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十五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詔譯。

復次。海意。我念過去。無量無邊。阿僧祇。無等比。劫數之前。彼時有佛。出現世間。名無邊光照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善變化。劫名光味。

以何緣故。彼佛如來。名無邊光照。以彼世尊。初坐菩提場。未證一切智。居菩薩位。爾時身放。種種色光。是光普遍。十方無量。阿僧祇。出過算數。諸佛剎土。皆悉照曜。而彼一切。佛剎之中。所有一切。不退轉菩薩。及一生補處菩薩。見彼菩薩。坐菩提場。見已即各。向彼菩薩。散擲妙花。其所擲花。以佛威神力故。皆悉向彼。菩薩身聚。而一一花。於彼善變化。世界之中。廣大積集。高七人量。以是緣故。建立彼佛。及光味劫。如是名字。

海意。彼劫之中。有十四俱胝如來。出現世間。而彼善變化世界。具大威神。安隱豐樂。一切天人眾多熾盛。國土廣遠。有九十六。俱胝那庾多百千大洲。彼一一洲縱廣八十四百千由旬。一一百千由旬。有八萬四千州城。一一州城有八萬四千。縣邑聚落。一一城中。各有十俱胝。那庾多百千。人民而共居止。一一縣邑各有八俱胝。人民居止。彼世界中。人民富盛尚爾許數。何況大威德諸天。龍。鬼。又彼世界。四寶所成。所謂金。銀。琉璃。頗胝迦寶。又復彼土隨意所念。飲食。衣服。莊嚴具等。自然充足。又彼人民無我。我所。

海意。彼無邊光照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壽量十中劫。有三十六俱胝。那庾多百千。諸聲聞眾。一千二百俱胝。菩薩摩訶薩眾。有一王城。名善清淨。是彼世尊。本所生地。彼佛出王宮已。別止一城。其名樂生。而彼樂生。大城之中。有轉輪聖王。名善淨境界。統王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具足。所謂。輪寶。象寶。馬寶。女寶。摩尼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如是七寶。王之受用。

海意。彼善淨境界王。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深心具足。於一切眾生。起無障礙心。王有八十四俱胝。那庾多百千。宮嬪婇女。端正殊妙。如天女相。是諸宮女。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彼善淨境界王。延請世尊。無邊光照如來。及菩薩聲聞大眾。經二中劫。而伸供養。如法清淨。離諸過失。依沙門法。所應受用。衣服飲食。病緣醫藥。坐臥具等。一切供給。其王為佛世尊。別立精舍。清淨嚴潔。縱廣百千由旬。琉璃珠寶。而為其地。七寶牆界。重重間作。處處皆用。赤旃檀香。及烏囉娑。旃檀之香。間為其柱。巧妙殊特。與天宮等。次復安布。十千樓閣。命諸菩薩。聲聞大眾。次第安止。

海意。彼善淨境界王。諦奉彼佛。清淨之法。受持五戒。精修梵行。與宮嬪眷屬。經二中劫。承事供養。彼佛世尊。過二中劫已。其王即與。諸眷屬俱。詣彼無邊光照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所。到已。頭面禮足。右繞七匝。退住一面。

爾時善淨境界王。白無邊光照如來言。

世尊。云何菩薩。於大乘中。得不隨他信。云何菩薩。雖復趣向。最勝之道。而無我相。云何菩薩。善能安住。無動無不動慧。云何菩薩。得方便慧清淨。云何菩薩。得久遠觀察。不斷根本。云何菩薩。於六塵境界。雖復增長。而無放逸。云何菩薩。能於甚深。義理之中。不生驚怖。云何菩薩。得名真實菩薩。

