可非可。無慚無愧。不怖不懼。由是之故。造種種罪。惡業熾盛。墮泥黎中。
金剛手。若有著貪瞋癡。心垢過失。被黑暗業。種種纏縛。此非菩薩。阿闍梨行。若阿闍梨。行於菩薩。相應之行。如玻胝寶。清淨無垢。自性寂靜。智慧圓滿。如空中月。無所障礙。然後發菩提心。堅固不退。以禪定印。印於諸根。令彼諸根。微妙無垢。使菩提分。圓滿具足。然後用法甘露水。而常溉灌。以妙解脫風。吹令增長。
復以住禪定印。如息不出。觀自心上。有大蓮花。花上有滿月輪。白光四照。
復觀三昧印。印於中心。以此三昧印等。攝持三業。不令散亂。但少時間。默然而住。然後卻以。真言及印。而警覺之。既覺悟已。復放光明。為圓滿一切智智。
佛言。
所觀月輪三昧印。心相善界。即是本尊。如來種子之智。
復次眾生之心。住十八界身。如彼蓮花花有香氣。
又金剛手。如人以花熏土。或熏他物。花雖不見。香氣即存。亦復如是。
金剛手。真言種子。依彼相應。如解脫性。直至盡輪迴際。種子不斷。以智方便。成種種相。
又種子香。攝受觀想。阿闍梨身。一向不退。能使阿闍梨。攝受一切有情。行於救度。乃至於晝夜分。亦不失時。
金剛手菩薩。白世尊言。
云何名時。
佛言。
金剛手。時有二種。云何為二。
佛言。
一。內。二。外。
金剛手言。
云何名為內外。
佛言。
金剛手。我今為汝。說於外時。
外時者。以一晝夜分。分為八大時。以二小時。為一大時。以四大時。為一晝。倍此為一晝夜。是為八時。
又金剛手。以日月出沒時。及星出沒時。乃是持誦行人。作息災增益法時。當得一切。意願成就。若於此時。發精進心。行利樂者。一切魔障。不敢侵近。若是作忿怒法者。可用日午時。及夜半時。若用餘時者。不獲意願。
金剛手菩薩。白佛言。
世尊。外時已說。內時云何。
佛言。
金剛手。內時者。此所謂合。於微妙祕密。第一之說。即以菩提心相。解脫之智。為於有情。說彼真言法。成就息災。增益愛敬。調伏等事。
於二時中。能成就二種法。所謂。相應成就法。及曼拏羅護摩法。得此成就。如瑠璃寶。應現色像。一切無隱。悉皆成就。亦復如是。
金剛手。又以五息法。盡彼餘時。
一者。日息。二者。月息。三者。惹羅息。四者。母祖吒息。五者。妙香息。
先想日月二息。行於身中。周流上下。如燈照室。黑暗除已。快樂現前。如是照已。住於腹中。
又想第三。惹羅之息。如物流注。向臍輪中。或復左右旋轉。
又想臍輪。生一根本。出生金剛蓮華。開敷圓滿。
又想第四。母祖吒息。如彼王身無目。冥然住蓮華中。然想有王印在前。復想日月之息。行左右邊。及彼上下。日住於上。月住於下。月光流波。如注甘露。
第五。想妙香息。自頂下循。行於額面。達於眉鬢。乃至於眼。及旋頸項。周遊不斷。平正而住。
金剛手。息者。有情之命。
五者。假名分別。用此持心。竟此時分。或復為一切有情。以真言法。圓滿成就。金剛界蓮華之心。竟其時分。無障無礙。
又或了知。一切妙法。無相無用。圓滿一切有情。菩提之心。用此住心。竟其時分。或作息災增益。敬愛調伏。妙曼拏羅。竟於時分。
金剛手。如是內時。種種諸法。我今說已。汝今依行。若復依行。如是時者。自然安住。樂生智慧。若愛樂智慧。自然得一切法平等。得法平等已。得身安住。得身安住已。得智安住。以安住智。知菩提心住處。知菩提心住處已。復得一切法。殊勝之智。以彼殊勝之智。知於過去現在。未來之事。
金剛手菩薩。知彼智發生已。當須知彼眼界。相應之法。所為赤白等色。長短麁細之相。
金剛手。以如是智慧智。發生耳界。得聞音聲。所聞音聲。如其義理。了解能盡。
金剛手。如是乃至。鼻舌身意等法。以智慧智。觀察了解。皆悉能盡。
金剛手。阿闍梨得智慧智。便能了知賢聖。第一之義。知彼賢聖。第一義已。以智慧智。方便信解。得生真如之智。知彼真如智已。乃得諸相具足。亦復得三十七道品。圓滿得知有情。智慧智生。
金剛手菩薩。此阿闍梨。如我於三界中。為如來。具一切智智三摩地。令諸有情。得生於智。亦復如是。
復次金剛手。阿闍梨及諸行人。持菩薩戒。或比丘戒。要須遠離。身邪行過。唯於自夫自妻。雖行世法。猶如服藥。所得三摩地智。亦復能令有情。得住正道。其阿闍梨。具三界三摩地。得知有情。智慧智生。亦復能令有情。智慧智生。
金剛手菩薩。白佛言。
世尊。云何名三摩地。智慧智方便有情等。
佛言。
金剛手。菩薩三摩地智方便。有情等者。乃是有情。於諸根四大。及與身口意。一向平等不動。是等有情。生彼三摩地。
復次。金剛手。彼智慧智方便。最能發生有情。大祕密觀想。遠離種種相。信解如實真如。妙三摩地。復得自身。行於正道。
佛言。
金剛手。從我真如。心智慧智。方便三摩地。生出金剛薩埵菩薩。金剛王菩薩。金剛愛菩薩。金剛善哉菩薩。
又於福德聚三摩地。出生金剛寶菩薩。金剛光菩薩。金剛幢菩薩。金剛笑菩薩。
又復。於智慧門三摩地。出生金剛法菩薩。金剛利菩薩。金剛因菩薩。金剛語菩薩。
又於大精進三摩地。出生金剛業菩薩。金剛護菩薩。金剛牙菩薩。金剛拳菩薩。
又於適悅心三摩地。出生金剛戲菩薩。金剛鬘菩薩。金剛歌菩薩。金剛舞菩薩。
又於真如薰等三摩地。出生金剛香菩薩。金剛花菩薩。金剛燈菩薩。金剛塗香菩薩。
又於金剛智三摩地。出生金剛鉤菩薩。金剛索菩薩。金剛鎖菩薩。金剛鈴菩薩。
又復。於六波羅蜜智慧三摩地。起變化相。圓滿菩提行。出生大慈菩薩。佛眼菩薩。無能勝菩薩。白毫相菩薩。孔雀明王菩薩。大隨求菩薩。
又復。有三摩地。出生大平等智慧力。八護世菩薩。所謂。觀自在菩薩。金剛手菩薩。慈氏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
又復。有觀自在菩薩部。以無數神通。作變化相菩薩。馬首大明王。及天人阿修羅等。於大苦難中。救度一切有情者。所謂。白菩薩。大白菩薩。摩摩吉菩薩。顰眉菩薩。含嚩里菩薩。摩里支菩薩。聖祖拏菩薩。摩秫嚩底菩薩。寶鬘菩薩。大光菩薩。最勝菩薩。及最勝行菩薩。
又復。有金剛部。從金剛手菩薩心中。出生如執金剛王。此等菩薩。能施成就。所謂。摩摩吉菩薩。金剛拳菩薩。嚩囉呬菩薩。金剛鎖菩薩。金剛努底菩薩。金剛巘馱里菩薩。金剛彌佉羅菩薩。
復有彌佉羅菩薩。金剛少尼菩薩。金剛波舍菩薩。金剛速菩薩。金剛秫羅菩薩。金剛光焰口菩薩。金剛光明菩薩。金剛鉤菩薩。金剛最勝莊嚴菩薩。
復有三祕密。生大力甘露軍吒利等。大忿怒明王。此等明王。於三族中平等。
又復。有從金剛蓮花部生。或從三摩地生。或從智慧中生者。作敬愛調伏法等。最上明王。所謂。不動尊忿怒大明王。無能勝忿怒大明王等。
復次。金剛手菩薩。此菩薩等。於三摩地。或於智慧。或以方便。利益有情。由如如來。出於三界。
金剛手。持金剛阿闍梨。或比丘。或優婆塞等。當遠離五罪。信行三密。以三摩地起。智慧方便。教化有情。令生信解。復入大難海中。救度有情。以智方便。示於正道。安住有情。使彼有情。不行邪道。
金剛手。若復阿闍梨。行於世間。樂行世法。種種戲樂。及食諸辛。酒肉之味。雖行世法。而不能染。
何以故。彼阿闍梨。於三界中。以智染身故世法。而不能染。
金剛手。譬如三界中。諸有情等。雖行世法。具種種信解。依三摩地。能於世間。為諸有情。而作利益。