時彼無邊光照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告善淨境界王言。

大王。諦聽諦聽。極善作意。今為汝說。

大王。有四種法。若諸菩薩。能具足者。即得於大乘中。不隨他信。何等為四。

一者。從勝解出生故。信出世聖法。二者。勇猛不退故。勤行精進。化度眾生。三者。善觀察故。起神通智。作諸游戲。四者。智隨知法故。於一切法。起決擇相。

大王。如是四法。菩薩若具足者。即得於大乘中。不隨他信。

大王。有四種法。若諸菩薩。能具足者。趣向最勝道。而不生我相。何等為四。

一者。不著禪味。而心業調暢。二者。不著己樂。施於他樂。三者。成大慈行。安住大悲。四者。得廣大信解。能起最上。最勝樂欲。

如是四法。菩薩若具足者。即得趣向。最勝道。而不生我相。

大王。有四種法。若諸菩薩。能具足者。即得安住。無動無不動慧。何等為四。

一者。內心遠離諂誑。二者。內心清淨。具善方便。三者。深心方便。而不退轉。四者。深心不捨所行。

如是四法。菩薩若具足者。即得善住。無動無不動慧。

大王。有四種法。若諸菩薩。能具足者。得方便慧清淨。何等為四。

一者。雖觀一切法無我。而常以其。四攝之法。化度眾生。二者。雖知一切法。不可宣說。常以音聲文字。為諸眾生。演說法要。護持正法。三者。雖觀諸佛法身。而常信解。一切如來功德。成辦相好。精進無懈。四者。雖觀一切。佛剎空寂。而常嚴淨佛土。勤行不息。

如是四法。菩薩若具足者。即得方便慧清淨。

大王。有四種法。若諸菩薩。能具足者。即得久遠觀察。根本不斷。何等為四。

一者。能善觀察。菩提道場。以菩提心。不捨離故。二者。善觀佛智。自智無著故。三者。善觀轉妙法輪。隨所聞法。皆能為說。不懈倦故。四者。善觀大涅槃法。而不厭離。生滅法故。

如是四法。菩薩若具足者。即得久遠觀察。根本不斷。

大王。有四種法。若諸菩薩。能具足者。於六塵境界。雖復增長。而無放逸。何等為四。

一者。為轉輪聖王。化度人民。善觀諸行無常。雖復六塵境界增長。而無放逸。二者。為帝釋天主。化諸天眾。善觀諸行是苦。雖復六塵境界增長。而無放逸。三者。現作魔王。化諸魔眾。善觀諸法無我。雖復六塵境界增長。而無放逸。四者。為大梵王。化諸梵眾。善觀涅槃寂靜。雖復六塵境界增長。而無放逸。

如是四法。菩薩若具足者。即於六塵境界。雖復增長。而無放逸。

大王。有四種法。若諸菩薩。能具足者。即於甚深義理。不生驚怖。何等為四。

一者。親近真實善友。二者。於善友所。相續無間。開示甚深。佛菩提法。三者。於如是等。甚深經典。乃至多百由旬。亦往聽受。決擇其義。四者。如所聞法。起慧推求。但依於義。不依於文。

如是四法。菩薩若具足者。即於甚深義理。不生驚怖。

大王。有四種法。若諸菩薩。能具足者。即得名為。真實菩薩。何等為四。

一者。勤行精進。修諸波羅蜜多。二者。趣大悲心。勤行化度。一切眾生。三者。以精進力。勤行圓滿。一切佛法。四者。能於無量。生死之中。勤行攝化。不生疲倦。復能積集。福智勝行。

如是四法。菩薩若具足者。即得名為。真實菩薩。

海意。彼無邊光照如來。說如是等。四種法門時。彼會之中。有十千俱胝。那庾多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八俱胝那庾多。百千苾芻。不受諸法。漏盡意解。彼王太子。妃主宮嬪。皆得柔順法忍。其善淨境界王。得利順法忍。彼王即時。心大歡喜。悅懌踊躍。即以王之。一切所有。諸妙受用。持獻彼佛。