復次。金剛手。非有阿闍梨。修行持戒。修相應行者。不能令有情。安住無上之智。
金剛手言。
如是如是。阿闍梨。修行持戒。當得無上之智。
金剛手。別解脫戒經法。設有比丘。發大勤力修行。而自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令他有情。得無上菩提。
佛言。
金剛手。譬如有人。及蚊虻等。盡其力分。以手足。擊須彌山。終不能損。
金剛手。若依別解脫戒。修行比丘。終不能得。無上之智。
復次。金剛手。若有比丘。或俗人。奉行祕密教。為阿闍梨。能令一切有情。生正等正覺種子者。其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尊重恭敬。供養云何。
金剛手。如我如來。在三界中。汝如是供養。
一切如來大祕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羅經卷第二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明教大師臣天息災奉。詔譯。
灌頂品第二
爾時。金剛手菩薩。白佛言。
世尊。我自知殊勝。福德圓滿。於微妙曼拏羅義。今已得之。
復次。何人可攝授。而為弟子。又弟子所生何國。而可攝授。於四大姓。剎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如是四姓。可攝授者。何姓為上。
佛言。
金剛手。阿彌陀佛。毘盧遮那佛。乃是三界中。祕密法主。大阿闍梨。無相無性。不生不滅。雖住祕密。無祕密相。後阿闍梨。亦須如是。分明了知。若了知已。乃是住三摩地。金剛蓮花主。具大悲心。有大力者。
金剛手。彼弟子生處。國土方所。我今說之。
若剎帝利。或婆羅門等。種姓之人。生舍衛國。摩伽陀國。支那國。三摩怛吒國。佉儞也國。囉荼國。儞鉢羅國。祖尼邪國。阿那多國。俱薩羅國。具尼迦國。摩羅邪國。捺囉尾拏國。如是諸國。所生之者。皆可攝授。
又若無如上中國人者。彼師子國人。及一切國人。亦可攝授。
又吉囉多國人。亦得攝授。緣彼國中。曾生最上牟尼。如上諸國。若剎帝利。及婆羅門。種姓生者。若依阿闍梨。稟受修行。為行人者。必獲圓滿。
又阿闍梨者。顏貌熙怡。端正圓滿。有慈悲心清淨心。信實無偽。降伏諸根。少貪少欲。具大辯才。
復有深智。所言善軟。亦復清爽。性不慳悋。好於布施。無妬無畏。遠離我慢。常樂供養。大阿闍梨。及眾賢聖。復能演說。真如之法。常行真言之行。不稱己美。恒讚他德。於諸悉地。所作所修。一切圓滿。於諸弟子。亦不嫌毀。
又於弟子。無所希望。以大悲心。告於賢聖。令諸弟子。依相應行。得入一切曼拏羅。復令弟子。依於儀軌。因果相應。而得解脫。
又以真言印契。真如之法。傳付弟子。
弟子白言。
阿闍梨。此真言印。契真如之法。云何而得。
阿闍梨言。
善哉善哉。佛子諦聽。佛說此真言。從真如圓滿智。以慧方便流出。於三界中。作化身佛。現精進力。勉喻示教。於初中後。其義深善。以此三摩地。依金剛蓮花行教。金剛薩埵等。我釋迦族。為悲愍一切有情。作大德阿闍梨。今於此族中。得成就真言陀羅尼。一百。或三百。隨所愛樂。依真如相應力。而得成就。可以書寫。傳付弟子。持誦修行。利樂有情。令不斷絕。
弟子得阿闍梨。傳付教授已。禮阿闍梨足。當以金銀珍寶。及象馬等。至於自身。皆虔心奉獻阿闍梨。及曼拏羅賢聖。
時阿闍梨。作金剛薩埵。相應之言。
子受此祕密之法。
時阿闍梨。為念證明伽陀。時彼明眾。為作此證。
今某甲。依法奉獻。此金銀珍寶。及象馬等。為求某事。為供養曼拏羅。