時彼無邊光照如來。告善淨境界王言。

大王。汝已捨諸所有。獻佛如來。汝宜於我。最上法中。淨信出家。捨於非家。

何以故。大王。若於如來。最上法中。淨信出家者。有大威力。得大稱讚。

大王當知。出家菩薩。得二十種。廣大善利。是即圓滿。彼一切智。無上勝利。何等為二十。

一者。棄捨王之所有。富貴受用。得無我。我所大利。二者。樂出家已。而能出離。煩惱大利。三者。被服袈裟。得心無雜染大利。四者。於其聖種。生歡喜已。即能圓具。長養大利。五者。修行頭陀。功德斷除多欲。得離染大利。六者。戒蘊清淨已。生天人中。得斯大利。七者。不捨菩提心。得圓滿六波羅蜜多大利。八者。居寂靜處。得離憒閙大利。九者。心無愛著。得思惟法樂大利。十者。修習禪支。得心調暢大利。十一者。勤求多聞。得大慧大利。十二者。離諸慢故。得大智大利。十三者。少求少事故。得決擇聖法大利。十四者。於一切眾生。心平等故。得大慈大利。十五者。起解脫一切眾生心故。得大悲大利。十六者。不惜身命故。得護持正法大利。十七者。心輕安故。得神通大利。十八者。常念佛故。十九者。常所伺察。深固法故。得無生法忍大利。二十者。積集一切。勝功德故。速成一切智大利。

大王。此如是等。二十種法。是即出家。功德勝利。諸出家菩薩。不為難得。是故大王。汝今宜應。於最上法中。淨信出家。

海意。時彼世尊。為善淨境界王。如應教授。王出家已。其王即捨。一切所有。於王勝福。乃生厭離。鬚髮自落。袈裟著身。成苾芻相。其王於彼。世尊法中。淨信出家已。王諸宮嬪。亦隨出家。太子妃主。而亦出家。乃至國境之中。所化庶民。有九十九。俱胝那庾多。百千人眾。悉隨出家。皆發精進。勤求善法。

海意。汝且觀是。諸佛誠言。能生淨信。一切福行。與諸眾生。而為依止。彼善淨境界王。既出家已。後復與諸。出家眷屬。同詣無邊光照如來所。

到已作禮。而白佛言。

唯願世尊。教授於我。當如佛言。堅固修行。令我於諸。國土之中。不空受食。

爾時彼佛告。善淨境界苾芻。

汝從今已往。名字苾芻。墮苾芻眾。應當於自境界。清淨所作。及自境界。深固伺察。隨所伺察。如理而住。何名自境界。謂六塵境。來為障礙。汝於爾時。應當如實。現前覺了。諦觀菩提。應於菩提。起深遠想。勿起近想。

時善淨境界苾芻。承彼世尊。如所教授已。深固志意。不生放逸。求離煩惱。如理修行。於自境界。如實伺察。復云何是。深固伺察。所謂。眼境界。即空境界。空境界。即一切眾生境界。一切眾生境界。空境界。即佛境界。如是耳鼻舌。身意境界。即空境界。空境界。即一切眾生境界。一切眾生境界。空境界。即佛境界。

又眼境界即。無相境界。無相境界。即一切眾生境界。一切眾生境界。無相境界。即佛境界。乃至意境界即。無相境界。無相境界。即一切眾生境界。一切眾生境界。無相境界。即佛境界。

又眼境界。即無願境界。無作境界。無生無起境界。無起境界。即一切眾生境界。一切眾生境界。無起境界。即佛境界。

海意。彼善淨境界苾芻。聞所說已。即入是法中。乃得身心。堪任調暢。是故能修。欲勤心慧。四種神足。不久能起。五種神通。一心專注。而不放逸。得入總攝一切言義陀羅尼門。

爾時佛告。海意菩薩摩訶薩言。

汝今應當。勿生疑念。彼時善淨境界苾芻。捨轉輪王。最勝之位。於佛法中。出家修道者。豈異人乎。即汝身是。彼時隨王出家。九十九。俱胝那庾多。百千苾芻者。豈異人乎。即此會中。隨汝海意。同來聽法。菩薩眾是。

當佛世尊。說是往昔因緣時。此大會中。有一萬八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八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十五


古文 古Cổ 文Văn
AAA      
  Quyể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Flag Counter