時阿闍梨。別作灌頂曼拏羅。令弟子於曼拏羅中。師子座上。跏趺而坐。自結金剛合掌印。安於當心而住。
時阿闍梨。復以本尊。明王真言。加持第一閼伽瓶。安置曼拏羅中。然後復誦。本族尊心真言加持。而與灌頂。更以前印安頂上。及安頸上。而與灌頂。
又阿闍梨。復稱弟子名。我今以此明。與某甲。願一切曼拏羅賢聖。哀愍納受。弟子復以。意所求事。自稱告於賢聖。
其阿闍梨。復結本尊根本印。加持弟子額及心。又與灌頂。又結本族尊四印。安頂上。更誦真言。而與灌頂。
阿闍梨言。
汝今後所有。一切世間。灌頂之法。汝已悉得。
又復。以金剛拳儀。則授金剛杵。與灌頂弟子。令常受持。先以所授金剛杵。安弟子心上。與灌頂。又安額。次安頂。而與灌頂。
如是灌頂已。其阿闍梨。告弟子言。
善男子。汝已於一切如來。及一切執金剛處。而得灌頂。汝已殊勝。是真出世間。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以金剛杵付弟子。而令受持。
阿闍梨言。
汝受此金剛杵。汝是入金剛三昧者。此成一切如來。最上金剛杵。汝恒受持。當得最上。金剛之智。
持金剛真言曰。
唵薩里嚩。怛他誐多悉地嚩日囉。
阿闍梨。授與弟子。祕密三昧者。發廣大心。不得慳悋。
何以故。為欲令一切有情。獲大智圓滿故。
又復。若有眾生。於阿闍梨。妄加毀謗者。汝當擁護。若有於法。生愛樂者。可以金剛。祕密三昧。及祕密曼拏羅印。而付授之。
又阿闍梨。告弟子言。
汝具菩提心。於祕密王。志心護持。
復次。弟子如前得受。隨緣種種灌頂已。更可與五佛。灌頂之法。而與灌頂。其灌頂儀者。先須於灌頂。曼拏羅所。備辦香花燈塗。及以幡蓋。種種供養之具。
又一切儀式。不得少闕。然後令弟子。預潔身心方。入曼拏羅。其阿闍梨。為弟子作諸法事。然後結本尊印。誦本尊真言。與弟子灌頂。初中方毘盧遮那佛印。以二大指。二小指磔開。餘指。皆相著少屈。成印。安弟子頂。誦本尊真言。與灌頂。
真言曰。
唵薩里嚩。怛他誐多達里彌。濕嚩。囉伊難薩里嚩。怛他多怛吠。曩鼻詵左郝。
東方阿閦佛。結金剛薩埵印。以二手相叉作拳。竪二中指。相著如針。成印。安弟子額上。即誦真言。與灌頂。
真言曰。
唵薩里嚩。怛他誐多惹拏。曩鼻瑟計拏鼻詵左吽。
南方寶生佛印。用前金剛薩埵印。屈二中指如寶。安弟子右耳上。誦本尊真言。與灌頂。
真言曰。
唵薩里嚩。怛他誐多鼻瑟迦囉怛曩。鼻詵左怛囕。
西方觀自在王佛印。用前金剛薩埵印。屈二中指。如蓮花葉。成印。安弟子頂後。誦本尊真言。與灌頂。
真言曰。
唵薩里嚩。怛他誐多達里摩。鼻瑟計拏鼻詵左呬里。
北方不空成就佛印。用前金剛薩埵印。竪二小指。二中指。相著如針。成印。安弟子左耳上。誦本尊真言。與灌頂。
真言曰。
唵薩里嚩。怛他誐多鼻瑟計摩賀尾濕嚩。嚩日囉。鼻詵左惡。
次更與授。五佛髻鬘灌頂。如是得灌頂已。如同於一切智智。親授灌頂。從此與名。得稱為大上人。或稱為阿闍梨。悉受世間。最上勝妙供養。自在快樂。
阿闍梨品第三
復次。金剛手菩薩。白世尊言。
世尊。凡阿闍梨所。有供養曼拏羅賢聖。金銀摩尼。一切財物。乃至所施。象馬之類。其阿闍梨。受得之後。當何所用。願大牟尼。為我開說。
佛言。
金剛手。阿闍梨。應有一切所施。供養之物。彼阿闍梨受已。當分三分。第一分。奉於三寶。第二分。施與婆羅門。外道尼乾子等。第三分。又分作二半分。半分。與阿闍梨同學。半分。阿闍梨自用。
又前三寶之分。亦分為三分。
一。佛。二。法。三。僧。
如是分已。各各受用。佛分者。得造佛像。及塔廟等。其法分者。可用書寫。如來一切經法。僧分者。可造種種飲食。供於眾僧。
阿闍梨。若能如是。分別次第。互不侵損者。彼一切曼拏羅賢聖。悉皆歡喜。一切所求。皆得成就。
若阿闍梨。分分之後。或復有人。為其知事。心住慳悋。侵於三寶。不依阿闍梨所。有旨教者。以因果故。命終之後。當墮叫喚地獄。後生人間。以其餘業。生於犬中。
復次。金剛手。白世尊言。
一切智智。一切有情。恒在心念。惟願為我。說於一切。最上真言之行。云何大阿闍梨。知息災增益。及敬愛調伏等法。乃至持誦之人。修相應觀想。及曼拏羅。護摩之法者。彼阿闍梨。住智慧輪。滅一切罪者。
佛言。
金剛手。若阿闍梨。於真言中修行者。具大悲心。愍念一切婆羅門。外道尼乾等。以真實言。勸喻開發。令信甚深。祕密之法。而於同學。亦不謗毀。堅持五戒。復行甚深。十波羅蜜。圓滿大智。
又復。阿闍梨能。救度有情。能與除滅。一切罪障。
又自遠離殺生。及彼妄語。自不飲酒。亦不勸他。
何以故。以彼飲酒。是為一切。過失根本。若阿闍梨。行不真實。妄稱有德。
又復。執好俗間典籍。文字歌詠。又復。讚歎我執。人執。有情。阿闍梨。若如是者。決定墮於。地獄惡趣。
又金剛手白言。
若阿闍梨。受行世法。恒取快樂。恒食酒肉。葷辛之味。彼阿闍梨。云何度弟子。入曼拏羅。云何度弟子。免輪迴之難。云何可得。真言悉地。我今疑惑。其事云何。
佛言。
金剛手。無有阿闍梨。受行世法。恒取快樂。樂食酒肉。葷辛之味者。
若有阿闍梨。樂修相應之行者。乃真得名阿闍梨。
金剛手。汝聽菩薩之行。我今說之。
菩薩行者。奉持戒法。行菩薩道。深信堅固。志樂相應。住無分別。無礙之法。不行妄語。殺生飲酒。戲樂我人見等。如是奉戒。無有過失。此為阿闍梨。所行菩薩之行。若阿闍梨。於一切事。有所闕者。是於戒行。而闕於智。
金剛手菩薩。白世尊言。
云何名智。
佛言。
金剛手。對三界名智。
金剛手白言。
世尊。云何名為三界。
佛言。
金剛手。心即是三界。
金剛手白言。
云何名心。
佛言。
心者。本無色相。不可取捨。由無色相。遍行諸根。由行諸根。遂著境界。
譬如獼猴。遭於罥弶。心被境縛。亦復如是。
金剛手。復白佛言。
三界者云何說。
佛言。
金剛手。三界者。所謂。貪界。瞋界。癡界。
金剛手。彼若無心。即無貪。若無貪。即無瞋。若無瞋。即無癡。
復次。金剛手菩薩。心無色相。遍入六根。根境相緣。便成貪著。
金剛手。心行眼根。見於違順。於順起愛。於逆生瞋。以心生瞋故。即癡暗現前。不能分別。是可非可。無慚無愧。不怖不懼。由是之故。造種種罪。惡業熾盛。墮泥黎中。
金剛手。若有著貪瞋癡。心垢過失。被黑暗業。種種纏縛。此非菩薩。阿闍梨行。若阿闍梨。行於菩薩。相應之行。如玻胝寶。清淨無垢。自性寂靜。智慧圓滿。如空中月。無所障礙。然後發菩提心。堅固不退。以禪定印。印於諸根。令彼諸根。微妙無垢。使菩提分。圓滿具足。然後用法甘露水。而常溉灌。以妙解脫風。吹令增長。
復以住禪定印。如息不出。觀自心上。有大蓮花。花上有滿月輪。白光四照。
復觀三昧印。印於中心。以此三昧印等。攝持三業。不令散亂。但少時間。默然而住。然後卻以。真言及印。而警覺之。既覺悟已。復放光明。為圓滿一切智智。
佛言。
所觀月輪三昧印。心相善界。即是本尊。如來種子之智。
復次眾生之心。住十八界身。如彼蓮花花有香氣。
又金剛手。如人以花熏土。或熏他物。花雖不見。香氣即存。亦復如是。
金剛手。真言種子。依彼相應。如解脫性。直至盡輪迴際。種子不斷。以智方便。成種種相。
又種子香。攝受觀想。阿闍梨身。一向不退。能使阿闍梨。攝受一切有情。行於救度。乃至於晝夜分。亦不失時。
金剛手菩薩。白世尊言。
云何名時。
佛言。
金剛手。時有二種。云何為二。
佛言。
一。內。二。外。
金剛手言。
云何名為內外。
佛言。
金剛手。我今為汝。說於外時。
外時者。以一晝夜分。分為八大時。以二小時。為一大時。以四大時。為一晝。倍此為一晝夜。是為八時。
又金剛手。以日月出沒時。及星出沒時。乃是持誦行人。作息災增益法時。當得一切。意願成就。若於此時。發精進心。行利樂者。一切魔障。不敢侵近。若是作忿怒法者。可用日午時。及夜半時。若用餘時者。不獲意願。
金剛手菩薩。白佛言。
世尊。外時已說。內時云何。
佛言。
金剛手。內時者。此所謂合。於微妙祕密。第一之說。即以菩提心相。解脫之智。為於有情。說彼真言法。成就息災。增益愛敬。調伏等事。
於二時中。能成就二種法。所謂。相應成就法。及曼拏羅護摩法。得此成就。如瑠璃寶。應現色像。一切無隱。悉皆成就。亦復如是。
金剛手。又以五息法。盡彼餘時。
一者。日息。二者。月息。三者。惹羅息。四者。母祖吒息。五者。妙香息。
先想日月二息。行於身中。周流上下。如燈照室。黑暗除已。快樂現前。如是照已。住於腹中。
又想第三。惹羅之息。如物流注。向臍輪中。或復左右旋轉。
又想臍輪。生一根本。出生金剛蓮華。開敷圓滿。
又想第四。母祖吒息。如彼王身無目。冥然住蓮華中。然想有王印在前。復想日月之息。行左右邊。及彼上下。日住於上。月住於下。月光流波。如注甘露。
第五。想妙香息。自頂下循。行於額面。達於眉鬢。乃至於眼。及旋頸項。周遊不斷。平正而住。
金剛手。息者。有情之命。
五者。假名分別。用此持心。竟此時分。或復為一切有情。以真言法。圓滿成就。金剛界蓮華之心。竟其時分。無障無礙。
又或了知。一切妙法。無相無用。圓滿一切有情。菩提之心。用此住心。竟其時分。或作息災增益。敬愛調伏。妙曼拏羅。竟於時分。
金剛手。如是內時。種種諸法。我今說已。汝今依行。若復依行。如是時者。自然安住。樂生智慧。若愛樂智慧。自然得一切法平等。得法平等已。得身安住。得身安住已。得智安住。以安住智。知菩提心住處。知菩提心住處已。復得一切法。殊勝之智。以彼殊勝之智。知於過去現在。未來之事。
金剛手菩薩。知彼智發生已。當須知彼眼界。相應之法。所為赤白等色。長短麁細之相。
金剛手。以如是智慧智。發生耳界。得聞音聲。所聞音聲。如其義理。了解能盡。
金剛手。如是乃至。鼻舌身意等法。以智慧智。觀察了解。皆悉能盡。
金剛手。阿闍梨得智慧智。便能了知賢聖。第一之義。知彼賢聖。第一義已。以智慧智。方便信解。得生真如之智。知彼真如智已。乃得諸相具足。亦復得三十七道品。圓滿得知有情。智慧智生。
金剛手菩薩。此阿闍梨。如我於三界中。為如來。具一切智智三摩地。令諸有情。得生於智。亦復如是。
復次金剛手。阿闍梨及諸行人。持菩薩戒。或比丘戒。要須遠離。身邪行過。唯於自夫自妻。雖行世法。猶如服藥。所得三摩地智。亦復能令有情。得住正道。其阿闍梨。具三界三摩地。得知有情。智慧智生。亦復能令有情。智慧智生。
金剛手菩薩。白佛言。
世尊。云何名三摩地。智慧智方便有情等。
佛言。
金剛手。菩薩三摩地智方便。有情等者。乃是有情。於諸根四大。及與身口意。一向平等不動。是等有情。生彼三摩地。
復次。金剛手。彼智慧智方便。最能發生有情。大祕密觀想。遠離種種相。信解如實真如。妙三摩地。復得自身。行於正道。
佛言。
金剛手。從我真如。心智慧智。方便三摩地。生出金剛薩埵菩薩。金剛王菩薩。金剛愛菩薩。金剛善哉菩薩。
又於福德聚三摩地。出生金剛寶菩薩。金剛光菩薩。金剛幢菩薩。金剛笑菩薩。
又復。於智慧門三摩地。出生金剛法菩薩。金剛利菩薩。金剛因菩薩。金剛語菩薩。
又於大精進三摩地。出生金剛業菩薩。金剛護菩薩。金剛牙菩薩。金剛拳菩薩。
又於適悅心三摩地。出生金剛戲菩薩。金剛鬘菩薩。金剛歌菩薩。金剛舞菩薩。
又於真如薰等三摩地。出生金剛香菩薩。金剛花菩薩。金剛燈菩薩。金剛塗香菩薩。
又於金剛智三摩地。出生金剛鉤菩薩。金剛索菩薩。金剛鎖菩薩。金剛鈴菩薩。
又復。於六波羅蜜智慧三摩地。起變化相。圓滿菩提行。出生大慈菩薩。佛眼菩薩。無能勝菩薩。白毫相菩薩。孔雀明王菩薩。大隨求菩薩。
又復。有三摩地。出生大平等智慧力。八護世菩薩。所謂。觀自在菩薩。金剛手菩薩。慈氏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
又復。有觀自在菩薩部。以無數神通。作變化相菩薩。馬首大明王。及天人阿修羅等。於大苦難中。救度一切有情者。所謂。白菩薩。大白菩薩。摩摩吉菩薩。顰眉菩薩。含嚩里菩薩。摩里支菩薩。聖祖拏菩薩。摩秫嚩底菩薩。寶鬘菩薩。大光菩薩。最勝菩薩。及最勝行菩薩。
又復。有金剛部。從金剛手菩薩心中。出生如執金剛王。此等菩薩。能施成就。所謂。摩摩吉菩薩。金剛拳菩薩。嚩囉呬菩薩。金剛鎖菩薩。金剛努底菩薩。金剛巘馱里菩薩。金剛彌佉羅菩薩。
復有彌佉羅菩薩。金剛少尼菩薩。金剛波舍菩薩。金剛速菩薩。金剛秫羅菩薩。金剛光焰口菩薩。金剛光明菩薩。金剛鉤菩薩。金剛最勝莊嚴菩薩。
復有三祕密。生大力甘露軍吒利等。大忿怒明王。此等明王。於三族中平等。
又復。有從金剛蓮花部生。或從三摩地生。或從智慧中生者。作敬愛調伏法等。最上明王。所謂。不動尊忿怒大明王。無能勝忿怒大明王等。
復次。金剛手菩薩。此菩薩等。於三摩地。或於智慧。或以方便。利益有情。由如如來。出於三界。
金剛手。持金剛阿闍梨。或比丘。或優婆塞等。當遠離五罪。信行三密。以三摩地起。智慧方便。教化有情。令生信解。復入大難海中。救度有情。以智方便。示於正道。安住有情。使彼有情。不行邪道。
金剛手。若復阿闍梨。行於世間。樂行世法。種種戲樂。及食諸辛。酒肉之味。雖行世法。而不能染。
何以故。彼阿闍梨。於三界中。以智染身故世法。而不能染。
金剛手。譬如三界中。諸有情等。雖行世法。具種種信解。依三摩地。能於世間。為諸有情。而作利益。
復次。金剛手。非有阿闍梨。修行持戒。修相應行者。不能令有情。安住無上之智。
金剛手言。
如是如是。阿闍梨。修行持戒。當得無上之智。
金剛手。別解脫戒經法。設有比丘。發大勤力修行。而自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令他有情。得無上菩提。
佛言。
金剛手。譬如有人。及蚊虻等。盡其力分。以手足。擊須彌山。終不能損。
金剛手。若依別解脫戒。修行比丘。終不能得。無上之智。
復次。金剛手。若有比丘。或俗人。奉行祕密教。為阿闍梨。能令一切有情。生正等正覺種子者。其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尊重恭敬。供養云何。
金剛手。如我如來。在三界中。汝如是供養。
一切如來大祕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羅經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